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妙的平衡

出版日期:2015-4
ISBN:9787544753867
作者:[加] 罗因顿·米斯特里
页数:720页

内容概要

罗因顿•米斯特里(Rohinton Mistry),加拿大籍印度裔作家。1952年生于印度,后迁居加拿大。他曾两次获哈特基金会文学奖,2012年获得有“美国诺贝尔奖”之称的诺伊施塔特国际文学奖。主要作品长篇小说《漫漫长路》(Such A Long Journey)、《微 妙的平衡》和《家事》(Family Matters)等。《漫漫长路》获加拿大总督文学奖、英联邦作家奖,并入围布克奖决选名单。《微妙的平衡》获加拿大最高文学奖吉勒奖、英联邦作家最佳图书奖、洛杉矶时报小说奖等诸多奖项,亦入围布克奖决选名单。《家事》也收获了各界好评。

书籍目录

序曲 一九七五 1
一 海滨之城 15
二 梦想生长 83
三 河畔村庄 109
四 小问题 193
五 群山 231
六 白日马戏团 夜间贫民窟 299
七 流离 341
八 美化市容 373
九 有何法律 409
十 同一面旗帜 441
十一 晴转多云 475
十二 命运的轨迹 507
十三 婚事 虫子 出家 539
十四 重归孤独 567
十五 家庭计划 597
十六 轮回 633
尾声 一九八四 669

作者简介

本书是当代加拿大籍印度裔作家罗因顿·米斯特里的小说作品。小说以1975年混乱而充满压迫的印度为背景。一个拒绝再嫁、艰苦谋生的美丽寡妇,一个无法融入城市大学生活的山区少年,一对在种姓冲突的灭门惨案中幸存下来的伯侄,四个人聚到同一个屋檐之下。从猜疑,到磨合,他们在令人喘不过 气的窘迫困苦下产生了家人般的情感。然而每当生命才刚透出些许光明,错误的选择、无情的命运、可怕的事情一再接踵而来。有时候能活着就足以让人热泪盈眶。
生命就是在希望和绝望之间寻找微妙的平衡
当你的脸上写满笑容,也便没了泪水存在的空间
印度版《活着》四重奏 跨越数十年涉及各阶层的印度人民生命之歌
有“美国诺贝尔文学奖”之称的纽斯塔特国际文学奖得主锥心力作
横扫文学奖项
荣获加拿大最高文学奖吉勒奖、英联邦作家最佳图书奖、洛杉矶时报小说奖
入围布克奖、IMPAC都柏林文学奖、爱尔兰时报国际小说奖
媒体一致推荐
《孤单星球》推荐了解印度必读书 奥普拉书友会推荐图书
入选《卫报》生命中不可缺少的100本书 《泰晤士报》25本此生必读书
加拿大人最喜爱的100本书第10位
《每日电讯报》十大亚洲小说第二位,仅次于《红楼梦》
媒体推荐:
很少人能够像米斯特里一样捕捉到印度所蕴藏的真正苦痛和难以置信的生命力,很少人能够像米斯特里一样写出那些曲折与美妙。
——《时代》周刊
充满启发和优雅的杰作。和其他所有伟大的小说作品一样传达了我们对生命的理解。
——《卫报》
充满勇气的作品……继承了所有伟大小说的传统,抒写充满光辉而永不熄灭的人类精神。
——《环球邮报》
引人入胜,充满趣味,而又饱含慈悲。
——《今日印度》


 微妙的平衡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7条)

  •     这本关于印度的书,讲诉的是在种姓制度下低种姓人面对高种姓人的欺压而奋起反抗,但最终还是不得善果的凄惨故事,同时穿插的还有袄教妇女从小被兄权欺压,独立求生,但仍处处受制于社会,受制于金钱,最终还是无奈搬回兄长家过着寄人篱下的半奴隶生活。另外还有个少年,本是在幸福的家庭长大,但却一直有着不能说出口的心结,后迫于家庭的希望远走他乡,回来后被现实的真实惨烈打击而彻底崩溃,自杀了。而真正一直都在绝望与希望间维持着巧妙平衡的其他人,却还一直活着,分享着哪怕仅有的一丝甜蜜。写得很真实,一开始看时,当看到高种姓人如何不把低种姓人当人看,而任意欺凌,而整个社会却完全没有所谓的正义去维护那些可怜的人时,心真的在滴血。完全可以想象,对于那些不幸生长在低种姓人家中的孩子,从小就被灌输那些所有的不公都是合理的,所有的错误都是自己罪孽深重,要相信神的安排,好好遵守一切规定,为来世赎罪······等等的所谓真理。于是渐渐认命,毫无怨言,逆来顺受。一代代人都是这样过来了,可是他却不信这个。他把2个孩子送去穆斯林朋友家学徒,学来了本事,也学来了不信命的倔强。日子似乎一点点开始变好起来,可是一切好得让人怀疑是真的吗?果不其然,作者笔锋一转,一件不起眼的小事就像狂风一般彻底吹走了海市蜃楼。似乎在说,在这样一个弱肉强食的社会,哪里还有美梦成真的荒唐事?火灭了,楼塌了,人亡了····死人的故事结束了,可活着的人还有背负更沉重的包袱前行。不然,又能怎么样呢?难不成,也跟着赴死,一了百了吗?人活着,就是因为永远抱着希望,希望以后会更好。因为那希望,可以支撑起再绝望的现实,度过一天又一天。俩叔侄与那女人斗智斗勇了许久,最终破除了不信任的藩篱,融洽的生活在一起。生活似乎又开始转向好的方面。可,谁又知道,生活的苦难没有尽头,狂怒的天神没有理由的发泄着怒火,苦难在拐角处守候着可怜的人儿。他残了,他废了····似乎,一切就这样该结束了,不然还能怎么惨烈呢?也就只有一死了,不过,那也许是最好的解脱了。可是,没有,尽管沦落为乞丐,但依然还是坚强的活着,冷眼看着世间,珍惜着一丝一毫的美好,没有忘记自己是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活着!很多的不公,很多的苦难!的确,印度人民过的生活就是一个最大的集苦难大成。可,这样的社会却稳固上千年,不得不说是人们愚昧的思想,僵化的求同造成了这一切。也许,一个人的反抗不顶事,但几百几千人的反抗,几代人几十代的反抗就不顶事了吗?反抗的人瞎了,残了,废了,死了,可这些却没有激励到那些完好的人的内心,反而让他们死心了,要么肉体自杀了,要么精神自杀了。有什么意义呢?这样一个悲催的故事,作者讲来是要干嘛呢?赚取眼泪和同情吗?阿格拉不相信眼泪!故事末尾结束在耆那教为保卫金庙,暗杀了甘地总理后,全国风雨飘扬的黑暗深夜里。但,我们知道,后来换了政府,开始了改革开放,政府没有原来那样专制,新的思想春风在吹拂着古老的大地,一切似乎开始有了转变···也许,除了讲诉印度那些乱七八糟的人为造成的苦难外,重点还是在讴歌印度人民在如此苦难下的强烈的求生意志和坚强决心。那些所有的痛苦,看似是忍不了的尽头,绝望的深渊,可他们依然还是熬了出来。因为,未来已经不可能比现在更坏,只有更好。于是,抱着这个希望,他们硬是一点点走到现在,回望那些过去的痛苦人生,居然还是可以找到些快乐的布头,拼凑起一床色彩绚丽的床单。与余华的《活着》,有得一拼,都是苦难文学!好好活着吧,因为活着是一种荣幸,珍惜现在所有的好的坏的,因为死人已经没有机会可以去感受了。有句话,成熟就是能接受所有世间的无常,那些大起大落,是是非非,都很淡然的接受,面对,承担,消化,不会情绪化抱怨,更不会自怨自艾,非常坦然的面对生活中的一切。那死去的那个孩子,依然还是个孩子,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     最后几十页是一口气读完的,好几次预感到了情节的转向,合上书,不敢再翻一页。然而故事就像现实,是跳不过去的。直面是痛苦;但逃避,就像马耐克一次次从家人从宿舍从八年后的朋友们身边那逃开一样,也并不会让人在事后更好受(相反,只会更痛吧。逃离约等于拒绝成长,永远长不大的孩子又怎能接受下一次的冲击呢?)。我感激全书的结尾。当所有苦难在阅读的那半小时内砸到所有人物身上的时候,我感觉到的是极度现实和极度戏剧性的混合,总有一些surreal,感觉要被击垮了(也是马耐克重回城市那24小时的感受吧);然而结尾乞丐裁缝们和女仆蒂娜的相互打趣,一下就拉开了时间的纬度(”对,那是8年后了”),也带回了一些些理智(“对,伤害会过去”),也带回了一些希望(“对,这才是真正的属于人的韧性。人生不就是一直在苦难中找寻快乐吗”)。仔细回想很多情节是荒诞的:收头发的人的整一生;*卡偏偏是因为被乞丐头子关照太多,才有了那一点点害他致死的骄纵(可是坚持要绑个辫子对普通人来说又算是什么骄纵呢,可他忏悔了,可他受不起);三胞胎姐妹的自杀;如果没有政府底下人的形式主义,耍猴人的猴子不会死,狗不会死,侄子不会成乞丐...然而荒诞不是假。这是我在章诒和的《刘氏女》中学到的。生活就是一出戏,只是我们运气够好,自己这出能够平淡一些,少些酸苦辣。
  •     从马耐克火车上偶遇伊什瓦和阿姆开始,这个种植在近似荒诞地狱一般的印度故事,展现出它遥远而且庞大的面貌。我不太知道现在的印度和书里上世纪70年代的印度有多大的差别,毕竟现在的印度总统莫迪,他战胜的对手就是当时印度的女主人英迪拉甘地的孙子,尼赫鲁-甘地王朝的“小王子”拉胡尔甘地。所以如果对照着《风云人物采访录》里英迪拉甘地“幸福是一种短暂的观点,因为持续的幸福是不存在的,只存在一时的幸福,包括满意和狂喜。”的回答,来看这位只在《微妙的平衡》里露过一次面的印度铁娘子,不能不说她很实在地让她的子民体会到什么叫做短暂的幸福:书中四位主人公的相聚和分离,几乎伴随着英迪拉的政治生涯的起伏:她强制清除德里贫民窟的措施摧毁了裁缝叔侄的栖身之所;紧急状态政策带走了马耐克的好友阿维纳什还带给裁缝叔侄几次颠沛的磨难;计划生育政策破碎了裁缝叔侄终极的盼愿;金庙事件后被刺杀带来的锡克教屠杀给四个人的生活划上破碎的句号。不禁让人想起小时候玩的一种叫东南西北的折纸游戏,不过在《微妙的平衡》里每个折角上写的是丧偶、灭门、离乡、无家可归等等字样,往返交替,惊心动魄得稀松平常,仿佛只是命运女神随机尝试集中苦难的排列组合,点缀短暂的幸福,然后在稍事休息后推他们走向人生的最终归属。小说有很多草线蛇灰,伏笔千里的线索铺垫,伊什瓦和阿姆下火车遇到的乞丐成为了他们最终的宿命;而马耐克的火车遇到事故,和安娜卡列尼娜里的闲聊遇车祸和最后的终身一跃异曲同工;蒂娜从哥哥家离开最后又回到了家里。他们互相之间虽然来自印度的天南地北,但又好似通场跳着圆舞,一个个交换舞伴:耍猴人、校对员、头发收集人、乞丐头子……兜兜转转呼应又延续彼此的境遇。罗因顿米斯特里是一个足够优秀的故事叙述者,他抛开那些现代后现代眼花缭乱的叙事手法,讲了一个面相端庄,经典又足够精巧的故事。然而如果我们愿意追溯作者的经历,他在印度生活的前二十多年,刚好就是英迪拉的执政时期,而他的离开也许就像他书中的人物一样,是在生活缝隙里求得平安而已。于是就不难理解,这部精心搭建起来的文字多米诺骨牌,层层倒塌后,展露出来的埋藏在字里行间里对于当时当地当权者的反感,和他对于艰难时世的归因。不过这本书描写了一个太符合我们从一些耸人听闻的新闻里得到的关于印度的片段:强奸、残杀、贫困……生命真实的曲折和书里技巧圆满的故事到底能有几分重合?我实在没有把握,只是希望一些期望看过这本书就了解了印度的人可以对真实的生活多保留一点敬畏,毕竟苦难的碎片也可以编织美丽的毯子,而伊什瓦和阿姆他们选择还愿意继续下去的人生,应该会有更美好一点点的意义。

精彩短评 (总计31条)

  •     好书,身临其境,重现千百年不变样的那个神奇的印度,及其坚强不屈笑对人生的人们。
  •     一个下午读完,然后就就无法平静。
  •     各方面而言写的还是不错的
  •     这本书迟早是要修订再版的,估计出版很仓促,错字掉字的现象极其严重,严重到不敢相信是译林出版的
  •     生活得这么辛苦,一点点亮光在闪烁时就回被社会的黑暗吞噬,重新燃起一点生活的勇气,又开始一点绝望,这样的平衡,让人心酸都不忍读下去了。
  •     写的真的好,看的也真的沉重。很难想象这么黑暗的地方,可能女生的性别原因,有些抵触这样惨烈的文字。
  •     看看
  •     这种书看完就是一种心塞,然后审视下自己,庆幸~
  •     撕去宝莱坞带给世人的华丽外表,小说给我们展示了一个真实的印度社会。只有真正经历过生活的磨难,才能够理解生命的可贵。
  •     有几次荒唐得都不想再看下去 不加修饰的荒唐
  •     结尾急转直下,戛然而止,泛滥的伤痛无须赘述。罗因顿•米斯特里在《微妙的平衡》中展示了印度所蕴藏的真正苦痛和难以置信的生命力,在渲染印度特性的同时,更凸显着人生的普遍经验。其中饱含的深情、慈悲之心和永不熄灭的人类精神的光辉能超越时空,引起所有读者的共鸣。生命就是在希望和绝望之间在寻找微妙的平衡。
  •      “你看,你不能画地为牢,拒绝走出来。有些时候,你必须将你的失败当作是通向成功的踏脚石。你必须在希望和绝望之间维持微妙的平衡”。要微笑着生活,不奢求,不绝望,不卑不亢。
  •     712页。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没有《红楼梦》的精致,结尾却是一样的荒凉绝望。似乎所有的苦难都坠落在了同一批人身上,跟随着他们一起歌哭欢笑的同时,也为人类所具有的强韧生命力所深深折服。
  •     强烈推荐!相对比较厚的一本书,但是阅读起来很容易就被故事情节所带动。我对书名的理解是“物极必反”,每当觉得一切朝着美好的方向发展时,却总会出现悲剧性的转折,然而当感觉到绝望的时候,又能找到柳暗花明的希望。只是几个人物悲剧性的命运结局让人唏嘘。
  •     “在你缝好之前,这些都是无意义的碎布料。”如果把人生比作一张床单,好的裁缝应该是那些勇敢诚实的人吧。却又想起马耐克的卧轨。
  •     看着看着,我一度以为这个故事会一直这么呼吸下午。一个没了丈夫的寡妇,一对被灭门的叔侄,还有一个与家人关系堪忧的大学生,从各自苦难中走到一起,互相抚平内心的伤痛,以为生活会满怀希望时,新的苦难又不期而至,然后似乎只有无尽的苦痛啦。最近看的都是悲剧故事,印度感觉也是个悲伤的国度。
  •     比 活着 耐读
  •     一个悲伤的故事 寡妇和他的侄子 还有一对裁缝伯侄 本应该是完全没有关系的人 但最终都各种牵绊在一起
  •     有些难得的温情,让人眼眶发热。
  •     守寡女人拼命维护自己的尊严,相依为命两兄弟的悲惨种族歧视,穷学生。为什么,为什么最终会是悲剧,也意味着这个国家是个走向灭亡的国家吗?好想哭,为什么好人不能好报!
  •     生活里那些好的、坏的都一股脑抛向你,最后你平静的接受这一切。
  •     有空多看悲剧,你会发现自己的生活还很好。。。。
  •     这简直不是人看的小说。。。太锥心了!《活着》哪里能跟这部小说比。
  •     苦难啊
  •     “生命就是在希望和绝望之间寻找微妙的平衡”==>没有希望,只有绝望。 翻译和校对不认真,减一星 20170312-20170402
  •     很好的一本书,推荐。暂时抛却书中印度的种种荒诞悲剧不提,感悟到人生一个无奈的法则,那就是失去才是永恒,我们能做的只是守住自己微妙的平衡。
  •     第216页第9行有一个错字,贾写成了架,难道是拼音输入的?
  •     悲惨世界
  •     看完让人伤感,无力,明知角色们面对的是悲惨的未来却无力逃脱,不知印度本国人是怎么看这本外国人写的书。
  •     我们的生命中也在寻找平衡,只是,这种平衡或许更容易寻找一些
  •     “因为这一类不是把不幸当作一个例外指给我们看,不是当作由于罕有的情况或狠毒异常的人物带来的东西,而是当作一种轻易而自发的,从人的行为和性格中产生的东西,几乎是当作[人的]本质上要产生的东西,这就是不幸也和我们接近到可怕的程度了”。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