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创意的诞生

出版日期:2014-8-1
ISBN:9787213060759
作者:史蒂文·约翰逊 (Steven Johnson)
页数:260页

内容概要

史蒂文•约翰逊

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媒体理论家,被《展望》杂志(Prospect)誉为“数字化未来十大科技思想家”之一,TED演讲人。

其著作多聚焦于科学、技术和创新领域,包括《涌现》(Emergence)、《幽灵地图》(The Ghost Map)等8部畅销书,被译成十多种语言,在全世界广为传播。

创立了许多深具影响力的网站——包括新近成立的outside.in,并为《時代周刊》、《连线》、《纽约时报》和《华尔街日报》等权威媒体撰写专栏文章。

书籍目录

中文版序  为什么创新对当下的我们如此关键 
/I
引言 珊瑚礁,城市,网络
/001
第 1 章 创新就是一扇不断打开的门
/021
创新模式 1:相邻可能
相邻可能有一种奇异的美,因为一旦对它的边界进行新的探索,之前的边界就会重新扩展。新的组合变化为另一些变化,提供了进入可能空间的钥匙。就好像是一座施了魔法的房子,你每打开一扇门,都会发现一些新的、别有洞天式的美景。如果你不停地推开眼前的新门,最终你就可以走遍一座宫殿。
从小鸡孵化器、婴儿恒温箱到育婴器
让创新的边界无限扩展
独立重复与创新的可能性
超前的想法与创新的受限性
第 2 章 在思想的大池中让信息外溢
/041
创新模式 2:液态网络
让信息得到流动,从而把一种“固态”网络转变成一种利于好创意出现的“液态”网络,有时候只要推开一扇门就足够,但是有时候,可能还需要移动一座墙,给思想一个可以流动的空间。
一个好创意是一个网络,也是一个群体
连接模式与随机性环境,生命起源的创新
实验室会议,好创意诞生的地方
MIT 的 20 号楼和微软的 99 号楼
第3 章 好创意永远是时间的玫瑰
/063
创新模式 3:缓慢的灵感
维持一个灵感的存活更多的只是慢慢地培育它,而并非是一种汗流浃背式的辛苦耕耘。只需要给灵感足够的营养,并且让它生长在能让根须建立新连接的肥沃的土壤里,然后,给它时间,静待开花结果。
掉进黑洞的 “凤凰城备忘录” 与 “明尼苏达式猜想”
让灵感在时间的滋养中慢慢成形
马尔萨斯顿悟
摘录,让旧灵感与新思考生出新连接
探询一切的万维网
20%创新时间
第4 章 机缘巧合的力量
/091
创新模式 4:意外的收获
就像在一个正在煮沸的思想大锅里,各种各样的想法和创意不断翻滚着、沸腾着,于是种种新奇的活动便出现了。在这样的状态下,只要一瞬间,各种想法的新连接形式便会形成。于是处处所见的都是一些不曾预设过,且出人意料的新的活动或连接形式。
梦境,孕育创意的“原始汤”
大脑,在噪音中不断形成新的连接
意外收获从哪里来
DEVONthink,我的创新工具
网络,发现更多意外收获的引擎
用开放式创新找到激发偶发连接的平台
第 5 章 绝佳的创新实验室总是有“污染”的
/119
创新模式 5:有益的错误
伟大的发明家犯的错误要比普通人多得多。人类的错误史也许要比那些发明更有价值、更有趣。真理是千篇一律的,你需要怀有一种被动的倾向才能寻找到它,而错误是变幻莫测的。正确的想法会使你停在原地,而错误的想法会迫使你去探索。
三极管,接二连三失败的产物
格雷特巴奇与心脏起搏器
噪声、异议和创造力的关系
错误铸就了人类
第 6 章 让完全不相关变成相关
/135
创新模式 6:功能变异
当你打开一扇门,发现里面有一堆木头和一个壁炉时,那些用以照亮黑暗房间的火柴就有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功能,这种可以帮助你看清事物的工具最终却给你带来了温暖。

从葡萄酒榨汁机到古腾堡印刷机
城市、第三空间与功能变异
将一种媒介中设计的话语迁移到新的环境中
咖啡馆模式,弱关系下的创意空间
苹果公司的壁垒模式
机会总是垂青于那些具备关联性思维的人
第 7 章 在生态圈中不断成长
/155
创新模式 7:开放式“堆叠”平台
平台建造者和生态系统工程师不仅在融合的可能性方面打开了大门,更打造了全新的场所。旧观念有时会使用新房子。新创意必须使用旧房子。“堆叠”平台的真正好处在于,你不再需要掌握所有的知识。正如燕雀不必付出钻洞和推倒大树的代价,它只需懂得怎么鸣叫就够了。

一座珊瑚礁就是一个平台
GPS 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应用物理实验室
Twitter,最具生产力的开放式平台
平台的循环利用
用污染和海水建造水下城市
构建网格生态系统
结语 第四象限,伟大创意的诞生
/181
附录 人类600年重要发明创新年表(1400—2000)
/205

作者简介


大家都认得出好创意。印刷机、铅笔、抽水马桶、电池、互联网、GPS、Google——这些都是绝妙的创意。然而,它们是如何产生的?被喻为“科技界的达尔文”的作者,在《伟大创意的诞生》一书中,提供了深具启示意义以及有论证实据的答案。

作者史蒂文•约翰逊以富有感染力、包罗万象的风格游历于多重领域,从神经生物学、都市研究,到网络文化,找出了独特创新背后的7大关键模式,深入人类600年重要发明的创新自然史,找寻它们的踪迹。他检视了特定情境如何加速创新进程、实体环境,以及如何使众人与创意齐聚一堂,从而造就出伟大的创意。

从达尔文到苹果(Apple),从万维网到Google,作者审视了近代的创新枢纽,汲取出适用法则,以及出现在创新过程中的共通点。他的发现不但引领我们重新认识创新的根源,也提供了许多有用的策略,以培养突破性的创意。
[编辑推荐]

《经济学人》年度最佳图书,“数字化未来十大科技思想家”、TED演讲人史蒂文•约翰逊经典力作

作者深入人类600年重要发明的创新自然史,首度揭开创新源起的7大关键模式

财讯传媒集团首席战略官段永朝,电子科技大学教授、互联网科学中心主任周涛,畅销书《史蒂夫•乔布斯传》作者沃尔特•艾萨克森联袂推荐

你知道印刷机的创意其实来源于葡萄酒榨汁机吗?你知道化学家凯库勒是在梦里发现了苯分子的结构吗?你知道设计出空调的伟大发明家开利,最初的想法只是为了调节空气的湿度吗?你能想到格雷特巴奇是把人的心脏想象为一台不能正常发送或接收信号的收音机,从而发明了心脏起搏器吗?你知道为什么三个男人能在6个月的时间里创建出YouTube,而一大批专家委员会和电子企业却花了20年的时间才使高清电视成为现实?《伟大创意的诞生》一书将为你揭开这些好创意的奥秘。

湛庐文化出品。


 伟大创意的诞生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6条)

  •     首先,相对于设计方法论那类教科书,这无疑是本不错且易读的解释创意的商业书籍,很多观点和我不谋而合。但是南图看的版本缺失了第四象限那段内容,不过不影响阅读。这本书给个我几个新角度想说一说:1在讲韦斯特新发现——超线性标度,我立马联想到了一个近几年大学生特别喜欢辩论的话题,毕业以后留在小城市还是大城市,我想如果没有那么多人选择留在大城市,大城市发展不过是略高于线性增长的速度。而大城市的空间含量的确有优势的,更容易搭建这样一个创意平台,人才聚集了,无论个体还是城市都可以达到一个很好的快速发展状态。2讲到独立重复这个论调我也是颇有兴趣,也许当代人对认知局限于先后,所以特别在意于抄袭事件,尤其以接地气的民众娱乐的音乐圈为主,虽然不了解音乐行业但是应该也会有类似的现象,一切皆有可能嘛。对此我觉得关于专利这个说法也是很头疼,先后一样的idea真的没法去限制谁是主谁是次。所以社会的秩序有时候也未必能全显公平。不过作者也说了如果没有错误,进化的脚步就会停滞不前,得到的也只能是一系列的完美副本,没有变化。为此法制,社会秩序这些也应该是会不断发展和修正的。3关于空想主义的另外一种新定义。超前想法,在所有超前想法在后期得以实现后,所有的空想主义其实都可以另外定义的。也许就是隔的相邻可能空间略多了些嘛。空想的中文定义实在不算褒义。4关于梦境,我觉得无疑给了弗洛伊德一个大大的质疑。说实话虽然梦的解析的却是官方下面一个很正统的解说,但是个人还是觉得梦境这样的一个现象常理解释其实无法全面的,我就是一个多梦的人,当然我觉得我睡眠质量还不错,我没法代表别人的情况,只能有感而发自己的梦境。的确是可以超脱常思维对现实生活进行发散性的发展,前段时间收拾家里还发现高中时写的小说,小说题材来源就是梦境。最后的最后我得说下真的很同意作者的观点,信息外溢的环境更容易产生创意,学科间的链接也好,不同人思想的链接也好,真的,哪怕是自己新学习的领域新去的地方都可能产生创意。我觉着灵感这是个无比美妙的感觉~
  •     培根说:“从错误中比从混乱中更易于发现真理。”而史蒂文·约翰逊可能要说,“从错误和混乱中比从有序中更易于发现真理。”作为“数字化未来十大科技思想家”之一,史蒂文·约翰逊的最近一本被翻译成中文的书是《伟大创意的诞生》,很多不了解这位作者的广告从业者会误以为这是一本如何创造“Big idea”的书,事实上看了它的副标题“创新自然史”就应该明白了这是一本关于自然史中创新的书。创新是否有其规律?如果创新有规律,那它应该被准确预测,但事实并非如此,翻到本书最后的附录:人类600年重要发明创新年表,你会发现里面大部分的创新并没有被预测到(我指的是精确的预测),也就是说很多时候伟大创新的诞生在意料之外。某一个具体的创新是很难预测的,但在某些自然或人文生态环境下,创新更容易诞生。比如书中说到:“如果一座城市比另一座城市大9倍,那么这座城市的创意能量则不是高出9倍,而是要高出16倍;而如果一座国际大都市的规模是一个小镇的50倍时,它的创意能量则约是小镇的130倍。”《伟大创意的诞生》这本书讲了创新的7种模式,但如果你把这本书当成“干货”,按照这些原则去进行创新,那结果恐怕会令你失望。这7种模式更像是促进创新诞生的7种生态或环境。1.相邻可能。一个创新可以激发邻近类似的创新,而当一种环境能更加方便去接触和开发相邻可能时,这种环境就具备了最大的创新潜力。比如在1994年,网络知识一种基于文本的媒体平台,各文本之间通过超链接取得关联。但接下来的几年,随着互联网生态的逐渐形成,互联网业迎来了创新的爆发。在创新史上,我们经常无法说出谁是某个发明的第一人,因为很多时候这些发明几乎被几个人同时发现。1611年,居住在不同国家的4个科学家同时发现了太阳黑子的存在;1745-1746年,冯·克莱斯特和康耐尔斯先后发明了电池。一旦“相邻可能”的生态存在,那么这个生态就可能迎来创新的爆发。史蒂文说:“这好像一座施了魔法的房子,你每打开一扇门,都会发现一些新的,别有洞天的美景。如果你不停推开眼前的新门,最终你就可以走遍一座宫殿。”2.液态网络生命的诞生是一个伟大的创新。生命源于“以碳为基础的生命形式”,碳原子的外层轨道上分部这四价电子,这种电子使碳原子更易于与其他的原子进行组合,碳的随机连接性在地球初始的没有生命的“原始汤”中开花结果。一个好创意就是一个流动性的网络,人类社会一旦形成一种类似液态网络的组织,创新就会不断涌现,这种组织具体来说就是大规模的群居组织。一个具体的例子是微软的99号楼,由于此办公大楼的开放性和众多交流站的存在,它更易于员工随时分享自己的想法或聊天,因而促进了创新。3.缓慢的灵感创新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有时候一个灵感在脑子里面可以存在很多年(当然它已经有了很多年的积累),然后有一天它突然被激发了,便会产生出创新。谷歌著名的“20%创新时间”项目便是便是这个模式的实践,当年在谷歌任职的玛丽莎·梅耶尔便描述过,在谷歌公司推出的所有新产品中,超过50%都是源自20%创新时间项目产生的研发灵感。4.意外的收获正如文章开始所说,创新往往来自于意外。关于意外创新最著名的实验之一是青霉素的发明。1928 年,苏格兰细菌学家弗莱明在实验室忘记盖上培养皿的盖子,后来在培养皿中发现了一种神秘的能够对抗其他菌种的霉菌:就这样,他很偶然地发现了青霉素。当然自然创新中意外的发现还有很多,史蒂文似乎找到了这个模式的理论基础。2007年,南佛罗里达大学的脑科学家撒切尔做了一项关于儿童的大脑活动和IQ之间关系的对比分析,结果得出的结论是:人脑的神经元细胞活动越混乱,其聪明程度和创新能力就越高。这说明创新在混乱的意外之中很有可能诞生。当然意外并不是坐等,史蒂文给出的建议是善用工具(比如他最常用的DEVONthink)以及用开放式创新找到激发偶发连接的平台,比如在广告行业最常用的“头脑风暴”。5.有益的错误“伟大的发明家犯的错误要比普通人多得多。”很少有创新一次就成功,大多数创新都是不断试错的过程,错误的想法会迫使创新者不断去探索。这一点不需要过多阐述了。6.功能变异知识是具有相通性的,多与不同领域的人交流,可能会为自身从事的领域带来创新灵感。史蒂文说,像富兰克林、斯诺和达尔文这样的创新者除了具有一些共同的智力素质——思维敏捷,好奇心强,还有重要的一个特征——兴趣广泛。咖啡馆模式是这种功能变异的重要生态。弗洛伊德每周三晚上都会在维也纳格巷19号组织一个沙龙,医生、哲学家和科学家齐聚一堂。多领域的交流有助于功能变异。20世纪70年代,一群业余爱好者、青少年、数字化企业家和学术科学家聚集在家酿计算机俱乐部,成功引发了个人电脑革命。史蒂文认为苹果公司的成功也与功能变异密不可分。苹果公司在产品开发周期内,所有团队,包括设计、工程师和销售等时常在一起集思广益,精通不同领域的人在一起进行交流,通常会有意外所得。功能变异有助于打破固有的视野盲点,“从一门学科中借用一种工具来解决另一个学科的问题。”7.开放式:“堆叠”平台达尔文在环球旅行时发现,一座珊瑚礁就是一个平台:“沙堤、岩面、暗礁的裂缝,创造了数以百万计的物种栖息地,成为了一座具有无限多样性的海底都市。一个鼓励创新,有利可图的平台的出现,必然会引发基于平台的欣欣向荣创新。史蒂文在文中以Twitter为例,Twitter这个平台的诞生,促使这里成为政治抗议的圣地,成为企业提供客户支持的工具;同样App Store这个平台的出现,促使大批移动互联网企业建造了基于这个平台的巨大产业;而阿里巴巴平台的诞生实现了所谓的“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上述7种模式是本书主要讲述的创新的模式,但正文本文开头所说,这7种模式并不是“干货”,你并不能拿它当做所谓的“创新的7把钥匙”云云。你只能努力让自己处于最有利于创新的生态中。如果用几个通俗的关键词概括本书主要的创新理论,我觉得应该是:开放、聚集、共享,由这些关键词构成的生态将更有利于伟大创意的出现。作者微信公众号:xunkong2005
  •     作者的建议: 分享与合作打开创新之门。创造创新的工作场合、消费媒介的方式、扩增记忆容量。散步、培养直觉、记录每件事但保持文件夹凌乱;拥抱意外收获、犯生成性错误;拥有多种兴趣爱好;常去咖啡馆和其他液态网络;跟着连接走、让他人依赖你的创意;借用、循环、改造。建设一条错综复杂的河岸。从独立研究者角度来看:在社交网络上关注不同学科研究者,并定期整理转发的微博,将微博上的链接知识整理成笔记;多关注创业网站的内容,参加不同学科的会议而不是关注眼前的内容;利用好笔记管理软件,定期搜索关键词来看看论文主题的时间线变化;多看看一些有联系的学科的杂志,了解一些术语后用搜索引擎加上自己感兴趣的关键词多搜索下。定期利用文本挖掘工具来分析一些研究主题;多用文献引用分析功能来探寻不同领域研究者对于问题的看法。学习那些优秀创业者的理念和关注的技术。而unrelated knowledge discovery这项技术也许是创意的好开始。散步、提高睡眠质量,努力试错。使用工具时尽量选择生态比较完整的,有利于以后再发展方法上的改进工作。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看不下去
  •     好书
  •     同意观点:开放让不同知识和思维交流碰撞,创新的催化剂。
  •     本来想着能给我这木头脑子补充点灵感,然后憋出一个专利出来,看完之后发现这就是本历史书,本书唯一收获就是告诫笨人还是干笨事吧,创新不是人人能做的。(如果实在要看这本书,直接去书店翻最后一章也就十几页介绍了创新四象限)
  •     ted :where good ideas come from 第一次短评写不下,改书评了,看来我越来越能韶了,哈哈哈哈
  •     作者知识非常渊博,从自然生物、工程技术、社会城市等多个领域探寻和发现创意诞生的7大规律,4个创意诞生的象限,本书的最后一段给个人去拥抱伟大创意的建议也值得分享: 在你的工作场所里,在消费媒介的方式上、在扩增自己的记忆容量方面。这些模式很简单,但它们作为一个整体,比各个部分的总和更加聪明。出去散步;培养直觉;写下每一件事情,但保持你的文件夹凌乱;拥抱意外的收获;犯生成性的错误;拥有多种兴趣爱好;常去咖啡馆和其它液态网络;跟着连接走;让其他人依赖你的创意;借用、循环、改造。建设一条错综复杂的河岸……
  •     可以一读。
  •     肥沃的土地出庄稼
  •     非常棒,用生物进化学的角度解释创意诞生的条件,非常对胃口。
  •     不值得读
  •     虽然经验也可以表达类似概念,但是我个人更喜欢用积累这个词,手边各种新创意需要基于的原材料是创新的基础,从内因的角度就是积累各种半成品和模块,还有零散的思路等。积累就像进化,沿着一个方向不断前行。不过光是相邻可能还不够
  •     很有启发性的书,讨论什么是创造力
  •     什么是天马行空,什么是真正的创新,答案就在那张客观存在的技术进化地图上。如同生物界的进化符合的是自然规律,技术进化也有它的理性逻辑,在各种可能中,邻近可能是什么?有基础,还有条件扩展形成新的可能。
  •     内容、史料很多,结论稍嫌简单、薄弱,看“结语”即可。倒是推荐政府官员看,对构建创新型社会有帮助。
  •     珊瑚礁、液体状态、有秩序的混沌、做笔记的方法
  •     书里写克莱伯定律为负幂指数,即体重越大新陈代谢越少??查了维基百科英文,才发现幂指数是3/4而不是书里所谓-1/4。而全书围绕这个负指数展开了详细的讨论,真是天大的笑话。 庆幸这样乱写一气的书,只是unlimited借阅看看的。
  •     可以,有值得借鉴的思维方式!
  •     看了绘图,觉得很受益了,结果没耐心看完全书。
  •     多与不同领域的人沟通,有可能诞生好创意
  •     对创意的这个概念的看法提特别,就是内容太啰嗦了,整本书有用的内容不太多,但是作者就是给你整出一本书来。特别想吐糟的是达尔文和珊瑚礁这两个内容,出现的太多了啦
  •     真的重点在诞生,而非创意。如果是作文题我可能会跑偏。还好,我是读者。创意要沃土、要积累、要灵光一现、要天生满是洞的脑袋。
  •     伟大创意成功的背后,是犯下远超常人的错误
  •     论点不多,论据繁复无序
  •     大概讲了一下人类历史上各种创新是怎么来的,主要是说信息自由流动、不同信息交叉是创新的一大动力。
  •     争做合格的海狸
  •     大量的论证,例子也不少,当成科普书籍来看吧
  •     一般。观点不复杂,也没很有新意,例子较多。
  •     进化思维的应用
  •     值得再读一遍。很多道理不仅适用于创意,也适用于人生
  •     创新的模式:1.相邻可能,2.液态网络,3.缓慢的灵感,4.意外的收获,5.有益的错误,6.功能变异,7.开放式堆叠平台。珊瑚礁是最好的生态系统、平台,而大城市的丰富让人的创造力成倍增加,更多的沟通,促使创意诞生。
  •     这一本书虽然讲的是创意诞生,但却通过旁征博引,各种设喻,将创意诞生的几个要素讲得妙趣横生。时间、错误、噪声、机缘巧合、液态环境共同造就了伟大创意的诞生,自然科学如是,人文社科亦如是。
  •     很有趣的书,通过对创新史的梳理总结出潜在的规律。保持思想和行动的灵活、柔软和连接,在积极的尝试、耐心的等待和电光火石的碰撞中寻求good ideas.
  •     一个平时看不到的世界。
  •     灵机一动的事情很难就说的清楚,但有些模式上的东西还是很有趣。好在作者没有讲一些诸如洗澡跑步刷牙就能想出点子的废话
  •     就是讲创新背景和创新条件的重要性,相关创新固然重要,可你书名是Where Good Ideas Come From啊。
  •     简直不能更好。从珊瑚礁说到城市与互联网,创新来源于一定程度的混乱、边界扩展、连接与随机性、开放平台。所以真的得干点乱七八糟的事,好东西(对我们)已经难以借由新发明产生了,而是在已经完全开放的发明之上进行跨界和组合,connecting dots.
  •     创意是在现有平台上出现,各种联系是创意的重要起源,创意有很长的孕育过程,生物进化,DNA复制错误可视作是创新过程,生命的演化可视作现在创新的类似过程,有一定基础物质,有良好的沟通媒介水促成生命的演化,创新也是需要一定基础及良好的碰撞,创新本来的作用及后来扩展的作用更重要
  •     印象深刻的一句话:富有创造力的人往往都有广泛的社交网络,从各个方面获取创意灵感~
  •     人类最重要的突破会来源于交叉环境,即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的重合处
  •     交流,記錄,靜待時間。
  •     一般看看。几个有意思的地方1、强调“链接”,我理解是交叉学科 2、强调生态,类似app store、珊瑚礁盘繁荣的生态
  •     好书,把创意的来源的分门别类,最后介绍了把创意纳入四个象限,第四象限(非市场/网络即类似学术科研机构)是最大来源。
  •     只能说流通的信息更容易制造创意,作者引用很多例子来佐证这个观点。有些创意是缓慢的意外惊喜,但哪怕灵光一闪也是思考很久的结果。提的几个建议挺有用的。
  •     结语不错 创新四象限:市场/个体,市场/网络,非市场/个体,非市场/网络
  •     一般
  •     并没有给我什么创意 固态液态的比喻加一星
  •     一页纸能讲完的内容硬是啰哩啰嗦颠来倒去地写成了一本书,吹牛逼的本事算不算创新?
  •     创新的关键模式总结
  •     创新的本质不是闭门造车,而是边缘领域的充分交流,有理有据地说明了大城市如何盛产创意。
  •     书本身很好读,脉络清晰,排版工整,书前面的一张脉络图也不错。就内容来说,和我预想的并不同,整本书的重点在于描述创新的条件究竟为何,要在怎样的情景和准备之下“容易”生长出创新的成果,书中概括为创新诞生的“模式”,每个模式追加了几个例子佐证说明,即并不着重描述科研思路本身而大肆讨论条件。大概科研总有运气成分,尽人事听天命,不过做好本分努力坚持,其他的……就上帝保佑。可以一看,最起码可以用来评估评估,自己到底有没有处于有利条件之下吧。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