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姆斯.卡梅隆的“泰坦尼克号”》章节试读

出版社:外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3
ISBN:9787119075747
作者:卡梅隆
页数:178页

《詹姆斯.卡梅隆的“泰坦尼克号”》的笔记-第1页 - 序言

序 言
  2012年4月14日晚上11点40分,这一天,正是“泰坦尼克号”沉没100周年纪念日。按照惯例,我将向皇家巨轮“泰坦尼克号”的管理人员、船员和乘客举杯致敬。
  这个永恒不变的惯例在这个4月将更显阴郁,因为100年前的这天,这艘史上著名巨轮因遭遇冰山,造成不可扭转的悲剧。
  我没有选择凌晨2点20分邮轮沉没的时刻举杯,而是选定在晚上11点40分船冰相撞的时刻,因为,1500名遇难者和703位幸存者的命运在此刻定格。
  事过百年,“泰坦尼克号”仍令人浮想联翩,因为它的故事就像一部真实发生过的伟大的小说。如果说是一部小说,那么,它的精彩程度确实是无以复加的。有史以来最大的邮轮,满载欧美两大洲的上层精英,在首航之时却径直冲向一座冰山,随即被阴沉的大海吞没。这一切如此突然,就好像它从未存在过。
  生死关头,贫富同行,男女有序(女士优先获救)。一个逝去的时代的淡泊和高贵,皆因一艘令人叹为观止的巨轮在夜色中鲁莽地疾驰而铸成大错。
  这一切都证明:生命无常,命运未卜,世事难料。
  我们制作这部电影时,力图表现这一切。更重要的是,通过杰克和罗丝令人心碎的爱情故事,赋予这个悲剧以人性的一面。
  本书按时间顺序记录了电影《泰坦尼克号》的拍摄过程。对我来说,这是个历时3年的长途旅行,悲喜交加,起伏不定。我甚至亲自探索了“泰坦尼克号”残骸在北大西洋的海底墓场。
  为了客观地再现这一故事,我认为有必要先考察沉船,再开机拍摄。我说服了20世纪福克斯电影公司投资拍摄这部电影,并出资考察北大西洋2.5英里深处锈迹斑斑的船骸。我们特制了能够承受海底高压(2吨/平方英寸)的摄像机和房屋,特邀俄罗斯深海科学家,驾驶两艘“和平号”微型潜艇,潜入海底。据我所知,世界上能到达这一海底深度的微型潜艇只有5艘。
  “泰坦尼克号”出现在我们的聚光灯下。那一刻,如梦如幻:它就像一位美丽的姑娘,蜜月中不幸溺水,如今身披锈甲,走向哥特式的毁灭。
  我们拍摄了船骸外部,甚至模拟了故事情节。寻宝人布洛克 · 洛维特操控机器人潜入沉船,进行最后一次深水考察。我们甚至操控水下机器人“史努比小狗”深入到船骸的巨大台阶(尽管我曾承诺不会这么做)。沉船内部探照灯所及之处令人目瞪口呆:精雕细琢的红木家具依然如故,镀金灯座和装饰华丽的青铜门都出现在我们的监视器屏幕上。如此梦幻的场景如同被洪水淹没的哥特式豪宅。
  亲眼目睹它的残骸,我感到自己与那些曾经徜徉在甲板上的生命有着无法割舍的关系,我有责任拍摄这部电影,而且要真实准确、心怀悲悯地再现这个故事。参与摄制的每个人都肩负着这份责任,镜头前的一切都必须绝对真实,从地毯到瓷器、从演员服装上的刺绣到墙壁上镶嵌的手工木雕。
  面对穿越时空的梦幻挑战,演员的精湛表演带我们踏上了一次震撼的情感之旅。对我来说,制作这部电影确实是一次情感之旅,从剧本创作到与天才演员凯特 · 温丝莱特和莱昂纳多 · 迪卡普里奥合作的喜悦,再到预感此番心血也许将成为好莱坞史上最大惨败的绝望。美国《综艺》杂志(Variety)在首页开辟了一个每日专栏,名为“瞭望‘泰坦尼克号’”(Titanic Watch),讽刺该片的制作大大超出预算,注定将成为票房灾难。
  死刑将近的快感令人畏惧,但为追求卓越我们愈加努力。在剪辑室,我将一个刀片粘在我的视频处理器屏幕上,并用钢笔留言:“以备影片惨败使用。”
  影片上映的第一个周末票房平平,岂料却在下个周末大幅攀升,这是前所未有的。想象一下当时我们有多惊讶,媒体有多震撼。而这只是开始。对电影产业(包括我们制作者在内)来说,《泰坦尼克号》一发而不可收,恍如幻象。它连续16周位居票房冠军,这一纪录至今尚未打破。
  面对影评和票房收入上的成功,人们很容易忽视正是悲剧故事本身成就了此番事业。在我和监制乔恩 · 兰道手捧奥斯卡最佳影片奖杯时,我请全场默哀一分钟,暂且抹去炫目浮华的荣耀,提醒大家“泰坦尼克号”的沉没在它所处的时代是催人警醒、举世哀恸的事件。在我心里,我已与这一事件建立了一种联系。我不再置身历史之外,而是与船和船上的人永远同在——我不再是事件的旁观者,而是参与者。
  这种情感纽带萌生于第二次深海考察时。拍摄间歇,我乘坐的“和平号”潜艇停在“泰坦尼克号”沉船的甲板上。此前我一直聚精会神地拍摄,就像宇航员逐一检查仪表台上的仪表一样。过度关注拍摄延迟了我的情感反应,直到我从5英寸厚的窗口向外凝视船骸,那一刻的寂静唤醒了我对沉船的感情。我突然意识到我就在“泰坦尼克号”的甲板上,真真切切。
  时光倒流。那里是一等舱入口,乘客曾经由此而出,凝视那些在头顶爆炸的求救弹。就在那里……就在那里……华莱士 · 哈特利指挥的邮轮乐队演奏着《更近我主》(“Nearer My God To Thee”),此时,海水漫过甲板向他们冲来。
  那次潜水考察结束后,回到指挥船,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通过实地考察,我对整个事件了然于心,我为那一晚的无辜受难者垂泪。
  至于这篇序言,我早在1997年秋天《泰坦尼克号》杀青时就有意提笔。2001年我回到沉船现场进行第二次探险,2005年又进行了第三次。我们用自己研制的机器人,不遗余力地全面考察了船骸内部。我已潜入海底33次,待在“泰坦尼克号”上的时间比当年的船长和乘客还要长。透过水下机器人的眼睛望去,我在这艘巨轮的走廊和楼梯上“行走”,有种灵魂出窍的奇怪感觉,就像鬼魂出没在甲板上。
  对1912年沉船之后未能目睹之事,我们发现了一些,也想象了一些。一等舱餐厅和会客室的铅玻璃、看起来随时都会点亮的电梯楼层指示牌、施特劳斯套房里的镀金大钟……安坐在完好无损的红色地幔上,简直像极了我们为影片创作的这个房间的水下场景。最令人赞叹的是,土耳其浴室里蓝绿相间的瓷砖在聚光灯下闪闪发光,经历近百年,仍完美无缺。
  我对这艘沉船和它葬身海底的经过知之甚多,幸存者和遇难者的故事与我如影随形。结束了影片的拍摄之旅,经历了失败的低谷和成功的顶峰,触摸过从沉船现场打捞上来的手工艺品,通过水下机器人的眼睛考察了沉船内外。这一切,在我的梦境中难以磨灭……
  我仍努力探究和理解“泰坦尼克号”的意义。“泰坦尼克号”究竟想传达什么信息·
  我告诉自己,它不过是海底一堆扭曲生锈的废铜烂铁,是过往的一件遗物,与现今毫无干系。但它是一场灾难,与种族灭绝、化城市为灰烬的原子弹爆炸,还有无数不可言状的天灾人祸一道,已被历史的洪流淹没。
  2001年9月,我操纵自己的“阿凡达”——·一个名叫“杰克”的小型水下机器人,穿过沉船内部,去营救被困其中的另一个水下机器人“埃尔伍德”。经过几个小时的紧张工作,终于让两个机器人安全返回主潜艇。当机器人胜利浮出海面,我们已累得筋疲力尽。
  那天是2001年9月11日。一出潜艇,我们就得知恐怖分子驾驶飞机摧毁了纽约世贸中心,死亡人数成千上万——世界就这样被改变了。
  我的朋友比尔 · 帕克斯顿向我和所有同船的工作人员费力地解释这一切,我们肯定是西半球最后知道此事的人。瞬间,“泰坦尼克号”对我而言似乎失去了意义。我们还在毫无头绪地探索上世纪的船骸,蓄谋已久的暴力已改变了我们周围的世界。
  但从某种意义上说,“9 · 11”事件之后,“泰坦尼克号”的意义似乎得以重现。它是上个世纪的标志性灾难,说明科技如果运用不当也会令人失望。在“泰坦尼克号”沉没两年之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这场运用了坦克、机枪和毒气的战争,展示了科技的黑暗一面,与昙花一现的“泰坦尼克号”所象征的乐观主义和技术进步形成了鲜明对比。如今,“9 · 11”的断肠之痛,让我们找到了“泰坦尼克号”的意义所在。
  我们养育子女的同时,希望世界充满理性和仁慈。然而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发生一些骇人听闻、匪夷所思、瞠目结舌的事件,让这一信念灰飞烟灭。
  “泰坦尼克号”的沉没就是其中之一。还有其他规模更大的事件,比如奥斯维辛集中营屠杀、广岛原子弹爆炸、博帕尔毒气泄露,这些悲剧反映了人类灵魂的堕落,比捉摸不定的天灾更惨痛。
  为此,我们不得不反躬自省,我们到底是人还是兽·
  “在此丧生的1500个灵魂,仍在提醒我们世事难料,处事警觉,为人谦恭,心怀怜悯。” 2001年,我将这句话刻在铜牌上,用“和平一号”的机械手安放在“泰坦尼克号”残骸的扇形船尾。我选择这个位置,是因为沉船事件发生时,当救生艇开走后,留在船上的人曾在这里绝望地挤作一团。题词落笔之时,我想象着人类所有可能面临的命运,包括恐怖分子发动的核战争和生化武器。如今,“泰坦尼克号”的教训或许更显意义深远。
  “9 · 11”事件发生几天之后,我们把铜牌安置在海底沉船上。事过两年,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带来的恐惧竟让我们卷入了伊拉克战争。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另一种挑战。万幸的是,现代气象科学发出警报,我们现在才意识到本世纪将面临的难以估量的人类悲剧—由气候危机引起的混乱和破坏—正是我们所亲手造成的。
  望员弗雷德里克 · 弗利特看到了前面的冰山,他三次摇铃示警。从那一刻到巨轮撞击冰山有60秒时间。在这命悬一线的一分钟里,“泰坦尼克号”的管理人员看到死亡就在眼前,却无力及时扭转船头。虽然他们在夜色中试图利用强大的技术力挽狂澜,但无力克服船速产生的惯性。
  此刻,我们定格在生死之间。这一刻危险清晰可见,下一刻危险扑面而来。我们看到了危险,却瞬间瘫软无力,没能及时躲开。
  1912年4月15日,加拿大开普雷斯的马可尼无线电站收到消息说,这艘巨轮消失得无影无踪。“泰坦尼克号”向今人传达的信息与沉船时一样清晰:
  世事难料。
  2001年9月11日的恐怖袭击同样传达了这一信息。有些事丧失人性、难以置信,但并不意味着不会发生。也许,它们就在晴朗的蓝天下,或是平静的夜色中。
  最终,电影《泰坦尼克号》表达了希望。社会体制受到谴责时,个体得以彰显。尽管代价惨重,但罗丝终于摆脱了社会的束缚,成为自由的女性。杰克教会了她如何在物质、情感和精神上战胜种种磨难。在这些角色身上,我们看到了胆怯懦弱,也看到了英勇无畏,那些为拯救他人而自我牺牲的人们,默默无闻却如此高贵。
  “泰坦尼克号”的故事里,到处是舍己救人的高贵榜样。尽管巨轮沉没了,但伟大的故事永存,未来的一千年里,“泰坦尼克号”都会这样提醒我们。
  这个故事不只是一个永恒不变的寓言,提醒人们抵制贪婪和鲁莽,也是对人类精神的庆祝,倡导承担责任、心怀怜悯和自我牺牲。
  这个故事历久弥新,在一个看似虚幻却真实发生的事件里,精妙地捕捉到了人性的美丑两极。
  我们需要人性中美好的一面,去勇敢面对、抵制近在眼前的危机。为此,我们必须处事警觉,为人谦恭,心怀怜悯。
  最后这一点,是最最重要的一点。
  詹姆斯·卡梅隆


 詹姆斯.卡梅隆的“泰坦尼克号”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