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新诗·乡情卷

出版社:罗振亚、杨丽霞、 谢冕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13-01出版)
出版日期:2013-1-1
ISBN:9787530658543
作者:谢冕 编
页数:310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   张曙光 张曙光(1956—),生于黑龙江望奎。著有诗集《小丑的花格外衣》、《张曙光诗选》、《雪或者其他》、《午后的降雪》,评论集《上帝送他一座图书馆》等。 洛古村 江水在指缝间滑落,很凉, 似乎还很温驯。卵石堆积的滩岸 弯向目光的尽头,那里是一片 闪烁的白光。没有人,但并不 荒凉。一些圆木散乱着,腐烂。 村庄在附近,被林木遮掩着 洛古河村,由另一条河而得名。 我们沿着江边走着,石头在脚下滑动 撑着木杆,小心翼翼地从 架在半结冰的水沟上面的独木上经过。 “为什么不架一座桥?” 这里,每天只有打渔人走过。 我拾起一块石头,扔出,听到 它溅起的水声。江平缓地流着 枕着秋天和两岸的山脉 像丝绸,在一只手中温柔地展开。 村子里,有人讲述着一场大水 母亲住进了河边的疗养院, 我和弟弟暑假去那里,我们 偷偷在河里撑船,和大人们一起 去起挂网,捕到的鱼,被放进 屋前的水坑,它们可以活上很久, 或被很快烹饪,端上餐桌。 哦,很久了,那个夏天。但我 仍然记得芦苇间的天空—— 飘着白云,是那样的宁静一 和微风带来的河水的腥味。 它静静地流着,人们活在 它的两岸,贫穷,快乐 或忧伤。而它见过了太多的 苦难,或死亡。我的两位同学 ——小学和中学的——就淹死在里面。 刘娟,据说他的母亲为他起了 女孩的名字,为的是好养活; 男一个叫陈小峰,高高的个子, 漂亮,在今天会被人们称为帅哥。 他应该四十几岁了,如果还活着, 也许会变得大腹便便,像其他人。 而我还活着,体味着死者们 留下的辛酸。太多的死亡和 太多的承载,我将在这里悼念 我的母亲,舅舅,祖母,外祖母, 以及我的两位叔叔,悼念死去的 时间和记忆,悼念这条终将会变得 枯干的河,但它也许还会流上好多年。 它是松花江的一条支流,最终 会汇人黑龙江,辗转流进大海。 飞天的长袖在刮风 生在这儿长在这儿活在这儿要刮风 死在这儿埋在这儿塑在这儿要刮风 几千年前一万年后要刮风 大西北是刮风的地方 大西北就是一股风 西北人在刮风的地方喝酒 西北人在刮风的地方造屋 西北人吃大块牛肉羊肉马肉 西北人点一堆火就烧熟骆驼 西北人生男儿生女儿 长大了就是西北人不会断子绝孙 西北人死了就埋进沙漠埋进戈壁 埋进随便哪一块地方不说什么 西北人敢和汉武帝唐太宗打仗 打赢了就烧就夺就抢 就让蔡文姬做他们头入的老婆 西北人失败了也是英雄 就让人家杀让人家割让人家宰 就让战马长啸让大雪扑满弓刀 西北人让儿孙们走进北京走进上海。

前言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一书中说“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作为农业之邦,乡土是中国自然和人文状况的整体背景。中国文化的这一特质,决定了以“乡情”、“乡愁”为基本母题的乡土诗不但源远流长,而且阵营壮观,诗骚以降的陶渊明、孟浩然、王维、李白、苏轼、杨万里等大家无不做过出色的乡情歌唱;即便是近百年的新诗沃野上,康白情、艾青、臧克家、苏金伞、吕剑、余光中、洛夫、苗得雨、陈所巨、席慕蓉、曹宇翔等抒情分子,也同样组构起了一条蜿蜒迷人的风景线,描摹故乡风物,表现乡土生活,再现地域风情,追寻儿时记忆,是20世纪许多诗人不约而同的精神归趋。    徜徉于建国前的乡情诗中,扑面而来的是充满泥土气的农事、与农事相关的场景事态以及对土地的爱恋和忆念。它们鲜活的意象、质朴的情调、十足的地方风味,提供了浓郁的民俗学价值;同时又切入了乡村命运与农民的情感旋律,使地域性意象、事态浸渍着乡土心灵的渴望与吁求。具体呈现为理想图式、现实形态两种流向:一方面,大量作者为侨寓都市的“农民浪子”或乡村“过客”,他们通过雕塑乡土慰藉心灵、对抗都市喧器异化的企望,同从乡土外观照乡土的审美视角遇合,无意中美化了乡土,如朱湘的《采莲曲》、臧克家的《歇午工》、绿原的《乡愁》等,或烘衬宁和幽雅、田园牧歌式的古典意境,或表现劳动者坦荡的心胸、旺盛的生命力,或书写传统的家园情结、文化乡愁,有时甚至宽囿了乡村固有的缺憾。一方面,饱具良知的诗人们,在构筑理想乡土过程中也刻写了底层的疾苦与困惑、乡村的愚昧与落后、民众的灾难与抗争,如刘大白的《卖布谣》、吕剑的《我的村庄》、袁水拍的《老母刺瞎亲子目》等诗,把地理人文状态和人的精神走势交错,有种清晰的时代气息。应该说,理想图式、现实形态乃乡土本质的一体两面,乡土文化中“美”、“乐”与“不变”因子的发掘,“真”、“苦”与“变”因子的把握结合,使现代乡情诗突破了单纯的“乡情”题材层面,触摸到了现代乡土古朴而悲凉的灵魂内核,透析了现代乡土以及“地之子”们的精神脉动与生命情韵,获得了一定的精神深度,只是它过于向农业、土地、村庄一隅倾斜,对都市乡情书写不够,略有“窄化”之嫌。    共和国建立之初,经济建设与劳动生产轰轰烈烈,“大丈夫志在四方”的观念红极一时。豪情壮志的挤压,使社会个体的故乡情结普遍淡化,即便观照乡土也多为现实的直接翻版与描摹,新民歌运动和后来的小靳庄诗歌留下的更是一个虚假的笑柄。在大陆的乡情诗传统遭遇空前断裂前后,海峡另一端的台湾却是完全相反的景象:联系纽带的丧失、隔绝的困窘与饥渴、怀乡的苦闷与伤感等因素聚合,带来了乡情诗的另一个高峰。孤悬海外的地理现实所催生的寻根倾向、飘流意识,使乡愁化做诗人们精神深处一道永远无法愈合的伤口,他们或像蓉子的《晚秋的乡愁》一样,表现“龙的传人”的思乡念归,或像余光中的《当我死时》、张默的《“月是故乡明”》一样,表现为浸满民族意识的爱国咏叹。他们瞩目的“乡”,常常既是具体到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的故园,又是历史悠远、幅员辽阔的华夏大乡土,家国合一的特殊结构拓宽了诗的意蕴指向。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后出现的尝试即物主义写作的“笠”诗社,以及葡萄园、龙族等社团,纷纷启用小村石磨、蓑衣斗笠等本土意象,承载饱具民族色彩的情感,艺术上更臻成熟。进入新时期后,乡情诗写作姚黄魏紫,风格多元,又跃上了一个新台阶。沿续传统流脉的陈所巨、庞壮国、姚振函们,执著于此岸人生,在《黄梅子黄梅雨黄梅戏》、《关东第十二月》、《在平原吆喝一声很幸福》等诗中,展示乡土日新月异的新气象,一幅幅改革开放后地方风景、风情、风俗画“在场”状态细致真切的诗意抚摸,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度挚爱,更走进了乡土文化、人的生命深处。而海子、曹宇翔、江非等“新乡土”诗人,则应和世界格局日趋一体化的“地球村”意识,由文化乡愁的抒放转换为“家园意识”的建构。他们的《麦地》、《呼唤》、《平墩湖》等作品,也描摹观照的对象,但不再停浮于家园的具象书写,而是以观照对象为触媒,虚拟与追索形而上的精神故乡或精神家园,最终使文本成为一种抽象的精神隐喻符号,成为带有探寻生命终极意义韵味的象征行为。    从主题学角度看,乡情是中华民族诗歌的母题;但百年新诗的乡情书写却有新的突破。它以对传统乡情诗的超越,加强了入世精神。传统乡情诗大多隶属于小农经济的桃源梦想,其核心是道家出世的“内圣”思想与隐逸精神,而百年乡情诗在表现乡土特有的静谧清爽时,更切合了乡土民众的命运旋律,写出了现代乡土的精神历程,拓展了乡情诗的内涵,它背离了传统乡情诗仅停留于乡土意识、个人情怀的定位和温柔敦厚、闲适空灵的风格,将乡情纳入到人类历史更久长的宏阔背景中表现,带着一定的群体意向,既把握了民族、地域的性格与心理,又或浓或淡地折射着时代的风雨潮汐,使传统题材的书写带上了现代意识与历史感的光彩。另一方面,百年乡情诗更昭示了一种超前的先锋文化走向。20世纪世界文坛的一个基本事实,是随着现代文明缺点的日益显露,一股回归旧有文化的潮流悄然兴起。而中国的百年乡情诗在现代文明的复杂性令人感到厌倦的背景下,在许多先锋派诗人纷纷迷醉于自我的精细文雅作矫情表演时,执著雕塑乡土,书写乡情、乡愁的精神举动,就在无形中暗合了世界艺术潮流的脉动,输送出了某种具有未来意义的现代文化因子。它具有“还乡”意向的诗意空间营造,是对美善流失、人情淡漠现实的一种弥补和对抗,在为饱受现代文明困扰者提供自然而淳朴的精神慰安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抗衡并反拨了诗坛意识的倾斜。    “乡”和“土”密切相连,所以一提到乡情诗很多人自然就想到它朴素通俗,想到它不够现代和洋气,其实这是一种错觉。的确,百年乡情诗特别是在前期的实践中,大都抵制过分精巧婉约的诗风与象征隐喻等高难技巧,追求清新明朗、朴实自然的诗风。在抒情策略上多综合主观表现与客观再现,或将主观情思寄寓在平凡生活的事象细节中,或展露由客观现实孵化的心灵意绪,言情方式隐显适度。戴望舒的《小病》触景生情,托物言志,将莴苣化为乡思的外化机缘点,闻到莴苣似的泥土味儿便勾起了对家乡小园、亲人的神往与怀念;庞壮国的《关东第十二月》也调和直吐心曲和意象暗示,大量铺排饱蕴北大荒泥土味的风景风情风俗,浩大壮观,格调豪迈沉稳,外化了北方粗犷的性格。百年乡情诗基本不做大幅度的意识跳跃,也少蒙太奇式的意象奇接,它多注重严谨完整与意绪、行为来龙去脉的交代,符合中国人的情感活动方式。而乡情诗结构的魅力就在于平中见奇,常通过高超的概括力而使诗精悍凝练,在狭小的空间里包孕无限的指归。在这方面臧克家的《三代》堪称奇绝,寥寥二十一字,三个并置画面,就既横向展现了三代人不同的境遇,又纵向概括了农民一生与土地间生死相依的密切关联,小而大,短而丰。罗青的《八月十五的月亮》、潘洗尘的《饮九月初九的酒》也在传统结构方式的承继方面表现出精湛的功力。至于在语言态度上,百年乡情诗更无意关注冷僻暴戾的字眼,而钟情于有乡情色彩的物象语汇,让人感到亲切自然;而由它们衔接组合的事象、画面等则更透着洗尽铅华的明朗与清新。如徐迟的《春天的村子》口语式的叙述直接、随意、自然,但却把乡情乡恋表现得别致而辩证。而像丁可的《让杏花先开》、丁庆友的《老牛》本色、天然而简洁的语汇选择,“离文化远一点”的写作态度,更达成了与乡土精神的同构,具有一种活泼与非技巧化的力量。    但是百年乡情诗并没有死板地恪守传统,更非仅仅固守一种风格,而是根据内涵上由田园情调向文化底蕴、民众疾苦向生命关怀揭示的位移,在艺术上合理地向现代性开放,这种越来越自觉的意识为百年乡情诗带来了“土气”之外的另一番气象。很多诗人都吸收了象征、暗示、叙事等手段,如艾青的《手推车》(见《社会卷》)就是多种艺术技巧的综合创造,它表层是观照黄河流域常见的物象手推车,实际上主体情思渗透的结果,已使手推车晋升为水深火热中农民的象征符号,诗人即是借它表现北方农民的苦难与悲哀。这种写实底层上有形而上象征意蕴的高层结构方式,使诗情飞动于写实与象征间,统一了人间气味与形而上学,获得了作者主观意图以外的巨大暗示场与悠远的审美效应,强化了情思力度与主旨多义性。余光中的《乡愁》(见《社会卷》)以乡愁与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意象关系的分别建立,多向度地表现游子思乡念归情感的内涵,四个比喻,并置连环,层层推进,将乡愁情感传达得复杂而微妙,充满含蓄的东方风韵,婉曲别致,妙趣横生。海子的“麦地”意象更是戛然创造,它既是自然风景,又是人生和心灵的风景——农民命运和文化精神的隐喻,海子对这个意象蒙尘的去蔽,返归了自然本原和诗的原创力,以荒凉和苦涩的搅拌,超越了传统诗人观照山光水色时忘我寄情的境界。到白连春的《癌症》、韩博的《雪儿一尺》中,已不乏后现代艺术因子的闪回了。也就是说,百年乡情诗在艺术上是量体裁衣,只不过总体上更接近传统而已。    百年乡情诗的不足是明显的。它在理论上始终缺乏重大的建树,“愈是民族的,愈是世界的”理论的过度强调,导致大量乡情诗只能做匍匐于乡土之“兽”,而无法盘翔为入乎乡土又超乎乡土之“鹰”,少哲学意识的烛照,少言理而多宣情,探究乡土本质和人之存在的作品不多;有些诗歌只是古人恋土意识的翻版,或仅陶醉于传统的清新梦幻里,流露出优越的本土观念,偏离了现代乡土乡情的真实本质,优美得令人难以置信;还有不少作品手法陈旧单一,想象粗糙泥实,特别是对后工业社会带来的生态紊乱、都市和乡村的对立互渗、新文化语境下人与土地的关系及精神困惑等问题,尚难以做出及时、有效的回应。百年乡情诗的种种遗憾限制了它的影响力,也为它进一步生长提供了可待拓展的空间,乡情诗的书写还任重而道远。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书的编选过程中,我的学生董秀丽、刘倩、宋宝伟做了不少具体的工作,在此谨表谢意。

内容概要

罗振亚(1963-),黑龙江讷河人,文学博士。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一直任教于哈尔滨师范大学,现为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5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兼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理事、天津市写作学会副会长。出版有《朦胧诗后先锋诗歌研究》等专著六种,主编《龙江特色作家研究》等丛书四套,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文艺理论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一百五十余篇;先后获黑龙江省优秀社科成果一等奖、青年一等奖、湖北省优秀博士论文等奖励,主持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及省市社科基金项目多种。 杨丽霞,1962年生,黑龙江北安人。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为南开大学档案馆副研究馆员。主编过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书数种,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

书籍目录

编看前言(罗振亚) 刘大白 卖布谣 刘半农 一个小农家的暮 稻棚 郭沫若 黄浦江口 徐玉诺 故乡(节选) 暮筏上 农村的歌 陆志韦 航海归来 周无 过印度洋 康白情 和平的春里 朝气 江南 徐志摩 乡村里的音籁 夏日田间即景 宗白华 东海滨 何植三 夏日农村杂句(选二) 闻一多 太阳吟 冰心 乡愁 应修人 温静的绿情 李金发 瘦的乡思 故乡 穆木天 心响 北山坡上 山村 薄暮的乡村 冯乃超 乡愁 南海去 蒋光慈 每回搔首东望 潘漠华 离家 游子 饶孟侃 家乡 朱湘 采莲曲 蓬子 荒村 戴望舒 游子谣 旅思 过旧居 小病 臧克家 难民 故乡 三代 歇午工 生的画图 村夜 李广田 地之子 乡愁 异乡 归梦 消息 苏金伞 农人的脊背 离家 摘棉花 汗褂 稻草担子 场边夜话 制荣恩 十四行 曼睛 卖地 卞之琳 归 林庚 秋深 侯汝华 水手 艾青 北方 欧外鸥 我们的土地散发着芳香 陈梦家 黄河谣 萧红 异国 辛笛 刈禾女之歌 金克木 访旧 小松 乡愁 马子华 台城上 衷着霞 家园绿 离家 纪弦 舷边吟 脱袜吟 徐迟 苕雪的溪水上 江南(一) 春天的村子 史卫斯 独游 无声琴 邹绿芷 五月的故乡 韩北屏 病 张家骥 我将远徙千里之外 方敬 雨景 赵瑞蕻 雨巷 戈壁舟 故乡 邹荻帆 乡思 杜运燮 乡愁 吕剑 催耕曲 家乡有座山 我的村庄 彭邦桢 月之故乡 郭小川 乡村大道 刘岚山 花轿 钱丹辉 五月之夜啊 袁水拍 老母刺瞎亲子目 丁力 归心 晏明 我家的菜园 杜谷 泥土的梦 青勃 归侨 绿原 乡愁 沙鸥 边家山 夏传才 第九年的流亡之歌 杨山 好的梦 甄崇德 春天,乡村的声音 沙白 水乡行 张志民 倔老婆子 雁翼 故乡,我回来了 蓉子 晚秋的乡愁 余光中 乡愁四韵 当我死时 巴•布林贝赫 故乡的风 …… 平墩湖 辛泊平 故乡的槐花

编辑推荐

《百年新诗•乡情卷》汇集了不同的诗人在不同的时期写的“乡情”题材的新诗。阅读此书,读者可以在不同的时空中集中感受人们对“乡情”表达的方式,从而更深刻地认识时代变迁施加于“乡情”的不同影响。

作者简介

《百年新诗•乡情卷》是《百年新诗》(乡情卷),收录新诗近200首,包括:刘半农的《一个小农家的暮》、徐志摩的《乡村里的音籁》、应修人的《温静的绿情》、冯乃超的《乡愁》等。五四新文学革命最重大的成果,是诞生了新的诗歌形态——中国新诗。新诗是用接近于口语的白话写作,语言的转换大大促进并密切了诗歌和社会发展以及人们日常生活的联系。诗从传统的领地——庙堂和书斋——走向了大众和民间。其最明显的成效则是,诗歌涉及的题材更加宽广也更加深邃了。人们于是在诗人的创作中,看到了他们所熟知的或所乐见的人生万象,不仅是天空和大地、山林和海洋。而且是市井和乡间,大自大干世界的林林总总,家国兴亡的风风雨雨,小至啼饥号寒的小人物的悲情人生,乃至芸芸众生的悲欢离合、爱恨情仇。这一切,理所当然地都成了诗人驰骋想象力的无边疆土。新诗表现领域的开拓,为编选者提供了可供广泛选择的可能。数十年来出版的中国新诗选本为数颇多,体例各异,但以年代和时段划分的居多,兼有以诗人为目予以编选的。


 百年新诗·乡情卷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2条)

  •     我老爸的诗歌在里面有
  •     如果你能挑出一两首值得你学习借鉴,那就五星!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