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鼓

出版日期:2015-10
ISBN:9787533942965
作者:[阿尔巴尼亚] 伊斯梅尔·卡达莱
页数:326页

内容概要

伊斯梅尔•卡达莱(1936— )
阿尔巴尼亚当代最著名的作家和诗人,1936年出生于阿尔巴尼亚南部山城吉诺卡斯特,1954年以诗集《青春的热忱》初登文坛,随后转向小说创作,其作品迄今已在四十多个国家出版。代表作有《亡军的将领》《破碎的四月》《梦幻宫殿》《金字塔》等,在国际上广受好评。评论家称赞他的作品“其诗意的散文和叙事的灵巧,堪称炉火纯青”。曾荣获多个知名国际文学奖项,包括2005年布克国际文学奖、2009年西班牙阿斯图里亚斯亲王奖,以及2015年以色列耶路撒冷文学奖等。

书籍目录

奥斯曼帝国的幽灵(中译本序)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中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末章

作者简介

15世纪,奥斯曼帝国出兵围攻阿尔巴尼亚的城堡,帕夏率领千军万马驻扎城脚,千奇百怪的攻城方式轮番上演,百转千回的军委会派系斗争层出不穷。第一次踏上战场的士兵手忙脚乱地冲锋陷阵,预示着下雨的雨鼓声犹如上帝的怒吼……


 雨鼓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刊于《晶报》2016年7月2日深港书评·壹周)文/俞耕耘阿尔巴尼亚文学,在上世纪后半叶曾一度淡出我国读者视野。卡达莱的名字却让我们重又看到耀眼“亮色”,在接连荣膺多个国际奖项后,他广受世界瞩目。从诗人到小说家,卡达莱经历了由政治抒情向政治讽喻的精彩转身,从阿尔巴尼亚到巴黎的流亡动荡,不变的是他作品中诗性的智慧与散文的灵巧。1卡达莱是令人叹服的,小说《金字塔》直追前古,本无太多辑录可考的文献,这绝对可谓书写的冒险。修建金字塔的“故实”不过是一个“空壳”,一个“故事的容器”。面对历史细节的虚无幻灭,作者反而腾挪出无限的自由,在想象中达到“超写实”般的再现功力。你会怀疑卡达莱是否“在场”,他是胡夫的侍者还是宫廷的重臣,他是修造的苦力还是执鞭的监工?很显然,他同时都是,又不断游弋。然而,难得的是,细节又毫不琐碎,它们都汇聚为意义的潜流,通往故事“黑暗的心”。这黑暗的根源就是作者嘲讽的“专制制度”吗?我想并不全然如此。它更源于人性难以克服的弱点:从心理到欲望,从认识到思维,普遍而深刻。专制统治和权力运作只是基于其上的“金字塔”。作家在一个如此单调线性的情节框架(是否建造-如何建造金字塔)内,却建立了内蕴繁复的象征系统。他的高明在于赋予金字塔太多的幻象:它既植根于民众观念、又存在于图纸模型,既是抽象的权力运作,又是物质的威权实体。从设想放弃修建到做出建造最宏伟金字塔的决定,胡夫意识到金字塔不仅属于他,也属于整个埃及。安置死亡,只不过是一个无关轻重的附属功能。金字塔提供了一套对人性进行治理的“统治术”,是“神智的模糊,精神的紧缩,意志的软化,能量的消耗,概念的单调”。卡达莱很可能仿效了《圣经》中修建通天塔耗费财富、催生嫉妒、孕育阴谋的母题。同时,他又赋予小说太多无解的两难:“(它)既是可以完成的,同时又是永远不能完成的”;加快工程进度会显得支持法老将死的谣言,磨洋工又会遭到刑罚鞭打。小说放大了运石上坡的周而复始,从塔尖顶层“反向计数台阶”也是颠倒黑白的认识论荒谬。“那是一种令人疲于奔命的空无和眩晕的感觉”。2作家在1969年出版的小说《雨鼓》,显然比《金字塔》更具政治关切。研习历史出身的卡达莱,始终散发着史诗传统和民间讽谕,仿佛来自希腊荷马与波斯萨迪的承续。然而,他又带来了极端反讽:他的历史书写非但没有退回遥远,反而不断迫近,成为当下的现实。与米兰·昆德拉的政治创伤“后遗症”相似,卡达莱自言,“我每次写一本书,都感觉是在将匕首刺向专制”。然而,作家耀眼的地方却是对“拟境”(重新拟造情境)和“对位”(古今复合叠加)的纯熟使用。《雨鼓》以奥斯曼帝国一场远征阿尔巴尼亚的“战事”为题材,让人直接联想到“布拉格之春”苏联武装入侵捷克斯洛伐克的“实事”。他用一堆神似的巧合,讲述了一切历史亦是现实的训诫。一个大兵压境,数月围困,攻守交战的故事却蕴含了地缘政治、民族纷争、宗教征服等绵延至今的重重“死结”。显然,作家更关心战争的缘起和本质。小说开篇,苏丹(奥斯曼帝国)对阿尔巴尼亚施压,企图使其成为自己的附庸。在目的落空后,又以“投靠欧洲的叛徒”的罪名围困。这些细节,无疑都指向苏联对东欧的威胁挟制:如意识形态的暴力输出,选择“阵营”站队的冷战思维,霸权主义的强权政治等等。那么,卡达莱在一场15世纪的遥远战斗上大费周章,就仅仅为了控诉一把苏联的极权和霸权?当然不是,他有意釜底抽薪,拆穿所有战争的“口食”、宗教的伪善和政治的本性。小说中,苏丹的军需总管明显带着“局外明眼人”,“战场老油条”的色彩,玩世不恭又往往一语中的:“我们指责斯坎德培是西方人的走狗,而我们自己却背着他和威尼斯人打交道”――“这就是政治”。卡达莱敏锐意识到,他笔下的战争只不过是一种伪装:它乔装成土耳其化与欧洲化,伊斯兰教与天主教的争斗,实质不过是统治利益的扩张。小说耐人寻味的问题也随之而来,作家的立场态度在何方?它暗藏着什么为中心,什么为异教的情感判断。这看似不言而喻,他显然会站在阿尔巴尼亚一方,把苏丹看做入侵者。然而,卡达莱却给我们开了一个高明的玩笑。那种叙事视角常与价值立场保持一致的惯常做法,遭到了颠覆:他选取了苏丹随军史官为叙事之眼。史官就像是卡达莱(历史兴趣)的化身。军需总管对史官的劝告,更像作家对书写战争的自嘲:“大屠杀总能让人写出伟大的书”,“你的确有机会写一部铁血铮铮的史书,而不是那些从没有到过战场的小文人在火炉边写出来的花边故事”。更令人纳罕的是,《雨鼓》在叙事上鲜明的“失重感”,却经营出正与反、实与虚、轻逸与厚重的对照美学。从统帅帕夏到将领、兵士、占星官、工程师、建筑师各色人等,从军需配给、武器装备再到炮轰攻城、挖掘地道、断水围困的全景展示,卡达莱借史官对苏丹一方进行了事无巨细的“写实”。对阿尔巴尼亚,却只在每章章前稍加“晕染”,烘托守城一方心理的等待、焦虑、恐惧和绝望。当读者对敌方攻略无所不知时,他们却因无从知晓,放大了痛苦的焦灼。最终,“报雨的鼓声”浇灭了战争的戾气,秋雨解救了围困。3《H档案》正如一首充满戏谑快感的“讽喻诗”。小说以两个业余“学者”来到阿尔巴尼亚偏远山区企图破解荷马史诗为线索,充满了“天真的滑稽”。民间学者要搞古典学研究?然而它又与《金字塔》形成了某种呼应。N城总督也如法老,患有“政治过敏强迫症”,认为他们必是间谍,从而加以严密监视。一个貌似文化寻根的故事最终却沦为一场“闹剧”,史诗的归属划分则牵出民族宗教矛盾、政治时局动荡等现实。如果说H代表了荷马,那么N很有可能暗指了NO。它是封闭专制之城对一切外来“闯入者”的拒绝。笨拙研究者、粗俗总督、放荡夫人、愚昧民众漫画式地再现了上世纪阿尔巴尼亚的风俗场景。然而,如果将卡达莱仅仅视为用意显露,介入鲜明的讽喻作家,又未免格局太小。虽然,他选取的题材、背景与象征确乎通往特定的政治现实。但是笔笔对应,处处坐实却绝非明智的读法。事实上,卡达莱深谙实到极处,便是虚到极时的道理,强烈的存在主义气质和荒诞派色彩更让人折服。“超写实”手法既会让细节扩大、寓意显著,同时也使时间荒漫,陡生多重意义的褶皱。作家的感应恰好应证了这点,“当今的时间并非它应是的样子,它已经丧失了原本的品质。它毫无自制地放任自流了;它已经,该怎么说呢,膨胀了,扩大了,总之,它已经放松了”。真正的时间应是很紧凑的。卡达莱戏谑道:“比如说,一个人活在这世上整整一世的时间,应该能用他性高潮时刻的数量来测定。其他的一切只不过是空无和虚荣。”那么,作家是否也在劝告我们:真正的小说,现实影射只是浅露在外的短暂“性高潮”,而深层基底则是对人性“黑洞”的持久探寻。卡达莱拥有难得的天赋,那就是举重若轻的起舞。沉重苦难和晦暗现实被还原为可笑的荒诞,在他笔下示众。疼痛的讽喻和诗意的轻盈成为他现实主义的精彩跃动,“黑暗、敏锐而触动人心”。http://jb.sznews.com/html/2016-07/02/content_3562090.htm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书语云中君
  •     伊斯梅尔·卡达莱是阿尔巴尼亚当代最著名的作家和诗人。小小的阿尔巴尼亚,在他的笔下被无限放大,无数精彩的故事轮番上演,因而,卡达莱堪称是阿尔巴尼亚的“代言人”,而想要走进这位作家,《雨鼓》不失为一个不错的选择。《雨鼓》中讲述的故事很简单:十五世纪,奥斯曼土耳其决意进攻阿尔巴尼亚,战争持续了一个夏天,城外的士兵不停进攻,想占领要塞,他们尝试了各式各样的攻城方式,炮轰、挖地道、鼠疫、断水等等;而城内的人死死坚守,不肯退却让步。最终,只等一场秋雨来决一胜负。整本书中,伊斯梅尔·卡达莱运用虚实相生的写作手法,实写城外的土耳其军队,虚写城内的阿尔巴尼亚士兵。虚虚实实之间,城里城外的故事就这样上演了……土耳其军队统帅乌古尔鲁·图尔桑帕夏在帝国失宠,因而被皇帝派来远征打仗,也算作皇帝给他的最后一次机会了。成功了固然万幸,但如果失败,恐怕就万劫不复,甚至搭上性命。帕夏对此当然心知肚明,从他安营扎寨的那刻起,他身上带来的忧伤就挥之不去。书中不乏对他的心理描写,特别是开会的时候,每每帕夏看着众将领之间层出不穷的斗争,忧伤就将他包裹。特别是在结尾,当他看出将领和士兵已经厌倦攻城,只想等待一个结果,哪怕是败北的结果时,他决定最后一搏,亲自参战。而虚写部分则是阿尔巴尼亚士兵留守要塞。虽然着墨不多,但每当土耳其军队想出一种新的策略进攻要塞时,我们都能从字里行间捕捉到城内阿尔巴尼亚人的痛苦与隐忍。哪怕天气酷热、口渴难耐,在最艰苦、恶劣的境况下,他们也不甘放弃。这一场旷日持久的“围城战”中,城里城外的人都在忍受着,战斗着。伊斯梅尔·卡达莱“继承了荷马史诗的叙事传统”,诗意的语言弥漫纸上。书中没有一个特定的主人公,他“用奥斯曼帝国点阵散布的旁白视角”,将不同的人物形象、内心独白跃然纸上。伊斯梅尔·卡达莱曾说:“写作本身就是一种抵抗。”他笔下的人物同样沿袭了这一精神特质——抵抗命运。在《雨鼓》中,尽管土耳其士兵作为攻击方,卡达莱并没有表现出对土耳其士兵的憎恶之情;同样身为阿尔巴尼亚人,卡达莱也并未流露出对阿尔巴尼亚士兵的赞赏或同情。似乎在他笔下,每一个人物并没有绝对的善与恶之分,相反,他希望读者看到的是他们对命运的抵抗精神。这种抵抗,是义无反顾地殊死拼搏,是明知结果地背水一战。因而,《雨鼓》可以看作是两个民族交战的故事。除此之外,《雨鼓》更是两种宗教对峙的故事。一边是土耳其信仰的伊斯兰教,一边是阿尔巴尼亚信仰的基督教。土耳其进攻阿尔巴尼亚,除了要占领领土,更希望使其改宗皈依自己的教义。看不见的未知才是最可怕的。不然,书中总务长怎会突然说出这样的话:“最激烈的战争是在天上”、“人们往往把贵重的物品放在别人难以触及的地方,同样的每个民族也会把它最珍贵的东西置于天穹:他们的神灵、信仰,最高尚、不容玷污的东西”。攻占要塞,抢下那些石头不重要,真正的目的是在精神的宗教世界里一统天下。因而,阿尔巴尼亚誓死捍卫的不仅仅是那一方土地,对他们而言,这是一场为宗教而战的斗争,他们所捍卫的更是自己的宗教与信仰自由。回到二十世纪,出版于1969年的《雨鼓》,其实另有深意。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杜布切克发起了名为“布拉格之春”的政治体制改革,苏联决定对捷克斯洛伐克进行武装干涉,而阿尔巴尼亚也因之选择退出“华约”。“我每次写一本书,都感觉是在将匕首刺向专制。”伊斯梅尔·卡达莱如是说。15世纪,奥斯曼帝国妄想一统欧洲,使其他国家成为它的附庸,皈依伊斯兰教;而在20世纪,苏联更是渴望实行统一的“苏联体制”。可见,书中阿尔巴尼亚人对土耳其人的反抗,影射了生活中无数相似的专制,卡达莱的“匕首”总是那么地精准地刺中了现实。读完全书,大概就可以知道“雨鼓”的内涵和分量了。有关雨鼓的描写出现在全书的开头与结尾。当帕夏抵达要塞的第一天,就听到雨点打在帐篷上,滴答滴答的声音将他带进了深深的沉思之中,勾起了他的思乡之情。而在结尾,雨鼓成了他的梦靥,对帕夏而言,只要不下雨,战争就有胜利的希望,他也就有希望。可他偏偏敌不过命运。熟悉的雨鼓声又响了起来。第一场秋雨的到来,让帕夏知道一切都没有希望了。帐篷外,沉闷的雨鼓声声不停,帕夏选择了自杀,雨鼓声变成了丧钟,久久为他而鸣。而对城内的阿尔巴尼亚人而言,上天赏赐的秋雨将他们拉出了绝境,仿佛如同欢庆的鞭炮,在庆祝即将到来的战争的胜利……伊斯梅尔·卡达莱的《雨鼓》,可以看作是描写战争故事的《雨鼓》,是争取宗教自由的《雨鼓》,是抵抗命运的《雨鼓》,是反对专制的《雨鼓》……战争会结束,但那些鲜血、伤口、轰鸣、尘土、城墙会化为字迹,久久流传。伴着滴滴雨鼓声,又传来了城里城外的故事……

精彩短评 (总计25条)

  •     一共是三个故事:第一个,“讲的是一座一些勇敢的人们进攻和保卫着的坚固城池”(博尔赫斯);第二个,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军队围攻阿尔巴尼亚城堡的故事;第三个,苏联及华约集团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只有士兵还是这些士兵,城墙还是这些城墙。死亡依旧是同样的颜色和同样的气味“(289页)。
  •     24%放弃
  •     小说。大概我最近喜欢看这种架空类的严肃文学,如果你给它一个魔幻现实主义的通称倒也不错。方所的年度推荐,挺对我胃口,值得一看。我想以后我研究发展路径的时候,是不是要把反事实假设用到极致。
  •     丧鼓为入侵者自身而鸣,荣誉被托付给苍穹的祈祷浇灭。
  •     一场精彩的战争描写!各种各样有趣的人物描写。特别喜欢两次军需总管与史官的长篇对话。什么才是胜利?怎么取得胜利?"我们以为把死亡带给他们,殊不知,是我们亲手让他们成为了不死神话"。雨鼓在最后出现,它的声音结束了这样战争。也预示了失败与胜利。PS:十一章与十二章的过渡有点不顺
  •     从内而外的写战争,通过对宏观战争的“虚化”处理来凸显各种人的悲剧核心。所以如果你想看宏大的古代战争,会显得单薄。
  •     精彩
  •     #書友集推书# @書友集 《雨鼓》的深度与文学性远超《金字塔》。《金字塔》中的比喻太过明显,几乎只要换个人名就可以无缝对接苏联,而《雨鼓》就深邃得多。虽是站在被侵略方的角度,作者的侧重落在侵略者的方面。故事没有一味纠结于战争的残酷,或是抗战伟光正,从人性出发论证侵略失败的原因。
  •     比较诗化,可以理解作者的情绪和表达,那种回溯历史时的宿命感和民族情绪,但是不是我想看的历史小时。翻译有些细节不好,比如军委,炊事班。作者也有些细节问题,比如7天就铸好炮。
  •     战争。帕夏。20161128。胜过金字塔无数。
  •     梦中和现实的雨鼓同时响起,咚咚咚-,宣告帕夏的生命终结,平常安稳或波涛激荡,你要选哪种。书里对士兵的描写,触动了我的心绪,他们的血肉以最惨烈的形式倒挂在战梯上,却没有人在意他们怎么渡过了一生,卑微而又渺小。
  •     卡达莱这种似真似假的历史书写确实好看
  •     没想到卡达莱的书这么好看,诗人经验的作家写小说总是充满丰富的意境空间,让围城的残酷更加深沉,让战争的本质更加虚无。参加围城的每个人都暗自品味着命运的苦酒 ,最终就让一场雨来决定诸神的旨意吧!
  •     这才是史诗啊。
  •     描写细密精彩,读完长舒一口气
  •     从战争中战败一方的诸多片段,来探讨人性问题。
  •     翻译有点问题,“一长溜一长溜的帐篷”等等,很容易让人出戏,希望译者多斟酌下语言,对于这样大师的作品,这种形容也太不严谨了
  •     若有一天,终要选择当豺狼,望我还能有悔悟,不为其他,只因正义
  •     扣人心弦
  •     如一部史诗一样精彩!有时候文字能表现出的画面,大概只存在于想象里吧
  •     这可能是卡达莱的真实水准,远超后期流亡法国写的那些小说。
  •     读了一半,意思不大,历史小说就光写人物故事,和井上靖又有什么区别呢。
  •     只剩最后一章了忍不住来评论了。超好看,宗教征伐,伊斯兰教的运筹帷幄,参杂天主教的视角,将战争描写的淋漓尽致,各种战术,新式大炮轰炸、断引水渠,偷袭,投毒,慰安,面面俱到,尤其是马找水那一段,简直激动人心,军职人员形象爆满,超喜欢史官和军需总管的,军需总管就是个大嘴巴哈哈哈。战争过程中各种哲学意义的探讨,各种妒忌和猜疑,信仰的指引和矛盾。已经不是对与错,真与假的事情了。心疼占星官和建筑师。一句话很深刻,我们以为我们把死亡带给他们,其实正是我们把他们塑造成了不死神话。
  •     非常棒的历史小说,又不仅仅是历史小说
  •     好看 雨很大,鼓很响(~ ̄▽ ̄)~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