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的力量

出版社:格致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3
ISBN:9787543222199
作者:陆铭
页数:207页

内容概要

陆铭,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世界银行咨询专家,曾担任复旦大学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复旦大学发展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联合国世界发展经济研究院研究员,《上海证券报》、《第一财经日报》、《瞭望东方周刊》的特邀评论员。

书籍目录

第一章地理、政治与全球化
第一节关于城市的三个故事
第二节地理:凹凸不平的中国
第三节开放:面朝大海的中国
第四节政治:市场分割的中国
第五节本书的视角、结构和主要发现
第二章中国的城市化和城市体系调整
第一节地理、集聚与中心一外围的城市体系
第二节中国的城市体系
第三节经济开放与中国城市体系的演化
第四节扭曲的城市化和经济的结构性矛盾
第五节小结
第三章为什么限制城市规模将效率与公平兼失
第一节规模经济对就业和收入的提升
第二节数据与模型
第三节城市规模与就业:实证结果
第四节城市规模对就业效应的异质性
第五节小结
第四章为什么地理能够影响劳动生产率
第一节地理与都市圈发展
第二节模型设定和数据
第三节内需是否会使城市体系分散化
第四节小结
第五章为什么行政性地配置土地使用权损失巨大
第一节影响中国经济活动空间分布的政策背景
第二节中国的城市布局和土地利用效率比较
第三节城市土地利率效率的决定及跨时比较
第四节小结
第六章为什么经济增长方式难以转变
第一节地理、政策与经济增长
第二节数据和研究方法
第三节实证分析
第四节小结
第七章为什么会高增长、低就业
第一节资本深化与就业弹性的下降
第二节为什么政府干预会降低就业弹性:背景与机制
第三节数据与模型
第四节实证结果
第五节小结
第八章再论“在集聚中走向平衡”——展望中国经济的未来
第一节转型与发展中大国的困境与出路
第二节制度障碍与政策调整
第三节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编辑推荐

陆铭编著的《空间的力量》运用空间的视角理解中国的城市化、区域发展和经济增长方式,是作者有关城乡和区域发展的系列专著的第三部。书中一以贯之地将地理因素作为决定城市和区域增长的核心因素,并将阻碍生产要素流动的政策作为扭曲城市发展和城市体系的力量。本书的主体部分回答了“为什么限制城市规模将效率与公平兼失?”“为什么地理能够影响劳动生产率?”“为什么行政性地配置土地使用权损失巨大?”“为什么经济增长方式难以转变?”“为什么会高增长、低就业?”等一系列问题。最终,本书提出,通过土地、户籍等一系列制度变革促进生产要素在城乡和地区间自由流动,能够使区域经济“在集聚中走向平衡”,实现增长与和谐的共赢。

作者简介

本书共分为八章。第一章首先讨论了“地理”、“政治”和“全球化”这几个关键词,并引入问题。第二章讨论了中国城市化走过的道路和当前面临的困境,并总结了中国城市化和城市体系的研究文献。第三章到第七章里,分别从个体和城市两个层面展开中国城市化和城市体系的研究。其


 空间的力量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黄亚生和李华芳编的《真实的中国:中国模式与城市化的反思》,这个可以给了读者一个全方面理解中国城市的框架。接下来是周其仁的《城乡中国》,详解了城市化的历史演变,尤其是土地政策。而从学术上证明城市化有助于经济发展,人口集聚并非坏事,而户籍制度加大贫富差距的,则是陆铭这本《空间的力量》,此书是在研究城市化问题中经济分析最出色的作品。http://lihuafang.baijia.baidu.com/article/2959 入城破藩篱——评《空间的力量》李华芳对中国来说,未来的发展要靠进一步城市化。与单纯的土地城市化不同,还需要人的城市化。我们在《真实的中国:中国模式与城市化的反思》一书中已经解释过这一逻辑。因此未来与城市化相关的公共政策就要着眼于破除制度藩篱,解开束缚城市化发展的枷锁。如果《真实的中国》一书为理解中国城市化提供了一个大的框架,那么完成详细论证的就是陆铭这本《空间的力量:地理、政治与城市发展》。当然,要了解中国城市化的历史,周其仁的《城乡中国》值得推荐。陆铭的核心观点是:对当代中国经济增长而言,地理因素至关重要,但如果不冲破阻碍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的政治藩篱,中国可能尽失公平和效率。效率和公平,换一种说法就是做大饼,分大饼。经济增长是要做大饼,而缩减贫富差距达至公平就是分大饼的学问了。陆铭的视角就是在公平和效率的交织处展开的,一方面要考虑推动经济增长,另一方面则要考虑缩减贫富差距。简单来说,人口的密度与经济增长有正向关系,所以要推动经济增长,就要加大人口密度。那么怎么加大人口密度呢,当然就是要通过城市化。尤其是当下大城市依旧有吸纳人口的空间,因此在大城市还是小城镇的问题上,陆铭用研究证实大城市的吸引力。其中最关键的一条是人均收入水平要高。收入水平其实蕴含了很多信息。人在城里集聚的原因不外有三:一是可以分享,从而共通有无;二是可以匹配,举例来说,进城之后更有可能在劳动力市场上找到合适的工作;三是可以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一群人聚在一起知识就有溢出效应,而学习对人力资本的积累有重要作用。如此一来,即便有制度藩篱,人们依旧冲破藩篱入城去。这一持续几十年的历史表明了“入城去”是一种强大的市场力量。不能否认,城市化也有多种化法。比方说,到底是西部大开发,还是孔雀东南飞呢?这与开放的港口有关,越接近港口城市圈,经济发展就越顺利。偏远地区因为地理条件不优越,往往发展不起来,或者发展极其缓慢。再一次,地理位置在这里起了重要的作用。不管是中国历史上的开埠城市、西方历史上的港口城市、还是当下的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城市圈,都呈现出比其他城市更快的发展势头。这主要是因为地利、接着开放、促成了持续不断的发展。有人可能会说,这样一来不就会造成地区发展不平衡吗?的确是的。一定程度的区域落差是在所难免的,这通常还会被认为是卡尔多-希克斯改进。因为港口大城市的发展带来的收益远远超过因此造成的其他区域的损失常理上,尽管能不能落实卡尔多-希克斯补偿,缩减地区之间的差距,往往与政府的治理能力紧密相关。但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大城市会有溢出效应,带动其他地区,尤其是周边地区的发展,形成城市带。这符合经济学的一般分析。道理上来讲,只要人口可以自由流动,地区差距往往不会那么大。因为人口总是往边际收益更高的地方去,这样只要流动不被限制,一来二去,就能拉低高收益地区的收益,而将低收益地区的收益提升上去,使得边际上的收益相等。而事实上,需要考虑政府政策在其中的作用。有一些政策由于阻碍了人口的自由流动,反而扩大了城乡差别和贫富差距。对发达地区来说,政府一般是这么考虑的:来人做贡献,要;留人负责任,不成。这就造成大量外来人口实际上因为户籍制度的限制,无法享有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务。即便在同一省份内,GDP朝省会城市或其他城市集聚的速度远远快于人口集聚的速度,这意味着经济密度增强但人口密度没有同步跟上去,跟上去的往往又是受教育有能力的人,低技能劳动者难以参与分享经济成长的果实。这就是“高增长,低就业”的困境。理由之一是外商直接投资带动了经济增长,但政府的干预却削弱了外资创造就业的能力,从而导致与人口集聚带动的经济发展模式有很大的差异。但还是会有人说,外来者进入城市可能造成贫民窟,会产生负面的外部性,难道不需要“管理”甚至将这些人排除在城市之外?比如一旦考虑到潜在犯罪率的上升,先进城的享有城市福利的难免就会慌了神。尤其是城市底层和新进入城市的人之间的冲突越发激烈,造成了犯罪率的上升和社会不和谐。尽管大量经验研究没有证实其相关性。陆铭的研究表明,是因为户籍制度造成的身份差异导致了犯罪率高,这个与城市化水平并没有直接的关联。因为如果户籍不与福利挂钩,只作为身份识别,犯罪率不一定会上升。目前的户籍制度则的确造成了经济的结构性失衡,主要是没有户籍就缺很多保障和福利,制约了新来者的消费,扭曲了经济的结构。这个不难理解,相对于城市居民,外来者要面对的教育、医疗和保险的负担更重,收入增长根本敌不过通胀猛于虎,也不消说各种福利保障了。一场大病就可能毁掉一个外来者家庭。在这种情况下,预防性储蓄就很高,外来者的消费就很难起来。不解决制度性的问题,靠商业广告和政治口号是难以启动内需的。当然长期来看,也不利于经济发展。因此目前的户籍制度亟待改革。最后再推荐一下关于城市化的这几本书。首先是黄亚生和李华芳编的《真实的中国:中国模式与城市化的反思》,这个可以给了读者一个全方面理解中国城市的框架。接下来是周其仁的《城乡中国》,详解了城市化的历史演变,尤其是土地政策。而从学术上证明城市化有助于经济发展,人口集聚并非坏事,而户籍制度加大贫富差距的,则是陆铭这本《空间的力量》,此书是在研究城市化问题中经济分析最出色的作品。陆铭,《空间的力量:地理、政治与城市发展》,格致出版社,2013。

精彩短评 (总计26条)

  •     空间经济学与城市经济学
  •     不错的实证作品,视野开阔,论证严密,但是书名中提到的政治因素并没有在书中突出
  •     问题重要,结论漂亮,美中不足的是基本上都是reduced model方法。
  •     目前看城镇化问题里论述最讲证据最有逻辑的著作,经济学自有其魅力。
  •     用一个词总结: location!
  •     陆铭面向中国的经济地理学实证研究集,基本上每一章是他以前论文的修改版。陆铭的研究其实在数据和工具上难度都不大,但都比较切题,政策意义鲜明,矛头直指城乡分割和反积聚的城市化政策。感觉国内研究这方面的人还是比较少
  •     #翻书党# 关于城市化的讨论中,目前而言,最值得看的经济学分析。
  •     以空间的视角进行分析。
  •     已沦为作者脑残粉。精彩
  •     城市的集聚,不同于常识,恰恰是好事。政府对于地理优势所带来的不均而做的宏观调控,短期内是增长显著,但长期来讲恰恰是有悖自然发展的背道而驰。这其中,户籍限制和土地补偿政策是核心问题。时间和空间维度,是经济学研究的发展,其实也是很多学科的进步方向。而对比“流经济”,这种静态的经济研究方式,在时间维度上,还有可推进的余地。而时间,也会对于地域,有更为综合的理解。 top down VS bottom up,这个层面上是一脉相承的。
  •     看过陆老师很多文章 受教了
  •     唯一不理解的是,陆老师为什么对港口那么执着,尤其是把天津的地位抬如此高——虽然后来自己发现了bug只好用环渤海4港口的加权来balance
  •     精彩的学术著作,论述中国城市化出路。可惜他要离开复旦了
  •     宏观经济学老师陆铭的大作,也是我们上课的蓝本,当中的数理统计非常多无法完全理解。对于当代中国经济增长,地理无论在短期还是在长期都是重要的决定因素,而阻碍生产要素在城乡间和地区间再配置的政治因素却可能导致效率和平等两个目标兼失。因此,为了追求作为一个大国的公共利益,实现经济持续增长和社会和谐发展,中国必须突破政治因素对于生产要素在城乡和区域间再配置的阻碍,通过城市体系的调整来提高经济的集聚度,实现现代经济增长的规模效应。
  •     计量经济学就是如此简单粗暴
  •     电子商务对“大港口论”有一定冲击。
  •     学术男神
  •     看多了云山雾罩不知所云的理论,再看这个简直是清流。当然,公式看不懂,每一章就当知乎长贴来看,再结合雄安新区的新闻,感觉千年大计更不乐观了……
  •     教育支出是最好的支出,取消户籍管制,人口流动,用地指标改革
  •     反复强调地理位置。。。
  •     为了出报纸看完了,写得是相当不错
  •     一般,堆砌数字而已靠
  •     不错
  •     基于地理经济学的实证研究。一些模型、统计方法的细节,都看不懂,但并不太妨碍对分析过程和整体主题的理解。地理区位是影响城市体系演变和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限制城市的规模会对公平和效率造成负面影响;政府干预对当地经济的拉动作用不会长期起效;过度资本深化;要素流动受限;低就业弹性;土地户籍联动改革等等。原来模型只是验证的工具;要在验证之前厘清思路,在验证之后找到背后的机制原因,找到对应的解决办法,才是重点。
  •     过于上海港中心主义了
  •     经济地理学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