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瓷的故事

出版日期:2015-1
ISBN:9787544358410
作者:[美]罗伯特·芬雷(Robert Finlay)
页数:528页

内容概要

作者简介:
罗伯特•芬雷,美国阿肯色大学历史学教授,著有《文艺复兴时期的威尼斯政治》《围困中的威尼斯:1494-1534年间意大利战争期的政治与外交》等。
译者简介:
郑明萱 是台湾政治大学新闻系毕业,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广告学硕士,北伊利诺伊大学电脑硕士。旅美二十多年,原本公余从事译作,后专业为之。译业以杨绛为努力目标,活到老,译到老。译著多为重量级经典作品,以《从黎明到衰颓》夺得金鼎奖第一届最佳翻译人奖。郑明萱是华语地区少有的拥有译本粉丝的译者,可惜于2014年3月辞世,为译林憾事。

书籍目录

术语说明·1
译序 译事源起:我的“陶悟”·郑明萱 ·2
引言·1
菲利普二世的“香客瓶” / 中国瓷与跨文化交流 / 中国瓷器的重大文化意义 / 中国的没落与西方的崛起
第一章天下瓷都
18世纪的景德镇·21
“四时雷电镇” / “运销瓷器到全世界” / “经过如此多人之手” / “中国瓷工” / “天工人巧”:信仰与窑变 / “大神捏揉了一些黏土”:陶器的神性 / 从景德镇一路通向海口第二章瓷之秘
18世纪的中国与西方·55
“应许之地”:中国与西方 / “吸金吸银的无底洞”:亚洲贸易与西方 / 瓷王:萨克森尼的奥古斯都二世 / “说起这里制作的瓷器”:景德镇的秘方 / “白色瓷贝”:从马可·波罗到洛可可 / 海神和火神:近世初期的科学以及瓷器的秘密 / 火山和瓶器:查尔斯·达尔文和约书亚·玮致伍德
第三章瓷之生
中国与欧亚大陆·95
陶、炻、瓷 / 板块、火山、黄土 / 中国的制陶与冶金 / 唐瓷诞生:青铜时代至唐代的陶瓷 / 黄中国与蓝中国:东与西、大地与海洋 / 丝绸之路:唐代中国与西南亚 / 唐代的欧亚文化交流
第四章中国的瓷文化
商业、士大夫、鉴赏家·125
商业 / 儒家 / “仿古” / 鉴赏家和茶文化 / 瓷与“好茶大夫” / 鉴赏家和瓷文化 / 鉴赏家和玉文化 / 景德镇瓷器的创作
第五章青花瓷之生
穆斯林、蒙古人、欧亚大陆文化交流·159
中国贸易和西南亚 / 伊斯兰教在海洋亚洲的扩张 / 宋代瓷器和西南亚陶器 / 蒙古人和欧亚统一 / 蒙古年代的欧亚文化交流 / 青花瓷的源起 / 青花瓷在中国的称胜 / 瓷器艺术与跨文化交流 / 西南亚与中式纹饰喜相逢
第六章中国瓷居首
韩国、日本、东南亚大陆区·199
“天下第一”:韩国的瓷器文化 / “唐物”:中国文化在日本 / 瓷文化在日本 / 瓷器、政治、日本茶道 / “适合造锅制陶的土”:越南和中国 / “中国来的货物”:高棉、泰国二王国 / “亚洲君王的模仿者”:1686年的路易十四
第七章中国瓷称霸
东南亚海洋区、印度洋、西南亚·243
中国的贸易与入贡制度 / 郑和宝船:1405至1433年 / 东南亚群岛的瓷器贸易 / 东南亚海洋区域的瓷文化 / 斯瓦希里海岸的瓷文化 / “我原以为,全印度就是间大瓷器铺” / 帖木儿波斯的瓷文化 / 瓷器和蒙兀儿王朝:印度从巴布尔以迄奥朗则布,1526年至1707年 / 鄂图曼帝国的瓷文化 / “土器之制作”:西班牙─摩尔遗产
第八章中国瓷之衰与亡
西方与世界·287
“于是帝国易位”:葡萄牙和荷兰在东亚 / “只要是利润召唤之处”:中国、荷兰、国际陶瓷市场 / 欧洲的餐具:陶器、白镴、银器 / “同桌进餐”:从集体共食到个人分食 / “上流社会最新一轮待客之道”:菜肴与桌饰 / “瓷器热流行病”:搜集和制作 / 18世纪的西方与中国瓷器 / “瓷象和中国神明”:中国瓷在西方的没落 / “全宇宙造瓶总监”——约书亚·玮致伍德 / “无需再从中国带进瓷器”:中国瓷在世界的没落
尾声·香客瓶艺术·339
注释·349
参考资料·395
中英对照表·478

作者简介

主编推荐:
一件瓷能承载多少意涵,一本书能呈现多大时代。
◎18世纪以来,陶瓷早已成为考古学家们必要信息的来源,可是针对物质文化、商品,以及消费的历史学研究,却直到过去数十年才开始。
◎瓷器一方面是实用器,也具有仪式性的功能,同时又带有文化意义,因此,瓷器史的研究自然可以与商业、艺术、社会价值等密切相关。
◎《青花瓷的故事——中国瓷的时代》给读者提供另一种观看青花的方式,跳脱传统工艺技术史层面,转而剖析青花如何影响着全球经济交流的发展,并探讨青花在世界经济中所占的位置,如何透过贸易机制,进而带动各地区人们的交流互动,从中也可一窥当时青花繁荣的盛景。

内容介绍:
罗伯特•芬雷以瓷器,尤其是青花瓷为中心,从时间与空间两个方向切入,追溯瓷器的来历、变迁、用途、传播、影响与魅力。这样,书中就带入了中国文化史、中国艺术史、茶艺文化……也带进了西方工艺史、西方饮食文化史、西方生活史等,并由于中国瓷器也随着中国人与欧洲人的帆船去到可以入港停泊的地方,于是东南亚、非洲与中南美洲也都早早接受了中国瓷器,因此《青花瓷的故事》也带进了其他人类社会的相关历史。并且,罗伯特•芬雷精致地处理了陶瓷工艺史,使任何专业的人读来都毫无负担。
在《青花瓷的故事》中,郑明萱的译笔也是十分忠实和贴心,透过精巧的文字,消除了部分基于文化背景而可能产生的知识落差,却完全不害文意,不减少全书的内容,更可喜的是译文优雅易懂,读来生动流畅,令人难以忘怀。今天,青花依然是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标志元素,与中华民族血脉相连。


 青花瓷的故事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青花瓷的故事》以青花瓷为中心,从时间与空间两个方向切入,追溯瓷器的来历、变迁、用途、传播、影响与魅力。由此带入了中国文化史、中国艺术史、茶艺文化……也带进了西方工艺史、西方饮食文化史、西方生活史等。由于中国瓷器也随着中国人与欧洲人的帆船去到可以入港停泊的地方,于是东南亚、非洲与中南美洲也都早早接受了中国瓷器,因此《青花瓷的故事》也带进了其他人类社会的相关历史。  1712年,法国传教士殷弘绪来到景德镇,他立刻被震惊了。  这里有100万人,3000座窑,到处是挑夫试图挤过街头的呐喊,“如同无时无刻不置身于狂欢节”,工人们昼夜忙碌,“万杵之声”令人夜不成眠,整座城市犹如巨大的火炉,被形象地称为“四时雷电镇”。  整整3个世纪,中国平均每年向世界出口一百万件瓷器。殷弘绪承担着一个特殊使命:窃取中国瓷制造的技术秘密。  殷弘绪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但他并不乐观,因为他认为景德镇是不可超越的:这里流水线生产模式极为成熟,工匠世代传承着高超技艺,中国瓷在全球享有非凡声誉,产业集中带来规模效益……这一切,显然比技术秘密重要得多。  但,殷弘绪错了,几十年后,中国瓷便从辉煌的顶峰跌落。领先千年,却一朝被赶超,再没有什么,能比这个案例更好地说明什么是古今之变,而背后的原因,值得人们长久追问与反思。  中国瓷是怎样走上巅峰的  在历史上,中国瓷并不是一直领先,它曾经被超越。宋代时,高丽匠人发明了独特的镶嵌青瓷,南宋《袖中锦》中称:“高丽秘色,天下第一,他处虽效之终不及。”  但宋人并不紧张,因名窑遍地,定、汝、哥、龙泉、钧、耀州、磁州、吉州、官、建等各具特色,不断推出新产品。  除了内部格局多元化,当时中国与外部世界亦广泛联系。元代之前,中国瓷多为纯色,少绘图,景德镇早期青花只有小件,专为东南亚群岛不太挑剔的客户制作。但来自波斯的“回青”改变了一切,它独特的光泽将白瓷优点发挥到极致,大名鼎鼎的青花瓷从此跃上历史舞台,  中国瓷是一个巨大而开放的体系,它从竹器、青铜器、皮革制品、纸制品、木器等中获得设计灵感,以军持壶为例,器形原出自中亚,是云游僧、伊斯兰教徒盛水洗手的用具,隋唐时传入中国,以后成为中国瓷出口的拳头产品。  文化交流总是相互的,中亚匠人也在摸索中国瓷的烧制方法。真正的中国瓷需1350度高温烧制,以使高岭土与瓷石产生反应,形成独特品质。但中亚没有瓷石矿,只好用1000度烧仿制品,按西方分类标准,这属于炻器,不配称为瓷。其缺点是易脱釉,表面看像青花瓷,可水一洗便掉色,只能摆设。  除了独有的矿产资源外,中国瓷还拥有两大竞争优势:一是人力成本极低,以至于买中国产的正品比买中亚的仿制品还便宜许多,二是整合的优势,政府介入瓷业管理,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  在天下秩序中,这两个优势看上去坚不可摧。  辉煌背后有暗疮  16世纪起,西方势力开始介入天下秩序。  按天下秩序的游戏规则,多出口少进口、薄利多销是王道,在人们意识中,始终存在着“财富靠积累而成”的观念,在制度设计、文化准备等方面,均不鼓励流通,对市场发展造成消极影响,交易规模虽大,却始终达不到促成市场产生质变的水平。  而西方人更认同世界秩序,相信“财富靠交易而成”,交易越频繁,市场化程度就越高,社会整体效率亦将提升。中国瓷的优秀品质、低廉价格,恰好给了他们一个空前的机会。正是在西方商人们的努力下,中国瓷出口量猛增,走向了所谓的“辉煌”。  但,这个“辉煌”的代价是多大呢?  依靠中国瓷,西方商人们建立起世界市场(本书作者认为中国瓷是第一个“世界商品”),培养了国际贸易的人才团队,并获取丰厚利润,从而进一步提升投资能力。  而中国获得了什么?中国瓷的价格依然低廉,只是扩大了就业而已,而这个就业是建立在低人权基础之上的,普通工人年收入只有六两半白银,仅够温饱,到年长体衰时,只好饿毙街头。此外,景德镇付出了巨大的环境代价,为了烧窑,周边森林被砍伐一空。  这,显然是一个完全不对等的交易,展现出两种不同秩序间的优劣之别。  表面看,别人花钱买我们的东西,我们岂不是越来越富?其实,类似争论在当年英国也存在过,许多英国人反对进口印度棉布,认为会抽空英国财富,但亚当·斯密认为:为了买漂亮的印度棉布,消费者会努力去赚更多的钱,他们将因此而免于织造棉布式的低效劳动,这有利于英国产业升级。  历史证明,亚当·斯密是对的。  奇怪的应对策略  但,天朝并未意识到风险。  1683年,康熙皇帝宣布结束海禁,力推中国瓷出口,由于此前多年战乱,中国瓷退出了国际市场,日本瓷、东南亚瓷乃至欧洲低仿取而代之,为重振雄风,皇权加强了对景德镇的管控,一切由特设官员说了算,从而形成了垄断的局面。好处是,调拨资源更方便了,坏处是,创新冲动被抑制。  由于引进西洋珐琅彩,景德镇产品质量仍在提升,但这些创新仅服务于皇帝个人癖好,很少能进入市场,随着清廷与传教士关系破裂,中国瓷质量开始下滑。  在不经意间,中国瓷进入了一个怪圈中:明明天下秩序已不适应时代要求,可越是遭遇世界秩序挑战,反而越要坚守天下秩序。  因为,天下秩序最符合皇权的利益。  皇权绝不容忍任何挑战者,谁做强,谁在客观上就已经是敌人了。只有均弱,才是皇帝最希望看到的局面,故政治上要“多封众建”,经济上要“不患寡而患不均”。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必然撞上玻璃天花板,由于投资能力不足,富人们只能靠压榨工人获利,而非研发新技术。  美国学者阿普尔比在《无情的革命》中说,一个人发明了新式捕鼠夹,如果他在英国,会立刻去申请专利,10年后,他的发明已被革新无数代,人人因此获利,可如果他在中国,邻居们会大肆夸耀他一番,10年后,人人都在用他的发明,可谁也想不起是谁发明的了,即使有革新,也只有很少的一点。  皇权始终不愿真正保护投资人,也不愿真正保护创新,世界秩序需要强者、需要竞争,可这恰好是天朝不能触碰的底线,所以只好坚守老办法。皇帝们想,既然过去有效,那么将来也有效。  垄断打败了中国瓷  1765年,玮致伍德研发出了乳白陶,中国瓷遇到真正的敌手。  玮致伍德的胜利由一连串创新构成:他引入了景德镇的流水线生产模式,不断改变图案、器形设计,引入市场调研、广告等市场手段……他花了近20年时间,在此期间,中国瓷竟毫无应对动作。  垄断生懈怠,即使是完美的中国瓷,也没能抵抗住制度劣势的消解力量。因马戛尔尼事件,神秘东方的神话破灭了,任性、反文明、拒绝融入世界等负面性格不仅使当时中国形象一落千丈,也给中国瓷声誉带来毁灭性打击。  其实,即使是中国瓷外销的“辉煌”时代,它给中国带来的收入却很少,倒是西方商人们从中得到了80%-100%的暴利。生产者越来越穷,销售者越来越富,中国瓷被替代的命运,其实早已注定。  作为专史,本书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从全球文化互动的角度来看历史,像中国龙形象变迁、中国与西亚设计互动等内容,令人眼界大开。二是作者并非就瓷器谈瓷器,而是以瓷器为线索,勾勒出千载以降,人类文明在互动、碰撞、交流中所呈现出的多元与丰富。  在细节处,本书也存在一些常见的误会。比如将胡椒等香料流行归因于古人肉食保鲜不易,要以它来掩盖异味,但从史料看,在医学不发达的古代,古人很少吃有异味的肉食。再比如,作者显然不知道唐代中国已有唐青花。  然而,从资料丰富、论述严谨的角度看,本书显然是一部特别精心、特别扎实的力作。更重要的是,在阐述器物文明同时,作者始终未忘对更高层面的制度文明予以关照,而其中味道,需要读者细心去体会。

精彩短评 (总计17条)

  •     这是一本干货超多的书,我现在还在读引言就觉得信息量已经爆炸了,跳着翻了一下日本那一章,感觉作者看过的资料恐怕至少不下数千篇,内容非常丰富。内在逻辑和历史脉络非常清晰,是一部角度极其新颖的世界文化交流史。虽然在一些细节上似乎还存在误会,不过整体来说还是非常值得一看,瑕不掩瑜,很久没看到这样一本好书了,翻译也棒。无可挑剔。
  •     作者是美国大学历史学的教授,写作时遣词造句十分考究,用词丰富,介绍中国瓷器以及对世界瓷器的影响
  •     谁说这是“青花瓷的故事”,书过一半才有小标“青花瓷的起源”。。 引用很详实,译文也优雅,讲的是什么我也不知道,只知道读来很有意思
  •     这是第一本讲述中国外销瓷,特别是明清之际与整个世界接触与相互影响的书。探讨瓷器在世界历史中扮演的角色,西方世界如何将中国瓷纳入自身的社会生活艺术、宗教、政治和经济之中。
  •     《青花瓷的故事》是通过青花瓷看一部世界史 ,探究中国青花瓷如何发挥惊人的环宇影响力,以关键枢钮的角色带动整个世界体系运转,雄霸世界一千年!
  •     透过瓷器看世界,讲述了15-19世纪的世界史,谱写了一曲中国瓷器从辉煌走向衰落的挽歌,译笔雍容典雅,毫无翻译腔。
  •     青花瓷是元代以降中国最重要的出口产品之一,而且是主要出口产品中毋庸置疑文化含量最高的。青花瓷这种形式本身就是与波斯文化交流的产物,从文艺复兴到18世纪,西方对中国的了解很多都是从瓷器上获得的,所以对这段历史的深入研究很有意义。
  •     传承的器皿,民族的历史
  •     信息量巨大,我觉得这书填补了一个空白,外国人从中国瓷器这件小物入手,推开了好几种历史,涵盖整个世界,一张大网还点缀着各种叫绝的小故事,好像西游记里猪八戒穿的那件珍珠汗衫,看完发觉一张网裹紧了一段非常有料的历史
  •     一位外国人写的中国青花瓷故事,场面恢弘,叙述生动,推荐列入年度好书。
  •     总体上看挺不错的通俗读物,只是作者的摊子铺的稍嫌大,虽然转引丰富,我也没有一一查对,但仍感觉有几处描述还是略有问题,另译文是直接引进的台版翻译,有些地名人名与大陆通译有区别,书后的译名对照表并不完整,很多译名没法追溯,除非找原书,黑人问号脸
  •     给翻译一个大大的赞。
  •     4星半,翻译很好,主要关注瓷的流转以及在其各文化历史中的兴衰演变
  •     很厚的一本,还是很满意的,内容丰富,讲青花瓷的书封面一副外国油画,觉得稀奇,略一翻看就发现这是一本主要讲青花瓷在全世界流通过程,并串了各地历史的大作,译文真是非常优雅,古朴而不矫情,值得推荐。
  •     非常有干货的一本好读的故事书。
  •     翻译极佳,为此多加一颗星
  •     这本书的翻译太牛了,可惜已经去世,非常好看,原来祖先这么厉害,全世界都为made in China 而疯狂!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