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的火焰-1815-1915年的报界与国运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5
ISBN:9787549535897
作者:汤传福,黄大明
页数:352页

内容概要

汤传福:原名汤权福,网名带刀客。安徽枞阳人,1975年生。安徽大学法学院毕业,偶然跨入电视行当。担任过记者、栏目主编。2008年以来,致力于探寻新闻报业史、舆论史,于细微处发掘被遮蔽的历史真相与脉络,尤其关注报界报人的思想史与心灵史,深信新闻开放是历史的大趋势。
黄大明,安徽桐城人,1960年生,1982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曾自我放逐援藏十一年,写过诗歌,当过教师,办过杂志,转行电视编导迄今二十六年,现从事纪录片和影视剧创作。

书籍目录


1
第一章 风从西方来
3
一个神父来到大清国
4
两个助手:米怜和梁发
7
向中国读者口味靠拢
10
墨海老人
13
口岸知识分子
17
长毛状元
20
终见辽阔之地
23
造血者王韬
26
第二章 短暂的春天
30
“影响有影响力的人”
31
御案上出现《万国公报》
34
帝国病案报告
37
该怎么读《万国公报》?
40
变法前的光绪帝与康有为
43
“称赞莫过于模仿”
46
《时务报》吹响号角
50
内破裂
53
反对“粘连”
56
汪梁之争的一地鸡毛
59
搬石头砸自己的脚
64
企图以抹布吸尽海水
68
报纸挂洋旗
71
第三章 三岔口
76
康有为的“敏感词”
77
两头不到岸
80
从此与共和别矣
84
山寨版孙文与“苏报案”
87
章太炎的激进文风
90
革命派的辩论风度
94
论战中的革命心理学
97
看看什么是“暗杀时代”
101
第四章 报纸在大清
105
报业史上的“失踪者”
106
不名誉的职业
109
“杨乃武案”中被忽略的新角色
112
两种媒体语境的距离
116
天朝的媒体态度
119
李鸿章的“新闻观”
123
“报屠”蔡乃煌
126
大清特色的官报之路
129
讲报纸的人
132
第五章 革命来了
136
伦敦绑架案,媒体造英雄
137
不谈革命谈××
143
策划出来的烈士
147
一个洋记者眼中的辛亥革命
150
辛亥年的革命谣言
154
在报纸上围观辛亥革命
158
莫理循:袁世凯的喉舌
161
第六章 最是报人不自由
168
非法出生的《民国暂行报律》
169
黎元洪:杀报人泄愤
172
山大王砸报馆
175
舆论是一头肥鹿
179
章士钊的倔强与尴尬
182
黄远生:死于党派暗枪
186
第七章 民国年间报界零碎
190
袁克定办报纸
191
“臣记者” 薛大可
194
民国版“野蛮女友”
197
总统门生沈佩贞
200
偷看报纸引发的学潮
203
领袖文胆是苦胆
206

210

编辑推荐

传教士的雄心与精明、口岸知识分子的郁闷与突围、朝廷的懵懂与应变、报人之间的思想与意气之争、改良派与革命派文攻和武斗、朝廷的言禁与革命的谣言、枪杆子与笔杆子……《纸上的火焰(1815-1915年的报界与国运)》(作者:汤传福)对大变局中的中国报界与国运一一进行了原生态展示。

作者简介

传教士的雄心与精明、口岸知识分子的郁闷与突围、朝廷的懵懂与应变、报人之间的思想与意气之争、改良派与革命派文攻和武斗、朝廷的言禁与革命的谣言、枪杆子与笔杆子……本书对大变局中的中国报界与国运一一进行了原生态展示。作者意在重新梳理报业史的发展脉络,“探寻新闻业发展的大道所在”,展现“新闻自由主义办刊思想”在近代中国(1815—1915)的浮沉、得失及经验。


 纸上的火焰-1815-1915年的报界与国运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6条)

  •      原文出处:http://epaper.thefirst.cn/shtml/jb/20140220/76235.shtml传教士首办中文报《察世俗》  英国传教士马礼逊1807年来到广州,希图把耶稣的圣爱再次播撒中国时,计划落空了。他不得不蜷缩在美国商行里,躲藏好奇的中国人一批批地甚至被售票地前来观赏。  自康乾以降,闭关锁国,禁令海运,举国上下,嘶喊天朝上国,死守宗法专制,严防中西交流,殊不知西方此时已在民主、宪政、法治和自由的路上跋涉、奋斗和较量了百多年矣。  马礼逊不是第一个来到中国的传教士。但当时中国的神权系统天地一体,不欢迎外来的上帝一元论、天堂论来打破千年僵局。马礼逊已经不能如前辈利玛窦、南怀仁、汤若望那般可以封官加禄了。即便他想学中文,也很难,最后只能退至澳门秘密传教。  然而,这倒促使他带着英国传教士米怜、中国刻字工梁发,办成了首份中文报纸《察世俗》,为了传教。他们没想过这却为中国近代新闻史开了头。被乡邻视为“洋奴”的梁发,也顺理成章地坐上了“中华第一报人”的首席位置。在西方国家有着几百份报纸同步刊行的当时,中国有了第一张非严格意义的报纸。  中国人王韬首办《循环日报》当时人脑子里的“夷夏之辨”,不让位于“男女大防”,但传教士还是接连不断地来到中国,创办新型报纸,传播福音和科技。  中国人开始抢读新鲜报纸。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魏源,其皇皇巨著《海国图志》就借鉴过洋教士“郭士立的杂志”;封疆大吏如林则徐、大学者如徐继畲等也成了新报纸的忠实读者。  研究中国近代新闻史、文化史,王韬是不能绕过的人物。他早年鄙夷过西学,高喊过要“攘斥异端,辅翼名教”,但仕途无望、生计无着时,在传教士的墨海书馆翻译多年,自责“士林败类”,又以“岁得二百金”窃喜。他曾几度给清廷上陈攻击太平军的良策,也给李秀成写过如何友善西人孤立政府的示好信,机遇不得,触怒朝廷,遂逃匿香港,改换姓名,后到英伦,大谈中英关系和中西文化,很受欢迎。归国后,他立即用国际新视野创建中国史上第一个由中国人办成的报纸《循环日报》,甚至亲力亲为长期撰写政论,大开思想启蒙风气之先。  重生的王韬,曾推荐孙中山去拜访李鸿章,曾发现改良先锋康有为,也促使清政府开始放开报禁,接受缘自西方的民办的、洋人办的新式报纸。《万国公报》影响清末士大夫《申报》《万国公报》应运而生,《国闻报》《时务报》接连推出……一系列报纸问世。由传教士林乐如创办的《万国公报》,从小到大,一路畅销,成为了在中国士大夫阶层里最有影响力的报纸。它观察中日甲午海战,声援晚清维新变法,切入大清帝国病脉,由表及里,针砭时弊。光绪皇帝的御案上摆放过,张之洞一次性襄助过千两白银,翁同龢在日记里赞主办者李提摩太为那个时代“豪杰之士”,倒台后的李鸿章也是欣然命笔,为李提摩太的文集写序表示支持。  一向怯懦的光绪突然强悍,在慈禧的独断威势下推行维新,想必其思想深处亦不无《万国公报》的激烈影响。同样受其熏染的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物,几番雀跃,鼓吹变法,抓住了报纸能宣传、能播种、能文攻甚至“武斗”的功效,在北京、在长沙、在天津……印行了不少报纸,吹响了改良号角,传播着维新思想。  康有为将办报纸推崇至如建铁路一般重要的位置,梁启超将“思想自由、言论自由、出版自由”视为“一切文明之母”,谭嗣同更是称“报纸即民史也”。人们尤其是条约口岸知识分子们、小官僚阶层、开明地主,开始思考、参与和推动国家的命运,开始用一系列不惮流血的行动来激化李鸿章眼中的“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晚清大变局报业地位举足轻重  晚清大变局中的慈禧,虽然被作者当着旧势力的代表人物,不多着墨。但,她应该是晚清新闻史上值得一书的传奇人物。她作为当时的最高统治者,在有着光荣的文字狱传统的大清主人,竟然能容忍《万国公报》对中国时局指手画脚,容许康梁一党连创几张报纸评判朝政利弊,容许章士钊、章太炎们创办报纸鼓吹改革,容许民报、洋报如雨后春笋……康有为狭隘的、懵懂的、朦胧的想通过改良攫取大权的梦想必然失败,但他的保皇大旗,依然打印在几张报纸上,打出了同革命派一较高下的气势,挖空心思,针锋相对。  新闻报业在大清的送葬哀乐中呈现了繁华气象,就连过去不止出现过多少次的“杨乃武与小白菜”的悲剧,也被激化成了震惊朝野、轰动报界的社会大案。  革命来了,大清完了,报纸所扮演的社会角色,在政治、经济,甚至法律、军事上,都有着举足轻重、不可替代、难以企及的地位。辛亥革命的胜利,被翻覆宣扬在新闻报纸上。袁世凯当大总统,莫理循作为新闻喉舌,功不可没。袁世凯称帝失败,报纸曾给过致命一击,而其当初冒天下之大不韪称帝,也是想做太子的袁克定伪造了一张“最讨厌而最有销量的”《顺天时报》劝进,弄巧成拙,梦煮黄粱,丢了性命。  新闻业的兴起唤醒了中国民众  报纸的威力是巨大的,受到了民众的欢迎,也受到了强权者的铁腕打压。袁世凯在镇压“二次革命”时,一次性扑灭了国民党系全部报纸,查封了全国300余家报馆。被严复称为“良善暗懦”的黎元洪,动怒时分杀起报人来,毫不怯懦。而以倔强著称的章士钊有过办报尴尬,奉行新闻客观主义的黄远生也死于党争黑枪。  办报容易也艰难。中国的第一份报纸,是西方神父传教的权宜产物,几经辗转,做成了国人认识的新视野、思想的风向标、命运的角斗场、舆论的发动机。这不但催生了中国新闻事业的萌芽和发展,而且振奋了中国民主国运的争取和选择,更是促动和加速了中国现代化进程。  在这段历史中,出现过民国“臣记者”薛大可的卑微、山大王王金发砸报馆的荒唐、革命党人唐群英结婚登报的趣事……但,最显著的特色即报道真实、传播新知、抨击时弊、启蒙思想的报业操守,为后世接受、发扬、发展和创新。  1815—1915年间,中国新闻业的兴起、发展和繁荣,在本已枯朽的晚清现场中,不啻于一剂绽放文明、唤醒民众的猛药。 文/向敬之
  •     《纸上的火焰》与“纸包不住火”原文出处:珠海特区报,http://www.zhuhaidaily.com.cn/text.php?ud_key=2964&ud_date=2014-01-26作者:?像《纸上的火焰》这般书名浮夸的书,我本是不会感兴趣的。可一看介绍曰“一本了解近代报业、报人、报史的书”,因自己每天接触报纸、报业和报人,就想看看。而我又是读完一本书后总会有些话不吐不快,就像纸包不住火。   封面有句话:“那些沾满油墨的文字,就是纸里包着的火”。其实这也是我看完全书之后,发现和书名《纸上的火焰》唯一有关系的一句话。我觉得因这句话取书名,还不如叫“纸包不住火”来得有趣和吸引读者呢。   网上搜索《纸上的火焰》,会得到徐永春的一首诗,里面有这样两句:“……所有的荣耀,来源于纸上的火焰……”是的,这本书的作者深入细致地挖掘梳理了晚清、民国很多报人的荣耀,就是“来源于纸上的火焰”,读第一章第四章更有明显的这种感觉。   报人在大清至民国时期皆被视为“不名誉的职业”,“最伤阴鸷”、“斯文败类”——包括早期先驱者梁发一直背着“洋奴”“汉奸”的骂名;中国报业史上第一个以民族品牌为号召的报人王韬在内心认同自己是个“为人不齿、卖身事夷”的“士林败类”;报业史上失踪的报人蒋芷湘(蒋氏高中进士后,隐去自己曾用名“蒋芷湘”,在《申报》担任主笔的履历同样只字不提,因为报人生涯不光彩);蒋的后任蔡尔康在离开报界后也销声匿迹,不知下落;民国报人包天笑、老报人陶菊隐皆被长辈训斥;袁枚的孙子袁祖志、小报鼻祖李伯元更是做报纸难以糊口,好不凄凉……   但,这些报人身后的荣誉都如诗句“所有的荣耀,来源于纸上的火焰”。书中提到:直到近年,梁发才像出土文物一样被重新发现,人们在故纸堆里发掘他的光辉事迹,认定这个声名狼藉的“洋奴”其实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驱;蒋芷湘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自己羞于出口的《申报》主笔身份恰恰让他青史留名,他费尽心力挣到的九品芝麻官才真是可以忽略不计——这正是历史堪玩味的吊诡!   该书根据时间顺序,结合时代背景,写出一代代报人所处的环境和所做的报纸,读来很是清晰,很是过瘾。比如《时务报》时期的康、梁合作与分歧的详细解析;洋人出面主办,《万国公报》《顺天时报》基本持论公允、注重准确事实,其影响巨大的背后那些事情;革命派报纸的假革命消息,与袁世凯公子袁克定的假《顺天时报》效果大异;官报与民报的各行其道;外国报人从马礼逊、李提摩太到莫理循,各显神通……了解更多历史隐秘处的趣味,不管是想了解报史还是想丰富历史细节,该书很大程度上都可以满足你。   该书不少小故事的穿插,让我们从教科书得来的平面历史人物印象,变得更加丰满:原来孙中山名扬天下还有报纸的一份功劳;原来女豪唐群英、“女杰”沈佩贞打砸《长沙日报》、《神州报》各有异同;原来袁世凯当时在媒体有那么多的支持者,是那么地被民众期待着;原来那时候也有诸多为权贵言的“臣记者”……   最后说说该书的叙述风格。我个人把历史分为两种叙述风格:一种是陈寅恪、钱钟书类的言约意丰、须细读方可体味理解的中式风格;另一种就是黄仁宇、何炳棣类语言平铺、细节动人的西式叙述风格。两者谈不上孰优孰劣,我个人更加喜欢中式的叙述。该书就是更多倾向于后者,且不少地方融入目前流行网络词,比如“躺着中枪”、“围观”、“政治PS事件”、“画像门”事件、“山寨版孙文”……好或不好?还是让读者你来自行判断吧。   太阳底下无新事,今天的报界各色人等在这本书都可以找到影子,也许也更丰富了。今天纸媒的没落和转变和前一百年不同,今天距作者写到最后的1915年也接近一百年了。会不会再出现一本“1915年-2015年的报界与国运”?让我们拭目以待。
  •     《纸上的火焰》探寻新闻业发展的大道所在  记者成展鹏  由合肥市广播电视台电视中心纪录片编导汤传福、黄大明合著的《纸上的火焰——1815-1915年的报界与国运》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对大变局中的中国报界与国运一一进行了原生态展示,意在重新梳理报业史的发展脉络,“探寻新闻业发展的大道所在”。11日,该书作者汤传福携此书接受中新网记者独家专访。  汤传福,安徽枞阳人,1975年生。安徽大学法学院毕业,偶然跨入电视行当。担任过记者、栏目主编。2008年以来,致力于探寻新闻报业史、舆论史。点击进入下一页  该书集中笔墨于报人,这是一个不大被人关注的群体,在正统的历史叙事中常常看不到他们的身影,但他们又是中国近代史上极为关键的一个群体。专业的新闻史著作很多,但多着眼于研究报纸本身,而对活跃于报纸背后的报人着笔较少,以致于报人的身影在历史沧桑变化中模糊不清,这本书相当多的篇章直接围绕报人展开,将他们的个人形象、事功从淹没漫漶的历史中打捞还原出来。  汤传福对中新社记者说,在规划写作提纲的时候,我有一种想法,拆开可以单独成篇,放在一起又有内在关联。纵向上按照时序从1815年写到1915年,也就是近代中文报纸出现的头一个100年。这种可分可合的写法是由近代报纸自身发展所决定。在近代报纸出现的早期,报纸极少,报人只有那么几个,线索比较简单清晰,从第一个传教士报人马礼逊到第一个办报纸的中国人王韬,到康有为、梁启超,关联性较强。但报纸发展到一定规模时,报人就成为一个群体,必须进行散点透视,体例上就出现了一些变化,所涉猎的群体也不限于报人,而是与报界相关联的一切人物,如官员、报贩子、讲报人等等。内在的线索就是以新闻专业主义角度解读清末民初报界的成败得失。  汤传福表示,在08年,我看了几本新闻史方面的书,我有点不满意,我注意到这些书无一例外对新闻史时代的划分与革命史是一一对照的关系,将新闻史与革命史捆绑在一起。新闻史和革命史当然有很多交叉的地方,但新闻史肯定有一些自己的特征。比如说新闻要报道确切的事实,但在辛亥革命中,革命派的报纸制作了很多假新闻来鼓动民心,瓦解清军阵营,作为革命手段可以理解,这是舆论战的一部分。但这么做对报纸公信力具有毁灭性,因为假新闻穿帮很多革命报纸民众都不看了。新闻史说到这一段就不能按照革命逻辑去赞美假新闻,得用新闻自身规律去看待革命时期的假新闻。还有革命派与保皇派论战,有很多谩骂和人身攻击的成分,像章太炎骂光绪“载湉小丑,不辨菽麦”,火力很猛,那篇文章作为革命文献自有其光芒,但以新闻专业的眼光审读,毛病很多,不能毫无保留地赞美。所以近年来,有新闻史学者提出重述新闻史,我的这本书也算是一种尝试。  汤传福认为,一本书的完整生命,是作者和读者在合作与互动中完成的。如果非要用一句话来传达的话,那么我引用钱钟书先生在1988年的一篇文章的题目“报纸的开放是大趋势”。

精彩短评 (总计7条)

  •     一段历史都是由无数鲜活的人构成的。
  •     仍有一些人相信,历史会告诉我们一些东西。它关系到人类世界的珍贵价值与共同命运,能让我们站在坚实的大地之上把握现在、眺望未来。本书作者恰好是这种人,他相信,过去不会白白过去,那些在历史长河中闪耀的星辰般的人物,至今仍在散发光芒。
  •     作为故事趣味性很足,而且也能兼顾深刻性,把人物在大时代背景下的思想矛盾描画的很发人深思,但是有点不好就是专业性还不足,没有在新闻这个学科内挖掘太多深度
  •     最后一段看得人浑身鸡皮疙瘩。唐群英的故事太适合拍成电影了,让闫妮主演,秒杀梅丽莎·麦卡西。
  •     百年报界和百年国运,相爱相杀啊,风趣的语言,幽默的文风,比教科书有趣,读完之后大叹当时报人的不屈,不管是慈禧禁报还是癸丑报灾,总有人会在夹缝中寻求生机,若看现在之报人,新闻理想何在,空谈专业主义,但依旧有人在争取最高限度的言论自由那便是最好的了。
  •     这本书的文字有纪录片式的优美,镜头拉近来看百年前人物的所见所感,拉长来看百年间报界国运的历史纵深。报人的个案分析做得特别生动,在此基础上做横向群体分析、定量分析就更完美了
  •     很好的新闻史读物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