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十二年

出版日期:2015-3
ISBN:9787539970138
作者:夏坚勇
页数:292页

内容概要

夏坚勇:作家,剧作家。1979年开始专业文学创作,先后发表(出版、上演、拍摄)大型剧本10部、中篇小说10部、短篇小说30多篇、散文专著3部。代表作有系列文化散文《湮没的辉煌》、长篇散文《大运河传》及话剧《金粉残阳》等。曾获庄重文文学奖、曹禺戏剧文学奖及鲁迅文学奖等。现居江阴。
1996年,夏坚勇的文化大散文《湮没的辉煌》由东方出版中心出版,该书与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并列为文化散文之翘楚。《湮没的辉煌》荣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书籍目录

-绪篇:小年夜
临安
官家的心事
墓碑上的绍兴年号
-正月
大朝会
一号文件
组织这把刀子
灯火阑珊处
-二月
其无后乎
建国公出第
无雨的江南
三月
宗室赵士
清明时节
柔福帝姬
-四月
大比之年
策论与主旋律
羊肉套餐与泡饭
-五月
和尚尼姑那些事儿
偏安的钱途
献礼
-六月
上一道水煮牛肉
驿道上的马政
-七月
官奴
盛典前的清场
这个女人不寻常
-八月
宫议
回銮
梓宫上的“安全套”
-九月
对历史的涂抹
“福”兮祸所伏
-十月
葬事
圣节
绚烂之“烂”
-十一月
人事
关于马屁之种种
-腊月
养士
太师椅
除夕
参考书目

作者简介

★十年磨一剑——著名作家夏坚勇继《湮没的辉煌》之后推出扛鼎之作;
★全景式展示——南宋高宗绍兴十二年(1142年)的政治、社会、人事、经济、市井全貌;
★一部关于南宋时期政治、军事、社会和日常生活的百科全书,媲美《清明上河图》;
★ 比黄仁宇《万历十五年》更深入,更微观 ,更生动;
★文学界口碑盛传,被誉为近年来难得一见的长篇历史散文杰作。
【内容简介】
绍兴十二年(公元1142年)是南宋历史上具有分水岭和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此前,绍兴十一年年底,宋金和议正式签署;腊月二十九日(小年夜),岳飞被杀。这既标志着靖康之难后长达十五年战乱的结束,又是南宋王朝此后一以贯之的外示苟且、内图繁荣这一基本国策的转型期,宋高宗自诩的“中兴盛世”亦由此拉开了帷幕。这一年所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对于观照整个南宋以至中国的封建社会,都具有相当典型的标本意义。
《绍兴十二年》力图通过绍兴十二年这个历史的横切面,以一个排比有序的时间脉络为经线,以该年所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为纬线,全方位地反映那个时代的政治风云和社会生活,深入揭示当事人的内心世界和行为逻辑。其中既有关于那个时代政治和军事方面纵横捭阖的宏大叙事(例如绍兴和议与岳飞之死、宋高宗生母韦太后回銮、秦桧专权下的高压政治等等),又有涉及社会生活各个层面的精微刻画,举凡风俗、物价、科举、学潮、艺文、官制、茶政、马政、度牒、驿传、地理、气候、产业、外贸、宗室、外戚,巨细靡遗,极其精巧地镶嵌于一个波澜起伏的大情节的框架内。作者无意于对历史的通俗阐释或戏说,也不满足于站在道德的至高点重复那些既有的评价体系对人物和事件的定性定调,而是作力于在笔下呈现一种历史的诗情与哲理,还原当时的时代氛围和社会肌理,追逐人物的心路历程,从而走向一个更为深广的历史时空和精神世界。从中,人们既读懂了一段历史,也读懂了眼前的现实。历史,其实并不遥远。
【媒体评价】
《绍兴十二年》是历史学著作和文学著作最大限度的结合。在绍兴十二年这一年的叙述背后是对整个宋朝历史的稔熟于心,对某些个历史细节点的放大见功力;在行文上摇曳多姿,是宽细的结合。这部作品基本结构是按照时间性的,不靠情节和戏剧冲突,内在肌理的细腻和散落其间小小的悬念使得阅读起来非常吸引人。夏坚勇对历史人物心理的揣测很到位,表现出文学家对人物人性复杂、软性的,内在回旋式的评价。
¬¬¬——南帆(评论家、福建社科院院长)
《绍兴十二年》是一部充满人文激情和人文价值理念的作品。这本书虽然和《万历十五年》同样选取历史的某一个节点,但不同的是文学对人物、人性复杂性的表达,对还原当时社会历史生活风俗的描写,所涵盖的人物内容,上至天文地理、皇亲贵胄,下到黎民百姓、贩夫走卒,无所不包,无所不及,“工农商学兵”无所不写。此外我最激赏的是,文中处处有文眼,句句扣题。作者在书中的在场,“我”是一个判官,常常跳出描写做批评,这是一种鲜明的批判立场的体现,穿透历史现场,掀开历史帷幕,从而引起对于当下社会生活的思考。
——丁帆(评论家、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
《绍兴十二年》与一般历史著作的区别是它向细部的铺陈描绘。夏坚勇笔下的绍兴十二年就是日常生活的一年,是绍兴十二年临安的春夏秋冬。它是那一年的百科全书,其中隐含了这样的伦理,即“道在日常”。
夏坚勇的《绍兴十二年》是“有我”之作,表现出鲜明的个人风格。夏坚勇有足够的自信,文人的风骨、知识者的智慧、现代的立场和面对现实的价值诉求,使作家旗帜鲜明地建立起喜剧美学的叙述主体,或冷嘲热讽,或严厉斥责,睥睨天下。
——晓华(文学评论家)
小小一根鼻绳却牵出南宋巨牛,庞然面前笔墨见小,却泼风也似,运笔成刀,舍大而图小,攻其一肢,窥斑见豹,砉然有声之中,落定一年的历史切片,解构的不仅是靖康耻,宋金和,岳飞死,“中兴盛世”,还观照古今五味杂陈了时人的心态情状世相。
——哲夫(作家)
夏坚勇的《绍兴十二年》自有其过人之处,甚至有《万历十五年》不及之处,那就是作品始终有一种澎湃在字里行间的气,文因有气而性情摇荡,史实史料借气而灵动飞翔起来,气携史实史料而有了力量,有气而又有力,这文章便好看而又好玩了,这文字便翠华摇摇起来,诗情与史实便就浑然天成。一切历史皆当代史,我的理解是用当代人的眼光去穿透历史,从而探寻到走向未来的路径。在这一点夏坚勇无疑做的非常到位。精辟而具有警示性的文字经常如电击般刺痛眼球。
¬——陈歆耕(评论家、《文学报》原主编)
夏坚勇先生的长篇散文《绍兴十二年》,以时间为主线,从绍兴十一年的“小年夜”一直写到绍兴十二年的“除夕”,整整十二个月,以抗金英雄岳飞因“莫须有”的罪名被杀事件为叙述中心,详细讲述了绍兴十二年这一年宫廷和民间大大小小的各类事情,生动展示了南宋朝廷的政治格局、政权运行的内部肌理、各股政治势力间的权力博弈,也兼及对当时南宋社会上至宫廷礼仪下至市井风俗的细节化白描。这部长篇散文史料详实丰富,作者以史家的深刻眼力穿透历史的迷障,从史料的蛛丝马迹中探析历史深处人性的多面与复杂,厘清和复原了历史事件本身的丰富性以及相互之间的勾连。
——马炜《打捞历史的细枝末节》(《小说评论》2014年第6期)
夏坚勇的长篇散文《绍兴十二年》,从题目上让人想起黄仁宇的名著《万历十五年》。然而作者在讲述那个南宋历史转折之年时的心态,明显要比黄仁宇轻松得多也细微得多。虽然不可避免要写到宫廷斗争和政治变动,但他的志趣并不止于此,勾栏瓦肆、引车卖浆乃至于风月男女都在他的笔下得到了鲜活的再现。这样的再现当然不可能是“眼见为实”的客观记录——而恰恰是文学想象令这篇历史散文充满了鲜活的气息。
——石一枫《历史的生命气息》
夏坚勇注目绍兴十二年,翻阅查证了大量的资料文献,反复咀嚼,体会再三,但绝对不是发思古之幽情,他在这样的搜求爬梳之中,时刻有着极为清醒的批判意识与时代意识,当然也有贴近历史人物的历史意识,把一切都只置放在当时的历史情境之中,但又不沉溺于此,经常返诸当下,有的放矢,议论之大胆尖锐直率,令人有血脉贲张情难自禁之感。
整个《绍兴十二年》气韵流畅生动,文字典雅雍容。可以完全负责任地说,《绍兴十二年》不是读史笔记一样的零敲碎打,不是解读有关史料的散漫感想,较之《万历十五年》《蒙元入侵前夜的日常生活》等,这是一部难得一见不可多得毫不逊色的又一值得称道的散文杰作。
——雷雨《钩沉复活一个王朝的丰满枝叶》
《绍兴十二年》爬梳材料,解构细节,洞察隐秘,为我们细笔勾勒出一幅文字版的临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全息图谱,可以媲美《清明上河图》。从绍兴十一年的小年夜到绍兴十二年除夕夜,一年的时间,大到议和杀将科举考试朝堂议政这样的军国大事,小到柴米油盐耕牛马道方言戏剧这些细事,作者信笔写来,在一千多年历史幽深的隧道里随出随入,像一位细心的导游,把读者带进历史事件的波谷浪尖,体验悲喜交加的人间活剧。
——于学周《活在历史的“现实”里》
夏坚勇的文字,充满深厚情感,坦荡智慧,舒展流畅。你不觉得那是文字,更像一个老友与你秉烛夜谈,西窗花影,酒酣胆热,男人的喉音在午夜的寂静中回荡。他的文字非常讲究,如同诗歌充满弹性,带着节奏和对仗,像河流一样恣意奔涌,读得你清气上升浊气下降,充满喜悦和丝丝入扣的满足感。
我怀念夏坚勇作品的真挚与人文精神。他用对历史的反刍回答今天的世界,用诗歌般的长泣亮出自己颤抖的灵魂和忧患意识。那是一个真人在与你交谈,不是一架机器发出怪异的响动。读这样文字我获得的是对文字,对文学的感动,是一种高尚与升华,是一种坚信,相信文学的价值和力量。
——陈九《想起夏坚勇》(《中华读书报》2015年3月11日)


 绍兴十二年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2条)

  •     夏坚勇的文笔很尖锐,也如评分一星的几位读者说的一样,夏坚勇标签贴的很明显,抛开史实,很多论述真的很绝对,某些语言会看着不舒服,比如他重复提到“妓女”“贞操”什么的。个人看法是,可读性趣味性,有;但作为一个非史学相关专业的门外汉,考证什么我没有资本去评价,只能说作为一本读物,这本书可以一看。说实话,绝大多数读者平时会很少看史料,一是文言理解难度摆在面前(绝大绝大多数人字都认不全),二是历史通俗读物读起来更能节省时间基于作者文笔读起来也更有趣。而考证什么的,基于一本两本史籍其实也是无法保证做到还原真实历史,毕竟很多史书记载跟事实对不上号的也是不少,甚至当朝史籍就记错的也有,所以有时鉴别“野史”“正史”(通常意义上的)对很多读者来说真的很有难度,难免大家看了就会坚定地以为历史就是如此。夏坚勇这样“摸过”几本史籍的作者若都如此,更别谈广大读者了,难道一扯火烧圆明园就提八国联军的还少吗...以上只是我看过这本书和一些书评后的一点想法。看书是一回事,但是有时面对市场上大量的通俗历史读物,鉴别靠谱作者和书籍现在想来确实是个问题。三星评分给的是全书趣味性和可读性。扣的两颗,一颗是给书中史实论断,不做评判;另一颗是给一些看起来不太舒服的语言(其实半颗就OK)。
  •     夏坚勇:手艺活儿2011年夏天,我在准备写《绍兴十二年》之前,在笔记本的封面上写了这么一句话:“好东西是聪明人下笨功夫做出来的。”当时仅仅是提醒自己不要浮躁,不要左顾右盼急功近利,自己已经到了这个年纪,前面也没有什么更重要的事情在等着自己去做了,应该静下心来把这桩事做好。我当然不是聪明人,既然聪明人也需得下笨功夫才能做出好东西,那么,以我的不聪明,就更需要下笨功夫了。  我确实是下了许多笨功夫的。比如,我至今仍然不会使用电脑,所有的资料搜集和积累都是通过书面阅读和手工书写完成的,在当今这个网络时代里,实在算得上很笨的。但看书也有看书的好处,那几乎是一种充满了意外收获的徒步旅行:辛苦,却一路柳暗花明、活色生香。电脑搜索材料固然方便,却是直接奔着目标而去的,就像一场省略了恋爱过程的婚姻,当然也就失去了恋爱过程中的种种试探、迂回、等待、焦虑和狂喜。我是农家子弟,我觉得写作犹如土地上的劳动,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是很公平的事。你当然可以采用新的技术手段,例如大棚、化肥,甚至激素之类,那样做效率很高,但收获的东西品质就难说了。我愿意做一个最本分的农夫,用最原始的方式耕种,一边享受劳动的快乐,也希望自己收获的东西味道纯正一点、可口一点,营养也更好一点。  回到开头说的那句话:好东西是聪明人下笨功夫做出来的,这中间,我还很喜欢这个“做”。现在人们喜欢用的是“打造”、“打拼”、“工程”之类的大词,这些反映现代工业批量生产和急吼吼地强势推进的词汇我不喜欢,我喜欢“做”,它体现了一种农业和手工劳动者的讲究和温情,其中浸透了劳动者的手泽和汗息,在我看来,写作应该是最接近手艺的活儿。《绍兴十二年》就是本着这样一种心态“做”出来的,3年多时间写了20多万字,我确实是够笨的,而且令人遗憾的是,它还远远算不上是一件“好东西”。但对于我,也只能这样,我已经尽力了。  手艺当然不光是“做”,也要想。我经常喜欢一个人沉思冥想,想象中国历史上各个王朝的典型意象,如果要用一幅画面来对应中国历史上各个王朝的气象,那么汉朝就该是边关的一轮冷月,而唐朝就是盛大的宫廷歌舞。宋朝呢?那是市井上一派喧嚣的叫卖声,九流三教、引车卖浆、瓦舍勾栏、歌吹入云。商品经济和市民文化是宋代最重要的特征,那个王朝的质地虽然有点软,却也可称繁荣。要在作品中再现一个王朝的气象,就要写出社会生活和文化的厚重感,宫廷和民间皆不可偏废。因此,书中既有对绍兴十二年前后政治军事方面纵横捭阖的宏大叙事,又有涉及社会生活各个层面的精细描画。书中写临安四时八节的风俗礼仪;写绍兴年间的物价,斗米斤盐的指数,地租的比例,铜钱与金、银的比价;写高宗去天竺山敬香途中看到人力拉犁而引起的感慨;写朝廷征收的军马从川陕边陲的马场送到临安的八千里路云和月,这些都不是信口开河。正是通过这些看似不重要的日常性展示和细节描画,反映了南宋王朝政权运行的内部肌理。我觉得“肌理”这个词很重要,一个物体有没有生命,看肌理;一个作品有没有生命,也看肌理。一部文学作品的生命,不仅指向当下的鲜活饱满,而且指向久远的流传。  我曾在一篇创作谈里说过:“谋生、虚荣、表达的自由,是我选择文学的全部理由,但在不同的年龄段,此三者所占的份额是不同的。”到了我这个年纪,谋生和虚荣已不再重要,剩下的就只有表达的自由了。能自由地表达一点东西,我很珍惜。
  •      绍兴十二年,夏坚勇著,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5年3月第一版。可称以报告文学的笔法写史。以一年为横断面切进去写,是黄仁宇“万历十五年”的写法。初开卷觉得议论与描写过多,颇有文学作品之感,读到三分之一处开始流畅起来,主要是颇读出作者的春秋笔法。虽无甚高论,但可算“二手半历史书”,可以一读。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第一次遗憾豆瓣没有零星。
  •     对于史实的准确性不敢妄论,但在近年几乎把南宋神话成近代社会的背景下,终归往回复正常的路上走了一步。
  •     哦 我觉得当小说读还是不错的 当学术著作的话。。。
  •     内容不错,书名给它失分了,毕竟拾了史学大山《万历十五年》的牙慧。全书用绍兴十二年中的每一个月份来勾勒出靖康战乱宋金风云的轮廓,不失一部好书。《绍兴壬戌十二月》作为书名更为贴切。
  •     其人可鄙、其书可恨!
  •     读完竟是对第一章过年气氛的描写印象最深,其他时令景色描述过于繁杂了些,再有便是太多粗俗不堪的比喻、俗语,当闲书翻翻也就罢了。
  •     了解南宋初年社会经济文化不错的一本书,史料大都真实可靠,比不上万历十五年,但作品也有特色!
  •     槽點略滿。做為通俗讀物,趣味性上比不得《如果》,嚴謹性上還不如去看原始史料。幾乎通篇在各種諷刺和吐槽上下功夫,政治上卑微無恥與民生上的恢復繁榮幾乎脫節而看不到內在原因的闡述……並不愉快的閱讀體驗…還是寫個書評默默吐槽下吧……
  •     仿佛穿过烟火小巷,看人情历史,还不错
  •     亦文亦史,也可视为作者的读史随笔。
  •     據說比《萬曆十五年》更深入,更微觀,更生動,「呵呵呵呵」。。雖然確實比較「有趣」,且關注政策與民生,依然不脫帝王家史模式,且深度何在?!#2015緩緩讀#098
  •     也是“在读”。文字很有味道,私货略多。书名学《万历十五年》,然史识不及黄仁宇远矣。
  •     没上面说得那么差到低,但是也挺差的。 太散文了,余秋雨都不写这种文章了,老夏怎么还拘泥在这里。
  •     真心一般吧
  •     至少能让我们进一步了解宋史,只是其中的一些粗俗的笑话看了确实不爽
  •     三星半吧,有仿《万历十五年》之嫌,却不可比,缺乏黄仁宇老先生宏大的史观以及更深层次的理解与阐述。全书给人一种唾沫横飞的愤怒之感,有着借古讽今的味道。读过全书还是对一些历史细节有了了解,也算是收获吧。
  •     个人感觉非常棒的历史读物,通俗风趣,好像作者经历过一样,但按照月份来叙事难免有部分内容凑字数的情况
  •     看前面的部分,还觉得语言虽然有些粗鄙,也算是毒辣中肯。纵然不能作为史学作品来看,但至少算有趣。但是越到后面就觉得作者一股子市侩般的怨气,满嘴屎尿屁和性相关的词语,不由觉得流于骂街,太倒胃口。
  •     对宋史不了解,所以也不能说这书的史实正不正。但是我觉得夏老师把高宗的格局刻画得太小了。也真的就是抒发抒发对岳飞冤死的惋惜之情。另外,我必须狂吐槽为啥一定要拿男女之事、娼妓作比喻啊。受不了…… 民俗那块描写我觉得还好。
  •     戾气十足……
  •     与《万历十五年》其实不同。与宋代比,明代其实更像当今。
  •     行文轻浮,下笔过于主观。
  •     一如湮没的辉煌,读的爽快!
  •     文字趣味不高,三星。但还是值得一读,加一星。豆瓣这个关联做得不太好啊。
  •     学《万历十五年》。
  •     以南宋绍兴十二年十二个月为切口,展示南宋初期的政治民生风物人情,虽然语言有时粗鄙,但也算娓娓可读。文中屡有影射之笔,略显酸腐文人气息。
  •     原籍海安的江阴作家,和自己的经历相似,天然多了份亲近感。书中讲史清新,脉络清晰,语言轻松,对当时的人文地理政治军事饮食男女均有交代,读来有时让人会心一笑,实为佳作。
  •     南宋版的清明上河图。某些部分是有些三俗,但也涨了不少姿势。
  •     这是一本气势恢宏之作。是历史详尽繁杂的剖面。对官场、民生的深刻洞悉。虽然这本书是我用6元换购来的,但它的价值远远超过这个数字。虽然体裁不太适于对比,但我想上一本让我觉得这么适于了解官场心理的书是 《大清相国》。
  •     闲来无事读一读。内容还是有些趣味的,在巨大的历史帷幕中,形形色色各式的人包括帝王内心的思绪都有所描写,值得一品。
  •     所述涉及考据颇细。意不在南宋,处处借古讽今。
  •     看目录,浓浓的浪漫主义情怀~
  •     (10.27-11.05)比喻有些庸俗,观点有些偏激,但是个人觉得还是一本不错的书。靖康之难后的宋金和议,对外苟且,裂土岁贡,但也换来了和平。南宋偏居一隅,但也延续了近150年。绍兴十二年也算承上启下了。
  •     看的期刊版。对历史嬉笑嘲骂,无温情与敬意,无理解与同情。既如此何必治史,还是做些理工硬学问炫耀智商。
  •     通篇拙劣模仿《万历十五年》,但亦可作为消遣聊以扩充读书面。 语言很华丽,读本书会想起茅奖作品《金瓯缺》,不知是否有相互模仿。 但本书读完,并没有对宋史增加了解。夏坚勇也并没有深入挖掘宋史。这一段华夏人民耳熟能详的历史虽不容易写出更深的深度,但也不应深度与广度上如此的敷衍。
  •     喜欢书中借古喻今,文笔不错。
  •     写得很不错
  •     整体偏灰暗,但确实是真实的权力世界的写照... 看完也不知道该说什么了,也许历史是灰暗的,现实也是灰暗的... 但未来应该还有希望....
  •     不是每个人都能驾驭好黄仁宇这样的笔法的,没有那样的阅历、气度和史观硬要为之,那就是东施效颦。
  •     细节引出历史的脉络
  •     作为宋史渣真得只是看个热闹……
  •     书中的比喻,常是跟男女性器官有关的,读来的感觉,就像在跟人谈话时,听到一句粗俗的脏话般难堪。作为历史通俗读物来看,无所谓的华丽词藻过多,主观评判太多。不过我的习惯是有本书都会读完所以随便看看。看来以后还是读经典好了……
  •     如果从散文角度来评价,不是一本好集子,有些用语粗俗,文字有失雅致。作者的历史情怀甚至还远不及当年明月,难以引起读者的共鸣及启思。如果从历史通俗写作的角度来说,更是不足。史料的组织是大杂烩式,缺乏史学家的洞识,对历史人物及事件的细致探析流于表面,缺乏思想的深度。作者对南宋风俗的叙述胜于对历史的思考,不厌其烦的风俗场景描写,欲为读者营造出穿越感,但这是一种简单的取巧写作,作者从而可逃离复杂的、需要抽丝剥茧式的批判思考与归纳。这实际上亦是业余写史者的通病。
  •     一开始以为是讲绍兴历史的,囧!作者的水平感觉与旧时候说书的差不多。仿黄仁宇《万历十五年》,结果成东施效颦了,呃。
  •     文笔细腻,史料翔实,深入浅出,好书!
  •     写得好美。有些话入木三分。
  •     书中“官家九哥”也是不容易,爹妈、哥哥、两个老婆、五个女儿都被掳走了,换回的老爹棺材里放着朽木,老妈在金国生了两个“弟弟”。当南宋绍兴之帝,着实不是件易事。再此情形下,武将岳飞笼罩在赵宋对武将根深蒂固的猜忌之中,自己又上书言及立储,捅了九哥不能再生子嗣的马蜂窝。清廉、功高、会打仗,都是皇帝忌讳,期间的苗刘兵变,把这份猜忌更加浓烈化,所以,才懂了“官家”对岳飞下手的原因。但我始终也不明白,秦桧的心态和作为根源自何处?被东京之围金兵的金戈铁马吓瘫了,还是对官家的迎合?但你在和金国人的议和条约里,明确你的独相地位,这不是自己给自己下套么?
  •     当故事会读还蛮有意思。史实不讲,语言不究。只当一消遣尔。
  •     语言部分不仅体现了作者的史学素养和文学素养,而且间或粗俗的比喻反而精准的抓住了喻意,思辨部分引人深思,用一个横切面将南宋的朝政乃至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的沉疴苟病都暴露出来,有些美中不足在于,说是这一年发生的事情,但是无端偏题了的也不少,个别内容有重复。
  •     人过六十,不能动笔。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