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错了——评朱注四书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2
ISBN:9787506069151
作者:傅佩荣
页数:200页

内容概要

傅佩荣,央视《百家讲坛》、凤凰卫视《国学天空》的嘉宾主持及山东卫视《新杏坛》首席主讲专家。
傅先生是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早年师从方东美大师,后于耶鲁深造,受教于余英时大师,继而执教欧洲,兼具中西文化之深厚学养,集四十余年潜心研学之心得,以哲学建构和逻辑分析的眼光,搭建起东西方思想的桥梁,堪称中西文化之摆渡人。他治学态度严谨,理论创见迭出,在当今学术界享有盛名。

书籍目录

目  录
第一辑《论语》部分
1.时机的重要----------------------------------------1
2.自我反省------------------------------------------3
3.好德与好色----------------------------------------5
4.交友之道------------------------------------------7
5.贫而乐道------------------------------------------9
6.情感真挚-----------------------------------------11
……
第二辑《孟子》部分
1.“为长者折枝”辨---------------------------------105
2.“情”字的用法-----------------------------------107
3.“才”字的用法-----------------------------------109
4.“体”字的用法-----------------------------------111
5.“气”字的用法-----------------------------------113
6.“身”字的用法-----------------------------------115
……
第三辑《大学》部分
1.《大学》的体系-----------------------------------139
2.“明明德”的合理诠释-----------------------------141
3.“亲民”的合理诠释-------------------------------143
4.“止于至善”的合理诠释---------------------------145
5.“格物”是什么?---------------------------------147
6.再谈 “格物”-------------------------------------149
……
第四辑《中庸》部分
1.《中庸》为什么重要?-----------------------------165
2.《中庸》的出发点---------------------------------167
3. “天命”的内容-----------------------------------169
4.天命之普遍性与个别性-----------------------------171
5.“率性”所蕴含的问题-----------------------------173
6.由“道”说“性”---------------------------------175
……

作者简介

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在元朝皇庆二年被列为科举考试的教本。自此以后六百多年,中国的读书人从启蒙开始,只要是想学习儒家的,都必须先诵习本书。于是,朱熹的思想产生了无比的影响。然而朱注中很多观点纯属个人的阐发,偏离了原书的意旨。曾有人对朱注作过批评论证,但缺少体系化的论述。傅教授的这本书对朱注四书集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力图经由本书的讨论,辨明朱注与原典之间的歧异,有助于读者了解四书的真义所在。


 朱熹错了——评朱注四书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3条)

  •     四书拢共加起来有4万3千多字,但历朝历代对论语的解释、解读、阐述,应该以n次方计,所以,每隔一段时间,就需要有人出来做开根号的工作。历史上,比较为人周知的“开根”儒学家,按年代排列至少有叔孙通、董仲舒、程颐、朱熹、王阳明、钱穆……傅佩荣教授的这本《朱熹错了》显然也是在做开根号的工作。印象中,儒学实际上有过三次巨变。第一次是周秦之际的“引儒入法”,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中,最后胜出的是法家,所谓“秦砖汉瓦”,指的就是法家是立国之基,秦朝很明确说,“以吏为师”,不受制约的权力,就像毒品一样,可以令人腾云驾雾,最后飘飘欲仙不到15年(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秦朝灭亡。汉朝建立之后,开始觉得权力老是裸奔的话,一不太好看,二容易着凉,所以直到董仲舒出来,算是完成了汉瓦的搭建,也就是用法家思想改造和吸收儒家思想,简称“引儒入法”。具体可参看秦晖网络视频——“秦汉史”系列讲座。第二次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儒佛交融”,东汉末年,天灾频繁,仅公元107年—219年的112年中,特大自然灾害便达150次之多,按照董仲舒的“天人合一”的官方“意识形态”,天子岂不难辞其咎?为巩固国本,只能将责任转移给三公,所以不少宰相自杀或被杀就被列入了国家发展计划了。但这种把戏,骗百姓可以,骗有知识的人就不行了,所谓魏晋风度,放浪形骸,总之,忽悠不下去了。大家耳熟能详的“全国十佳少年队员”孔融先生当年就说,父母算个球啊,我只不过是你们快活的副产品而已,言下之意,父子之伦都是荒谬的,君臣之伦就跟纯属扯淡了。(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缶瓦中,出则离矣。)这样的人,你想想还能活吗?不用抓嫖娼,直接找人诬告他意图谋反,于建安十三年就被曹操给弃市了,并且是连同他的妻子儿女连锅端,一面谬种流传,惑乱朝纲。当时的文人士大夫普遍喜欢谈玄论佛,此诚儒家生死存亡之秋也,一直到武则天时期,先是尊佛,后是灭佛,一直到两宋,才算完成了对佛教的儒家化改造,其中的过程,可以参看金观涛的《中国现代思想的起源.第一卷》。所谓“程朱陆王”的宋明理学,本质上就是对佛教的儒家化改造,只不过,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里的儒家,不是孔子时期的儒家,而是“引儒入法”之后儒家法家化之后了的汉儒。第三次就是近现代了,这就更复杂了。简单来说,还处于争斗中,具体而言,可以大体归结为“反法之儒”和“反西之儒”之间的百年缠斗,乱得一塌糊涂,至今尚未尘埃落定。也可以参考秦晖教授的一个网络视频演讲——“晚清以来启蒙运动再思考”,内有详细的梳理和分析,这里不再赘述。以此观之,我的问题不在于朱熹错没错,历代为儒家开根号的学者错没错,我的问题是,孔子去哪啦?以上面的陈述而言,孔子显然被至少拐跑过三回,不敢说解孔的人都是赵本山,但问题是很少人知道孔子被“拐”过。也许你会说,你这是原教旨主义。那么好吧,除了孔子本人,还有谁能比孔子更有权威解释自己的学说?博学鸿儒吗?非也!谁能自成体系,言之成理,并得到权力的认可,谁就是最后的胜者,历史的来看,这才是儒学的真相!傅佩荣教授在这本小书里用“以经解经”的方法,所做的就是希望还原一个真的孔子。有用吗?有用!就像当西方的《圣经》变成人手一册的时候,宗教革命就发生了。我们以为孔子已经死了,其实没有,他一直还活在我们的头脑中和言行中。只是我们不敢直视而已。只要你在中国社会生活十年以上,你的心理结构一定会被装上儒家的程序,文化在潜移默化中,无孔不入。孔子去哪啦?孔子像软件一样就装在你的头脑中。如果朱熹错了,那么读一读这本小书,赶快查找一下你的系统漏洞吧。
  •     《朱熹错了》是值得买的书,显然,不是可以一下子读完的书。最充分的购买理由是当工具书用,日后读到一段孔孟,亦有诸家释言,可翻此书,查查可知朱熹是怎么看,傅教授又是怎么看,分歧的乐趣在于思辨。而不服气是深入的最好动力。博览群书之皮毛,无非在夜航船上伸伸脚。虽然没有通读,但就读到部分,我个人的看法是,对待论语,既不能认同朱熹,他的观点离我太远,也不能同意作者。看似圆满的解释,其实都存在着禁锢思考的危险。越是对待经典,越是是小心翼翼。宋朝的赵普半部论语治理天下,未必不影响到有宋一代解释论语的动力。但理学对未来中国立下的规矩。让这个国家停留在农耕社会的思维中,繁华过眼,琢磨着与有荣焉的点点滴滴,多少少年俊,修养成老迈学究,读圣人书,行苟且事,审美小脚,吸食鸦片,渐次天朝上国从懒得前进到拒绝前进再到害怕前进。要找其中的 根源,朱熹难辞其咎。孔孟何辜,背黑锅当然始作俑者。我对论语的了解,也是当年来自台湾的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日后看,他的解释圆滑又油滑。曲解之处,不可胜数。做启蒙书而言,至少让你读了论语,而出发点,无非让你确信论语上说的处处都对。一本著作绝对正确,便无法成立为一个有助思考的思想,而变成一部经。经的作用就是让你信。南怀瑾如此,朱熹不说了,他也是神话论语的帮凶,傅教授此作试图给朱熹纠偏,也是立足于此。不过也对,孔子和孟子就不一样,这路子学问传承的方式,便是后来者对于前者的不断解释。当然谁是正宗,还是看谁说的更合统治者心意。从朱熹到于丹,无一例外。倒是金圣叹将《论语》说为才子书,角度不错。轻浮的可喜。使得百无聊奈时候,卷半册论语可厕上读而不至于便秘。也是功德。不过遍眼世界,新教徒和旧教徒总是打的不可开交。唯独我们的儒者,新旧无妨,你说你的,我说我的。龚自珍诗名天下,死后,他儿子却一边敲着他的牌位,一边拿着他的诗骂,写的不好,丢人。这是异类,正说明中国的文化讲究恭俭让。晓得要面子,也更晓得给面子。唯独我读井上靖写孔子,那些关于论语章句的思考,未必叫我信服。但就其笔触的诚恳,使我读出一股子,苍茫而坚定的信仰。后来反观中日间国民的差别,便是这股子坚定意志的分别。国人好卖嘴。日人多实干。两种性格,殊途同归。都可以从孔孟里找到理由。台湾人好卖嘴,性格中有精细的东西。所以营销的水准大大领先于国内。以我本行经验看,营销的方式无不来自台湾,结果我们虽学的惟妙惟肖,但最后无不被做串了味道。在《天命是什么》这节文字看,朱熹说,事物所以当当然之故。傅教授解释为天子特权到个人使命之间的转换。学问的要义在于字解的方式,但要一个吃猪头肉喝黄酒。一天看两烂片,此刻试图写点什么以尽责任的中年胖子而言。这句五十知天命,结合孔子半生之事状,不就是认命而已嘛。是以为此刻读书的思绪。
  •     没读《朱熹错了》这本书,之前,对儒家思想只能算是一知半解。傅佩荣先生说朱熹错了,引经据典,剥丝抽茧的告诉我们,朱熹为什么错了?可是朱熹错了么?朱熹原本就不是想把孔老夫子的儒家思想发扬光大,朱熹想做的应该是借助因着统治阶级的支持而一早在读书人心中扎根的儒家思想的外壳,讲述自己“存天理,灭人欲”的观点,为当时的统治阶级统一思想,维护统治服务。所以朱熹存心去塑造孔丘天生圣人的尊贵地位,把一种读书人自我修养提升的文字转化成一种只能膜拜的宗教,以此来维护君主的集权统治。我们都知道《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记叙孔子言行的一部书,孔子自己都说,他的弟子并不真正懂得他,那他的弟子记叙他的言行,又是否能够真正体会到孔老夫子的深意呢?这一代又一代的传播过程中,又有多少保存了其中的原意?就像每一个宗教,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总是有个教义变更的过程,有时往往和最初的本意大相径庭,有的可能会相互矛盾。后世对于经典的解读(不排除有学者孜孜以求的追寻原初真意)往往也受到了当时当世大环境的影响。一种思想之所以能够广泛传播必然需要和现实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古老的教义是如何保持始终鲜活的生命力呢?除了一代代的传承之外,其实其教义也在不断发生微小变化。若一种古老的教义不能和现实接壤,也就只会变为小众群体喜欢的一种兴趣,对社会和历史的发展也就非常有限了。有人说中国是个没有宗教信仰的国家,也有人说中国人信仰的就是儒教,遵循三纲五常的人伦伦理。无疑,儒家思想对于一辈辈的华夏人影响深远,在法律不能完全主持公义的时候,一个小村子基本是靠着各个族长乡绅来决定一个人一件事的对错,其评判标准往往就是依据儒家的三纲五常。因为这种判断标准不论是妇孺老幼,都能够很容易接受,最大程度减少了人们对于主持大局的人是否公正的争论。然而什么事儿都是过犹不及,由于统治的需要,对于孔子圣人地位的强化,对于忠孝节义最大限度的夸张和鼓励,使得社会、人性开始朝着扭曲的一面发展,逐渐儒教的观点变成一个漂亮的外在,而内里却往往不忍萃睹。朱熹错了,但是朱熹的错,不仅仅是他没能够真正理解孔丘的求仁的教化,他的错在于逆人性而为,所谓存天理、灭人欲。奢靡的人欲可以节制,但灭人欲,几乎等同于逆天了。傅佩荣先生,严谨的考证剥开了一直以来究竟歪曲的儒教教义的外衣,试图展现出最初孔子、庄子对于社会、政治、个人的思考和想法。

精彩短评 (总计5条)

  •     给朱熹挑错儿,傅佩荣先生用的是以经解经的方法,吃透原著,其实我们都可以给前人纠错。
  •     傅佩荣教授在批注中所批的部分是那个借着四书的靠山来展现自己个人观点的朱熹,但对朱熹对儒学传承的贡献还是非常肯定的,他的目的是能够让学儒的同学可以透过这样的朱熹看到真正的儒家本源,出自《礼纪》的《大学》和《中庸》的作者现在仍然不太确定是谁,但仍然是准确阐述孔子思想的著作,透过这些书能够真正的读到儒家思想的本源,应该才是作者出版这本书的真正目的。可能会有人说,儒家的发展可能早已超越了本源,分析孔孟的本心意义可能并不大,但是事实证明,很多的曲解都是带有个人目的和政治色彩的曲解,这样的发展我并不觉得是有利于文化传承的。而儒家本源的光芒却在这些注解之中闪耀不止。
  •     人性向善本质上还是人性本善,其实傅先生最后还是说了一句“人性亦可为恶”。我以为就逻辑上说,还是孟子“性善”二字直接,不必再画蛇添足。另外,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不免支离。
  •     为什么阅读记录被删了?
  •     名字取得很吓人,其实傅教授只是通过朱熹表达自己对儒学经典的认识。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