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雷特或赫库芭

出版日期:2015-7
ISBN:9787208129851
作者:[德] 卡尔·施米特
页数:76页

作者简介

本书是德国已故著名法学家卡尔·施米特的著作,从十七世纪初的“世界剧场”时代诞生的莎士比亚戏剧入手,尝试对当时的政治历史事件做令人耳目一新的解读,从而审视政治法学中的重要问题。


 哈姆雷特或赫库芭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Hamlet oder Hekuba: Der Einbruch der Zeit in das SpielHamlet or Hecuba: The Irruption of Time into Play哈姆雷特 或 赫库芭:时代侵入戏剧引言在刚结束的上海书展初次见到这本今年7月才出版的书时,我被它的两个特点吸引住了。首先是它的标题:哈姆雷特是谁,我知道。但赫库芭是谁?其次是作者:卡尔•施米特,学政治学或者法学的人多半会知道他,但这与哈姆雷特又何干?本书的制作与翻译问题买回家后,才发现这是一本粗制滥造的译作。本书并未标记原文的版本,但通过以下两点,笔者推测应该是从日文版译成中文的。其一是,中文译者王青乃留日学者,现供职于社科院哲学所。其二是,在目录中我们可以看到“译注(日译本)”和“译者后记(日译本)”的字样,但不幸的是,由于这两部分文字中,日本译者并未提及自己的名字,所以我们如果想得知原本到底为何,恐怕还要多下一番功夫。在行文的阅读中,我们会对这本译著的质量低劣有着更深的印象。它似乎原样照搬了日文的语句顺序,因此读起来十分费劲。在有些地方,中译甚至将文意颠倒(对照英译版得知),增加阅读理解的难度。我曾经使用谷歌或百度翻译软件试着将日文译为中文,偶尔也会出现同样的文意颠倒错误。另外,在一些人名的翻译上,似乎由于从日文音译的缘故,导致中译并未参照通用译法,如将法国政治学家 Jean Bodin 译为了“波丹”而非常见的“博丹”,还有本文的标题人物 Hecuba,中译者将其译为“赫库芭”而非更常见的“赫卡柏”。尽管如此,这本书还是很有意思。从文艺的角度来说,它是一部对“悲剧”之所以为“悲剧”,以及“艺术与政治之间关系”的探讨。从历史的角度,它提醒我们莎士比亚时期英国剧场的性质与我们当今剧场性质之不同。从政治学的角度,它补充了我们对施米特式“政治的概念”的理解。下面对本书的具体内容进行一番介绍。施米特眼中的哈姆雷特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施米特也知道,自己的目标不应该,也不可能是为读者呈献一个正确的对哈姆雷特的解读。但其实,施米特并未正面剖析“哈姆雷特”这个角色的性格特点,而是从剧本写作的外部环境,对这部剧的一些根本性质做了一些防止误解的提示。施米特认为,哈姆雷特的人物形象与当时的英格兰国王詹姆斯一世(1566 - 1625)是有某种关系的。这里便有两个故事可以讲,首先是“女王的禁忌”。莎士比亚笔下的王后是否为杀害国王的共犯,在全剧一直未能点明。但在第三幕第四场,哈姆雷特将“杀害国王”与“嫁与其弟”并列,似乎暗示他怀疑母亲,然而哈姆雷特面前的幽灵却不忘提醒他要保护母亲。这正如詹姆斯一世的命运一般,在他刚出世8个月时,他的父亲被残忍杀害。而仅仅两个月后,他的母亲苏格兰女王玛丽却与杀人者结婚,全英国人都在探讨到底玛丽本人是不是同谋。在剧本创作时(1600年前后),詹姆斯已是而立之年,就在此十几年前,玛丽女王已被伊丽莎白女王处死。当时,詹姆斯为了成为继承人,一方面在极力讨好伊丽莎白女王(并最终于1603年成功即位),另一方面又告诫自己的儿子要尊敬玛丽女王。这意味着,他一方面要对自己的杀母仇人甜言蜜语,另一方面又要对自己可能的杀父仇人抱有崇敬与爱戴。在剧中,哈姆雷特的矛盾和困境与詹姆斯如出一辙,而在剧外促成这种如出一辙的,是莎士比亚出于现实的考量,在剧中设定了对“母亲是否有罪”的禁忌。这被施米特认为是“时代的侵入”的第一个例子 第二个故事有关“复仇者的形象”。哈姆雷特在剧中的形象是“不断反省的胆怯的忧郁者”,然而诗人并未作出说明为何哈姆雷特是这种人。施米特认为诗人无须作出说明,因为这个人物形象为当时的人们所熟悉,因为詹姆斯王本身就是这样一个人。他身处时代的分裂漩涡中,为了生存,他巧舌如簧,善于欺骗。但他也热爱阅读与书写,热爱哲学辩论。詹姆斯在1597年所写的恶魔论中,对幽灵现象进行了剖析。而哈姆雷特在剧中也恰好对父亲的亡灵是否为地狱派来的恶魔而踌躇不决。这在施米特看来是“时代的侵入”的第二个例子。施米特论悲剧性的根源本书的主旨,并不仅在于点出这两个“时代侵入”的例子。施米特真正关心的是:“悲剧性的根源”,也就是本书的第二大部分。施米特的主张是一体两面的:一方面,自由创作受到的外在限制是悲剧性的根源;另一方面,真正的悲剧性是独立的创作无法达到的,它实现于现实世界和戏剧世界相交汇、碰撞之处。这也是本书标题后半部分“时代侵入戏剧”的含义:悲剧性(Tragic) = 时代或历史(Time)侵入式地 + 戏剧(Play)。施米特认为,悲剧所能引发的震撼效果,远非诗人在戏剧中自由创造出的悲伤所能比的。究其原因,是因为悲剧能够触发观众的现实记忆。因此,古希腊的悲剧均以神话为主题,而神话是古希腊人日常生活和观念的根。对于莎士比亚面对的观众来说,当他们观看哈姆雷特时,他的人物性格和悲剧性,会与詹姆斯的形象重叠。所以,戏剧作为一个独立自成的世界,其造成的效果和痛感,是无法与悲剧作为真实世界的一部分,而相媲美的。正是因此,施米特认为在莎士比亚时代,剧场就是世界,世界就是剧场。这种剧场与本雅明在《德国悲悼剧的起源》所分析的巴洛克剧的剧场是有本质性地差别的。因为“巴洛克”一词,在施米特看来象征着精致和文明(政治的中立化),与野蛮和粗野(神话和前民族国家)相对立。而施米特恰恰认为莎士比亚戏剧具备的是后者的气质,那种剧场,和古希腊时代一样,与剧场外的世界是统一的。所以德国巴洛克的悲悼剧(德语: Trauerspiel)终究还只是戏剧(Spiel/Play),而达到不了悲剧(Tragedie)的层次。Spiel(戏剧、娱乐、游戏)是施米特一直耿耿于怀的词语。在一名评论者看来,他最著名的作品《政治的概念》的核心关怀,即是对于充满“娱乐”世界的厌恶。因为在施米特看来,真实的人类生活必然是非娱乐的,也即是悲剧性的。这也有助于我们理解为什么施米特认为“悲剧与创作是互不相容、互相排斥的”。施米特对于悲剧与戏剧的区别这一洞见,与哈姆雷特在剧中的台词相呼应,同时也提醒了我们,标题人物赫库芭/赫卡柏究竟是谁。当哈姆雷特在第二幕第二场欣赏完伶人的即兴表演后,他惊讶于伶人由于演出的缘故,能够为与他毫不相干的赫卡柏的遭遇而泣不成声。随即哈姆雷特说道:“赫卡柏与他有什么相干,他与赫卡柏又有什么相干,他却要为她流泪?要是他也有了像我所有的那样使人痛心的理由,他又要哭成什么样呢?”对于哈姆雷特和莎士比亚的时代已经远去的赫卡柏,如果我们全身心投入到剧中,可能也会像伶人一样哭泣,但如果我们还冷静地生活在剧外,如哈姆雷特一般,那么我们可能无动于衷。哈姆雷特设计的“捕鼠夹”,对于无罪者只是普通的戏剧,对于有罪者却是心灵的震撼。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如果纯属虚构和创作则是普通的戏剧,但对于那些会唤醒真实记忆的人们来说,这是十足的悲剧。所以,到底是哈姆雷特的悲伤,还是赫卡柏的悲伤,决定了《哈穆雷特》是悲剧还是戏剧。

精彩短评 (总计8条)

  •     这翻译太尼玛奇葩了,翻错翻反的比比皆是
  •     译者是个傻子
  •     感觉是从日语转译的,水货即视感。
  •     没太看懂,责任不在施米特。
  •     时代,历史事件的入侵!
  •     有证据表明,此译本依据日译本,难道这样就会比英译本更贴近德文原文么?前面两节翻译得勉强还能接受,之后就开始各种不知所云,语法错乱层出不穷,对莎剧文字与专名的翻译也毫不理会既有文本。字大行稀到令人发指,六万八千字排了113页,即便如此还是要卖你38块大洋……
  •     Grillparzer翻成“古力鲁巴尔察”,跟巴图鲁、戈什哈是不是一家子的? 只能看日语的土鳖接什么专著翻译,有这功夫不如给动画片配字幕去。
  •     译者似乎是从日译本转译的,错漏不少,建议去读英译本,不仅容易理解,而且还收录了译者的前言和大卫潘的解读文章,读后受益匪浅。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