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笼中鸟为何歌唱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13-4-23
ISBN:9787542641342
作者:[美] 玛雅•安吉洛
页数:320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汝不得肮脏”,“汝不得粗鲁”,这是亨德森奶奶对我们的训诫,也关乎我们全部的救赎。在每个严寒的冬夜,我们都不得不在睡前洗净脸、脖颈、四肢和脚。在我们走出房门时,阿妈还会补充一句,“尽量洗干净点,把能洗的地方都洗洗”,脸上带着只有圣洁的人做不圣洁的事时才会出现的坏笑。 我们晚上去井边洗澡,井水冰冷清澈,用来涂腿的凡士林冻得像石头一样,但我们还是要洗干净,然后踮着脚尖一路小跑回到屋里。把最后一丝泥土从脚趾间擦去,我们就可以安心地开始做作业、吃玉米面包、喝酸奶、祈祷,然后睡觉,按部就班。阿妈很喜欢在我们睡着之后掀开被子,来检查我们的脚洗得是不是干净。如果阿妈觉得洗得不够干净,她就会抄起荆条(阿妈在卧室门后常备一根),照合适的位置给犯错者留几道滚烫的鞭印,让这孩子长长记性。 挨了鞭子还是要洗干净。深夜的井边又黑暗又湿滑。男孩子们告诉女孩,蛇特别喜欢水,所以只要有人在夜里从井中取水,独自在那儿洗刷,水蛇、响尾蛇和蟒蛇就会悄然靠近,一旦有肥皂沫迷进她的眼睛,它们立时刻就会现形。但阿妈却说,清洁近于神圣,而肮脏则是痛苦之源。 阿妈还说,上帝不喜欢不懂礼貌的孩子,他们也是父母的耻辱,还可能会给家庭和家族带来灭顶之灾。孩子对所有的大人都要使用先生、太太、小姐、阿姨、叔叔、哥哥、姐姐以及其他成百上千种称呼,还要用得恰如其分,这不但表明了家族关系,也暗示了自身地位的谦卑。 我认识的人无不遵循这些习惯,除了那些白人小混混。 阿妈的农场上就住着这样一些白人小混混,他们就在学校的后面。有时他们会成群结队地闯进店里,填满整个空间,把所有空气都挤出去,就连店里那长年不变的、熟悉的气息都变得有些不同。小}昆混们一进店中,便在货架上爬上爬下,或是一头钻进土豆和洋葱堆里,不知在寻找什么。但不管他们在做什么,口中都始终不断地尖声叫嚷,就像破吉它上快要断掉的琴弦。他们在店里的放肆是我想都不敢想的。阿妈告诫我们,在白人(哪怕是那些小混混)面前少说为妙。所以,白人小混混在店里胡闹时,贝利和我只是安静而严肃地站在一旁,制造出一种怪异的气氛。但如果哪个倒霉鬼靠近了我们,我就会用力地掐“它”。这样做既是出于气愤,也是因为我的确想知道“它”是不是像我们一样有血有肉。 白人小混混直呼威利叔叔的名字,还指使他做这做那。但让我们羞愤难当的是,威利叔叔还真就一瘸一拐地顺从他们。

前言

所有长着黑色羽毛的鸟    韩松落    玛雅·安吉洛生于1928年,是美国当代著名诗人、作家、编剧、歌手。她最著名的作品,是六部自传体小说:《我知道笼中鸟为何歌唱》(I Know Why the Caged Bird Sings,1969),《以我的名义重整旗鼓》(Gather Together in My Name,1974),《像过圣诞节般唱歌、跳舞、欢乐》(Singin’and Swingin’and Getting’Merry LikeChristmas,1976),《女人心》(Heart of a Woman,1981),《所有上帝的孩子都需要双旅游鞋》(All God’5 Children Need TravelingShoes,1986),《掷向天堂的歌》(A Song Flung Up To Heaven,2002)。六部书,陆陆续续在三十年时间写成,她的人生故事,几乎尽收其中。    《我知道笼中鸟为何歌唱》是六部作品中最著名的一部。这部小说的书名来自保罗·劳伦斯·邓巴的诗《同情》,书中描绘的是她童年和少年时代的生活,时间跨度为1931年到1945年。1969年,这本书一出版即引起轰动,此后四十年时间里,获得无数荣誉,在多年后的1997年,还连续153周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    1    三岁时,玛格丽特·约翰逊和哥哥小贝利·约翰逊,被“邮递”到阿肯色州的斯坦普斯,从此和他们的奶奶生活在一起,在斯坦普斯的黑人区,在童年的他们“看来就是整个世界”的地方,玛格丽特度过整个童年。    斯坦普斯是个小镇,从环境、风俗、气质上来说,和那些频频出现在美国文学中的小镇,似乎并无不同,晒得发黑的绿树、幽暗又璀璨的黄昏,教堂、学校、杂货铺,毕业典礼、夏日炸鱼野餐会,放到舍伍德·安德森、福克纳、卡森·麦卡勒斯、奥康纳的小说里,也丝毫不觉异样。    给玛格丽特白纸一张般的灵魂图景染上最初色彩的,也就是这些景象,让她在将近四十岁的时候,还念念不忘:“早晨的商店有些空旷和冷清,就像一份来自陌生人的礼物。打开店门就是扯开礼物上的丝带,外面柔和的光线透了进来(店门是朝北的),缓缓地照过货架上的金枪鱼、大马哈鱼、烟草和针线,最后停在猪油桶上。如果是夏日,那桶油会缓慢地变软,最后成为透明的液体。”    画面只是背景,人才是主角,麦克尔罗伊先生,霍华德·托马斯先生、梦罗姊妹(她有天在教堂里发了疯,高喊“把那事儿说出来”,这句话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小镇居民的“典故”)、墨菲先生、伯莎·弗劳尔斯夫人、林肯医生,还有“可怜的泰勒先生”,他的妻子去世后,他就在镇上吃百家饭,大家也欣然接纳他。    当然,最重要的人物,还是她的奶奶安妮·亨德森,玛格丽特称她为“阿妈”,这位黑人老太太,因其沉着、智慧,成为斯坦普斯小镇上惟一一位被人们冠以“夫人”称谓的女士。“工作、责任、宗教和‘地位’充满了她的世界,我想阿妈本人也许都没意识到,她对身边的一切都寄托了无比深沉的爱。”    这段经历对玛格丽特至关重要,尽管她后来去了圣路易斯,和她那位高贵美丽的母亲一起生活,但不论是她的母亲、她的外祖母,还是她的舅舅们,给她的影响,都不及这位老太太(还有“事奉我一生的巨灵:书籍”),她给小女孩的生命,铺上了坚韧、善良的底色,让她足以抵御此后的一切寒凉,一切波动。从小镇出发,直到成为旧金山电车上第一个受雇的黑人女性,从奶奶的杂货铺长大,经历了被强暴、自我放逐、成为未婚妈妈,她十八岁之前的经历,超过一个来自小镇的黑人女孩应对的范嗣,但她都见招拆招,这种能耐,多半来自她的导师——“阿妈”。    “在我生命中的这段时间里,我所拥有和忠于的一切都奇异地成对出现:阿妈与她的庄重果断;弗劳尔斯太太与她的书籍;贝利及他的兄妹之情;妈妈与她的欢乐;柯温小姐与她的学识;晚间课程的戏剧和舞蹈。”    这部小说被视为成长小说,但成长不是自发完成的,需要滋养,一个人的自我意识,不是凭空确立的,需要材料、样板,他们,所有这些坚实的、朴素的人,是玛格丽特“成长”的养料,她也意识到了这点:“对英雄与坏人的印象、对爱与憎的区分最初也是在早期的那个环境中形成,并永久地充当着是非评判的标签。多年之后,在小镇成长起来的人们离开了故土、苍老了容颜,甚至连谋生手段、进取之心和生存目标都不再与从前相同,但不管他们戴着怎样的面具,那后面依旧是一张孩子的脸。”    那些图景,那些图景上的人,构成玛格丽特灵魂中最坚实的部分,也构成这部小说最丰富的部分。    2    《我知道笼中鸟为何歌唱》和同时代以成长为主线的作品又有所不同,因为主人公是黑人,她成长的年代,是黑人备受压制、轻视的时代。    “阿肯色的斯坦普斯(Samlps)是以殖民者后代詹姆斯·哈代·斯坦普斯的名字命名的;乔治亚州的奇特林镇(Chitlin’Switch)镇名意思是‘黑人戏院之路’;亚拉巴马州的韩镇(Hang’Em High)说的是‘把他们高高地吊起来’;密西西比州的黑鬼镇意为‘黑鬼,别让太阳在你这里落下去’——这些都是与黑人有关的描述性地名。”    在斯坦普斯,黑人和白人的生活区域泾渭分明,以至于很多黑人孩子不知道白人是什么样。“生而为黑人是可悲的,我们掌控不了自己的命运。我们在很小的时候,就被残忍地培养为驯服的绵羊,我们甚至可以安静地倾听别人嘲笑自己的肤色,而不作任何辩解。我们都应该死。我想我会很高兴看到我们全部死掉,一具具尸体堆在一起。……作为一个物种,我们面目可憎,我们所有人。”尽管“阿妈”努力撑起自己的尊严,但在白人面前,这种尊严像个幻影,时时遭到打击。大萧条时期,“阿妈”曾经借钱给很多黑人和白人,但其中大多数人没来还钱,当玛格丽特因为牙病需要求医时,“阿妈”向曾经跟她借过钱的林肯医生求助,结果遭到羞辱。    玛格丽特曾经仰慕过那些黑人中的江湖人士,因为他们替黑人出气,报复了那些诈骗黑人的白种人:“在二十世纪的转折点尚未到来的岁月,这些生来黑皮肤的男人,原本毫无疑问要被时代碾成无用的碎末。然而,他们却以自己的智慧撬开了紧锁的社会之门。他们不但在‘游戏’中变得富有,还获得了为同族人复仇的快感。”    仅有这种快意是不够的。快意只能持续一时,而在更长的时间里,黑人不被当作“完整的人”,没有自我意识,不管是在现实中,还是在文学作品里。他们是符号,是陪衬,有固定形象和描写的套路,哪怕出自善意。他们是永远忠心耿耿的胖女奴,在白人小姐为情所困时,在围裙上擦擦手,替小姐吐槽;是永远憨厚朴直的黑大叔,在白人小孩来度假时,示范一两手绝活。仅此而已。    所以,尽管在玛雅·安吉洛之前,已经有理查德·赖特、拉尔夫·艾里森和詹姆斯·鲍德温,为黑人书写,他们的书写,也为黑人在文学上成为“完整的人”提供了证明,但玛雅·安吉洛(以及同时成名的托妮·莫里森)的女性身分,却让她们更进一步,不仅写出了黑人的坚韧、乐观、愤怒,也写出了更隐秘的情愫,更不可言说的迷梦,以及更难以启齿的欲望。文学上的平等,大概就是这样的:不再停留在与外部的抗争、愤懑上,而进一步探索和表露自己的内心,毫无障碍地展示和别人一样的内心幽微,而且更多机智,更多幽默。《我知道笼中鸟为何歌唱》里,对玛格丽特童年欲望的描写,对玛格丽特在“『H金山的哈莱姆区”的生活的描写,就是这种平等的组成部分,也是这本书的风暴眼,是争议的来源。    时移事往,玛雅·安吉洛书写的时代已经过去,那种强烈的隔离已经不复存在,或者说,已经没有当日那样严重。但强和弱的冲突、富有与贫穷的对立,永远存在,永远在我们生活中劈开深沟,让一些人不被当作“完整的人”,处于被忽略的位置。所以玛雅·安吉洛的书,直到今天,也依旧能在我们内心深处引起共鸣。“黑人”不是过去意义上的黑人,而是“所有长着黑色羽毛的鸟”,“他们坚强,他们心怀希望,他们不畏艰难,也不畏神明,唱出自己的歌”。

名人推荐

早在童年的时候,我就明白,书中的人物比我们每天遇见的人更真实。这是本书深深打动我的原因。——詹姆斯•鲍德温(James Baldwin)

媒体关注与评论

如果说本书是语言的鬼斧神工,或是苦难童年的泣血哀歌……那都是不公平的,你只有逐字逐句读下去,才能体会到蕴含其中的敏感与生命力。——《新闻周刊》(Newsweek)一部优美的作品,一部引人入胜的回忆录。玛雅是天才的作家,对生命有着非比寻常的感悟,所以才有了如此杰出的自传故事。——《科克斯评论》(Kirkus Reviews)

内容概要

美国诗人、作家、教师、舞蹈家和导演。生于1928年4月4日,在南方小镇阿肯色州的斯坦普斯度过童年,后移居旧金山。玛雅经历传奇,曾从事多种职业,为反抗种族歧视,她成为旧金山的首位黑人电车售票员,并投身马丁•路德•金领导的民权事业。1993年,应邀在克林顿的总统就职典礼上朗 诵诗歌《清晨的脉搏》。现为维克森林大学雷诺兹讲席教授。
1969年出版的《我知道笼中鸟为何歌唱》是玛雅最重要的作品。玛雅获得包括三次格莱美奖、美国国家艺术勋章(2000)、林肯勋章(2008)、总统自由勋章(2011)在内的诸多荣誉。著有数部诗集,其中《在我死前给我一口冷水吧》(1973)获普利策奖提名。2004年,兰登书屋出版现代文库版《玛雅•安吉洛自传合集》。
译者简介:
于霄,大学教师。
王笑红,出版社编辑。

书籍目录

代译序:所有长着黑色羽毛的鸟(韩松落)
序篇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译后记:重逢,相遇

编辑推荐

《我知道笼中鸟为何歌唱》编辑推荐:《时代》杂志百部最佳非虚构作品,半个世纪畅销五百万册的文学经典。

作者简介

在小镇成长起来的人们离开了故土、苍老了容颜,甚至连谋生手段、进取之心和生存目标都不再与从前相同,但不管他们戴着怎样的面具,那后面依旧是一张孩子的脸。
玛雅•安吉洛在本书中回忆了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在南方小镇斯坦普斯及加利福尼亚州的成长经历。从三岁到十七岁,玛雅不仅要与那如 影相随的错位和不安全感作斗争,还要面对种族主义、性骚扰和强奸等一系列令人心碎的挑战,这种遭遇影响了她的一生。最终,她意识到,爱自己、善待他人、变得坚强、阅读伟大的作品是打开心灵桎梏的钥匙,会给人自由。《我知道笼中鸟为何歌唱》,诗意却富有力量、足以触动心灵并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它让人愉悦而又痛苦,它神秘而又令人难忘,一如童年本身。
荐语:
早在童年的时候,我就明白,书中的人物比我们每天遇见的人更真实。这是本书深深打动我的原因。
——詹姆斯•鲍德温(James Baldwin)
从打开《我知道笼中鸟为何歌唱》那一刻起,我就觉得我与玛雅•安吉洛深刻地联系在了一起。每一页,她的人生都折射出我的经历……在书页中与玛雅相遇,像是遇见完整的自己。
——奥普拉•温弗瑞(Oprah Winfrey)
如果说本书是语言的鬼斧神工,或是苦难童年的泣血哀歌……那都是不公平的,你只有逐字逐句读下去,才能体会到蕴含其中的敏感与生命力。
——《新闻周刊》(Newsweek)
一部优美的作品,一部引人入胜的回忆录。玛雅是天才的作家,对生命有着非比寻常的感悟,所以才有了如此杰出的自传故事。
——《科克斯评论》(Kirkus Reviews)


 我知道笼中鸟为何歌唱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7条)

  •     发表于2013年5月10日《文汇读书周报》  读美国著名女作家玛雅•安吉洛的《我知道笼中鸟为何歌唱》(以下简称“《歌唱》”),不禁让人想起“每个作家都是在书写历史”这句话。她是用自传的方式、文学的色彩对二十世纪初美国黑人女性的历史作阐述,自传方式和文学色彩使她个人成长的追述与反抗种族歧视的话题紧密相连。于是,个人遭际的自我救赎与黑人女性独立、解放的重大叙事,产生链接,散发着以小见大的深远韵味。  倘若说思考是一种相遇,玛雅•安吉洛在《歌唱》中,放任她的思考与沉积近三十年岁月尘埃的记忆重逢。那种重逢,苦涩多于甘甜;那份记忆,从她童年开始;那个岁月,她是一个黑肤色的女孩。在该书的叙述里,黑人女孩玛格丽特和她的弟弟贝利离开了离婚的父母,被送到美国南部的小镇斯坦普斯,和她的祖母“阿妈”亨德森共同生活,祖母“阿妈”亨德森的爱,是她成长的甘露。阿肯色州棉花种植园的红土地,大城市圣路易斯、旧金山,在《歌唱》中成为她生命历程的重要空间。外婆巴克斯特夫人、妈妈薇薇安、生父贝利爸爸和继父克莱德尔等等,是伴随女孩玛格丽特和她的弟弟贝利,行走在那个空间中的主要人物。  有句出自非洲的谚语:“养育一个孩子需要一个村庄”,是指一个拥有多样文化和稳固、安全结构的社会,才是有益于孩子平静、沉稳地度过童年、少年时期,使其健康成长的时空。《歌唱》里的小乡镇斯坦普斯,应该说是黑女孩玛格丽特成长的“村庄”。可那个时空的稳固、安全,全依赖于“阿妈”亨德森自立、自强的庇护。二十世纪初,美国黑人所遭受的种族歧视是何等强烈。正如该书中如此表述:一个黑人女孩在美国南方成长的痛苦,“有如在喉咙边的利刃,时刻威胁着她的生命”。在《歌唱》里,人们会读到三十年代经济大萧条、第二次世界大战,对美国黑人社会的影响;会感受到八岁的女孩玛格丽特被妈妈同居男友弗里曼强暴后,以沉默寡言,乃至失声反射的痛苦;会听到黑人“贵族”弗劳尔斯夫人,告诉玛格丽特“人类的声音赋予语言更深层的意义”,用诗歌的美之朗读声———帮助这女孩摆脱耻辱和罪恶感织成的茧壳;会看到十岁的玛格丽特,在白人家的厨房成就了淑女学堂的那一幕———她假装失手摔碎女主人最心爱的瓷器,以反抗女主人擅自对自己改名字的不尊重。可或许更让读者难以忘却的,是书里描绘的那些场景:搭在铁路边田野里的帐篷,摇曳的灯泡、昏黄的光亮组成的“培灵会”宗教氛围,那是沉浸在当年美国社会对黑人的隔离、歧视,被人虐待、遭人唾弃的孤傲中,黑人们与上帝进行的一次灵魂对话。他们倾诉自己生而为黑人,无法掌控自己命运的可悲;他们吐露自己被培养为驯服绵羊般长久的奴隶生活之残忍;他们诉说自己被当作“黑鬼”备受鄙视和压迫的悲伤。他们祈祷:还要多久,仁慈的主啊,还要多久?才能让黑人摆脱黑色皮肤带来的沉重负担?  自我救赎的理念多半与西方文化的宗教意识相关。该书书名的出处,同样蕴含着宗教气息:“我知道笼中鸟为何歌唱,啊,我知道……那不是喜悦或欢乐,那是他从心底深处发出的祈祷。那是卑微的请求,传到他翱翔的天堂。”这是美国诗人保罗•劳伦斯•邓巴的 《同情》中的诗句,玛雅•安吉洛、保罗•劳伦斯•邓巴,都是黑人。她用《同情》中的诗句作为自己自传作品的书名,或许正因为诗句的那些词汇:卑微、祈祷、请求、天堂、翱翔,它们浓缩了那时代美国黑人企求借助宗教反抗种族歧视的精神寄托。西方学者亨利•帕格森在研究道德和宗教关系时认为,人类存在着三个“理智缺陷”:利己行为、对死亡的恐惧、犹豫不决的思维模式。宗教作为人精神安置需求的衍生品,用戒律禁忌的畏惧、灵魂不朽的信仰、神秘的奇迹,克服和防范着这三个“理智缺陷”。《歌唱》中,女孩玛格丽特的稚嫩心灵与粗砺世事进行磨合的“成长”故事,被“黑人女性的历史”所涵盖,因而也就不仅仅属于她个人。  当然,作为自传,《歌唱》必然荡漾着传主本人个性之涟漪。咄咄逼人的性格,甚至愤恨怨毒的情绪,时不时地在文学笔触的勾画中,表现了女孩玛格丽特生命力的流动。例如:她与父亲墨西哥之行时,感受的边境小镇酒馆的嘈杂、拥挤;独自出走,在废品处理场,女孩夜宿旧汽车内流浪生活的一个月;她想方设法,以致死缠烂打,争取一份有轨电车售票员的工作,终于成为旧金山市电车公司第一位黑人职员。“我交出了一部分青春,换回了阅历,我收获的要比失去的更为珍贵。”书中作者的如是说,仅仅是她从女孩到女青年的概括。以“成长”为题材的众多世界名著的主人公,描摹的是在少年到成人阶段,对于“灵魂饥渴”的满足过程。在《歌唱》中,玛格丽特以阅读文学作品和获取“阿妈”亨德森自立、自强的生活经验,满足了“灵魂饥渴”。女性的成年,或者说成熟,又必然包含情感和性的经历。童年懵懂状况下遭受性强暴的惨痛,使女孩玛格丽特的人生曾经一度坍塌、萎缩。书中如实讲述了她被折损的心理迷途,也描绘了青春期少女对情感和性欲的正常需求———那种混合着漠视、轻慢、好奇、亢奋、恐惧又无以名状的孤独和惘然不安。《歌唱》还以摇曳在简略、跳跃节奏中的行文,让女青年玛格丽特成为母亲玛格丽特。那个线性叙述在书中占有的诉说空间,与女孩玛格丽特到少女玛格丽特的历程相比,略为夸张一些说,如同百米短跑与马拉松之比。或许,这是自传作者的自身抉择,是她写作的审美追求。她可能认为就少女“成长”为题材的作品,从童年到青春期之阶段的描摹,有一种独特得灼人的美。那是性格形成的丰硕摹写,这份记忆就其精神的砥砺,从青涩逐渐过渡到成熟那知人论世,张扬女性独立、自尊的光亮而言,甚至可以灼伤其拥有者。  《歌唱》 在初版问世至今近半个世纪来,在美国仍长销不衰。在中国当下的消费时尚社会,少女“成长”正面临多元生活价值观的交叉路口,上海三联书店出版该书的中译本,应该是赞同作者的审美追求,张扬女性独立、自尊“正能量”的睿智选择。
  •     前一阵子,微博上的好友们一直在推广一本新的译作——玛雅•安吉洛的《我知道笼中鸟为何歌唱》(于霄、王笑红译)。我也没太在意,至于是否顺手转了一下也忘了。过了些时候,一天早上,师姐从家里回来,塞给我一本书,译者的赠书,正是这本《我知道笼中鸟为何歌唱》。书的译序找的是韩松落写的,一个我认为文字色彩感很强的作家。一口气读完全书,译者的文笔极佳,也能根据翻译分工看出各自的文字风格,一类工部,一类太白,颇有相互辉映之趣。当然,再好的序文,再好的译笔,如果文本本身拙劣的话,也是无力回天的。作为畅销美国半个世纪的作品,其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还是获益于它本身内容和文字的精彩。作者玛雅•安吉洛是生于1928年,是美国著名的诗人、作家、教师、舞蹈家和导演。另外,她还是一个黑人民权运动中的重要成员,被美国黑人们誉为无冕的女王。《我知道笼中鸟为何歌唱》就是她自己对于早年生活的一个回忆。正因此,本书吸引人的一个地方就是在于真。私以为,文字中若无真的因素存在,是难以引起人的共鸣,也无法得以传承的。玛雅书中以第一人称的口吻,一方面尽量地描绘着自己所观察到的这个世界,另外一方面也努力还原自己在当时当地的感受,不用自己成年后的道德观、价值观去修正自己幼时的想法。也就是说,她在努力还原自己的幼年生活,毫不回避一些别人都讳如莫深的话题,如童年时被强奸、青春期内对于性的冒险生子等。也正是如此,作者的早年生活才立起来,没有片面的苍白感,才吸引我们坐下来陪她一起回忆往昔的时光。我想,这部作品之所以能在美国畅销半个世纪,可能还是要归功于美国这半个世纪以来民权运动的发展。作者所生处正好是黑人在美国政治社会中的地位逐步提高,并要突破美国传统社会对黑人的束缚这么一个时代。《我知道笼中鸟为何歌唱》正好是说的是暴风雨来临前沉闷的这么一段时间。在玛雅度过大部分少年时光的南方小镇阿肯色州的斯坦普斯是一个黑人的聚居区。美国南方是美国种族偏见最根深蒂固的地方,甚至因此南北双方还以奴隶制为由头拉开阵势大打出手。虽然奴隶制伴随着南北战争烟消云散,但是种族之间的偏见还是牢牢地扎在美国的土地上,对于南方来说尤为如此。在玛雅的眼中,这个南方小镇上的黑人们主要是从事农业,而且所从事的还是最为低端的工作,如采棉花、女佣之类的工作。他们也安于这种生活,日子只要过得去就行了,没想太多。镇上的黑人们对于白人是小心谨慎,保持着对白人最低限度的接触,如威利叔叔听到贝利去了白人区,就脸色惨变。甚至在白人混混们找上门的时候,玛雅的奶奶也只能保持忍受,唱着圣歌,尽量保持自己的尊严。虽然没有制度性的人身迫害,但是时不时零星的白人对于黑人的攻击也还是存在着的。这在玛雅幼年心里面就造成一个幻想,一方面白人享受着优渥的生活,另外一方面白人像是丛林中的猛兽,随时会扑上来。和过白人一样平等生活的呼声并不是没有,在他们的圣歌中,在对圣经的讲解中,他们如痴如醉的认为,平等是理应如此的。但是,尘归尘、土归土,回到俗世中的黑人们,似乎很容易地屈从于自己所处的地位。对于玛雅一生影响很大的奶奶“阿妈”虽然对于白人的强势面前也无可奈何,但是我看她教会玛雅的是,要始终保持自己的尊严,对于白人的无赖要严正抗议,就如对背信弃义的林肯医生那样。玛雅潜意识里面已经有了对于白人歧视排挤现状的不满。当然,如果玛雅一直生活在那个南方的农业小镇,可能此生也就是如同阿妈一样,是一个令当地黑人们,甚至部分白人们尊重的黑人,仅此而已。命运的改变在于她和她的哥哥被带到母亲身边生活。她的父母离异了,但是似乎是因为母亲这边生活条件比较好,还有母亲抚养较好之类的缘由,被安排在母亲身边生活。的确,她母亲的家族在圣路易斯地区的黑人区中颇有势力,属于黑人中较为上层的阶层。从一个相对封闭的农村环境,她被带到了一个城市的环境中,视界产生了一个质的飞跃。在城市环境中的黑人们摆脱了土地的重轭,必须要在城市的环境中想方设法生存下来。这一外在的压力刺激了黑人们被白人们忽视的潜在才能的发挥。玛雅的母亲、继父以及他们的朋友们似乎就是如此,试图在白人构造的巨大牢笼中打出一丝属于黑人的裂缝。黑人地位改变一个重要契机在二战时期来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黑人作为美国国民构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到了作战和后方生产过程中。他们通过自己的勇气、智慧和汗水为黑人社会地位的提升奠定了实实在在的基础。玛雅能当上旧金山的公交车的售票员就是这一时代转变的缩影。我们从中可以预感到黑人们权利诉求所掀起的民权运动即将到来。当然,本书另外一个着笔点在于女性的身份。8岁时遭受强奸,青春期对自己身体的困惑,以及对性的冒险而受孕生子。对于这一些,作者着笔似乎还不多。也许是在那个年龄段还没有对这些事情有很深入的理解和认识,也或者说是没有黑白之分来的那么强烈和特殊。有趣的是,这种安排和权利运动中的格局相似。女权也是权利运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运动整体中还是要让步于种族问题。书看完了,我忽然想到了黑人的灵歌。对于音乐,我是不懂的。但是依稀知道灵歌是美国黑人们的创作,将赞美诗等与他们故乡非洲的演唱风格相结合起来的唱法。在演唱中,既追思着故乡,又能在神圣的感召中精神得以超脱。书中的阿妈也是个善于吟唱,对于宗教十分虔诚的黑人。在面对小混混们的挑衅时候,阿妈就是在低声吟唱着圣曲。在我看来,玛雅为代表的一批黑人就是在这种吟唱中唤醒了自身神圣的使命感,感受到了天赋人权的启蒙时代号召,也以一种黑人特有的乐观,最终冲破了种族的藩篱。当然,这一过程还远未结束。美国作为一个移民国家,种群之间如何协调必将是一个长期的问题。说到这里,我不禁有些担忧书的销售来了。按照我们做研究的说法,这本书反映的是地道的美国问题。自然,这本书会在美国引起广泛的关注。它准确地勾勒了民权运动起来之前,美国黑人的生活状态,南方农村的,西部城市的。但是,之于中国的读者,这本书的意义在于什么地方?我们的民族问题似乎又不同于美国的种族问题。从目前的市场口味来讲,作者玛雅是个黑人中的成功者,但是书中也不是讲的大众喜好的成功术。从一个女性的视角来写书,里面有没有轰轰烈烈的爱情。从传记角度,她又不是国家首脑,或者什么划时代的历史人物。从理解的层面,也需要读者对于美国那段历史有个简单的了解,才能认识到这本书的意义。我们更多的状态是:没有读书的习惯;上了微博、论坛,发一通议论,或人云亦云,或哗众取宠,图个嘴上快活;到了生活中,也就追逐名利二字。严肃的思考者,严肃的践行者,似乎很少。这种状态下,这本书要热销,要大卖,势必不可能的,只能是小众内的分享。当然,适合的书遇到适合的读者,也是一种缘分,没有缘分也没办法,也不强求了。
  •     《新民晚报》  ◎陈增爵自传体小说《我知道笼中鸟为何歌唱》的作者玛雅·安吉洛是美国著名黑人女作家,这个书名出自美国黑人诗人保罗《同情》中的诗句:“我知道笼中鸟为何歌唱……那不是喜悦或欢乐,那是他从心底深处发出的祈祷。那是卑微的请求,传到他翱翔的天堂”。只要把诗句中的“他”置换成“她”,玛雅·安吉洛笔端的天地就在你眼前徐徐展现:阿肯色州的红土地,美国南部的小乡镇斯坦普斯,美国的大城市圣路易斯、旧金山。这些地点,见证着女孩玛格丽特成长的人生过程:她幼年时不幸遭遇性侵害,可她坚强地走出那痛苦的阴影,支付青春,换回了阅历,在美国种族歧视浓重的时代,成为旧金山电车公司第一位黑人职员。在以“成长”为题材的文学名著中,《我知道笼中鸟为何歌唱》的构思在于以黑人女性为主人公。它描述了一个黑人女孩在美国南方成长的痛苦。作者形容这份“痛苦”,如同“在喉咙边的利刃,时刻威胁着她的生命”。它对于青少年时期黑人女性的折磨,还在于她时刻身处三重威胁之中:男性的偏见、白人有悖情理的仇恨、遭遇种族歧视的黑人无权无势。玛雅·安吉洛的自传式叙述,正是作者艰难生活的生存体味。她诉说自己成长空间的扩展,是如何遭遇种种挤压、霸占,她描摹自己当年那个生存空间的记忆思维,在拂去沉积岁月灰尘的同时,显露的是女性灵魂的独白:自立、自强,进行自我救赎的亮色。上海三联书店引进这部1969年出版,至今仍然在亚马逊网站上热销的小说,似乎也正着眼于此。玛雅·安吉洛将自己的写作视之为思绪倾诉,《我知道笼中鸟为何歌唱》的文字,呈现的是她情感和心灵的交流。她阴柔的倾诉具有阳刚的外壳,甚至有几分咄咄逼人、愤恨怨毒的生猛。因为她深感自己因为肤色的重负,生而为黑人的她,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长久的奴隶生活将多少美国黑人驯服成逆来顺受的绵羊!她无法再承受这可悲的残忍。这书的故事源于作者的真实生活。书中人物和书中描述的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第二次世界大战一样,都并非凭空虚构。精神分析学说认为:童年经受的冲突和创伤,有可能成为成人生活场景中的种种不适和矛盾。每个人的生活经历,多半充满着程度不同的破碎和断裂。从文学创作的视角看,每个人都是分裂的。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极力掩饰自己生命中分裂的缝隙,可优秀的文学就是描摹这些破碎和断裂的缝隙,彰显人性的复杂。《我知道笼中鸟为何歌唱》作为自传形式的“成长小说”,却以展露“这些破碎和断裂的缝隙”的坦诚,独具个性。“成长”题材的小说,描摹的是主人公在少年到成人这阶段,对于“灵魂饥渴的满足”过程。《我知道笼中鸟为何歌唱》却聚焦于女性遭遇性侵犯的“肉体”疼痛,引发心理的耻辱和罪恶感,曲径通幽。于是,对于“成长”题材领域的探究,在此书中得以扩展。它浓墨重彩刻画女孩被强暴后的心灵苦难,同时又叙述善良的亲友如何帮助她蜕去耻辱和罪恶感织成茧壳的途径,其中,优秀文学作品的阅读产生了良好作用。如此种种,应该不仅仅属于小说主人公黑人玛格丽特,在现实生活中同样可以参照。倘若人们被生活中的丑恶伤害,那么优秀文学作品蕴含的人生智慧,是你冲破黑暗阴霾的引导者。

精彩短评 (总计63条)

  •     感觉书拿到手后比在图上看到的更精致些。会买这本书是因为上课上到了玛雅安吉洛的一片文章,很是喜欢她的文字,于是激动得把这本书买下了,书的编排都很舒服,就是内容上,这本书的翻译有待商榷。
  •     【身份的认同与自我追逐之间的微妙权衡】
  •     虽然是笼中的鸟,虽然有与生俱来的渺小与被蔑视,虽然头上的天空布满阴云,但上帝给了我与你们一样的歌喉,所以我要学会歌唱,歌唱生命,歌唱自由。
  •     “强和弱、富有与贫穷的对立,永远存在,永远在我们生活中劈开深沟,让一些人被当作不完整的人,处于被忽略的位置。黑人不是过去意义上的黑人,而是所有长着黑色羽毛的鸟,他们坚强,他们心怀希望,他们不畏艰难,也不畏神明,唱出自己的歌。”
  •     如书中的句子“成长并不像人们起初设想的那样,是一个毫无痛苦的过程”。也许Angelou对于许多美国人来讲,过于radical了,但在那样的世代,一切因为努力争取而变得美好,如Bird sings in a cage.
  •     黑人的辛酸记忆,民族的不融合,放到现实意义上来说就是:这个群体不喜欢我,侮辱我,践踏我的人格。
  •     人生曲折,童年亦为最宝贵的记忆,玛雅描绘的亦是如此。
  •     同样不是一部很高深的作品,但是很喜欢。同时,中国翻译终于告别了傻逼的“翻译口吻”,和汉语潮流接了轨,比如“坑爹的住处”这类的翻译。
  •     不是不能改变,而是不想改变,所有的阻碍都是主观因素,想想现在的我,也是这样啊
  •     找了好久最后在图书馆发现了……看完后,感觉是跟想象中完全不一样的从容和轻快。另外翻译很有意思,虽然不太严肃,不过倒是给全文带来一种活泼的气氛。
  •     小时候在杂志上度过她的故事,十几年后,居然在图书馆看到了这本书。
  •     已经看完了,很喜欢,书的印刷质量也不错。
  •     无论如何都要爱自己,生命不息就要奋力前行
  •     "成长并不像人们起初设想的那样,是一个毫无痛苦的过程。我想我交出了一部分青春,换回了阅历,而我所收获的比失去的更为珍贵。"
  •     文笔美,人总是要有希望的呀。
  •     这本书还不错,但是因为一起买的另外一本寄过来是二手的,所以很影响心情。
  •     传奇女性
  •     深刻又温暖
  •     三星半。我相信这是被美化后的回忆,种族歧视是黑人心头的伤。
  •     还好吧
  •     每个人的童年都是一个值得记录的故事。只是有些人的很悲惨,还有一些人更为悲惨,我想玛雅应该还是属于前者。
  •     这个小说是带一些随笔的性质。读来感觉很好
  •     早年的《根》,这是我看过的第二本黑人写的小说。生活不总是那么美好,安吉洛的文笔却是非常地美好。
  •     有的人还比不上一本书来的丰富。
  •     语言质朴、真挚,缓缓道来,用自己的经历去描述种族隔离制度下的黑人生活,已经黑人在那个时代坚强、乐观、积极的生存心态。
  •     读着读着像在看着美国往事一样,我总是在把书读到最后几页的时候,觉得我对前面的内容是不是少了珍惜,这是一本好书,也许我该继续读下去,关于玛雅·安吉洛。
  •     总是在这种时候才想起来标记.
  •     这本书讨巧的是一个黑人成功女性的故事,她们的童年不是一般人所经历的,所以在题材上就胜了。笼中鸟为何歌唱,是因为阅读、舞蹈和诗歌。没想到即使在黑人区,一个小孩居然通过这些学到了优雅和高贵。玛雅对自己的期待让人印象深刻——友善而矜持,冷静却不冷漠或拒人千里,高贵但不顽固。至于文笔和文章构造,离大家实在差距太大。
  •     安吉洛的性格中坚定的部分我想是受她妈妈的保护而成的。她妈妈的人生秘密就是“寄希望于最好的可能,做最坏的打算,这样就不会对任何不好不坏的事感到突然。”很精彩的一本书,记叙一个黑人小女孩从三岁到17岁的真实的生活,艰险的经历。
  •     一切世间发生之事,都是为了写进书里,书里没有之事,这个世界就当其不存在。「我知道笼中鸟为何歌唱」的意义,就在于让世界在文学上第一次发现黑人,并真正认识黑人。哦,原来他们跟白人没有什么不同。真正的平等从文学上的平等开始,为此必须有人先描绘出来,玛雅就是那个黑人的荷马。一次面向自我的书写,胜过十次走上街头的抗争。玛雅的一系列自传,某种意义上比她参加的所有为黑人谋取权利的活动更加重要。马丁路德金描绘了白人小孩和黑人小孩一起玩耍的梦想,玛雅负责勾勒画面中的黑人小孩,她勾勒得越栩栩如生,就能为黑人谋取到更多的平等。
  •     最初感动我的是小哥哥。。。 成为长者黑色羽毛的鸟,他们坚强,他们心怀希望,他们不畏艰难,也不畏神明,唱出自己的歌
  •     其实是一周前读完的。说不上具体感觉但是非常喜欢。是成长。
  •     玛雅.安吉洛的文字很自然,带有自传色彩,文字的力量的确能感染人,触动人灵魂的最深处。
  •     不错
  •     还没看 是别人推荐的 但粗略一翻还不错 送货还挺快的 书本没问题
  •     黑人女性励志参考书。
  •     李静睿等一批女性青年作家大力推荐的,几个小时就可以读完。作为自传系列的第一部,细节和坦诚的态度很打动人。
  •     与我的生活相比,她的生活遥远又荒诞,但却真实。我坚信:伟大的人格不会形成于平静的港湾。“寄希望于最好的可能,做最坏的打算,这样就不会对任何不好不坏的事感到突然”,积极、从容、勇敢地面对生活,这是件值得学习的事情。
  •     黑人自怨自艾之作
  •     我喜欢她幻想奶奶对付牙医那段
  •     黑人小女孩的可爱,懵懂和天真,彻底感染了我,阅读是一种纯粹的享受。翻译得很到位,谢谢译者,很棒。
  •     反正去做就去做好了,想多少都是没意义的。自传体这种文体,我觉得多少有点残忍和异化。当你回头去看年轻的童年的事,其实也没啥好看的。
  •     语言十分优美,尤其是书中的比喻句,简直满足了读者对语言的所有幻想!
  •     2015.11.15
  •     来源于生活,平淡之中见真情
  •     不管命运指引我走向何方,我内心的骄傲,一直都在。
  •     这是我看的第二部黑人写的小说,第一部看完的黑人写的小说。看完之后,真心觉得种族歧视都是胡扯。作者的文笔非常好,有很多地方描写精彩。
  •     立意不错,文笔和文章构造一般。
  •     传记也可以写的如此艺术啊。长着黑色羽毛的鸟儿。
  •     所有长着黑色羽毛的鸟儿都坚强,心怀希望,不畏艰难,不畏神明,唱出自己的歌。
  •     已经读了一部分了,真的很有趣,很值得读的一本书。教授有推荐过,读过英文版,觉得有点难懂,主要是有些宗教语句,译者都很好的标注出来了。
  •     就这样吧。。已经记不住多少东西了
  •     我的家乡没有种族,却依旧有歧视。
  •     没有人生来卑贱。一颗有反抗精神的心,必然寄存着自由而高贵的灵魂。小玛雅传奇般的成长经历,为无数的人带去勇气和希望。
  •     东抄西抄,逻辑错乱,看完没找到她什么观点.就是卖书的软文,去豆瓣,亚马逊一看,烂熟差评一片
  •     上帝是善良的,他不会让你承受不能承受的痛苦
  •     非常生动有趣的文字,一名女性人权斗士的心灵成长史
  •     很喜欢,值得细细品读~
  •     不懂好不好看,新出推荐
  •     种族隔离下的有色人生活是多么的艰难,人人生而自由,一个极具讽刺的口号。
  •     自然,真实,丰富,生活优雅而艰辛地流淌着。
  •     文笔生动幽默。译文不错,很流畅。这本自传“诗意却富有力量”,让我对黑人这一民族的性格有了一定了解,他们不得不忍受着白人的歧视、憎恨、误解以及恐惧。内心感到既自卑又无助。而玛雅,凭借着努力、她的博览群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让长着黑色羽毛的鸟也能展翅飞翔。书中描写虽然我觉得透露着一点对白人的不满情绪(也正是这点,感觉真实),依旧能看出她的真挚、平实。
  •     感动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