季羡林日记:留德岁月(1934.11.24—1946.8.12)

出版日期:2014-7
ISBN:9787210063781
作者:季羡林
页数:1956页

内容概要

季羡林(1911.8.2—2009.7.11),山东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唯一的终身教授。通英、德、梵、巴利文,能阅俄、法文,尤其精于吐火罗文,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其著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作者简介

季羡林先生在德国哥廷根大学苦读十余年,写下了洋洋六卷,煌煌一百五十余万字的日记,真实记录了一代大学者万里悲秋常作客的游子生活和艰难苦恨繁霜鬓的求学生涯。向世人首次全景呈现季羡林先生求学德国的艰难历程,展示了他刻苦律己、发奋求成的可敬精神和心念祖国、心无旁骛的高尚品德。为纪念先生仙逝五载,由江西人民出版社独家出版,重温一代学术大师的往昔风采。


 季羡林日记:留德岁月(1934.11.24—1946.8.12)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季羡林日记:留德岁月》编余剩王彦山当一百五十余万字的《季羡林日记:留德岁月》历时两个多月的编校终于付梓时,作为编辑队伍中的一员,我心头悬着的利剑并没有铿然落地,反而有一种隐忧着的反思,这种隐忧体现在,对于离开我们已五个春秋的一代大学者季羡林先生,当我们以各种方式缅怀先生的同时,该以何种方式来更好地整理并继承他遗留下的各类有形的无形的财富?关于先生的各种讨论,似乎从新世纪初就没有消停过,我们已在不自觉中耳濡目染很多。当国人在厨房里以近乎穷凶极恶的心态极尽一种食材的食用价值时,也惯于在舌尖上反反复复玩味各类社会性话题,殊不知,真正能品味出食物的精髓,尤其是人生五味中至苦之味的味蕾部分,主要集中在舌根。也只有品到“苦”的层面,才更接近人生真实的况味。所以,当我们大多数时候只是用眼睛,追踪器般跟踪一个公众人物的相关话题时,在多一些用心多一些审慎的同时,还应该去深入地尽可能全面的去了解这些话题的来龙去脉,以及与此有关的这个话题人物的著述,这才是一个正常的非“看热闹”的观者心态。对于季羡林先生,我们更应该怀抱这么一种态度,去研读,去追溯他体量庞大的学术体系和文学世界的源头,而非浅浏览时代的泛泛盲从。《季羡林日记:留德岁月》正是这么一套真实反映季羡林先生青年时期留学德国经历的全景式记录的文集,为我们品味舌根上的季羡林,提供了一条路径。个人的命运在时代浮沉中,往往充满了吊诡。1911年8月6日,季羡林出生于山东省临清市。1930年,19岁的青年学子季羡林考入清华大学西洋系,师从吴宓、叶公。四年后,季羡林获得清华大学文学学士学位,在山东济南中学高中任语文教师。打开历史的长卷,1934年,正是民族内忧外患,黎民百姓生灵涂炭的年份。如果季羡林不出国,或许就只是“过午上两堂课,非常不带劲,教书匠生活真没趣,然后自己又能干什么呢?”(摘自《季羡林日记:留德岁月》第一卷1935年正月十日的日记)的高中语文教员。然后一个隐隐约约机会几乎同时就出现在季羡林写完这篇日记的第三天,即1935年正月十二日,中学老师季羡林在日记里写到:“报上登着,德国远东协会致函清华要求互派助教学生,这不是到德国去的一个好机会吗?我给吴宓写了一封信,问问详细办法。我想办一办,大概有成的希望,倘若真办成了的话,我要怎样高兴呢?”又过了“无所事事,也颇寂寞”的时日,“又作了许多无聊的事”。因为对前途的不可把握及和家庭的紧张关系,这个时期的青年季羡林,无疑是煎熬的惶惑的,这期间的日记,大多简短,很多篇都是用一两句话随意记录下来。比如,写于1935年二月八日和九日的日记,分别是“仍在家过着无聊的生活”和“生活单调如故。”甚至直接用“监狱”来比喻在家里和学校的感受,充满了对人事的诸多愤懑的情绪,用我们现在比较时髦的话讲,就是满满的负能量。留学德国这件事情的明朗,是在四月二十八日,他写到:“接到长之的快信,清华与德国远东协会交换研究生办法已决定,他已替我报了名。我自己认为颇有希望,但同时又忧虑着路费。”同年七月二日,“回家后叔父不在家,我预备今天晚上到北平去。当然要见一见。”在七月六日的日记里,季羡林在最后写下:“学校议决派我到德国。”至此,季羡林负笈游学德国的岁月的大幕正式开启。后来发生的一切,几乎人所共知。1935年的八月一日,本来以为“是二年的长别离”的季羡林,“七点半由家里起程,丢开济南像丢开一双破鞋”,意气风发,极像一位充满家国抱负仗剑远游的诗人,开始了连他自己都预想不到的竟长达十余年的游学生涯。从济南出发后,先是在北平短暂逗留,后途经东三省,进入俄罗斯大地,取道波兰,来到德国哥廷根大学,师从印度学、梵语学家恩斯特•瓦尔德施米特学习梵文、巴利文和佛学。因为战争的原因,恩斯特•瓦尔德施米特被征入伍。已经退休的艾密尔•西克教授——吐火罗语的第一代解读者,以垂暮之年,出山上课。季羡林师从西克教授学习吐火罗语、《十王子传》、《大疏》、《梨俱吠陀》。正是这两位恩师,在生活和学习上,给予了季羡林父亲般的关爱和呵护。1937年,季羡林开始兼任哥廷根大学汉学系讲师。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季羡林经当时在英国医治眼疾的老师陈寅恪介绍,从德国回中国出任北京大学文学院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兼主任,时为北大历史上最年轻的正教授。在季羡林先生留学德国期间,正逢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作为二战的策源地,他亲历了这场战争。也正是这段经历,成为了季羡林学术生涯的重要转折点。季羡林在这期间完成和发表在德国最权威刊物上的几篇非常厚重的论文,都以当时印欧语言学领域最前沿的问题为关注点,引起了轰动,其影响一直延续至今。同时,正是这十多年确定了他终生的研究方向,奠定了他学术研究的牢固基础。战争一结束,季羡林放弃了在德国的教职和英国剑桥大学的邀请,辗转取道回到阔别十余年的祖国怀抱。在纪念季羡林先生逝世五周年之际,为了向世人呈现先生求学德国的艰难历程,展示他刻苦律己、发奋求成的可敬精神和心念祖国、心无旁骛的高尚品德,整理和出版先生留学德国期间的日记,也就成了一件势在必行但艰难繁复的工作。又因《季羡林日记:留德岁月》是首次公开出版,也就给编校工作带来很多琐碎的但亟待解决的问题。日记记录了自1934年11月到1946年8月,留学德国前和留德期间及从学成后回国的经过,时间跨度前后近十二年。一代学儒艰难苦恨的如实记录,煌煌一百多万字,洋洋六卷,夹杂了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语种。在有限的原稿复印件上,有很多字迹和断句几乎无从辨识。在语言和语法上,我们尽量遵从作者当时的语境,尽量不作删改,力图呈现当时的表达原貌。从地域上追溯,先生和我同是齐鲁儿女,当为我辈渴慕的乡贤。先生的文化长卷展开,一片锦绣河山,蘸一管剩墨,写下一点编校过程中的杂感,是为纪念。
  •     季羡林先生在离开清华园一年之后,中德两国交换留学生,季羡林先生因为在学校期间成绩优秀,终于得到了这个难得的出国留学机会。季羡林先生到了哥廷根以后租用了一个叫欧朴尔(Oppel)太太家的一个房子,在这个房子里,一住就是十年,从来没有搬过家。所以就跟这个欧朴尔太太慢慢形成一种母子一般的感情,在别离的时候是一幕很凄惨的场景。梵文是所有语言中最古老,也是最难学习的语言之一,但梵文也是打开东方历史大门的重要钥匙之一,也许正是因为这种语言的古老和神秘,深深地吸引了季羡林先生。后来季羡林先生在学术上取得了很多重要的成果,而这一切的基础,就来源于这个时刻。季羡林先生掌握的外国语言有英语、德语、法语、俄语、希腊语、拉丁语、阿拉伯语、南斯拉夫语、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梵语、巴利语、吐火罗语,共计十二门,而这十二门里边梵文这一类底下还不只一种。1945年10月6日,季羡林先生终于离开了哥廷根,坐吉普车前往瑞士,以后历经艰险,从法国马赛坐船,经过越南、香港,于1946年5月19日到达上海,回到了阔别11年的祖国。从此,季羡林先生这个名字就和中国的教育史、学术史、文化史再也不可能分开了。摘自《我的老师季羡林》 钱文忠 著

精彩短评 (总计12条)

  •     考他娘个大腿
  •     当高中教员的生活毕竟不如在清华园的狂野。
  •     大师风范
  •     来德国之前读的,三四年前吧,非常敬仰当年季老的心态和治学态度。毕竟也是好多年前了,德国的大学也和以前很不一样了。
  •     寒假读毕。如李敖所说季就是一个非常弱的书生啊!
  •     
  •     每到春天就想女人
  •     耐着性子看了一遍,起居天气加用功学习的枯燥流水帐,没啥别的事,多年心心念念想搞创作挺不可思议
  •     挺有意思的 脑补好多
  •     春天对我这样的单身男子来说是痛苦的哈哈哈
  •     大家的求学之路 最值得借鉴之处:要耐得住寂寞!
  •     我读的是季羡林全集……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