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

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5
ISBN:9787539960562
作者:[俄] 叶•伊•扎米亚金
页数:240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记事一提要公告。最英明的线。史诗。这里,我仅将登载在今天《国家报》上的公告逐字抄录如下:120天后,“一统”号宇宙飞船即将竣工。伟大的历史性时刻即将到来——第一艘“一统”号飞船即将飞入太空。1000年前,你们英雄的祖先征服了全球,建立了大一统王国。现在,你们面临更为光荣的任务:你们的玻璃电动飞船,将喷射着火焰,腾空飞入宇宙空间。它将对宇宙的无穷方程式求得积分,大一统。你们面临的任务是将其他星球上的未知生物置于理性的良性桎梏之下——他们可能至今仍生活在自由的蛮荒时代。如果他们无法理解我们带给他们的数学般精确的幸福,我们有责任强制他们成为幸福者。但是,在使用武力之前,我们先使用文字语言。在此,仅以大恩主的名义向大一统王国全体号码公告如下:凡有能力者,均有义务撰写专题论文、史诗、宣言、颂歌和其他形式的作品,对美好而伟大的大一统王国进行论述和歌颂。这些作品,将由“一统”号首批载入宇宙空间。大一统王国万岁,号码们万岁,大恩主万岁!当我写这篇记事时,激动得两颊发烫。的确,我们应对浩瀚的宇宙方程式求得积分,实现大一统。是的,我们应该将不文明的曲线,按正切渐近线纠正过来,因为大一统王国的线是直线。而最英明的线就是伟大、完美、准确、英明的直线。我是号码Д-503,是“一统”号的设计师。我只是大一统王国的一个数学家。我的这支写惯了数字的秃笔,创作不出悦耳而富于韵律的乐章。我只能将我的见闻实录下来,将我的思想,确切些说,将我们的思想记录下来(的确是我们。好吧,就让我这部记事录也以《我们》来命名吧)。它不过是我们的生活——大一统王国数学般完美的生活所派生的一个导数。既然如此,它自然是一部史诗,不以我的意志为转移。它必将是一部史诗,对此我坚信不移。在写这篇记事时,我兴奋得两颊飞红。也许,这就像一个女人初次感觉到腹内尚未睁眼的小生命的胎动。这是我,同时又不是我。我将以我的精力、我的心血月复一月地滋养它,孕育它。然后,忍痛把它从躯体上撕扯下来,敬献给大一统王国。我已准备这样去做,就像所有的号码(或者说,几乎所有的号码)一样。我准备就绪。记事二提要芭蕾舞。和谐的四方形。未知数X。春天。从绿色大墙外面我们看不到的野地里,春风送来了甜蜜的黄色花粉。这甜蜜的花粉使人嘴唇发干,让你不停地想用舌头去舔它。看来,路上任何一个女性的嘴唇都是甜蜜的(当然,男性也不例外)。这多少有些妨碍我的逻辑思考。但是,看天空!一片湛蓝,连一丝云彩都没有(古代人的鉴赏力真不可理喻。那种被吹嘘得天花乱坠的团团雾气,多么奇形怪状又毫无秩序,他们的诗人竟能从中获得灵感)。我只爱今天这样经过消毒的、完美无瑕的天空。如果我说我们只爱这样的天空,我相信绝没说错。在这样的日子里,整个世界仿佛都是用最坚固的、永世长存的玻璃烧铸成的,就像那道绿色大墙和我们所有的建筑物一样。在这样的日子里,你可以看到这蓝色世界的最深处,可以看到它们至今无人知晓的令人惊叹的方程式,你可以在最普通、最习以为常的事物中见到它们。就以下述事件为例吧。今天早上,我在“一统”号飞船站工作。突然我发现眼前的机床十分清楚:车床的调速飞球不停地旋转着,一个个闭着眼睛忘我地转呀转;亮闪闪的曲柄扭来扭去地转着圈;平衡器神气活现地晃动着肩膀;钻头在无声的音乐伴奏下一升一降。在浅蓝色太阳的照耀下,我突然发现了这个庞然大物的“机械芭蕾舞”的全部美。接下来必然会问,何谓美?为什么舞蹈是美的?回答:因为这是非自由的运动,因为舞蹈全部的深刻意义正在于绝对的审美服从,在于理想的非自由状态。如果说我们的祖先在最富灵感的时候曾沉浸于舞蹈中(例如,在神秘的宗教仪式和检阅仪式上),这只说明,自古以来人类就具有非自由的自然属性,而今天我们只是有意识地……今天的记事来不及写完,只好以后再补写了,因为显示机咔嚓响了。我抬眼一看,显示机上闪现着O-90——当然是她啰。再过半分钟,她就会来这儿,和我出去散步。可爱的O-90!我总觉得她长得像她的名字O。她的身高比母性标准矮10厘米,所以整个形体都显得圆滚滚的。她的嘴形也是一个粉红色的O,总是张大着聆听我的每一句话。此外,她手腕上还长着一圈胖乎乎的肉褶,就像孩子的手一样。她进来的时候,我脑袋里的逻辑飞轮还在嗡嗡地旋转,由于惯性作用,我只能和她谈谈我刚才思考出的结果,其中也谈到了我们(今人和古人)的机器和舞蹈。“妙极了,您说呢?”我问道。“是的,妙极了。春天来了。”O-90脸上漾起一个粉红色的微笑。你瞧,春天!她说的是春天。女人家嘛……我不再往下说了。下面大街上熙熙攘攘,因为碰到这样的好天气,我们都将午饭后一小时的个人时间用来散步。像往常一样,这时音乐机器的铜管齐鸣,吹奏着《大一统王国进行曲》。成百上千个身着浅蓝色制服的号码,整整齐齐地四人一排,如沐春风,有节奏地在街上走。每个男号码和女号码胸前都别着一枚金色的号码牌。而我——我们,四人一排是这巨大洪流中的一股波浪。我左边是O-90(这篇记事,如果由1000年前我们汗毛浓密的某位祖先来执笔,他大概会可笑地称她为“我的”);我右边是两个不认识的号码,一男一女。天空蓝得可爱,每个号码牌上映着一个小小的太阳,还有一张思想纯正、毫无邪念的面孔。不知你是否能明白……这里的光芒仿佛来自一种统一的、透亮的、含笑的物质。而随着铿锵的节拍声“特啦——嗒——嗒姆,特啦——嗒——嗒姆”,我们迈着统一的步伐在太阳光的照射下越走越高,直朝向九重蓝天……这时,又像早上在飞船站时那样,我仿佛生平第一次发现了周围的一切:一条条街道非常笔直,玻璃路面铮亮,房子都是绝妙的透明平行六面体居室,还有那四方形的和谐的灰蓝色队列。我觉得,好像不是以前几代人,而是我战胜了古代的神灵和古老的生活,正是我创造了这一切。我就像一座高塔,不敢挪动自己的胳膊,否则房墙、屋顶、机器都会坍塌……转眼间,我的思绪回溯了好几个世纪,从正号跳到负号。显然,由于对比,我联想到了在博物馆中所见到的油画:画面上是20世纪先祖们的一条大街,街上乱糟糟的,到处是人群、车轮、牲畜、广告、树木、禽鸟……五颜六色,颜色繁杂得使人发昏。可是,听说过去确曾如此。我觉得这太不真实,太荒诞了,不禁哈哈大笑起来。立刻,右边像回声似的也响起了笑声。我扭过头去,映入眼帘的是一个陌生女人的脸和两排洁白的牙齿,非常洁白的利齿。“对不起,”她说,“您刚才打量四周的眼神充满了激情,就像神话中创世第七天的上帝。我想,您一定以为连我也是由您创造的吧。我感到很荣幸……”她说话的时候毫无笑意,倒不妨说,还带着某些敬意(也许她知道我是“一统”号的设计师)。但是我很纳闷,为什么在她眉头和眼睛里总有一种奇特的、撩拨人的未知数X,我怎么也捉摸不透,不知怎样用数字来表示。不知为什么,我感到发窘。我按逻辑向她解释自己为什么笑,可是话说得多少有些颠三倒四。我还说什么,显而易见,今天和20世纪截然不同,它们之间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鸿沟……“为什么是不可逾越的呢?(多么洁白的牙齿!)鸿沟上可以架上桥梁嘛!您设想一下。譬如,乐鼓、军队、队列,您想想,这些过去也曾有过,因此……”“说得对,这明白无疑!”我大声说。这是惊人的思想上的一致。她说的几乎与我散步前在记事中所写的一样。请注意,甚至思想也相同。这是因为,谁也不是“单独的一个”,而是“我们中的一个”,我们彼此何等相似……她说:“您很肯定吗?”我看见了她那两道在太阳穴旁挑起的尖尖的眉梢(就像符号X上端的两个犄角)。我不知怎的又慌了神,看了看右边,又看了看左边……我右边的她,苗条,曲线毕露,身材挺拔、柔韧,就像一条马鞭。她的号码是I-330(现在我看清了她的号码)……

名人推荐

我所创作过的最滑稽、最真切的一部作品。——(俄)叶•伊•扎米亚金在听说有这么一本书的几年后,我终于得到了一本扎米亚金的《我们》,它是这个焚书年代的文学奇品之一……依我所见,它并非一本一流的书,但无疑是本不寻常的书,令人吃惊的是,英国的出版商无一有足够胆识重出这本书。——(英)乔治•奥威尔

媒体关注与评论

我所创作过的最滑稽、最真切的一部作品。    ——(俄)叶·伊·扎米亚金    在听说有这么一本书的几年后,我终于得到了一本扎米亚金的《我们》,它是这个焚书年代的文学奇品之一……依我所见,它并非一本一流的书,但无疑是本不寻常的书,令人吃惊的是,英国的出版商无一有足够胆识重出这本书。    ——(英)乔治·奥威尔

内容概要

作者:(俄国)叶•伊•扎米亚金 译者:顾亚铃
叶•伊•扎米亚金(1884—1937),俄罗斯白银时代作家,被称为“语言艺术大师”“新现实主义小说的一代宗师”。其作品融幻想、象征和现实为一体,风格独具。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我们》,中篇小说《省城轶事》《在遥远的地方》《岛民》。

书籍目录

记事一 提要
公告。最英明的线。史诗。
记事二 提要
芭蕾舞。和谐的四方形。未知数X。
记事三 提要
男式上装。大墙。时间表。
记事四 提要
有晴雨计的野蛮人。羊角风。假如。
记事五 提要
正方形。世界的主宰。愉快又有益的功能。
记事六 提要
意外事件。该死的“明白”。24小时。
记事七 提要
一根眼睫毛。泰勒。天仙子和铃兰。
记事八 提要
无理根。R-13。三角形。
记事九 提要
大祭。抑扬格和扬抑格。铁手。
记事十 提要
信。音响振动膜片。毛茸茸的我。
记事十一 提要
……不,我不能。就不写提要吧。
记事十二 提要
对无穷大的限制。天使。对诗歌的思考。
记事十三 提要
雾。你。荒唐透顶的事。
记事十四 提要
“我的”。不准许。冰冷的地板。
记事十五 提要
气钟罩。明净如镜的海面。我命该永远心急如焚。
记事十六 提要
黄颜色。一个二维影子。不可救药的灵魂。
记事十七 提要
透过大墙玻璃。我死了。长廊。
记事十八 提要
逻辑的迷宫。伤口和膏药。从此洗手不干。
记事十九 提要
第三级数的无限小。蹙额的人。越过栏墙。
记事二十 提要
放电。思想的材料。零度岩石。
记事二十一 提要
作者的责任。坚冰将溶化。好事多磨的爱情。
记事二十二 提要
凝固的波浪。一切都在完善之中。我是个细菌。
记事二十三 提要
鲜花。晶体的溶化。只要。
记事二十四 提要
函数的极限。复活节。全部划掉。
记事二十五 提要
自天而降。历史上最大的灾祸。已知的到此结束。
记事二十六 提要
世界是存在的。斑疹。41℃体温。
记事二十七 提要
不能没有提要。
记事二十八 提要
她俩。熵与力。人体中不透明的部位。
记事二十九 提要
脸上的线条。萌芽。反常的压缩。
记事三十 提要
最后的数。伽利略的错误。岂不更好吗?
记事三十一 提要
伟大的手术。我宽恕了一切。列车相撞。
记事三十二 提要
我不相信。拖拉机。小小的身影。
记事三十三 提要
(这篇是无提要的急就章。最后的。)
记事三十四 提要
获释的奴隶。阳光明媚的夜。无线电瓦尔基里女神
记事三十五 提要
被箍住了。胡萝卜。杀人。
记事三十六 提要
空白页。基督教的上帝。我的母亲。
记事三十七 提要
鞭毛虫。世界末日。她的房间。
记事三十八 提要
我不知道怎么写提要。也许整个提要可以一言蔽之:被扔掉的香烟。
记事三十九 提要
结局。
记事四十 提要
事实。气钟罩。我确信。

编辑推荐

《我们(插图典藏版)》为焚书年代的文学奇品,反乌托邦文学开山之作。直接影响《动物庄园》《1984》,王小波、村上春树致敬推荐!白银时代新现实主义小说一代宗师叶•伊•扎米亚金代表作!直面人类心灵深处最恐惧的梦魇——我们是谁?


 我们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作为“反乌托邦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俄国作家叶•伊•扎米亚京的《我们》,命运多舛。作品完成于1920年,1924年才以英译版在美国面世,俄文版50年代中期仍然出现在美国,在俄国正式出现要迟至1988年。扎米亚京自1929年起便不再能发表作品,并遭受到严重迫害。1931年,他以“一个被判处极刑的人”的身份——“对札米亚京来说,通向读者的最后一扇门也被关闭了:对这个作家的死刑判决已然公布了。“——致信斯大林,请求允许他和妻子一起出国。在高尔基的斡旋下,斯大林批准了他的请求,扎米亚京移居到了巴黎,1937年在巴黎去世。《我们》采用书信体,由40篇日记构成,除此之外再无其他。日记主人描绘了一个经过“伟大的200年战争”建立起来的未来世界。“记事一”和“记事四十”,有着完整的首尾呼应。日记主人在第一篇日记的开头,逐字抄录了当天《国家报》上的一则公告,内容是120天后,“一统”号宇宙飞船即将竣工并飞入太空,征集“论述和歌颂”作品。这个乌托邦国的历史和奋斗目标也于这则短短公告的字里行间跃然于读者眼前:“1000年前,你们英雄的祖先征服了全球,建立起了大一统王国。”建造宇宙飞船飞入太空是为了“将其他星球上的未知生物置于理性的良性桎梏之下——他们可能至今仍生活在自由的蛮荒时代。”“大一统王国”的领袖是“大恩主”,王国的全体人民无名无姓,只有一个号码。日记主人是Д-503,“一统”号设计师,数学家。Д-503自谦数字家的秃笔写不出“悦耳而富于韵律的乐章”,因此决定实录见闻,“敬献给大一统王国”。因为“我的思想”就是“我们的思想”。而《我们》,是他为自己这部记事录所取的名字;预设的读者是“一统”号将要飞抵的蛮荒世界的原始人们。最后一篇日记是地下组织夺取“一统”号飞船、炸毁绿色大墙的革命失败后,Д-503接受了摘除幻想的“伟大手术”,“脑袋里的那根刺已被拔除,现在头脑很轻松,空荡荡的。”他和大恩主一起,平静地观看了他曾经热烈爱过的女人I-330的受刑。她被押到气钟罩下,抽掉空气,晕过去后拖出来电击,醒了再被放进去,三次,但她没有招供。第二天,她将和所有的反叛者一起被处死。“我希望胜利属于我们。我不只是希望,我确信,胜利属于我们,因为理性必胜。”Д-503这样结束了他的全部日记。被I-330牵引着,经由本能被唤醒,对爱和自由之美有了切身的体认,也产生了冲破禁锢、获得解放的冲动和渴望,但绕了一大圈后,他回到了原点,回到了他写第一篇日记时对大一统王国和大恩主的忠诚,回到了他没有灵魂的“号码”人生。《一九八四》中的温斯顿也写日记,两者却有着本质的不同。温斯顿从买下那本精美的日记本和那支沾水笔时,就已经开始了他清晰、彻底的反抗行动,他清楚“大洋国”对记日记者的处罚是轻则劳改,重则死刑。他也清楚,罪行不在于你写不写日记,写什么内容,而在于“思想罪”。“思想罪”既已犯下,结局都一样:深夜里的逮捕,姓名从姓名册上被抹掉。可当他发现自己除了“新话”别的语言已经不会写了时,他从“打倒老大哥”开始写,一遍一遍,写满了半页纸。再往下,笔端流畅起来,他发疯似地写下一串没有标点符号的文字:“他们会枪毙我我不在乎他们会在我后脑勺打一枪我不在乎打倒老大哥他们总是在后脑勺给你一枪我不在乎打倒老大哥——”温斯顿的日记从一开始就是对抗体制的武器。Д-503不同,他是被动卷入革命的,他的日记是敬献给体制的花束——至少一开始是的,不幸的是最后也是的。是扎米亚金强烈的反讽更有力量,还是奥威尔深刻的揭露更有力量?三部反乌托邦作品我认为最不同之处在于《我们》中的“大一统王国”和《美丽新世界》中的“世界国”的强烈的幻想或者说科幻性质;而《一九八四》中的“大洋国”更像现实中的人类世界。最主要的是《一九八四》中的人,更像人类;而在赫胥黎和扎米亚京描述的王国里,人已非人、已形同行尸走肉。因此从个人的阅读感来说,读《我们》和《美丽新世界》虽然深深惊叹于作者敏锐的直觉和深邃的眼光,面对那些既熟悉又陌生的映像,心中更有深长的悲叹和痛楚,但和读《一九八四》时那种深刻的恐惧感还是有本质区别的。“大一统王国”是人类经过“伟大的200年战争”建立起来的地球上唯一的国家。它被绿色大墙所包围,墙内的天空都经过消毒处理,一丝云彩都没有。整个王国都用坚固的玻璃烧铸而成,人们住在一个个透明的玻璃房间里,只在“性生活日”——由性管理局根据每个人血液中的性激素含量制定的——才能凭粉红色小票,跟“登记”好的对象——一个人可以登记几个异性——在规定的一小时内放下窗帘。每个人的房间里都挂有“守时戒律表”,几百万人每天都在同一时间,像一个人似的起床,睡觉,吃饭,散步,开始工作,结束工作……“我们融合成一个有百万只手的统一身躯”。国家制定有“母性标准”和“父性标准”,只有符合标准的人才能生育。人们穿统一的灰色制服,胸佩金色号码牌。普通的食物已绝迹,人们吃食油食物,咀嚼时跟着节拍机的节奏,每口咀嚼50下。散步时四人一排,在铿锵的进行曲伴奏下,迈着统一的步伐行进在铮亮的玻璃路面上。街道上安装有音响振动膜片,用来记录人们的街谈巷议。学校的老师都是机器人,上课时值日生为其插上插头,机器人老师便开始播放授课录音。诗人被赋予”国家诗人“称号,他们赋诗讴歌幸福、明智、永恒……诗句像是乘法口诀表;他们还写诗歌形式的判决书,被处决的也是诗人,因为写了亵渎大恩主的诗篇。大恩主亲自操纵死刑机,死刑犯瞬间化作一股青烟和一滩具有化学成分的洁净液体。——没说要不要回收利用。《美丽新世界》中,人死后火葬时,磷是要回收利用的。行刑日是王国的盛大节日,他们还有一个“伟大的一致同意节”,用来一致同意大恩主连任大恩主……这是一个将一切自然和本能,尤其是思想,都规定为犯罪的王国。在这里,国家意志至高无上、无所不在。除了性管理局,“大一统王国”还有护卫局、卫生局、手术局……护卫局兼具特务、警察、军队等等功能于一体,他们也负有检查每个人的每一封通信这样的“小事”的责任,护卫局里最常见的景观是天天排着检举揭发其他号码的长队;手术局则有尽人皆知的刑罚器械:大气钟罩。受罚者被关进透明的罩里,随后慢慢抽掉空气。摘除幻想的手术就是手术局的发明,后来所有人都接受了这一手术。手术后的号码,成了“人形机器”。扎米亚京是了不起的语言大师,即便是中译本,读来仍能强烈感觉到他高超的语言技艺。《我们》所呈现的是一种既酣畅淋离,又极富表现力和想象力的诗性语言。那些极具份量的华丽语言,还蕴含着清脆悦耳的声音的质感,甚至有时还发出金属撞击的铮铮之声,读得出来。——我对《我们》语言金属质感的评价是一再确认的观感,而非窃自Д-503,因为他曾经说过:“我可以非常清晰地听到思想铮铮的敲击声。”又说,“有的思想是黏土质的,有的思想是由金子和我们贵重的玻璃雕凿出来的,是永世长存的。”更有大量的段落,如果一句一句换行排列,直接就是诗歌。说在《我们》写成而不得出版的起初几年里,扎米亚京常常在朋友或作家聚会上朗读它。可以想象当那些富有节奏和韵律感、意蕴深长的声音,穿过听众的耳膜抵达他们的内心时,所产生的震颤。《我们》的语言几乎没有疲塌之处,——不是指故事,故事颇有一些牵强或讲得不清楚的地方。那怕是在一些极细微的地方,作者也用了饱满的笔触和灵动的语言书写。比如:“I-330纵声大笑,她的笑声淋了我一头,我的梦呓被浇灭了,四下里都是一短截儿一短截儿的笑声,熠熠闪光,发出银铃般的声响,一切都显得那么美好。”作品中有着大量精妙的比喻,既准且狠。比如,Д-503常为自己生着一双多毛的手惭愧,认为那是不成体统的返祖现象,但他却时不时觉得心里像是压着一个他多毛的双手交叉而成的“X”。这个“X”所代表的,是他潜伏着的人之为人的原始本能。扎米亚京费笔颇多地写了Д-503对自然的想象,春天,大墙外松软的野地,春风,黄色的花粉,云朵……甚至他的思绪有时还会“从正号跳到负号”,想起博物馆油画中所描绘的古人的生活景象……另一个“X”是苗条,挺拔,曲线毕露的I-330的面部特征,由她高高挑起的眉梢和深深的法令纹构成。Д-503第一次见她时,就发现了这个奇特的、撩拨人的未知数。这个“X”频频向他发起攻势,打开了他心中的那个“X”。因此可以说。I-330的“X”是打开Д-503的“X”的钥匙。I-330的这个“X”所代表的未知,当然还包括以她为核心的那场革命的巨大的不确定性。除了“X”,还有“-1的平方根”、“我的方程式”、“一根眼睫毛”、“芒刺”、“后脑勺那只小箱子”、“墨水滴”、“亮闪闪的剪刀片子”、“烤软而塌陷的镜面内部”等等大量比喻,并且都被多次重复使用。层出不穷的比喻,在很大程度上将日记主人内心的分裂和挣扎、作为人性的人和作为号码的人的较量,烘托得非常丰满和立体。反讽是《我们》最突出的文学特色,扎米亚京将其用到了极致。在歌颂了“守时戒律表”后,他对古人自由的生活表达了强烈的困惑,“怎么会允许人们的生活中没有我们这样的守时戒律表,没有必要的散步,对用餐时间不做精确的安排,任人自由地起床、睡觉。……这样的生活是真正的全民性大屠杀,只不过是慢性的、日积月累的。……这个国家对性生活放任自流……这岂非是咄咄怪事:不管是谁,在什么时候,进行多少次……都随心所欲,完全不按科学行事,活像动物。” 在古宅里边走边看,I-330看出了他交织着强烈优越感的惊讶,故意问他,“真难以想象,在这里人们竟为爱而爱,他们爱得发狂,为爱情而受折磨……人类的精力如此消耗,实在太不明智。我说得对吗?”他虽然感到她微笑中流露的讽刺,“但是我不能不同意她的说法,不可能不同意。”因为,“她好像在替我说话,说的都是我的想法,”Д-503在报纸上读到一则消息,说发现了一个想要“从大一统王国仁厚恩德的枷锁下获得解放”的组织的线索。他议论道,“自由和犯罪密不可分……就像飞船的飞行和它的速度一样。飞船速度等于零,它就不能飞。人的自由等于零,他就不会去犯罪。这是很明白的。要使人不去犯罪,唯一的办法就是把人从自由中解放出来。”他甚至想象他应该进气钟罩,“在大一统王国里,我享有接受惩罚的权利。我不会放弃这一权利。我们任何一个号码都不应该也不敢拒绝这唯一属于我们自己的权利,因此它更珍贵。”这样的反讽作品中无处不在,不胜枚举。不难看出,其鞭指极权主义不仅囚禁了人们现实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更囚禁了人的思想,人已经丧失了对普通事物的正常理解力。《美丽新世界》中有一处“野蛮人保留区”,被高压电网所包围;《我们》中有一座被玻璃罩子罩着的古宅。它们所代表的意象非常一致:自然的、自由的、本能的、人性的、个人意志的……I-330到了古宅,换上明黄的薄绸短裙,露着深深的乳沟,还穿着黑色的长筒袜,戴着宽边黑色呢帽。“她穿上这件衣服,比不穿衣服要可恶1000倍。”可见其杀伤力有多大。I-330抽烟、喝酒,嘴对嘴给他灌下一大口酒。烈酒下肚,Д-503分裂成了两个自我,“一个是过去的Д-503,号码Д-503,另一个……以前他只是从躯壳里稍稍探出两只毛耸耸的手,可是现在他整个人都爬出来了,外面的躯壳出现了裂缝,马上就会变得四分五裂……”分裂,便是觉醒的开始。大恩主后来向Д-503指出,他们之所以需要您,是因为您是“一统”号的设计师。这确实是事实。说I-330色诱,毫不为过。这除了再次说明美色、性从来都是革命的武器外,恐怕更说明围墙越厚越高,空气越干净,禁止越多,武器的范围就越大。一个吻,一口酒,一次不限时的自由性爱,一条薄裙,一本书,一支曲子……再细微的事物,只要它被强大的国家机器所禁止,它就成了武器。《一九八四》中,温斯顿对裘莉亚说:“你听好了,你有过的男人越多,我越爱你,你明白?”他们在却林顿店铺楼上简陋的小屋约会,裘莉亚让他转地身去,当他再转过身来时,看到的是比她赤身裸体还要让他惊奇的事情:她化了妆,粉白的脸颊上涂了胭脂,嘴唇上抹了口红。他拥她入怀,又嗅到了香水味。在极权的高压和恐怖之下,反抗,便由这些小小的违禁开始。Д-503自从去过古宅后就开始了做梦,梦醒,“感到一阵甜蜜得要命的恐惧……”因为做梦在王国被认为是很严重的疾病。后来更是发展到失眠、幻想……他知道自己病得很重了,必须去卫生局。“您的情况不妙!看来您已经有了灵魂。”医生对他说。他吓了一大跳,心想:“怎么突然有了灵魂呢?以前一直没有啊。”《我们》中的黑色幽默,始终被控制在同一个刻度上,令作品的整体风格很稳。故事设定上最大的漏洞一是“古宅”的功能过于被神化——它似乎暗藏通往高墙外的地道,好像还具有某种神秘的传输能力;而无孔不入的护卫局却任由这里成了管控的真空地带,地下组织的人在这里来来往往;二是“一致同意节”上I-330带着几个人投了反对票,Д-503冲动施救,竟然可以逃脱。当然这也可能是大恩主施的放长线钓大鱼、一网打尽计;三是在一个控制如此严密、洗脑如此严格的国度,怎么会一下子冒出那么多革命者?1932年扎米亚京在谈及《我们》时指出:“目光短浅的评论家在这部作品中只看到政治讽刺,这当然是不对的。这部小说是一个危险信号,预告人和人类会受到无论是机器还是国家过大权力的威胁。”依奥威尔所见,《我们》“并非一本一流的书,但无疑是本不寻常的书,”他又说它整体结构不怎么好,“情节很弱,很松散,复杂得不好总结”。当然,他最强调指出的是,《美丽新世界》的创作灵感肯定部分得自于《我们》。他的这些观点,我都非常有同感,特别是对于最后一点,因为那实在再明显不过了。而最为明显的地方在于:《我们》中,Д-503讽刺20世纪的古人“没有按逻辑程度发展到最后一级——婴儿生育学,没有考虑要制定我们的母性标准和父性标准。”赫胥黎又往前跨了一大步,或者说他从根子上解决了问题,他干脆取消了人类生育这件事。在《美丽新世界》的世界国里,“父亲”和“母亲”已经被消灭,人类全部通过生物技术,从试管、瓶子里出生。(请勿转载)

精彩短评 (总计64条)

  •     内容就不用说了,我认为比1984写的好。珍藏本,质量好。
  •     反乌托邦的代表作,值得一读!
  •     从中也能看到《宗教大法官》的影子,为了面包而放弃自由,之所以令人感到毛骨悚然,是因为它消解了个性,每个人都变成了号码,不再有“我”而只剩“我们”,人沦为机器,不再有回忆,只能在“古宅”里窥见一星半点的往昔(况且没有灵魂的人是连这一丝往昔也不愿回顾的)。
  •     书里的几幅插图太莫名其妙了,想来是中译本出版时自行配上的,给插图打个差评。这本书给我的感觉不如BNW,更不如1984,但似乎其对那两本书的影响颇为深远,那两本书里确实能看出这本书的影子,比如1984的Big Brother,以及「美丽新世界」里的'流水线'和'文明世界'与'保留区'之分。这书不太合我胃口,但,确实是影响深远吧。觉得这个译本翻译得也不是太好。
  •     半吊子
  •     上帝给天堂里那两位两个选择:选择没有幸福的自由,或者选择没有自由的幸福。在机械乌托邦里生活,选择成为社会机器的一个齿轮是幸福的,而拥有自我的人格是不幸的。为了不失去既得幸福,D-503就一直在压抑着自我意识的觉醒。想推倒绿墙的永远只会是少数人。关于熵与力和“没有最后的革命”的理论印象很深刻。
  •     对于我等负能量满满的人来说这种反乌托邦的东西真是看起来大块人心啊。感觉1984怎么都是照搬照抄的意思,除了基本政治氛围设定一样,还都为了一个妹子开展了反叛的路线,连结局都是一样的叛变,真是的= =。不过这内容确实写得散,看着不如1984连贯。四十个段子,每天逼着自己看十个,终于在这个暗无天日的世界里看完了一本书,想想太不容易了。对于其中世界的理性分析觉得还有一定的道理,没准以后真就这样呢。还有,这种整齐归一的思想,说明以后的世界是处女座的= =!大家都强迫的不行了
  •     看完我就觉得我病了
  •     为什么有人说它没有1984可读性高?因为它的叙述视角。这个在阅读时隐隐让人感觉总有哪里不对的东西就是,书为古人写,却为古人解释古人的逻辑。所以一下顺畅,一下混沌。反乌托邦就剩下一部待看了。
  •     - 我们是最幸运的算数平均数 从零到无限大 从愚人到莎士比亚进行积分化 一统化... - 上帝曾让天堂里那两位做出自己的选择 或者选择没有自由的幸福 或者选择没有幸福的自由 - 我感觉到了自己的存在 但是健康的眼睛 手指和牙齿仿佛是感觉不到自己的存在的 个人意识不过是一种病态 这难道还不清楚吗 - 明天 不知会发生什么 不仅我不知道 任何人都不知道 不清楚 要知道我们已知的一切已经结束 新的无法揣测 也无例可循 - 生命之所以存在 就是因为有差异 温度的差异 热的反差 如果整个宇宙到处都是同样的温度 或者到处都是冷冰冰的物体 那就应该使它们发生撞击 迸发火花 发生爆炸 燃起炼狱之火 反乌托邦鼻祖 但写作和语言风格不大是我的菜 记事方式显得絮絮叨叨的...
  •     读这本书绝对不是为了愉快和消遣,和《1984》、《美丽新世界》一样,读反乌托邦文学就是为了提高警惕。
  •     正如乔治奥威尔对此书的评论,这本书的语言并不是最华丽最出彩的,但它绝对是那个时代非常特殊,非常特别的一部作品。国内读者读这本书应该会会心一笑吧,太多太多的细节对我们来说都太熟悉了。而此书中主人公最后的结局又挺让人唏嘘。总之,从内容上看,是一本很值得一读的书。读完这本再接着看奥威尔的动物庄园和1984,最好不过了~~这个版本封面挺有特色,就是纸张质量有待提高,有点落灰的感觉。不知道其他的翻译版本怎样。。。。。。
  •     读的人脑子太晕了
  •     没有奥威尔《1984》成熟,但是1984有好多这个影子,大体框架都是这本书的
  •     为什么三部曲的转折点都在一场性爱
  •     插图太坑了 完全没有美感 跟内容也无关 设计插图的就是个乡非!简直看不下去,内容浅读几页觉得翻译还好
  •     欲言又止 原谅我的笨拙
  •     嗯…略奇怪的一本书。绝对理性的国度,绝对缺失自我标签的国度。
  •     看后后遗症:脑子里不断喃喃的背景声挥之不去。唉,自由是何物?
  •     -278
  •     【2016-19】过于后现代,无论是文笔还是故事还是表现形式。一直被和《1984》同时推荐,但真的太难看啦,太晦涩啦。还是喜欢1984。
  •     不知道是作者写作年代距现在比较远,还是翻译水平。内容不算精品,出版社印刷没有前言、内容中的插图基本上算是败笔。纸张质量很一般。
  •     很动物庄园一起买的,很喜欢。
  •     绿色大墙玻璃分割了“我们”和“你们”,被精神阉割的统一号设计师“我”被引诱,进而爱上了(一种罪)地下反抗组织的她,摇摆于“我”、“你”之间,即便如此依然视割除幻想能力的手术为伟大;在大恩主铁腕之下,手术后失去想象能力的“我”,似乎也失去了爱的能力;不知道“我”将还在母体中的子嗣送出大墙是否是一种象征;15分钟的性爱……
  •     反乌托邦三部曲之一,不论是文学性强不强,读起来真是让人头疼。没有一句话是不需要反复咀嚼的,偏偏咀嚼出来后又没有实质性的价值和代入感。作为1984的启蒙作,我们还是去研究那更加出色的后者吧。
  •     有意思的是现在倒是一个有我没有我们的时代
  •     首先,这个译本不如殷杲的译本好,如果有想看的推荐那个译本,外国文学译本差看着真的很头大啊!! 其次,大多数人是看了《1984》后才看的《我们》,我也是哈哈,相对于《1984》,《我们》更多说的应该是在物质高度发达的未来,人们没有隐私,一切都是透明的,(比如那个只有在性爱时才会放在窗帘的玻璃房子,举手投票的环节)有这相对的自由,大恩主也就是老大哥统治着一切,在下面的人只要服从就好了,所以才会有后来的手术,在这里所有人都没有号码,主人公因为遇见了一个反叛者而慢慢改变着想法,最后在“反叛者”被杀死,自己被手术,作为结局落下帷幕。 看似美好的未来,如同《1984》的世界一样,充满了看不到的不自由,我们就在其中,这个书名起的真是够绝的,强烈的预示,
  •     断断续续看完了,不怎么喜欢这种文字风格的书,欲言又止,看完觉得精神错乱,但是喜欢书里面描写的另一个世界正是我常常幻想的世界,一个跟现在所有理所当然的行为想法不一样的世界。
  •     很好看!值得收藏,但是翻译还是很重要的,要不会很生涩
  •     有时候特别作死地在想为什么—我们—会在一个阶段痴迷反乌托邦文学。后来感觉原因可能很简单。因为这种题材里根本没有贫穷。更没有贫穷所致的粗鄙。它描述着一种活雷锋般提供了人类无止境物质索求后,所谓的堕落体制。然后放大人们对于自由光明还有美的追求。而人类作为一个物种,实在是不能算是拥有这样的情操。
  •     又一个因为肉欲和意淫觉醒的男人。。。
  •     不好读 另一种极权统治的形式 值得思考
  •     深刻的主题,晦涩的文字。但并不妨碍它成为西方反乌托邦潮流的开山之作。自此读完三部曲,可以从数学发展的角度论证这股不可忽视的潮流:自希尔伯特立下雄心形式化数学基础的宏伟蓝图以来,西方文艺复兴以来的理性潮流发展到了极致水平,希特勒的法西斯主义、列宁的共产主义、福特的流水线资本主义,无不追求极致的效率和规则,妄图将人改造成为社会化大机器的一个完美零件。然而数学界最先用理性中的自指谬误论证了永远无法达到的完美,宣告了理性主义在数学上的失败。而以美国为代表的自由主义、新兴国家为代表的民族主义也同样战胜了僵化的理性派。反乌托邦三部曲则是这种思想潮流的代表之作。赞赏扎米亚金的天才头脑!
  •     反乌托邦小说的鼻祖 内容因为该题材不成熟而比较晦涩 但是影响弥补了它的不足
  •     反乌托邦三部曲,精装本适合收藏
  •     您写的真真儿的好啊
  •     没什么读下去的欲望。。
  •     文科生被感动的想哭。反乌托邦三部曲中最厉害的作品。被作者的严肃震撼的窒息。书中场景太现实太惊悚。1984,美丽的新世界只是揭露政府的阴谋。可这书却在描述受过教化之后的人类是如何自发的走上毁灭自己的道路。作者勇敢的去嘲笑数学真是好样的。当人们沦落到追求理性和逻辑,认为遵守秩序变得理智目标明确就胜过沉沦于迷误,当人类在理性的桎梏下驯服自己的头脑清除非分之想,那他们注定只能得到四分五裂的虚假幸福。政治害不了谁,毁灭人生的只是追随理性的那一颗颗自大猖狂的人心。数是无穷的那怎么可能有最后的唯一真理。当所有人都得救了,那个主动抛弃希望不愿意被拯救的人,谁又有资格去判他有罪呢。用短暂的人生关心政治做一个纯正透明的人真是天真幼稚。救赎灵魂的唯一正路就是所有人必须发疯,崇拜变动和意外,回归粗野,背叛理性。
  •     晦涩、意识流、欲言又止…读得好费劲…作为反乌托邦的开山之作,可以看出不论是1984或者新世界都从其中有所借鉴。
  •     强硬
  •     还没看,放一边好了~
  •     主人公生活在整齐划一的大一统帝国,每天和其他人一样同一时间睡觉、起床、工作、吃饭、散步,一切生活都是没有任何隐私可言的,但他们觉得这样的生活才是正确的,高效率并且值得赞颂的,他们把以前(也就是我们现在的文明)当做野蛮人的历史。这是一个被极致化之后的集权社会,其实有的是现在的影子。
  •     包装不错,就是书中插图貌似和内容无关
  •     群体壮大,吞灭个体。所有深度都被压缩成如镜般干净的平面,实际是缺失了灵魂和思想,这个机器一样的“我们”,不如都死去吧。
  •     反乌托邦经典著作,值得收藏
  •     为什么非得是数学,太没有人性了(。封面丑得令人绝望……
  •     熵和意识形态那段还是很酷的。
  •     说实话读了两遍还是不太明白
  •     我花了一天就匆匆看完了,所以革命都是从身体解放开始
  •     嗯,数学家的爱情故事~~~
  •     封面有点小瑕疵,其他都很好。
  •     看了一九八四后买的,非常喜欢
  •     结尾不像1984令人恐惧,也没有像颂歌一样给出一个美丽新世界,略平淡了。
  •     谁该吞灭谁?
  •     用熵解释参差形态真是太牛逼了,把人全改造成机械的是不是就热寂了。欲望令人痛苦,去欲望纯理性就幸福了,天堂真是可怕的一个地方。反机械,反单一,逃离时刻要将我们机械化的环境。这本书简直是1984和美丽新世界的母体。另外,所有的革命都是因为爱情(欲望)开始的吗。
  •     首先我必须承认,阅读带来的冲击不大,一定程度上在于我用零散且离散的时间花了很久才读完它。偏偏这本充满隐喻和想象的书是需要细读的。尽管小说中设计的场景处处体现出科学的界限,但是小说提出种种哲学上的命题还是充满了思考的价值,令我动摇。在我尝试让简单粗暴的理性驱赶和说服自己的时候,扎米亚金将这种简单、落后的理性放到了自由和人的对立面。末了,当反叛者也开始自称“我们”的时候,我大概可以用我狭隘、浅薄的执着,揣测对这本书主旨的诠释:无论是太阳与风还是粗暴简单的绝对理性,“我们”折磨着“我”;“我们”造就了“我”的思想、矛盾和一切,但是“我”的思想和情感沸腾着想要独立于“我们”的时候,又是那样的艰难,那样的绝望。
  •     著名的反乌托邦三部曲之一。我们本身在俄国土地上既有特殊的政治意义,扎米亚金作为十月革命时期具有先知性的思考者遭受了时代的迫害,由此震撼发声,难道世界只有我们吗?那我呢?个体永恒追求真善美的幸福世界,于是无产阶级组团努力建设世界新次序,理想造就一个平等幸福次序的共产主义世界。然后,就像每一个童话结局后一样,读者总是很少去想然后呢?且不论大集权是否有实现的可能性,如果真的实现,那人类真的能在无灵魂状态下获得个体的愉悦吗?抑或是这种获得的愉悦是建立在媒体中,或者建立在我们痛苦感知能力的缺失下?我思故我在。宇宙是没有尽头的,而思想空间尤甚于之,无限的进化模式下,除非人类消亡,不然随着人类幸福标准和技术的不断演化,哪里有稳定的永恒的最优的生活选择?
  •     狗屁翻译
  •     喜欢这种警示性的文章,促使我们反省现实。包装很好,送货很快。
  •     本书首先是硬皮包装,打开后边边角角会磨损。但就本书来说,记事一、二有点摸不着边,不知道作者要说什么,看到记事三的时候,作者轻微解释了一下,就比较理解了。真的是很荒诞,但又是很现实,很能引起兴趣读下去,觉得很深奥,但又明明讲的是一种生活。我是很喜欢,《我们》。。
  •     一个无关感受是用编号代替俄罗斯人的名字还是挺好的……
  •     奥威尔的书评写得很好,的确情节杂乱了些。粉红色的票子,不但是在600后的国度,在现今中国,尤其是春运期间,也是人们趋之慕之的。主人公是个数学超群的人,尽管他更倾向自称为数学的哲学家,探讨了很多组零和无限的设想。而幸福应该被放在零这一边,必须切除幻想,天堂是没有愿望这种不知为何物的东西的。然而,假如当我们有了母亲,这一切将不会发生。
  •     奥威尔在1984里偷师了这篇的结尾 希区柯克有篇《谋杀1990》号码的设定可能也是来自这儿
  •     这个译本读起来不太自然,不知道为什么。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