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的意识-牛津通识读本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5
ISBN:9787544729727
作者:[英国]史蒂夫•布鲁斯
页数:228页

内容概要

作者
史蒂夫·布鲁斯(Steve Bruce) 英国阿伯丁大学社会学教授。1954年生于爱丁堡。主要研究领域为现代社会中宗教的本质、宗教与政治的关系。主要作品包括《佩斯利涡旋纹:北爱尔兰的宗教与政治》(2007)、《政治与宗教》(2003)、《上帝已死:西方的世俗化》(2002)、《基要主义》(2001)等。

序言作者
秦晖 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教授,在历史、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等学科均有深入研究。近年来关注社会与经济转型,强调社会公正与共同底线。著有《田园诗与狂想曲》、《农村公社、改革与革命》、《天平集》、《市场的昨天与今天》、《耕耘者言》、《传统十论》、《实践自由》、《问题与主义》、《变革之道》、《农民中国》、《政府与企业以外的现代化》等。

书籍目录

前言…………………………………………………………………………………………I
致谢…………………………………………………………………………………………III
1 社会学的地位………………………………………………………………………………1
2 社会结构……………………………………………………………………………………17
3 原因与结果…………………………………………………………………………………45
4 现代世界……………………………………………………………………………………54
5 江湖骗子……………………………………………………………………………………80
索引…………………………………………………………………………………………97
英文原文……………………………………………………………………………………105

作者简介

《社会学的意识》并不像一般入门作品那样介绍学科的发展历史、学术分支、代表人物,而是努力呈现一种社会学的意识,集中谈论社会学是什么,不是什么。清华大学教授秦晖作序推荐。
本书的目的不在于向读者提供一个社会学概述,而在于呈现一种社会学的意识。通过引入对社会阶级、犯罪与反常、官僚制中的工作方式、宗教和政治组织的变迁等主题的研究,作者深入探究了人在社会中的角色与社会对个人的塑造之间的张力关系,并且展现了社会学作为一种视角在理解现代世界方面的独特价值。


 社会学的意识-牛津通识读本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序言秦晖在这套“牛津通识读本”中,英国社会学家S. 布鲁斯写的这本《社会学简介》(Sociology: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本书译为《社会学的意识》)是很有特色的一本。它没有像一些入门书那样介绍本学科的简要发展史和主要学术分支、学派及代表人物等等,而是集中地谈了一个问题,即社会学是什么,不是什么。作者强调社会学是研究社会结构与社会制度的一门实证性学科,它属于“社会科学”而不属于“人文学科”。而且从全书开篇就强调这一点,直到最后一段要求把“江湖骗子”从社会学界排除出去,看来这“清理门户”的工作是全书的主要关注点所在。这的确很有意思。通常人们认为,“社会科学”只解决实然的问题或“是如何”的问题,而“人文学科”则往往与应然的问题即“应该如何”的问题相关。后者无可避免地会把学者自己的价值观与文化偏好带进来,而前者则相反,它应该尽量排除这些主观因素的干扰。就像一个物理学家可能是基督徒,另一个物理学家可能是马克思主义者,但是他们都不能把基督教或马克思主义带进物理学研究中,物理学也不可能有什么基督教学派或马克思主义学派。物理学只讨论客观事实,而且物理学家不管个人信仰有多少差异,在讨论物理学时都只能用公认的学术概念、在公认的学术范式下进行。而在布鲁斯看来,社会学作为社会“科学”应该和自然科学类似,具有价值中立、客观性、可验证和可证伪等特点,而不同于像文、史、哲那样指向价值关怀的“人文学科”。在这个意义上,社会学与各种以批判社会、影响社会、改造社会为直接目的的“社会思想”和“社会理论”完全不同。按布鲁斯的看法,如果某人赋予社会研究太过强烈的“人文精神”和价值关怀,以至于以某种正义的激情冲淡了作为社会学生命的科学性,那他就成了“江湖骗子”而应当被从社会学学术圣殿中革除教门。应该说,这种强调客观性的实证主义传统在西方社会学中源远流长,从学术渊源上讲,布鲁斯的这些观点可以上溯到他所谓的社会学三大奠基人中的涂尔干的观点,而涂尔干的观点又来自发明了“社会学”一词、并在科学至上的理念下把它解释为“社会物理学”的实证主义者孔德。但另一方面,布鲁斯也指出包括社会学在内的“社会科学”要完全做到这一点比较难。因为如果说自然科学都有可能出现类似于生物学中的“李森科现象”这类主观政治偏好扭曲科学研究的弊病,那么以研究者自己也置身其中的人类社会为目的的“社会科学”就更难做到价值中立,而不受研究者价值关怀先入之见的影响。尤其是他指出,近代社会学在其创立的时期,对现存社会不满并希望变革和改造现存社会的主观意图就起了很大的作用,正是在这类意图推动下产生了现代社会学继承下来的第一批学术成果。而布鲁斯列举的近代社会学的三大奠基人,即马克思、涂尔干和韦伯,无不是以其鲜明的价值偏好作为研究动力的人。马克思对现存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抗议和建立新社会的热情、韦伯对新教的虔诚信仰,都使他们的研究打下了明显的价值烙印。如果严格按照布鲁斯的定义,他们恐怕都难逃“江湖骗子”之讥。即便是三人中最鲜明地继承孔德实证主义、明确强调要把社会作为“自然现象”来研究、持“绝对客观”立场的涂尔干,也不能不先后受到圣西门主义、迈斯特尔保守主义和天主教伦理的影响,诚如后人评论的:“他的社会学研究实践是否与他(关于绝对客观)的论述相符,则是另外一个问题。”(见《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涂尔干条)而布鲁斯所在的英国社会学传统,如他所说,则与韦布夫妇(B. & S. Webb,通译韦伯夫妇,本书译为韦布大概是为免于与马克斯•韦伯即M. Weber相混淆)创立的费边社有极大的关系。费边社的思想库伦敦经济政治学院也向来是英国社会学的重镇。这个传统下的社会学也是以倾向社会平等的强烈社会关怀著称,对于他们而言,保持价值中立,把社会当作一个物理对象那样予以纯粹客观、实证的研究,也绝非易事。但实际上,上述这些怀有强烈价值偏好的人自己也从未放弃“客观”、“科学”这类诉求而把自己混同于一个某种信仰的布道者甚至是某种政治派别的宣传家。就以价值取向最为强烈的马克思而言,他也是以“科学”自许而自傲于此前所谓的“空想”社会主义的。因此如何在价值偏好难以免除的情况下尽量做到客观、科学地研究社会问题,就成了现代社会学研究能否具有生命力、能否给人类提供有效知识增量并具有学术公信力的关键。关于这一点,布鲁斯指出研究者把客观性作为一个目标来追求是非常重要的,尽管事实上主观偏好的影响难以完全排除,但是那总比放弃此种追求、任意以主观价值偏好来剪裁客观现实的做法强得多。用布鲁斯的话说:“尽管绝对无菌的环境无法实现,但我们总还是愿意在手术室里、而不是在下水道里做手术。”在许多情况下,也许价值偏好更多地决定了一个人选择什么问题来研究,但对于这个问题本身他还是必须追求客观的、科学的认知。例如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也许对研究劳资、主佃这类“阶级关系”特别感兴趣,这是其价值偏好使然,但是对于“阶级关系”本身他仍然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地去考察,比如说要进行大样本的统计调查,而不是仅凭“三条石”之类的例子得出“政治正确”的结论;比如说要搞无压力下的入户访谈,而不是仅凭动员式的“大会控诉”;比如说要计算一般性的基尼系数,而不是仅凭若干典型故事甚至是创作出来的故事来渲染“两极分化”;等等。于是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布鲁斯把马克思列为近代社会学的创立者之一,我国社会学界却公认这门学科是改革后才建立或“恢复”的,而在改革前尽管马克思的名声在我国如雷贯耳,他参与开创的这门学科却不能存在。其实何止社会学,其他“社会科学”不是一样吗?甚至就是张扬价值观的“人文学科”,那种张扬也必须是“说真话”才有可信度。在宗教审判的时代怎么可能有真正的“人文学科”?中国改革时期“恢复”的社会学由于处在社会剧烈变动的转型状态,与已经定型的现代西方社会不同,但却与本书提及的近代社会学开创的那个激荡时代有点类似,所以怀着强烈的价值关怀来研究社会的现象可能不亚于马克思那个时代的西方。因此社会学的客观、实证与科学性的问题,在我们这里恐怕比布鲁斯那里更突出。对于由难免持有特定价值偏好的研究者组成的“社会学界”如何做到价值中立和科学实证性,本书谈了很多。但有一点他们可能无须谈,对我们却很重要的:那就是每个人的价值偏好对自己的社会学研究的影响也许难以完全避免。但是在整个学界假如这些偏好是多元的,而不是一元的甚至是有组织的,也就是说并非只准有一种偏好,而是可以你有这种偏好,我有那种偏好,并且构成一种竞争格局的话,那么在“偏好在于选择问题,而研究问题还须实证;偏好在于选择材料,而各种材料皆能公开;偏好在于解释材料,而各种解释皆有自由”的环境下,各种偏好就可能既成为研究兴趣和动力之源,又在总体上形成互纠互补,使各种“片面的深刻”共同促进知识增量的生产。这样,也许每个研究者都无法完全做到“价值中立”,但整个学界却可以实现“价值中和”,建立自己客观、实证的公信力。价值关怀对于“社会科学”科学性而言就可以成为一种正面的、而非负面的因素,“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也就不是互相悖谬、互相冲突,而是关于人的知识中互相促进的两翼。相反,如果“只准有一种偏好”,那就不仅社会科学,连自然科学都会产生“李森科现象”:本书提到的李森科与拉马克也许有共同的偏好并因此持有类似观点,但李森科时代只准有一种偏好,拉马克时代却并非如此,因此“李森科生物学”完全成了伪科学,而拉马克尽管其具体观点可以被证伪,但他仍不失为一个有贡献的生物学家。我想,社会科学、尤其是社会学也是如此。
  •     作为一本间的入门书籍,很值得一看。不同于一般的简介,这不是一本综述社会学的书,反而着重讨论的是社会学研究的方法论和基本假设。其实这样的书才真的值得一读。无论是有基础还是没接触过社会学的,都能够学到很多东西。设想如果只是综述,对于未入门的读者来说,会过于枯燥;而对于专业人士又会显得相当无聊。社会科学不同于自然科学,自有其研究方法,书的第一部分主要就在介绍这些不同点。接着讨论社会的结构和人的行为,以及社会结构的形成和发展,现代社会的形态。最后的“江湖骗子”一部分没有特别弄明白作者这个标题意图,介绍了一些典型的错误言论和研究立场,其实也是带偏见的逻辑和价值观,可能因为翻译的原因不能完全理解这个标题。无论怎样,不得不承认社会学还是处在一个非常初步的发展阶段,描述、观察、通过对比得出结论,只有性质和特征,既不能证伪也很难重复。不知道未来计算机模拟群体能不能作为研究对象。最后说一些翻译的问题,其实并没有觉得有特别的翻译腔,毕竟学术内容若非直译过来,能难保证表意的准确性吧。也就只能习惯这样的表述了。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一方面是涂尔干的经验科学,一方面是伯格的社会建构论,作者的这个社会学意识走得很艰难啊
  •     好好玩!
  •     还行吧……#带娃刷kindle#
  •     没有社会学底子就想看,确实是看不懂。等过段时间再来看吧。
  •     这本黑后现代的一页内容比半本高级迷信都有用……
  •     还算有点儿意思
  •     看着看着意识到不是自己要找的,可是也没有失望啊,也许我要找的是思想意识吧
  •     虽然说是简介但是有的辩解很可疑啊,比如直接否定了后现代主义,我????
  •     印象深刻的:self awareness带来的注定的miserable,老鼠的欲望是活着,它要么实现自己的欲望要么死,而人则不同。社会学意识很好地展现出来,作者的态度十分鲜明,语言风格也有独特的启蒙感,幽默而平缓。内化、秩序、阶层和需求的观点很基础也很发人深省,相对主义的论述的确是相较没什么亮点。
  •     信息量挺大的,薄薄一本书看了两遍
  •     社会学的吐槽?
  •     写的还行,不能证伪的学科有什么资格叫科学?
  •     英文不好只能忍气吞声吃翻译的屎(读到生气!
  •     作者卖萌失败的感觉。……从美味角度觉得食物vile与从饱腹角度觉得分量太少到底有什么矛盾之处啊,连这个都理解不了的人逻辑思考能力实在令人存疑←_←
  •     “经验科学”,但在形成假设时很难不受“偏见”的影响吧..
  •     社会学不为解决问题,而是观察。
  •     很好呀
  •     第一本
  •     讲清楚了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的思维方式与研究方法,以及遇到的诸多困境,很好
  •     全书语言很是抽象,可能是翻译问题也可能是自己才疏学浅。这书其实并不适合入门,已经有一定的知识可能会更好理解
  •     补课:社会学是经验的,以自然科学为模板;但研究对象是人所处其中的社会,人是有意识和主体性的,这有别于自然科学研究;社会问题不等于社会学问题;最后对派别偏见和相对主义的反驳主要是基于学术界的竞争环境确保价值中立这一点。
  •     无趣,算是Very short introductions中比较异类的一本,注定只能给出社会学较总括又不全面的介绍,并且说教性较强,虽然专业性和方法论都没什么问题。
  •     提到了很多社会学的概念,但大多一笔带过,主线不是很明晰。个人感觉不太适合入门。
  •     其中有几个例子很好
  •     谁知道这本书对我意味着什么呢,呵呵
  •     很好的一本书,算是总结
  •     短短的一本小书但是却涵盖了社会学的很多方面,读来让人受益非浅
  •     激进的老头,还是有点获益。
  •     对于一本介绍社会学的思维方式的书来说有点冗长,到第五章才算是重点。其实这本书所讲的“社会学的意识”主要有两点:客观性、中立性,以及这两点是如何互相依存的。
  •     考试前读过几段感觉有意思,考完了全部读完,倒觉得不是很符合自己的预期。对于社会学,自己更喜欢这门学科所提出的理论构想(虽然有些很假),理论的丰富性在我看来是社会学有意思的基础。这本书的2、3、4章就做得不错,对于社会流动、家庭、角色、规范、越轨、组织的几个理论有生动的介绍,重温了一下当年学习的感觉。但是,第五章作者开始去反思相对主义和意识形态偏见,这很难吸引我,而且作为西方的学者,例证大多来自另一个世界,对于猎奇感不强的我来说很难理解其中的隐喻和细节,就像大多数传播学的著作也全都采用西方世界的例子一样。此外,这本书的翻译似乎不是很流畅,长难句比较多。作者提到,“业余社会学家利用所谓的一般解释来理解他的生活,专业社会学家则研究个体生活,目的是研究其普遍性”(P48),前者非常符合一年前的我。
  •     可能是我对社会学本身不了解,整本书感觉框架不是很清晰,读完一遍不知所云
  •     到第四章为止还是蛮吸引人的,第五章江湖骗子还期待有精彩的例子和论述呢,结果大多看不懂。而且翻译好拗口增加了理解的难度。
  •     提纲勾要了几个社会学的思考方式
  •     偷懒读译本
  •     一般般吧,不適合了解社會學這個學科
  •     书是好书,只是从头到尾的翻译腔令人头疼。
  •     看不懂的太多
  •     社会学,有模糊的概念,仍不太懂。最后一张所谓“揭露江湖骗子”更具体,稍微理解了。
  •     中文翻译晦涩生硬,对比之下,读英文从未如此顺畅。
  •     这个翻译阿 有毒
  •     很多经验性的东西得到了理论依据,希望在以后的社会活动中能互相付出
  •     虽为通识读本,对于外行或初学者却并不易读。相比于更广为人知的入门读本<社会学的想象力>,本书对何为社会学想象力的解释更接地气。建议已经有过一定社会学训练的人阅读本书,应该会受益良多。
  •     “不是社会学概述,而在于呈现一种社会学的意识”
  •     晕了~
  •     在所有表象的背后均藏有有各种线条交织而成的内在。 他们错综复杂,又无法一刀斩断。 我们所有人均围绕在这样的线条中 而社会学要做的即为这交织线条的形成做出解释 以及这线条产生的结果作进一步的讨论
  •     角色与文化
  •     启蒙之作,着实吊起了我的胃口
  •     写的不好,但是社会学引起了我的极大关注,科学社会学
  •     真好。耐心读的第一本社会学。首章讲方法论的,一般。第二章开始,就精彩了。正像其它书评所言,没陷入死板无聊的内容划区介绍,而且强调社会学的意识和思维方式,不搬弄表层,而剖开机理。刀光剑影间,文化中那些作为理所当然的规条,被解构地片片凋落……很雄辩和精彩。当然可能少见多怪,但作为薄薄不到100页的入门小书,很好完成了介绍社会学、并吸引受众的任务。
  •     比较简单的介绍,还是可以一看。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