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式中产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2
ISBN:9787301236185
作者:赵崇明
页数:190页

内容概要

赵崇明,香港浸会大学博士,专栏作家。

书籍目录

前言
第一部分:港式中产迷思
迷思一:命名
谁是中產? 003
阶级流动 006
上流社会 010
下流社会 012
老香港的黑白照 014
迷思二:性向
婴儿潮与“八十后”的世代战 019
只问成就 022
实际最紧要 026
崇拜专业主义 029
迷思三:备战
宝贝港孩 My Baby 035
11、34、41的诱人魅力 038
Parenting 消费指南 040
填鸭式课外活动 042
迷思四:大业
货币霸权 047
一生欠地產商的债 050
居室空间如何塑造人? 054
迷思五:废品
潮丐犀利哥 059
杀校─教育工业的废弃文化 061
文化废墟上的城市发展 064
iPad 世代的废弃幽灵 067
第二部分 中产部族迷思
穷忙族─穷得只剩下忙碌 073
穷忙族─忙上癮的荒凉 077
飞特族爱自由 081
隐蔽的尼特族 083
草莓族与港孩 086
丁克族─不要孩子要猫狗 089
辣奢族最爱名牌 93
99族的烦恼 96
布波族─混种新人类 98
布尔乔亚性格 100
波希米亚文化 102
第三部分 港式Bobo迷思
迷思一:知情.识趣
中產知识分子往哪里去了? 109
布波新知识分子论 111
布波族的心灵世界 116
布波管理学 122
消失的空间──大笪地夜市 125
布波式城市规划 129
布波的游乐工作间 131
迷思二:健活.肉身
健康至上的肉身文化 135
有机饮食生活 139
医药工业执政掌权的时代 142
性爱肉身的知性化 146
迷思三:唯美.格调
推销布波格调的 K11 151
布波式旅游凝视 153
当 Leica 遇上 Snapshot 159
家居品味 162
布波 G.O.D. 166
G.O.D. 的 Vintage 169

作者简介

香港原来只是一个贫穷的渔港,战后涌入大批国内移民,形成香港的第一代人,当时大多数人仍然生活于贫困之中。香港中产阶级的出现应该是在七十年代中后期的事,那时正是香港经济开始步入黄金的年代。
如今的香港患上了“中产病”,病情不轻,迷思不浅。
战后婴儿潮那一代中产人士的管治下,中产的核心价值已取代 一切,单一的港式中产的核心价值,经济主义、务实主义、专业主义、个人主义,已是香港社会传诵的神话,以及挥之不去的迷思。
《港式中产》还写出了穷忙族、飞特族、尼特族、BoBo族等港式中产部族的多元面谱,也将新一代中产文化视为社会的一种救赎力量,更点出了知识分子所应持守的价值。
中国社会越来越“中产化”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中产阶层已经布满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城市,《港式中产》这本小书的一些反思,也许可以有助于内地反省自己所身处的社会文化。


 港式中产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9条)

  •     打开豆瓣突然发现多了一封豆油,点开了看才知道是出版社的编辑桑发来的推荐阅读,首先很感谢编辑桑给我发了这封邮件,让我对大学出版社的好感度MAX+。读过几本香港文学的书,跟台湾文学和内地文学比起来,香港文学骨子里似乎多了一丝凛冽,好似穿着旗袍烫着小卷抽着烟的女人,眼睛里倒是写满了孤傲,在内地大家闺秀和台湾小家碧玉面前,自是有她自己的风味。不过就算读过一些相关的作品,以我这种懒得思考的人来说,大概也是懒得去追寻后殖民主义时代【竟然会用这么高冷的词语,都要被自己棒哭了。】,香港人,香港文学以及香港这座城为何如此有特色,为何会以这样的方式展开,我这么懒,也不会想着去探求理由。引用《出版大崩溃》里,小林一博先生的那句“日本出版业过去面临的问题,就是中国出版业现在所面临的问题。”而香港从过去到现在面对的问题,未尝不是大陆在“一夜暴富”中所面临的问题。书中作者聊到教育这个问题。拥有好的房产地段=你能选择好的小学=你能选择好的初中高中。对于早就普及了x年义务教育的地方来说,能不能读到书不是问题,而是能不能选择到一个好的学校……想当年自己读小学的时候,恰好赶上国家提倡生育,我入学的那一年,小学都爆满,能读就不错了,更别说选择重点小学还是次重点小学了,“父母最大的成就就是让子女成功入读名校”这样的观点,原来不管是在什么条件下都是成立的……我们总是羡慕着海岸线那边的人,他们拥有绚烂的霓虹灯,他们拥有自由,他们拥有好看的校服,可是他们跟我们一样,都在“读书是为了取得好的成绩,为了考入好的大学,为了找得更好的工作。”这同样的观念下成长,他们也跟我们一样,被各种各样的补习班特长班奥数班英文班塞得满满的。能用钱解决的问题,都不算什么大问题。这跟内地很多事件难道不是如出一辙吗?欺凌事件也好,其他事件也罢,只要我有钱,就算我的孩纸是个草包,我也能把他放在名校的课堂里,当一名有文化的草包。而没钱的你什么都不是……同一阶层的人,因为收入接近 ,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接近,难免不会产生比较的心理,为什么自己家的孩纸就不能读重点学校别人家的孩纸就可以呢,为什么他们家的孩纸成绩那么好,我们家却不是呢!这样的比较存在在有家庭的任何地方,也才会出现因为自己的家的小孩比不过别人家的小孩,而动了杀机这样的事例吧!【《沉睡在森林里的鱼》角田光代】相对于成功的中产阶级,我这种穿着朴素,又不爱惹人注意,有很宅的人,只能成功处在社会下流人士这个位置,可是成功爬上中产阶级这个位置,所有的人都是快乐的吗?作为一个小透明似乎又有点话想说了。在公司被先进来的人说——“没有干劲,事情都做完了但是也从来不会邀功,要知道【会哭的孩纸才有人疼】这样的事实。”我们生活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呢?只是为了得到别人的夸奖,还是为了忠于自己的内心呢?作为一枚生活在内陆中部城市视野不开阔的土鳖,产生了以上这些不科学的想法,我其实很想看第二部分,像我这种努力活在城市里的穷忙族和不想承担社会责任,只想自由生活的飞特族,多么想扑到组织的怀抱里啊。乱七八糟说了一堆,浪费了大家的时间来看我的读后感,真是非常的抱歉!如果你因为我的糟糕的读后感放弃了这本书 ,那一定是你的损失XD。
  •     TO M,姐我看了一本书,名字很有意思:《港式中产》,虽然封面雾霾一片,可还是觉得刺眼,要知道咱们从小被告知至少在身边,阶级已经消灭了,放眼望去所有的区别、分化与不公都是努力程度和机遇的不同。不过我发现似乎每个像你我一样生活在城市里的人都希望自己混入那个“不存在的阶级”,这个阶级在香港有着自己的名字和变换的定义,但大致可以用“高尚学历、高尚工作、高尚生活”之类古怪但容易理解的词语概括。我们当然不想成为LOSER或跟社会底层打成一片,而顶层是一个特权为基础的新阶级,削尖了脑袋也扎不进去(除非投胎前贿赂一下“那边”的领导),所以只能巴望着被中间这块“夹心地带”收留。眼下内地的城市跟过去的香港最大的相同之处可能就是这个所谓的“中产阶级”已经形成,无论我们承不承认,至少我们不以寄身期间为耻。我知道你家在香港有房产,中环还是半山什么的我没有概念,但从你来去自由不断给大家代购的信息看来,即使长居香港你也算得上中产,这本《港式中产》里提到的居住、教育、消费和文化的问题你应该深有体会。用腰封上的话说:“香港患上了中产病,病情不轻,迷思不浅。”虽然有所准备,可还是让我吃了一惊,毕竟香港和中产这两个词纵有万般难堪,也总是庸碌如我辈深藏心底的一个小天堂,每每身边有人送孩子去香港求学,或是赴港产子,甚至周末“打飞的”去血拼放松,都让人冷眼观望的同时抑制不住心底的羡慕。然而此书把原先难以言说的隐忧汇编成册,感觉香港的中产面临的问题与我们其实没什么不同,只是这几年穷于应付各种高大上的课题和生死攸关的生活实际,无暇思考中产迷思给自己和下一代带来的根本性影响。这本书是勇敢的,能在一撮撮短小的文字里闪转腾挪,尝试把一个很难表述清楚的观点通过日常讲述和例证展示清楚。也许是其结集前的专栏特色使然,其中多篇文字点到为止,并未深挖,而且千篇一律地在篇末举《圣经》之类的句子点题也让人厌烦,但提出话题的想法还是值得钦佩——还有谁会想为尼特族、草莓族、99族和布波族这些愈来愈庞大的“少数族群”立传呢?不知你看过布努埃尔导演的那部Le Charme Discret de la Bourgeoisie没有,有关中产阶级的话题总是让我想起它。《港式中产》里明晰展示的迷思与问题早在这部片子里都用另一种形态展示了出来。比如中产者们一直在被欲望驱使着奋力向前,整日奔忙、应酬、选择,然而孜孜以求的目标是什么却并不清楚。再比如极力融入这个阶层和展示自我从而维持名声与地位的结果事实上是个性的模糊与生活的无聊化,没有人在意你的想法与真面目,像在无个性的大商场里采购,标签是最重要的东西,长此以往,自己也不再知道自己的未来与真实目标。就像生活在一座梦境之城里反而失去了做梦的能力,所谓的中产阶级也许会像电影结尾处那样彻底崩塌在自己营造的血腥迷局之中。或者至少会裂开一道缝,书中提到的“八零后”一代开始纠结着破壳而出。姐,虽然这书字少图多点到即撤,但还是推荐你看一下,你一定会有比我更直接的感触,也一定有话要说。也许你清闲的这一段也能写个类似的专栏?孩子想好在哪边生了吗?这次过去就不用捎什么回来了,给宝贝报个活动课程就要万把块,快穷死了。s
  •     提起香港,大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印象。而我对她的印象,混杂了老港片的情怀,港姐的美丽,时政节目的犀利,太多太多。也许更多的印象叫做繁华。是的,从小我总是对那个贴着殖民地标签的繁华岛屿充满着幻想。这个城市的财富神话声名在外,似乎谁都知道,这是一个只要勤力就能成功的宝地,这是一个无数精英出身于凉茶铺、鱼蛋摊、大排档的神奇的地方。成功是什么?或许,是可以告别天水围的屋村和深水埗的公厕,搬入浅水湾。回来说说这本书吧。书名为港式中产,事实上,我不那么确定中产是什么(虽然作者有所论述)。作者既然谈论到了港式中产,那么是不是也有资本主义式的中产和社会主义特色的中产呢?我能够感受到的是,中国内地越来越多的城市,甚至说绝大部分的城市应该也不为过吧,无一不在经历着香港所经历过的以及正在经历的。Dayo曾经在他的show里面说:人生三大矛盾你明唔明啊?“揾食啫!”“犯法啊?”“我想咖?”香港如此注重实用主义,一点都不难理解。对于一个大部分市民为难民以及难民的后代的城市而言,归属感和安全感缺失到什么程度呢,应该是趋近于无吧。这种时候,人还想要求什么,钱能够带来的满足感和安全感比其他所有都要值得信赖得多。混口饭吃,生存下去,运气好发发财,有什么比这更好的事?又或许,不管是草根(或是本书作者说的基层、下流社会),还是中产,还是富豪(书中的上流社会),这三大矛盾都是通用的吧。又或许不仅仅是香港,北上广深、二三四线,统统沦陷。搵食而已。我一直不知道所谓的“中环价值”是香港的核心价值,我以为狮子山下的包容与同舟共济才是,我以为吃着鱼蛋粗面而非鱼翅捞饭的草根精神才是。还记得吗,麦兜的妈妈麦太太说,一二三四五六七,多劳多得。

精彩短评 (总计31条)

  •     通俗读物,点到即止,随便看看还是可以的,不过想深究还是看其他
  •     讨论问题最终以宗教作为解决办法,我觉得有点狭隘
  •     对我来说最大的障碍就是作者老是从一个基督教徒的角度说事情,这样就已经有失公允,意见偏颇啦。再者,虽然开放社会不一定好,但是也至少赋予人们选择要不要攀爬的自由,高等教育虽然功利化,但至少也给这些少年一个预备过的大脑,只有这样,才能选择自己认为的成就,好好花费自己的人生时光吧。封建君主的臣民,或是主教的虔诚信徒,依我看也是被操纵的灵魂,并不比现在的加班狗强多少嘛
  •     每篇的结尾都扯上福音书显得客观不足冗杂有余,三星半:婴儿潮,11、34、41、港孩、杀校、FREETER、NEET、草莓族、辣奢族、99族、布波族
  •     夹带作者宗教私货有点密…
  •     描述香港社会的一本好书,对近年来香港存在的一些问题有独特见解。
  •     “岂止中产 岂止香港”
  •     与其说是来讨论问题的,不如说是来传教的。
  •     看似理客中,实则是夹带私货的基督徒,把罪都推到中产身上,这种发泄式的专栏作品,充满小市民的阴暗心态。一言蔽之,烂!
  •     专业主义,高效率,势利眼,清廉,繁华,大小孩,物资丰盛,自由,嚣张,冷漠是我对如今香港的印象。从小看香港电视长大,曾经很羡慕那个地方,直到我进入香港公司与港人共事,经自由行踏足那块地方。无疑,这个国际化大都市远远超前于大陆的所有一线城市,虽然离这里只是短短的距离,但是我却越来越觉得它陌生。书中的中产生活是那样的熟悉,因为我们也一样,或者说全世界都一样。但是我们却没有沮丧的感觉,也许是因为我们还没有高度发展?我一直看岛内的新闻,与港人交流,但是我还是无法理解,还有很多困惑,还需继续看,继续观察他们。
  •     写得很浅,只说明问题不解决问题。引用了圣经的文字立了一个所谓正确的标杆。意思不大咯
  •     呃(⊙o⊙)…
  •     病得不轻
  •     波波族的概念是贴切的,只是后半部分越写越大路,插入圣经的寓言式解说对我而言是大煞风景。
  •     boring
  •     花半小时浏览即可。
  •     研究方向
  •     得分那么低吗?还好吧。一本专栏合集的小书,里面确实有不少基督教的内容。但把基督教的思想和现代生活结合起来思考本身并没有什么问题啊。
  •     基本上是常识罗列。最大的缺点,如众位所述,是基督徒夹带私货,这一点足够反感,狗尾续貂。
  •     很失望的一本书,内容空洞。
  •     作者对中产文化持有严重偏见,并且文字有较多的宣传基督教的倾向,专栏合集体作品,慎买。
  •     大陆目前的工业化与后工业化交织在一起,东西中发展不平衡,经济最前沿的地带基本已经在重演香港走过的旧路,贫富差距、楼市高企、中产暴增等问题突出,小资化生活蔓延,跟书中提到的布波族类似,多元文化作为掩盖资本主义利益传递实质的遮羞布正在逐渐成长起来。毕竟大陆有广阔的腹地,某些情形会与香港地区不同,到底未来如何,很难预料。
  •     社会学的著作,读不了,太难了
  •     boring...中产迷思不止是HK的问题,大陆的中产可并没有多少教徒。作者总是想让中产自己去反思自己,然而一个社会里,中产很努力才能过上正常生活的时候,分明是社会出的问题更多一些。不去给社会做诊断,反而让中产去忏悔,一派胡言,naive
  •     毫无新意。看前言以为会以下流社会之优来反思批判上流社会的激进式资本主义弊病的新意博取思维的颠覆,其实根本没有,罗列常识。
  •     港式中产发端与婴儿潮一代在70年代中期之后,现在面临多元化和物质化以及分化趋向。作者关于中产的专栏文章结集,对于中产面临的流变提出不少见解,如专业主义、教育问题,介绍了液体社会所具有的的产生废品废人的状况。对穷忙族、飞特族、尼特族、草莓族、丁克、辣奢族、99族、布波族等新生群体予以解析。作者的宗教背景使得他在很多文章最后会有教义诠释。
  •     借
  •     本来会以为是社会学研究之类的结果是宗教专栏作家= =
  •     原谅我对宗教的迟钝
  •     一篇篇文章實在簡陋得可以,幾乎每個主題開篇都是這主義那主義的瘋狂引用,一番在維基百科都可以輕鬆查閱的「名詞解釋」過後,來一段乍聽甚有道理但無異於大學生水平的文化批判,末尾再來一闕基督教布道般的激昂陳詞,果真是「反高潮」文學的典範——要知道,宗教神話無論怎樣「靈活運用」,總不能變作社會現象的正反例子吧?
  •     经济是中产阶层认知体系的“锚”,生活(消费)方式是经济作为认知之“锚”的外显,中产阶层由此建构自己的符号边界。书里提供了很多可资借鉴的感性材料。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