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艺术史(第二卷)

出版日期:2015-6
ISBN:9787509559294
作者:[法]艾黎·福尔
页数:258页

内容概要

艾黎•福尔(1873—1937),法国著名艺术评论家、艺术史与历史学家,最早将艺术与文化进行跨领域研究的艺术史学家之一。他运用高度诗意化的语言讲述艺术史的方法使本书深受读者喜爱,一经问世被陆续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各地相继出版,至今仍不断重印。
译者简介:
张延风,北京语言大学教授,1969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法语系。著有《法国现代美术》《中西方文化掇英》等,译有《黑非洲艺术》,现致力于中西方艺术比较和文化艺术研究。
张泽乾,武汉大学教授,武汉大学外语学院院长。多年从事法国文化研究。著有《法国文化史》《法国文明史》《20世纪法国文学史》等。

书籍目录

目录
第一章 印度艺术
第一节 印度之魂
第二节 达罗毗荼艺术
第三节 印度雕刻
第四节 恒河艺术
第五节 佛教的扩张
第二章 中国艺术
第一节 中国之魂
第二节 绘画
第三节 变异的象征主义
第四节 雕刻
第五节 圆的奥秘
第三章 日本艺术
第一节 日本艺术之源
第二节 古风格调与早期艺术
第三节 古典主义与装饰风格
第四节 简练的印象主义
第五节 弘伦及其艺术作品
第六节 版画
第四章 热带地区艺术
第一节 黑人艺术
第二节 波利尼西亚艺术
第三节 墨西哥艺术
第五章 拜占庭艺术
第一节 希腊灵魂的遗孑
第二节 圣象
第三节 拜占庭的扩张
第六章 伊斯兰艺术
第一节 征服
第二节 阿拉伯图案
第三节 偶像与精神
第七章 基督教与城市公社
第一节 基督教与蛮族
第二节 罗曼艺术
第三节 城市公社
第四节 尖形拱肋
第五节 法国雕刻艺术
第六节 大自然和大教堂
第七节 民众的天主教
第八章 法兰西思想的传播
第一节 法国的奇迹
第二节 英国艺术
第三节 德国艺术
第四节 西班牙艺术
意大利艺术引言
序篇 圣方济各的使命
第一节 意大利艺术之源
第二节 建筑艺术
第三节 乔托
第四节 锡耶纳画家
I艺术史小词典

作者简介

东西并进的文明浪潮,闪烁造型艺术之璀璨。
《东西并进》是艾黎•福尔《世界艺术史》的第二卷。作者回顾人类艺术发展的进程,带领我们从东方与西方两条线索中窥探中世纪艺术发展的壮美长河。你将在书中接触到东方与西方各大古老文明以及由它们孕育出的文化和艺术。其中包括印度艺术、中国艺术、日本艺术、热带地区艺术、拜占庭艺术、伊斯兰艺术、基督教艺术、法兰西思想和意大利艺术等。东方与西方竞相峥嵘的艺术绽放出各自的光辉,它们共同构筑起人类文明崛起的伟大历史,而又蕴藉着各自民族独特的智慧。


 世界艺术史(第二卷)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8条)

  •     精神从此与艺术家无缘 “作为这种和谐的最崇高、最富表现力的形式,作为仰仗对物质和智能的厚爱来证实它的一致性的生动形式……在我们年富力强的时候确应具有艺术创造力,这种需要就像食粮和爱憎一样至高无上,并在其获胜的进程中激发起我们的信仰。”一如法国著名文艺批评家、美学家、哲学家艾黎·福尔在《世界艺术史》第二卷《东西并进》中所言,欧洲世界向未来走去,这完全是出于本能;中国社会向过去转身,完全是出于自觉。  当我们从整体上考虑古代艺术和中世纪艺术的表现形式,尤其应去探寻包括中国在内的东方国家和西方的艺术表现形式。“对中国的童年时代,无论追溯到多么遥远……艺术的一切表现形式都将从这里源源流出。”一如福尔所言,南亚的雅利安人是从具体走向抽象,中国人则是从抽象走向具体。雅利安人把客观的观察和变异的抽象结合,生出硕果,这就是普世思想;而在中国,普遍的思想似乎早于对世界的客观研究。“中国人总是怀着一种意愿,要从自然中提取自己的精神适应力的象征,它看得见、摸得着……”总之,中国人不是为了向无知世界求得教益而去研究世界的物质性,而是要通过艺术把具有共同信仰的人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只有“感到有必要使自己的信仰具体化时,中国人才去研究艺术的物质性”。  好的艺术都是有诗性的。在中国,诗人用同一支笔作画和写作,并且不停地用画和文章评论形象和诗歌。“艺术家在纤细的笔触中掌握美,在深厚、冗繁的黑色曲线中捕捉美。他们在白纸上留下千转百回的笔画,挥洒自如地调度蘸满中国墨汁的笔。诗和画出自同一情感渠道。当诗感受到隐逸于高山深谷间的禅院周遭环境特有的清新与宁静时,评诗的画家把纯真的眼光第一次投向了世界。”福尔认为,传统哲学容许中国艺术家拥有这样的目光。“如果从体量和整体上来考察中国绘画,而不去观照寻求解脱的局部意图……他们以使人困惑的敏捷,蔑视约定俗成的造型语言……赋予他们的艺术以荣耀和有序的自由……”当然,也因为一些艺术家为追求所谓的“圣贤的精神状态”,在名利之路上碾碎了艺术的生命。其中,“中国绘画自脱离寺院之日起,便被皇家所掌握,成为服务于宫廷的工具。”  艺术给你多大的自由度,你就有多大的审美感。中国绘画发展于一种几乎使其窒息的氛围中,各种程式、规则、标准构成了这种氛围,艺术家不再有权寻找其他的平衡形象,所能做的一切,只是重复祖先为了休憩而创造出来的那些形象。一如福尔所评价的,当艺术家沦为御用文人,当艺术沦为阶级统治的工具,智慧的艺术只能是“矫揉造作”的,精神“从此却与艺术家无缘”,“人也因此失去了梦幻”。但是,人类的高贵之处在于追求自我超越。皇室对艺术的掌控,固然使艺术家们失去了想象,但中国人的心灵依然无比坚实,具有高度的凝聚力,“一如埃及、希腊、印度和中世纪的法国,中国达到了精神的一座高峰”,一如“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蕴藏着无尽的艺术宝藏,像尼罗河谷的宝藏一样永不枯竭”。“正如我们最初觉得埃及艺术非常怪诞一样,这一点无关紧要。我们同样能从中国艺术中开始感受到其简洁性、整体性以及最奇特之观念的宏伟的和谐性。”  艺术与历史的激情碰撞,艺术的唯美诗性是艺术生活实性的理想化境界。即,艺术带给人类的是内心的、精神的至高享受,这种直接来源,每一个诗性的唯美体现或感知一定能够找到生活实性的承载或依托。比如,希腊—罗马艺术与印度佛教艺术的“异质文化联姻”产生了新的文明成果,使艺术本身的浪漫与诗性激发起“共鸣”,使人的心灵“震撼”出美的元素。这种感受直接来源于生活的现实化性质,或者说是人们对文化艺术生活的现实需要。比如,西方艺术对中国艺术的影响即是典型的一例——西方艺术中的绘画即是伴随着基督教的传播而传入中国,在传播的过程中脱离了宗教局限性的绘画技法,被中国人作为一种新鲜的文化而接受。尤其是20世纪以来,东西方文化的相互影响已经成为公认的、自文艺复兴以来世界历史上最有意义的事件。  “艺术是惟一的世界性语言。”一如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先生所言,这种“世界性语言的对话,即东西方艺术的交流,可以超越时代、地域、民族、宗教等藩篱,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在《东西并进》中,艾黎·福尔回顾了东方与西方各大古老文明以及由它们孕育出的文化和艺术,其中包括印度艺术、中国艺术、日本艺术、热带地区艺术、拜占庭艺术、伊斯兰艺术、基督教艺术、法兰西思想和意大利艺术等。东方与西方竞相峥嵘的艺术绽放出各自的光辉,它们共同构筑起人类文明崛起的伟大历史,而又蕴藉着各自民族独特的智慧。刊发于2015年7月1 日《 华夏时报》、2016年3月7日《鹤岗日报》第三版“边城书韵”http://www.chinatimes.cc/article/49461.htmlhttp://hgrb.dzb.dbw.cn/bz_date/20160307/index.htm----------------------------------------------------------------------------------------------------------------------原创稿件,谢绝任何网站、新闻客户端、微信公号等以任何形式转载,若转载或商用请致函致电商洽索取原创及润色后的完整版。但是,欢迎转发和分享至你的朋友圈。       新浪微博,欢迎互粉:http://weibo.com/1391089223/
  •     福尔以地域为限,人文背景为魂,一步步探索着不同的地点之下中世纪东西方艺术。其中包括印度艺术、中国艺术、日本艺术、热带地区艺术、拜占庭艺术、伊斯兰艺术、基督教艺术、法兰西思想和意大利艺术等。一幅画,一尊雕像,一枚瓷器,甚至于整个艺术的渊源概况,以及人文、社会与艺术之间的相互作用。不得不说,他的语言讲得极美。优雅隽永而深邃,在诗意中透射着哲学的光芒。更多时候感受到的是一种情怀的抒发,满含深情。“是什么力量使岩石形成造型?是什么力量使造型以激风狂浪的形态滚动绵延?是心愿,是绝望,是热情。造型此起彼伏,如被肉欲和愤怒弄得心醉神迷的人群。造型忽而隆起,忽而松弛,如同感受爱情降临的女人的脊背。”感性的解读,诗化的语言,想象奇特,天马行空,行云流水,或许这也是艺术的一部分。不过感性之后,理性就显得略有保留了。就中国艺术方面来讲,几幅画卷,几尊雕刻,不足以代表背后悠久深厚 的文化。时代的洪流之下,每一个国度所孕育出的文明就如同一条潺潺流动的小河,蜿蜒曲折,又无所不至。艺术又在文明之河的滋润之下,自然不可避免的受到熏陶,它在文明的基础上青出于蓝,升华到另一种高度。艺术从文化中脱胎,又与宗教、政治、经济交融。因此,福尔在讲艺术史时也将该地的宗教文化、精神思想和科学工业一并纳入,将之视为艺术的源头与灵魂。印度以自然与信仰为主题的艺术。生命与死亡是大自然的馈赠,印度人民以虔诚的态度毫无保留的承受了这一切,混沌的意识之间将泛神论视为全部的信仰,它是哲学,科学亦是宗教。它从人性的本能中苏醒,自当走的源远流长。真实自然下的宗教精神的产生是人自身生命观的一种体现,亦或是对自然的一种战胜。对于中国的艺术,福尔以登高望远的角度来解读,他认为中世纪的中国艺术归于圆,一种平衡的探寻。与其他地域不同,印度追求动态,埃及追求直角,而中国则追求浑圆。显然将其精神化,他本来从抽象走向了具体,又从具体走向了抽象。艺术由心灵而生,将情感付诸其中,不断地沉淀,升华,继而爆发,或称为一种沉默的高调。撇除加之于艺术成型的种种外因,艺术的来源,那由内而外蓬勃生长的是心灵深处的情感。不管是印度人民的混沌意识中产生泛神论,还是古中国一个圆而衍生出的哲学观念,大抵都是这样。裹挟着心灵的渴求,又凌驾在情感之上,艺术借助色彩,雕刻,线条等外化并统一,达到一种跨越时空的平衡和永恒。沿着东西方两条蜿蜒无尽的壮美长河,微微触摸那些文明之下 的光华,到达一个无法到达的虚拟平衡。穿越时空,纵横古今,凌驾于情感,艺术就是全世界通行的语言。
  •     我国著名文学艺术翻译家,文艺评论家傅雷在《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里曾说,自己在法国留学期间,深受法国艺术史学家艾黎•福尔的影响,于是归国任教期间才编写了《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一书,也作为向艾黎•福尔的致敬。傅雷的文字,简练而通俗易懂,很喜欢。所以,也对这位曾经深深吸引了傅雷的艾黎•福尔充满好奇。艾黎•福尔(Elie Faure),头衔非常多,法国著名的艺术评论家、文学家、美学家、哲学家和历史学家,也是法国最早将艺术与文化进行跨领域研究的艺术史学家之一,等等。对这样一个跨专业的艺术评论家来说,艺术别有滋味,艾黎•福尔曾说,“艺术不仅是有用的,而且它大概是除了面包之外唯一真正对我们所有人都有用的东西。”这也意味着,在他眼里,艺术不光是高大上的,用来瞻仰,或者是经济基础之上阳春白雪式孤高和寡,而应该是平易近人的欣赏,贴近生活的鲜活,或者就像餐桌上的面包一样日常。这也意味着,无论是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美术、还是其他各式艺术门类,只要愿意,都可以从生活的角度出发,赋予他们精神。从艺术殿堂到日常生活的视角重新审阅艺术,从优雅和不那么客观的表意上抒发,此时的艺术确实有种不一样的味道。就像手上这本《世界艺术史第二卷东西并进》给人的感受:文字浪漫优雅,诗化的字句很唯美,只见美的缱绻绵长,慢慢读进去,那些活跃在历史长河里各有风情的元素,从世界各个角落一一走来,或神秘、或端丽,或朴素,或奢华,或典型等等的姿态,非常亲和有力。市面上,有著名的三大艺术通史:《世界艺术史》《詹森艺术史》《加德纳艺术史》。艾黎•福尔的《世界艺术史》内容编排上依然以各时期的大事记年表为序,但不完全是通史构造。多重身份的艾黎•福尔和许多美术史学家不一样,他驾驭起艺术史,也让这些艺术史如同精美散文一样飞扬,因而《世界艺术史》便呈现出不仅是图文并茂、相得益彰、互为光彩,而多了一些主观的,个人的,特有的品味来,相当与众不同。假设每个人眼前都有同一幅画,显然对艺术之美的感受,像艺术的造型,色彩,构图,意境,背景,内涵等元素,又因人而异。如何解读,如何欣赏此时此景下的物象,更是一门最难解说的话题。艾黎•福尔迎难而上,以法国人特有的情感充沛,将艺术肢解为一个个脚印,脚踏实地,却又神思舞翩翩。像艾黎•福尔曾点评印象派绘画,“他们关注光的交换、色的逃遁所构成的无穷无尽、颤动不已的漩涡,……陶醉于光线的千变万化。”----足见抒情。在他眼里是这些美伦美焕的艺术物件,在他脑子里,是这些艺术品本身之美,是这些艺术品背后的政治,经济,人文之美。结合了美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在其中的《世界艺术史》真是好看。那些太主观,也常常难以描摩的美的感觉,在艾黎•福尔笔下都化作有形之物,都有了各自的情感与动作。这些艺术之美,因这些一针见血的点评,或者字眼略微主观和诗化,不是障碍,而是点睛之笔。整部这部艺术史,如诗,如美的讴歌,让读者为他字里行间的随性自由和发散的思维折服倾倒。艾黎•福尔本人看重的也并不完全是艺术本身,也没有按步就搬地从上古时期一步步讲到现代艺术,当时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因素亦是艾黎•福尔的考虑要素,甚至别出心裁,以时间轴的方式,将同时代不同地区的艺术并行对比着铺衍开来。----这就为我们横向了解艺术作品,又开了扇窗。《世界艺术史》是艾黎•福尔一生的心血,倾注了毕生的精力,在艾黎•福尔去逝后,这套巨著多次再版。书写得很好看,即便不当作艺术史,而只是文化散文都可以。如今有幸读到这样充满诗意又自由唯美的艺术解读,真好。

精彩短评 (总计6条)

  •     看到这一本有点习惯了作者的叙述方式了,虽然翻译还是有点拗口,有些长句仔细分析下来还是不得要领,但完全没必要这么读。我觉得最有效的是抓关键词来读,同时参考一下其他艺术史,会发现作者的很多观点把握都还蛮精准。虽然感性,但并没有随性乱评。这本涉及的亚洲、黑人艺术、伊斯兰艺术部分也是其他世界艺术史很少提到的,可以一读。
  •     这是逼我收齐一套五本的节奏!原来艺术史可以这么写,他既不是编年体也不是断代史,整个语言瑰丽华美,诗化艺术史代表之作。
  •     當埃及人在專制的壓迫下苦苦尋求精神的解脫,中國人卻接受了專制,因為專制並不影響中國人尋求生活的樂趣。日本能在任意時間跨度內模仿中國藝術,並轉化為日本特色,這是一個無論大名還是貧農都熱愛自然的國家。朝鮮幾乎總是落後於這兩個國家。
  •     内容通俗易懂,对亚洲艺术的认识还算是比较准确的
  •     看了这本艺术史,其他的都入不了眼了。高大上的艺术,原来可以这么表达,喜欢喜欢
  •     诗一般的语言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