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诗

出版日期:2016-5
ISBN:9787544755487
作者:[美] 哈罗德·布鲁姆
页数:381页

内容概要

哈罗德·布鲁姆,当代美国极富影响的文学理论家、批评家。1930年生于纽约,曾执教于耶鲁大学、纽约大学和哈佛大学等知名高校。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诗歌批评、理论批评和宗教批评,代表作有《西方正典》(1994)、《如何读,为什么读》(2000)、《影响的剖析》(2001)等。被誉为“西方传统中最有天赋、最具原创性和最富煽动性的一位文学批评家”。

书籍目录

《创世记》《出埃及记》
荷马(约BC8世纪)
《伊利亚特》《奥德修纪》
维吉尔(约BC84–BC54)
《埃涅阿斯纪》
佚名(约创作于700–750)
《贝奥武甫》
紫式部(978–1014)《源氏物语》
但丁(1265–1321)
《神曲》
乔叟(1343–1400)
《坎特伯雷故事》
斯宾塞(约1552–1599)
《仙后》
弥尔顿(1608–1674)
《失乐园》
华兹华斯(1770–1850)
《序曲》
柯尔律治(1772–1834)
《古舟子咏》
麦尔维尔(1819–1891)《白鲸》
惠特曼(1819–1892)
《我自己的歌》
托尔斯泰(1828–1910)《战争与和平》
普鲁斯特(1871–1922)《追忆似水年华》
托马斯•曼(1875–1955)《魔山》
乔伊斯(1882–1941)《尤利西斯》
T•S•艾略特(1888–1965)
《荒原》
哈特•克莱恩(1899–1932)
《桥》

作者简介

布鲁姆将对抗性的英雄气概作为“史诗”作品的核心特征,突破了传统文体的分类规范,将世界文学中诸多具有史诗气质的作品都纳入本书的整体批评框架之中,既有《伊利亚特》、《奥德赛》、《贝奥武甫》等传统史诗,又有《坎特伯雷故事集》、《失乐园》、《荒原》等充满英雄气概的经典长诗,还包括《白鲸》、《战争与和平》、《尤利西斯》这类立意宏大的散文体作品,以及来自东方的《源氏物语》。通过对文本的细读,以及对作家之间关系的梳理,布鲁姆提炼出了一种颇为独特的史诗传统,即后辈作家与前辈作家在历史长河中不断通过文本展开对抗性竞争、摆脱“影响的焦虑”并开创自我风格的进程。


 史诗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刊于《晶报》2016年7月16日)文/俞耕耘哈罗德·布鲁姆,这个名字已然成为当代文学批评界的“金字招牌”。无数作品都因他的提点赏识,陡然变得声名斐然起来。他也成为外国小说腰封上的“高频词”。纵观布鲁姆的系列作品(《西方正典》、《如何读,为什么读》、《影响的剖析》等),初看都像学院派的“庙堂高作”,实则都在为公众浇灌经典意识和雅正趣味。他自言,“我受到更为充分的教益,学会如何为更广大的读者写作。文学批评是个人的行动,也是与公众接触的行动。”正是沿循这一宗旨,74岁的布鲁姆接手了一个烫手山芋:为切尔西出版社编辑文学批评文集。“单独一个批评家汇集,推介如此庞大的一整套批评观念,确实可说是疯狂。”但布鲁姆完成了,我想这动力可以归结为:他将文学批评视为“史诗”事业,始终追慕英雄气概。译林出版社译介的《史诗》、《文章家与先知》和《短篇小说家与作品》让我们得以管窥布鲁姆的雄心。1翻开《史诗》目录,你也许会感到颇为费解。如果按荷马、维吉尔和弥尔顿创制的体裁标准看,史诗在现今早已绝迹。那么,布鲁姆又是从哪儿敷衍出一部纵横三千年,收录十九部“史诗”作品的批评集?很显然,布鲁姆的“史诗”,既非体裁,亦非题材,更不是体量上的“块儿大”,而是一种精神气质。在作者看来,史诗“具备的定义性特征是英雄精神,这股精神凌越反讽”。它的精髓在于不懈,“或可称之为不懈的视野,在这样的视野里,所见的一切都因为一种精神气质而变得更加强烈”。在我看来,作者所选《白鲸》和《源氏物语》正巧妙映射了史诗气质的两极:一种是反自然的对抗,一种是渴望不衰的创造。我们要感谢布鲁姆的提醒,英雄精神不仅只是阳刚,也会有阴柔,它的关键在于主人公抱有怎样的渴望。布鲁姆举出一个反例或许更有意味:哈姆雷特是人类意识的英雄,却不是史诗英雄。因为,他的渴望往往既言不由衷,又少于行动。“他几乎从不说出自己的真正意思,说出口的话却极少表达真心。”相比哈姆雷特,《源氏物语》中的光源氏就显得真诚许多。布鲁姆罕见解读一部东方作品,成为全书最具异域想象的篇章。“他是情切热烈的人,他的种种渴望是永恒的、不定的,”因为他本人就是一种渴望的状态。紫式部虽然有所责备,却痴迷于源氏对恋爱新鲜体验的“不懈”激情。这是女性投射下的“渴望之书”,讲述了一个“迷惘的英雄”自毁于不衰激情的故事。《白鲸》中的亚哈船长在布鲁姆的眼里,也从一个偏执狂(始终拒绝承认白鲸是征服者)变为普罗米修斯式的英雄人物。布鲁姆在寻找亚哈看似执狂的原因,它竟出于对鲸之白色的恐惧、焦躁和反抗。白色既是自然神秘的力量,又是恐怖的威慑。以实玛利用“色彩的可见空缺”和“一种喑哑、空洞”形容白色,恰好说明船长对白鲸追捕背后是反抗异己自然的英雄伟力。我们讶异,布鲁姆用如此宽泛的界定打破了“史诗”形式和内容的两重壁垒,直接上升到对内在精神结构的探寻上。为此,他别出心裁地发明了“散文史诗”的全新概念。《创世纪》和《出埃及记》可谓希伯来散文史诗,甚至《战争与和平》、《追忆似水年华》、《尤里西斯》与《魔山》等现代小说亦可放在散文史诗的“篮子”里,毫无违和感。2布鲁姆曾在《前言》中这样论断:“关于想象性文学的伟大这一问题,我只认可三大标准:审美光芒、认知力量、智慧。”在我看来,它恰好暗合三部书各自的批评视点。《史诗》看重对英雄精神的认知,《文章家与先知》看重作家本人的智慧,《短篇小说家与作品》则偏向对小说进行审美分析。《短篇小说与作品》一改《史诗》中凝重密实的论述风格,疾风骤雨般品评了三十九位短篇小说巨匠,显得明快有力、精准微妙。作者在比较劳伦斯与亨利·詹姆斯时,寥寥两语就勾勒了短篇小说的两大审美类型。“如果说短篇小说的主要传统是契诃夫式的,与之相对应的模式就是卡夫卡-博尔赫斯式的,梦魇般的怪诞幻象。”布鲁姆深谙,文学批评既离不开文学史的宏观定位,又要对作家进行风格化的价值重估。面对劳伦斯已经过时,并遭女权主义憎恨的偏见,布鲁姆显然有意辩驳。“《狐狸》的艺术性在于其完美的、不带情感的叙述”,“劳伦斯是个非常了不起的小说家,他不可能耽于明显的象征”。这些都在暗合劳伦斯的教谕:要相信故事,而不是艺术家。“伟大的故事很少只是反映某一种人性特征。”短篇小说的本质并不在于篇幅,而是它浓缩作家才华,实现讲故事方式的高度纯粹。如凯瑟琳·安·波特用简洁的壮丽风格描摹了自恋之美。巴别尔以表现主义的洗练,反讽了犹太人在俄国生活是“上帝犯下的错误”。他展现暴力的方式又是如此的魅惑:在悲伤中咽下了犹太传统奇异的欢庆力量。更精彩的是,布鲁姆看破了短篇巨擘们的悖论:才华有多出众,虚弱也会相应突显。菲茨杰拉德的短篇熟练而稳重,“犹如济慈的颂歌和海明威的短篇小说”,主要长篇则显得质量不稳且自我沉溺。对海明威,作者更认为其文体造诣比肩美国重要诗人,然而这天赋却很难适应长篇小说的要求。当长篇无力依靠小品的修辞支撑时,“海明威的失误是单调的重复”,甚至让人感到自我戏仿的尴尬。无论博尔赫斯的小说迷宫多么的繁复迷幻,他在日常叙事上终究显得空洞疲乏。“他所缺少的,恰恰就是浪漫故事的奢华”,“他的故事模式处处都透露着一种隐含的、对家庭浪漫故事的恐惧。”3《文章家与先知》可谓是布鲁姆看似最为突兀的“大手笔”。他甚至颠覆了传统文学范畴的归类原则。然而,如果细加考量,帕斯卡尔、克尔凯郭尔、尼采和弗洛伊德虽为思想家、哲学家,布鲁姆把他们“收编”进文学批评集,也显得很合情理。作者无疑用“大散文观”的宏观视野,描绘了思想型作家的两大脉络:先知力量的开拓者,充满智慧的文章家。他们之间形成了一股合力:既有传统上的借鉴承续,又有风貌上的新变突破。卢梭是浪漫主义思想的先驱,在爱默生、梭罗、罗斯金那里浪漫主义又变了模样。“弗洛伊德是浪漫主义的理性主义者,但其丰茂的独创力将他从传统中解放出来。”那么,先知文章家到底有何效用?我想布鲁姆在论述塞缪尔·约翰逊时,就已强调了文章家强烈的主观预见和自身的伟大风格。它是不可效仿的智慧,“帮助我们找到自己,成为关怀的个人,而不是漠视自己,也漠视他人的个人主义者。”如果说,布鲁姆的文学批评为何让人信服?这三部书或许能告诉你答案:一是他在作品惊罕的多样性里看到承袭的传统,二是他能微妙感知每个作家独有的“艺术神经末梢”。无论从何种角度讲,布鲁姆都更像是文学批评界的“族长”。因为,他总是先找寻一位作家与前辈的“亲缘关系”,确定传统,再探究作家各自的“基因突变”,发掘其对传统的反抗与跳脱。从而,“影响的焦虑”这一主题才会反复出现,经久不衰。“在迟暮之年,我将文学批评的功能多半看作鉴赏”,这鉴赏又融合了分析与评估。因而,这三本书看上去更像是丰盈版的“导读指南”,微缩版的“作家小传”,还附带了“私人书单”与“经典提要”等贴心功能。然而,就在这看似通俗的背后,却隐匿着布鲁姆重估作品价值,寻找作家谱系,建立崭新分类,扩大批评视野的伟大尝试。http://jb.sznews.com/html/2016-07/16/content_3572541.htm欢迎订阅我的微信公众号
  •     买了短篇小说那本和这本,回去翻看 短篇小说 那本,发现内容似曾相识,似乎都是从《西方正典》和《如何读,为什么读》那两本书里摘录出来的?是不是这几本都是中国出版社分类摘选,而不是作者原本就有这本书?对于布鲁姆本人的著作评论,没的说,绝对是值得一读。而且他的观点和那些理论式的评论家不同,更近于读者,或者说他就是伍尔夫曾经评论过的 普通读者,也就是那种实实在在读书,然后讲出自己真实想法,并且还能感动后来读者,引起共鸣。

精彩短评 (总计19条)

  •     2
  •     冬至
  •     部分读过
  •     本來帶著目的性去讀的,但是讀完發現佈魯姆的史詩定義非同一般,“具有創新精神的”?!而且感覺其一直徘徊在“影響的焦慮”里,所以說史詩類似於某些“正典”
  •     这本翻译得很好,值得收个中文版。另外,期待Hart Crane的诗作能有完整的中译问世!
  •     1.翻译不太习惯;2.看完觉得自己是文盲
  •     真的不懂为什么有人说翻译得好。见仁见智吧。
  •     我不知道原文行文如何,但中译实在有过度咬文嚼字之嫌。
  •     布鲁姆一直在重复他自己,围绕自身“焦虑”旋转。
  •     只读过弥尔顿的《失乐园》、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还是精简版)、托马斯.曼的《魔山》,所以只挑了这三本书的评论。布鲁姆的理论深度自不必说,也许是我才疏学浅,对翻译所选用的词汇很是纠结。比如:迥绝 孔硕 卓荦 险谲 荏弱 璀玮 还有峻刻…咳咳咳 另外 这个胶戾乖剌和凌霄骞举是什么鬼?
  •     布魯姆真的沒有天才...
  •     赞美赞美赞美。批评家到了七十岁,果敢无畏,相信自己,因此重新“定义”了文学——比如“史诗”。哈罗德·布鲁姆的书一贯好看,不是只为学院写作的学者。这套的另外几本同样期待。
  •     好看啊!
  •     对抗性、或是创造不衰的想象,是布鲁姆对史诗的诠释。全书不乏“影响的焦虑”和“西方正典”的形影。暂且不谈翻译水准,一方面,所选作者和作品,足见布鲁姆重塑史诗传统的努力方向;另一方面,如何从欲望、嫉妒、记忆、反崇高与反讽等主题和形式里拓出新领地,是作家与这个世界、与文化传统、与自我对抗并相处的选择。
  •     细化解读经典文学,好书,值得收藏。
  •     了不起的文学评论,与之相比,木心的文学回忆录不过是幼儿园水准。
  •     哈罗德·布鲁姆二十年批评实践集大成之作;对众多“强力诗人”及其作品的精彩点评;另类视角下的西方“史诗”传统。另有《文章家与先知》和《短篇小说作家与作品》同步推出!
  •     着实佶屈聱牙看不懂!
  •     比写短篇小说家的好,对写短篇小说家的期望太高。结果感觉还没马原写的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