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友杂忆

出版日期:2014-6-1
ISBN:9787511020267
作者:田余庆
页数:104页

内容概要

田余庆,1924年生,湖南省湘阴县人。1950年北京大学史学系毕业。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史。代表作为《东晋门阀政治》、《秦汉魏晋史探微》和《拓跋史探》。

书籍目录

历史主义无罪 (1)
在北大历史系翦伯赞教授百年诞辰纪念会上的发言 (17)
清明何处祭孤魂
——在翦伯赞先生诞辰110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 (27)
忆郑师 (34)
邓师周年祭 (40)
周一良先生周年祭 (48)
《周一良批校(世说新语)》影印本前言 (61)
接替陈寅恪,树立了一个新的路标
——《唐长孺全集》首发式上的发言 (68)
清淳勤勉老书生
——商鸿逵先生逝世十周年祭 (74)
睹书伤逝
——纪念逯耀东先生 (79)

作者简介

《师友杂忆》是一本作者怀念已逝师友的小册子,由十篇文章组成。身为历史学家,作者在本书中缅怀的师友也都是史学界知名学者,包括翦伯赞、郑天挺、邓广铭、周一良、唐长孺、商鸿逵、逯耀东等。作者满怀深情地回忆了与这些师友的交往过程,记述了他们在学术上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和经历过的磨难,特别是对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人格魅力予以高度敬佩。这些文章饱含情意,留存了不少旧闻,具有很大的史料价值。


 师友杂忆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学术术士及其他——读田余庆先生《师友杂忆》田余庆先生《师友杂忆》,收的是几篇怀念翦伯赞、郑天挺、邓广铭、周一良、唐长孺、商鸿逵、逯耀东等几位师友的短文,情真意切,读了有些感慨。田先生提到,翦伯赞先生作为教育家,对青年学生非常爱护。翦伯赞先生曾对学生说:“你们上大学,自然要勤于采集知识的黄金。但短短的几年中能采集到的黄金终归是有限的。更重要的是要把点金术学到手,这种点金术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翦先生的用意,是鼓励青年学生勤学理论、善用理论,我却觉得,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奉为“点金术”的潜台词,正是一仍罢黜百家的旧贯,独尊“马”术,这也提示了今后众多苦难的发生。对这种“点金术”的礼赞,是自许的无神论者们对自己再造新神的迷恋,是“学术术士”对“政治教士”无条件屈从的心理补偿。其发展的思路是,你的迷信因为迷信而谬误,我的迷信却因迷信而科学,其五迷三道,念念有词,念的却是“实事求是”。翦伯赞先生在历次运动中饱受批判和折磨,事情的吊诡之处就在于,那义正辞严的声讨中也有他自己的一声,呼啸而来的手掌中也有他自己的一拳。这种悲剧,不只是他个人的,它属于整个民族。对这种“点金术”,翦伯赞不可谓无反思,他的受难,正源于这种反思。而对周一良先生这种出身书香世家的洋博士,却绝无这种反思的条件,无条件的学习、跟进才是他被新社会接纳的条件,需要他无休止地反思的,是自己的出身和教养。周先生的一件事,田先生一直铭感在心。1959年“反右倾”,田先生以“党内专家”如批斗之列,扫尾会上周一良先生循例发言批判。田先生回忆:“周先生发言从自己出身富有家庭、一生顺利谈起,反衬我青少年时家境贫寒,个人奋斗求出路,后来不注意改造思想,忘了本,像刘裕幼时原是伐荻耕田的人,有了本事就当皇帝一样,等等。我当时感到这个发言构思煞费苦心,是批判我,又尽量不伤害我,客观上还似包庇我,以至于露出了把柄。周先生毕竟是书生,搞政治批判并不练达,露出把柄被人当场抓住,系里一个领导指责周先生‘严重丧失立场’,周先生只好低头不语。”田余庆先生总结周先生“文革”中的表现,点出其思想根源、本质之处,曰:听党的话。可悲的是,那个年代,受难与一个人的反思不反思、听话不听话关系并不大,让一个人受难的,只是他的良善。磨难使人痛苦,也使人狡猾,记得田余庆先生在似乎在其他地方说过,他写《东晋门阀政治》,对东晋波谲云诡政治争斗的条分缕析,便是拜身经的各种运动所赐,恰是各种运动,训练了他的眼睛。这大概算是田先生对狡猾的善用吧。田先生论邓广铭先生为学,“兼有独断之学与考索之功”,两者无所偏废,正是古人所难。“但邓先生也认为两者毕竟有别,治史必先要有选择处理史料的能力,才谈得上独断的创获。在学风浮夸的时候,更要不废考索之学的基本功。”这虽是老生常谈,但老生常常忍不住要谈一谈,也说明了谈的必要性。有意思的是,章实斋说文史通家“高明者多独断之学,沉潜者尚考索之功”和以赛亚柏林说思想家“狐狸多机巧,刺猬只一招”或可对读。柏林论托尔斯泰,说他是一个想当刺猬的狐狸,这恐怕是很多狐狸的冲动,因为刺猬的光环如此耀眼。值得欣慰的是,今天,刺猬的光环似已逐渐暗淡。(田余庆:《师友杂忆》,海豚出版社2014年版。)

精彩短评 (总计49条)

  •     任课老师送的小册子,学术圈的人情八卦
  •     20161124—》20161201,一本小册子,收入了先生祭奠师友的文章。
  •     怀念文章显不出田老的长处,不及史学文章有味
  •     是书出版于2014年6月,半年后,先生竟也成为我们常在念中的先师TT
  •     感谢@路北 借书
  •     睡前读物。
  •     回忆,序文较多。越是老辈人物越谦虚。
  •     主要记述对作者有影响的翦伯赞、郑天挺、周一良唐长儒、商鸿等人的往事及他们的研究方向,学术成就和学术精神
  •     海豚书馆的小书,十余篇追忆文章。
  •     读完就退了,给孩子换了本小小百科幼儿贴纸……
  •     昨天刚翻了这本书,基本都是田余庆老师在祭日或诞辰日上写的追忆文章,今日便听闻田余庆老师去世的消息,真是一惊,不知谁来给田余庆老师写文呢? 先生并不适合写这种散文,但仍能借此一窥旧时学者的风采,在浩劫中仍不掩其光辉,今日只能高山仰止啊!
  •     翦伯赞
  •     在书中田余庆先生分别回忆了翦伯赞、郑天挺、邓广铭、周一良等魏晋南北朝方面的史学专家,读这本书也算我们回忆他的一种方式。
  •     好
  •     确实是杂忆....
  •     田先生写回忆文章,准确而节制。熟悉他史笔者,可得其中三味。
  •     基本上都是北大或者同学术方向的大咖,富于情感又克制冷静。对翦伯赞的追忆或写得官方,但数量说明一切。然后就是了解了先生的朋友圈。
  •     感情真挚有节制。看到“伯赞先生”这样的称呼,现在都觉得陌生。
  •     基本都读过,只是冲着田先生的名号看看。
  •     小小失望,泛评甚多,翦伯赞部分写得味如嚼蜡,只周一良、唐长孺部分较有趣。
  •     假前买的书,久已想买来读读,确真到了田老去了,才机缘巧合买到。书在雪夜用一个小时读完了,有些唏嘘,回忆文章自然不具有什么极高的学术性,甚至有些场面文章,不过从中也能窥探些故去的碎片。可谈此书所追忆之人与作者都不在了,不免伤怀。
  •     看历史学界的大师回忆大师。学术人真是节制。特别喜欢田余庆先生回忆邓广铭先生那篇文章。│大师同住一栋楼那篇,越来越觉得好。加一星。
  •     魏晋南北朝史,建国以后的领军人物似乎是周一良和唐长孺
  •     我向来爱读感时伤逝的文章,每遇佳作,辄如桓子野闻歌,徒唤奈何。田先生是我崇敬的前辈学者,此书虽戋戋小册,而有真情,有史笔,所记翦伯赞、郑天挺、邓广铭、周一良等先生,皆能传神写照,洞悉委曲。读其书,想见其为人,洵为朴实忠厚之长者也。十四年中秋前一日筱堂记于宁乡梅家田,时落日照屋,清夜将至矣。
  •     感谢胡兄赠书
  •     这部书出版的时候,豆瓣上大批的想读,一年过去了,真正看过这部书的人并不多。打开此书,开头三篇文章是纪念翦伯赞先生的,就能知道田先生的师承来源了。当然,后面有两篇记述了周一良与唐长孺先生,但是我们应该感受到两者之间的差异。将田先生引入历史门径的是翦伯赞,而带领田先生进入魏晋时期的是周一良与唐长孺先生。其它师友,如郑天挺、邓广铭、商鸿逵、逯耀东,那就是学术界的交往,深浅各异。
  •     实习阅毕。
  •     8.30重读,略作笔记。
  •     “有几位常在念中的老师,向达先生,张政烺先生,邵循正先生,总想有点表示,由于一时未想到新鲜资料,终未成文。”很想知道张政烺先生后来怎么被逐出北大了。
  •     不到一小时读毕,新年第一本书。大部分文章之前以各种渠道读过。既感性又显得冷静克制,翦伯赞和周一良是花了大心思去谈的,这里正好可以看到田先生的师承。最有感触的是看到周一良先生幼年每日的课程,真的是....什么叫家学,什么叫渊源,这就是!
  •     田先生做学问严谨,但写文章有点生硬。
  •     不谈轶事,感情极其节制,写翦的三篇更与其他几篇不同
  •     田先生去世次日读过
  •     克制。怀念邓广铭、周一良时,还是不一样的。
  •     十篇文章讲词,加上编者一篇充满小人志趣的文章,就敢出一本书叫做《师友杂忆》的书?这个出版社要不要脸啊?
  •     各篇颇多重复,干货不多。以记周一良文为最佳
  •     忆人之文,要么深情,要么八卦,田文是两者皆空。
  •     没有赠对联,玩版本,背地吐槽的轶事,许多笔墨都花在回忆马列史观下应不应该做考证之类的争论,对于新世纪文艺青年来说,有点黯淡。但是人不应该学会面对沉重一点的东西吗。
  •     田先生很简练有力的回忆。
  •     用简练省净的语言回忆了几位杰出的学者。
  •     老人闲话
  •     文字明净,心怀宽忍。
  •     忆故人者身亦故,长幼重于他界逢
  •     这书真是有点袖珍……这套「海豚书馆」,有好几个系列,这次注意到,各系列都有一位「主编」,只有葛大师担任的是「灰色系列」的「顾问」!
  •     场面文章为主,多泛泛而谈,缺乏趣味,了解可也。
  •     田餘慶的文筆甚佳,讀來和余英時的文章一樣順暢,然而細味之下,便感覺和余英時高下立見。余英時文氣挺括,延綿不斷,只是細加推敲,卻處處都是歐化文句詞匯。 田餘慶則不然,四九年後從翻譯文學活剝生吞而來的歐洲語法,在田餘慶身上找不着痕跡。大概老一輩看重文章,寫成之後,總放在手裏字斟句酌,田氏便把歐化之處一一除去。嘗聞魏晉史家之中,逯耀東作文是一絶,我往日沒有細加咀嚼,現在讀到田餘慶的文章,忽地領悟怎樣才是好文字。
  •     略有一点点失望
  •     学者之文,平淡见真淳。很多细节很感人啊。
  •     纪念田先生。读田先生怀念其他老先生的文章,就好像看到田先生自己;他推崇的,就是他躬行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