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醒子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8-1
ISBN:9787301228654
作者:[英] 沈艾娣
页数:172页

内容概要

沈艾娣,牛津大学博士。曾任教于哈佛大学,现为牛津大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华北乡村、地方宗教与社会、清末以降的社会文化等。著有The Making of the Republican Citizen: Ceremonies and Symbols in China, China: Inventing the Nation,及The Missionary’s Curse and Other Tales from a Chinese Catholic Village等。

书籍目录

中文版序
致谢
序言
第一章 写作
第二章 儒生
第三章 孝子
第四章 议士
第五章 商人
第六章 老农
尾声
参考书目
索引
译后记

作者简介

本书以19世纪、20世纪之交的一位山西绅士刘大鹏的日记为核心资料,描绘出其人作为儒者、孝子、商人、议政者、农民的不同身份状态下的人生景况,讨论了中国在从传统社会转型为现代社会的动荡中下层知识分子所面临的生活的困难、身份认同的焦虑,以及由此而来精神的折磨与坚守。从一个人的遭遇折射出清末民初中国社会、中国知识群体的转型之痛。


 梦醒子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5条)

  •     薄薄一本小书,读毕怅然。曾经有这样一个人真实地活在人世,又终于离世,离我的生活也不遥远,因为我的祖辈过得也就是这样的生活。其中关于纸张、农事的部分,姥姥在我小事曾多次讲述过,这才几十年啊!1.在社会发展的大趋势面前,个人显得非常渺小。2.在时代转变过程中,个人应有所坚持,因为新事物并非全对,矫枉过正是常态。3.个人对于时代的改变应有所警觉,对于新生事物不应盲目排斥。4.个人应多掌握几种谋生手段,时代变迁往往会消灭若干职业。5.传统仕途(今天中国亦然)中成功者是金字塔尖山的少数人,作为个人,应安排好自己的人生。仕途成功了可以过得好,试图失败了也要好好过。6.社会在变,人性则变化很少。7.我不知道人类社会将向什么方向发展,但传统文化中有很多东西不应被抛弃,譬如信,道德。变革从来不是简单将传统彻底推翻,而应是对传统的改良。因为人性从未改变,因此文化不可割裂。8.开始写日记吧!说不定未来有一天你的日记也能出书。不知不觉,姥姥已离世6年,十分想念,也很茫然。
  •     被动的现代化《梦醒子》是以19世纪、20世纪之交的一位山西仕绅刘大鹏的日记为核心资料,描绘他以及他的家乡山西太原近郊赤桥村在社会现代化转型过程中所经历的困难与焦虑。英文版的书名是“The Man Awakened from Dreams”,暗指一位受儒家教育长大,终生以儒学作为自己人生准则的知识分子,在急速发展的中国近现代历史里犹如旧梦中醒来,茫然无措。同样茫然无措的,还有他的家乡山西。《梦醒子》的作者沈艾娣说,“教科书都倾向于将现代化描述成向美好生活的迈进,我希望学生们能看到这些遭受进步之苦的人”。在《梦醒子》里,沈艾娣对刘大鹏有着深切的理解和同情,她不以现代人眼光批判他的守旧,把他的日记结合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状况,分析一位被动现代化的传统中国知识分子的“转型”之痛。刘大鹏生于1857年,1942年逝世,略知中国历史的都知道,在他一生的时间跨度里,中国一直在现代化之路上摸索前行。在现代化的洪流中,个体的抵挡是微乎其微的。刘大鹏从小受到良好的儒学教育,中过举人,儒家的价值观已深深定型。1905年科举制度的废除让他“万念俱灰”,他和他的朋友不但失去了入仕的希望,而且失去私塾先生这一体面且收入还算不错的工作。而对于他所在的乡村社会来说,多数村庄能够支持旧式教育,因为仅仅需要一间教室和一位先生。新式教育则支出繁多,对大多数村子来说,即使要建立一所小学也是极其昂贵的,因此接受教育的儿童数量反而下降了。另外,为了维持新式学堂的开支,税收也不得不增加。教育、军备、医疗,现代化事业总是要花钱的,而相应的项目大多是在城市,资金则是压榨乡村,社会资源统一向城市集中。在当地普通人看来,一系列新政和改革伴随而来的都是税赋的加重。无论是刘大鹏还是他所处的赤桥村,人们的生活其实是每况愈下的。在辛亥革命后,刘大鹏曾短暂参与过县议会,终因无法用儒学观念解决现实问题而离开。在接下来大多数的时光中,刘大鹏的身份由“读书人”转为“商人”。他经商、开煤矿,探寻自身和家族的出路。阎锡山统治下的山西,为筹措军费不断加重税收掠夺财富,政府支持的是现代化的大煤矿,刘大鹏家的木器生意越来越难做,他和朋友一起经营的小煤矿也遭遇破产。越来越多的人陷入赤贫,进入老年的刘大鹏不得不以“农民”的身份苦心经营家里的土地度日。从读书人到商人再到农民,刘大鹏每一次身份的转变,都折射着他与家人生活的愈发艰难。在被动的现代化进程中,刘大鹏是一位“失败者”,和他同一处境的还有他的家乡山西。清朝时山西曾是一个工商业发达的省份,晋商名满天下,连清政府也会向山西票号借钱。我曾经游览过晋商最发达时期留下的王家大院,层层高墙、设计巧妙的院子和小楼、精美砖瓦无不述说着昔日的辉煌与落寞。几乎在刘大鹏遭遇人生挫折的同一时期,晋商也连接遭遇打击并迅速衰落。庚子赔款的摊派、辛亥革命后外蒙独立、阎锡山的苛捐杂税、日本的入侵,都加剧了晋商以及整个山西工商业的衰败。“现代化进程重写了道德秩序,也重塑了地理空间……政治决策使得一些地区变成重要的中心,而一些变成边缘地区。”沈艾娣在序言中说:“在历史叙事里,伟人常限于伟大的领袖、作家和思想家。刘大鹏并不属于其中任何一类……我之所以写他是因为我希望他作为一个真实的人——而非任何抽象的某个阶级或者某一类人的化身——能启发我们重新思考生活在20世纪中国的变革当中会是什么样子。”这本书让人看到个体生命的探索在时代快速向前发展这一现实面前的悲凉,从而反思一直以来代表“进步”那一方的话语霸权。正如作者所言:“现代化国家强势推进改革,而很少考虑到被卷入其中的普通百姓的感受和历经变革而付出的巨额代价。”
  •     這是一本在微博上廣受好評的書。雲中上師說,此書寫得好,譯得好,可能會成爲今年最暢銷的學術書之一。如果能得到大眾的關注的話,可能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書中基本全以敘述的形式,將劉大鵬漫長而複雜的一生娓娓道來。作者以並非基於檔案研究而自承此書並非典型的微觀史。另一方面,他自述此書還是借鑑運用了微觀史研究方法的一些基本元素——對個體生命和觀念的具體研究、一種敘事結構。敘事的方式,改變了史學“研究”在理論與敘述方式上的枯燥,可以引領讀者進入一種情境,以看故事的角度進行閱讀。這大概也是近些年敘事史復興的一個原因。從中國的傳統來看,《史記》之廣受歡迎,原因之一也在於太史公出色的“敘事能力”。當然,採用敘事方式是作者自覺的、有意識的行爲。可同時,我們也應該意識到,這是她在一種理論的支持下進行的。作者有意地進行微觀史的研究,其目的是撼動宏大敘事的整體化傾向,潛在的,就是認為宏大敘事之不符合歷史與無價值。這是作者對於歷史學的認識,涉及到歷史學的價值與意義,這裡暫且不論。我想說的是,微觀史與宏大敘事未必就互不相容。儒生、孝子、議士、商人、老農,這是作者對劉大鵬的定位。在各種身份的轉換與衝突之中,我們看到的是一個人複雜的人生。任何一種身份都是真實的,也都是劉大鵬自身認可的。在劉氏那裡,似乎並沒有身份認同的危機,他的危機更在於精神世界,在於傳統經學教育培養出的思維方式在面臨“近代”國家與社會轉型時的困惑與彷徨。作為“遺民”,劉大鵬反對民國,但他又不完全與民國體制斷絕關係。在第81-82頁,作者寫道,劉氏被選為縣議長,第一年拒絕就職,第二年不情願就職。但在第88頁,作者卻又說劉努力通過演講和參與選舉謀求在新機構章獲得職務,在1912年也接受了縣議長的任命。這裡前後是矛盾的。即使拋開此不談,劉最終仍舊在民國以後擔任了各種職務,他如何處理這中間的衝突,如何在思想信念與實際社會生活中取得平衡,似未見作者的深入分析與解釋。作者基於劉大鵬的日記來重構他的生活與精神世界,劉氏是主角,是絕對的核心,甚至也是唯一的發言者。他希望的是還原一個個人。但是,在我看來,作者在貼近描寫對象的背後,其實又孤立了個人。以同情之理解去看前人固然不錯,卻也應在同時將其置於他所生活的時代與環境之中,也需要其他人的眼睛對其在社會中的實際地位進行定位——尤其是在作者有更大的關照的情況下。在作者的眼中,劉大鵬大概屬於居於位高權重者和普羅大眾之間的下層士紳。姜士彬以受教育程度與權力大小爲根據將中國社會劃分爲九個階層,最高者受過經學教育,享有法律特權,最低者不識字,不能自給而仰賴他人。劉大鵬中過舉人,從此來看,無疑屬於享有特權的最高統治階層。但他又長期以課館支撐家庭,從他人那裡獲得經濟資源。這大概有晚清山西地方的特殊性。但同時也提醒我們,任何分裂方式都只是權宜之計,在實際處理上沒那麼容易清楚無誤地進行劃分。在現實上看,1909年劉大鵬已被選為省咨議局議員,民國建立後更成為其鄉里的首任縣議長。這無論如何不能將其視作“普通人”。儘管劉的鄉人或許笑他的迂與不合時宜,但這並不影響他們對劉的尊重,以及更為重要的劉在地方的社會地位與影響力。作者以下層士紳的眼光來觀察劉大鵬,竊以為在視角上是有問題的,從而影響到了對劉氏的判斷。。作者以為,劉的地位源於他的道德資本,而他最後之逐漸失去其地位,也是由於儒家道德資本之“不合時宜”。在有意無意之間,作者似乎在暗示儒家思想在“現代”破產之無可奈何而又不得不然。這種判斷依賴於個人的情感與理性經驗,辯之無益。但是,我以為有一點是作者忽視的,即劉大鵬中晚年所生活的中國山西,並不是一個正常狀態下的“近代社會”。與儒家思想相衝突的,也並不簡單的是所謂“近代”,而毋寧說是亂世的翻雲覆雨。在此之中,劉大鵬個人的失敗是一回事,而儒家思想能否解決又是另一回事。劉氏所理解的孔孟與真正的孔孟並不相同,作者也承認劉氏的思想中雜有道家乃至民間信仰的影響。也就是說,由劉大鵬個人的遭際是推不出儒家思想之必然破產的。從全國的角度來說,劉大鵬是個無足輕重的人物;但在他的家鄉,則是地方社會結構中的最高階層。據作者說,在劉的晚年,其家族已然衰落,這一變化屬於“近代”中國地方社會解體的一個過程,但恕我淺陋,我並沒有在此書中看清過程到底是如何發生的。解答這一問題,僅僅從劉大鵬個體的角度去觀察恐怕是得不出答案的。但既然作者希望“以小觀大”,以微觀史映照甚至“瓦解”宏大敘事,就無法避開這樣的追問。甚至還要問,劉大鵬的遭遇是個體的還是群體性的?在其家鄉、在山西與中國其他地方有何不同?不同階層對這一變化又是如何看待的?等等。所以,在我個人的感覺,此書並沒有那麼出色。讀下來的感覺是蜻蜓點水,似乎各方面都觸及到了,但僅此而已。浮光掠影式的敘述背後,或許作者並沒有真正抓到核心問題,真正理解古代與近代的中國。2013年9月24-25日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微观史才是历史的真相吧
  •     17年地铁读书第三本。进度实在太慢,以至于最末一些内容选择在家看完。作者着实絮叨了一些,细节,个人与时代的结合也不够精彩。
  •     研一读的吧,上英语课的时候读一点。只能说老外很会选角度,讲的道理和事情太普通,毕竟她的潜在读者是老外。
  •     微观史,学习写作手法
  •     大变革时代留下难能可贵的资料……最后子孙辈不同命运令人唏嘘,分家后抽鸦片的花光积蓄落得贫农身份,正儿八经过日子的却成了富农,世事无常!
  •     卑微真实的历史
  •     儒家传统在现代化面前的溃败。
  •     大時代下的小人物命運,比之大而空的理論確實有意思也更真實,只是很期待看到的華北的鄉村與珠三角鄉村的差異沒感覺到。
  •     非常出色的微观史著作,真正的窥一斑而知全豹。
  •     第一次读这种微观史类型,很不错,感觉像看了本小说再加上解析,不得不说,作者身为一个外国人剖析的很到位,从刘大鹏一人出发了解了山西在19.20世纪交替之际的真实情况。受益匪浅!
  •     在书中最让我感触的是作者自身的身份焦虑,尤其是当整个社会的变动超出自己的理解时,总是需要一些方法完成身份的自我界定。所谓的遗老,不见得是旧社会的得益者,但经常是新社会的失意者~
  •     微观史视角的乡村士绅 是饱满而真实的人 不是专业术语定义下冷冰冰的头衔 读了之后受益匪浅 农村为何被冠以落后的烙印 乡村和农村的区别 不同区域近代化的表现 以及日记中主观色彩下的认识和理解时事 都值得我们警惕和深入挖掘 不妨来反思当代农村 中国士绅阶层消失 随着城乡差距拉大 乡村人员外流 如今该如何去拯救我们的乡村
  •     刘大鹏所代表的,实际上是一个溢出传统的“国家精英”范畴的知识分子群体,也就是坐馆先生、师爷或者胥吏阶层。这是中国历史中非常独特的一种身份类型,有知识,但没有地位,处于上层精英与下层民众夹缝地带。对这种灰色身份经验的研究,使我想起卜正民对抗日时期上海孤岛中选择“合作”的公务员的研究(有趣的是,刘大鹏的后代也选择了与日本人合作),因其夹缝,故成其意义。在现代性进入山西大地时,边缘人的命运具有了一种独特的透视性质,通过对《退想斋日记》的解读,我们能看到商业精神怎样渗透和改编着儒学教义——一如资本主义精神改写了新教的面目——也能看到实体已然衰朽的儒学怎样以“名望”、“德行”的方式渗透着经过现代洗礼的人事制度与思考方式。刘大鹏的日记提供了一个观察变迁的样本。
  •     刘大鹏的人生脉络清晰,恰是因为中国近现代史的若干阶段对他产生的直接影响,比如科考的废除,比如辛亥,比如蒋冯阎大战,抗战。社会史的写法,见微知著,以小人物的命运沉浮,给人更直观的感受。
  •     高考完第二天看的书,犹如一闷棍。
  •     这本书真好看(封面与内容),虽然没有太多深入的分析,但看这些带有传记色彩的书能让我有更多的历史感
  •     挺不错的个案研究,透过刘大鹏这么一位下层士绅的经历,描述清末民初以来的社会剧变以及面对这一剧变,以刘大鹏为代表的这一群坚守传统的士绅的处境,对于现代化带来这群人的身份焦虑,更令人对现代化的种种问题产生思考
  •     一个乡居士人的一生。各方面都照顾到了,所谓写得不够深入的批评或许有些苛刻了,本来不是教科书的意思吗?之前接触这一层面的东西太少,给我的启发还是很大的。对现代化的反思自然是本书的出彩之处,最让我感慨的还是所谓的精英“建构”、上层对下层的影响,到底到了什么程度?放在刘大鹏周围的邻居的角度来看,很小,大家最关注的就是自身的利益,当然不能排除有时代特点影响什么的,但是的确是如此:如果上层变革不真正“戳”到下层,下层其实不是很会在乎上面是谁在统治 管理,他们宣扬的理念也不能达到多种形式的“权力”渗入,从而使下层发生改变,这也是导师今天讲的一点。
  •     前后两部分存在着理论与故事的脱节,很多有趣的问题都没能充分的论述,很难说作者达到了自己问题意识的预期。但是刘大鹏这样一位孤单而骄傲的命运抗争者,被放置在近代中国的历史波涛中,这样的故事本身就足够吸引人了,况且是以外国人的 笔触来写作。
  •     读完了,没太大感觉,人生史?
  •     一个华北乡居者的人生,乱世之中普通人是如何自处的,他应该是个悲剧,信仰的崩塌才是最崩溃。
  •     书很薄,文笔很淡定,但对我其实满震撼的,没想到一位乡绅的一生可以经历过那么多不同生计/角色,坐馆、投资煤矿、议政,奈何几乎都因政局变换而落败。 主人公的形象 应该主要取材于其数十年的日记,另外作者也做了很多实地访谈;但我最喜欢的是,作者视野很广 从全国的经济商贸、文化、政治,都抉发出对山西的影响,从而简洁而清晰有力的说明了清末至民国的全国、全球的局势如何左右着太原县赤桥村。 主人公的谋生和生活虽被时局播弄起伏,儒家信念却一以贯之,真诚而坚定,使其迥异于时人和同侪,也反过来说明儒家的必败。主人公晚年,乡村凋敝 维生艰辛 更兼日寇凌虐,饱尝“亡国奴之困苦”,真令人心酸痛惜,天地不仁 历史残忍。
  •     宛若一张大网,密密地铺展开来,层层叠叠,读得我快要窒息。
  •     作为一个具体的故事和时代切片还是很优秀的。
  •     用外国人的视角回顾历史 大概更有趣吧
  •     新旧时代转换时的个人应对,犹如当下面对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感觉。
  •     传统的儒家思想内地乡村似乎有着更为浓重的残余,然而彼时新式的与传统格格不入的文化已经成为一股势不可挡的洪流,作为传统文化之堡垒的乡村,也被撕开一道巨大的口子,被迫接受新思想的涤荡。而作为同时接受过儒家教育和新式教育的知识分子,在面临“千年未有之变局”也即传统文化支离破碎之际,必将因为早年确立的价值标准被新的评价体系不断否定、冲击而感到万分痛苦并无法自遣。新的价值体系的建立会把一批人推往时代的潮头,在新的道路上带领他们的追随者前进;而在他们身后,是无数因为坚守旧价值旧伦理而被淹死的殉葬者。没有人为这最后一批批殉葬者收尸,即便是他们的死了1000年2000年的圣人,也被从坟墓中拖出来鞭尸。
  •     沈艾娣在序言里写道,中国史学者更愿意关注上层政治而非个体命运。然而掩藏在宏大历史叙事里的个人生命周期若是展开了褶皱,也堪称一番图景。刘大鹏从一个满怀抱负的举人,到一个颇有名望的经商者,再到重返耕地的老农,其背后是农村在近代化中付出的代价,以及在新旧观念冲突下蹒跚前行的社会进程。
  •     “芝桂为伍,麋鹿同曹”。清末准乡绅刘大鹏,几多循规蹈矩的发达梦。能力不够魄力不够。转眼科举废,三观被震碎,儒家秩序被渐渐抛弃,铺天盖地的背叛。“后来我总算学会了怎么写八股,可惜科举早已离去消失在清廷。”于是有了乱世书香第一集死谏。 刘大鹏摸石头过河,靠基盘乡里声望,再不情愿也做了议员,粗糙的经理人,调解票号纠纷。交感巫术,圣母祭祀,义和团练,维新派,新潮乡绅,票号商人,成年男丁出去务工,《顽主》T台一幕幕的魔幻现实原来不假,同时发生在刘大鹏眼前,发生在日俄战争之际的山西太原晋祠。
  •     阅历太浅怎么都分析不好他们所处的时代中不起眼的个人 不断跋涉却无法到达的未知世界
  •     微觀史。好看。譯文质地美味。末儒商紳,下田陶潛,現代公民。
  •     反正就是,好看。
  •     华北乡居者刘大鹏的一生,细腻的心态变迁为我们了解那个时代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晚清帝国时期的士人,在新世界势力崛起的大背景中让人甚感悲凉。
  •     读书人的所有价值观随着变革与世态变化而变得峥嵘,很无奈也很痛心。
  •     刘大鹏的一生建立在这样一个基础上,即其所受教育和他那明显的对儒家的坚持让他在地方事务上有发言权。如今他却被忽视了,因为世界改变了:他的教育和行为不再标志着他是个正直的人,仅是历史存留的古董。
  •     现代性
  •     分析与叙述夹杂,后半段的分析不如前半段。尤其讨厌类似“现代化进程重写了道德秩序,也重塑了地理空间”这种看上去很高大上实则是简单粗暴的name dropping且缺乏分析的句子。
  •     刘明一代之中完成基础经济积累,刘大鹏自幼立定大志,坚持十余年中举,这不正是典型的以经济策动举业、通过心理挑战获得成功的案例?以一人一家一村一地之事,侧看一时代一国家的运命,是许多学问家采取的方法,是书虽薄,确属此类精品。一些细节,譬如刘大鹏敬字惜纸(他有许多日志写在报纸或草纸上),每在路上看到残破带字的纸片,哪怕是烟盒,也要带回家烧掉。令我想起家祖所言幼时读书写字,鲜有干净大白纸,每次先习小字,写满之后再练大字,非要用尽才行——纸是很贵的,字更是道的依托,心中先有敬意,读书方能认真。看刘氏的耕读,此辈才是最后一代士,寓读于耕,除草如除心秽,耕而读者,修其身也。我有想问,倘若世界的变革不断加速,谁不是不合时宜的人?其梦醒子梦虽醒尤可耕读,我辈有何归处?
  •     书本身没有问题,另有史景迁那几部个人微观史可以参照。但我只是觉得这本写给英国大学生看的白话简写带批注本《退想斋日记》,披上海外中国史的大旗回来卖,对于我们来说是不是有点悲哀。
  •     溫柔的一刀。寫法很高明
  •     内容大致可称为清末明初没落返乡儒者日记考。干媒体快一年,竟接触过不少当代的翻版,也可能是自己的想象。切身感受难免。ps海外名校的研究还是赞。
  •     谋篇巧妙融合个人生命周期、活动领域与时代进程,分述不同类型价值冲突与行动选择,统贯现代化进程中士绅全面退位农村注定衰败的主线。行文洗练,情感内敛,愈增力度,一如作者其人。译质上乘。史料与方法并无突破,惟拿捏精确,宏微兼顾,合理想象,与史景迁萧邦齐各占胜场。
  •     20160717/作为微观史范例来讲,作者的议论和个体材料的结合有些跳脱,但议论升华的确实有启发意义。
  •     断断续续,一个美国人写了一个山西晋中乡绅的微观史
  •     3.5 略沉闷
  •     这是一个小人物的历史。关于他的六个面相。
  •     社会学研究方法老师推荐书目,刚下课就借来读了。主人公内圣的追求与腐烂的现实之间的张力,被日记所构建起来了。打算拿“梦醒子”当笔名了,哈哈。
  •     对某些细节敏感度不够。
  •     书太多,选着读,偶尔读到稍不如意的一本就难以忍受。
  •     在学术专著中是本读着很有意思的书,沈艾娣通过描写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一位下层绅士刘大鹏的个人生命史,来理解国家大事如何与日常生活发生接触,一位有着儒家道德理想追求的人,如何消解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刘大鹏在日记中把自己塑造成一个理想的模型,一个事事以儒家的要求绳准自己生活的楷模,充满说教与道德反省。从这个意义上讲,刘大鹏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个案,这其实是中国在近代化过程中,绝大多数坚持儒家信仰的旧派儒者的悲剧写照。他的一生犹如一份索引,使我们得以瞥见那一时期中国所面临的种种机遇以及最终的凋零。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