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指如刀

出版日期:2016-9-1
ISBN:9787550018243
作者:阿郎
页数:400页

内容概要

阿郎,原名黄海鲲,《看电影》杂志主编,中国电影家协会理论评论委员会理事,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员。做得最对的两件事,一是看电影,一是写东西,一个愿意相信电影里还有大象的人。

书籍目录

目录
推荐序一 又见阿郎 贾樟柯
推荐序二 走,看电影去 姚晨
自序 写给你的序言 阿郎
2010 革新
静物
够小,才够大
她和她的电影
一个时代的侧影
电影的地气
2011 力量
电影的事
一匹更快的马
敬请表演
视觉的狂欢
复杂这种行为艺术
美丽的算计
好不好玩
保持一个姿势
痛苦可以很直观,也可以很隐蔽
2012 变化
你的电影就是你的圣殿
保留一卷不褪色的胶片
因为技术,所以艺术
人生动,电影才生动
为了那道微光
纯粹一点
3D会不会成为第一生产力
一部电影和一本书
给电影撒点土
一些闲话
学习谁才是好榜样
要那么收获,先那么栽
保卫常识
来自时间的审判
无趣的市值
保卫你的原力
第七艺术的奇观
害怕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2013 投机
梦的细节
电影到底是一门手艺活儿
电影迷信
故事面前,人人平等
想象的力量
电影背后的幸福线
事件电影
好莱坞条例
电影里的大象
嘴上的电影
为您定制
成功值什么价
力量所在
唯故事永恒
走进小时代
电影如膝跳
秋后算账
电影的性别
2014 发生
电影的清晨从它的黄昏开始
看电影是一件很讲究的事
讲一个好故事,讲好一个故事
电影永远正确
走了有多远
电影的体味
安抚好你的欲望
迷人
电影的报复
电影的品德
不只是电影
电影环境说
距离消除
像童话一样
正常
长在地上的电影
好仍然是好,坏永远是坏
这个患上了表演癖的世界
被互联网圈养
从偏见里突围
革命者和他的革命行为
僭越
无用的修养
风暴把招牌换了
眉目如画
注视一群人
每一年都可以是1994
2015 两极
电影,与诗
生活是奇迹
电影比生活重要吗
电影是时间的形状
好电影自有办法
电影的看法总比我们更准确
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
我们的电影,成为我们的新客厅
秘密揭晓
胆大
最后的天才
童年消逝,电影平庸
变态之态
谁是答案持有者
承认你不知道的
精致也许是一种罪过
疯了
现实是一个被拉伸变形了的词
黑处有什么
转基因电影盛行
专业需要敬畏
下面玩什么花样呢
未老先衰
成功术里的中国电影
疯狂的他们与任性的它们
身份危机
奔跑的王
一把柴刀的态度
笨是目前中国电影最稀缺的元素
你的人生,即是你的电影
抱持着一种原谅的心态
观众,就是一群最应该自负的人
这是烂电影最好的时代
所谓野蛮生长
自嗨
好电影毕竟来了
谁比谁低俗
是谁虚拟了现实
2016 相信
从2006年到2016年这十年
电影下行
寒冬将至
倒牛奶的人
叛逃的味道
意义这东西
投机是电影的顽固性污渍
这两个故事里,都没有抱怨
创新的野蛮
后记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这是阿郎的第一本电影随笔结集,成文于2010年到2016年之间。在书中,阿郎检索了自电影发明以来,尤其近几年有关电影的人和事,詹姆斯·卡梅隆、克里斯托弗·诺兰、许鞍华、侯孝贤、周星驰……电影是时间的形状,而我们之所以一直在寻找好电影,是因为好电影可以解放时间。
阿郎剖析了电影既作为艺术又作为商品的光怪陆离的方方面面,涵盖电影工业、资本、票房、导演、演员、观众、人性、道德、技术、日常生活等话题,没有晦涩高深,只有并指如刀的凌厉。
这是一个媒体人对电影以及相关产业的独立思考和批评。太多的批评,还在于热爱。这世界和电影一样,并没有越来越坏,只是我们忙于对“坏”严厉,越来越少地给予“好”成为琥珀的机会。愿这世界和电影,都好。


 并指如刀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8条)

  •     我也曾写过卷首语,深知这一篇1000字小文之难写,它需统摄杂志的魂魄,也要承载对时事的洞见,它不像杂志内的任何一篇文,有主题可循,有实料可挖,你要有能力平地起高楼,又不至于建起后呼啦啦似大厦倾,对作者的洞察力、思考力、表达力、概括力等全方位素质要求极高。也曾努力学过阿郎的卷首语,从主题到行文,终弃,自认没有平地起高楼的本事,对很多人事的观点只能含混不清地盘桓在脑中,无法用文字准确地诉诸笔端,一两句尚可,长了就露怯,写出来的如同“一团穿过的被揉乱的丝袜”。看阿郎的卷首语足有七年,03年到10年几乎期期不落,反倒是本书中收录的没有看过的,因为从10年年底离开《看电影》后,渐渐远离了曾经在电影的风暴中心安营扎寨的生活。如今一次性把阿郎于2010——2016年的卷首语读个遍,就好似补足了过去五年的空缺,也终于读懂了许多以前因身在其中而没能看透的。读完全书,2010-2016,长短百余文,从头到尾其实都在讨论同一个话题,那就是究竟什么才是好电影。究竟什么才是好电影?阿郎给了我们很多答案。他讲《变形金刚》,说“投机与迎合经不起光合作用,他们膜拜资本规则,崇尚利益最大化,用狰狞的票房一次次地羞辱电影守则。”他讲《阿凡达》,说“他们和那些匠人、投机商、说谎者最大的不同在于,他们敢于坚持小,并不为外部世界之大所诱惑。”他讲《钢的琴》,说“他用镜头擦拭了一个时代的伤疤,我们得到是这个时代的温暖的拥抱。”他讲《阳光姐妹淘》,说“他知道朴实的力量,知道在花招的间隙投入实打实的感情。”他讲《雨果》,说:“它让人在某一刻相信,过去的善良、端庄、美好与热爱都质地纯白。”他讲《乌云背后的幸福线》,说:“细碎的、不为人知的善良和美好,聚集在一起,比嘲讽、呐喊更有力量。”他讲《三峡好人》,说:“是长在地上的,像庄稼一样,热爱土地、阳光、空气,还可以结出果实。”他讲《亲爱的》,说:“我们看到,每个人在自己的时代里劳作和行走,在幸福、在焦虑、在痛苦、在大笑。”……什么才是好电影?真诚、善意、美好、真实……,在这个泥沙俱下的时代里,阿郎就如同一个对着风车挥舞长矛的唐吉珂德,数十年如一日地守护着这些看着都显得俗气的词,守护这些他认为一部好电影该有的眉目,并指如刀,砍向那些矫饰的、铜臭的、丑陋的、扭曲的、肤浅的、愚蠢的、挤眉弄眼的、面目狰狞的。就如同我所认识的阿郎,对于工作对于文字对于电影有着近乎洁癖的严苛,在每一个头疼欲裂的专题会上,在每一个漫漫无止境的清样长夜。看到一部糟糕的电影,会忍不住面红耳赤地怒其不争,看到一部好的电影,又会面泛潮红地到处诉说对它的热爱,一副赤子之貌。而这也是《看电影》的魂魄,坚持用一个一个再传统不过的方格字,告诉所有爱电影的人什么是电影?什么是好电影?怎么看一部电影?怎么去爱一部电影?那些年因为《看电影》夯实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也让离开了电影圈的我,还能明辨关于电影、关于生活的是与非。
  •     书评向来是让我心生畏惧的一件事,一篇赏心悦目的书评,它需要敏锐的观察、一定的文字阅读量、恰如其分的表达能力。这三点我都不具备,我恐惧的心情自然也就很好理解了,只能力求“我笔写我心”这个最低标准了:说自己想说的话,对自己和别人的文字保持热情和尊重。一、“卷首语“的集合言归正传,说回到这本蓝色封皮的小书。书名叫《并指如刀》,副标题是:阿郎看电影,作者是《看电影》杂志的主编,这本书《看电影》杂志卷首语的集合。除了作者阿郎的自序之外,还邀请了两位重量级的嘉宾写了推荐序:贾樟柯和姚晨。贾科长细数了和阿郎的过往,姚晨则毫不讳言《看电影》对她的影响从大学起就开始了。二、跨越7年的精神履历一本书的目录是整本书的框架,目录很大程度地反映出全书的结构乃至作者的内心想法。《并指如刀》的目录简单明了,以年份为线索,每一章的标题是当年的年份加上一个两字的关键词,比如2013投机,指的是这一年出现了很多向市场妥协的电影,比如《钢铁侠3》,比如《爸爸去哪儿》之流的综艺节目的出现,为日后综艺电影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影类型埋下了伏笔(这一章的导语疑似有错别字,最后附上)。三、全书的几处矛盾1.市场化和艺术化的交替推崇P51《因为技术,所以艺术》:“好莱坞的能耐在于强大的落实能力,这是他们对技术之美最起码的尊重。”“目前,中国电影最稀缺的,就是技术的落实。”这段话说的意思很清楚,国产电影缺乏好莱坞那种专业精神,人家可以为了拍《海底总动员》,整个剧组都考取了潜水执照。其实这个也很好改进,既然欧美信奉技术,那我们就学习他们这种精神,在细节上苦心钻研,但作者又说了如下这番话。P72~P73 《学习谁才是好榜样》:”学习的字典里没有‘感受’这类词汇,因为发声就意味着不敬,学习永远热爱的,是机械性的谙熟和膜拜型的复制。“”于是,《武侠》《龙门飞甲》《鸿门宴》《金陵十三钗》这类影片就出现了。他们是学习的产物,都毫不意外地在技术上光鲜圆润,在思想上青筋暴突。它们向好莱坞学习,以商业为榜样,从头到脚,几乎每个毛孔都流淌着好莱坞的血液。“这段话一竿子打死了学习和模仿,仿佛世间所有的电影都是导演闭门造车的结果,同时还批评了国产电影的艺术性和思想深度不够。为什么对国外的商业大片持宽容态度,而对国内的电影如此挑剔呢,商业片并不可耻,我们真正缺乏的是一个多元化的市场环境,《疯狂的石头》这样构思巧妙的小成本电影难道不是优秀的作品吗?票房和艺术价值并不是非黑即白的关系。2.中国电影到底是缺技术的落实还是故事的完整P75 《要那么收获,先那么栽》:”首先是我们的导演对‘艺术’这两个字失望了,经过短暂的尝试,艺术并没有显示出太神奇的功效。教科书里说的红地毯边的尖叫和媒体的三拜九叩,都太遥远了,其海洛因一般的致幻功能,一次次地被市场和评论的冷水冲刷得原形毕露。于是,对商业的投诚,就来得自然多了。“P313 《奔跑的王》:“于是,艺术成了能力的保护色。中国最近这15年的电影,都老气横秋,但我们并未以技术和意识还滞留在20世纪为耻。依靠一个庞大的市场,在一定的时间矢量之内,完全可以进行小环境的内循环。这类耍流氓行为,被‘为观众服务’的口号染色后,像极了艺术。而艺术从某种意义上,是有权利拒绝技术的。”对比完这两段话,能感觉到作者把自己放在了一个很尴尬的境地,陷入了那个中国电影的传统争论而无法自拔:中国电影到底是差技术还是故事?四、诘屈聱牙的语言P48~P49 《保留一卷不褪色的胶片》:“老马对胶片的哀悼,通过数字高清摄影的转译,精准地击中了泪腺。尽管他知道好莱坞的泪腺和心脏不在一个反射弧内,但就像他迷恋的巴黎塔楼、火车、雪花也只能拜托CG的渲染一样,老马不得不像他热爱的堂吉诃德那样,向一个个叫作”过时“的风车发起冲锋。这是他的电影理想,也是海洛因般的现实,二者的共性在于,都有相似的麻醉效用。它让人在某一刻可以相信,过去的善良、端庄、美好与热爱都质地纯白,所以老马把对当下的感叹,放置在过去被提纯过的美好旁边。"P73 《学习谁才是好榜样》:“毫不羞愧地说,我们都是长于学习的族类。你无法不承认,条件反射和病态的责任感之间,具有某种不正当的共生关系。被学习催熟的上一代好像具有了一项天赋的神权,他们有的是时间和精力驯化他们的下一代或者下下一代,去反复操练学习的能力。邻居的孩子是我们喝了防腐剂的榜样,他为我们提供了某个特定时间段内未来的具体形状,为此我们不得不低下头,以模仿成功为己任。”作者还喜欢列举导演和电影的名字,有点掉书袋的感觉,但是很多语句不知所云。四、全书的几处疑似错误P96 2013投机的导语中,”这一年的电影好像是还没有从2013年的用力过度中缓过神来“中,2013疑为2012。全书的很多配图与所属的文章内容并不匹配,应该是编辑的问题。影评是很私人的东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这无可厚非,好的影评给人的感觉是如沐春风,让你看了之后心有所戚戚,写的好的地方为之击节赞叹,看完之后恨不得想把里面提到的电影都找来看看,无论好坏。我想说,这本书并没有做到这一点。全书充满了蜻蜓点水的叙述,作者对电影的过去似乎很怀念,对于电影的现代化却有一丝排斥,难免有先入为主之感,容易让笔下的文字情绪大于内容。最后,用后记里的一句话作为结尾:“我接到过很多私信,也有一个人表达了对我的失望,‘那时候他的卷首语就是我心中的电影,每一期都誊抄在笔记上。六年后,我再看阿郎,却读出了窠臼和匠气。’”
  •     我从小喜欢看电影,这个爱好一直延续至今。小时候说是喜欢看电影,实际上很多时候是觉得新鲜,可以感受不同的世界,尤其是那种无拘无束的感觉真的让人迷醉,至于演的电影是什么内容我并不在意。学生时代喜欢看电影,电影的内容那是要看的,但更多的是为了追星追剧,看的最多的是自己喜欢的几个明星的作品,我会为剧中美好的事情欢欣鼓舞,会随剧中人物的不幸痛哭流涕,更对剧中所暴露的丑恶现象深恶痛绝,也曾经幻想自己以后能成为某某人或做某某事。可到底什么才是好电影,我从未有过仔细思考过。看到《并指如刀》这本书的宣传内容后,知道这本书是《看电影》主编阿郎2010-2016年间在发展变革过程的中国电影及其行业的深度的剖析,将中国电影由草创期经历变革期、投机期、野蛮期几个时代的变革,结合各个时代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电影作品,告诉人们究竟什么才是好电影。很想得到这本书并如愿以偿。《并指如刀》中,阿郎教给了我们很多剖析什么才是好电影的方法。“一些电影曾试图歌颂那些非标准答案,但大都采用了标准答案之内的手段。”,“那些好电影,令人幸福的地方,都是先知道苦难在哪;让人快乐的地方,先知道悲伤在哪。”……阿郎告诉我们弘扬真、善、美的电影才是好电影,如《阿凡达》他们和那些匠人、投机商、说谎者最大的不同在于,他们敢于坚持小,并不为外部世界之大所诱惑;《雨果》让人在某一刻相信,过去的善良、端庄、美好与热爱都质地纯白;《乌云背后的幸福线》 让细碎的、不为人知的善良和美好,聚集在一起,比嘲讽、呐喊更有力量;《三峡好人》是长在地上的,像庄稼一样,热爱土地、阳光、空气,还可以结出果实;《亲爱的》我们看到,每个人在自己的时代里劳作和行走,在幸福、在焦虑、在痛苦、在大笑……阿郎告诉我们真正能给中国电影带来希望和新生的电影才是好电影,如《画皮2》既是美术和特效的胜利的“技术之作”,更是中国电影的新气象的里程碑之作;《可可西里》、《太阳照常升起》、《风声》等都是带有的新生性的优秀作品。曾经我们的国人不愿走进电影院,原因不外乎有像《变形金刚》与《哈利波特》等好莱坞商业大片的狂轰滥炸,各级各类真人秀节目充斥人们的视野;但主要原因国产电影烂片泛烂,投机虚假现象严重。正因如此,喜欢看电影写影评的阿郎《并指如刀》,在近十年间以笔作伐,以他锐利的灼见,评说着关于电影的是与非,其文字精致优美富有诗意,表达清新隽永流畅有力,读后能使人们走出对电影认识的困惑,引导观众重新走进电影院,并在看后作理性思考。我就是在这个秋天读完全书,带着一颗评判的心走进了久违的电影院,并争取做一个合格的影迷。我们可以带着从《并指如刀》里有所得去思考,用心看电影,相信未来有越来越多优秀的电影值得我们关注和期待。

精彩短评 (总计39条)

  •     太吓人了,这书,一点儿都没有看到那种电影微小相见的魅力与共鸣,谈电影数据与技术又不科学与逻辑,词语是大的,但没意义的,不管从那个角度。姑且不谈爱电影吧,这种书不算影评的,可以称之为“电影时事之数据夸大其辞”,不适合想读影评的人。以前读黄爱玲老师的《戏缘》,那才是美的影评啊。贾樟柯以前的《贾想》集子,写的细腻与侠义,即使介绍技术也是温文尔雅的。这次贾导作序,怎么这么“套路”。 大家都有难处吧,面子?租一个房子?一个承诺?但读者不要关心这个最好,否则作品就没有被评价的意义了。我们就是单纯地不喜欢这个书,这个作品。唉,“海燕,你可长点心吧”,我们也长点心吧,写的认真一点,读的,随便吧。
  •     如果你原来买看电影,并且期待卷首语,那么这本书,是精华,你懂。
  •     阿郎的文字,不专心根本读不下去,对他的情感很矛盾,时而觉得有些评论非常有道理,简直说到心坎上去了,时而又特别不知所云,字都认识,可连起来看就是看不懂,就像他对电影票房的看法一样,一面抨击着唯票房论,一面又拿票房说事。
  •     被标题和身份吸引,整本书就是电影方面的“政治正确”式评论,对比他谈到过的电影,都是大家普遍认为好的和大家普遍认为不好的,评论呢有的深刻比不过豆瓣精评,广泛度比不过某些微信公众号,不能满足更深层次观影者对电影评论的需求,而解读中国电影的论调和我写申论文章差不多套路,指出问题—严重—对比国内外—但是要看到希望—未来有希望。最后,语言风格文字加一分吧,带上职务的身份看电影品电影评电影久而久之会变味,也许,作者本身也意识到了。
  •     要是在杂志上一篇一篇看是不是会好写,集结成书有点看不下去,是和电影有关的事情但是并不属于影评集。图书馆借阅。
  •     《看电影》历年刊首语,可以当资料看。
  •     看得出作者文学素养挺高的,也很会写文字,旁征博引,知识面广。作者对全球的电影产业都十分挂心和担忧啊,但是,我的初衷真的是看影评,不是卷首语啊。纯粹误入了,但还是花了不少时间读完,事实上,不好读
  •     自一零年开始,电影走过了近十年的时光,在这其中裹狭着投机与创造,但可贵的是,不变的是对电影的热情与真挚的态度。这本书浓缩了一个时代的缩影,这其中指涉了文学、艺术、体育、社会,等方方面面,它就像个多面体展示着电影,作为一种独特的视觉语言的魅力所在。
  •     2016.09.19~2016.09.29 大而无当 文绉绉的 十足的精英主义派头 对电影的批评很空洞 习惯用一些总括性的词语 缺乏细节的分析 有些段落简直不知所云
  •     看阿郎的书,想起以前被他盯着逐句逐字地改稿,“不要滥用形容词和副词”,“不要滥用长句”,“打比方要准确”,“标点符号用正确”……这些对文字近乎洁癖的要求,终身受用。这些年,传统媒体面临的挑战,只有阿郎这样的传统媒体人体会最深,但他一直坚信文字的力量,也许这就是这本书最大的意义。
  •     其实也是《看电影》的刊首语,值得一读。
  •     看到好多次“人大不过环境”,看到那种堆砌电影名+短句的就跳过,以前觉得费劲读不下去太负能量了,现在能粗读完,感慨时间过得真快
  •     看电影杂志卷首语集。
  •     至少是我读过最烂一本电影书...
  •     首页短评这么多打 五星的,都是阿郎的书托吧,水军真是太厉害了,那些短评都讲的什么鬼啊。读完之后,感觉没有那么好啊,文风和老大平时开会的作风一样,充满着冠冕堂皇的说辞,忽悠人为他卖力工作却没有回报的虚伪不切实际的理想主义(作为他多年的部下,深有体会)。至于内容,更是不知所云,写国外电影时完全暴露了他的无知和偏见。如果你是一个合格的影迷,你不会喜欢这本书
  •     几年的卷首语,内容思想未曾有随时间成长进步的痕迹。空洞乏味,说意境也不过是写给自己看的日记体絮叨,初高中程度。大量的名著抑或电影台词引用里,“简洁和具体是美德”,这句引用倒没从这本东西里见到实践。精英式主观酸味太浓,批评的内容反复无新意,大大掩过了审美和身份上的优点。堆砌的高级词汇都无法连贯,唉,不说了,毛病都太初级。
  •     阿郎老师给《看电影》写的卷首语合集,在我心目中他是我读过的电影产业批评写的最好的人,不足的是他稍显激进的悲观和文章间彼此重复强调的有点多了
  •     虽然都从每一期《看电影》或多或少的看过阿郎的电影随笔,可我还是忍不住买了《并指如刀》。从2010年革新到2016年相信,再一次细读阿郎,收获甚多。阿郎的文字有一种深度,就像是每天清晨坐在海滩看日出,每一缕阳光都是那么的温暖自然,每一缕阳光都照入心扉。看阿郎的文字,就像是在看一部电影,阿郎的电影观无疑是最客观的,看完本书,我也还相信电影里有大象的人,同时让我更加坚定的走向电影的道路,就像阿郎说的让我们热爱的东西带领我们见到应该见到的人。
  •     阅片量少 知识懂得少 很难得到共鸣 了解多了以后再来看一边
  •     喜欢了十几年的《看电影》杂志,每次打开都能看到阿郎的卷首语,喜欢他文字的简洁有力,常常能在乱象丛生中拨开云雾,得见光明。
  •     语言太过形而上,空泛泛的,没有力量,也抓不到关键。论述过后,一片狼藉,只有解构,没有重构。
  •     卷首语集锦,就算十年前的断言,现在看来也是无可辩驳。还有他客观冷静的俯视角度也特别有人文关怀,而不是一味同情原谅。“真好,我们热爱的东西,最终带领我们见到了应该见到的人”还有比这更励志鸡汤的吗?!
  •     作者对电影的思考,开阔又有深度,细腻而且平实;对自己思想的表达,则优美从容,流畅有力。是值得收藏的文集。
  •     (095)看电影是一件很私人化的东西,我觉得只要能感动我的,带给我所处环境带来不一样的思考的都是好的片子,所以影片也是一样,最后想说这个书的作者还是挺有才气的(阅读时间昨天傍晚加今天中午,略略看完)
  •     推荐让人看低
  •     看电影是一件很私人化的事情,是可以完全重建一个人的价值观和认知的。我看电影的本意完全是想通过电影来更认识这个世界,然后想更懂得自我。阿郎老师因为职业的关系要接触各种电影,无论好坏。所以他对电影的视角与解读是更有借鉴意义的,电影的发展对于他与个人成长是共生的,也是令人尊敬的。我很庆幸自己爱上了电影与文字,从而可以离世界更近些,风景也可以看的更美些,生活也可以更单纯,但更美好些。谢谢电影,谢谢文字,谢谢爱。
  •     在中信书店看的。多年看电影杂志卷首语和阿郎随笔的合集,还有我们贾科长亲自作序哦。中国影人互称老师,经常热泪盈眶 。在我们这里,永远有三部电影同时上映:一部在朋友圈都是经典,都是感动,都是创新;一部在各自的嘴里,都是段子、都是问题、都是偶然;一部在电影院,什么都是,什么也都不是。
  •     何为电影
  •     大框架:阿郎分析了10年到16年间比较能代表当年电影大环境的一些电影分析的中国这6年来的大环境 小细节:分析的每一部电影都与时代结合也与经典比较,既看到了深度也看到了深度
  •     太多堆砌,时效性太强,只是首卷语比较好,过多讨论工业化与电影严肃性问题
  •     02年作者去《看电影》报道,现在过去十四年了,他看的片子跟影评也差不多积累到很高数字了,在他的短小精悍的片断中,蕴藏着他的时光与诗性,他总是强调电影与诗歌的美好,也许人只有在热情而专注的虚构中才能自由吧。
  •     并指如刀,向电影挥去。但杀鸡焉用牛刀,不仅大材小用,还砍不到点子上。
  •     欢阿郎写的那句“生活与电影一直在互相印证,我们曾经走过的路,在电影中都留下了不灭的影子。”支持《并指如刀:阿郎看电影》!
  •     离开老东家以后,花了很长时间才学会说“你圈”,也终于不会像强迫症一样地去刷电影工业的动态,但是一读这本书啊,转眼又回到和电影唇齿相依的那三年。好多今天才拿出来讨论的事情,他早几年前就已经洞见了。这也不是什么天赋异禀或先见之明,这只是专一的力量。
  •     最近看书看的飞起啊。。。电影人文采真好,电影人的世界观真好。除了真好我想不出别的词怎么办。
  •     犀利。
  •     在很很努力的寻找记忆点,读完除了浮夸的词藻,什么都没有……
  •     很精彩的电影随笔集,看的出来阿郎对电影的衷心喜爱。文字最能体现一个人的特质。很不错
  •      喜欢阿郎写的那句“生活与电影一直在互相印证,我们曾经走过的路,在电影中都留下了不灭的影子。”支持《并指如刀:阿郎看电影》!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