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手稿》研究》书评

出版日期:2014-4
ISBN:9787303127194
作者:韩立新

《巴黎手稿研究》心得

韩立新教授这本《巴黎手稿研究》绝不仅局限于马克思的《巴黎手稿》中的思想,他把早期马克思出现的诸多哲学概念用一条全新的“个人到社会演进”的路劲一一解释清楚,文本严谨,逻辑论证严密,见微知著,此书是韩立新教授对马克思研究数十年来的成果!某种程度也呈现了韩立新教授整体的思想,我极力推荐马哲学生都好好读读这本书!

一种做学术的办法

韩先生这本书里的部分内容,我有幸早几年就在北京读过。其中有一些,例如第十二章谈到的第三手稿共产主义问题,是我做本科论文时他指导我的内容。关于《精神现象学》和《耶拿手稿》的部分,则是韩先生较新的研究成果。韩先生对《穆勒评注》和「交往异化」这一概念的强调是著名的,他试图通过「交往」和「社会」这组概念来解决所谓「马克思问题」,亦即马克思存在的思想断层问题。长期以来,学界formulate这一问题的办法,是通过「人道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对立来刻画出一种马哲史上的前后不一致。韩先生的办法,则是用自由自觉的主客体关系,亦即孤立人关系,与社会的交往逻辑进行冲突,并试图证明马克思是在《评注》中完成这一转变的。我当然认为这个办法非常重要。本书第五到第十章里的内容,确实思路明晰,是而极其扎实的文本分析。然而这两年当我回看韩先生,以及南京大学几位老师的论著的时候,总是想起来自己本科答辩的时候,委员会主席唐文明先生提出来的一个问题:是不是一定要遵循这样一种线性的水平高低的视角,来研究马克思的文本?彼时我大概并不十分清楚这个问题问的是什么,现在则大致有了一点头绪。我们站在何种立场上——除了阿尔都塞的立场之外——称科学社会主义的水平高过人道主义?或者成熟的马克思高过早期的马克思?兴许这个问题还是能有直观的回答的。毕竟从一个个体而言,我们似乎可以「按常理」揣摩,他的思想很可能会逐渐成熟。但是,很多时候,这种哲学史的争辩远不止停留在马克思本人身上。相反,例如在本书里,较之黑格尔和斯密,费尔巴哈是水平低的;较之马克思,赫斯是水平低的。通过这样横向与纵向的比较,建构马克思整个bibliography里的水平序列,然后来判断在哪个点上,马克思从费尔巴哈跳到了黑格尔与斯密,从而完成了一个重要的思想转变——这种办法当然未必是不正确的,但到底在何种意义上是必要的,我感到困惑。诚然,马克思在不同的著作里使用的wording差别很大,对于断裂说的支持者而言,使用的逻辑差别也很大。但从observable的文本上的差异,到评判两种不同逻辑的水平高低,中间存在着很大的断裂,甚至也许大过马克思本人的思想断裂。而评价其他哲学家和经济学家使用的逻辑的水平高低(而不是论证本身的亮点与瑕疵)则是更遥远的一步。在何种意义上,我们称黑格尔是较高水平的?很可能,我们直观上是因为成熟期的马克思更多的吸收了黑格尔、批评了费尔巴哈而认为黑格尔是水平较高的。但是,当探寻马克思何时从早期转化为成熟期时,我们又去寻找他何时「真正地」投向了黑格尔的怀抱,我认为,这种论证才是真正的「aporia」。早几年,我上韩先生的本科课的时候,有一位学弟这样问韩先生:「您解释的这些东西都非常精彩,但为什么一定要是马克思的呢?为什么不能是韩克思,或者别的什么人的呢?」韩先生当时的回答是:「那当然不行,学术就是这么做的。」但是我想,这个问题似乎不像看起来那么简单。比较水平、谈论评价这种办法,意味着一种潜在的「成熟期马克思至高」的underlying assumption。不仅仅是同时期的其他青年黑格尔派在水平上始终未能赶上成熟马克思,连早期马克思本人也不能和成熟马克思相提并论,更遑论那些相对而言更重视异化论,而不那么重视中晚期马克思的后来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者。这样的水平判断,也许是正确的,也许未必,但重要的是为何必要——为何需要做这样一种水平判断。而我很难直接地不加论证地接受它。我非常赞同「交往」和「社会」这组概念的重要性,也确实认为较之执着于人道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分歧,这组概念更能精致地反应马克思理论的核心结构。不过,摒除这种潜在的假设,我至多能看到马克思在44-45年左右的一些重要文献里所表现出来的差异,而不是水平高低。而这些差异是直观的,从马克思在《手稿》和《提纲》里不同人类本质规定我们就能够感受。解决这些差异的办法,彻底拉开一个思想上的断层也许是一种,去寻找一种逻辑上的相互包容也许是另外一种——这种工作并不是没有人在做。我并不认为前者是无路可走的,抑或是不重要的,只是一种具有高低比较的哲学史视角是否必要,我感到困惑。也许,未必只有一种做学术的办法。


 《巴黎手稿》研究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