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的世界

出版日期:2014-7-1
ISBN:9787538743650
作者:[奥]斯蒂芬·茨威格
页数:192页

内容概要

[奥]斯蒂芬·茨威格是奥地利著名作家、小说家、传记作家,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也写诗歌戏剧、散文特写和翻译作品。以描摹人性化的内心冲动,比如骄傲、虚荣、妒忌、仇恨等朴素情感著称,煽情功力十足。他的小说多写人的下意识活动和人在激情驱使下的命运遭际。他的作品以人物的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画见长,他比较喜欢某种戏剧性的情节。但他不是企图以情节的曲折、离奇去吸引读者,而是在生活的平淡中烘托出使人流连忘返的人和事。

书籍目录

序言
第一章 有安全感的世界
第二章 上个世纪的学校
第三章 春情萌动的岁月
第四章 人生大学
第五章 巴黎,永远年轻的城市
第六章艰难玉成
第七章 欧洲外面的世界
第八章 欧洲的光明和黑暗
第九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初
第十章 为思想上的团结而奋斗
第十一章 在欧洲的心脏
第十二章 重回祖国奥地利
第十三章 又回到世界上
第十四章 夕阳西下
第十五章 希特勒的崛起
第十六章 和平危在旦夕
附:茨威格年表

作者简介

一部让人真实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书,一部让人在平静中感受震撼的书。
奥地利著名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的自传体回忆录,回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欧洲秩序井然、从容淡定的生活,他的中学、大学岁月,在世界各地的游学经历和艺术创作生涯, 与欧洲文化名人的真挚情谊,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真正原因和一战中人们失去理智的极端行为以及战后的道德与价值观的倒退与混乱、法西斯的崛起和一个时代的结束。


 昨日的世界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我并不热爱自己的家乡,因为从小就听到一个比家乡更迷人词汇——城市。 我小时候生活在一座小镇上,那里的人们每时每刻都想逃离此处,仿佛去城市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追求,镇上优秀的年轻人纷纷出走。从我记事起,父母就怂恿我不要留恋这个落后的地方,否则一辈子没出息。因此,许多年后,我也加入了逃离家乡的大军中。从家乡到故乡,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故乡是虚幻的存在,家已不在,仅留记忆,故为旧,在翻天覆地的时代大潮中,旧,就是落后。我在文学作品中接触到另一个富有诗意的词汇——乡愁。愁什么?或许只是文人式的哀伤。我们依然生活在激进主义的余温中,一切价值都存在于没有尽头的未来。关于记忆,可以忽略不计,所谓乡愁也就化为乌有。鲁迅先生在1921年创作的小说《故乡》已经注定了20世纪的故乡充满了萧瑟与凋零。中国的故乡败落,源于历史的巨大变革。《故乡》结尾那句:“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成为一个国家的希望。鲁迅到底是在诉说个人私语,还是有意在为民族寻找出路,我们已无法考证,但乡愁从那一刻起注定成为被几代人遗忘的情怀。而与鲁迅同时代的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却为自己的乡愁结束了生命。斯蒂芬·茨威格生于1881年,犹太人,家境富裕,少年成名。一生著作多样,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诗歌戏剧、散文特写和翻译作品。1942年,他完成了最后一部作品,自传《昨日的世界》。同年2月22日同夫人伊丽莎白在里约热内卢近郊的佩特罗波利斯小镇的寓所内双双服毒自杀。我在读《昨日的世界》之前,读过茨威格的传记《人类群星闪耀时》、《异端的权利》,小说《一封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等。这些都是我喜欢的作品,但最震撼我的是茨威格自杀前留下的那封遗书:“……与我操同一种语言的世界对我来说业已沉沦,我的精神故乡欧洲已自我毁灭,从此以后我更愿意在此地重建我的生活。但是一个年逾六旬的人再度重新开始是需要特殊的力量的,而我的力量却因常年无家可归、浪迹天涯而消耗殆尽。所以我认为还不如及时不失尊严地结束我的生命为好。对我来说,脑力劳动是最纯粹的快乐,个人自由是这个世界最崇高的财富。我向我所有的朋友致意!愿他们经过这漫漫长夜还能看到旭日东升!而我这个过于性急的人要先他们而去了!”在这封温文尔雅的遗书中,茨威格告诉了我们他离开人间的原因——“我的精神故乡欧洲已自我毁灭”。这显露了茨威格的高贵与脆弱。1934年,由于他在萨尔茨堡的家被纳粹分子搜查,于是决定离开自己的家乡。他在《昨日的世界》中写到:“我把最重要的文件打成包,决定从此离开家乡,这意味着我要放弃我的房子和国家,那所住宅对我的家人而言是温暖的家,我们热爱那片土地。”我在小学毕业后离开了度过童年的小镇。我清楚的记得那天下午,我和几个小伙伴在一个农家院子里玩,父亲在门外喊了一句:“走,进城了。”我丢下一切,一头扎进汽车里,没有告别,也没有留恋。那几个童年的玩伴,也逐渐在记忆里消失。消失就消失吧,因为父母曾告诉我说,和我玩的都是乡下的野孩子,他们带我进城,是为了让我接受更良好的教育。鲁迅先生为年少时的闰土写下一段优美的文字:“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而我年少时的玩伴,只剩下野孩子的形象。1942年,茨威格远走巴西,那是一个相对安静的国度,在那里他度过了余生。在巴西他回忆欧洲,记忆中的家乡是“一切都井然有序,一切都不会改变。”在他乡的追忆,也成为茨威格最后的精神寄托。花甲之年是一个容易让人放弃一切的年龄,甚至于放弃活着的理由。身体的衰老只能让人享受纯粹的精神快乐。乡愁只属于缓慢、温和、有序的年月。20世纪上半叶,人类社会的混乱,让古老的乡愁,成为遥远的绝唱,茨威格与鲁迅都用自己的文字写下关于故乡的挽歌。这曲挽歌还在继续,2010年,诗人北岛出版了散文集《城门开》,在序言中他写到:“我要用文字重建一座城市,重建我的北京——用我的北京否认如今的北京。”茨威格因为战争,回不到欧洲;余光中因为主义,回不到大陆;北岛因为政治,回不到北京。战争、主义、政治是通向未来的手段,人们只需要未来,没有心思回忆过去。每个时代都有人为了寻找未来而背井离乡,于是魂归故里成为乡愁最后的注脚,但这对于现代社会而言也是一种奢望。我爷爷在去世后也未能回到南方的老家。我记得我小时候,爷爷经常提起回老家养老的事情,但子女们纷纷劝阻,因为此地已落地生根多年,回老家有诸多不便。他也是被战争裹挟的一员,随着洪流东奔西走,最后在一个陌生的地方停了下来,但始终没有放弃过回到故乡的念头,因为他时常给我讲起他小时候念私塾的情景。2006年,爷爷在病床上咽下最后一口气,奶奶说,那一刻爷爷的眼睛仿佛看见了什么。我记得曾有种说法,一个人在弥留之际,总能看到自己童年的片段和故乡的场景。茨威格在自杀前写下《昨日的世界》,可能在此书还未动笔之前,他便去意已决,不过他用自己的才华把弥留之际的时间无限延长。时至今日,乡愁已故,但乡愁的魂魄似乎还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萦绕,因为有两个问题至今没有解答:我到哪里去?以及我从何处来?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通过茨威格的自传了解了19世纪末到20世纪二战开始间的欧洲历史。
  •     恐惧地读完。
  •     我去,茨威格克演员,是真的么,还是他自己加工了……有趣。很棒的作品,史学价值也很高,比如战前氛围。
  •     去年看的,似乎还有其他翻译版本。总之茨威格是没话说的!
  •     2015.12.28.文风太优雅了。喜欢茨威格这样人格独立,高贵,在狂热的时代中也一直保持清醒的人。读书过程中数度震惊于茨威格的社交圈:罗曼罗兰,高尔基,弗洛伊德…
  •     总觉得精华是最后一页
  •     听说舒先生的版本不错,要再看一次
  •     《乌合之众》小说版,茨威格写起传记真没小说写得好……
  •     茨威格真是内心优雅又高贵的欧洲绅士,文字安静又哀伤,非常好看。
  •     归属感
  •     依然对曾经的安稳留有一丝幻想,可惜早已绝望。对世界大战的时代深刻的描写,深深感动
  •     时代巨眼。讲故事的高手,先卖关子,后述细节…
  •     时代造就他,时代带走他,时代铭记他
  •     有一种平静的出奇的力量
  •     茨威格自传,缅怀那个自由美好的时代。
  •     生不逢时却活得恰如其分
  •     阅读的是英文转译本。维也纳令人神往。
  •     蜜汁盆友圈
  •     已经跪下了。
  •     正在读的第二本茨威格,也许看到里面那两篇描写二战前夕的奥地利时大家会发现些什么
  •     那个时代的记忆,略微简单了些,本来期待很大的。书只有薄薄二百多页。
  •     很优雅的人写出的优雅的自传
  •     须二刷无删减版的 摊手
  •     今日与昨日何其的相像,出身是一处,学习是一处,工作是一处,生活在另一处;除了母语至少要学习一种外语,对国际文化的了解多过对民族文化的了解,那么哪里才是故乡呢。也正是在大战前才是大师倍出才华横溢的时代,只是我们还在期盼我们时代的大师,茨威格的昨日的世界,也是我们的昨日的世界。
  •     看完前小半段就能理解他最后为何选择了自杀。战争前的平静和未知看的让人胆颤~
  •     世上最长的遗书陪我度过了元旦,是个冬日暖阳,许是我的战争情节出来捣乱,弄得我泪眼婆娑的。正如Zweig引用的莎翁:我们命该遇到这样的时代。我们每个人似乎都处在一个百年不遇的特别时代,命中注定。这个版本没有作者的自序,不开森。
  •     半个多世纪的个人史,写尽半个多世纪的欧洲变迁,也几乎写遍当时欧洲最顶级的文化界人士的风采。这样一本书,无愧于“影响过一代人的书”的美誉
  •     “而我的力量在无家可归的漫长流浪岁月中业已消耗殆尽”
  •     翻译太差了 删减太多 用词单调不准确
  •     世纪末的维也纳,无可挽回般的神伤。而整个早上,自己梦中的故事,都在与这种神伤,做着迟疑无劳的辨析,永恒的坍塌。
  •     从最初的轻快基调到之后愈发浓重的悲伤绝望,作者用平实而富有感情的文字将那段逝去的历史娓娓道来。只可惜故事说到二战开始便戛然而止,让人不禁扼腕叹息,作者终究还是没有熬到曙光的到来。
  •     最强朋友圈
  •     昨日的世界过于甜美,此刻过于狼狈。在这两种绝对的过度中穿梭又是过度的心力交瘁,最后的力气只够写这本遗书。
  •     论一个高手是如何进行场景还原的...
  •     自传,能够感受到作者对个人命运和时代进程的紧密相连
  •     字里行间全是优雅 #要是德语好到可以读原版就好了...
  •     很喜欢茨威格的文字。很温柔地向你讲述一个故事,却依然会带给你巨大的冲击。
  •      上世纪的欧洲学校教育体制和当今的“中式教育”很像,所以读到他的学生时代我竟然和他有同样的感受,甚至处境比他更糟。。曾今对世界史的认知仅仅停留在教科书式的“刻板印象”里,这确实是一件很恐怖的事。但“细节更能反映真实的时代……”茨威格在快接近书的末尾如是说,他让我感觉很像中国的鲁迅,经历战争和社会的变革,用一流的文笔拯救着那个民族的思想(也还好)。 他的书读起来很轻松,像是在与你交谈一样亲切,所以他的书很值得放慢速度去阅读,在他细腻的文笔中游走时,他会偶然抛出一到金句让你觉得如获至宝。 很受益,G‘night :)
  •     茨威格是一位世界主义者,顺便……给他的朋友圈跪了
  •     好像亲历了那些战争一样,眼泪不停地流。“影子毕竟是光明的产物”,但他已经不愿意等待光明了。美好毕竟是昨日的。
  •     在看这本之前是不喜欢茨威格的,看完之后对他的看法大大的改观。他不止是很懂很懂小女人心理啊
  •     茨威格的作品读的并不多,好像只是在大学时代读过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后来看了布达佩斯大饭店找来这本翻看,仿佛跟随他的记忆回到灿烂耀眼充满文艺气息的精致欧洲,那时的人们热情友好秩序井然生活惬意文学音乐氛围浓厚,用他的话说,是有安全感的精彩世界。当然还有饱受战争凌辱破败凋零不复存在甚至让他不得不选择自杀的悲伤一面。他不是世界公民,但因为战争他不得不远走他乡远离故土,他经历了一战二战,深知这地狱般的战争所带来的无尽磨难与黑暗。心中圣地被摧毁,和平危在旦夕,他选择和妻子相依离开这个又爱又恨的世界,永远告别了他的欧洲。我想,他一定是一位和古斯塔夫一样讲究的绅士,他应该聪明幽默才华横溢讨人喜欢,所以最后我似乎都能感觉到他深深的痛苦和绝望。再见茨威格先生,谢谢茨威格先生。
  •     茨威格的自传感情真挚,时时感觉像孩子一样,毫无保留地抒发情感。
  •     我们在等待着未来比过去更加糟糕。
  •     二十世界初德奥的社会状况描写
  •     去年做读书节活动的时候 @黄成 推荐的,拖了一年终于看了,虽然我猜我推给他的献给阿尔及农的花束他也没看。 一本流水账,目睹两次世界大战的可怜人。看得出他努力地想知道战争这么可怕的东西是怎么发生的,可惜这题太难了。昨日的世界不再有因而自杀,但昨日真的更好吗?我也觉得有一些可疑。 主要惊讶两个地方:1.学生会原来是弹劾老师和校方的学生组织,并不是今天我们所知的决定晚会气球什么颜色的一群人。2.主战派当权并且已经宣战出兵的情况下,反战言论还能全篇不受审查地发表在主流报纸上。
  •     填坑结束!我才意识到《布达佩斯大饭店》的选址原型应该就是茨威格在萨尔茨堡的别墅!
  •     萨尔兹堡艺术节!【在这天下太平的时代,四处旅行是十分愉快的。但是,回归故里也十分惬意。】p27不过,总的来说,我对我中学时代的狂热,从不后悔——那是用眼睛和脑子生活的时光。它把一种我永远不愿失去的求知的热情注入我的血液之中,也成为我以后的学习的坚定的基石。(这是十五六岁之前,而后的长大后的欲望也毫不避讳的显露和谈起)所以,应该在对的时间做对的事,涵现在是对的吗?读太多书的老成和深沉会不会难于和同龄人交流,或者只能与同样天资的人为友也是不错!初中拼命读书,高中拼命交际】【p41书籍是最好的大学】48在柏林短短的一学期,我的第一个完全自由的学期,我在心智与视野的进步胜过以往的十年。
  •     前半段挺有意思,后期令人感到些许疲惫。
  •     翻译读的有一些吃力,想找其他版本看看。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