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你几乎就幸福了

出版日期:2014-7-1
ISBN:9787020104940
作者:徐晓
页数:270页

内容概要

徐晓。1992年生,山东高密人,就读于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2011级在校生。作品散见于《北方文学》《青春美文》《散文选刊》《意林》《延河》《西部》《诗刊》《星星》《诗选刊》《山东文学》《诗歌月刊》《中国诗歌》等文学期刊及选本。获“世纪金榜杯”青春文学征文奖、第三十届全国大学生樱花诗赛奖、第四届“包商银行杯”全国高校征文奖等。参加2013中国·星星大学生诗歌夏令营,《中国诗歌》2013“新发现”诗歌夏令营,山东省第十二届青年作家(青春文学)高研班。诗集《局外人》被收入《中国诗歌》“新发现”诗丛,将于8月出版。

作者简介

曾经有一朵花,静静地在大学绽放,但生活的风雨来了,花摧眉折腰;
曾经有一份爱,美好地与大学相伴,但生活的风雨来了,爱消失不见。
可是,生活中哪能没有风雨呢……
世事难料,你永远猜不到生活会在哪个阶段给你一份爱。
原来,那份温暖的、心向往之的爱情,就像四季更替一样从未犹豫不决,从未耽搁延迟,总会准时静静地来到你身边。
九零后作家徐晓,讲述当青春遇到生活的时候,那些爱和疼的故事……
著名青年画家、诗人李川倾情配图


 爱上你几乎就幸福了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抗拒与困惑——读《爱上你几乎就幸福了》山东师范大学  魏创世    我相信,一切小说都是作家的自传。不说有着浓厚抒情色彩的诗化小说,就算历史演义小说也会浸润着作者的心路历程和情感倾向。  开学伊始,就听说我们这一级的徐晓同学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了一本小说——《爱上你几乎就幸福了》。看了一下,故事情节很明了:一个叫香米的农村女孩来到城市里读书,因为家境本来就不好,再加上一系列的变故,面对着纸醉金迷的城市,香米走上了堕落的道路。  堕落需要一个理由,而知识分子的堕落应更有其复杂的心路历程。主人公香米的堕落历程,正是作者心灵轨迹的外化。从农村来到城市,乡土社会的价值规范都要在新的环境下重新审视自身。本来,质朴是田间的本色,这种底色到了霓虹灯下,就会变得光怪陆离,与城市格格不入。在这种情况下,人的反应一般会是从艰难的抗拒到无奈的顺从,最终与城市不分彼此、浑然一体。  五光十色的灯火辉煌了现代城市,而这些灯火的燃料是金钱。尤其是来城市求学的农家子弟,面对着五色斑斓的城市,始而震撼,但这种视觉上的冲击不久就会为深深的失落所取代。  作者就是写出了香米这一抗拒与挣扎,最终堕落(出卖肉体)的心路历程,本书不乏较大篇幅的心理描写。平心而论,这些感悟都是生活的伤与痛的哲理化呈现,语词非常优美,但我更为重视的是作者无意中流露出来的悖论性的矛盾话语。  如果用弗洛伊德的话说就是作者的“无意识”,因为这些话语是作者没有意识到的,也就是作者的“盲点”,而这往往是最为真实的,比苦心经营的语段要真切得多。  这本书中,最能体现这一点的就是下面的两段话:  “每一次恋爱我都会有不同的体验,这些体验就是收获,令我感到充实,感到不虚空。就算以后老了,我也不会后悔我的青春虚度。——齐莹莹”  “要是以前,香米无论如何都不会认可这种价值观的。可是现在,她觉得每一个人都比自己清澈,每一种价值观都比自己的简单。无数个夜里,她都默默地鄙视自己。”(参见书中第132页)  齐莹莹的话让我想起了劳伦斯的《虹》,其中的女主人公厄秀拉在经历了无数感情狂潮的洗礼后,终于领悟到了人生的真谛。从这一点上说,齐莹莹的观点代表了现代女性的爱情观:人生在于过程,自然,恋爱也在于过程。从内心深处来说,传统的香米是不认同这种爱情观的,而自己出卖肉体获得金钱的方式,又比齐莹莹更加不堪。  但吊诡的是,香米又不时地为自己现在的处境辩护。香米认为,中文系才子宋一博为了出书,和家里有背景的女生“假恋爱”,是出卖精神,这和自己出卖肉体没有什么区别。这难道只是一种“嘴硬”的表现吗?如果深入地阅读小说,会发现事实并不是这样,全书几乎无时无刻不表露着作者内心的惶惑,说白了,肉体在资本时代可否作为一种“资本”,作者也没有搞明白。所以,作者只得用一段抒情的语言来掩饰这种矛盾:“我们每个人初闻世界时都清澈如水,心怀坦诚,无忧无虑,然而生活的疼痛让许多人披上了伤疤做成的外衣,忘却了新生时我们都曾肤如凝脂,完璧无瑕。”(参见书中第169页)  与其说作者是轻描淡写地带过这些矛盾,不如说作者也没有找到可以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的良方,那就是“人怎样活着才算是有尊严的?”  作者没有指出一条出路,故而主人公香米的命运,最终只能是一个悲剧。狭义地说,城市仅仅摧毁了香米的肉体,使她“不贞”,但乡土社会仍然是她的最后栖息地。然而这一点“自留地”也被现实撕得粉碎:“以前每当被一种压迫的生活攫住的时候,就会遥想一下家乡,那里再贫穷,再偏僻,也是她在陌生的城市中感到无所依靠时可以无限遐想的一个温暖的港湾,可是她没有想到她人生中最大的屈辱竟是家乡的男人强暴了她。”(参见书中第75页)她的精神被彻底击垮!  城市的幻境与乡村的迷梦,粉碎之后,她无处祈祷,也无法救赎,她走上了毁灭敌人(杀掉强暴她的村支书),最终毁灭自己的道路。  从农村知识分子进城后的心灵困境这一层面上说,香米确实是和《高老头》(巴尔扎克)里的拉斯蒂涅、《人生》(路遥)中的高加林有着同样的生活遭际。如此看来,作者展现现实的视角是广阔的,然而毋庸讳言的是,稍嫌浅薄的刻画与揭露,无力支撑宏大的布局,而略带哀愁的青春性感悟又削弱了批判现实的力度。  “人怎样活着才是有尊严的?”作者在无意中流露出的思想上的矛盾,其实也暗合了我们这个社会在巨大的转折时期的困惑,但无论怎么说,人都应该按照中道理性的自由意愿来生活,无论是肉体的,还是精神的。
  •     常彬:评徐晓长篇小说《爱上你几乎就幸福了》常 彬前年上半年,顾彼曦给我推荐了徐晓,当时她刚刚获得第三十届全国大学生樱花诗赛奖,获得这个奖项的绝大部分都是80后或者是岁数更大的参赛者,徐晓是获得这个奖项为数不多的90后。后来我在这两年半以来接连看到徐晓的很多好消息,比如,她被星星大学生诗歌夏令营、《中国诗歌》2013“新发现”诗歌夏令营选中,她获得了“包商银行杯”全国高校征文奖。去年秋,徐晓的诗集《局外人》被收入《中国诗歌》“新发现”诗丛并出版,徐晓也给我寄了一本。直到去年9月,我得知徐晓的长篇小说《爱上你几乎就幸福了》出版,而且是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现在我也读到了这部作品,我在阅读过程中数次被白纸上的黑字所感动,有感而发写下了下面的文字。徐晓的长篇小说《爱上你几乎就幸福了》讲了一个这样的故事:一位名叫香米的大学女生,家庭贫困,香米为了她深爱的家人心力交瘁。同时,香米和她的室友,以及比较亲近的同学相比,觉得自己样样不如别人,于是她越来越自卑,内心越来越压抑。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了学校食堂门口的一条广告,上书“成功男士诚交女友……家庭困难者予以经济补助……”云云,其实也就是总裁包养女大学生的广告。于是,香米由于不堪经济上的重负,加上对家人的爱,以及内心的压抑,所以选择了去接受这一份广告,认识了陈有胜这个在岁数上都可以当他爸爸的老男人。接着香米的生活开始发生了一系列变化。起初她只是通过被陈有胜揩油来获得小额的钞票,她的眼泪帮她坚守住了使她不失身这一底线,直到后来他被一个村官强暴,失了身,觉得都无所谓了,才真正放开底线和陈有胜建立了包养和被包养的关系,以换来供家庭生活用的经费。但是好景不长,香米和陈有胜的关系逐渐被她周围的人知道,她所受到的非议越来越多,以至于越来越孤立,越来越没人能理解,直到后来陈有胜对她始乱终弃,她才终于似乎从梦中醒了过来。小说的最后,香米又遇上了当初强暴她让她失身的村官,该村官试图继续强暴她,于是,走投无路的香米以杀死村官作为这部小说的结束。这部小说,可以说讲的是一个名叫香米的少女的悲剧人生,在小说中,她走向了被包养的人生。用比较正统的观念来看,香米的行为是堕落的。从书的名字来看,“爱上你”、“幸福了”,这些字眼明显是站在香米的立场上来使用的,作者本人对香米的态度,从读者的第一印象来看,或许更多是同情而非批判的。那么这个时候可能有人就会觉得这是一部不三不四的作品,事实上也确实有这样的声音出现,在徐晓的这本新书刚刚面世不久,我就看到一位作家前辈对徐晓的讽刺,而且语气一点都不含糊。我觉得,对待一部作品或一位作者,就算不去完完整整读原著,也至少应该多方面了解作品的内容,才去评价。特别是给予作品以及作者本人负面的评价,是一定要慎重的,否则,即使出自好心,也可能没有做成起到正面引导效果的事情。徐晓这部作品里面有这么一句话:“不能总是用死脑筋来考虑问题。”这句话在作品里面,是用在女主角香米的心理活动中的。那么文学评论也是如此,不能因为作品里出现了负面事件就对作品或作者本人妄加评判。比如老舍的《月牙儿》以暗娼生活为题材,但是不能就此否定老舍一样。再退一步说,文学形象的丑不代表艺术丑,这是西方美学很早就提出的观点。我对《爱上你几乎就幸福了》这部小说的第一印象,就是觉得这个选题很大胆,“包养女大学生”,这是从生活的阴暗的一面入手,而且直击比较敏感的问题。那么现在就来看看徐晓《爱上你几乎就幸福了》这部作品。光从作品传达出的信息来看,造成香米的悲剧命运的原因是多重的:家庭的悲剧是香米悲剧命运的根源。这里的家庭悲剧主要有两个比较显著的方面,一是经济贫困,二是母亲的去世和父亲的伤疾。香米家庭本来就不富裕,住在距离学校很远的山沟里,高考期间她的母亲去世,现在她家只有她爸爸一个人在外挣钱供香米和她弟弟上学。每次回忆起她的家庭悲剧,她都“在黑暗的掩饰下任泪水狂肆”,总是把一些名人名言拿来安慰自己,然后再在内心把那些安慰自己的话在心中“一寸寸地撕成碎片”。家庭的贫困,使香米一直在想尽办法挣钱。香米尝试各种兼职和外快,也尝试过学校的补助,可是都失败了。所以不得不走上包养这条路。后来她被村官郭福海强暴失身,起因也是由于经济,当时正赶上她爸爸受伤,需要重金治疗,于是她去找村官申请经济补助,被村官趁机强暴而失身。再后来她疏远了在学校里跟她关系不错的男同学田逸,逐步将自己的更多献给了陈有胜,也是为了换来更多的钞票。而后来,田逸开始疏远香米去寻找别的女同学,香米也的确发现了这里有经济的原因。直到最后,触发香米杀死郭福海的事件,起因也是经济。自卑的心理为香米的幸福拖了后腿。我一位朋友说过,如果你不接受一个异性对你的感情,只能说明你不珍惜,因为珍惜一个人的感情和你本人的背景没有关系。我那位朋友说的也有一定的道理,可是香米面对着和自己生活背景截然不同的田逸,特别是面对和自己过去的生活背景截然不同的大城市的高校,每天在她眼前掠过的什么?是无数比她条件她好很多的人。香米没有富足的背景,没有完整的家庭,她的自卑早把自己的精神给伤害了。因此,香米的自卑促使她完全没有足够的底气接受她心仪的田逸对她的感情。假使香米能和田逸走在一起,我相信这本小说就成了一部纯爱小说,而不是一部人生悲剧了。和自己过去反差极大的生活环境改变了香米纯洁的心灵。环境对人物性格的影响,乃至发生巨变,在文学作品和现实生活中也是比比皆是的,比如《包法利夫人》主角爱玛因为修道院长期的人文环境而扭曲了心灵,进而改变了命,等等。那么放到徐晓的这篇作品来看,这一条也可以具体为比较突出的两个方面,一是和山沟生活形成对比的城市生活,二是和校园生活形成对比的校园以外的社会生活。对大城市的一切都怀有新鲜感。从一开始,香米就羡慕其他同学的各种“神仙”一般的生活,这体现了香米的内心不光是想从经济上解脱贫困,不光是摆脱物质匮乏的基本生存需求,更有一种得到物质享受的欲望,后来香米和陈有胜的关系发展的过程中,香米得到了以前从来没敢想过的价格昂贵的衣服,享受到了像洗脚这样的高等保健服务,这一切虽然不是香米主动索取的,但是也都超越了基本生存需求的层次。到了后来,香米从陈有胜那里得到的,并不单纯是物质享受,还有精神享受。因为跟身边校园里的愣头青们相比,陈有胜来自跟校园形成鲜明对比的社会,他是社会上的情场老手,他更知道该如何勾起涉世未深的年轻女孩的欲望,到后来翟丽劝说香米的时候,香米的回答更是将她一步步被助长的欲望表达得十分露骨,她说:“有钱多好啊,可以穿漂亮的衣服,可以买任何自己喜欢的东西,可以住上宽敞明亮的大房子,可以昂首挺胸地走在大街上,可以勇敢地追求喜欢的男生,可以风风光光地活着。”香米这种被助长的欲望,使她在陈有胜的圈子里越陷越深。于是这种被助长的欲望也就对香米的悲剧命运起到了推动作用。老男人们对香米的肉体和精神的巧取豪夺逐渐地摧毁香米的身体和精神。这个巧取豪夺不仅将香米一步步推向了深渊,更是在香米看穿一切之后无法挽回。“欲望”是这个故事的方向盘,指引着故事的发展方向。这部小说里的欲望,真是害死人的欲望,比较突出的是郭福海、陈有胜两个社会上的男人的欲望,村官郭福海是纯粹的性欲,对香米只是纯粹肉体上的伤害掠夺。陈有胜除了性欲以外,还包括了精神上对香米的占有欲,陈有胜不仅让香米满足自己的性欲,还把她带出去到处炫耀以满足虚荣心,在这些老男人的心中,香米犹如一件物品,除了带给自己满足以外,再无其他。然而陈有胜凭借“情场老手”的能力和经验,将香米玩弄于鼓掌之中,促使香米在精神上开始依赖自己,疏远他身边校园里的男生,香米又深深地被这种糖衣炮弹所麻醉,而且还跟着陈有胜去了很多让她大开眼界的场合,从此她再也不甘做一个山沟里来的贫困乡下女学生。到最后陈有胜对香米始乱终弃,私自把她交换给陈有胜圈子里另一个男人满足性欲。香米也终究明白了自己“成为了一个男人泄欲和满足好奇心的工具!成为了一个男人向另一个男人显摆和炫耀的玩具!”此时她已经开明白了一切,于是也就去医院把陈有胜和她怀上的孩子给打掉了。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她的家里又出现了经济危机,村官郭福海又想借此机会在肉体上霸占香米,于是走投无路的香米就选择了杀人。郭福海,陈有胜,这两个男人,一个在身体上摧毁香米,一个在精神上摧毁香米。这个,又让我想到了英国作家哈代的小说《德伯家的苔丝》,女主角也是分别在肉体和精神上被两个男人摧毁,为什么像《德伯家的苔丝》,还有我上文提到的《包法利夫人》等这些作品能成为经久不衰的世界文学名著?那是因为它们较好地揭示了人性的深处,引起更多读者的共鸣。一个人的身体和精神都被摧毁了,这是一件多么悲哀的事情啊!徐晓的这部小说,主角又何尝不是如此?香米的朋友、亲人没有给予她充分的理解和开导,使得她丧失了原本可能会有的精神出路。这里说的是两个人,一个是翟丽,另一个是香米的爸爸。当然,让翟丽给予香米充分的理解,难度是比较大,因为翟丽自己也是年轻的学生,看问题难免会有局限性,同时翟丽认识香米也还不到一年,不知道她的过去。不过,香米的爸爸就有点不应该了,我们看到作品最后,香米心中对郭福海说了一句“原来男人都这么自以为是啊”,这话不仅适合陈有胜和郭福海,也适合香米的爸爸。他在得知香米生活在被包养中,给予的打骂更多,理解和引导给予的相对少一些。特别是当香米回答了“他是我男朋友”来解释自己和陈有胜的关系,香米的爸爸仍未意识到香米在精神上已经陷进了陈有胜的世界,没有意识到自己面对的是一个涉世未深、对人情看得不透彻的小姑娘,还在以自己一个经常在外闯荡的中年男人的眼光来思考这一切,对香米也只是简单粗暴,要知道,香米已经沦落到了牺牲最为宝贵的东西来救家庭,这一切都是因为香米对家人的爱。所以,香米的爸爸的处理方式,只会让香米觉得世界上理解他的人越来越少,只会让香米觉得只有陈有胜是理解她的人,这又无形中进一步拉拢了香米和陈有胜的关系。到了作品的末尾,香米的爸爸不用香米挣的钱去治病,还说“那钱不干净,不能用来治病,好人也能治成坏人,活人也能治成死人了。”这样的行为,彻底破灭了香米对生活的希望,正如小说原文所描述的那样“这半年来她受了多大的委屈,吃了多少苦、流了多少泪……把自己最重要的东西都搭上了,最后结果是她一无所得,为什么这个世界会如此对待她?这不是把她往绝路上逼吗?”所以,香米最后选择了杀人。虽然她知道这种选择换来的必是法律的制裁,很可能一辈子彻底完了,但是一无所有的她,确实是走投无路了。因此,最后香米心中对郭福海的那句“原来男人都这么自以为是啊”也适合香米的爸爸。可不么?徐晓在写作这部作品的时候,她可能也觉得这句话适合香米的爸爸,但可能也没有觉得这句话适合香米的爸爸。可是我却觉得适合,我在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想到了香米的爸爸。徐晓自己也曾经在接受一次采访的时候说过(是段楠鹏?还是张杰华?两人其中之一采访的),造成香米悲剧的,就是她身边的这些“假好人”。的确,现实生活中有太多这样的例子了。徐晓塑造的香米是一个自甘堕落的人吗?显然不是。香米的堕落,固然有她自己的内因,上面也说到了,但是香米的堕落,无论是走上包养还是走上杀人的道路,都有涉及到经济、社会风气,以及他人作孽的外因。另外,无论香米是不是一个自甘堕落的人,我们的作者徐晓对香米的态度也可以看得出来,徐晓绝不会支持走向包养的这一行为,否则故事不仅不会以这样的方式结尾,而且在故事发展的过程中,也不会出现那么多令人心酸的情节,同时,徐晓在通过作品批判这一现象,不仅从故事的发展本身可以看出,徐晓也多次借香米、翟丽等人的语言来批判着这一现象。这部作品正是一部通过女主角香米充满不幸和痛苦的最后遭到毁灭的悲剧人生,从而给读者带来同情、共鸣以及启迪的作品。上面说的同情、共鸣和启迪这三点。同情,我认为这一点比较好理解,读者们看到故事主人公的悲剧人生,会对她感到同情。再说共鸣,我这里说的共鸣,绝不仅仅指的是有相同的被包养经历的女性的共鸣,还包括更广泛涵义的经历过人生中的不如意的读者的共鸣。是啊,正如徐晓这本书的封底的那句话一样:“生活中哪能没有风雨呢……”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贫穷、亲人离世、受人欺凌、被身边的人所不理解,这一切,都是不顺心的事情。我们可以从作品中人物的不顺心的事件,通过联想融入自身的情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心理上的认同,也就是感动。当然,除去两个显著的方面以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方面,也就是启迪。如何理解?可以说,徐晓的《爱上你几乎就幸福了》的故事是从“包养女大学生”讲起的,但是,这部小说讲的并不是纯粹的“包养女大学生”的故事,而是一个“经济悲剧”,也是一个“欲望悲剧”。对小说中人物的命运骑着决定作用的“经济”,以及拉动小说故事情节发展的人们内心的“欲望”。这种启迪,我来做个不一定恰当的比喻吧:假如说这部小说的整体,是一辆在公路上奔驰的汽车,那么小说里面体现的“经济”问题,就是这辆汽车的轮子,保证故事情节得以继续发展,“欲望”则是这辆汽车的方向盘,指引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方向。先看“经济”,女主角香米起初试图走上“包养”这条路,正是因为经济原因。她家住一个小山沟里,高考期间母亲去世,现在她家只有她爸爸一个人在外挣钱供香米和她弟弟上学。为了解决家里的经济困难,香米尝试各种兼职和外快,也尝试过学校的补助,可是都失败了。所以不得不走上包养这条路。后来她被村官郭福海强暴失身,起因也是由于经济,当时正赶上她爸爸受伤,需要重金治疗,于是她去找村官申请经济补助,被村官趁机强暴而失神。再后来她疏远了在学校里跟她关系不错的男同学田逸,逐步将自己的更多献给了陈有胜,也是为了换来更多的钞票。而后来,田逸开始疏远香米去寻找别的女同学,香米也的确发现了这里有经济的原因。故事到了后来,这些钞票就不仅仅是为了解决香米和她家庭的经济危机,也有的是让香米的其他欲望得到了满足。其实,“欲望悲剧”并不是到了故事后期才出现的,也是贯穿故事始终的。“欲望”是这个故事的方向盘,指引着故事的发展方向。这部小说里的欲望,真是害死人的欲望,比较突出的是郭福海、陈有胜两个社会上的男人的欲望,郭福海是纯粹的性欲,陈有胜除了性欲以外,还包括了对香米的占有欲,陈有胜凭借“情场老手”的能力和经验,将香米玩弄于鼓掌之中,不仅让香米满足自己的性欲,还把她带出去到处炫耀以满足虚荣心,到最后还私自把她交换给陈有胜圈子里另一个男人满足性欲。在这些老男人的心中,香米犹如一件物品,除了带给自己满足以外,再无其他。当然,小说体现的欲望,除了郭福海和陈有胜两个人的欲望以外,还有香米自身的欲望。从一开始,香米就羡慕其他同学的各种“神仙”一般的生活,这体现了香米的内心不光是想从经济上解脱贫困,还有一种得到物质享受的欲望,后来当香米和陈有胜发展到了后期,香米从陈有胜那里得到的,并不单纯是物质享受,还有精神享受。因为跟身边校园里的愣头青们相比,社会上的情场老手更知道该如何勾起涉世未深的年轻女孩的欲望,香米又深深地被这种糖衣炮弹所麻醉,于是这种欲望也促成了香米的悲剧命运。但是,这部小说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加上“欲望”的故事,这些负面的东西不是这部小说的全貌。这部小说真正所体现出来的正能量,是“爱”。这是一个“爱”的故事,一个“大爱”的故事,正是这种“爱”促成了香米的悲剧命运,香米为什么要作践自己,为了家人,为了自己内心深处对家人的“真爱”,而成全了陈有胜的“假爱”。但是,又因为上文所说的处在那样的社会环境和人际环境里,最终促成了悲剧。主角的这种心理历程,又让我想到列夫·托尔斯泰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的女主角,在反复的二元矛盾中不断前进的心理历程,这其中的过程上文已经说过,这里不再赘述。我们能从中获得的启迪,我想总的来说,最突出的莫过于,对自己的身边,以及社会上跟自己不一样的人,不如自己幸福的人,多一些理解和包容,多设身处地为他们想,如此,才有希望将更多的不幸福转化为幸福。2015年8月4日星期二于深圳湾畔南山脚边
  •     读徐晓《爱上你几乎就幸福了》有感若愚拿到晓晓的书时,正值周天。我从早上半点半到晚上九点一直在上课。但是我还是在缝隙间读完了这本书,后来让妹妹也看了,我和妹妹就这篇小说也进行了浅浅的交流,现决定把它整理出来,与晓晓分享。读者心意,偏颇之处,望晓晓谅解。先说说题目的问题吧,我的很多学生开始听说了这个书名后都觉得这将是一部言情小说。很明显,他们的着眼点在“爱上你”三个字。表面上看去,这个题目容易让人觉得俗气。但我对这个题目倒是挺有感觉的,因为它可以想象的空间比较多,尤其是“几乎”二字。就词语本身而言,爱上你,几乎就幸福了,可以理解为,如果爱上你,就幸福了;也可以理解为,爱上你后,以为就幸福了;第三种可以是简单的状态描写,爱上你,差不多就幸福了。晓晓是个诗人,知道词语间的缝隙,是可以让字眼长出翅膀来的。故事情节而言,香米曾多次感受到“几乎幸福”,和田逸在一起时以为的单纯美好,几乎是幸福了;委身于陈有胜后的浪漫与奢侈,几乎是幸福了……可是很多事实面前,香米发现他们都离自己刚刚好,他们进退有余,而自己辗转于其间,对他们的是爱是依赖是渴望是珍惜都分不清楚了。或许她也真正的勇敢地爱一回,不用前后顾忌左右为难,也许就幸福了……在我看来题目就是一句诗。但晓晓也忽略了一点,题目有想象空间固然是好事,但是,能够和整部小说连成一体,变成更加紧密的一个首脑也很关键。但不妨碍我对这个题目本身的喜欢。就内容而言,我先将妹妹的观点晒出来:我觉得情节还是挺好的啊,容易带入,比较真实,是不是写得她自己啊?节奏其实也还好,反正不会觉得过于突然。就是,细节上,总觉得,写得有点老,感觉不太符合我们的生活。这些是妹妹的原话,我没加修饰。其实我挺惊讶的,妹妹居然懂得从这三方面来思考这个问题,显然是我忽略妹妹的天分啊。虽然没上大学,分析起来有点头头是道。其实妹妹的意思也就是,这部小说是比较吸引她的,至少她看了,因为她看书倒是比较难得的事,更别说看完。但是在某些经历描写上,总觉得和如今的生活不符。妹妹也是很小就跟着我在各种餐厅各种工地“混迹”,也许觉得不应该还是这个样子。我觉得妹妹说的“有点老”,可能是描写细节上不够深入,还是谈谈我自己的看法。小说的核心之一便是人物的塑造,我先谈谈晓晓的人物塑造。晓晓很成功地塑造了香米和陈有胜这两个人物,至少在我上课的那十三个小时里,我一直很惦记这两个人物。但相比之下,其他人物就显得单薄了些许,但也不乏用心。几个室友的经历深入浅出,对比和象征之余,的确类型化了些,还需要经历和观察。香米是个让我又爱又恨的人物,不过相反的是,我爱的是被包养后真实痛快的香米,我恨的是不能用一个大学生的智慧来帮助自己的单纯香米。这并不是说我喜欢她被包养,我绝对不赞成这种选择,可这就是小说语言的魅力。晓晓在塑造香米时,用语的反差和刻画角度的变化,都让我对中间的香米动了心。而对最开始的她和最后的她,有些恨铁不成钢的恼怒和疼惜,以至于想冲进去帮她,告诉她不必要这样,女孩,其实你可以不用这样。而香米,恰好就栽进了这样一个深渊。因为她没有足够的时间和足够的力量去思量,或者更残忍一点的说,香米没有在大学四年里,为自己积累真正的力量。其实开始香米是一个身怀追求的单纯女孩,坚强却不够勇敢,有些略带怯懦的自卑。坚强有时候和勇敢不是一回事,香米是坚强的,她承受了家庭的困苦,也承受了太多改变困苦的疲惫。母亲亡故,父亲体弱,弟弟尚幼,她从精神和物质两方面去承担了一个家庭的命运。但她第一个不够勇敢的便是不敢相信她其实可以和家人一起分享和面对,自以为的带着“牺牲”的无可奈何在现实里周转。她第二个不够勇敢是不能正视自己,这也是从农村来上大学的孩子们一般会有的心态,心负自己的家庭背景,在一个或单纯或复杂的环境里小心为上的生活着。导致在那样的青春年华,作为一个学习哲学的孩子,香米却表现出了太多入世的怯懦,而少了一些超然的无畏。一个标榜着精神上丰富而物质上总是匮乏的香米,心理活动的确一直很丰富,但这些丰富的内容里,思考的深度还不够。也正是侧面体现了一些深意,一个一开始就没有足够实际的考虑自己未来的女孩,是如何一步步跌进没有设想的现实里的。不能正视自己导致她友谊面的狭窄,同时也让她对爱情左右怀疑而又依恋不已。她不能炽烈的把自己的角色镶嵌在田逸的心里,而是在享受被捧呵的欢乐时,又在低头梳理自己的毛羽。这也很真实,不是每一个女孩都在自爱的时候自恋得起来,相比之下,自怜倒是来得比较快。所以,她不能和田逸分享另一个自己,另一个贫困潦倒身负重责的自己。而在发现田逸一点逃疑和闪躲时,用自己的想法加以深度揣测,得出一个田逸也无法依靠的“事实”。她太保护那份感情的后果就是那份感情真正的见不到风雨,这个过程中无形的消解这份恋爱的存在意义。后来遭遇父亲工地意外和生病后的香米,更是关心则乱的失了分寸。在找了工地无果之后就想到贫困补助,后来竟是以失身为代价的一场悲剧。失身之后的香米像是换了一个人一样的,瞬间智慧了许多。懂得制造假初夜博陈有胜欢喜,层层深入的诱着陈有胜问出自己当前的困苦与艰辛。而在她仿佛计高一筹的赢得陈有胜的关爱的同时,却又不小心掉进了陈有胜成熟而细心的温柔陷阱。我很喜欢晓晓在这个阶段对这两个人物的描写。像是一场战役一样的聊有趣味,香米被唤起的情欲与陈有胜被勾起的保护欲此消彼长般的进行着,心理描写真实而细腻。尤其是陈有胜为她买那个没有蝴蝶结的娃娃时,悬念设置得非常到位,瞬间就让我对陈有胜起了好感。小说就是这样,有时候不能因为他角色本身的好恶去喜欢他,他在里面活成了什么样就是什么样。这个阶段的香米,快速的适应了陈有胜的交际圈,恰到好处的填满了陈有胜的虚荣和伟岸。香米仿佛真的爱上了陈有胜,甚至想为他生下孩子。结果陈有胜又收放自如地捡回了自己之前抛舍的柔情,为她献上一份撕心裂肺的“玩物惊喜”。让香米彻底崩溃。被彻底包养时的香米是炽烈而火辣的,也是单纯而痴傻的。她有她愤怒后的孤勇,也有她无法自愈的悲凉。有反复提醒的自知自明,也有偶尔无邪的异想天开。注定她在这个时节的灿烂会糜烂,因为土壤不是她能掌控的。在陈有胜的世界里,她可以生长,却落不了根。在陈有胜的世界里破釜沉舟般的心如死灰过一次之后,香米竟然还会回去找田逸,甚至为田逸言辞间闪躲的新欢而醋意大发以致疯狂地挽留,让我觉得真实又难以接受。一方面觉得对爱情不忠的香米不能那么理直气壮地发狂,另一方面又觉得那只是她在对接二连三的事件进行控诉。她曾看中的争取的珍惜的不舍的都不可逆转地要消失了,她的挣扎无非是一场闹剧,在自己心里划下别人看不见的伤,任由别人一脸的莫名其妙。这前后有反差有矛盾,有没有处理好的衔接。但是也的确是闪亮的一笔,那些点到为止却又不乏力道的描写,为香米的形象增了不少色,也看出晓晓对小说的驾驭能力。陈有胜这个人物,虚伪得有点境界,他懂得适当地在玩弄的酒杯里掺点真诚,在同情的稀粥里加把鼓励,几杯几勺就让香米连人带心地追随。但他骨子里对香米没有那么高的自信,他的观念里,香米对他的依赖多于依恋,他想得到依恋的同时却深知自己买不起单。他是二奶专养户里胃口比较叼的一个,仅此而已。他的清醒和理智在床上床下都很有主导力,可以为随时出现的危机立马转频。他是一个让我稍微动心又彻底鄙视的一个人。刚刚提到过,对于其他几个人的刻画,太类型化了些。最让我不能理解的是田逸。他在爱情里的角色前后差异太大。晓晓不能为了要塑造香米之前爱情的美好,就让田逸真诚善良,细心无敌,而后面为了突出香米的无助,就让田逸无动于衷自私自利。这样会让田逸的性格没有落脚点,这是需要一个个细节作为过渡的。而且作为一个男生,怎么可能对自己的女朋友这些行为毫不察觉。在香米挽留她时,发现那些卡,怎么会不发飙。作为一个男人,最最不能忍受的就是欺骗,哪怕这个女人是自己曾经的过去的,在知晓时,都应该有一场质问。晓晓明显在处理田逸时,有些工具化了,为了香米的需要在适当地切入田逸,而忽略了作为一个角色,田逸是需要有自我的。其次是几个室友,刻画了鲜明对比的两类。游小素和齐莹莹是属于各有优势的“白富美”,而翟丽是和香米有些相似而又完全不同的女孩。他们各自的感情经历真实而残忍,细微处也尽显他们的无奈和悲哀。但是很明显,这种对比过于鲜明的写法,对于今天的大学生并不十分合适。我想妹妹说的细节处理,也和这几个人物的塑造有关系。不能简单根据身份来定位性格,性格是允许出入的。何况,大把家境很好的孩子也不能正视自己。这是希望晓晓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能好好历练的。人物的性格,可以在小说里成长和变化,但希望是曲线形的,而不是点跃式的。但是在刻画香米的弟弟和郭福海时,把他们助推器的一面写得太重。感觉每一次出现都是将香米往深渊里在推,缺乏一些个性。我指的是,除掉道德以外的,人物的性格里的东西。好的,接下来我想说的是对于情节的设置上,可以再深入一层。晓晓涉及了很多面,比如学校评定助学金,比如农村补助政策,比如工地对工人的权益保护。这些是很能反映社会现实的一面镜子。晓晓在这方面很用心,她绝对不只是在写一个简单的包养女大学生的故事。故事背后有一个无情而残忍的社会现实。美中不足的是晓晓没有深入,比如在评定奖学金时举了一个例子,说是一个女生贿赂班上同学,这种设置,相对就老套了。其次是,在为父亲争取政策补助时,竟然会被郭福海占了身子!在工地老总说没有责任时,竟然没有动用的法律知识。也许真正的社会现实是,农村的孩子有奋斗之心,但在交际和管理方面相对缺乏锻炼,而在真正需要为自己争取利益,需要自己表现时,会得到不够公平的待遇。也许最最无助是那补助的政策下来时,父亲的病根本等不到!也许最让人哭天无力的是老总的推脱行为明明没有法律依据,但背后却有一个法律团队的支撑!这些折射层面,会使小说在反映社会现实时,更有力度。同时,也会让香米的悲剧有那么多偶然的缝隙,至少,我们是不甘心的,让那些坏人那么轻易的就毁了香米,我们是不甘心的。其次,情节上还有一些地方是不合理的。这中间缺了些认证和将心比心的推理。香米是孝顺的,但这孝顺多是体现在她在争取治疗费的“路上”,没有及时地与危机进行时的另一个场面进行换气。但这恰好就是深处这样环境里的香米的悲哀。最后,我想说的是,我还是喜欢晓晓刻画的香米。她就是这样一个孩子,她没有过硬的家境,也没有愿意为她出生入死的朋友。她在求知的路上,坚强地承受和面对着,可是有时候她就是没有那么多见识和胆识,她就是那么戏剧地被命运捉弄了。我们不要指手画脚地告诉香米,你傻啊,你可以这样你可以那样。在这个事故频繁发生的今天,晓晓的香米无非是一个警示。她告诉我们,这样的女孩是真的有,她们需要朋友的尊重和关爱,她们需要走出自己的围墙。她们需要身心的呵护,她们需要家人的平安和爱情的围绕。联想起近来不断出事的女孩,再想到香米。内心有些不安。有时候很多人会骂女孩们没脑子,说她们贪心爱占便宜。有时候也会想想,如果女人和孩子眼里的世界,都是那么复杂而肮脏的,世界真的很难纯净。但是,这样的后果却又是,让更多单纯的孩子误入泥潭。所以,新时代的女孩们,视野要宽,朋友要真,自己要强,或许才是真解。娟娟是你认真的读者。2014.9.17.2:45若愚

精彩短评 (总计6条)

  •     有很多想说的,但不知从何说起,在所有的人物中,没有人想到我会对香米的父亲感兴趣,恐怕连晓也觉没想到的。
  •     很好看
  •     网络小说的水平,能被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我是该呵呵出版社还是呵呵作者。
  •     纵然有梦想,想保持那份纯真,但终究要屈从于现实,ta只是败给了这个浮华的世界
  •     三观算正,人物塑造得也可信
  •     这本书最高明的地方在标题,“几乎”两个字太有重量了。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