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国家祭祀史稿

出版日期:2015-1-1
ISBN:9787108051397
作者:田天
页数:376页

内容概要

田天,1984年生于山东青岛,先后就读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城市与环境学院历史地理研究中心,现为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先秦秦汉历史、思想史和出土文献的研究。

书籍目录

绪 论
第一章 禋祀万灵:秦代的国家祭祀
第一节 前帝国时期的秦人祭祀
一、秦诸畤的成立及其性质
二、陈宝与怒特
三、雍地诸祠与秦国祭祀的特征
第二节 帝国国家祭祀的建立
一、秦帝国的祭祀构成及其来源
二、秦帝国的祭祀格局
第二章 从雍到云阳:西汉国家祭祀的建立
第一节 西汉初年的国家祭祀
一、高祖朝的重建
二、变革之始:文帝朝以五帝为中心的祭祀改革
第二节 汉家制度:泰畤—后土祠的设立
一、西汉的太一祭祀
二、汾阴后土祠祭祀及其意义
第三节 云阳甘泉宫综考
一、甘泉宫的兴起
二、武帝朝的甘泉宫
三、甘泉宫的衰落
第四节 与天下为始:汉武帝时代的国家祭祀
一、武帝的巡行与祭祀中心
二、武帝朝国家祭祀变革的性质与背景
第三章 走向南郊:祭祀体系的重构
第一节 西汉国家祭祀的短暂定型
一、宣帝朝的新祠
二、祥瑞与致神:宣帝朝祭祀的新发展
三、“复兴武帝故事”的深层解读
第二节 西汉末年国家祭祀的变革与重构
一、“天地之祠五徙焉”:成、哀年间郊祀改革的兴起与反复
二、重建秩序:《周礼》与元始仪的成立
第四章 定山川之位:东周秦汉山川祭祀的演进
第一节 东周的山川祭祀与国家
一、说“望”
二、神授与王权:从世守山川到国之群望
三、祭不越望:疆界认同与拓展
第二节 秦与汉初的山川祭祀
一、名山大川可得而序也:秦代山川祭祀格局
二、秦代山川祭祀的西与东
三、汉初山川祭祀承秦考
第三节 五岳四渎的成立
一、“五岳”
二、五岳祭祀的成立
三、西汉山川祭祀的双重内涵
结 语
附 录
附录一 畤·庙·祠:秦汉祭祀建筑的形制与区分
一、畤
二、庙
三、祠
附录二 武帝巡行路线简表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简介

本书首次提供了一份对秦汉国家祭祀的全面、综合的研究。作者抓住了这一时段的特殊性,在研究中关注祭祀活动的地理特征,很好地诠释了秦汉国家祭祀的空间意义。本书对秦汉国家祭祀变迁,及其与地理格局的变动、与历史背景之间的关系,有精彩的分析。
——唐晓峰
秦汉时期的国家祭祀是个值得深入开掘的研究课题,不仅需要读书,也要学会跑路。田天具有深厚的文献功底和广阔的地理视野。她曾从我问学,并一起外出调查,对这个问题做了很好的研究。我想,她的著作,无论对中国的历史地理,还是中国的宗教传统,都是一种新视角。
——李零
本书对秦和西汉国家祭祀的具体制度,各祠畤的位置、祭祀对象等一系列问题做了细致考证,对国家权力结构、政治地理格局、学术思想等相关因素也进行了分析,勾画出秦汉国家祭祀变迁的基本框架。全书思路清晰,言之有据,论述有深度,也有分寸。
——陈苏镇


 秦汉国家祭祀史稿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24条)

  •     祭祀文化由三部分组成:祭祀文化、祭祀制度与祭祀地点。全书旁征博引,文字练达考究。就祭祀文化而言,多文献排比考证,少义理性探究。祭祀制度的考量是本书的亮点,综合了中、日、欧美三方学术观点,但对先秦文化制度关键词的考量仅是从后期注疏文献中对比论证,缺少小学功底的文字训诂互训,略显单薄。关于祭祀地点的考证多为历史地理的路数,如果有考古与小学功底或许更好。本书绪论部分笔法尤为精彩。
  •     啧啧、感谢卡师、感谢天书广播、以及帮我从系图借书的芊芊、、、
  •     写得清楚看得痛快的一本书。(好吧之所以看得痛快是因为把引的古文都给直接略过去了……那么些文化人儿把关呢就自当说的都是真的……)
  •     乱翻一过(参刘凯:《北魏“神部”问题研究》,《历史研究》13年3期)
  •     如此沉静克制又充满张力的文风真的是史学训练的结果么?无限憧憬……
  •     书太一般般了。
  •     拿到啦!哈哈哈!
  •     田天力作。
  •     刚在不久前读过一本《今古文经学新论》,专门讲了汉代祭祀的问题,看了此书理解得更好一些了。别的不说,作者的文字功底也不是一般人能比的,全程欣赏论文的行文语言……
  •     新一代学者的声音,音质已经不一样了。
  •     第一章就感觉写得不好 后面尚可
  •     以问题为导向对相关课题进行了一次深描,有一些以往习焉不察,或仅能做出泛泛之论的方面借此可有新知,又能触发感想。假以时日,是不是可以进一步变成“史”?
  •     作者博士论文基础上修改完成。粗粗翻过,质量挺好,很有新意。
  •     面面俱到的论述,作者的问题意识都基本显露出来了,但面面俱到影响了本书的深入论述。假以时日,在这个领域深耕,作者肯定是一代大牛!
  •     对秦汉郊祀的变迁及其背后的政治、思想和学术背景做了细致、清晰的勾勒,对史料的阐释极为透彻、精准,语言干净利落。最后一章关于山川祭祀的论述尤其有新意,可惜对齐地八祀的论述过于疏略。这是迄今我读过的关于这一题目的最好的论著,80后学者在成长!
  •     优缺点都极为明显的著作,文献功底深厚,祭祀流变梳理极好。只是部分变化原因的考察略单薄。如方术与儒学的失衡、祭祀体系的开放性等等,其中似有隐隐绰绰之处。
  •     蒙古以降,古礼中国在史学和蒙古的血之间在内部,在外部造成了一种彻底的沉默,这对现在正在进行的世界史图景来说是巨大的损失,不肢解干净幻肢,栽穿土地,就很难见到那金刚中央欧亚这片消失的质量下的可能性,诗人等不及了,而要演戏的人太多了,父身边总有太多无用的女儿
  •     写的清楚明白看的舒服畅快,很可惜去年讲座没去听。。
  •     叙述能力和概括能力很出色,把握住了秦汉国家祭祀历程的几个关节点,流畅可读。绪论第1页“国之大事,唯祀与戎”,出自《左传·成公十三年》,通常好像写作“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第11页概述《汉书·郊祀志》引谷永的观点,有“不可求无报之福”一句,按,谷永原文的意思是不可“求报无福之祠”,作者转述似乎不太准确。
  •     史料有限的条件下,相当清晰地勾勒出秦至西汉末年的官方祭祀发展脉络。作者将本书研究框定为“前南郊祭祀时代”,分成统一帝国国家祭祀形成与向南郊祭祀转变两个阶段。其中,祭祀对象繁杂、地理分布广阔与祭祀-政治中心分离构成了第一阶段主要特点,祭祀既有国家权威的宣示,也有君主个人福祉的祈求,君主通过巡游使得祭祀具有动态特征。汉初至武帝对秦制的继承与调整,形成多中心、开放、外向的更为成熟的祭祀体制,更具东方特征,儒生、方士、祠官推动制度改进。西汉中后期改变以理论扎实的元始仪为段落,形成儒学化、去个人化、去方士化、空间紧缩化的新祭祀体系,祭祀重心向首都倾斜,祭祀中力量对比发生改变,君主与天的联系加强,地方诸神地位边缘化,体现了统一帝国单核心的集权实践。本书条理清晰,动态观察制度变迁,且时代切面论述细密。
  •     虽然更仰慕武老师。
  •     一天时间匆匆翻过,秦到西汉的国家祭祀交待地很清楚。看了作者介绍和照片,惊讶于作者的年纪,基本上算同龄人了,所谓比你聪明的人,还比你努力,还比你好看……大概就是这样……
  •     挺好
  •     很好看。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