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途径城市化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
ISBN:9787112150229
作者:北京大学"多途径城市化"研究小组
页数:264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   8.1.5科学技术基础 诚如本书第一章的讨论所言:科学技术的发展贯穿于整个人类城市发展史,历史上每一次城市化的浪潮几乎都伴随着许多科技大发现,为城市化的发展提供了足够的技术支持。随着中国交通网络的日趋完善,互联网在全国各地的迅速普及甚至深入乡村,发达和闭塞地区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城市之间的多形态交流日益频繁,一些诸如节能减排等环保技术的发展,使得后起的城市化地区有可能避免早期城市化地区犯过的错误。赵新平、周一星(2002)指出,各类快速交通干道的形成及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使城市的空间形式发生了一些不同于前些时代的变化,这对城市学界提出了重大的挑战,而这个问题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基于科学技术的支撑,城市与城市,城市与乡村不再是相互对立的单元,不同职能和属性的城市功能间的相互支持,城乡之间的互动逐渐实现。人才和科学技术的流动性,使得不同发展水平的城市之间的技术鸿沟不断缩小。如果说人口由乡村流向城市是城市化的第一轮现象,那么新一轮的城市化就是先进的生产要素特别是高科技与高科技人才进城、服务业进城并伴随着制造业出城进入城镇导致新的意义的城镇化;现代的城市化不仅是要向城市聚集的过程,同时也包括城市要素向城镇和农村扩散的过程(洪银兴,2003)。 虽然共同的科学技术基础平台使得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区有机会获得均等的发展机会,为实现多途径城市化提供科技支持。但是我们也应注意到,不同地区的科技发展水平,特别是对科技人才的吸引力有显著不同。依托科技推进城市化发展,各自的创新能力和辐射功能也有显著不同。依托科技创新、依托大学的研究能力,为区域城市化发展带来巨大动力并彻底改变一个地区的城市面貌的最典型案例,就是美国的硅谷依托斯坦福大学的成功兴起。科技力量作为一种“社会资本”,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迅速城市化产生了巨大影响(赵效为,2005:3—5)。在科技创新没有新的进展的条件下,城市发展将会达到某种平衡,进入所谓的耗散结构状态,只有当新的技术革命再次发生,才会引起城市进入下一轮的重新循环(张丹华,2007),可见一个城市如何长久保持科技创新能力,是这个城市能否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8.1.6政治基础 在整个中国城市化过程中,政府的力量始终十分强大,是所有相关利益主体中最具影响力的一类。蔡建明(1997)曾就影响中国城市化发展的政治因素作过分析,其中行政中心的辐合效用、政策因素、行政区划变动等都与政府作用密切相关。1949年后,中国一次经历了非城市化的工业化过程,弱城市化的工业化过程,正在建立工业化与城市化良性循环的互动机制(叶裕民、黄壬侠,2004)。改革开放以后,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和制度不断改革,市场的力量逐渐取代了部分政府力量,成为推动中国城市化的重要因素,但是行政力量仍然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动力。长期以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始终没有脱离直接的行政干预,是一种较为典型的政府主异型城市化(徐琴,2004)。促使政府主导型城市化向市场主导型城市化转轨,是中国城市化稳健发展的关键。中国的土地所有制和足够强势的政府决定了中国城市建设的阻力更小,但是这种看似“和谐”的,成就斐然的城市建设方式,是以牺牲了很多人的利益为基础的,长久积累下去,必然引发社会的不稳定。

书籍目录

前言 第一编城市化理论解构 第一章科技发现的利与害 1.1科技进步还是科技发现? 1.2科技的力量:从乡村到城市 1.3科技的异化 1.4从科技发现中重新获得解放 第二章休闲文化社会的形成与治理 2.1休闲的含义和发展历史 2.2休闲文化社会的形成 2.3休闲文化社会的治理 2.4城市化高峰期的中国休闲社会发展 第三章城市化途径与多途径城市化 3.1城市化的基本概念 3.2城市化的进程及推动要素 3.3城市化途径类型 3.4多途径城市化 第二编工业城市化模式反思 第四章工业型城市化机制 4.1工业型城市化的时代背景 4.2工业型城市化表征 4.3工业型城市化机制 第五章工业型城市化战略与政策评估 5.1我国城市化政策回顾 5.2工业型城市化政策评估 5.3工业型城市化背景下的剥夺与隔离 第六章工业型城市化面临的挑战 6.1生态环境危机 6.2资源短缺危机 6.3社会进步危机 第七章工业型城市化的转型与更新 7.1转型与更新的表征 7.2转型与更新路径 7.3转型与更新的问题与建议 第三编多途径城市化策略 第八章多途径城市化机制 8.1多途径城市化基础 8.2多途径城市化推动发展模式转变 第九章商业驱动型城市化 9.1商业与城市发展的历史关系 9.2商业驱动型城市特征指标与发展环境 9.3商业型城市化主要模式 第十章物流驱动型城市化 10.1物流驱动型城市化 10.2物流驱动型城市化的特征和衡量标准 10.3政策导向 10.4分类及案例研究 第十一章文化创意驱动型城市化 11.1文化创意型城市化研究综述 11.2创意城市的特征 11.3创意城市类型 第十二章旅游驱动型城市化 12.1旅游驱动型城市化解读 12.2旅游驱动型城市化的政策要点 12.3旅游驱动型城市化类型 第十三章城市游憩与旅游功能组织 13.1城市的游憩与旅游功能 13.2城市的游憩与旅游空间 13.3城市游憩与旅游功能的法规保障 第四编多途径乡村现代化 第十四章城乡关系概论 14.1城乡矛盾及其根源 14.2乡村城市化的反思 14.3城乡关系新论 第十五章多途径乡村现代化 15.1乡村现代化与传统继承 15.2现代农业与乡村旅游:案例分析 15.3高尔夫驱动型乡村现代化 第十六章环城市乡村发展模式 16.1环城市乡村概述 16.2中心城市对周边乡村地区的影响 16.3环城市乡村发展规划 16.4环城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编辑推荐

《多途径城市化》解读中国目前大规模、高速度城市化的现象的理论体系,提出必须摆脱唯工业化为单一城市化路径依赖,走多途径城市化道路的观点,分别探讨了商业驱动、物流驱动、文化创意驱动、旅游驱动等多途径城市化的特征和发展模式,此外也指出城市化绝不意味着消灭乡村,在乡村地区建议引入多途径现代化而非全域城市化理念。

作者简介

《多途径城市化》从城市化历史发展过程、科技发展与城市化的关系、劳动过剩后休闲社会的形成等新视角、大背景,来构建解读中国目前大规模、高速度城市化的现象的理论体系,提出必须摆脱唯工业化为单一城市化路径依赖,走多途径城市化道路的观点,分别探讨了商业驱动、物流驱动、文化创意驱动、旅游驱动等多途径城市化的特征和发展模式,此外也指出城市化绝不意味着消灭乡村,在乡村地区建议引入多途径现代化而非全域城市化理念。《多途径城市化》是一本对中国城市化发展道路进行探索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著作。适合城市各级政府相关部门的行政管理人员、城市发展问题的研究者、受到城市化过程影响的广大农民及市民等阅读。


 多途径城市化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2条)

  •     一本书20多个作者拼出来,很多概念都是一直在谈的,只是套上现在城镇化的火热外衣。
  •     一场只湿润了表土的雨。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