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画记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3
ISBN:9787300170572
作者:丁建元
页数:336页

章节摘录

画家彼得·克拉斯,荷兰人,生活在十七世纪。这正是新教伦理流行的时期,初萌的资本主义精神深深地影响了他。路德和加尔文两位思想家,对传统教理进行了新的解释。他们认为,人当然是生来就是有罪的,但是仅仅靠祈祷、靠空头信仰是无力的,唯有靠辛勤的劳动创造财富,才可以赎救自身。他们都倡导今生的务实和尘世的躬身,反对那种带有狂想和极端的精神幻想。为了更多地积累财富奉献给上帝,人就要节约、俭朴、奋斗、坚韧、守时,并将其作为最高美德。适当的休闲是必须的,但绝不可以放纵。因为一旦放纵人就必然会心生旁骛,甚至会沉湎于享乐。如果为享乐所迷,人自然完全放松了对自己的戒惕,他会怠惰,怠惰就会使他滑入罪的渊薮,重新归诸恶中。加尔文就严厉地告谕人们:“富裕带来自我沉溺,淫乐使人松弛。”因此,一张餐桌上的陈设就足以表明,任何超过了需求界限的剩余,通过糟蹋饮食之物,其行为也就亵渎了生活的常理,从而破坏了只能从朴素和节制中才能产生出来的和谐。英国美术史家诺曼·布列逊高度赞扬了这幅作品,他甚至从这朴实无华的意象里,从闪烁着古意的情调里,看到了古希腊哲意的一种思想。因为唯有在这一层面上,人与人之间才会变得亲切、和睦与平等;在这近乎一般性的食物里,人们找到了普遍而广泛的认同。    在任何社会里,实际上只有财富才会导致并造成等级,设置出人际的和群际的错落差序。过分地追求财富造成了贫富的尖锐对立,在朱门和蓬合之间,会产生蔑视、傲慢、侮辱、忿怼和不平,亲睦为不相容的矛盾所破坏。然而追求财富乃是社会、家庭和个人私欲化的天职,因为它是人活得幸福的首要的物质所在,所有生活的快乐感,哪怕是幻想,细细推究也都黏附在它的实体上,就像做着美梦必也要有让身体舒帖的眠床一样,甚至就是一堆松软的铺草。    财富对人是与生俱在的,因为人首先就是自己的财富。吃的、穿的、用的、积蓄的、贮存的,有形的和无形的,因为财富不仅具有物质的形态,还包括人特有的天然的权利。人们在创造财富,任何属于他的财富(转称为财产)都是他意志的外化,那里打上了他个性的印记,或者说,是他身体的延伸。财富的增量和增值也在扩展(反之则缩小)着他生命的边界,他决定着可让渡与不可让渡。    但是,追求财富之心也是有度的,梭伦曾经说过:“财富无止境,贪欲生狂妄。”因为财富最终以自身为目的,当它达到一定的存量后,也就愈加激化了占有增量的渴望。这时候财富就会从生活的凭靠走向反面,变成统治追求者的力量。卡夫卡犀利地诠释道:“财富意味着对占有物的依附,人们不得不通过新的占有物、通过新的依附关系保护他的占有物不致丧失。这只是一种物化的安全感。”以财富来保住财富,就只能无休止地去追求、去夺取和占有,只有使财富达到最大化,才会经得住它的任何可能的贬值和流失。这时候,人就会燃烧着贪婪的目光、变态般的激情,甚至不怕触犯刑律、甘冒杀头的危险,伸开他章鱼般韧长的带着吸盘的腕足,去死死缠住所有可得之物。我们的祖宗很早就看到了逐财如何从开始就潜藏着一种病毒。人的天性是静的,之后便感于物而动,并由物诱化了好恶。一旦“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而且“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人就被物异化,人化于物,人也就同于物,便会“灭天理而穷人欲”,最终就有了“悖逆诈伪之心,有淫佚作乱之事”(《礼记》)。至今,它们依然有着警世之效!    聚敛了大量财富之后,人就有了显赫的地位和名声,也自然有了张扬、佚奢的资质,甚至就在一张餐桌上,哪怕那餐桌就放在自家豪宅的厨房里,也要以铺张进行为富后的自淫。在这种自淫中他有了一种成就感,以自己的破坏、糟践来表明能力的超群和卓越。但他不知道这已经践踏了世间之仁,因为他的财富来自其他人的失去,他造成了他人的亏贫,即使他取之有道,也失德了。    财富应该是与人的幸福等值的,当财富的数量远远超出了人的基本需要后,它的边际效用便开始递减并接近于无。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而当财富剧增到人无力守护直到为它而忧虑的时候,幸福又是什么?当代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列出了一个幸福的方程,那就是效用与欲望之比。当欲望既定时,效用越大越幸福;而当效用既定时,欲望越小越幸福。效用乃是消费物品的满足程度,它与幸福同比例变动,而欲望却与幸福反比例变动。当欲望无限大时,幸福就会无限缩小趋近于零;而当欲望与效用趋于同值,约等于“1”的幸福,就是人的心理的平衡点,这个平衡点也就是中和状态,它意味着人的知足、约束和节制,而不是欲望的膨胀。P7-10

媒体关注与评论

隽永的文字,泉涌的诗思,深远的意境,跌宕的文气……建元的散文有来自生命的万古愁,也有来自世俗的小忧患,这一切都源于他对世界孜孜以求的思考和对艺术的独到认识。他对绘画的赏读,不是兜售知识,而是传达他对于生命和爱的深湛体悟,所以会深得人心。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张清华    丁建元先生以其独特的入思方式,从事物的表象深入到背后的语言、思想、哲学以及体系性问题中去,从而完成了他的“本原式思考”——对世界深度、人性深度、艺术深度的测量。    ——北京大学教授 王岳川    作者尽力切近画作的意旨,但又绝不受解读对象的局囿,而是从博大的文化视野出发,喷涌出自己对社会、人生、宇宙的独特联想和感悟,创造了一个具有独立意义的思想文化空间。    ——山东师范大学教授 杨守森

后记

本书所有篇什完成于二十世纪末,后于2004年结集出版,没想受到喜欢散文和油画的读者的欢迎,首印万余很快告罄,并销往日本、北美、中国台湾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为许多大学图书馆所收藏,尔后获第二届齐鲁文学奖散文奖。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学生会举办的读书周所公布的二百余种图书,本书忝列其中。近几年,许多美术论文的写作,将本书作为参考资料。有的大学将本书推荐给美术专业的学生。近十年过去,承蒙刘汀编辑不弃,将本书收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明德书系·文化慢光丛书”。经刘汀博士之手,删除原著中与主旨无关的篇目,订正错讹,重心编排,其中付出的辛劳,我当铭记。    就本书要感谢的人有:李舒东博士、王岳川教授、杨守森教授、张清华教授、王景科教授、王光东教授、王兆胜博士、贺绍俊评论家、鲍伯霞编审、罗兴萍硕士,以及散文家李登建、南方、夏立军等。    此外还有已故著名散文家许评先生。    感恩人生,感恩友谊。    丁建元    2012年12月18日

内容概要

丁建元,山东日照市人,1956年生,1981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为山东友谊出版社总编辑,编审。业余时间从事散文创作,先出版散文集五部。作品多次被《散文选刊》、《散文海外版》等选载,收入近百种选集,有的被选入中学语文阅读教材,《北京大学学报》、《三峡大学学报》、《中国图书评论》、《当代散文评论》等报刊,都有对其作品的评论。曾获齐鲁文学奖散文一等奖等奖项。近十年来研读油画,其读画评论和散文在读者中有较大影响。

书籍目录

晚祷的悲哀
◆餐桌上
◆晚祷的悲哀
◆母爱的礼赞
◆储藏室里的蓝子
◆诗人之死
◆烧在欲界上的火
忧伤之根
◆根是一条路
◆昨天的祖父
◆奶奶留下的长命锁
◆黄河滩上的赤子
◆牧羊女的忧伤
◆囚中的精神
◆非梦
非现实的叫喊
◆面包之光芒
◆失语的荒原
◆被侮辱与损害的
◆被消费的女人
◆漩中人
假面与幻象
◆灯红影里的娼女
◆假面群中的恩索尔
◆“盲”之眼
◆幻象中的真
◆哺乳的迷惘
◆一双鞋,或者脚?
◆纸红颜
◆夕阳中的奥森
逐梦之光
◆午憩
◆饥饿的屋子
◆囚之生
◆十四朵
◆逐光
◆塔希提的梦

编辑推荐

《读画记:那些疯狂或忧伤的美》是一本融合了美学、哲学和人生经验的散文随笔集,作者丁建元从十几位中外画家的画作和生命说开去,疏通了通向超验人生的桥梁,对一幅幅经典画作的细致解读,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别样的世界:种种冷峻、忧伤、宁静、疯狂的美。而在这美之后,正隐藏着我们呐喊的声音,颤抖的灵魂。

作者简介

画里的疯狂与忧伤,画外的呐喊与彷徨
这是一本融合了美学、哲学和人生经验的散文随笔集,作者从十几位中外画家的画作和生命说开去,疏通了通向超验人生的桥梁,对一幅幅经典画作的细致解读,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别样的世界:种种冷峻、忧伤、宁静、疯狂的美。而在这美之后,正隐藏着我们呐喊的声音,颤抖的灵魂。


 读画记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曾经陪朋友去美术馆参观,总被问及对某幅画怎么看。除了暗暗腹诽“我又不是学美术的,对那些画能有什么看法”之外,也不禁为自己对美的感悟能力之低下而感到汗颜。看了丁建元先生的《读画记:那些疯狂或忧伤的美》,方知画中自有天地,“一花一世界”所言不虚。也才知道,画不仅仅是“看”的,更是要“读”的。丁建元既有深厚的美术功底,又有高超的文字书写水平。他以如椽之笔,逐步带领我们领略画中世界,由“看山不知是山”无知之境渐达“看山是山”有知之境,然后感悟“看山不是山”无我之境。作者笔下缓缓流淌出的文字,写活了一幅幅静止的画,它们已不是呆的静物,而是有了血肉,慢慢在我们面前活跃起来。以书中一例,来看他对画的解读。在他笔下,塞冈第尼的《两个母亲》不再是简单并置的两对母子――母牛和牛犊、人类的母亲与婴儿,他们鲜活起来。丁建元先生用笔写出他所看到的画家眼中的世界:在柔和的灯光下,两个幼子吸足了奶水,嘴唇翕动着,带着意犹未尽的满足,安静地偎依在母亲怀中,只是一个蜷伏在地下,一个躺卧在母亲的臂弯中。婴儿长长的睫毛覆在眼睑上,时而轻轻颤动,似乎有所不安,此时母亲轻轻拍打着婴儿,哼着安眠曲,婴儿甜甜睡去,母亲也倦怠地耷拉下手臂,头渐渐下垂,睡着了。时间在他们身边缓缓流淌,带走他们的倦怠,给予他们幸福。丁建元甚至看到了母牛圆挺、鲜红的乳头及其被小牛含咬后的湿润。他的眼睛观察得如此精细,而文字又是那样细腻,让我们感觉仿佛是自己在看,自己在感悟。母爱是纯粹的,它教幼子以爱,在母爱呵护中的灵魂是纯净的;这个世界上有恶,但那是后天的,是人的本性里私欲的泛滥,在母爱里却没有。通过这种联想和沉思,作者接近了画家,更创作了一个自足的思想世界。丁建元由静止的画作深入其背后的思想、哲学,折射出自己对爱和生命的独特体悟。从毕加索《仰躺的裸女》那扭曲、变形的形体塑造中,他看出了毕加索的荒诞,更由此联想到,画家的荒诞是因为世界的荒谬:在消费的时代,被消费的女人只剩下性和丑,没有了爱和美。从凡・高的《向日葵》那亮丽、灼眼的黄中,他看到了画家的宿命:孤傲的脊柱顶着的头颅,必定要成为成熟待收割的向日葵。凡・高似乎看到了自己作为渎神者的宿命,所以他先割掉了自己的耳朵,然后趁人不备用手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将所有的荣光和财富全留在身后。画家多是孤独的,他们一生所求大概也只是几个知音罢了。丁先生的解读,大概应该可以让他们感到欣慰。更难得的是,他带领读者走近画作,接近画家,由此生发自己无限的联想,解读出画作无穷多的可能性。来源:光明日报http://www.chinadaily.com.cn/hqgj/jryw/2013-04-07/content_8686536.html

精彩短评 (总计4条)

  •     我常常在亚马逊买到自己喜欢的,常常沉醉在其中!
  •     很多好画 能够被解读是好的 而且画本身就很优美 语言也不错 作者很多哲学心理学功底
  •     好画如佳文,真意舟中横。佳画似美城,彩云自成阵。
  •     大致看了看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