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故事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0
ISBN:9787511717566
作者:克里斯滕•利平科特,翁贝托•艾柯,贡布里希爵士
页数:448页

内容概要

克里斯滕•利平科特,格林威治皇家天文台台长,著有《天文学》等书。
翁贝托•艾柯,意大利小说家、哲学家、符号学家、美学家,博洛尼亚大学教授,著有《玫瑰的名字》《美的历史》等书。
贡布里希爵士,著名艺术史学者,著有《艺术的故事》等书。
其他作者有约翰•诺思教授(格罗宁根大学)、西尔克•阿克曼博士(大英博物馆)、安东尼•埃维尼教授(科尔盖特大学)、戴维•金教授(歌德大学科学史研究所)、迈克尔•洛伊教授(剑桥大学克莱尔学院)、乔伊•亨德利教授(牛津布鲁克斯大学)、约翰•麦克唐纳博士(努纳武特研究中心)、埃利•德克尔博士(乌特勒支大学)、乔纳森•贝茨(格林威治皇家天文台)、伊万•卡斯克尔博士(哈佛大学福格艺术博物馆)、洛恩•坎贝尔博士(英国国家美术馆)、约翰•豪斯教授(伦敦大学考陶尔德艺术学院)、马西娅•波因顿教授(曼彻斯特大学)、唐•埃兹教授(埃塞克斯大学)、伊恩•芬伦博士(剑桥大学国王学院)、肯•阿诺德博士(韦尔康医学史研究所)、菲利普•费尔南多-阿梅斯托教授(牛津大学)、马丁•鲁德威克教授(剑桥大学三一学院)、霍华德•莫菲教授(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安东尼•斯帕林格博士(奥克兰大学)、马丁•里斯爵士(剑桥大学天文研究所)。

书籍目录

鸣谢
前言
序言
时间的创造
时间的度量
时间的表现
时间的体验
时间的终结
序言
时间
一、时间的创造
时间的创造
二、时间的度量
太阳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
历法
季节
非机械的时间:在黑夜
非机械的时间:在白昼
非机械的时间:使用球仪
非机械的时间:间隔
非机械的时间:设定小时
机械时间:天空模型
机械时间:家用时计
机械时间:标准时间
机械时间:科学时钟
机械时间:豪华时钟
从观察到记录:史前和早期诸文明的天文学
世界文化与时间 I 印度的时间
历法的原理及使用:政治和社会意味
世界文化与时间 II 中美洲和安第斯的计时与历法
世界文化与时间 III 伊斯兰教的时间和空间
世界文化与时间 IV 中国的循环和线性时间观念
世界文化与时间 V 循环、季节和生命阶段:日本背景中的时间
世界文化与时间 VI 因纽特人的时间
球与影
欧洲的机械计时:早期阶段
现代计时的成长:从摆锤到原子
三、时间的表现
人格化的时间
过去、现在和将来
艺术和时间
虚无画:兴盛与幻灭
时间和肖像
季节和时刻:时间和19世纪艺术
“这些支撑我废墟的断片”
20世纪的艺术和时间
四、时间的体验
音乐和时间
人的时间
庆典和仪式
时间和历史
时间中的招术
音乐和时间
时间能治疗吗?医学史中的时间
周年纪念的历史:时间、数字和符号
时间和历史
地质学家的时间:一个简史
世界文化与时间 VII 澳洲土著的时间观念
世界文化与时间 VIII 埃及的时间
五、时间的终结
时间的终结
了解开端与终结
附录
参考文献
展品提供
图片提供
撰稿人
历法符号
译者致谢

作者简介

本书中文初版被人民日报、人民网评为2010年度最有影响力10本书之一
被新闻出版总署评为2010年度大众喜爱的50种书之一
2013年版采用软精装,便于读者阅读与收藏。
格林威治皇家天文台与英国国立海事博物馆在新千年来临之际举办了一场盛况空前、别具一格的展览,名为“时间的故事”。这场展览得到全球数百家博物馆、美术馆及包括英国女王在内的个人藏家的鼎力支持。格林威治皇家天文台台长克里斯滕•利平科特女士邀请各领域顶尖学者参与盛事,并策划了这本主题图文书。每位学者撰写一篇相关领域以时间为主题的文章,配以相关展品图片及解说,经过精心编排,汇成一部集科学、哲学、天文学、医学、艺术、宗教、历史等多学科跨文化的大成之作。
《时间的故事》一书绝无仅有。它多学科、跨文化地探讨了地球上从文明之初到第三个千年伊始关于时间的方方面面。凭借世界各地杰出作者的原创之作,它探究人们对时间的感知,并反思全世界各种文化对待时间的方式。全书搜罗了400多幅彩图以表现著名的器物和画面,从古代埃及和巴比伦的历法以及提香的寓意画到萨尔瓦多•达利笔下扭曲的时钟以及哈勃望远镜最近拍摄的深空照片。
《时间的故事》分为五个主要部分:
时间的创造:分析不同的创世神话以深层揭示各种文化关于时间结构的想象。
时间的度量:人类不断寻求,以发现记录、划分和度量时间流驶的方式。
时间的表现:东西方各个时代的艺术家如何表现时间。
时间的体验:我们在生理上和心理上如何体验时间,从老化过程到音乐感受、从入定和梦境到讲述未来。
时间的终结:关于时间终结和永恒的种种观念,包括各种关于死后生活和宇宙终结的世界性信仰。
谁若想要涉足这一最为常见但却神秘的主题,《时间的故事》将为他提供极具启发和教益的引导。本书的出版配合了在格林威治国立海事博物馆王后之屋举办的一个主题展览,以及皇家天文台的新千年庆祝活动。皇家天文台是格林威治标准时间和本初子午线之家,是新千年开始之处。


 时间的故事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http://epaper.ntrb.com.cn/jhwb/20140129/index.htm2012年12月21日风平浪静地过去了。在此之前,玛雅人的末日之说引起了全世界人的深度恐慌。这个预言之所让人心惊胆颤,是因为它意味着关于人类的时间走到了终点。回过头来看,曾经的三种美洲的高级文化之一玛雅文化中是一种循环创世论,他们有着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以数字260作为基本系数的历法。而末日之所以未曾降临,在他们认为是神祗的格外护佑。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很少真正意义地思索时间这个概念,时间无声无息流过,人们因而无意识地忽略了它的存在。即使偶尔想起也只是跟日历上那些抽象的、不包含太多意义的阿拉伯数字相关联。如果再往深里说,恐怕就是人类个体的生与死这样的指向性极强的生命概念,人们也是通过这种方式,让时间经久不衰地流传下去。翁贝托·艾柯在《时间》一文,开篇是一则“上帝制造天与地之前在干嘛……他在为打听这些奥秘的人们布置地狱。”笑话,这个笑话其实是蕴含了深意的,同时,他也给我们设下了这个谜题,解开这玄奥的谜面当然需要超凡的智力和足够的勇气。饶是如此,也不敢保证谜底能够即时呈现。圣·奥古斯丁在《忏悔录》中大篇幅地探究时间的概念,时间究竟是什么呢?它是如何创造的,它是基于什么层面的,以什么为量度标准,如何进行设定,它是循环的抑或线性的,时间在表现形式上可以如何区分,人们又是如何对时间进行体验的,当然还有对于人类异常敏感的时间的终结,这一系列的问题现在由《时间的故事》一书给出了相对完善的答案。天文学可以说是人类较早确立时间概念的一门学科。日月更替、斗转星移从此世界不再混沌,让人们有了极为明晰的白昼与黑夜,季节变换的定义与范畴。人们通过不断观察日月运行于三千至五千年前建造的石阵(其中最著名的索尔兹伯里石阵)逐渐认识到年这个循环往复,涵盖了希望之始与垂暮之终的概念。继而历法出现,有一些学者因此认为早期的人类使用的是一种“八分”历法。当时的人们有着虔诚的宗教信仰,他们自始至终地将尚处于蒙昧阶段的时间概念糅合到自己的生活当中,就有了现今人们有幸看到的古代文明遗迹。接下来,他们又发现太阳和月亮各自的周期影响到大海的潮汐和生物的一些生理变化等敦促人们从朴拙的自然逐渐地向理性的、缜密的科学规范深入。时间不再是虚无飘渺的如空气的物事。尤其是在人类的古老文明里,时间的印迹清晰可辨。在《时间的故事》一书中,来自印度、中美洲和安第斯、伊斯兰教、中国、日本、印纽特人的时间给读者带来奇异纷繁的时间认知。这基于种种文化积淀的形象的时间由丰富的外延和内涵阐释出来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眼前。更重要的是,时间一步步地融合到了人类的大环境中,各种文学、音乐、艺术形式极尽所能地演绎这个概念。本书的封面画是达利的经典名作《永恒的时间》,那些挂在光秃枝杈上或者随着长方柜体流淌的变形了的钟表本体,让人仿佛能够触摸那消逝而去的时间,可是真的能够触摸吗?在契里柯的《蒙帕尔纳斯车站》里,那座红砖砌筑的塔楼上,一座圆形钟表俯瞰着近前的街道和车站,那突兀的黄色斜坡牵制着观众费解的目光,这里的时间与其说是物理属性的时间,不如说是每个人独特的心理承载刻度,也正因此,在画家设置的极不稳定的空间里,那些相互抵触却又共处的物事向我们传输了一种玄奥难解的时间与空间的多重性体验。回过头来梳理,在人们最初的意识里,时间就是过去——现在——未来这一单纯的线性轨迹,可是它同世间万物一样,必然要存在于一个复杂、多元的环境中,尤其当它与生命契合,再加以宗教和哲学的渲染,这个纯粹的概念就被置于一个炫目的万花筒中。《时间的故事》就是沿着时间的创造、度量、表现、体验、终结一路行来,为读者提供一个解析和认知的可能。
  •     (发表于10月19日《深圳特区报“读与思” 周刊》越是那些重要的东西,往往越容易被人忽视。每一个人,每一天,甚至每分每秒都活在时间的包裹当中,我们受它恩赐、驱使、记录、刻写,却浑然不觉。因为它太熹微,如同存在于宇宙中的水一般稀薄、无形。可是,《时间的故事》像一滴奇妙的试剂,在它的化学作用下,时间的奥秘得以一点点分拆和显形,超越了概念的范畴,展现出可以被感知甚至是被触摸的那一面。千百年来,人们对于时间的认识恐怕只是停留在钟表的刻度上,却并不一定知道“时间”究竟是什么,以及我们可以用其他怎样的方式来衡量、算计时间。《时间的故事》就像是一个娓娓道来的善述者,它在向我们进行一次伟大的,理当为全人类所掌握的通识教育——“时间”既是一种物质、一种现象,一种存在,一种寓言,也是一种刻度、一种历史、一种记忆、一种艺术。人类从诞生创世开始,就展开了关于“时间如何被创造”问题的诸多设想和探索。在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诸多经典著作中,常见对于时间带有神话色彩的描写和构想。跟整个宇宙带给人的不确定性一样,人们对于时间的掌握,依然停留在相对粗浅和虚幻的层次,类似“上帝第几天创造了什么”的板块分工,大抵就是人们对于时间最为粗线条的认知结论。随着人们对自然、自我的认识水平逐渐加深,人们也需要对时间进行命名和定位,需要用科学的规范计数,并逐渐纳入某种学科的范畴,加以研究和规范。因此,度量——用什么器具度量,用什么标准度量——问题便成了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在摸索的问题。人们通过观察太阳、月亮这两大时计的运行来推算时间,形成了历法,并赋予其社会和经济的意味;《时间的故事》里收录了来自世界各地、各个世代的钟表和计时工具,实在让人大开眼界。闭着眼,就能想象那些如水的光阴似乎就在那些时针、分针的表盘间环绕盘旋,似乎没人觉察到它的逝去一样。如果我们认为时间就是“产生-消失”“过去-将来”的线性路迹,那就过于简陋了。至少,中国的老祖宗缔结过两种时间观念,线性的和循环的,特别是对长生不老和生死循环的追求,把对时间的观望与对生命的认识贴合起来,扩充到了哲学和宗教的高度。当然,不是所有人都愿意如此沉重地认知时间,如果结合了艺术化的、人格化的表达方式,那么效果自然会好了许多。历代的艺术家们,也纷纷加入到对“时间”的释读的队伍中来,只不过他们交出的来的,是书写的寿字、玉雕的寿星,又或者是另有深意的,具有诸多含蓄意义比如表达人生“过去、现在和将来”三阶段的隐晦画作。特别是表现时间的不可捉摸性的“虚无画”,将时间的力量植入到画作的诸多细节之中,可谓是捕捉到了时间可视性之外的另一重特性。《时间的故事》最让人感同身受的是“时间的体验”和“时间的终结”章,每一个生命体都能清晰地捕捉到时间在肉体和精神上留下的刻印,比如白发、皱纹,你内心里的伤痕或记忆。考察不同文化对时间终结的思考,也能发掘出一些人性深处的东西。时间的终结,是时间的真正结束,还是另一重意义的开始,这是值得我们去深思的命题。与时间有关的精致的仪器、图表、文物、石柱、画作……全部集中在《时间的故事》里陈列和收藏,令人眼花缭乱,也不由得让人感慨:为了认知、记录、描写、表达“时间”的概念内涵和外延,我们人类竟是花费了如此多的心思,付出过如此多的努力。音乐、绘画、雕刻、医学、天文、庆典、仪式……人类所创设的各个学科竟然都可以用来分析时间的奥秘所在。时间既可以被看见,也能被感知,单段单段“时间”的累积,也可以被扩充为晨昏、季节、时代、历史、记忆,既有了厚度,纵深感,也充满着八面玲珑的诗情,也带来了丰富充盈的生命感受。时间既可以被社会所丈量,反过来,它也成了丈量社会的尺度。

精彩短评 (总计9条)

  •     格林威治皇家天文台和国立海事博物馆策划的主题展览,找了一大帮学者写了本书,包括了天文学历史学地质学艺术史和文化史的诸多内容。阵容豪华,内容精美,可读性不算强,这一版更是字小排版烂。不过艺术文化部分内容还是比较丰富有趣的
  •     图片倒是值得欣喜一下
  •     《时间的故事》第一版有点像科普书,这次换个艺术化的封面。这到底是一本科普书,还是一本艺术书呢?反正就是一本图文书,一部跨学科的集成之作。试读下载:http://site.douban.com/143313/widget/notes/14531915/note/304989802/
  •     跨学科合作的极好尝试,读来非常有意思。装帧和印刷都无可挑剔。
  •     人的大限既是时间。散 想起故宫钟表展。十九世纪啊。
  •     我更想知道的是:人类时间观念的起源,年、月、日、时、分、秒等单位的起源,这个跟天文、数学有很大的关系吧
  •     大杂烩,博物馆,1234567什么都有。很多东西非常有意思,虽然目前对我没什么用。
  •     看这种书就觉得 写本书真不容易
  •     艾柯客串过,然后就没有了。额。。。忘了很多内容了,容我再看下。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