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重的肉身

出版日期:2015-6-1
ISBN:9787508084918
作者:刘小枫
页数:339页

内容概要

刘小枫教授(1956-),男,重庆人,1978.09—1982.07 就读于四川外语学院,获文学学士学位;1982.09-1985.01 就读于北京大学,获哲学硕士学位(导师:宗白华,甘霖);1989.04—1993.07 就读于瑞士巴塞尔大学,获哲学博士(Heinrich Ott)。
曾任深圳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学术兼职有:
(1)德国波恩大学汉学系客座教授(2002)
(2)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 研究员(1995)
(3)中山大学“逸仙”讲座教授,博士生导师(2009-2012)
(4)牛津大学出版社(中文学术出版) 顾问(1995年以来)
(5)中国现象学学会 执行委员(1995-2001)
(6)香港现象学学会 秘书长(1995-2001)
(7)香港政府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研究课题 审定顾问(1995-1998)
(8)北京大学比较文化研究所兼任教授、兼职博导(1994-2003)
(9)中国比较古典学学会会长(2011年至今)
主要学术著作有:《诗化哲学》、《拯救与逍遥》、《走向十字架上的真》、《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个体信仰与文化理论》、《沉重的肉身》、《这一代人的怕和爱》、《刺猬的温顺》、《圣灵降临的叙事》、《重启古典诗学》、《拣尽寒枝》、《设计共和》、《共和与经纶》、《睇视之光》、《比较古典学发凡》、《王有所成》等,编修有《凯若斯》,译有《柏拉图的<会饮>》(华夏,2003)。代表性论文有:(1)《王有所成》,台湾《哲学与文化》卷四十;(2)《政制与王者》,《求是学刊》,2013年第2期;(3)《卢克莱修的诗性启蒙——<物性论>卷三行978-1023绎读》,《文艺理论研究》2012年第1期等等。
现在研究方向 为古典诗学、古典语文学等。在中国人民大学文学系及“古典诗学实验班”开设如下课程: 文艺学原理与古典诗学、古典诗学原著讲疏、古希腊语文学导引、古典拉丁语文学导引、古典学引论等。科研项目:有(1)“经典与解释:柏拉图注疏集”,中国人民大学重大基础研究计划(2010至今);(2)“基督教与西方古典传统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基地重大项目(2010-2013)主编《经典与解释》(CSSCI辑刊);“西方传统:经典与解释”丛书主编、“中国传统:经典与解释”等多套大型丛书。

书籍目录

再版记言
前记
引子:叙事与伦理
一、丹东与妓女
思想界的刑事侦探毕希纳
丹东之死是因为断头台变成了礼拜堂
妓女玛丽昂的感觉
道袍的国家还是体现个人身体曲线的国家
同一个身体的痛苦和享乐
用身体为身体称义引致的绝望
丹东之死与毕希纳的伤寒
二、牛虻和他的父亲、情人和她的情人
《牛虻》讲的是革命故事?
宗教、革命与“私人的痛苦”
革命故事的讲法与伦理
我不肯再“把身体借给他用”
误会是生命的自然状态
我其实是个极端的女人
“你不该蔑视一颗破碎的、痛悔的心”
我就是无辜的人民
天亮以后
三、沉重的肉身
卡吉娅身体的丰盈和阿蕾特身体的沉重
托马斯的命运与两个女人的身体
萨宾娜颠覆“美好”的幸福
“美好”意识形态或无数的这一个身体
身体感觉的差异来自灵魂还是身体
特丽莎身体的沉重与托马斯对个体命运的理解
特丽莎身体的哀歌
四、性感 死感 歌声
是否有谁睡在萨宾娜身边
身体与自身的影子
影子的热情与身体的单薄
薇娥丽卡怎样体知自己的已死
薇娥丽卡性感的忧郁
命运中的那根生命细线
从忧伤中偷窃性感
性感的歌声出自孤独的灵魂
五、永不消散的生存雾霭中的小路
小说叙事与现代伦理
现代小说兴起之谜
自由主义小说伦理
人义论的叙事伦理
幽默神圣清洗道德归罪
在道德相对性中沉醉
兴奋的伦理价值
行走在生存雾霭之中
六、一片秋天枯叶上的湿润经脉
卡夫卡的小说和他的婚事
卡夫卡为什么要同自己不喜欢的女人订婚
卡夫卡的罪与恶及其救与赎
七、爱的碎片的惊鸿一瞥
深紫色的叙事思想家
人民事业生活中极有可能的偶然
人民伦理生活中黏液般的双重无奈
红色伦理和白色伦理的欠缺
蓝色伦理的脆弱
只为了一个人一生中仅持续了五分钟的亲吻
八、艰难的自由伦理
无法追究的个人性情
平安夜我该与谁在一起
偷窃亲情
我想信任却没有能力
虚构的亲情
不可模仿自己没有的激情
谁可以替我选择
人生薄冰上的“除我以外……”
不可冻结的负疚
不可玩耍的情感……

作者简介

《沉重的肉身》一书收录了作者刘小枫随笔8篇。本书所谓现代性伦理,指的是人民伦理和个体自由伦理。时下人们正身不由己地从人民伦理脱身出来,转向个体自由伦理。本书的叙事纬语从人民伦理转到自由个体伦理,主要围绕中欧两位当代作家的叙事,以探讨两种不同的个体自由伦理的差异。作为一个学者,刘小枫的每一部著作似乎总能在学界引起重大反响。刘小枫在《沉重的肉身--现代性伦理的叙事纬语》这部著作中用清新流畅的文笔解读了一批现代作家的经典之作,并通过复叙事使一个个沉淀在我们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伦理问题真正成了问题。毕希纳、昆德拉、卡夫卡、基斯洛夫斯基这些卓越的叙事思想家的叙事在刘小枫的喃喃复叙事中又鲜活了起来,呈现着它们敞开着的意义。《沉重的肉身》自1999年初问世以来,即引起学界关注,上市未及一个月即再版,至今已印六版,一时成为热门书籍。本次再版,订正了个别词句,使用了新版式,从而不同于以往的绿色封面,变为红色封面。


 沉重的肉身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这几天在读刘小枫的《沉重的肉身》,今天的文章算是我自己对《沉重的肉身》阅读后的一个梳理。虽然他已经说这是不学究化的文字了,但读起来仍然不那么容易。不过这次阅读过程相当愉快,它需要更集中的精力,和不停的思考。读这样的书,会让人感到满足。一一个人该怎样生活,才能幸福?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可能问过自己的问题,有的人找到了答案,有的人没有。这个问题其实是一个伦理学范畴内的问题。简单的说,伦理学就是关于“如何更好的生活”的学问。在我们惯常的理解中,伦理学似乎是哲学的分支,它探讨道德与生活,追问一种最好的生活是什么样子。刘小枫在《沉重的肉身》中却发明了一种新的伦理学,他称为“叙事伦理学”。什么是叙事伦理学?这是相对于理性伦理学来讲的。理性伦理学探究生命感觉的一般法则和人的生活应该遵循的基本道德观念,进而制造出一些理则,让个人遵循这些理则,从而得到更好的生活。但叙事伦理学不这么做,叙事伦理学,只做一件事,就是讲故事。通过讲故事,让人体会到个别人的生命境遇,从而引发人的伦理反思。刘小枫认为,听故事和讲故事都是伦理的事情。“如果你曾为某个叙事着迷,就很可能把叙事中的生活感觉变成自己的现实生活的想象乃至实践的行为。叙事伦理学的道德实践力量就在于,一个人进入过某种叙事的时间和空间,他(她)的生活可能就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这种道德的实践力量是理性伦理学没有的。 ”而《沉重的肉身》这本书所做的,就是在阐述他的叙事伦理学思想。他试图告诉读者,叙事,是怎样达到伦理效果的,怎样让一个人成为更好的人。二刘小枫这本关于叙事伦理的书,也是以叙事的方式展开的,他称为“复叙事”,他重新讲了法国大革命领导人物丹东之死的故事,牛虻的故事,昆德拉小说《生命不能承受之轻》里的故事,基耶斯洛夫斯基导演的“红白蓝”和“十诫”的故事。在讲这些故事的过程中,他一步步的展开关于叙事伦理学的思考。刚刚我们已经知道,叙事伦理学是针对理性伦理学而提出来的。叙事伦理内部,刘小枫又分为人民民主叙事伦理,和自由主义叙事伦理,简单说,一种是大叙事的革命故事,个体感受在故事中被忽略,比如各种革命小说;另外一种则是个人化的叙事,个人的选择和意志在故事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故事也更关注个人的命运和困境。丹东之死和牛虻的故事,是大家熟知的革命叙事,在复述这两个故事时,刘小枫重构了故事现场,在革命故事中寻找个人伦理的纠葛。他这么做的原因是为了让我们看到,即使是在革命故事中,个人的伦理困境才是真正有价值的核心部分,自由主义个人伦理的叙事,才是有价值的。关于自由主义个人伦理的叙事,可以从书名“沉重的肉身”讲起。这来自于一个遥远的故事,苏格拉底曾经讲给他的学生们听,可以简单的概括为“十字路口的赫拉克勒斯”的故事。故事是这么说的,一天,赫拉克勒斯在树下坐着,见到两个女人朝自己走来,两个女人的名字分别是卡吉娅和阿蕾特,“卡吉娅”在希腊文里是“邪恶、淫荡”的意思,“阿蕾特”则是“美德、美好”,他该如何选择呢?这两个女人的选择,实际上代表的是两种生活方式的选择,一种伦理选择,即你准备怎样对待自己的生命,是轻逸的,享乐的,还是沉重的,灵魂的?苏格拉底在给色诺芬讲这个故事的时候,没有讲赫拉克勒斯的最终选择,而是用“你应该和阿蕾特在一起”的道德指令结束了故事。但现代之后,平等思想得到发展,不同的身体感觉也平等了,不能说选择“卡吉娅”就是不好,选择阿蕾特”就是好,你可以自由选择。在这里,刘小枫复述了《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托马斯与萨宾娜和特丽莎的故事,这是现代版的赫拉克勒斯的十字路口,现代的观念不一样了,女人的身体感觉已经没有邪恶与美好的价值不平等,只是感觉的不同而已。在昆德拉的叙事中,宾莎娜(卡吉娅)的身体感觉价值诉求在气势上占了上风,因为沉重肉身的美好生命情感在现代之后被颠覆了,对崇高、美好的赞美被视为“媚俗”,而所有美好的景致都是谎言。现代之后,上帝不在了,没有一个高于一切的存在,个人的身体只属于个人自己。刘小枫说,“丧失或者唾弃对美好生命的感受能力,不再觉得生命中有任何东西令人感动,就是现代性自由伦理的品质之一。”而“肉身已不再沉重,是身体在现代之后的时代噩运。身体轻飘起来,灵魂就再也寻不到自己的栖身处。”三善恶分明的道德原则不在了,这些原则的制定者走了,生活世界中没有了可以让人分辨事物的雾霭。正在是灰蒙蒙的道德雾霭中,人们才需要小说。刘小枫通过对昆德拉《被背叛的遗嘱》和《小说的艺术》来分析昆德拉的叙事伦理,他更为具体的把它称为“人义论的自由主义叙事伦理”,而产生这一叙事伦理的背景,就是上帝已死,现代已至。也只有在现代,小说才成为伦理事件。在没有最高法官的生存处境下,小说围绕每个人个人的生命经历展开,与人生中的悖论和困境纠缠,陪伴和支撑每一个在自己身体上撞见悖论的人捱过被撕裂的人生伤痛时刻。用最简单的话说,“当我们听一个命运相似的人的故事,心里就好受多了。”这就是小说的伦理力量。昆德拉的人义论的自由主义伦理在前面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轻》的故事里已经讲过了,刘小枫并不十分认同这种伦理观点。因为这种伦理观点是不追寻意义的。“寻求意义的人生必然导致归罪的人生,因为,所要寻求的意义不是一个人的身体能够拥有的东西,难免成为捆束人的道德绳索。所以人义论自由伦理,克服道德规则,就必须抛弃寻求有意义的人生这一道德律令。”刘小枫认为,这是一种自慰的自由。无需寻求有意义的人生,只追求“兴奋”而不是“幸福”不正如自慰一样吗?自慰的自由真的能心安理得,舒服得很?他继续讲述,进入了“神义论自由伦理”的故事叙述。他认为当代最能代表神义论自由伦理思想的是波兰导演基斯洛夫斯基,他用著名的《十诫》中的十个故事,来说明神义论自由伦理是什么样的。进入现代之后,每个人都面临无数选择和伦理困境,如何生活的更好,仍然是个没有解决的问题。像昆德拉所推崇的“庆祝无意义”的方式,刘小枫是不赞同的,他更加肯定基斯洛夫斯基叙事中的伦理思想。基斯洛夫斯基通过《十诫》的十个故事,讲述了道德行为的艰难。“对于现代人来说,伦理行为变得艰难,首先不是因为社会的道德观念秩序混乱,何为善、恶已经没有了社会共识,人们难以找到可以遵守的道德品质,而是虽然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诚实、什么是信任,却做不到。“这是一个内置在人身体里的矛盾。一方面,我们的身体是有局限的,但是现代之后,自由似乎许诺了人生无限的可能性,开放了个人生活想象的无限维度。然而,毕竟人生就是偶然和无常的,所以这些想象很容易破碎,因为人不知道该如何把握每一次选择,把握自己的欲望。四昆德拉的自由伦理承认人自身的缺陷,但是乐于沉醉于这种生存迷雾中,寻找兴奋时刻和瞬间。但在基斯洛夫斯基那里,即使是脆弱的自由选择也是有道德承负的,简单的说,要为自己的行为在道德上负责。神义论的自由伦理学,个人在伦理抉择时,会感到“唯一的正义存在于我们心中的那杆秤上”。由于人是脆弱的,所以信靠“那杆秤”是艰难的。人义论的自由理论心安理得,神义论的自由伦理“终究意难平”。比如这样一个《十诫》里的洛麦克和汉嘉的故事。有一天,洛麦克突然得知自己患上了无法医治的性无能,洛麦克为了让汉嘉幸福决定和汉嘉离婚,但汉嘉却拒绝离婚,因为她认为没有性,她仍然爱他,而这才是重要的。洛麦克不太相信汉嘉能真的不在乎,于是开始跟踪汉嘉,并且真的发现汉嘉在与过去的同学来往。有一天,洛麦克躲在衣柜里准备见证她们的不轨,但是却听见汉嘉告诉那个男人以后不要再见面。男人走后,汉嘉发现了洛麦克,质问洛麦克为什么要这么做,并就此真正结束了婚姻。在这个故事里,洛麦克有两种选择。其一,他相信妻子的话,不跟踪,因为妻子真的是想和他生活在一起的,即使有外遇但很快斩断,所以很可能她们的生活仍然会幸福。其二,不相信妻子,找到了妻子的罪证,但是却发现妻子是真心想和他在一起,然而信任已经破裂,无法挽回。谁都可能选错,并且选择很艰难。这就是神义论的自由伦理叙事,它呈现伦理困境,但是“终究意难平”。它让读者或观众能体会到这种艰难,这就够了,也是叙事仅能够做到的部分,它无法提供指示,只能让你自己反思。就像刘小枫在一开始阐述的叙事伦理学与理想伦理学的不同时所说的,叙事伦理学就是在故事中让破碎的心感到陪伴,从而好受一点,在听完这个故事后,更有勇气去面对自己同样欠然的人生。终究,刘小枫的这本《沉重的肉身》并不是一种全新视角的文学批评,而是一种伦理学的阐述,通过复叙事,来传递他想传递的,关于人该如何好好生活,怎样追求幸福这样的问题。

精彩短评 (总计24条)

  •     像朱丽叶,正好成熟到了懂得何为生命时刻的年龄。拒绝一切经验,固执用肉身与情感的内在感知,伤害与破碎得来的成熟,恰好在此时同步了。有人从外向内,有人由内而外,正好行到了交汇处。很遗憾他后来越走越远,但至少这一本里亚撒西的柔软,给了理论以血肉,读起来不会干巴巴的难以下咽,时不时还会心生共鸣。
  •     读完了,感觉自己有被绕晕的地方,没有总结整理,只是让那些感触流淌,有种休读的想法,用休息来消化一下自己的情绪。
  •     读了部分,刘小枫的语言还是很舒服的
  •     特别喜欢叙事伦理学这个概念 ps把它当做读书报告确实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书的内容太丰富
  •     中国的米兰昆德拉,思考深入触底。这是一本从局部可以窥探人生伦理道德问题的书籍,关于我们的肉身关于我们的灵魂,关于个体,相对主义,虚无主义~
  •     从伦理学的角度解读了昆德拉、卡夫卡、基斯洛夫斯基,视角有趣。与其说它是学术作品,不如说是刘小枫的杂文和读后感,句子写得美妙,理论姑且听之。还是值得一读
  •     不能完全读懂,然而并不妨碍被深深触动。叙事伦理,紧紧搂抱个人命运,关注每一个个人生活的深渊。一个月来读得磕磕绊绊,极浪费时间,可就是难以弃之不顾。也许难以理解,是因为我们已经不去看到真相,不去试图理解千差万别的个体欲望与私人痛苦,而任凭应遵循的基本道德观念主导。
  •     “无论有多么美好的社会制度,生活都是极其伤身的。 ”
  •     叙事与再叙事,自由伦理……对勉力强读卡夫卡、昆德拉、特斯特,看基耶洛夫斯基的我而言极具诱惑力……
  •     我可以不谈人世邪恶,却无法罔顾我的痛苦。
  •     看累了
  •     一本艰难而让人满足的书
  •     叶芝说,未曾被撕裂的东西不可能完整。人的艰难与光荣大抵也在于此吧。被抛到这个世界上时自带了原初的裂缝与伤痕,随着时间的推移又生成了各自的深渊。完整以深渊显形,总会有些人选择纵身一跃,之后是飞翔还是坠落又取决于随机的“在世性情”。性格决定命运啊。ps:总感觉刘先生的文字冗余过多,所以几次都不能打五星,对此我也是有点抓狂的。。。
  •     2016年10月买来,在书前的空白页上写了【读书缘起:江寒园在一篇文章里有提过】。最近一个月,在被学习、生活琐事分割得七零八落的我的时间里将它读完。书页旁倒是记了些话语和感受,可当真的看完最后一页合上书,语言还是无力,不知如何表达。然而它带给我的思想震动、火花和共鸣,又是真切并实在的。刘将个人性情归为偶然、随机,而我私人的苦恼来自于想为这“个人性情”之所以这样找个理由。于是又像只无头苍蝇一样找了理查德·罗蒂的《偶然、反讽与团结》,两本书都有提到的相同主题(昆德拉、偶然、自由主义社会等),有共通之处,也有颠覆……而我是那个被虐的人。就先读着吧,白天看它,晚上看休闲小说。2017.4.2 校图书馆
  •     真的不是现在的我能够hold住的一本书,读了不到一半,果断合上了。一本讲伦理学的书,融合很多哲学,神学还有些逻辑学的东西,让人看得特别累。但是很能明显感觉得出来,刘小枫的文字读着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或许等我40岁的时候,再来看看有没有机会读懂。
  •     看着能听到呼吸的声音...
  •     通篇的伦理论述,也就是不同的选择。沉重还是轻逸,从来都是填空题而已
  •     还是三星吧!并没有更新我的观点,但是,刘小枫的文字还是坚定了我的信念~比起学者,刘的气质更适合做神父。
  •     从伦理角度来探讨两种不同的个体自由伦理的差异,精辟!
  •     刘小枫现在很堕落了
  •     近两个月看的最满足的一本书
  •     入门书
  •     友人相赠,内容有趣
  •     伦理的欲流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