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的终结》书评

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9-1
ISBN:9787539957173
作者:[美] 艾萨克·阿西莫夫
页数:264页

永恒的终结,无限的开启

这是一本关于时空的科幻小说,其中提及两大主题,一是爱情,二是永恒的终结所带来的无限可能。永恒的含义是说精神和世界永远存在、不变,象征人们对生命和世界的美好愿望。人类从古至今毫不疲倦地追求着永恒,古代君王不惜一切追求永恒的生命,永恒的权利,永恒的财富。而如今,在生活,工作,精神等方面,多少人孜孜以求永恒的实现。为了青春常驻,整了多少次,打了多少针。为了考取公务员,托了多少关系,喝了多少酒。然而,这些美好的愿望真的美好么,本书用科幻的题材故事跟你一同探讨永恒的价值。这个世界存在一个永恒空间,它的建立就是企图通过对一般空间的变革,引导人类能永恒的,幸福的,生存在地球上。就像是一般空间的守卫者,维持着人类往好的规律发展。在这两个时空之上,还存在一个神秘时空,里面同样也居住着人类,但永恒时空的科学家却不能观测这个空间。事与愿违,人类最终也像恐龙一样惨遭灭绝,原因不得而知。直到故事最后一幕,当女主角向男主角摊牌的那一瞬间,一连串令永恒时空之人瞠目结舌的秘密破晓而出。人类为什么会灭亡。因为永恒时空的自以为是,他们天真地以为只要维持地球人类波澜不惊的生活状态,躲避一切大风险就能让人类永恒的生存下去。殊不知,这种永恒带来的是行为上的懒惰,科技上的滞后,当来到宇宙殖民时代,地球人只能望尘却步,守着茫茫银河之中的地球。这种局势引发的空虚感,无力感,和无助感是无法克服的。最终,人类的出生率降到最低,然后就灭亡了。原文引用:“在消弭人类灾难痛苦的同时,永恒时空也消除了人类走向辉煌的可能。只有经过严酷的考验,人类才能不断前进,走向发展的高峰。危险的环境和危机感,才是驱使人类不断进步,不断征服新事物的根本动力。你能理解吗?你能否理解,在消除人类生活中时时伴随的陷阱和苦痛的同时,永恒时空剥夺了人类自我发展、自我寻求克服困难的答案的权利?要知道,要想取得进步、持续发展,要紧的不是避免困难的出现,而是战胜困难,你明白吗”

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

在最新一期《罗辑思维》(第183期《怎么样成为一个高手》)中,罗胖说心理学界把人的学习分成三个区:舒适区、恐慌区和介于两者之间的学习区(又名脱离舒适区),可见学习的本质是“永远不舒服”。对我来说,阅读推理小说属于舒适区,因为阅读体验会很轻松(虽然也蛮伤脑细胞的[冷汗]);阅读哲学类书籍属于恐慌区(教科书?[微笑]),它会让你怀疑自己是不是霍顿附体[微笑];阅读科幻小说就属于学习区,它既需要你不停地脑补数理化知识,又挑战了你的想象力。其实说到科幻小说,有时候科幻仅仅只是一个外壳,它的核心还是在思考人类的生存困境,比如《三体》、《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看海的人》等科幻小说对我的影响很大。而这本被全球科幻迷一致奉为阿西莫夫最高杰作的作品,又怎么能错过呢?

【摘录】+【感想:有科幻元素也有人生思考】

【既可以当做运用时间旅行、平行宇宙这类科幻元素写的大基地系列外传,也可以当做是选择已知,还是选择未知,是选择安稳,还是选择冒险的人生小感想。拍成电影应该还蛮好看的。】- “为了我吗,安德鲁?为了我吗?”他并没有抬起眼帘,迎接她的目光。“不是的,诺依,是为了我自己。我无法忍受失去你的悲痛。”- 没有目标的空虚感、无力感和无助感是无法克服的。解决问题的时候,机器只不过是运算速度快罢了,根本没有人类智慧的洞悉远见。“永恒之人觉得什么是幸福?好吧,我告诉你答案 —— 安全和安逸,中庸之道,永远不要激进。如果没有百分之百确定的优厚回报,绝对不要冒险。”- “在消弭人类灾难痛苦的同时,永恒时空也消除了人类走向辉煌的可能。只有经过严酷的考验,人类才能不断前进,走向发展的高峰。危险的环境和危机感,才是驱使人类不断进步,不断征服新事物的根本动力。你能理解吗?你能否理解,在消除人类生活中时时伴随的陷阱和苦痛的同时,永恒时空剥夺了人类自我发展、自我寻求克服困难的答案的权利?要知道,要想取得进步、持续发展,要紧的不是避免困难的出现,而是战胜困难,你明白吗?”- “你们会嘲笑一般时空住民的无知,因为他们以为世上只有一种现实。我会嘲笑永恒之人的无知,因为你们虽然知道有无数种现实,却以为只有一种能够实现。”With that disappearance... came the end, the final end of Eternity —And the beginning of Infinity.

科幻中的侦探元素

我是阿西莫夫的粉丝,从一年多前接触他的书开始,一部部看完了网上所能找到的他所有的科幻作品。《永恒的终结》我也景仰良久,终于找到并且读完了,它没有让我失望。贯穿阿西莫夫科幻作品的始终有三个基本元素,当然科幻是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元素。阿西莫夫是个高产的作家,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才思枯竭或者炒冷饭,他的很多作品想象瑰丽,气势宏大,让我惊叹不已。虽然他所描述的新科技不可避免受到当前现实的限制,但同时又远远超越了现实,想象恢宏,纵横上下数亿年的人类历史。时空旅行不是什么新梗,在这本书里面,作者提出时间立场和永恒时空的概念。时间立场的发现导致了时空旅行成为可能,而永恒时空相当于时空管理局,它独立于现实世界又对现实世界进行了莫大的干预。永恒时空里的核心是计算师和时空技师。前者计算出时空微调可能导致的后果和应该在怎样的时间和地点做最小的微调从而达到目的。后者则是观察和执行者,他们乘坐时空壶,在数千万年的范围内进行时空旅行和调整,以消灭核动力和星空旅行的发明,从而防止人类因为发展核武器而灭绝,还有其他各种各样他们评估出来认为可能对人类的生存造成威胁的新科技加以消灭。但这种自以为是的调整恰恰掐灭了人类探索外太空的火种,在消弭人类灾难痛苦的同时,永恒时空也消除了人类走向辉煌的可能,最终导致了人类的毁灭。亿万年后的未来人类不甘心这种结局,于是以其他的时空旅行方式来到永恒时空,破坏了时间立场发现的因果链,永恒时空也因此不复存在。只是他们到来的方式不是暴力和谋杀,而是爱情。遗憾的是,这本书没有深入讨论过去的我和未来的我相遇会如何,因果链的产生和破坏也没有交代得很清楚。书里否认了平行空间的存在,一旦某一事件发现对未来的影响会即刻发生。阿西莫夫作品里的第二个元素就是侦探,很多时候读起来就像一本侦探小说,环环相扣,一步步逼近事实,最后在结局的地方揭示真相,结果总是让人意想不到。不读到最后,你很难猜到什么才是事情的真相,这和古龙的小说有几分相似。但是阿西莫夫的科幻作品并不仅限于此,他的书中更多地是对人类命运的思考和关怀。他关心的不是哪一个人或者哪一类人,而是全体人类的共同命运。是留在地球,固步自封,还是冲向宇宙,成立银河帝国。是的,你没有看错,他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建议一个伟大的银河帝国。他坚信我们地球是银河中最古老的文明,会把人类文明的火种撒向整个银河系。而只有人类才是最伟大的,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机器只不过是运算速度快罢了,根本没有人类智慧的洞悉远见。在智慧生命的心中,天生就有这种向外扩张的本能渴望;他们都梦想着抵达其他星系,抛弃故乡的牢笼。只有经过严酷的考验,人类才能不断前进,走向发展的高峰。危险的环境和危机感,才是驱使人类不断进步,不断征服新事物的根本动力。在银河帝国里,人类将不止生活在一个世界里,而是遍布百万个世界、千亿个世界。我们所掌握的,将是无限。每一个世界都有它的历史演变、它的价值观,会在它独特的生活环境中探索人类追求幸福的可能。会有无数种幸福、无数种益处、无数种不同的……这才是人类的基本现实。

关于时间旅行的终极解决方案,热血励志型solution

这是只有阿西莫夫才能写出来的,浸淫着他一贯的对人类终极命运进行的思考,因为有了考察人类终极命运这个超然角度,这部小说可以说一网打尽了关于时间旅行这个长盛不衰话题的方方面面。关于时间旅行,有大大小小的悖论,但常见的可以拿来做文章的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祖父悖论(grandfather paradox),最著名代表作为海因莱因的短篇《你们这些回魂尸》。基本上就是说,别改变过去,对过去的任何调整都会导致现状愈发糟糕。命定悖论(predestination paradox),基本上就说,现在对过去的改动,正好导致了现在的一切。总之,时间旅行与否,现状都是无法改变的。还有一个bootstrap paradox, 现在对过去的某种改动,其实是命中注定要在过去进行的,并且正因为过去已经进行了这种改动,所以现在才会以时间旅行的方式到过去去进行这种改动……看起来和predestination paradox很像,但bootstrap说的是某种事件或事物没有特定的因果,而并非否认改变过去的可能性。所以《永恒的终结》使用的是bootstrap paradox,作为一种情节的展开,并非仅仅在演绎这种悖论。为了不剧透,就不多说了(貌似已经剧透了。。)总之,《永恒的终结》的野心并非在探讨一种对技术的想象(比如,时间旅行这种技术)而引发的生活的可能性,而是在探讨人类终究将怎样来面对生活,是选择已知,还是选择未知,是选择安稳,还是选择冒险。这其实是一个宅宅的励志的热血的故事呢

永恒已过六十年

Comfort Zone的问题,个人,群体和整个族群都有。所以变化始于异端,想信自己的人改变世界。他须有求索的决心,但不必期求回报。孜孜不倦的努力可以争取多数人中的一部分倒戈到自己的阵营,不过作为推动变革的人而言,成功之前他永远在逆水行舟。成功之后,历史不再关心他。阿西莫夫的世界常常会很有趣。这篇1955年写的《永恒的终结》,以时间为轴,假定人类可以对历史的进程做选择性的变化来调整人类的未来。在这个大框架下,一群生命规划师和时间计算师力图做出“最小改变”,以求得到“最优结果”,可以是避免了核战灭族的结果,也可以是选择了人类没有星际旅行的未来。这群被称为永恒之人的人,在这样的原则下,看着人类走的每一步,在长达几万个世纪的时间里,神一般的照料着人类。一个好的故事先要有好的思索。阿西莫夫的思索如此鲜亮,以至于我在读的时候就开始体会他的用意。他考量感性对于人类的意义。像是他在《神们自己》里三体星人里想的,智慧生物可以是三位一体,情者、理者和抚育者,承担自己分别的角色。感性和理性是人类的两个侧面,在我们几千年的历史里,理性在科学的带领下高歌猛进,在想象力的边缘开疆扩土,而感性,仿佛没有什么变化。愤怒、嫉妒、贪婪和对性与暴力的喜好,我们和三千年前的人并没有什么不同。阿西莫夫敏锐的抓住这一点,在跨越几万万年的小说里,感性像一个标牌,标志着人类本身,引导故事的走向。阿西莫夫另一个对我们人类的理解是,我们最高层次的对抗往往是观点的对抗,在意识形态和人类理想上毫不妥协的冷酷对抗。胜者引导历史,败者不复存在。没有暧昧。没有中间地带。当一个人都在各个方面取得成熟或者不再成长的时候,想要证明自己是对的欲望就像野草一般有力而且顽强。阿西莫夫简简单单用几个形象鲜明的人物来代表不同的阵营,主角哈伦,社会新鲜人/古代历史爱好者/生命规划师/时间控制的执行者;师傅忒赛尔,烟鬼/体系的维护者/备受尊重的老将;计算师芬吉,胖子/精明的计算师/与主角出处做对的人;诺依,482世纪的上层贵族美女/美/柔软;库珀,古代历史学习者/聪明的工程师;通讯员,数次看到星际旅行技术被抹除的人。每个人或明或暗的都在自己的立场上站的坚牢:师傅认可永恒时空,守卫这个体系;胖子要证明主角不堪重用;诺依追求与永恒之人的爱恋;库伯聪明之极但也钝钝的接受指令;而通讯员从未表达过对星际旅行的同情。故事的精彩之处在于反转,看到拍案惊奇的时刻很想去和阿西莫夫握个手道个谢。反转会出现是因为人们会基于一个人呈现的状态和了解的他/她的皮毛历史而做出基本的判断,并根据这个判断做自己的选择。当这个判断与发生的事实不符甚至相反的时候,故事的情节反转,人们带着吃惊的表情看着历史洪流走向不同的方向。对于一件事情本身或是一个人的判断,对其历史的了解是第一步。人类的傲慢之处在于,常常以为自己足够了解,或者不去努力了解真相就开始大发议论。言辞代表行动,说出的话代表他将要做的事情。无论在哪个时代,信息不对称,都是最大的变数。主角对师傅判断错误认为他会反对自己和诺伊的恋情,是基于不了解师傅也曾热烈的爱过;主角对诺伊判断错误是以为她很单纯的只是482世纪的人而已却不知道她来自十万世纪后的未来;库珀大半本在主角眼里都是路人,是因为不了解他即将可能引导的历史。收起傲慢之心,在拿到足够的信息之前不做判断,或许是走向开明的第一步。在观点对抗的过程中,年轻人改变世界。老迈的阵营坚守者不适合也不愿去冲锋陷阵,而年轻人的锐气却总是被推出前台。在历史的进程中,为什么换个人来很有可能是同样的结果?因为一个集团的意志会坚定的把计划执行下去。事情的不确定性而往往就来自于年轻人的自觉。是否意识到自己是别人手里的枪,是否愿意做这杆枪,或者,某些时候,是否抢到了做枪的机会。同时,在年轻人貌似坚定的眼神中,往往深深掩埋不确定和不安定。对,是否站在这个阵营,是否坚持这个观点,这一切并不确定。就像参孙,桀骜不驯,在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改变了立场之后,可以在最出人意料的时候做出致命一击。主角哈伦在改变阵营的过程中,心里不停的想着参孙的最后一击,就是因为他在犹豫是否改变,也意识到了作为被推出前台的年轻人,他的改变可以带来的巨大变化。一部科幻小说其实并不需要有多少神奇的发明,两三个就足以吸引眼球,也足以推动整个故事。阿西莫夫在这里往往做的特别精彩。时空壶的设定很有趣,从一个时空到另一个时空,时空壶仿佛不动而外面已是万年之后,恰似时间的流逝无声无息;1955年的小说里,力场床舒适智慧,几乎就是现在记忆床垫的未来形态;而超级计算机,又一次充当人类大脑的外延,给我们计算和预知的力量,但是计算机的阿克琉斯之踵也在于,当它对的时候,是因为它完完全全按照你的指挥在工作;当它错的时候,也是因为它完完全全按照你的指挥在工作。阿西莫夫有时候被人诟病不太会写爱情,我觉得这是因为科幻狗平时不发招。书写到五分之一,女主角才轻盈登场,在主角哈伦的眼睛里:他凝视着进来的人。哈伦也不是从来没有在永恒时空里见过姑娘。不至于从来没有,虽然很少,毕竟是见过的。但从来没有见过这样一个姑娘!在永恒时空里!这个瞬间之后,感性又一次在冰冷的时空宇宙中拯救人类。阿西莫夫对我们人类的爱在于期待,不,相信我们有着金色的明天。前方是一片灿烂的云海我们都有着金色的未来当爱紧紧拥抱我

关于存在和命运的胡思乱想

熬夜看完了<永恒的终结>, 有种相遇恨晚的感觉。之前看过阿西莫夫的许多经典,包括基地和帝国都没这本吸引我。记得在刚看完量子物理史话之后,对世界就有一种奇怪的认识。总感觉普朗克长度就是宇宙的最小像素,普朗克时间就是时间帧,整个世界就是一场正在播放的电影。我们所能看到的外太空不过是电影里的绿幕,就象楚门所看到的大海和天空一样。所想不明白的,是这出电影的观众到底是谁,这出电影的存在有何意义。没想到阿西莫夫在<永恒的终结>里给了我一个答案。书中的永恒时空组织便是这样的电影观众,他们守护着人类的历史,观察着人类的发展,必要时还会对历史进行修正。他们跳出了时间的轮回,掌握着普通人的命运,而普通人对此并不知情。在这个故事里,普通人的一切都不重要,因为如有必要,永恒时空可以随时修正历史,而普通人脑子里的记忆也会因此而改变。对普通人来说,没有什么东西是真实的,你的记忆是虚幻的,是通过计算后得到的历史而已。而你的奋斗你的生活你的爱情你的一切,也随时会被改变而不自觉。我一直对宿命深信不疑,却没想过命运本身也可能只是一出随时可以被修改的剧本。既然过去和未来的一切都可以改变,那我的存在又有何意义?书的最后永恒时空终结时,竟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终于又回到了那个单一的时间轨道,命运不会再被更改,之前经历的种种或喜或悲,是苦是甜,都终身陪伴我们而不会再变。但现在这一切也真的真实吗?宇宙这出大电影,真的只有永恒时空这一个观众吗?好在这一切也似乎并不真的重要。因为我并不知道未来是什么,命运的安排并不知晓,就算剧本早已写好,我也看不到以后的剧情。书中的永恒时空终于因为知晓一切而走向终结,因为只有未知才是永恒。虽然一切都早已注定,因为未知,依然可以享受这未知的一切。这也许就是存在的意义吧。

阿西莫夫说——这本书写给戈尔德

To Horace L.Gold ,阿西莫夫在献词中写道,Horace L.Gold何许人也。 霍勒斯·戈尔德Horace Leonard Gold,科幻小说作家,杂志编辑。代表作品有《组合人》。他比阿西莫夫大6岁,1914年生于加拿大,金牛座。 两人年幼时的经历相似。阿西莫夫是美籍俄裔犹太人,1920年出生在彼得格勒,3岁时举家迁往美国。而戈尔德也是2岁的时候,离开加拿大搬到了美国。同时,戈尔德也是犹太人。他们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互不相识。 1950年,阿西莫夫在创作《繁星若尘》时,结识了当时担任《银河科幻小说》杂志编辑的戈尔德。戈尔德想要在杂志上连载这本新书。 唔,接下来发生的事情,我们可以从怀特的《阿西莫夫逸闻趣事》中找到,在此节选如下: “ ……戈尔德提出了一个条件:希望在故事中加人另一个人物——这个人一直在寻找一份秘密文件,最后发现文件原来是部美国宪法。 阿西莫夫当即拒绝了这一建议。他极为精确地指出,这个情节完全不可信。故事发生在1万年后的遥远未来,在这么一个时代找到如此晦涩的一份文件的可能性有多大?!更重要的是,谁会想要它呢?但戈尔德固执己见,并将此列为收稿条件。他甚至提议,小说在杂志上登出时加入这个情节,出书时再删掉。 阿西莫夫曾考虑将故事卖给坎贝尔,但那时正是坎贝尔最热衷于神秘主义的时期,《惊奇》上刊满了与戴安纳提克斯新兴伪科学有关的作品,阿西莫夫对此极为反感。结果,阿西莫夫非但没能让戈尔德带着他愚蠢的想法滚蛋而将故事卖给坎贝尔,自己反而投降了:他按戈尔德的要求添加了一段辅助情节。 阿西莫夫再见到布莱德伯利时,提及了戈尔德的建议。当他笑着说完这个愚蠢的想法时,令他吃惊的是,布莱德伯利却认为这个想法不错,并极力鼓动他加人小说中去。 后来,阿西莫夫说,《繁星若尘》是他最不喜欢的一部作品,并举出了两个原因:其一,这本书费尽周折才写成,并且也是最后一本他同意写大纲的书;其二,他一直对被迫加入寻找宪法这一辅助情节耿耿于怀。” 自此,两个人的联系更密切了。阿西莫夫经常为戈尔德所在的杂志供稿,大多是一些短篇小说。 1952年,阿西莫夫找戈尔德谈新的创作。在戈尔德的鼓动下,阿西莫夫完成了一部新的小说《钢穴》,是一部以人类与机器人警察合作为主题的机器人侦探小说。小说完成之后,戈尔德几乎没有提出什么修改意见,就大笔一挥给阿西莫夫开了稿费的支票,据说:阿西莫夫夫妇的银行帐户中又多了2,520美元的存款。 阿西莫夫大概在《钢穴》之后,就和戈尔德之间建立起了信任的合作关系。 所以有了写新长篇的打算后,阿西莫夫第一时间想到的是戈尔德——“从1953年12月初到1954年2月的第一周,阿西莫夫花了两个月的时间完成了《永恒的终结》这部书头稿的创作,当时它只有一部中篇小说的篇幅。他试图将这部作品卖给《银河》杂志的戈尔德,但几天内,他却出乎意料地收到了退稿。戈尔德没看中这个故事,他建议阿西莫夫重新再写。阿西莫夫根本不同意他的建议,并将自己的观点如实地告诉了对方。他非但没有重写,反而将它作为一部长篇小说的样本拿到了双日出版社碰运气。双日对这部作品的看法截然不同。布莱德伯利当即看中了这个故事,并与阿西莫夫签了一部长篇小说的合同。” 《永恒的终结》的连载和出版一波三折,不过最终还是没有在戈尔德的杂志上登载。 有趣的是,《永恒的终结》正式于1955年出版后,编辑们开始对阿西莫夫另眼相看。阿西莫夫的英语水平一直被编辑们诟病,但《永恒的终结》这个故事,却让编辑们达成一种默契,“只要是在合理的范围内,就无须去挑阿西莫夫的毛病,所以一些错误的语法也被故意保留了下来。他们认为,一旦改正了这些错误,阿西莫夫的许多小说就不再是“阿西莫夫式”的了。" 有编辑说: “在其创作能力达到顶峰时,阿西莫夫成功地将一部小说的各个方面有机地结合到了一起。《永恒的终结》代表着他创作的最高点,但他在1954年创作这部作品时,就已经意识到自他18岁开始写作以来,一直源源不断的科幻小说创作灵感正在迅速地枯竭。” 是的,戈尔德拒绝的,是阿西莫夫被公认的一部代表了他最高水准的作品。 除了担当不出名的科幻杂志编辑,戈尔德也搞创作。有报道称,戈尔德一开始用假名写作。因为他的出版商担心有反犹太主义的读者滋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戈尔德入伍,成为了美国大兵,服役于太平洋战区。他结过两次婚,有个哥哥,叫 Floyd C. Gold, 用 Floyd C. Gale的笔名写作, 是《银河》杂志 在1955年到1963年间最重要的书评人之一。 在阿西莫夫去世四年后,霍勒斯·戈尔德辞世,享年82岁。

一切的可能,都是从不可能中开始的

#剧透慎入#一切的可能,都是从不可能开始的。我从小到现在都有一种奇怪的认知,每当到重大的时刻,不管是在获得成功的第一时间,在做重大决定的那一瞬间,咬牙坚持后的平静时刻,甚至在陪在重要的人身边的某一时刻,我都会觉得自己不像自己——这当然不是某种“长大了的瞬间”,而是一种某情感的分享——我能清晰的感觉到,我还有一种意识,像是以一种回顾的眷恋的心情,和现在的我一起分享我的情感。小的时候我会充满恐惧,觉得是我的第二人格之类的,要占据我的身体与意识,之后又会想,也许只是年老的我在回顾人生的方式吧,又或许,这些经历与情感我与其他平行时空的我共同分享,只是这些特殊的时刻,只是时空不同,现实也会不尽相同,其他平行时空的我觉得这些时刻新鲜又珍贵……总之无法解释清楚。所以看到永恒时空会有共鸣吧,改变时空会让人有一种主宰时间的优越感,过去可以回顾,不满意的可以修改,未来可以把只允许最美好的事物出现,但是,判断标准真的以大多数人的利益就好吗?那么又为什么委员会以自己的价值观来决定社会的走向呢?这种极为自私的方式决定全人类的命运真是太不公平,所以未来的诺依会回到过去,来终结所有已知的历史吧。也许是以爱为名,但是最打动哈伦的,或许是诺依所描述的没有出现过的未来吧——探索宇宙,外星殖民,银河帝国就此建立。这不仅仅是出于对全人类的大爱,也许也只是人类的天性,对于未知的求索与向外探索的渴望从晚期智人进化初期就刻在了基因链里,从东非大迁徙到航海时代的开启,生生不息。也许无法得知这本书在当时是否又唤起了美利坚民族对于新大陆的好奇,但是它足以让我想起儿时看的凡尔纳,少时看的银河帝国,大学看的三体……也许每个人对探索未知都有不同的出发点,掘金,自由,逃离,但是有什么东西是潜藏在咱们内心的,在获得一切之后使我们依然躁动不安,蠢蠢欲动,渴望扬帆起航,再次出发——这一次,不为别的,只为探索本身。很难想象这是一本1955年写成的书,二战胜利十年,核弹成熟,物理学界转而探索量子力学,一切蓬勃昭示希望。此书出版后两年,第一颗人造卫星成功发射,三年后,NASA建立,登月计划开始实施,十年后,人类成功在太空行走,十五年后空间站建成并投入使用,就此,人类进入宇宙探索新纪元。如果书中所写曾经真实存在过的话,那么谢谢你,哈伦。21世纪初的社会也许不够完美,但是,这是一个值得令人为此奋斗的时代。衷心希望,有更多的人可以受此鼓舞,投身到探索之中,在无垠又黑暗的宇宙里,用信念照亮前路。2016-07-18 3:02PM

想要永恒还是体验真实

非常喜欢的一本书,直到结尾读完仍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很少去读科幻类的小说,但是读了艾萨克·阿西莫夫的第一本书就无法停止的想要去寻觅他所有的书,想要知道一个人的脑子里究竟可以装着多少奇思妙想,不去就书本身的内容作过多的书透,希望读者可以通过自己的体验阅读,去感受属于自己的那一份收获。我反而想说说艾萨克·阿西莫夫这个人,一位产出量极高的作者,脑子里装满了各种奇思妙想,本书是写于1955年的,对于那个年代的人,可以有如此超前的想象力,对比今天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再去看这本书中的超前描述,也仅仅觉得属于正常情况,而不觉得过时。一个出生在以磨坊为业的犹太家庭的孩子,从阅读廉价科幻杂志开始,一脚踏入科幻世界,11岁下笔写小说,19岁稿子就卖给了科幻杂志社,他嗜幽癖,偏好狭小幽静的地,小时候总是想拿本杂志躲进纽约地下铁的车站里,在列车轰隆隆的声响中,封闭自我,享受阅读的乐趣,怕坐飞机,他很少长途旅行,他中等身材,健壮结实,蓄山羊胡,有着与众不同的布鲁克林意第绪口音。他缺乏运动细胞,不会游泳,也不会骑脚踏车.....更多更多的关于阿莫西夫,他的自传将最终的得以诠释,对于我们而言,更多的应该鼓励自己,即使只是一些天马行空的幻想,也许也终有一天能带给自己与他人各种不同的惊喜。

永恒的终结,却是我开始的纠结

已经好久没看过书了,这本《永恒的终结》也是在京东上为了凑单草草选的。全书也才200多页,买来的当上就想翻上几眼,可是第一节都没看完就看不下去了。看这种硬科幻很容易让我们这种理科知识浅薄的人轻易放弃,开篇就有好多莫名其妙的东西硬塞进来,什么时空壶、垂直竖井、棒状管、分子薄膜之类的不知所云的物体还有作者用极端抽象的语言描绘的不知所云的场景,这种书简直太容易让人放弃了。还好昨晚我坚持看完了第一节,到了第二节本书中的时空穿越基本设定我已经差不多搞清楚了,而且居然越看越兴奋,一直到凌晨2点把整本书看完才罢休,绝对是五星推荐,但其中有点越想越不通的情节还是拿出来跟大家吐槽一下,是我看太快遗漏了一些细节还是本身确实有bug存在,也希望有缘看过这篇书评的筒子们跟我讨论一下。首先,先捋一捋我心目中《永恒的终结》的时空基本设定。基本上一般时空的时间概念与我们本身的生活并无不同,就是沿着时间的轨迹向前流动,线性并且不可逆。而独立于一般时空之上存在着永恒的时空,永恒的时空是由人为打造的,并且永恒时空的居民都是来自于一般时空,这里的人虽然在行动生活的时空范围打破的传统的时空限制,但人本身的并没有长生不老的能力,还是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变老,书中称为“物理时间”。永恒时空中的工作的人,主要有几类:首先是观测师,观测师是能够穿越时空的自由度是最高的,他的主要任务就是冷静客观地观测不同时空的基本情况,收集各时空的相关资料;然后就是计算师,计算师则是通过观测师收集的资料来进行处理,比如观测师记录下了在900世纪发生的事件A,计算师就要通过复杂的计算得出这事件A会对1000世纪各种影响的结果以及可能性;另外还有社会学家,社会学家就是分析什么样的事件对社会发展是有利的,在历史的关键节点和决择时刻到底什么样的选择对全人类而言是最有利的。Bug1: 虽然这些设定看起来挺完美的,但本书的大bug还是出现了。就是“马兰松事件”,这完全是一个“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死循环呀。历史上正是由于马兰松的重大发现,人类科技才进步到能够建设永恒时空。但实际上马兰松本人也是永恒时空的工作人员,为了能够使人类历史轨迹走向永恒时空方向而故意送回过去的人,无解呀。。。Bug2: 书中另一位伟大的计算师忘记名字了,他一直提出的悖论,“一个人如果碰到自己会怎么样”。如果A碰到了B,他就会知道独立于自己还有一个未来的自己存在,这样A就会通过自己的认知来改变所谓的现实来避免碰到未来的自己B,这样A与B就不可能相见。。。但书中我们的主角哈兰在穿越的时候看到了自己又是什么个情况。。。Bug3: 聪明的哈兰发现了让他坠入爱河的情人,居然是从更加遥远的隐藏世纪来的人,目的是为了让哈兰的所做所为阻止永恒时空的产生,改变人类变化的进程,从此走上自由发展而不是各种被规划和设计好的道路,那么她又为什么要寄信到意大利半岛让人类学会用铀元素制造核反应堆的,说好的自由发展呢。。。Bug4:这个不能算是bug,但是我注意到了寄信到意大利的时间是1932年正是马兰松被送去的错误年代。哈兰会回到1932年也是因为他学习原古时代的历史知道1932年是没有原子弹的,但他看到了疑似马兰松刊登的广告,背景是蘑菇云,广告语是ALL-THE-TALK-OF-MARKET,首字母连起来就是ATOM。这又是什么诡异的巧合。吐槽5:最后这一点太不满意了,就是感情线写得太硬朗了。无论《盗梦空间》、《九回时间旅行》还是《蝴蝶效应》,虽然也觉得层层推进的梦境空间和穿越非常精彩,但最后感动之处还是落在我们人类最丰富的情感上,无论亲情、爱情,这些情感才是支撑我们在这复杂的时间和空间中来来回回,甚至最后放弃了自己的原始动力。但是阿西莫夫写得太随意了,完全get不到男主那种为了女主偏要犯下颠覆历史的重大变革。写了这么多,自己也是醉了。《永恒的终结》是本好书,好书才能让人读完后一直一直地纠结,过段时间我准备写写《笑傲江湖》了,这也是一本让我纠结了很久的书哇

改写人类文明的超大尺度爱情

  注:本文依据江苏文艺出版社2014版《永恒的终结》而写。  “这就是地球。它并非永恒不变,也不是人类唯一的家园。它只是人类文明无限冒险历程的一个出发点。”  神级科幻小说家艾萨克·阿西莫夫著作颇丰,特别是鸿篇巨制“银河帝国”系列,影响极深远。但全览大部头实属不易,通读小精品则更可行。故若论阿西莫夫入门作品,我首推《永恒的终结》。  时空穿越类科幻小说很常见,1955年问世的《永恒的终结》即此题材。需要强调的是,其他小说多以时空穿越为载体,主要情节内嵌于穿越起点时空和(或)穿越终点时空,《永恒的终结》则以时空穿越为核心,围绕实施时空穿越的永恒时空展开叙事。  我们的杰作是永恒时空  24世纪,人类发明时间力场。27世纪,人类掌握时空穿越技术并建立永恒时空组织。自此,人类文明有了两条时间轴:一般时空和永恒时空。原有的一般时空即所谓现实世界,新生的永恒时空能穿越任意一般时空。两条时间轴存在单向干涉效应(我虚构的概念):永恒时空可影响一般时空,反之不然。  永恒时空包括无数个时空分区,且一一对应一般时空的一个世纪。换言之,时空分区就是永恒时空这条封闭道路的出入口,不同出入口连通不同一般时空。更形象地说,一般时空和永恒时空构成一架长梯,一般时空是长梯的一竖杆,永恒时空是长梯的另一竖杆和全部横杠。  永恒时空组织利用永恒时空监测甚至变革一般时空以维护人类文明,其成员统称永恒之人,来自永恒时空诞生后的不同一般时空(如时空技师安德鲁·哈伦是95世纪人,高级计算师拉班·忒塞尔是约30000世纪人)。永恒之人皆为男性,他们各司其职,并进驻70000世纪前的时空分区。  看不见摸不着的时间可谓最复杂的概念,也是最难驾驭的科幻元素。《永恒的终结》却完整描绘了人类突破时间桎梏而自主决定命运的图景,“黑科技”永恒时空的设定太有创意。  人类虽在一定程度上征服了时间,却无法解答两大谜题:(1)永恒之人不能进入70000世纪至150000世纪,即所谓“隐藏世纪”;(2)150000世纪后的地球没有人类。因“隐藏世纪”的屏蔽,先知般的永恒时空组织对一般时空的影响力仅到70000世纪为止。  永恒时空之谜  男主角哈伦恪尽职守,且一直遵循永恒之人的禁欲传统。但邂逅并负距离接触482世纪美女诺依·兰本特后,哈伦爱上了她。为求长相守,哈伦不断违反永恒时空组织纪律,期间竟意外发现永恒时空存在与否和自己息息相关。哈伦对确保永恒时空存在的关键作用就是参与因果链闭合。  因果链闭合是《永恒的终结》第一处高潮,为避免过度剧透,我只能抽象介绍——  因果链闭合的前提包括:  人物甲生于B世纪;  人物乙生于A世纪;  A世纪早于C世纪早于B世纪;  1科学引导2技术。  因果链闭合的过程包括:  人物甲在B世纪掌握1科学;  人物甲利用2技术回到A世纪成为人物乙;  人物乙在A世纪掌握1科学;  1科学启发人类在C世纪掌握2技术。  人物甲在B世纪掌握1科学;  人物甲利用2技术回到A世纪成为人物乙;  人物乙在A世纪掌握1科学;  1科学启发人类在C世纪掌握2技术……  这样看,永恒时空相关因果链闭合成环形因果链。一般来说,因和始搭档、果和终配对,但环形因果链模糊了始终,进而混淆了因果。正如“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困局,《永恒的终结》的因果链闭合同样令人越想越糊涂。  其实,科幻电影也惯用环形因果链,“人猿星球”系列电影和《星际穿越》就如此。我之所以认为时间是最难驾驭的科幻元素,最难点就在于怎样理顺环形因果链。《永恒的终结》对因果链的阐释是——  “因果链总会在不同的现实中一次次闭合,但每次都会导致特定的事情发生。就好像你可以用一支铅笔画出无限多的圆圈,但每个圆圈都只能圈住一定的面积。在上个现实的因果链中,你没有遇见你自己。但在这个现实中,由于现实的不确定性,你有可能遇到自己。所以现实会自发调整,在新的现实中避免这种相遇,……”  《永恒的终结》还提及著名的“祖父悖论”(又称“外祖母”悖论),阿西莫夫借小说角色计算师奥古斯特·申纳之口,以简化的“一个人回到过去,遇到自己”为假设作了说明——  “这样的现象可以分为以下四种情况。我们可以将物理时间上比较靠前的那个他,称为A;物理时间靠后的他,称为B。第一种情况,A和B谁也没发现对方,或者没有做任何可以明显影响到对方的行动。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其实并没有真正的相遇,后果可以忽略不计。  第二种情况,较晚的那个他,B,看见了A,但A没有看见B。这种情况也不会引起严重的后果。因为B看见A,只不过是看见了他自己早已知道的事,不会引发新的事物。  第三和第四种情况分别是,A见到了B,但B没看见A,以及A、B相互发现彼此。这两种情况中,真正麻烦的点都在于A看见了B。一个处于较早时间状态的人,看见了未来的自己。他会发现,自己至少可以活到B目前的年纪,做出B目前的举动。而一个人如果知道了自己的未来,哪怕是最粗浅的了解,他也会因为这个认识而做出一些举动,从而改变自己的未来。然后在改变之后的未来中,B不会回到过去与A相见,或者至少不能让A看见B。在新的现实中,过去那个被改变的旧现实就无从出现。A永远不可能见到B。同理,在任何可能导致时空旅行悖论的情况下,现实都会作出调整,避免悖论发生。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时空旅行悖论是不存在的,永远不会出现。”  似乎因果链或环形因果链的概念及时空旅行悖论的说明仍难被理解。但既然不妨碍阅读后续情节,就暂且搁置这些“烧脑”的构思吧。  “隐藏世纪”之谜  哈伦以阻止因果链闭合要挟永恒时空组织来保护诺依,岂料他弄错了对手(哈伦最终看穿了真相),由此掀起了《永恒的终结》第二处高潮,即“隐藏世纪”的来龙去脉。第二处高潮更易理解,却营造了出乎意料的反转,令人拍案叫绝。  为留悬念,我只透露一点:诺依实为111394世纪人。更令哈伦惊讶的是,诺依竟在执行公务中夹带私货——她爱上了他。  “我亲眼看见在这段现实里,你我生活在一起,幸福安乐,我深爱着你。所以这根本不可笑。我选择了进入这个现实,就是为了让我们的爱情美梦成真。”这就是诺依向哈伦的告白,情深意切而言简意赅。  以时间为坐标来说,两个母时代相差近1113万年的人相爱,堪称超大尺度爱情。《永恒的终结》先讲述理性且冰冷的永恒时空,后揭示感性且温暖的穿越爱情;前者为主题,后者作升华。爱情使机械般缺乏生气的永恒之人回归现实生活,使小说充满人情味。  看似永恒的永恒时空,却存在因果链必须闭合的“命门”。更不可思议的是,KO永恒时空的并非其他高科技,而是源远流长的爱情。秉持禁欲理念的永恒时空组织最终败给了儿女情长,确是一种讽刺。  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永恒的终结》前半部分有一处重要伏笔——永恒时空组织排斥航天技术——间接导致150000世纪后的地球没有人类。而自第二处高潮起,超大尺度爱情改写人类文明的意义显现:掌握高科技的人类如何抉择前途。  永恒时空使人类能突破时间桎梏而自主决定命运,但在科技愈加先进之际,非凡的人类精英——永恒之人——却趋向保守。他们安享地球的无忧无虑,不仰望星空,只脚踏实地。  永恒之人的“叛徒”哈伦就想到:“是不是在智慧生命的心中,天生就有这种向外扩张的本能渴望;他们都梦想着抵达其他星系,抛弃故乡的牢笼?”  来自另一个文明发展目标截然相反的高科技社会的诺依则说出了人类的心声:“人类将不止生活在一个世界里,而是遍布百万个世界、千亿个世界。我们所掌握的,将是无限。每一个世界都有它的历史演变、它的价值观,会在它独特的生活环境中探索人类追求幸福的可能。”  正如“星际旅行”(又称“星际迷航”)系列电影的经典台词所言——To explore strange new worlds, to seek out new life and new civilizations, to boldly go where no man has gone before.——掌握高科技的人类不应自我禁锢,而应飞向太空,追寻无限可能。依我看,这就是《永恒的终结》的终极启示。  最终,95世纪人哈伦和111394世纪人诺依在20世纪成为一对平凡而幸福的小夫妻。  最终,“永恒时空已经终结。人类的无限时空,就此开启。”2016年6月13日作这是我在2016年1月6日注册的微信公众号“书中有宝”二维码

你的正义并不是别人的正义

你的正义并不是别人的正义,甚至不是真正的正义。没有人有有权利让他人过上和自己一样的生活。即便是当下最优的解决方案也不一定能在未来成为最优解。所以,收起你的最高价值观,容纳才是发展的放向。

有两个问题不明白

看完全书,有两个问题没明白,希望大家帮忙解答第一,永恒时空本身有时间流动吗?人在里面还会成长,事物也是按照时间顺序发生的,所以是有吗?第二,最后永恒时空消失,这就是个悖论了吧。永恒时空从未被发明,男女主就不可能相遇并被运到原始时代等等。

惊艳的科幻小说

端午三天不紧不慢的把这部大作看完。为了所谓的“最大的人类幸福”而谨小慎微地修改和抑制,结果只会让我们困死一隅;而带来错误甚至灾难的冒险和变革,才是人类无尽之本。不愧是科幻小说的第一,写的真是叹为观止。期待阿西莫夫接下来的《银河帝国》系列。

不错,但是有个十分难解的bug

到目前为止读到关于时间旅行题材的科幻小说的巅峰之作对时间旅行中很多的问题都给予了猜测但是,只提一点bug。。。永恒时空,不是以时间力场为基础建立的么?而时间力场可以无视任何形式的变革。。为什么在原始时代的影响可以使其发生变革,进而消失?如果说,在因果点的源头,可以使永恒时空消失,无视时间力场,那么主角也是处于永恒时空的因果中,属于源头因果之后,为何可以不受变革的影响。个人能想到的只能是,隐藏世纪的人们科技更加发达,他们的时空力场更加厉害,能无视因果源头的变革?或者是,变革的波澜只能向着“物理时间”的后方影响,在后面的所有因果会反过来影响之前的因果,而由于处于变革方向的反方向,时间力场就可以起作用了?

因果链条闭合,结局疑问

最后男主角没有去找库珀,也导致了这一现实里永恒时空的终结。永恒时空的终结→哈伦手上的力场发生器(可以让自己免受现实变革的影响,借助于永恒时空的威力)的失效,既受到现实变革的影响→理论上哈伦和诺伊会消失,但是最后女主角说我们在这个洞里受到物理时间力场的保护,不会受到这次变革影响,而这个洞是用力场挖掘机挖的,突然出来个物理时间力场,让人云里雾里~~~~一开始感觉这个物理时间力场是女主角带来的,但是女主角说自己故乡世纪也会消失,所以搞不清这个物理时间力场到底是怎样的原理,感觉最好的解释是另一个小型永恒时空,但是又会引起一系列矛盾,哎~~~也有可能是作者为了一个完美的爱情结局而故意设计的,但是不能自圆其说!

大神请收下我的膝盖

永恒之人是强权主义的乌托邦社会,一旦有丝毫感觉可能损害“人类利息”,便要被时空技师进行现实变革。哈伦作为天才时空技师是可以改变千千万万人的生活,而他也是在一个又一个无处不在、环环相扣的盘算中任人摆布的棋子。社会学家伏伊为了弥补过失而不惜铤而走险的权权交易。计算师芬吉和忒塞尔为了权利地位而阴谋辈出,各怀鬼态,两面三心,互设陷阱。等级分明的阶级歧视、无可奈何的宿命论、现实社会中的阶级斗争、天外有天的套路……完全的一本现实权利斗争百科全书。还好最后还有爱情从有命悬一线中起死回生了……

终究没有跳出人类的情感

对于时间旅行方式的描述,各种操纵时间的职位描述,以及最终为什么要摧毁的理由,关于悖论,以及需要烧脑子的因果关系,都还有大师的范儿,只是最终令主角去选择改变与思考的还是美色,甚至读出点儿美人计的味道,一下子还是归于了尘土。

永恒的终结,无限的开启

整部小说的最大的亮点就是其立意,非常高瞻远瞩,具有宏大的核心!作为一部中短篇小说,在人物塑造、背景环境描写的丰富性层面上当然无法与长篇小说相比,只能算中庸。H.G.Wells的一句名言时常萦绕我心:要么遍布宇宙,要么终将灭亡。我想,这也是所有伟大科幻作家的立身之本、心水之选。阿西莫夫当然不例外。小说的情节设置得非常巧妙,中篇小说能有如此精巧的情节,属实难得。刚开始的时候,一直在讲永恒时空的事,只是略微提到永恒人通过现实变革,消除了一般时空中人类对于太空旅行和殖民所做的努力,原因是这些努力最终的结果总是又返回地球,其实也称不上是失败,只是人类的心理状态没有适应好。我看到这里,就感到非常可惜。同时觉得,难道整部小说只是说时间旅行的事吗,关于宏大的宇宙就这么一笔带过?情节急转直下,最终,阿西莫夫又变回了那个热血青年!永恒算什么,我们要的是无限!和无限的可能性,无限广大的宇宙时空相比,永恒这一时间维度的最高主宰被秒得渣都不剩!想来也是,如果永恒时空不被摧毁,那么我们只是作为地球永恒的囚徒,况且也不能够永恒,最终还是以群体性抑郁的方式死绝了。看过Kevin Kelly《失控》的都知道,只有多样性才能保证系统的永续存在。确实如此,安逸、单调、不思进取、中庸、维持现状、波澜不惊,这些只能导致毁灭。做二级市场的都知道,流动性是最重要的东西,没有流动性的市场就是死的! 前几天的状况,大家也都见识过了。作为一个喜欢批判的人,我认为小说中唯一美中不足的几点:1.爱情是小说永恒的主题嘛,只是这里的爱情有点勉强,还是篇幅惹得货,没有展开写,也就不那么容易动人。2.马兰松的消失可以不交代,因为也没怎么写这个人;但忒瑟尔蛮悲惨的,就这么消失了,实在有点叫人于心不忍。3.有个地方特别搞笑,也特别说不过去,当人类去殖民银河的时候,那些地方已经被外星人占领了,写了标识,标明不得入内,然后人类就闷闷不乐地回去了,郁郁寡欢,最终在地球上郁闷至死。这真的太说不过去了好嘛。要说打不过外星人,抢不过人家也罢了。要说被纳入银河联盟,但是只能做个提供原料和来料加工的小弟也罢了。就这样郁闷死了,这银河系也太没流动性了吧,这种银河,不要也罢!就这样郁闷死了,未来的人类也太面太蠢了吧,既然都已经突破了技术的限制,能够时空迁跃了,这小小的银河算什么,我就不信宇宙那么挤了。我就不信我们的伟大后人想不出法子了!郁闷死,这让读者看得也太胸闷了吧!

在人本主义与进化论之间徘徊

今晚失眠,正好把书的最后几页看完,顿觉脑洞大开。这就是阿西莫夫小说的特点,开头冗长,结局精彩,对于我这样没有耐心的人来说,看他的书是种煎熬,快感刚刚如潮水般汹涌而来,就戛然而止了,于是只好写点东西抒发一番。书从整体上剧透一下,写了一个时间旅行人组织,为了全人类的福祉,本着以人为本的精神,为了防止战争、瘟疫、屠杀等大规模人类种群伤亡,在时间旅行中微调历史事件,如暗杀关键人物、泄密关键情报等,以对人类的大爱为己任,做黑暗中前行的骑士,和蝙蝠侠一样一样的。可惜的是,最终因为这个组织对未来几千个世纪的干预,人类成为襁褓中的婴儿,不再奋斗,不再进化,没有踏出地球一步,灭绝在遥远的未来。脑洞大开部分:遥远未来的人类知道了是因为这个组织的“大无畏”精神导致灭绝后,派出了间谍渗透进这个组织,成功策反组织内头号时空旅人也就是主角,破坏了整套救死扶伤体系,让人类在血与火之中前行,最终在遥远的未来,一个银行帝国正冉冉升起。这让我想起了转基因,塘沽爆炸,环境保护等等,其实可以类比。人类发展到这个程度,成熟的政治体系必然要求的以人为本和大自然要求的物竞天择已经形成不可调和的矛盾。你看,这就是读一本书的好处,不管有没有道理,至少发现一种全新的思路。有人说,我不要现代科技,不要塑料防腐剂添加剂,不要生物科学,还我青山绿水,还我田园牧歌,可是,真的回不去了。无论塘沽爆炸得多么厉害,无论食品安全形势多么严峻,无论核电站多么危险,无论钢筋混凝土丛林的超大城市带来的拥堵、房价、污染多么严重,我们一定会建更多化工厂,吃转了又转又转又转基因的食物,生产更多更多更多的垃圾,培养一批批科学家,开发出一种又一种邪恶的,刺探人类各种道德、法律、健康底线的科技,只为把科学向着更深远处推进,再推进。我们在进化,发展的道路上狂奔,这就是我们这个物种的命啊!一群东非大草原上群居蚂蚁在地下建了一个庞大,复杂,精巧的蚁巢,建完后,蚁群里的蚂蚁科学家说:从现在开始,我们要保护我们蚁穴的环境,省吃俭用我们蚁穴的资源,并从蚁穴顶部的开口爬出来望了望辽阔的东非大草原,回去以后说:这个世界是唯物的!根本不存在什么上帝!我们人类就是这群可怜的蚂蚁。

完美的终结

我喜欢有开始和结束的事物。所以,妄断通过人为的改变来创造永续世界的行为,我知道它会带来危险。因为我们实在是太过渺小,无论你是一个一般时空的普通人,还是永恒时空的计算师,我们都比我们想象的还要渺小的多。不过想想,就在我们现存的时空下,应该同时存在着不同的时空和生活。我们常常从彼此的身体穿过,也许你就坐在我的旁边。有时想想,好像也是神奇而美妙的事情啊。阿西莫夫说明了一种完美状态的不存在,再精妙的计算和推论都无法预知以后生活的改变。我们手忙脚乱的“拯救”世界,却无意中打乱了整个时空。“要知道,要想取得进步,持续发展,要紧的不是避免困难的出现,而是战胜困难,你明白吗?”对,不去逃避,去面对,去战斗。和很多故事一样,在看似严谨的故事流程中,爱,将一切打破,使人类显露最初的冲动和最原始的欲望。再用爱,做出最勇敢最不可思议的举动。书中的两个观点。普世论。

如果时间可以重来,过往也不会变

永恒的终结阿西莫夫关于时间旅行的想象简直让我拍脑袋,一个人的想象可以细致到每粒情绪,可以细致到每帧景片。甚少思索时间、宇宙,甚至未来。个人情感像膨胀的气球压缩了我所有思绪,或许这是一个契机,开始从繁琐的虚无的情感中走出来,安静的接受现实的痛苦,抽身思考更加宏大的命题。故事简单新颖,因为爱情。为了爱情选择挑战甚至彻底消除永恒空间,结果回转,女主原来是来自更加远古的上世,为了改变人类永恒世界的建立,使得人类转而不断探索宇宙空间。相遇,相爱,1930年代的改变,一切回到了我们现世的科技发展。时间、空间、永恒、爱,我们的未来是怎么样的?

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半天就把阿西莫夫的《永恒的终结》看完了,一本越往后越让人颇感有味的科幻小说。时空技师哈伦,一个普通的,严谨的,抛弃自我欲望的永恒人,在遇到一般时空而来的诺依后,开始有了想要爱情的野心。一直以为,自己的一言一行受到计算机助理师芬吉的监控,却不曾想一切的阴谋都来自隐藏世界的诺依。是的,诺依不止是一般时空的贵族小姐可望不可即,更是上时世纪里的超人类。小说写于1955年,真是令人讶异于阿西莫夫神般的想象力。(其实阿西莫夫本人也是未来世界送到本世界的马兰松吧!)小说中出现的触屏、3D影像等都已然成为了现实。时空的概念转化和地域相似。时空竖井就像电梯般,可上移到几世纪之后;也可下移,下行到过去。时空变成了地域般,我来自23世纪,你来自25世纪,我们的来源相近,彼此<图片1>产生他乡遇故知之感。17世纪的新鲜空气也许运过来还能拯救下我们21世纪肿胀的咽喉。科幻小说最令人着迷的不单是天马行空的想象,更重要的是涉及宇宙内核的终极思考,这使得时空旅行常见的“祖父悖论”都成了大海边的小浪花。在永恒时空里,所有的现实都有可能被一个M.N.C.(Minimum Necessary Change)一瞬改变。新的人生又在毫无感知有异下重新开始。永恒时空就像是一个庞大的计算机游乐场。每个人都是被设定固有参数的提线木偶,一举一动都在“时光之神”的控制中。生命就像一串数据的组合,真是单薄的要命!这让我恍惚觉得,也许我们的头顶真有一个造物主,时刻观察我们的一举一动,在我们面前摆放障碍物;在我们面前移走他们的小玩具。本以为隐藏世纪和永恒时空的关系就像《三体》中的黑暗森林法则一般,我们就像是黑暗森林中潜行的猎人,如果发现了别的生命,能做的只有一件事:开枪消灭之。反之,引火自焚。三体中的罗辑就是利用这条理论,迫使三体星球和地球和平共处。人生来就有向外扩张的本能,隐藏世纪的超人类不是选择征服永恒时空,而是选择与之同归于尽,迫使永恒世界终结!是呀,在永恒世界里,人类获得了安宁的未来,但“绝对安全”的背后却隐藏着固步自封、安于现状的危机种子。只有打破永恒,一切才能发生变化,出现转机。人类会把更多的心思放在核能、航空技术的发展,在试误中成就新技术的发展。毕竟,人类的征程是星辰和大海。举头三尺有神明,也许我们看似自由,但却无时无刻不活在枷锁之中。

阿西莫夫与博尔赫斯:《降临》以外的另一种非线性时空观

如果你对《降临》和其原著中对于线性时空思维的打破还意犹未尽,不妨读一读博尔赫斯和阿西莫夫的两部小说。它们会试图告诉你,非线性的存在方式不仅可能是一个模糊了因果和自由意志的圆,而也有可能是在个体选择基础上由无数分叉的可能性组合成的网。博尔赫斯,阿根廷诗人、小说家、散文家,“作家中的作家”,一个晚年双目失明却比所有人都更接近看透本质的传奇人物;阿西莫夫,俄裔美籍作家,全知全能,毕生著作近五百本、并涉及杜邦分类法的每一个范畴的“神一样的人”。我接触博尔赫斯很早,上大学前就一本一本收齐了浙江文艺08年版的全套。博尔赫斯那种将哲学、甚至玄学的理念和意象用精致巧妙的短篇形式刻画的能力无出其右,很早便成为我心目中的一个icon。读博尔赫斯的短篇在我看来,无疑是从现实生活中抽离最有效的方式。但阿西莫夫其实是我最近才开启的大门。而且不同于多数人从基地和机器人系列入门,我是从新近引进的《永恒的终结》这部时间旅行大作开始的。而这本书也让我意外地发现了阿西莫夫和博尔赫斯,这两位活跃在截然不同的文学领域内的大神,在他们各自公认的最高杰作中(《永恒的终结》与《小径分岔的花园》),却有着一个对于时空终极奥秘的共同答案。阿西莫夫与永恒的终结《永恒的终结》是阿西莫夫在35岁时的一个恢宏构想。主人公哈伦是一位生于95世纪的时空技师。与其他的永恒之人一样,他在15岁的时候就被选中加入了永恒时空。建设于27世纪的所谓永恒时空是相对于一般时空而言的存在;永恒时空的住民,包括观测师、计算师、社会学家、时空技师等等,能够通过时空穿越的技术在从27世纪起上溯的不同时代里自由旅行。尽管一般时空的绝大多数人认为永恒时空的意义主要在于主持跨时空的贸易,其真正的存在意义,却在于进行以统计学计算为基础的现实修正——通过实行最小必要变革(M.N.C.),以一种蝴蝶效应的涟漪影响方式不断去除人类发展中的不安定因素,进而保证一个绝对安全的人类未来。哈伦的职业时空技师其任务正是亲手进行M.N.C.,他可以通过掩人耳目地位移一个物体,进而取消一场会议、改变一个决定、延长一个人的寿命,以至于使影响最终被放大到促成一项突破性发明和避免千万人被卷入灾难。主人公哈伦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第一,他是永恒之人中极少熟悉原始时代(即27世纪永恒时空建立之前的时代)历史的人。这一点最终被他发现其实是决定永恒时空存在的因果链的重要一环——永恒时空的建立是基于时间力场提供的动力之上的,而这一技术的发明人事实上是由永恒时空本身送回原始时代的。为了这一因果链的闭合,哈伦必须向时间力场的发明人传授关于原始时代的知识以使他顺利完成任务。第二,哈伦在执行时空修正任务中,陷入了与一位生活在一般时空482世纪的贵族女性诺依的爱情。为了这无限时空中的一瞥,哈伦不惜触犯诸多永恒时空的法规,并最终以上述提到的其在决定永恒时空存在的因果链中不可或缺的地位为要挟,希望保证诺依的安全以及二人最终的结合。但哈伦从未想到的是,诺依的真实身份,其实是永恒时空都难以触及的遥远的111394世纪(亦即所谓隐藏世纪,即7万到15万世纪)的高阶人类。哈伦的每一步行动事实上都是在诺依的引导下进行的,而诺依的目的正在于打破因果链条进而摧毁永恒时空。因为来自她的时代的未来人类最终意识到,是永恒时空不断主导的现实变革和为此所占用的大量能源阻止了人类在更早的时候跳出舒适圈进行星际探索,而在宇宙的殖民争夺中落后于外星文明,以致于人类最终在15万世纪之后的灭亡。想必阿西莫夫在《永恒的终结》中最希望表达的核心思想,是对倾向于固步自封地寻求中庸与安逸的这种人性的劝诫。他警惕,一旦人类获得了永恒时空中的现实修正技术,便会避免去点开那些看似危险的科技树比如核武器,以及看似明智地不去把资源浪费在对所谓人类福祉没有直接助益的星际探索中。但另一方面,阿西莫夫在这本书里也描摹出其宏大的时空观。书中的一般时空住民并不了解永恒时空所一直在进行的修正现实的举动,他们认为世界上只有一种现实,历史是沿着单一路径线性延伸的。永恒时空的永恒之人会嘲笑一般时空住民的无知,因为他们知道事实上有着无数种现实。这其中,从统计概率上出现几率最大的那一个又被称为基本现实,永恒之人正是力图对基本现实进行不断变革。然而,在更高阶的隐藏世纪人类看来,永恒之人同样是无知的,因为他们虽然知道存有无数种现实,却想当然地认为只有概率最大的基本现实能够实现,而其他的可能都可以通过M.N.C.抹杀。但事实上,现实的数目是无限的,每一种现实的次级分支路径也是无限的。这种时间的分岔演进将不断持续。而这里就与博尔赫斯在《小径分岔的花园》中的构想不谋而合。博尔赫斯与小径分岔的花园作为博尔赫斯短篇小说中最为人熟知的作品(可能没有之一),《小径分岔的花园》完美地展现了博尔赫斯经典的写作套路:从一个真实历史片段出发,以极尽精巧的行文构思讲述扣人心弦的虚构故事,而故事之中又埋藏着老人家隽永的哲学深思。《小径分岔的花园》的内容本身就已经是一个巧妙的一战时期谍战故事,而它还不止于此。故事的叙事者,青岛大学前英语教师余准博士,在完成其谍报任务的过程中偶然却又必然地来到了由英国汉学家艾伯特的迷宫式花园。而这一花园正是继承余准的曾祖、云南总督彭㝡(zui)的意志所构建的。然而,余准在艾伯特的引导下最终发现,彭冣毕生所想要建设的“小径分岔的花园”并不是空间、而是一个时间上的迷宫。他花了十三年,致力于写出一本包含了主人公所有的选择、以及每一种选择所可能导致的每一种结局的小说。艾伯特下面的这一段话,将本篇的核心理念完美呈现:“小径分岔的花园是彭冣心目中宇宙的不完整然而绝非虚假的形象。您的祖先和牛顿、叔本华不同的地方是他认为时间没有同一性和绝对性。他认为时间有无数系列,背离的、汇合的和平行的时间织成一张不断增长、错综复杂的网。由互相靠拢、分歧、交错,或者永远互不干扰的时间织成的网络包含了所有的可能性。在大部分时间里,我们并不存在;在某些时间,有你而没有我;在另一些时间,有我而没有你;再有一些时间,你我都存在。”彭冣的小说无疑是永远也写不完的,因为由时间分岔带来的可能性是无限的。博尔赫斯也通过他的故事佐证了这一点——余准逃避追捕,在各种几乎是不可能的巧合中来到了艾伯特家、领悟了其先祖的意识,却又最终选择杀死艾伯特,以此事的公报完成向德军传达应该攻击同名城市艾伯特的信息,这一切的巧合,可以看做是博尔赫斯在他的短篇里从无限多种可能发生的剧情中选择了这样一种可能性呈现给我们。博尔赫斯,或者彭冣,正如《永恒的终结》中隐藏世纪的人类一样,明白只要有可能发生的现实,就一定会发生。时间的非线性近期成为讨论话题的《降临》以及其原著《你一生的故事》,试图向观众和读者传达一个不同于人类常规线性思维的非线性时空观。更确切地说,泰德姜认为这种时间的非线性实际上是一个自洽的圆,是没有过去现实与未来、或者原因与结果的区分的。在他看来,掌握这样一种时空观所必然要承受的代价,是放弃自由意志的选择;因为既然不存在因果链,也就不存在由个体选择所带来的可能性。因此,包括七肢桶的降临,包括女主和她的女儿的命运,都已经是唯一的不可改变的现实。以此为参照,我们可以更好地体会博尔赫斯和阿西莫夫的时空观。在他们这两部小说中,时间同样是非线性的,但这种非线性体现为由个体选择引发的不断分岔而构成的可能性网络。在这个网络中,个体的选择是无限的,因而分岔也是无限的,由此产生的可能性也好、平行世界也好,其实都是无限的。这一种非线性其实有一个非常普及的模拟应用,就是我们玩过的所有那些有着多种支线选择和多种剧情结局走向的RPG游戏(也包括某些传达类似理念的电影,比如《罗拉快跑》)。虽然就如同彭冣的小说一样,没有哪个游戏是可以完整枚举出所有的选项和可能的;但不断扩充的路径选项,事实上都在让开发者离创世的本质更进一步。更进一步来讲,这两种时空观事实上代表着人类对于生命、宇宙以及一切的两种探索。前者更具有宿命论和万法归一的禅意,后者则更像是一生万物的创世纪天启。两者某种程度上是矛盾的,但谁又能保证那个终极问题的答案本身,不正就是包含着矛盾的呢。

永恒之人的秘密

在很多小说、电视剧里,主角都是一下子穿越到了过去和未来,然后带着前世的金手指,走出了一段不凡的人生路。穿越其实就是时间旅行的一种,这样的小说多了,好像这样倏地一下的穿越来去,变得非常合理,只要看看那段辉煌的人生路就满足了。但阿西莫夫不同,他仅仅用设定就把我征服了。时间技师、观测师、计算师、生命规划师,在阿西莫夫的小说里,时间变成了空间,每一个世纪都好像一间房间,坐进时空壶里就可以穿越古今。当然,时间技师也有要遵守的法则,受制于规范。这已经是一个相当成熟的体系,一个非常宏大的设定,与之相比,故事反而显得简单得多。尽管如此,故事仍有很大的可读性,在小说中才能彻底理解各种有趣的设定。这本书创作于1955年,哪怕是以现代人的眼光看,关于时间旅行的设定也是充满新奇的。以故事来说,最后的反转在情理之中,又是意料之外。哈伦是一个聪明人,作为时间技师,他是冷酷的,也没有很好的人缘。而时间技师需要遵守的规定把他变成了一个更冷酷的人,这样的人往往更容易犯忌,诺依的出现轻易的改变了他。听上去这就是现代言情里的虐恋情深,他爱她,为她突破禁忌,只为了在一起。而她却背叛他们的感情,甚至一开始的接近就别有用心。这个梗到现在也常常被使用,在当年应属稀奇,可谓经典。以《永恒的终结》里的关于时间旅行的设定,完全可以写出一个系列的小说。在这样宏大的设定下,可以发生许多惊心动魄的故事。不同身份的人,在不一样的世纪里,面对不同的文化,一定会发生许多有趣的故事。还有现实变革的设定,时空中微妙的人为调整,贯穿了整个故事。《永恒的终结》里,故事虽然简单,但人物塑造确是比较丰满的。出场的人物,无一不有独特的个性,世界在这些掌握了大部分权利的人手里,他们并非完美无缺,往往为了私利破除规定,导致世界发生重大的改变。那些永恒之人掌握的秘密或许也是最令人震惊的。阿西莫夫是当之无愧的天才,他的创意和创造力都是非凡的。在写作这一方面,这些天赋让他轻易的就创造出一个科幻世界,在这个世界里谱写不同人的生命乐章。

改变未来

这本书可以算是我看过的为数不多的科幻系列小说里最耐人寻味的一本吧。正如书中所说:“永恒时空已经终结。人类的无限时空,就此开启。”这句话给人留下无限的遐想与思考。这是一本关于时间旅行的终极奥秘和恢宏构想,阿西莫夫很伟大,他独自一人站在世界的顶端俯瞰整个人类历史,写下这本书。如果可以改写历史,又会是怎样?人类会有哪些变化等等问题都是值得思考的。但是什么都可以改变,唯历史不变。需要改变的是未来,以及面对未来的勇气和信心。我想这大概是我收获最大的地方吧。

一个迟到的终结,一个难以言说的开始

强大的想象力,构建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观,一本披着科幻外衣的推理言情,就其剧情而言,确实吸人眼球。但永恒时空从一开始就没有存在的必要,它只是从无端的因果中徒然生出的奇葩,一个原本就没有存在理由的循环,没有库珀就没有永恒时空,而没有永恒时空就没有库珀,就像历史突然被横插一刀,却没有下手的人,这是自发的,但所有的一切就全然不同了,说实话这本来就不合逻辑,不该存在,所以终结是必然。而历史本就不该有这种永恒的存在,不断被涂改的历史,从来不真实。该主宰自己时代的该是自己,而不是被永恒之人打着福祉的旗号肆意抹杀。没有血泪的教训人类也永远无法成长,战争……死亡……没有同情可言,这才是历史发展的进程。可以说作者有着极其正确的历史观,但是结尾要占领银河系是什么鬼。不管多么辉煌的人类历史终会归于衰亡,哪怕是成为银河帝国。我是这样认为。想必这是作者充满野心和占有欲的幻想,银河帝国绝不会是最终的结局,只是另一个由胜而衰的开始,在这点上我怀有异议。可以说哈伦的举措是一个迟到的终结,同时开启了一个难以言说的开始,走向银河帝国,走向更深远的未来。历史车轮滚滚,会循环往复,不断向前……只要时空还存在……

摘抄一下

1. “嗯, 或者说很有个性, 如果这么形容你更能接受的话. 你总是极力压制心中的愿望, 不看我一眼, 却总是无能为力, 又偷偷瞄我. 你想让自己恨我, 但我却能看出你对我的渴望. 我想, 我还挺同情你的.”“同情你心里受那么多煎熬, 只是因为我. 本来很简单嘛. 想跟我在一起, 过来表白就好啦. 表现得友善一点很容易啊. 为什么要那么煎熬?"我怀疑阿大爷自己就是个宅, 不然怎么把压抑废宅的想法看这么透..2.“我们有计算仪器, 诺伊. 超级计算机阵列, 比任何时代的产品都精准得多. 它们可以统合亿万种变量, 计算出所有可能发生的现实, 找到最优方案.”又是一个”我十年前的想法, 别人在六十年前已经写出来了”. 当年选数学系的时候有点这个意思, 想通过计算排除未知, 作出最好的选择; 现在感觉好中二.. 不过我想也不是我一个人中二, 当年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想不也是这样嘛, 觉得能看出人类的发展, 以为能找到最优的社会模型. 木心对此的评价是无知, 我觉得很恰当.再补充一个例子, 我当年很喜欢的格林德沃. 也是自己有点天赋, 然后就想规划, 想控制. 3."他们千万不要伤害她! 她简直已是他生命中唯一真实的部分. 除了她以外, 永恒时空中的一切都如同无谓的幻梦, 不值一提.”“不过再也没有什么好推测的事情了. 他的疑惑, 起源自生命中无比重要的那个晚上, 好像毫无缘由地凭空而来, 狂野而毫无根据.”想起 1984 里面主角 ML 后得出的结论: “ML 是对干涩的集权制度最好的反抗”(大意). 超我一味追求高大上的时候, 来点本我的东西确实不错."现在永恒时空的真实面貌已经清晰无误地呈现在他面前: 一群越来越病态的精神病, 集体偏执狂患者, 一群绝望的人, 过着被撕裂扭曲的人生.”这句子读起来简直棒! 超我的追求最后就是这种结果.4.“是的. 别这么看着我. 是的! 你还没看出来不同吗? 只要我的一切行为都出于本心, 都是出于自己的原因, 那么我愿意承担一切后果, 不管是物质上的损失还是精神上的痛苦. 但如果我是被人骗了, 被别人引导着走上这条不归路, 那些人操纵着, 引导着我的情绪, 就好像把我当机器人, 只需要插入打孔箔条, 输入指令......”和前段时间看的心理学方面的东西完全吻合. 如果我们是被别人, 或者某个计划操纵着, 那么不管这个操纵多么高明, 我们都会感到自己不存在. “活出自己”对所有人都是非常重要的.5.最后再摘一些爽口的句子“他们并不是仅仅灭绝而已. 灭绝的过程长达几个世纪, 其间也有反复, 但总体而言, 没有目标的空虚感, 无力感和无助感是无法克服的. 最终, 人类的出生率降到了最低, 然后就灭绝了. 这都是你们永恒时空造成的.”“诺伊说: ‘在消弭人类灾难痛苦的同时, 永恒时空也消除了人类走向辉煌的可能. 只有经过严酷的考验, 人类才能不断前进, 走向发展的高峰. 危险的环境和危机感, 才是驱使人类不断进步, 不断征服新事物的根本动力. 你能理解吗? 你能否理解, 在消除人类生活中时时伴随的陷阱和痛苦的同时, 永恒时空剥夺了人类自我发展, 自我寻求克服困难的答案的权利? 要知道, 要想取得进步, 持续发展, 要紧的不是避免问题的出现, 而是战胜困难, 你明白吗?’"

不犯错,无进步

阿西莫夫对人类建立银河帝国的设想是如此执着,以至于他不但以此为背景,写出了伟大的《基地》系列(包括前传和后传),还围绕着这一点,写出了数部作品。《永恒的终结》是其中一部。不过,由于他的作品恢宏的气势和瑰丽的想象,这种执着并不令人厌烦,反而成了一种标识。小说中,人类已经掌握了时间旅行的技术,并以此技术为依托,建立了独立于人类社会的永恒时空。永恒时空中的计算师和技师利用时间旅行技术对人类社会进行微调,使之避免过大的动荡和灾难,始终平稳幸福地发展下去。如果一直这样下去,人类就变成了温室中的花朵,安逸、美丽,却经不得风雨。终于,遥远未来的高级人类出手干预,打破了逻辑链,终止了永恒时空,使人类重新变得野心勃勃和充满创造力。虽说上面的内容简介已经剧透了小说主要情节,但却完全不会影响你阅读本部著作的美好体验。阿西莫夫的作品,最大的特点是想象恢弘——对严密健全的永恒时空的构想和描写简直令人瞠目结舌;逻辑严密——一切结果皆有原因,一切推理皆经得起推敲;叙事高明——正叙、倒叙、插叙,各种叙述手法灵活使用,吊足你的胃口,让你读起来便欲罢不能。总而言之,他的作品具备了优秀科幻小说,或者说优秀小说的一切要素。所以说,即使知道了故事梗概,也完全不会让阅读体验打折扣。永恒时空的存在让我想起了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永恒时空对待人类社会多么像慈爱的父母对待懵懂的孩子啊。替他们扫清了前进道路上的一切障碍,安排好了一切大小事项,只怕他们摔一次跟头,吃上一点亏。可是,就像高级人类所指出的,这样四平八稳的生活实际上剥夺了人类犯错误的机会,也就剥夺了他们探索和创造的机会。探索和创造总是与错误相伴相随,甚至充满了破坏力。它们使人类遭受痛苦的同时,也使他们不断进步,野心勃勃地扩张和征服,最终成就波澜壮阔的银河帝国。而不犯错误的人类,却会变得平稳而寡淡,幸福又无趣,最终必然变得停滞不前,终老于地球,被先发制人的外星文明征服甚至毁灭。父母对待孩子也是这样,要允许他们犯错误,允许他们尝试,哪怕那意味着失败甚至危险,除非你希望你的孩子庸碌而乏味地度过一生。微信公众号:小盆哟「littlebasinyo」

不喜欢结局那里的价值观

非常不喜欢结尾处的那一套价值观,并不觉得人类的足迹踏遍星辰大海就比人类自由穿越时空任意改变历史要伟大。但是中间有一段关于太空旅行的描述我觉得很棒:人类总是追求向着太空出发旅行,但是最终总会感到厌倦回到地球上来。所以在70000个世纪的历史中,总是不断有太空航行技术开发出来,最终却废弃。【至于把这种废弃解释成人类发现外星人的殖民地已经遍布银河系,最后只能乖乖退回地球,虽然这种解释是可能的,但我觉得是画蛇添足】所以阿西莫夫也许无法理解《天空之城》中拉普达的人们为何会回到大地上去过原始人的生活吧。还没看过别的作品,《银河帝国》和机器人什么的大坑不想碰。就这个结局来说,把美国人的拓荒精神当作理所当然的高贵,觉得这个“情结”不怎么样。就情节来说,设计的也还不错,但是并没有什么石破天惊的感觉。也许是日系推理看多了的原因,50年代的文学作品在悬疑上自然远不及当代作家。

时空旅行+改变历史,圈套之外还有圈套。科幻大师60年前的作品,现在读依旧是比较精彩

时空旅行+改变历史,圈套之外还有圈套。科幻大师60年前的作品,现在读依旧是比较精彩主题是时空旅行+改变历史。虽然是大师六十年前的作品,现在读起来依旧算比较吸引人的作品。逻辑比较严密,情节比较曲折。

关于一部晚了六十年的作品

关于一部晚了六十年遇见的作品的感受我花了三天的时间,看完了这本关于时空与物理一次充满想象的书。说句实在话,当我翻开本书第一章的时候,心里是没什么底气的——我也不知道这种心虚感从何而来。或许是因为阿西莫夫的描述一开始就让我费解。什么是时间壶,什么是现实变革,什么是一般时空与永恒时空,我看书向来不快,更何况突然出现了这些从未见过而又莫名其妙的名词。而当你看到第二章节,你不得不承认,你会为阿西莫夫的想象所折服,并沉浸其中。或许生活中,这种关于时空幻想的同类书已经多到无以计数,但若生活在阿西莫夫那个年代,这种幻想不得不说,是相当前卫而且具有说服力的。你无法评估未来会发生什么,就如同《海底两万里》中那些在当时看似幻想,而如今却成为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发明一般。在阿西莫夫的笔下,描述了两个时空概念——一般时空与永恒时空。永恒时空是永恒之人生活的时空,他们并非长生不老,而是他们生活在一个可以随意穿梭时空,到达过去或者未来,他们可以通过进行“现实变革”达到改变现实的目的,让原先轨迹上应当发生的现实成为改变后的现实的分支,这样通过变革,避开人类现实可能会遇上的大灾难。而种种不同的现实构成了一般时空。而通过“现实变革”后的世界,或许还存在着原先的人,或许已经不再存在,但他们就像新生一样,不知道自己的命运已经被一群永恒之人改变,他们依旧觉得他们做过的事,经历过的生活独一无二。而永恒之人,也分为不同阶级。他们有观测师,生命规划师,社会学家,计算师,时空技师。不同职位的永恒之人各司其职,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永恒时空上位圈。而本书的主角——哈伦,便是一名“遭尽嫌弃”,对原始时代(即24世纪以前的时代)十分感兴趣的性格孤僻的时空技师。他还是忒赛尔——永恒时空最传奇的计算师——的专属技师。而这些偶然却巧合的人事物以理所当然的姿态相遇,却以非偶然的原因分离,到最后,永恒时空毁灭,无限时空被开启。让我陷入沉思的,是这本书到最后,到整个因果链被掀翻的背后,到底要向读者们表达些什么。若只是单纯让我们沉浸在一种未来时空力场的无限幻想中,作者最后,为何要借哈伦和诺依的手,毁灭掉这个看似存在得合理,为人类福祉而存在的永恒时空。如同作者所说,永恒时空存在的意义,是让人类可以避免危及全人类的历史事件出现,让人类生存在一种安逸的生活中。没错,永世永存,生活在一种安逸幸福之中。永恒之人如此,永恒之人控制下的人类亦如此。如同忒赛尔所说,他觉得困惑,为何一万多世纪可以让类人猿进化成为有智慧的人,然而从人类开始安逸定居时起,直到他所存在的那个30000世纪,人类却从未改变,除了一些身体机能的退化。这简直不可思议。而诺依最后也告诉所有人答案,就因为生存在这种过于安逸的世界里,人们失去了与环境斗争,与世界斗争的必要,他们可以安逸生活,不需要想原古时代那些类人猿般,需要跟大自然争斗。所以他们进化了,他们衍生出了智慧,成为了地球的主人。阿西莫夫要提出的概念,最主要的不妨是这一条,而且全书都在围绕这个中心绕。人类想要再进一步发展,必须经历磨难,而在冒险中寻找机遇,寻找可能,用逆动力推动世界,安逸享乐会阻止一个人对生活走向更加美好,也会阻止整个时代的发展。他在阐述灾难对人类造成的伤害,但也在阐述灾难背后,全人类能获得多少机遇。除此之外,文中稍有提及但并没有着墨描写的,是申纳口中的“时空悖论”。当一个人回到过去,遇见了以前的自己,而在假定的情况下,以前的自己同时也看到了未来的自己,那么以前的自己便知道自己会继续活着,并活到未来的自己那个年岁。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或多或少会改变想法,对未来的生活改变一些实际性的东西,就这样,他所存在的现实就被改变了,他也不会再回去遇到以前的自己,在某种程度上,进行了一次“现实变革”。但若是这个人回到过去杀死自己的祖父,那么他的祖父死亡,他也不会诞生,既然不会诞生,那也就没人去杀他的祖父,而他的祖父便不用死亡,这番循环,一开始我陷入了混乱,但仔细研究,这种说法很大部分,陷入了一种诡辩论的死循环。这本书可以分很多角度看待,很显然单单是最后的最主要的讲述——只有不安逸才能让人类发展得更加强大,逆境铸就强者——是不够的,还有的便是,人类自身,对于人类福祉的定义,以及我们所遇见的时空,究竟还有多少不可控性。

人的欲望与价值

“是不是在智慧生命的心中,天生就有这种向外扩张的本能渴望”,看到快要结尾的这句话,我突然就想到很多很多。要是人类的欲望超过了我们发展所能承受的程度,那么这会变成怎么样的一个情况?第一次阅读科幻作品,我承认这部作品给我了很大的思考空间。时间在我看来本是一个很虚幻的东西,永恒是多长?这些能够用什么去衡量呢?有人追求“永恒时空”,有人追求“无限时空”,但在我看来,不管是哪种选择,都是两面性的,至于怎么能让它发挥积极的作用,关键在于人类自身。

12.7

看完《三体》后,我经常对这个美丽而脆弱的世界有所怜悯,非常中二的怜悯。很长一段时间,我觉得大刘说得好有道理,世界似乎就是这样,宇宙应该就是这样,低级的人类文明是虫子,宇宙外有黑暗森林法则,猎人们虎视眈眈。于是我几乎丧失了看科幻小说的愿望,因为觉得也许并没有什么可以超过《三体》。想来,也是看书太少才会这样想。不过也是因为,看外国文学的时候,总是不满于翻译和那些超长的名字。也是在朋友的强烈推荐下读的这本书。不长。一开始接受设定有点困难,但是一旦接受了这个设定看起来还是满带感的。剧情说的大概是现在有这么一个叫永恒时空的东西在,主角是哈伦,作为时空技师,可以观测平行时空的各种可能性,从中为了全人类的福祉,挑选出一个最好的未来应用到人类现实中。观测和改变现实。让未来朝着既定的方向而去。大概是通过计算,得到一个最小可能变革,之后比如改变一个物体的位置,引起像多米诺一样一连串的效应,最后发生了一个最大的可能,避免了一场战争,诸如此类。有了永恒空间和永恒之人,就核战争就永远不会爆发,大的疾病也不会传播。这样看来,永恒空间真的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连接了过去与未来。之后哈伦传授一个年轻人相关的原始时代(就是20世纪这样)知识,他要回去教马兰松-即当时创造永恒力场的人-给他以超前的数学知识,让他可以创造出永恒空间力场来。真的是挺难想明白的,毕竟这个东西已经存在了,现在却要做因果循环目的是让这件事存在……而且这样的因果循环一直在发生吗?还是恰巧发生在我翻开书看到的这一世纪?之后,哈伦爱上了一个女人(诺依),为了她不惜毁掉永恒空间。之后他发现毁掉永恒空间是个错误的决定,于是他带着诺依回到原始时代。此时他推断出一个惊人的结果。诺依承认她是来自隐藏时代的人,即已经发展到很高阶文明的人类,目的是要毁掉永恒空间。在一番说教和醒悟之后,哈伦下了毁掉永恒空间的决定。人类的无限时空,就此开启。(我很好奇的是永恒空间biu地消失的时候里面那些人会怎么样?不过这似乎是个没什么意义的问题,因为根据诺依所说,哈伦也仅仅存在于某一个现实中,其他现实中都不存在)一开始觉得因果链这个设计很扯,然而看到最后好像还是很合乎情理。一开始觉得哈伦妒忌心和猜疑心爆棚,像个天蝎座,后来竟然都被他猜对了。好吧,完全理解这些概念对我来说还是很难的。如果代入了书里的设定,那么我就是一般现实的人,对我来说现实就只有一种。就是现在。有时我会想到人类的诞生是多么巧合。从小时候开始,我有时候就会觉得我像跳出了自己的躯壳,在阅读有关自己人生的一本书。我还记得当时的我为自己竟然可以控制这个身体,真真实实地生活在这个现在而感到不可思议。在写这段文字的时候,我试图回想当时的感觉,已经很多年没有这么想过了,但是这样一回想那种暖融融的感觉又有点笼罩回来。我不知道是否其他人也曾这么思考过。不知道的事情太多了,所以才会有各种各样的文学作品来对它进行猜想。《三体》是对整个宇宙的,而《永恒的终结》则是对时空旅行的。果真是对时空旅行的终极幻想阿。万万没想到读到最后其实是个鸡汤文……如果用语文作文评卷者的角度,那么这本书的立意很高,因为最开始当所有人都以为永恒时空真的很完美的时候,在末尾又迎来了一个大反转。阿西莫夫做得很好的是一切都有伏笔,比如病态扭曲的社会阶层就是个例子。故事的情节其实是一层层往上推的,一切都很有逻辑,最终爆发出最精彩的真相。喜欢读那些因为一个小改变而发生很大的改变的描写段落,虽然在后半部分永恒时空存在与否的推测中我也几乎看到发晕。“我们要秒回出千万年来每时每刻的细致画卷,(多么浩大的工程,毕竟可能是无穷无尽的)从永恒时空的诞生到人类的消亡;我们要坍缩无穷无尽的现实可能性,从中找到最好的一个,然后再决定如何确定一般时空某个确切的节点,做出精准的微调,那么我们就有了一个新的好的现在,然后再面向未来,重新计算和寻找那美妙的可能性,循环往复,永不停歇……”看上去是挺好的一个世界,然而人们愿不愿意被规划人生还是另外一回事。为了全人类的福祉让另外一些人寿命变少甚至直接没有,其中的道德伦理问题估计再来十本书也说不清。那些更高级的人类,似乎就是站在更高阶层的更高视角去看整个宇宙,不仅能看到过去,还能看到未来;不仅能看到发生了的事情,还能看到没发生的事情。接受这样的设定真的不会疯掉吗?要是我的话,一定会的。一切都是同时发生的,一切在没有发生前就已经发生好了。啊,我真是要疯了orz。当一个人已经知道自己未来会怎样的时候,一切都是安排好的,生活还有什么意思呢?细思恐极。其实一切都是有可能的。平行宇宙啦、时空旅行啦、永恒时空啦、黑暗森林啦等等,一切都有可能。我有可能写下了这篇书评(mejor dicho,杂感),也有可能没写下。说出来不怕好笑,有时我做出了一些自己不愿回想的傻事,(比如在大众面前出丑了)就会想“在另一个平行空间的我,一定不会做出这样后悔的事情吧。”之类的。因为我们什么都不知道,所以什么都有可能。愿意读科幻小说的原因大抵在此。最后我想我还是愿意留在这个有些残缺但唯一的现实中。PS:妒忌心不可有;以及核战争最好永远都不要爆发。

悬疑与希望

本文含有大量剧透阿西莫夫最著名的小说,是基地、帝国与机器人三大系列。然而,即便抛开这三个系列,仅凭这本永恒的终结以及另一本《神们自己》,就足以奠定阿西莫夫在科幻史上的地位。联系:虽说本书独立于作者的其它系列,但实际上我们能非常明显地在本书中看出基地和帝国系列的影子。 全时委员会像极了第二基地,那些用来计算人类社会运行历程的公式,其实就是心理史学的翻版。从时间上看,这个故事似乎可以看做帝国系列的前传,正是由于故事最后的走向,才导致了银河帝国的诞生。文笔:同他所有的小说一样,本作的叙述和描写部分大概比白开水还平淡。不管是描写人物外貌还是场景,大概从不超过三句。全书用过的形容词,也许只要一页纸就能写完。不过,由于情节高度紧张,环环相扣,这些问题一般并不会对读者造成多大影响。故事:阿西莫夫的风格,以悬疑和转折见长。在我看来,堪称长篇小说版的欧·亨利。很多时候,读者顺着他设下的圈套,以为故事情节会往A方向发展,结果到了最后一章,又全盘推翻之前的假设发展成了B方向。等到读者回味起之前的情节,才发现原来作者早就留好了线索,这个新的发展方向无疑才是事情的真相。在这本书里,阿西莫夫甚至在最后一小部分设下双重埋伏,读者在被玩弄于股掌之际却又不禁大呼过瘾。设定:在解决时空悖论这个问题上,作者做的非常巧妙而自然。这里不得不把时间悖论和人择原理相互比较一番。在人择原理中,之所以我们的宇宙如此完美以至于诞生了我们,是因为如果哪个参数出现了偏差,就不会出现我们,自然也就没人提出这样的疑问了。“时空悖论会避免自己出现”,就像人择原理一样,之所以不会出现那些时间悖论,是因为它们本来就“不应该出现”。另一方面,作者设置了一个孤立于正常时空之外的永恒时空,这个区域将不会受到社会变革的干扰,而时间旅行通常由这个时空中的永恒之人完成。这就很好的避免了时间旅行对时间旅行者自身的影响。内核:如果说仅仅凭借紧张的故事情节,本书只能算得上是好看而已。真正让本书成为一部伟大作品的,是由这个故事所包含的,作者想叙述的内核。这个内核就是:虽然人类像不懂事的孩子,经常会玩火自焚,但是束手束脚只会抑制人类的进取心。在文中,全时理事会为了维护人类的稳定,排除人类的各种异端思想,维持人类始终运行在中庸的发展轨道上,最终却导致人类走向衰亡。风险与机遇并存,如果我们不愿意冒险,人类最终将在地球上孤独的死去。

科幻小说还是推理小说?

小说和其它书籍最大的不同在于,好的小说(甚至坏的小说也能)会让人无法自拔,不能自控,想要甚至必须一口气看完。事实上,每一个沉迷于小说的少年,一定都有过躲在被窝里看书的经历。我也不例外,对于曾经夜夜与应急灯一道闷在被子里看小说的我而言,小说就像黑洞,带给人无与伦比的奇妙世界与无法逃脱的恐惧经历。正因如此,近年来我一直努力让自己远离小说的大坑。然而,宿命之所以成为宿命,正是因为其不能打破,无法逃避。过早或晚,在命定的时刻,该来的总会来。而这一次,经由弗诺文奇而至阿西莫夫,我知道它又来了。看完《天渊》,立刻接上弗诺文奇另一部《深渊上的火》,继而是阿西莫夫的《永恒的终结》,深觉自己爬坑无望,已然自弃,既不能改变,那就充分享受吧。《深渊上的火》,还是那个恢宏广阔的宇宙,这一次出现了新的种族,除了可以想象的树族,更为神奇的智慧种族—共生体“爪族”跃然纸上。尽管智慧生命都神奇地拥有近似的感情,情绪,甚至历史发展进程,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啧啧称奇之余为之揪心,紧张。虽然宇宙大逃亡的成员们最终有了一个美丽宁静的类地球行星可疗伤休养,但追兵千年后即将抵达的悬念让人不由惦记着有没有续集。这其实是一部单纯的小说,虚构的故时空背景下,还是熟悉的人类社会中的情感与故事,科技只是它美丽的妆容,宇宙不过是深黑幕布上的点点繁星。尽管对于界区的设定和想象甚至让人以为这是一种科学预言,可你还是知道它的精神内核与古老的莎士比亚并无本质区别。但《永恒的终结》则不同,它与某一类科幻小说类似,展示的是在时空技术发展到一个新高度之下,长远地看抑制了人类发展的科学悖论。尽管前半部让人以为这是个爱情故事,后半部又让人以为这原来是部侦探推理小说,然而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令人在即将曲终人散之时,都茫然无知,还是由作者慷慨地揭开谜底,它不过是要引起我们对人类未来的终极思考,相比科幻小说,它更富于哲学的思辨。恍惚之间,我以为这是弗诺文奇那些星际旅行故事的前传,是人类能够在繁星间自由穿行的许多个世代之前的古老地球上的故事。事实上,也的确可以这样看待它们之间的关系。相比较而言,前者的故事结构更单纯,想象力惊人,情节设计扣人心弦,是一部真正的科幻小说,有科技内核,有人类情感。而后者的故事设计更为精巧,情节构思令人叹服,其烧脑指数对于推理爱好者而言是极为过瘾的。另外,相对于弗诺文奇的小说而言,《永恒的终结》的封面设计可是好太多了,编辑们,也请用点心吧,弗诺文奇那两本书你们是在睡觉的时候选的封面设计稿么?

幻想中奇妙的样子

阿西莫夫:永恒的终结——关于时间旅行的终极奥秘和恢宏构想我以前总说,书籍对我分为两种。一种是像一座高峰,一场战争,征服它我耗费心力,当我成为王者的时候身上的酸楚成为力量的象征。而另一种,却是在你疲惫不堪凯旋之时对你说,没关系还有我,缓缓注入体内的能量。显然《永恒的终结》是前者,所以现在,我筋疲力尽的。有人说科幻小说不能多看,尤其是涉及终极思考的那种。因为它会轻易的把你从现实世界里抽离出来。让你看到时空是多么广大,生命是多么渺小,你的存在,多么的无意义。人类的 回到过去 并不是物理意义上的回到过去,仅仅是看到过去的映像而已。时间旅行让我们观测历史,却绝不会改变历史。历史的脚步不会因为时空旅行而改变,因为历史拒绝如果。60年来唯一中文版全译本首次登入中国,这本被很多人称作让中国人错过60年的科幻大作。当我读了两章的时候我差点想放弃,节奏拖沓太难以进入这个故事结构。真正读下去的时候才发现这本书的魅力。我在看到第五章的时候我就觉得诺依角色不简单,在这么严谨的科幻故事梗概里出来这样一段缠绵的爱情故事其中一定不会仅仅是讲爱情。果然,诺依的存在隐藏世纪是最后的秘密。当秘密被打开的时候,哈伦最后的选择只是为了爱情嘛?因为爱着诺依所以盲目的选择相信让永恒时空消失???!!绝对不是!哈伦是多么有思想的人!说服他的是诺依说的“这就是地球,它并非永恒不变,也不是人类唯一的家园,它只是人类文明无限冒险历程的一个出发点。”“永恒时空并不是人类的福祉,而是阻止人类发展,造成人类衰弱的原因。”打动哈伦的原由应该是这两点。所以我不大有个点赞次数很多的一条评论的观点“一开始以为是个爱情故事,读完了想一想确实是个爱情故事嘛”。永恒时空这个设定很棒,我并不怎么感冒科幻题材的小说或者是影视,买这书也是事先没有了解。看完之后虽然我还是没有对科幻有更大的兴趣,但是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真的进入到不同以往的意境之中。“每本书都有它的缘分”,现在想起来好爱这句话。关于推荐的话,如果你是一个科幻迷,那这本书真的一定要去读一读,《永恒的终结》被称作是最伟大的科幻作家阿西莫夫公认的最高杰作,一定有他的道理。但因为这本书脑洞太大,思考起来太烧脑,没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和专注力,或者看习惯言情小说的同学就不大推荐了,怕你看了两章就丢一边了~~~引两段原文作为结尾。“你们会嘲笑一般时空住民的无知,因为他们以为世界上只有一种现实。我会嘲笑永恒之人的无知,因为你们虽然知道有无数种现实,却以为只有一种能够实现。”“人类的无限时空,就此开启。”

不是<基地>,是时间

阿西莫夫所有的作品有一个共同点,贯穿始终的是近几个世纪人们能够理解的逻辑。如若更换一套表述逻辑,难免显得怪诞。浅显片面的打个比方:如果宇宙中存在更智慧的生物,他们若要直接传播他们的文明,首先采用的就是人类能够接受的无线电波和语言系统。这里我不说是语言,而说语言系统,因为不论是人类的哪种语言都有共同的“逻辑”。例如:数学、听证会、计算机,这是一种表述系统是人类才能明白的表述逻辑,换做其他物种就不是这样。读《永恒的终结》。——前记 永恒时空初创于27世纪,依赖于时间力场,构建成两个系统:一般时空和永恒时空。在两个时空中如何穿行,可以去看《时间简史》,这里不做赘述。一般时空的现实被捏在手中,像面团一样被捏成更好的形状。物质可以穿越时空进行跨时空贸易(这让我们现如今火热的可持续发展沦为人们寻求的心理安慰)。永恒时空出现之前被称为原始时代,用他们的话说,我们现在就在原始时代。在永恒的变化中仍保留着原始的东西,生活在永恒空间的永恒人有故乡世纪和物理年龄。看,人即使变为永恒人也终究难以摆脱这些,它们是一出生就带着的胎记。这里,不要跟我讨论能量守恒和时间连续性的东西,就像你质疑哈利·波特在被摄魂怪摄魂的时候被湖对面赶来的自己拯救了一样。伴随而来的还有其他的东西。能量(源)近乎是所有科幻展开情节的着力点,在《永》中仅仅是只言片语。能源的变革自是不必说的:不再需要燃料、核能,而是依靠电子,就像是发明了永动机。全书看起来在想法设法强调克制人的人性。很明显的一个例子就是对情感的排斥。尽管在某些领域,时空技师被赋予远超人工智能的能力,但数学分析扔被冠以理性的名义站在指导人们行为正确与否的制高点。依靠强大的计算机阵列来维持秩序并提供决策依据。群策群力得出的方向,仍由一人执行,就像是面临一场大手术,专家会诊结束后,不论手术结果如何,舆论总是会指向主刀医生。永恒人一遍遍地想要革除人性,可即使他们训练了许久,生活在永恒时空,人的情感,爱,仍是一条重要线索,跨越时区,亘古不变。哈伦第一次见到诺伊便知自己难逃“厄运”,他不再能遵守做个永恒人的承诺——客观、理智。他心甘情愿被这条八爪鱼缠的死死的,终究带来了永恒的终结。人们一直在追逐安全感,从远古的狩猎叉到NASA不断探索类地行星;从永恒的诞生到永恒的终结。人们进化到认为时间是真正的神,严丝合缝地掌控时间就能换来永世的安全感。真正的安全感和永恒到底如何探寻?事实上,人的情感在无数次大小变革中永葆青春活力,或许正视和善待这些有趣的精灵会是留住某种程度上永恒的灵丹妙药。

永恒的终结,是不是就不该发生呢?

我并不是很清楚一个伟大的科幻小说作家在以时空这个最容易出悖论出矛盾的话题上能展开到多深的层次 但是我不得不说 这是一部好的作品 因为至少不去纠结和深挖 我们并不能一时看到任何矛盾和不成立 更多的是一次又一次的wow标新立异的永恒的时空人的设立本身就是一种大胆的幻想 然后用最小最必要的变革去避免人类因大规模事件(比如核爆)造成的人类过早灭亡的结局即所谓福祉却不算是一个大胆的设定有的时候我们往往希望在无限多的平行宇宙中的一个现实里 看到变革可能性之后带来的宿命 也就是说 无论你如何去调整 该发生的总是会发生;或者这么说 你为了避免一个现实的发生 而去做的任何阻止行为 都会最终促成这个现实的发生(这样的情形似乎非常普遍的用于各类创作中)。所以读永恒的终结的时候,我是抱有这样的想法去理解的。因为哈伦的存在,忒赛尔的存在,诺伊的存在,都是因为库珀发明了永恒时空之后的历史。如果没有永恒的时空存在的现实,哈伦和诺伊无法相识,哈伦也无法回到1932年去放弃寻找库珀导致永恒时空根本创建不了。用一个因创建永恒时空而存在的人去阻止永恒时空的诞生,这是一个无法解开的矛盾。简单而言就是,A这个介质是由B创立的,C要通过A这个介质去阻止B创立A。但是如果本身A就没有被创立出来,C怎么能够阻止B呢?这一点我只能认为是阿西莫夫对于小说的主旨,他想通过科幻本身表达对“自由、发展、放开眼界、大胆创新才能构建可持续的未来”这个正能量、积极、热血的理念而做出的理论牺牲。我想,伟大如阿西莫夫,他不应该不知道其实在结局的地方,是存在这个无法避免的问题的。需要宣扬他内心的呼声,宣扬冲破人类追求宁静平安而固步自封、不求发展最后导致灭亡是不可取的思想,他放弃了理论的严谨。所以我对这个结局是失望不已的。但在结局前的几章中,当我看到库珀在1932年(还没有原子弹爆发的时代)在报纸上发布暗示原子弹蘑菇云的信号的这一刻,我由衷的佩服这个启发阿西莫夫写这部小说的灵感之源。同时对于隐藏世纪的人类,对于超人类的这段,似乎可以展开的幻想太多太多了,多到令人感觉有点恐怖。最后关于平行世界理论,虽然我并不是科幻迷,但我认为这个理论并不是阿西莫夫在这本书里建立的世界观。所谓回到过去时空遇见自己产生的影响、或者那个著名的回到过去时空杀死自己祖父,他并不认为可以发生,因为在这本书里传达的是,一切都会被自动的矫正。那么既然是死循环、是宿命论,永恒的终结,是不是就不该发生呢?永恒时空无论哈伦怎么做,都终究会被建立。否则所谓永恒时空对一般时空进行变革调整,对时间发展唯一性的整套理论,都会被平行世界打破的。

生物进化的内因和结果

《永恒的终结》这本书躺在kindle里面已经快一年呢,这次在宁波得宾馆里无所事事,不小心翻了出来。然后就一发不可收拾,只用了三个小时左右就将这本书完整的看完了。结果确实令人大吃一惊。如果历史可以随意更改,那么什么才是真的,或者什么才是假的呢。一件事情在一般时空发生了,假如这之前发生了变革会导致什么呢?但是,最让我感兴趣的是,里面提到人在30000世纪,还几乎没有任何变化的时候。我感到吃惊。但它的解释又是如此的让人信服。生物产生进化的原因是因为环境发生了改变,那么如果环境一直不变的话,生物是不是就失去进化的源动力了么?假如有这样一种生物,它进化到一种可以自己掌握和改造环境的时候。它还有进化的动力么。人类现在还处在被环境限制的角度上。如果哪一天人类突破环境的限制,那是不是就等于说人类机体不会再产生任何进化了。这在达尔文的理论里是完全可能的。事实就是这样?我不觉得,没有了环境的选择,变异依旧产生积累。但结果是不定向的。那么随机因素加在一起,变异积累到一定程度依旧会产生新物种。没有环境压力,选择依旧存在。也许遗传漂移一样会存在。那样就不会太大的变化。

宇宙的秘密

文明、科技按照现在的速度发展,书中的时空穿越未来实现可能极大,人类将会穿越时空回来,审视我们的现在。之后有两种可能,一种是无法干预现在,一种是可以干预现实发展,无论哪一种都相当于我们的天空中有一双眼睛注视着人类的发展,而如果能干预的话,就相当于你如果敢的事情有助于人类前进的,那么冥冥之中必有天助的哲学追问有了现实的支持。

因果链的闭合??

平行宇宙方面的题材、关于alternative reality的讨论一向非常吸引我,这也许是因为我对扰动(包括微扰)对现实及其演变可能造成的影响很感兴趣,而我们生活在一个单进程的社会中,无法观测alternative reality.(貌似只有在某些simulation和比如策略类电脑游戏中通过sl大法让角色自行演化交互,观察最终结果,可以略略感受下)顺便推荐下前阵子我看过的一个有关该题材的小说,也是阿西莫夫的作品《神们自己》,我觉得非常赞!然后这个小说。我其实不相信时间旅行真的能存在,也不相信过去能够被改变。凡是发生的事情就是真实地发生了,在某个时空节点处的不同行为选择将会产生不同的未来但那会成为一个平行宇宙中的现实,而绝不会对这个现实(你实际做出的行为选择)有什么影响。小说中描写的永恒时空的存在不是很能让人信服——这个太脆弱太容易被破坏了。但是姑且相信它是存在的吧,到后来高级计算师忒塞尔的理论基本能让我信服了:“既然一切已经发生了,那么它必将如实发生。完整的因果链不可能破坏。”如果永恒时空确实存在过,那么小说中所描述的那条因果链必然在那个世界闭合。然而,小说的结尾,那条因果链没有闭合,永恒时空消失了。主人公为人类选择了一个不同的未来,“人类的无限时空,就此开启”(听着好美好= =)。我的问题是,那么在他选择的世界,他的存在,这条因果链要如何闭合呢?这不矛盾吗?他是通过永恒时空才穿越到过去的,而他亲手终结了永恒时空,以致于在那个世界中,永恒时空从未出现。这条因果链要如何闭合??再说点题外的。我并不认为单线程的社会演化mundane,我们的世界有神秘,有无法解释的谜,谁又知道“冥冥之中必有天助”不是某种未来对过去的影响呢。但是我坚信,发生过的是真实发生的,不可能被抹去或修改。

时空旅行的终极答案

1. 故事梗概有权更改人类历史进程的时空技师哈伦在执行一次任务的过程中违背了职业规定,爱上了一个来自一般时空的女子诺依,哈伦为了自己的爱情,为了诺依的安全,不惜用自己的权力改变人类发展的轨迹,终于东窗事发,哈伦选择了毁灭永恒时空,终结人类改变历史的能力,但在最后时刻,哈伦无不震惊又无比痛苦地发现,他那用整个人类命运换来的爱情,竟是一个巨大的阴谋:来自更加遥远的未来的诺依,代表着未来人类,为了让人类永远脱离那永恒时空带给人们的安全却又缺乏活力的状态,借时空技师哈伦之手,彻底终结了永恒时空,消除了人类改变历史的所有可能。2. 永恒时空的影响在消弭人类所可能遭受的灾难与痛苦的同时,人类也亲手葬送了走向辉煌,走向更加遥远的外太空,拓展疆土的可能。只有经历严酷的考验,人类才能不断前进,不断发展,正是不稳定的环境和各种危险不确定的因素,驱使着人类不断进步,不断征服新的事物。而身处永恒时空的人们,早已习惯为了过上安逸的生活,不断回到过去,改变人类的历史,妄想在危机密布的命运棋盘上走出完美的路线,然而,完美的路线并不存在,失去了进化机会的人类终将被时刻准备着的未来人类所代替。地球不应该仅仅是人类困守一隅的家园,正相反,她应是探索宇宙征程的起点。只有孤注一掷,人类才有可能寻找到新的家园,才有可能赶在宇宙中其它势力之前,拓展自己的疆界,赢得继续存在的权力。3. 关于阿西莫夫,关于此书阿西莫夫是公认的世界级科幻小说大师,著作等身,作品《基地系列》、《银河帝国三部曲》和《机器人系列》三大系列被誉为“科幻圣经 ”。而此书则被公认为阿西莫夫的最高杰作,饱含了他对人类命运的终极思考:选择已知,还是选择未知;选择安逸,还是选择冒险;to be, or not to be, is a question. 4. 一点感想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的这句话永远不会过时,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关于时空旅行和永恒时空的终极奥义,也许是人类永远的求索,但就像是地平线,永远不会有到达的那一天,而真正美妙的,总是路上的风景。开始阅读的时候,我觉得这是一个科幻故事,读到一半,我发现这是一个男人遇到女人,两人相爱的故事,我继续前进,蓦然发现真相早已撕下温驯的外表等在故事的结尾,就像《1984》一样,童话故事结束了,剩下的,只有冰冷的现实,与绝望。

感恩苦难

人类的进步史其实就是一部战胜困难的历史。也许只有绝境才能真正激发人类的潜能。在远古时代,人类的祖先的生存状态是危险的。没有獠牙没有利爪力气小速度慢,几乎任何一种野兽都可以将人类置之死地。如果用进步论的观点看,这种动物几乎只能存在生物链的底层。但是人类怎么就进化了呢?群居?工具?火种?饲养?种植?人类的是弱小,捕捉不到食物。于是大家就群居,一起去捕食,一起对抗外敌。不够吃的?我们还能够饲养种植。还发明了工具火种增强自身战斗力。可以说,我们的祖先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促进了人类的进步。到了现代社会。国家打仗了,人民活不下去了,于是就跑到其他地方,开拓了新的领土。航海也发展了,世界连为一个整体。战争开始了,工业发展了,武器发展了,计算机产生了。美苏争霸了,航天发展了,核武发展了。再往后会怎么样呢?也许真的如小说一般。地球的环境不能居住了,人类就会开拓新的星球。外星人入侵了,人类的科技才能进入下一个阶段。谁知道呢,有一句心灵鸡汤,叫做感恩苦难。

点错科技树的例子

这本书讲的其实是一个人类点错了科技树的故事。故事中人类先发现了时间旅行的奥秘,却错失了空间旅行的技术,他们不断地修正历史,创造了一个美好的世界,同时却一直被限制在地球,错过了整个星空,等很多年后当他们终于踏上其他星球时,却发现到处都已被占领,人类文明只能在地球上慢慢衰落。最后,未来人类不得不穿越到最初时刻,帮人类重点了科技树。人类自此失去了修正历史的能力,但却获得了整片星海。

时间与空间的永恒

初读便感受到了阿西莫夫的大师功力:将时间平行化,每个世纪就如同不同的国家,根据时间区划进行贸易,永恒的时空于是变为海关,时空技师则是外交官特工。于是从航海时代而来的地理全球贸易变为了时间上的贸易。文明的本质或许是扩张。这是阿西莫夫对于文明的理解。然而由于时间贸易的逐渐发展和技术的逐渐进步,人类渐渐发现了改变现实轨迹的可能性;但是永恒时空管理者的本性确是贪图安逸的,他们自诩为了不遭受灾难,便一再篡改现实,压抑了空间旅行技术的科技树发展,导致人类文明无法在太空立足。后知后觉的人类最终决定利用一次永恒时空来让他们关闭永恒时空,完成新的因果链。阿西莫夫的科幻总是像发生在不远的将来,并且又对现实有着明确的指导意义;同时对于数学的崇拜更是让作品充满了理性。对于时空的幻想更是十分精妙,利用时间进行交易形成了人类自身完美的循环圈。永恒时空借助避免战争和大的变革不断创造着“和平”世纪,但却忽略了硬币的另一面。战争往往是促进技术进步的催化剂,正如直到今天我们仍然一直在享受着二战的技术红利,所有的发展都是基于二战的原型,或许只有到三战才能够实现技术的真正变革。核能的发展必将为未来的空间旅行奠定基础。而文明需要不断的扩张,追求稳定,必将带来的是灭亡。每个人都幻想过时间重来,然而真正的更改过的现实却是另一种面貌。妄图成为上帝之手操控现实,却忽略了每一个现实可能出现的历史轨迹。

永恒是变化性最小的一种可能,是一个不能突破自我的循环。

想象如果是自己,能否想出这么精彩的情节构思? 也许10几岁的时候可以, 30岁以后已经全然不能。 看完全书,再看本书介绍,1955年啊,就可以有这么一个经得起推敲的想法,32个赞叹。书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悖论,当地球知道自己的未来的时候,实际上就会陷入一个不能突破的循环。人总是希望自己好好活着。类比社会,会有一只无形的手,约束着方方面面,保证社会不会崩溃。这种约束对可预见的未来是好事,对不可预知的未来,不知道是好是坏。人们的远见,不可能会延伸到无穷远。书中的对人物的刻画,尤其是心里描写,是我相信作者是一个感情细腻,情商很高的人,像个心理学家。亦或,作者可能希望这部小说搬上荧幕,因为就像个剧本似的。60年过去了, 而今的读者看完这本书,可能不会拍案叫绝。毕竟已经或多或少看过很多类似的桥段,类似时间旅行,因果论,平行宇宙这些。然而,这仍是一部值得推荐阅读的著作。

永恒的尽头是人心 ----读阿西莫夫《永恒的终结》

科学、科技、科幻,总是拥有着一股迷人的魅力,它对我们男的有一种特殊的吸引力。科幻届巨头阿西莫夫名不虚传,时代的限制并没有让他的作品失去魅力,相反,我们恰恰可以从他的作品中体会到即使囿于他当时时代科技的限制,他依然向我们展示的思想的无穷宽度。伟大的作品不会因为时代的发展失去自己的魅力,只会如陈年老酒,越来越香。《银河帝国》--基地三部曲中,他的核心创意只有核能科技的任意控制化和解决星际旅行空间问题的迁越,但其中展现的银河帝国的格局之大令人惊叹。回到今天的主角----《永恒的终结》,简单总结:永恒之人掌控着可任意穿越时间的机器,通过类似于蝴蝶效应的手法(称为变革)消除一切可能威胁到人类生存的危机,让人类这个种族安全而又和谐地发展下去。看似很美好,但是问题也就在这里。《时间规划局》《源代码》《蝴蝶效应》,后世类似的电影实在是太多,看过这些电影的人可能对这种方式有所了解,这种被限制了的生活看似美好,实则令人不寒而栗。这涉及到平行宇宙、平行空间、时间悖论等问题,简单说,我们生活的世界只是很多个平行空间中的一个,假如我们这个世界出现了经过永恒之人演算会导致人类消亡的事物,永恒之人就会通过一个蝴蝶效应消除这个科技,历史改变了,许多原本存在的人也会跟着消亡,比如我,比如你,比如大部分人。这一个个个体相对于人类来说是微不足道的,但是他相对于我们自己来说,可是弥足珍贵。生命只有一次,你允许你的生命被人任意篡改吗?以上是从个人的角度分析。从人类本身出发,《三体》中地球消除自己在宇宙中的威胁最彻底的方法就是让地球的光速降低,让地球之人永远丧失走出太阳系的机会。《永恒的终结》同样如此,地球或者说整个人类在永恒之人的努力下和平而又和谐地发展着,但是他们也丧失了再次进化的机会,丧失了宝贵的向宇宙进军的机会,这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好是坏?如果你已经看到这里,我可以稍微剧透一下了。小说以一个不世出的天才时间规划者的视角展开,一个又一个事件和奇思妙想通过他向我们展示。小说以一个大的事件,即要让他教一个青年原始社会知识(也就是我们现在的知识)为要点,而这个青年正是创建永恒时空的关键人物,他将被送往过去,完成创建永恒时空的任务,此任务一旦失败,永恒时空将不复存在。任务的成功关键在他,失败的关键也在他——他爱上了一个不该爱的女人,而这个女人会因为一次由他主导的变革消失。他保留了这个心爱的女人,背叛了永恒之人的原则,毁掉了计划,把青年送回了错误的时代。最后,他发现这个女人正是遥远未来不愿意受永恒时空支配的人类派来破坏永恒时空的卧底,他和自己心爱的女人穿越回过去(1940年代)挽救计划,他可以杀掉这个女人挽救永恒时空,也可以毁掉机器和自己心爱的女人永远留在这个时代。他最后选择了什么呢?不言而喻。所以我说,永恒的尽头是人心。永恒时空毁于一个不世出的天才规划者的爱情,这真是一个莫大的讽刺

永恒时空的终结,无限时空的开启

第一次读阿西莫夫,就被深深地震撼。永恒时空的存在,让人类保持了中庸的发展趋势,最后在星际旅行的过程中落后于其他种族,导致憋屈在地球并灭绝。但事实上,人类应该生活在不止一个世界里,每个世界都有它独特的历史演变、价值观,在存在的无数种可能中探寻人类的幸福,而不是为了中庸剥夺了发展的可能。为了解决药物的滥用问题,永恒时空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现实变革,导致电子重力太空旅行的技术不会出现,以保持各世纪的平衡的理由,剥夺了可能的科技发展。为了确保永恒时空的存在,计算师忒赛尔将一切根据发现时间力场的马兰松的日记的内容进行安排。故事围绕着时间技师哈伦、时间规划师库伯、计算师忒赛尔叙述,因为永恒时空的存在的因果链需要哈伦成为库伯的原始世纪历史知识的老师,计算师忒赛尔的专属时间技师,库伯被送回原始世纪并成为发现时间力场的马兰松。但是,处于10万世纪到15万世纪的隐含世纪的人类也有自己的规划,他们认为人类不应该为了扼杀所有的灾难而令现实世界的科技止步不前。诺伊来到永恒之人哈伦身边破坏永恒时空继续存在的因果链,赋予人类发展的可能性。

好科幻!历久弥新

我要想想怎样用地球人的语言去描述这本书,因为它在某种程度上超出了我的文字描写的能力范围,我需要好好组织一下语言,才不至于说得过于凌乱。几分钟以前,我看完了这本科幻小说,不得不说,这是我看过的非常好看非常经典的科幻,它涉及到了时间概念、空间概念、人类的终极命运……在这个软科幻与硬科幻壁垒分明的时代里,这本书可谓软硬兼具,还拥有着非常诱人的剧情,以及作者高超的文字功底,尽管写于1955年,但丝毫不具有年代感。如果你对那种祖父悖论(一个人穿越到从前杀死了自己的祖父,那么这个人还存不存在)的问题感到好奇的话,这本书可谓相当合你的胃口,因为它说的就是时空旅行的事,但又与我们印象中简简单单的时空旅行不同。小说描写的是一个超越于我们传统世界的另外一个空间,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里(也叫一般时空),24世纪时人们发明了时间力场,27世纪时,人们掌握了时空旅行的技术,于是成立了一个叫“永恒时空”的组织,这个组织会挑选一般时空中的男性孩子作为工作人员,他们在年少时背井离乡来到永恒时空,在这里学习相应的技能,从事一项如同上帝一样的工作:对一般时空进行微调。最开始,永恒时空的人们只是穿越于各个世纪,进行简单的贸易,后来一位永恒时空的计算师无意之中移去了一位国会议员车上的刹车装置,从而避免了一场战争的发生。从此他们意识到,永恒时空能够对现实世界进行调整,以保证现实世界不会出现较大的波动。这就是一个造物主一般的世界,那里的人们不属于任何一个时代,他们在过去与未来中穿行,用很小的现实变革左右着现实世界的发展,在那里出现了计算师、时空技师、生命规划师等不同职位,而我们的主角就是一名叫安德鲁·哈伦的时空技师。他的工作就是操作时空壶进行时空旅行,穿越到现实世界进行观测,从而获得最精确的信息,在必要时进行变革。小说的前几章在介绍背景与剧情中发展,在第四章时,哈伦在执行任务途中邂逅了一个482世纪的普通女人:诺依·兰本特,哈伦对她一见钟情,甚至不惜为了她触犯规定,在诺依的世界进行变革之前私自使用时空壶把她运送到了遥远的111394世纪。哈伦将诺依安排妥当后回到了永恒时空,在确定一切并无大碍后又三番五次潜入482世纪为她拿回她从前的物什,就在最后一次进入482世纪时,时空悖论出现了,哈伦在现实世界中遇到了曾经的自己。不过这并不是使他感到最震惊的,当他乘坐时空壶准备去看诺依时,发现时空壶只能行进到10万世纪,而之后的时空已经被阻挡,他再也无法见到诺依了。愤怒的哈伦回到永恒时空,但等待他的却不是对他犯错的惩罚,而是另一项更艰巨的任务。前文说过,由于24世纪人们发明了时空力场,才导致后来永恒时空的出现,而为了永恒时空的因果关系得以存续,未来的这些人们要潜入24世纪教一个叫维科·马兰松的人如何发明时空力场。这感觉就好像为了我能够得以出生在这个世界上,我现在要潜回我爸年轻的时代,想方设法让他与我妈相遇,这听起来有点不可思议,但在永恒时空里,因果链必须完整,哈伦的任务就是将新手库伯送到24世纪,让他与维科·马兰松相遇。不过传送最后出了纰漏,库伯并没有顺利到达24世纪,而是进入了更早的年代,此时哈伦以找回库伯作为要挟,希望永恒时空的人们移开时空壶的屏障,让他进入111394世纪与诺依相遇。哈伦与导师忒塞尔共同乘坐时空壶,一起进入了111394世纪,他顺利与诺依相遇,但结局却让他始料未及,原来,诺依不是482世纪的人,她来自遥远的上时(也就是7万-15万世纪),由于永恒时空对现实世界的变革,导致人类生活得过于安逸,从而在15万世纪后走向灭亡,她接近哈伦,制造出一系列事件,只为阻止永恒时空的诞生。接下来的剧情略微有点狗血,诺依虽然利用了哈伦,但他们彼此仍然相爱,哈伦在听诺依讲述完这一切后,回想到永恒时空对人类命运所进行的种种操作后,决定放弃寻找库伯,于是永恒时空就此终结。我有用地球人的语言说清楚剧情吗?也许我说的过于单薄,小说中的描写要丰富得多,它最大的亮点在于采用了超越时空的观念,当前的人们可以通过穿越到从前改变历史轨迹,从而影响现在的生活,而小说的描写方式也是层层递进,所有的悬念直到最后一刻才揭开,无论是题材还是描写方式都值得科幻迷读一读。这本书诞生于1955年,堪称作者阿西莫夫最具代表性的经典之作,而中文版近几年才在国内出版,读者对这本书也是好评连连,亲自看完,意犹未尽,不愧是经典的科幻作品,强推! 微博:@木本缺一

经典

刚从图书馆看完阿西莫夫《永恒的终结》回来,仅用了两天的时间就看完这一本小说,小说一共18个章节,大概250页左右。首先关于时空旅行,我们能穿越回到某个过去,与我们自己相见么?倘若相见,那现存现实之中的我还是原来的我们么?如何定义我们是否是原来的我们?对某一局部的一次微小必要变革最终会导致整体如何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否可控呢?我到目前还不能够明白完整的因果链,有关于这个是否闭合,可否理解为苯环的结构式,首尾相连,不断循环,我们做某个事情的缘由来自于这个事情产生的结果?那倘若以上事情成立,那是不是相当于我们所处的是一个闭合的时间轴,我们只是在某个限定的时间值域内进行重复,我们可以看到的过去和经历的未来只在某些时间节点上对我们开放,而我们永远不能超出回头看时所处的这个时间值!如果对这个有疑义,我觉得可以看一下〈恐怖游轮〉这部电影,毕竟我是从这个方面受到的启发。关于永恒时空的来由,也是如上的推导,最终也是在这个推论上完成小说主题的确定,从永恒时空的时空技师哈伦和从隐藏纪元来的诺依,最终把一个错误的变量带到原始时代,最终如蝴蝶效应一般,摧毁了永恒时空。至此,我们仍能选择观察过往的现实,却不会对既有的现实进行干扰和控制。豆瓣上很多书评都说这小说虽然说的是科幻,其实是一个成长故事,它告诉我们面对困难我们应该关注的是如何战胜困难,而不是选择避免它,倘若我们的人生像永恒时空管理的现实一样,我们按照既定的规划,去掉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不好的事情,那我们最后只会平庸,当我们放弃挑战,选择了安逸和中庸,我们失去的将是整个星空。于是我回过头看,发现他们说的有道理。阿西莫夫在想这个事情的时候,他肯定不会特指这是人类的问题,很有可能他是想告诉一些人关于生命的意义,这些人中,有我,也有你。我庆幸自己有看过一些莫名其妙的电影,才会有如此的想法,感谢这些电影,它们是(包括但是不仅限于)恐怖游轮,蝴蝶效应,时间旅行者的妻子,记忆碎片,终结者系列,X战警等等。最后,关于主角最后怎么样,我想他们要保存那么重大的秘密,一辈子都要过一种不确定的生活,那么他们会是怎么样的心情?不,诺依知道未来发生的事情,他们该怎么面对后续的生活呢,那这个事情是不是变得更有趣……最后,这本书被称为阿西莫夫最优秀的作品,请让我再次致敬大师那帅气的发际线!5月25日夜于海口

悖论和可能的解决方案

对于时空旅行的概念,我最早的体验来自于《机器猫》,围绕着耳熟能详的时光机的诸多小故事,藤子不二雄先生构建的是一个单一空间和无数时间点组成的时空模型,每个时间点存在的事物相互独立,但受到单一空间因果链的约束。最经典的是一个好多不同时间点的机器猫在某晚频繁穿越的小故事,机器猫很多,但因果链很强大,逻辑是完整的,因此看的也很晕。我看书的时候喜欢多想,即使是小时候看漫画也不例外,那时候看机器猫的时空旅行就总是觉得很不舒服,长大了之后知道了原因,就是这种时空观绕不过去的梦魇——“悖论”。阿西莫夫的这本几十年前的经典,可以说是把这种时空观的所有关于悖论的方方面面展示到了一种极致。未免剧透,只说说我个人的一点想法:时间旅行必然是会实现的技术,因为时间毕竟是一种线性的维度。如果空间是单一的,时间旅行的悖论必然存在。解决这种悖论的方法是一只超然的无形之手在时空背后的干预尽量避免悖论和悖论引起的作用,保证各种因为时间旅行引起的因果链都能完美地闭合。但看完本书,或者自己思考,都会发现每一条因果链看似强大,其实本质还是脆弱的,有各种方法能导致其不可修复。而且时空旅行的次数和因果链的复杂度成正比,和因果链修复成功的可能性成反比。其最终结果必然导致整个时空因为因果链的无法闭合而频繁改变最终混乱到完全破坏。综上所述,我是觉得单一空间观是不靠谱的,平行时空必然存在,每一个时空旅行产生的变动都会产生一个新的平行宇宙。这是我所能想到的唯一的可能性了。

我们都有病

  这是一部出乎意料的小说。无论故事情节、人物设定还是科幻构想都非常出色。最初以为是普通的科幻作品,一个无所不能的主人公,一个漂亮性感的美女,一些阻拦在他们中间的有形无形的障碍,最终的结局是英雄在未来世界大展拳脚,斗智斗勇,抱得美人归……好吧,原谅我低俗无聊、千篇一律的通俗网络小说看多了,伟大的阿西莫夫的作品怎能和这些小罗罗相提并论呢?于是是时候提高提高鉴赏能力,欣赏一些高端大气上档次的作品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原来美女并不是温柔孱弱“来自奢靡世界的美女”,而是越过神秘隐藏世纪之后的人类。哈伦及整个永恒时空的存续依靠一个完整因果链的闭合,而一个新时代的诞生和美女诺依的任务就是要破坏重整这个因果链。但是这其中的缘由是什么?难道真是“为了全人类的福祉”?这句话三番五次出现或体现在哈伦的心理活动及言行举止当中,就像是催眠的吊坠一般,每每催促他去做一些“正确”的事情。期间也有人提醒过他,比如忒塞尔德揭穿,他说,“为了永恒时空的福祉?我用你,是为了永恒时空的存续”;再比如心爱的诺依也对他说过,“最大的福祉?那是什么东西?”故事接近尾声,哈伦才醒悟到永恒时空在消除人类碍难的同时也将不幸带给人类。安逸舒适的生活并不会使人类进步,逃避灾难并不会解决任何存在的问题,只有正视灾难和挫折,汲取一次次失败的经验,克服一个个时间历程中出现的困难,才会得到新的发展,人类才会踏上新的阶梯。我们伟大的阿西莫夫先生在60年前已经说明的真理,现在的我们仍旧在错误的道路上行进。我们一些官员为维护“稳定”所制定的一些啼笑皆非的决策,不就是在试图抹去曾经发生过的“灾难”吗?这种不正视灾难、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方法,会使我们止步不前,最终造成“灾难”。  而且哈伦进一步了解到,永恒时空,这个执掌着人类生杀大权的机器外表光鲜亮丽,实际上内部溃烂不堪,“那里的人都过着不正常的社会生活……一群越来越病态的精神病,集体偏执狂,一群绝望的人,过着被撕裂扭曲的人生”。他们消除人类灾难的最大原因,概括起来一句话就是“见不得别人好”,两个字就是“嫉妒”。他们见不得别人比自己好,比自己更先进,这种恐惧驱使他们消除一切不同,“为了让未来的人看起来和我们一样,我们要让他们看起来和我们一样才行!”就像我们来自不同地区的人有地域归属感,过去的人才不管未来的人是他们的子孙后代,反正他们都已经是永恒之人了,来自不同时空的人总是有着时空归属感这种东西,正像文中所说的那样。就连你和我这样的普通人,或多或少都有这样的心态,比如第二名的你希望考试第一的学霸感冒赶不到考场,或是用着廉价国产机的你诅咒某某不小心将新买的肾六掉进马桶……总之一句话,我没有的你也别想有!早些日子一位朋友聊起自己的弟弟混得比自己好,他觉得特别没面子。兄弟,你这话说得!你想想,你的弟弟比你晚出生,占据着天时地利人和,上面有爸妈和你这个哥哥罩着,下面有自己的勤奋努力,混的不好不是更加没有面子?难道你还希望你的弟弟混到当乞丐,每天坐在你家门槛前乞讨不成?最后说一次,我们伟大的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老先生早就告诉过你,“见不得别人好”是要不得滴,它会让你发炎,长疮溃烂,最后死于“嫉妒”这种可怕的病。

人生而自由,却无时无刻不活在枷锁之中

半天就把阿西莫夫的《永恒的终结》看完了,一本越往后越让人颇感有味的科幻小说。时空技师哈伦,一个普通的,严谨的,抛弃自我欲望的永恒人,在遇到一般时空而来的诺依后,开始有了想要爱情的野心。一直以为,自己的一言一行受到计算机助理师芬吉的监控,却不曾想一切的阴谋都来自隐藏世界的诺依。是的,诺依不止是一般时空的贵族小姐可望不可即,更是上时世纪里的超人类。小说写于1955年,真是令人讶异于阿西莫夫神般的想象力。(其实阿西莫夫本人也是未来世界送到本世界的马兰松吧!)小说中出现的触屏、3D影像等都已然成为了现实。时空的概念转化和地域相似。时空竖井就像电梯般,可上移到几世纪之后;也可下移,下行到过去。时空变成了地域般,我来自23世纪,你来自25世纪,我们的来源相近,彼此产生他乡遇故知之感。17世纪的新鲜空气也许运过来还能拯救下我们21世纪肿胀的咽喉。科幻小说最令人着迷的不单是天马行空的想象,更重要的是涉及宇宙内核的终极思考,这使得时空旅行常见的“祖父悖论”都成了大海边的小浪花。在永恒时空里,所有的现实都有可能被一个M.N.C.(Minimum Necessary Change)一瞬改变。新的人生又在毫无感知有异下重新开始。永恒时空就像是一个庞大的计算机游乐场。每个人都是被设定固有参数的提线木偶,一举一动都在“时光之神”的控制中。生命就像一串数据的组合,真是单薄的要命!这让我恍惚觉得,也许我们的头顶真有一个造物主,时刻观察我们的一举一动,在我们面前摆放障碍物;在我们面前移走他们的小玩具。本以为隐藏世纪和永恒时空的关系就像《三体》中的黑暗森林法则一般,我们就像是黑暗森林中潜行的猎人,如果发现了别的生命,能做的只有一件事:开枪消灭之。反之,引火自焚。三体中的罗辑就是利用这条理论,迫使三体星球和地球和平共处。人生来就有向外扩张的本能,隐藏世纪的超人类不是选择征服永恒时空,而是选择与之同归于尽,迫使永恒世界终结!是呀,在永恒世界里,人类获得了安宁的未来,但“绝对安全”的背后却隐藏着固步自封、安于现状的危机种子。只有打破永恒,一切才能发生变化,出现转机。人类会把更多的心思放在核能、航空技术的发展,在试误中成就新技术的发展。毕竟,人类的征程是星辰和大海。举头三尺有神明,也许我们看似自由,但却无时无刻不活在枷锁之中。

遥远的使命感

本书是买KINDLE之后看完的第一本小说,先前看了解忧杂货店和乖摸摸头,都是半途而废,实在看不下去。这俩本书明显属于那种作者费尽心机编织那么多废话突出一个你知道的道理,看完之后不禁怀疑自己是奔着结局去的还是学技术来了。优秀的科幻小说一直都是一个抵消无聊的好方式,它把视野从嚼烂的口香糖上升到我看不到的地方,在那个地方我们还留有很多好奇与惊讶。在阅读的过程中偶尔会有那么一瞬被小说震撼到,虽是虚幻但直指人类内心的秘密。永恒的终结是我看阿西莫夫的第一本小说,看完后的感觉虽然很难跟当初看三体相差很多但毕竟又补充几个奇特的概念,如:永恒时空,计算师,时空壶,隐藏世纪,低概率世界。。。(之后又下载了银河帝国,微宇宙的上帝,神们自己。无非是想看看阿西莫夫还能想象出多少好玩的东西。)相比三体,永恒的终结在人物心理描写上大费笔墨,哈兰与诺羽,芬吉,推瑟尔各有几场精彩的对话,我个人比较失望,永恒时空是一个超越一般时空的存在,永恒时空的组员几乎等同于上帝,上帝的形象是什么?不是职场明争暗斗和情场爱恨分明,个人如果不能左右自己情绪何以去兼济世界?套用尼采一句话“人性的,太人性的!’三体在这方面就处理的很好,因为时间跨度较大,整个故事背景非常宏伟,个人情感在三体中表现的非常客观和理智,这样的手法反而更能突出地球文明的脆弱,真实性更强也更具有代入感。永恒时空的概念很好,但是填充了太多人性化的东西,这样一来会觉得不真实(反正我把重点放到了最后的包袱上)其次。。。。。

读后感——永恒的终结

好久没看完一整本书了,难得碰到一本好看的,剧情逻辑复杂让人预料不到,让人想一直看下去。1955年就能写出这样的作品,阿西莫夫真的好厉害!61年前啊可是。颠覆了很多思想,尤其最后的,地球可能是困住人们的一个监狱。这个角度看的画,那现在爱旅行的这群人只是在监狱里换房间而已,还换的很开心,使我们太无知么。。虽说最后最后的逻辑居然就是为了人类在银河系的扩张有点太牵强而且太霸道了,没什么道理可言,但是这种绕了一圈又一圈的复杂我好喜欢。居然,主人公就这么被选中来改变历史,真的很多伟大并不是因为什么,也许就是因为你被未来的人选中了,其实我们都可能只是棋子,或是戏子,供未来的人观赏。这么想想,那些励志的历史人物我突然都开始很怀疑他们的真实性了。或许,真的没有真实。只能相信自己的感觉了吧。。不过确实,作者这个逻辑很对,既然人类掌握了时空穿越的技术,必然未来的人类也可能改变现在操作的这帮人的现在,现在的这帮人可以改变过去,可以改变未来,未来的人也可以改变现在的人,再未来的人还可以改变这些人。还有,永恒时空,只要有时空穿越改变现实的存在,人类就会一直规避错误,一直优化,也就是一直避免错误,一直以平稳的趋势趋于完美平和,中庸之道,可是我也没觉得什么不好啊,虽然确实,中庸平稳就缺少了大彻大悟,激情与凋敝,但,问题就变成两种哪种好咯?激情的顿时光芒,还是平稳的长久,两条曲线是选哪一种,急速增长,然后平稳的趋于最大;还是不稳定的急上急下?但是你想急上之后你想要的还是平稳的增长,你不可能一直急上、。。辣么,最好的体验就是,年轻的时候,勇敢地豁出去,闯,不怕极下,然后后来可以极上,最后成年时,稳定的追求增长,当然成年了也可以继续疯,我要疯~所以,趁年轻,勇敢,这时候不勇敢,畏首畏尾,更成不了大事,更没出息,不该在最不该顾虑的时候顾虑太多,这段时间的感悟。啊 我要多看书,多写书评,都腐朽多久了!!MY HEART!!大事,还是应该勇敢一点。最需要勇气的,大事大决定。对,还有最后作者为了自圆其说的那个逻辑,说永恒时空的人比较腐朽充满各种不好,这个逻辑真的是,,,哪种时空哪种现实不都有这样的人,这样的风气,一定是制度的不好么。还是。。在中国待久了。。觉得不管哪种都一样有黑暗。。。是不是该去发达国家净化一下心灵。。。这读后感写的快成日记了。~算~反正也没打算给谁看~

脑外有脑

书的题头是这么标注的:关于时间旅行的终极奥秘和宏伟构想再开始介绍这本书之前我只能极力克制自己,不要剧透,不要剧透,不要剧透!作者阿西莫夫是世界最伟大的科幻小说家之一,被誉为“神一样的人”相信大家都……不懂的话自己去搜吧……这本小说讲的是时间旅行的故事,结构无可挑剔,逻辑十分严密,剧情引人入胜,关于 时间悖论 你应该有所耳闻,这本小说甚至可以说超越了时间悖论,是的,超越了,可见这本小说之精彩。读这本书好像在做一个循环推理的思辨游戏,在你脑子好使的情况下,喜欢推理,你就享福了,这本书有无数线索推向无数真相,时间之变,过去和未来会不停穿插,直到你看到作者给出的真相,你才能有所定断,所以读到最后肯定会像发现新大陆一样跳起来。假如你把它看作一本爱情小说读,你会读到一本浪漫开头,正常过程,狗血结尾的爱情小说。假如你把它当作一本推理小说读,你会读到一本线索纷繁复杂,关系极其微妙,结局出人意料的推理小说。假如你把它当作一本科幻小说读,你会读到一本,爱情推理不烧脑也烧心的科幻小说……不剧透,是我的人生准则,这本书被广大读者视作作者最成功的科幻小说,作者被誉为最成功的科幻小说家,不剧透,不剧透,所以一定要读一读,会跳起来!

永恒的终结-随手记

小说的背景,24世纪出现时空壶,时光穿梭变为可能。而永恒时空的机构组织,为了全人类的福祉,利用时空穿梭对历史进行最小限度的修改,使社会朝着良性向上的方向发展。而主人公是一个情商欠费的社科小屌丝,为了逆袭,立志成为时空技师。期间偶遇白富美,对永恒时空该机构的理念开始怀疑,动摇。好了,该进去小说的高潮部分了。(20160605)
所以作者想说,人类一旦洞悉了自己的命运,就离毁灭不远了。把命运交予随机,兴许会永存。一方面,人类的认知具有局限性。人为剔除发展的多样性,从而限制自身的发展。而一旦有外界干扰,可能导致脆弱的人为架构的系统不堪一击。另一方面,肆意施加因果会抹杀人类寄存于未来的希望。脆弱的人类会因绝望而死去。
好吧,作者还是挺牛的。很多时代的引领者都有着超时代的观念,作者大开脑洞,说这些时代先锋就是未来人。虽然直男审美让人大跌眼镜,最后结尾亚当和夏娃走出已毁灭的伊甸园,迎接朝阳还是挺浪漫的。(20160606)

The End of Eternity

好多年没有打着手电筒在被窝看书的经历啦。阿西莫夫《永恒的终结》就是这样一本书。在图书馆偶然发现它的时候,看了目录,有十八章,告诉自己,先每天读一章吧,试试看能不能读下去。因为根据以前读科幻作品的经验,觉得我还是更喜欢小言情。小时候有一套凡尔纳的文集,读了两三本,包括最有名的的那本《地心游记》,阅读的过程,和通往地心的旅途一样的沉闷。大概那之后就对科幻敬而远之了。后来也看一些科幻片,觉得无非打打杀杀,爆炸和器械,是男生们的世界。但其实科幻应该是轻盈的空灵的,是一种超越和飞升。就像刘慈欣书里说“被禁锢在光速和三维这狭窄的时空深谷中,你不觉得憋屈吗?”《永恒的终结》开头的人物设定、故事背景、各种与现实迥异的制度和文明,需要花一点时间来理解和接受——这让我想起反乌托邦的《一九八四》和《美丽新世界》,想象构筑了未来世界的形态。而随着阅读的深入,会发现这是一个宏大的世界,时间意义上的宏大,上移没有上限,甚至可以被观测和修改。“永恒时空”里工作的人们口中的家乡,是指自己出生的那个世纪;乡愁不再是指向一个空间位置,而是一个时间点。人们表达吃惊会说“时间之神啊”,原著里是不是“oh my time God”呢。等到差不多了解了永恒时空的原理、运作模式和大致全貌,也开始和男主一起质疑它,是不是真的“为了人类的福祉”,以及这一切背后,是不是有一只隐形的手。开始成为一个推理故事,随着男主对永恒时空的探索和挑战,一层一层揭开面纱,接近真相——我就是在这个时候欲罢不能的,更何况,男主是为了一个姑娘,为了冲破禁忌和她在一起,为了不让她在被修改后的现实里消失。想到了《一九八四》里,两人开始恋爱也就开始了对“老大哥”的反抗。酣畅的推理和紧张的情节之后,故事戛然停在那个被我猜中的结尾。来自111394世纪的姑娘和来自95世纪的时空技师,选择生活在20世纪的荒凉山区,被他们唤作“原始时代”的地方,做一对平凡而幸福的小夫妻。永恒时空就此消失,关于它的伦理问题和悖论也随之消失。“但我们会幸存下来,在此安家落户,子子孙孙繁衍不息,而人类的足迹回踏遍星海。”所以这样一个匪夷所思的故事,终极的主题,是家园、爱情、自由意志、生存繁衍,是这些平凡的人类所拥有的事物。进入永恒时空的人们,不能回到自己故乡的世纪,思想中不能保留对故乡世纪的思念;不能和“一般时空”的女性交往,想要发生关系要先申请得到审批通过,建立婚姻和家庭,是极严重的犯罪……得到了永恒,失去了生命的意义。由此想到之前看过的一些优秀的科幻作品,从《地心引力》,《星际穿越》,到最近的《时间移民》和《月球》,莫不如此。除了想象力和科技,除了超越和飞升,还有情感和哲思,有降落和回归。结尾,人类用于发展永恒时空的精力,从此要用在探索宇宙的事业中去了。这样看来,《永恒的终结》是《银河帝国》的前传呢,真高兴被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勇敢追寻未知

印象最深刻的是当哈伦在遇见过去自己的时候,他的震惊和慌乱,立马关门不敢让过去的自己看到现在的他。如果人类已经可以遇见自己的未来,那他会选择另外一条路去规避这个事实。因为人性是向往未知和无限,并非安逸的永恒。

实证主义与全球化

中午跟当当送货员取的书,干脆晚上就看完了。我对科幻知之甚少,想一想这本阿西莫夫的《永恒的终结》应该是我看的第一部科幻。但是我读来反而读成了完全的魔幻现实主义小说。。。因为作者的知识社会学意义上的创作背景真的太明显了,以至于几乎都不是魔幻现实主义,而是讽刺小说了。此书创作于1953年到1954年,所以作为后现代主义盛行的时代之前一点点时间出现的作品,似乎也算科幻。。科幻了二十年后的知识界。。阿西莫夫在书中可辨认的讽刺对象包括而不限于:哈耶克意义上的科学主义(scentism,实证科学改造世界的议程)、经典实证主义(positivism,在社会科学中与强调阐释与建构的后现代主义相对)、建立在实证主义基础上的进步主义(progressivism)、忽视传统自身积累而生发良序的理性主义(rationalism,整个自由主义地保守主义很大程度上就建立在对其的批判上,比如Burke等等)、单线进化论(以泰勒、摩尔根等早期人类学家为代表)、功利主义(utalitarianism,计算、比较幸福值)、价值上的普遍主义(universalism,不承认多元价值的独特意义)。“观测师”就是调查员或者field worker(我们甚至能极为清晰地辨认出早期人类学田野调查的操作规范和伦理,读Bill Whyte给《街角社会》写的附录就能极容易地对应两者),“社会学家”就是阿西莫夫的时代里最受追捧的帕森斯式的研究社会整体系统的社会学家,“计算师”是拉扎斯菲尔德式的现代量化社会学先驱,时空技师就是建立在实证科学基础上的社会政策的执行者。另外,时间就是被竖起来了的空间,全球化的发展使得不同地区的价值冲突成为了愈发明显的社会议题。很明显,现实中非洲的女性割礼在科幻中被转换表述为了7879世纪的某种道德观念。想必全球化伊始的人们(当然比阿西莫夫早好几个时代)感受到的冲击与永恒时空初创时的冲击是类似的。所以这就是阿西莫夫写作的两大知识社会学背景:实证主义的没落与全球化的兴起。所以海德格尔经典的“无家乡“表述才会几乎是原封不动地多次出现在这部科幻作品中。

福祉何方

——《永恒的终结》书评《永恒的终结》在时间悖论的讨论之余,引出更多人类福祉何方的思考。我以为《永恒的终结》会是科幻、物理,但它却是人性、历史、哲学……阿西莫夫具有历史感的世界观跨越时空和世纪。这体现在两方面:一个是永恒空间中的福祉——高级计算测出的安全安逸,和未知的冒险、挑战、灾难,两者间的辩证关系。诺依之前,我一直相信维护世界和平的永恒空间是对的。诺依之后,我感叹是怎样透骨的勇气才会让阿西莫夫有这样超出常轨的卓识:因为就算每个人都知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当人类可以主动选择自己的未来时,“人类总会选择最安全、最中庸的道路前进,群星就会变成遥不可及的幻梦”。所以诺依的选择,也就是作者的选择,是放弃那些可以规避灾难的保险,使人类在荆棘中一往无前地前行,在挑战中筚路蓝缕地突破。另一方面来自想象中银河帝国的壮丽和浪漫。书中自然流露出对人类文明辉煌的热情和渴求,对比前文一潭死水的冷静高效工作,显得甚是动人,也不枉费之前这么多铺垫。还有执笔者从上帝视角解释的一些人性问题——或者说,通过一个完整的永恒时空的存在让我们独立地看出个中利害。比如人会本能性地适应社会环境,与其磨合之后又会本能地维护后者抵制变革。这些人在懵懂混沌之时不知环境扭曲,在自己也扭曲了之后却也可悲地羞于承认自己的缺点、环境的丑陋。现实中这样的人们无力效仿小说终结永恒时空,只好攥紧旧时代的稻草来躲避淘汰。零散记了一点想法,拙见罢了。2015.3.6

因果……

时间力场,近年来美国大片的主流题材之一,富有想象力,但在新颖的故事情节中总会有现实的影子。时间技师在计算师的精准计算下发起变革,得到想要的现实,其中的主线不是时间空间,而是因果!现实中的分裂出的差异路径不都是因果链所致嘛……虚幻的故事中也总会穿插着爱情,不是亲情友情,而偏偏是爱情,因为在人们心里,过于美好的爱情是虚幻飘渺的,与这虚幻的故事相配!美帝的东西中自由总是终极话题,最终永恒时空被摧毁,不再受到刻意的控制,不再人为的发起变革,得到计划好的现实,而是由人类自由发展。也许看得过于投入,觉得结尾好突然,就那么结束了……

人类先知的伟大蓝图——读阿西莫夫《永恒的终结》

作者:陈铭艾萨克•阿西莫夫,这位和牛顿同名的科幻小说大师,在自己的黄金十年完成了《永恒的终结》的创作,并于一九五五年出版。整整六十年前面世的科幻小说在今天读来仍然毫不落后时代且如此震撼人心,阿西莫夫无愧于“人类先知”的称号。我们现在看到的是2014年9月由江苏文艺出版社的“唯一中文版全译本”。初读本书,我们很容易被扑面而来的一大堆专有名词吓到——“时空壶”、“永恒时空”、“时空技师”、“下时”、“全时理事会”……是的,这是一部关于时间旅行的科幻小说。也许我们应该学习一下时间旅行的基本知识,当然,前提是本书只是一部关于时间旅行的科幻小说。我们无从知道阿西莫夫是否读过爱伦•坡,阿瑟•柯南•道尔,或者阿加莎•克里斯蒂,即使后者的处女作《斯泰尔斯庄园奇案》和阿西莫夫本人同年降生,但是通读本书后却发现了浓浓的推理痕迹——科学的逻辑推理,运用推理手段拨开疑云迷雾,从而揭示剧情。现在,我们可以把本书归类于“科幻推理小说”了。然而如果只是这样的分类,那么对从本书第一章,具体的说是第五页出现,贯穿全书并一直伴随男主人公到最后一幕的女性来说无疑是不公平的,这位让男主人公为了她而破坏了存在千万年的“永恒时空”的女性在完成了自己的任务同时得到了真爱,和男主人公幸福的生活在了19.32世纪——用我们的话来说是1932年,毕竟一个世纪在漫漫时间长河中实在微不足道,尤其是相对于女主人公生活的111394世纪来说。我们有理由相信阿西莫夫选择1932年作为故事的结局是有原因的,也许那是他正式踏入科幻殿堂大门的时间吧。现在,不管怎么看,这也是一部彻头彻尾的爱情小说,于是我们终于可以下定论了,本书其实是一本“爱情科幻推理小说”,爱情、科幻、推理,排名有分先后。下面我们来具体的看一看本书的大致梗概吧。生活在95世纪的安德鲁•哈伦,在年轻时被选为了“永恒之人”,这个概念是相对“一般时空住民”存在的,他们之间的区别在于“永恒之人”知道“永恒时空”的存在,并且“为了全人类的福祉”,通过“永恒时空”改变着“一般时空住民”的命运,具体的做法是通过精密的观测、计算,由“时空技师”穿梭时空通过改变一些极其微小的事件来影响历史进程,从而让现实走向他们希望的方向,而“永恒之人”的最高权力机关即是“全时理事会”,他们决定着五百亿人类的命运。安德鲁•哈伦是“全时理事会”委员之一的忒塞尔的专属时空技师,他在执行一次任务时遇到了诺依•兰本特,美丽的姑娘让哈伦“包裹坚硬外壳”的心灵重新变得柔软,为了和她在一起,哈伦违背了身为“永恒之人”的准则,私自改变了诺依的人生,并且把她带进了“永恒时空”——这是绝对不被允许的重罪。然而意外的是,哈伦发现这样的罪行对他来说根本无足轻重,因为他的存在决定着永恒时空的存续——经典的“外祖母悖论”再度出现:如果一个人真的返回过去,并且在其外祖母怀他母亲之前就杀死了自己的外祖母,那么这个跨时间旅行者本人还会不会存在呢?在本书中这个悖论被如此表现:永恒时空的开启是因为一位叫马兰松的科学家超越了自己的时代发明了时间力场,而从这位马兰松留下的回忆录来看,他实际上是来自未来的永恒之人,永恒之人创造了永恒时空而不是先有了永恒时空才有了永恒之人。在这本回忆录中,哈伦扮演了无比重要的角色,在无法改变现实的原始时代——永恒时空创造之前的时代,任何一点小小的错误都会导致永恒时空的终结。认定这一点的哈伦心安理得的和全时委员会谈起了条件,然而却发现他被忒塞尔带进了陷阱,不再能够影响马兰松的记忆,失去了手中最大的底牌。绝望的哈伦决定和永恒时空同归于尽,他发动了“参孙的最后一击”破坏了马兰松的时间移动,让马兰松没有准确的传送到他应该到达的年代。然而永恒时空并没有就此消失,忒塞尔消除了哈伦的误会,并且指出了挽救永恒时空的最后方法——找到马兰松把带回来,重新传送到正确的年代。此时的哈伦似乎明白了一切,他找到了马兰松被传送的年代,1932年,并且带着诺依一同前往,他在诺依口中证实了自己的猜测:诺依生活在永恒之人被时间壁垒隔断无法触碰的时代,他们为了消除永恒时空派遣诺依接近哈伦,利用各种手段诱使哈伦做出了背叛永恒时空的举动。感觉被欺骗感情的哈伦举起了枪却无法扣下扳机,因为诺依告诉他,她有无数种现实可供选择来完成这项任务,但是却唯独选择了这个现实,这个有哈伦存在的现实,因为她是真的爱他,想和他在这个时代生活下去。就这样,哈伦为了爱情,终结了永恒时空。在本书的最后一章,我们惊奇的发现,这本书竟然还有着深刻的哲学意义——诺依所在时间的人们发现了永恒时空的弊端,由于永恒时空的计算师们让世界走向了他们认为的正确方向,这样尽管确实消除了人类的苦难,却使得人类也因此满足于现状无法进一步发展,所以他们宁可牺牲自己的存在也要结束永恒时空。人类存在意义的思辨在此时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阿西莫夫向全世界说明了自己的观点——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人类绝不应当仅仅把目光放在小小的地球乃至太阳系,人类应当向全宇宙移民,创造各种未来和现实。读完全书再回到起始,初读时的晦涩感早已一扫而空,推理小说的感觉愈发浓烈,原来每一段描写,每一个细节都是伏笔,完美的阐述了一个阴谋的发生。我们惊叹于作者无垠的想象,折服于作者对细节的掌控,沉醉于男女主人公对爱情的执着和奉献。有评价说,科幻小说不能多看,尤其是涉及终极思考的那种,因为它会轻易地把你从现实世界里抽离出来,让你看到时空是多么广大,生命是多么渺小,你的存在,甚至一切的存在是多么的无意义。它会给你带来强烈的美感,继而是空虚,最后是恐惧。在这一点上,正是由于书中这份直接而强烈的爱情,让我们确确实实感受到了生命的存在,把我们从飘渺的星空之中拉了回来,而不至于产生过分迷幻的情绪。在这里,我隆重的向大家介绍这部阿西莫夫的《永恒的终结》,一部哲学爱情科幻推理小说。

永恒的终结

一直很喜欢这类书籍,时空穿越,外星探索。书中基本建立了很完善的时空穿越背景,虽然有些小瑕疵,但不影响阅读。看完以后,脑洞大的关不上,未来人类的发展可能性。但是看完这本以后,除了脑洞大到关不上,更多是对现状和人生的思考。深深认同作者的观点,进化论:人类在动荡和压力下才会成长。太中庸安逸,只能走向灭亡。

办公室生活剧

小时候看过阿西莫夫的机器人小说,最近看了《基地》系列,没看完,上个周末又读完了《永恒的终结》,到了最后才发现原来是《基地》系列的前传。阿西莫夫善于埋哽。最后不来个惊天动地的大转折不算完。这次也一样。最开始是一个爱情戏,然后变成办公室宫斗剧,然后是人性伦理戏,最后是谍战剧。这每一部戏,里面的主角倒是没变。这就是阿西莫夫的高明之处。他的这些剧情走向不是孤立的。而是一环套一环。你本来以为他是为了干这个,所以这样,后来发现原来不是,而且逻辑上没啥问题。小说的开篇很难读,因为承担了构建故事背景的任务,且没有一般小说借用历史观构建的便利。比如,说个1935年,柏林,就可以马上想到二战时期。阿西莫夫必须很细节的交待永恒时空的运作原理。有趣的是,这么听上去哲学形而上的名字,在阿西莫夫这里,读起来就跟一个办公室一样,时间就是昨天今天明天上个星期,关系就是老板同事大老板。这部小说可读性个人感觉比《基地》要好些,因为符合了当下好莱坞熏陶出来的大众观剧心理预期,跟《黑客帝国》其实有些相似:构建宏大科幻背景,男女主角的爱恋导致男主背叛一个非人性的系统,最后的结局出人意料,但宣扬了一个人类普适的道德主题。也是因为如此,读这本书跟看电影一样过瘾,基本5小时可以读完,不错的周末读物。

所以时间旅行的终极奥义到底是什么?

阿西莫夫就是让人又爱又恨!情节设计引人入胜,但是三观一如既往不敢苟同。有了时光机可以肆意穿梭,就能打着造福未来的幌子肆意改变以前的事?这“造福”的标准是谁定义的?谁给你们定义的权力了?这种独断专行的做法和纳粹有什么不同?而且这制度也是漏洞百出,永恒之人被压抑了本性,难免容易违反犯罪。但整个系统根本没有防范意识,有权限进入时光壶的人随便干个坏事易如反掌,根本就没人关心,把别人的命运都当儿戏嘛?最后的撕B,也明确说了,“我们不是反对变革本身,而且反对你们变革的方向”……可我就是反对变革本身怎么办!不过变革的方向还是可以拿出来说下,这群永恒之人变革的思路就是,要让以后的生活更安稳。而未来这波人觉得,正是这种保守的想法,抑制了技术的发展,导致了人类的灭亡——如果不是他们变来变去搞事情,人类早很久就可以先于其他文明发展星际航行技术云云。这不就是三体3里面着重谈到的一个问题——是选择黑域技术封闭自己,还是光速航行奔向宇宙嘛?!这一很哲的问题阿西莫夫果然大神早就讨论过了,并且影响了很多人。所以这么本书本质还是和基地系列、机器人系列一样,先抛出一堆看似很妙实则有逻辑漏洞的设定,然后围着漏洞大做文章,自己跟自己左右博弈。所谓大神就是这样,没人可搞了,只能自己和自己搞……

我们真的喜欢未来吗?还是为了对自身现实的肯定?

自己不算是科幻爱好者,看过的科幻小说也不算多。其实科幻小说环境背景的设置一般来说都是很有趣、有想象力,但在这种很有趣的设定下,故事的走向一般是悲观情绪的消极走向。科技的滥用,人性温情的缺失,对“古时代”的怀念,每每看到结局我都在想,既然科技发达的未来如此不堪,我们到底在向往什么?为了肯定现一时刻的现实里人类的价值吗?在《永恒的终结》里我花了两章时间才慢慢看清了它的故事背景,永恒工作组员就像是存在于三维空间看二维空间的人类,他们看到无数条可能性,但他们要消灭掉这些可能性,留下让大多数人幸福的那条路径。很有意思的词“大多数人的幸福”,这个哲学问题常常会隐含在科幻未来之中。因为未来的掌控者说,我这是为了人类幸福牺牲掉一些不必要的东西甚至是人。现实生活中我们每每都面临着少数服从多数的情景,可大部分人不会觉得这是有问题的,毕竟数字简单明了。可是情景变化之后,这种多数的“集权”就被放大,科幻故事居然被限制在了这个哲学难题上。于是作者让一切归零,消除永恒空间,就让人类好的坏的不受限的发展下去吧!读到最后想笑出声来,人的想象力不受限,我们所幻想的未来也许会变成现实,但我们又是那么没有自信,“这样的未来真的会好吗?会暴露出人性这样那样的劣性吧....”。安于现状,对未来改变的不自信说来也正常,不然未来这么美好,怎么在当下满意的生活呢?科技不能左右人性,让人变好变坏,但是情景可以激发人好的或者坏的那一面。所以科技是用来为人服务,是物质上的改变,但不阻碍人类多样化个性化的发展,提供一个好的情景。我对于科幻小说里的背景设置很感兴趣,觉得太有趣了,可又实在受不了这种消极的情绪,科幻是另一种童话,大人们你们就不能发发善心吗?

从终结到开始

阿西莫夫的作品我几乎都看过了。然后发现他基本就一个套路,他的总是有个不错的能吸引你看下去的点子,然后一段进展后在结尾来个出其不意的“反转”。虽然看得多的我已经有些免疫他的神展开,偶尔还能看出一些端倪。但不得不承认,他写得非常好看。轻人物,重剧情,点子精妙,用对话推动故事发展,还会有不少意料之外的惊喜。总结起来,这个作者完全就是我的菜。(不然谁会没事去看他那么多书嘛)在所有我看过的他的书中,他的表现都异常的稳定。以至于我看完这本没有什么独特的感受,只是觉得“恩,好看,这很阿西莫夫”。在基地的系列中,我有一个不喜欢的地方,当然说我是要求太高也未尝不可。就是他对“脑控”的异常执着。一开始出场我觉得这个很赞,但后来再后来,怎么什么都是它。都有些像外挂了,能随意使用,解决各种剧情问题。当然这种感受并不算明显,就只当我个人的吐槽好了。说起来,其实我是要夸他的。

时间旅行和进化

之前没看过阿西莫夫的作品,看到很多推荐才来尝试,看的是中文版,翻译不是很好,刚开始的时候大多在熟悉翻译的蹩脚文法,加上整个故事对新人并不是非常友善,也有可能是一个系列故事架构吧,导致我更多的时候是在盯着页脚的页码。故事到了中期,逐渐出了主线,我猜想大概是一个为了爱情不顾一切毁灭世界的故事。随后作者终于开始埋伏笔,一个接一个,剧情进入高潮之中。最后的高潮真是欲罢不能,我不是说被女主的剧情反转给震惊,而是被阿西莫夫在最后写出的对时间旅行和进化之间关系的理解和整个宇宙时间和空间的构想所折服,异常的简单平淡却又发人深思。虽然潦草看了一遍最终也没看懂为什么主角会看见自己,仅仅是操作失误吗。还是只是一个给主角的命运的提示呢。最后,可能是风格问题,感觉作者的文字有些,抽象或者干瘪,具体来说,我真的很难在脑中形成那些场景,不知道是不是翻译的问题了。整个故事的节奏也显得,一开始过于平淡,而高潮又结束的太快。

改变历史的正义性与效用性讨论

(本文有严重剧透)阅读原文上一次写读后感,已经将近一年以前了。这并不是一件好事,因为这意味着读完书以后,都没停下来好好回想并思考——虽然我可能辩解说,很多书可能并不值得我这么做。《永恒的终结》是我还在读研的时候,在学校的曦潮书店买的。当时觉得封面特别有吸引力,就买回去了。结果不幸束之高阁许久,因为读了个开头觉得有点乏味。这一点并不奇怪,因为我对大部分国外的小说都会有类似的感觉。直到前阵子看了另一部科幻小说《宇宙过河卒》,燃起了我对科幻的兴趣,才又将这本书重新拾起。本文对于《永恒的终结》中提到的永恒时空改变历史的正义性和效用性展开讨论。由于这是我读的为数不多的科幻小说,也是第一本阿西莫夫的小说,所以我的解读很有可能也并不正确,仅供作为发散思维的参考。故事梗概《永恒的终结》讲的是这样的一个故事。公元 24 世纪有一个叫马兰松的人发明了时间力场,从而为 27 世纪永恒时空的建造提供了理论依据。相对于永恒时空,我们现在直觉感受到的时空被称为一般时空——我们通常认为一件事发生了就是发生了,历史只有一个。而在永恒之人(在永恒时空工作的人)可以改变一般时空的历史,从而对人类过于愚蠢的行为进行干预。当然,改变一个很小的事件,可能同时也会引发其他很多事件的改变,甚至产生很严重的后果——所谓的蝴蝶效应,虽然作者并没有提到这个词。本文男主的职业是时空观测师,通过观察特定世纪下的种种现实,提供详细的报告,以供计算师更精确地计算出某种最小需要变革可能引起的最大可能反应。然而作者的设定是,永恒之人并不是能够永生没有衰老的人,而只是生活在永恒时空——这一不会受到变革影响的时空。一切都按步就序地进行着,直到有一天男主在一般时空中遇到了女主,并且发现即将产生的变革会导致女主在新的时空中不复存在。于是,男主决定冒天下之大不韪,违法将女主隐藏在 11 万世纪——位于一段隐藏时空,永恒之人也无法对其干预,闯进其中的结果是不可知的。(严重剧透预警!!!)这时候,男主又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秘密,原来此前让他负责教授一般时空人文历史的对象,居然是马兰松本人。他被派去 24 世纪之后,提出时空力场理论,晚年写了一本回忆录,记录下这个经历,其中就包括男主教他的这件事。这才有了男主被指派去教他的任务,为了完成闭环,为了永恒时空的存在。所以,男主意识到,他可以以打破闭环作为要挟,以挽救女主。但他不相信权威,导致认为被骗了,报复性地将马兰松送到了 20 世纪(该书写于 1955 年)。然后发现其实没人骗他,他本可以真的跟女主在一起,但现在永恒空间都要不存在了。于是,他带着女主前往 20 世纪寻找马兰松,准备将他送回 24 世纪。就在到了 20 世纪后,男主跟女主摊牌,说识破了女主是来自 11 万世纪的身份,目的是破坏永恒空间的存在。对此,女主供认不讳。两人就此展开了对永恒空间存在意义的一段讨论,也是全书的核心讨论之处。男主的论点是,永恒时空通过对历史的修改,保证了人类不至于因为愚蠢而自取灭亡的可能。女主的论点是——永恒之人觉得什么是幸福?好吧,我告诉你答案——安全和安逸,中庸之道,永远不激进。如果没有百分之百确定的优厚回报,绝对不要冒险。由于人类在星系旅行这类高投入低回报的事上一再“浪费精力”,永恒时空干预了人类扩展领土的可能,以至于在人类抵达外星球的时候,银河系的其他星球早已被别的文明所占领,最终导致人类的毁灭。在消弭人类灾难痛苦的同时,永恒时空也消除了人类走向辉煌的可能。只有经过严酷的考验人类才能不断前进;走向发展的高峰。危险的环境和危机感,才是驱使人类不断进步,不断征服新事物的根本动力。你能理解吗?你能否理解在消除人类生活中时时伴随的陷阱和苦痛的同时,永恒时空剥夺了人类自我发展、自我寻求克服困难的答案的权利?要知道,要想取得进步、持续发展,要紧的不是避免困难的出现,而是战胜困难,你明白吗?当然,结局作者早已在书名中告诉我们——永恒的终结。于是,男主和女主留在了 20 世纪生活,而不再去管那个马兰松。于是,24 世纪将不再有人提出时空力场的概念,27 世纪也不会有人发明永恒时空。当然,以后还是会有人提出类似的概念,发明类似的永恒时空,但也会有类似女主的存在抵抗这股力量。永恒时空干预的正义性不得不说,这是一个精彩的故事。相比于《宇宙过河卒》中详细得几近冗长的相对论细节,《永恒的终极》显然是更“软”的科幻——但这丝毫不会减少它的魅力。它探讨了人类对自身发展的更多可控性是否真的有利于人类福祉。而在该书中,作者也给出了一个不那么开放性的回答。这一永恒时空的缺陷在于,它能够观察和改变的历史有时间的上下限制,比如观察不到 10 万年以后的隐藏空间。这一空间是更未来的人,为了避免永恒时空的干预影响自身存在,而设置的障碍。那么试想一下,如果永恒时空的观察范围是无限的,对于变革引起结果的预测几乎也完全准确,并且不必出于计算时间上的考虑而对一些可能性进行剪枝等等——简而言之,如果计算出人类发展的所有可能性(虽然这几乎可以认为是无穷的,但这里我们假设是有限并且可计算的),永恒时空为了让人类走向那个最好的未来的干预是否是正义的?显然,首先我们得讨论什么是对人类“好”的,什么是“正义”。以书中永恒之人的观点,“好”意味着最多数人的福祉。这听起来非常功利主义,即追求整体利益的最大化。那么,让我们来回顾一下著名的电车难题。版本一:假设你驾驶一辆自己无法使其停下来的有轨电车,即将撞上前方轨道上的5个检修工人,他们根本来不及逃跑,除非你改变轨道。但是,备用轨道上却有1个人,那么,是否可以通过牺牲这一个人的生命而拯救另外五个人?版本二:你站在天桥上,看到有一台刹车损坏的电车。在轨道前方,有五个正在工作的人,他们不晓得电车向他们冲来。一个体重很重的路人,正站在你身边,你发现他的巨大体形与重量,正好可以挡住电车,让电车出轨,不致于撞上那五个工人。你是否应该动手,把这个很胖的路人从天桥上推落,以拯救那五个工人,还是应该坐视电车撞上那五个工人?功利主义认为,为追求对最大多数人来说的最大效益,应该牺牲少数人来拯救多数人。因此,在上述两个版本的思想实验中,都应该要牺牲一个人,来拯救五个人。康德主义认为,道德应该建立在必要的义务责任上。如果不可以杀人是一种道德义务,在上述两个版本的思想实验中,都不应该动手,让一个人牺牲,即使这个行为的后果是牺牲五个人。心理学家发现,大多数人在面对第一个状况:可以切换轨道,让电车撞上一个人,或是不切换,让电车撞上五个人时,都会选择切换轨道。但是在面对第二个状况:亲手把路人丢下天桥,让电车出轨,以拯救五个人,或是不动手,让电车撞上五个人时,大多数人又会选择不动手。显示人类拥有的道德直觉,在第一个状况中,像是功利主义一样运作,而在第二个状况中,则像是道德义务论者。摘自有轨电车难题维基百科虽然我并不太认同康德的观点,但我的结论和他是一致的,就是在这两种情况下,我都不应该牺牲一个人去拯救五个人。而我的理由是,我作为一个普通的个人,没有对任何人生杀夺予的权利,即使拯救五个人,也并不会赋予我这种权利。当然,道德或者正义都是受到时代和社会影响很深的,在我看来,相比绝对真理,它们更像是一种社会共识。虽然坦白讲,我承认这种共识的产生原因可能是功利性的——原始人愿意牺牲杀人的自由,换取自己不被杀害,从而“约定”了这样的共识,从此杀人成为不道德的。但我相信(或者说宁愿相信),即是这种共识的产生目的是功利性的,在思考一件事是否道德的时候,是不应该出于功利心或是把功利性的本质作为功利地思考的借口的。这就好比说,即使我们认同人有传递基因的本性,将其作为强奸的理由并不会减少这件事的不道德性。如果你仍认为为救五个人,牺牲一个人是应该的,那么你至少可以想想,如果你可能是那五个人之一,也可能是备用轨道上的那一个人,当你不知道你可能是谁的情况下,你希望切换轨道的人如何行动呢?当然,你的回答不能基于知道你会在哪条轨道上,并且,这不是一个概率问题,不要辩解说前者的概率是后者的五倍,没有人跟你保证关于概率的任何信息。无知之幕(veil of ignorance)和原初状态是约翰·夏仙义提出的概念,之后约翰·罗尔斯在《正义论》中使用。是一种对特定道德问题判断的方法,过程是做以下思想实验:设想在“原初状态”下的一方,他们对自己所拥有的技能、品味、和地位于当社会的情况一概不知。而于此状况下让他们对权力、地位、和社会资源通过一定的原则分配予诸人。比如说,一个假定的奴隶制社会当中有50%的奴隶,于是做“无知之幕”思想实验的人们将会基于“进入这个社会的50%的人将会是奴隶”来做出选择,而不会只去认为自己是自由民。正如罗尔斯写道“…这一点保证了任何人都不会在选择原则时由于天然机会的结果或社会环境中的偶然事件而有利或不利。”这个概念是为了在分配社会合作的原则正义与否时抹除一己之私,或是自我阶层的私利而创造的。摘自无知之幕维基百科我的回答是,我希望切换轨道的人不要动。这样,如果我是那五个人之一,我会甘认倒霉,不会责备切换轨道的人。相反,如果他切换了轨道,而我是在备用轨道的人,我会迁怒于他(虽然对此我几乎无能为力),并认为他没有权利这么做。当然,你仍然可以不认同,否则这些问题就不会被称为道德困境。回到永恒时空的问题,来自未来的永恒之人到底有没有权利决定我们的生死?基于上述结论,我的个人观点是,没有,他们没有这样的权利,即使只是改变明天会不会下雨这样的小事。不过,作者并没有在这本书中明确讨论改变未来的正义性问题,而着重在改变未来的效用性。永恒时空干预的效用性所谓效用性,就还是功利主义的那一套,把人类作为一个整体,能不能在永恒时空的干预下,取得更大的成就。当然,这里的成就不仅仅是指人类存在的时长,其中也包括了幸福感、健康、星际旅行能力等等一个长得几乎没有尽头的列表。如何为这些指数赋值并且给定恰当的权重,虽然不是功利主义备受攻击的最大矛头所在,但也够功利主义者们头疼了。这里,我们暂且饶过他们,仅仅探讨以功利主义的逻辑来看,永恒时空的干预是否是有效的——即,对上述成就起到了正向的推动作用。作者的观点非常明确——没有。理由也说得很明白,上文也有摘录。再回顾一下,简而言之,就是永恒时空虽然保障了一段时间内人类的平稳发展,但是为了规避风险,总是倾向于得出保守的发展方向,最终导致人类在星际旅行方面落后其他文明而自取灭亡。而我上面提出的假设,即如果永恒时空干预能够迅速得到所有改变可能性的最佳选择,而不会有所疏漏或不可知,永恒时空的干预在功利主义眼中是最好的选择吗?答案是当然是的,因为这不就是功利主义的定义么?所以,我觉得作者从“永恒时空的干预使人类星际旅行能力低下,从而导致人类灭亡”推到出“永恒时空的干预是恶性的”的结论是站不住脚的。作者并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功利主义的态度,甚至从他暗示人类福祉的定义即征服星辰大海,似乎可以认为,这只是对上文我提到的成就的定义与永和时空存在分歧。从功利主义者的角度看,他真正应该得出的结论是“永恒时空的干预之所以是恶性的,是因为掌握的信息不够,因而无法保障干预起到良性的效果”。用程序员的语言来说,这是一个 NP 问题,为了计算效率不得不利用贪婪算法剪枝,所以得到的结果只能是近似解,而很难正好是全局最优,并且常常陷入局部最优解。所以,如果作者真是一个功利主义者,那么他或许会认为,永恒时空在尚未获得完整信息的情况下,在非必要时刻不要进行干预——比如某国投了一枚足以毁灭地球的氢弹,那么干预的结果怎样都不会坏于人类整体灭绝,所以应该干预(参见博弈论 best response 的概念)——直到掌握完整的信息,确保能够得到接近全局最优解的情况时,再进行干预。虽然我非常怀疑,掌握最够多的信息这件事本身是不是可行的,毕竟,这是一个混沌得不能再混沌的系统。当然,作者可能也并没有那么功利主义,从结局作者对任凭人类自由发展的信心,以及对爱情非理性因素的肯定,还是可以找出人文关怀的味道,不像纯粹的功利主义。因而,我不得不怀疑,将人类的福祉视作征服星辰大海有点白璧微瑕之嫌。如果说人类存在、发展、壮大、销亡,甚至有类似的文明又一次次相似而又不相似地循环,才是一种真正的永恒时空,不知道这样的世界观会不会更饱满一些?

科幻小说的魅力

时间轴、23世纪、95世纪、时间力场,空间旅行,这些充满科幻感的字眼,让人很着迷。看完小说,被作者的想象力所折服。对比宇宙、对比时空,感觉生命变得无限渺小,禁不住的感叹之后有略微的恐惧。这大概就是一本好的科幻小说的魅力吧。永恒时空的人们为了所谓人类的福祉,只求安全,固步自封,虽然人类不断的延续了下去,但是也少了很多的可能性。况且永恒时空的那些人,也不见得活得更幸福,只有永恒时空的终结才能开启人类的无限时空。

繁殖才是存在的意义

人类的两种结局都是为了繁殖。1. 研究时空技术,稳妥温吞的活着,让人类的延续(繁殖)更加惬意。2. 发展太空航海,激烈的、猛烈的活着,阶段性受到损伤或者退步,但依旧是为了日后「殖民」银河系。本质也为了繁殖。所以贯穿全书的爱情,成为了串起两条分叉线交点。而这,我认为是存在两个阶段的:1. 你爱我,所以选择毁灭时空2. 你爱我,你为了让我们的子孙活的更加惬意,命运不被操控,你选择毁灭时空。第一个阶段阿西莫夫感情铺垫、情节设置碉堡,但第二个阶段稍显薄弱。一个下午看完,印象最深的就是「时间壶」和「改变微不足道的过去在更长的唯独来看影响为零」。下次重读再写长评。

有限的时间,无限的可能

说到底一切都是为了自由。比起“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的裴多菲,我们的主人公哈兰至少还捡到了以为是的爱情。本书前三分之二用于描述故事的大背景,包括“永恒时空”这个脱离一般时间存在的组织;哈兰的职业特性,即观测历史,再提出“最小必要变革”计划书,通过此变革来改变历史,从而获得“多数人的幸福”;哈兰与女主诺羽的相识、相恋(note根本没有相知)。后三分之一,故事精彩之处才展现出来。哈兰意识到自己是被计划了,被他的顶头上司资深测算师推瑟尔计划了。他的存在仅仅是为了完成“一个完整的圆”。推瑟尔得到马兰松(即永恒时空中的库伯)的传记,深信永恒时空里的人必须按照传记在永恒时空中“重演历史”才能让现实这条蛇在远古世纪咬住自己的尾巴,形成一个完整的圆。而在100,000世纪遇到障碍,看不到心爱的诺羽的时候,被激怒的哈兰蓄意破坏了推瑟尔的计划,将本应去往23世纪的库伯送回了20世纪中期。然而哈兰在对推瑟尔阐述的自己所犯下的人性化的罪恶产生共鸣后,带着诺羽回到20世纪中期寻找库伯,决定弥补自己的错误并试图拯救永恒时空及其全部组员。回到1932年的哈兰在独自寻找库伯之前对诺羽摊牌,论证了她其实是来自隐藏世纪的未来人,正是未来人的干涉导致了哈兰蓄意毁灭永恒时空。哈兰宣称自己要杀死诺羽,并弥补自己不理智的过失。书中对于人性的探讨就此展开:身为未来人的诺羽,宣称未来人“仅仅对一般时间的现实做出观察,并不对其做出改变”。她告诉哈兰,正是由于永恒时空组员利用所谓精密机器的计算和本质自私的人类的构想,才使得人类在历史上一再拖延外太空探寻的计划,导致当地球不再宜居时,飞向外太空的人类却因受到其他智能外星生物的阻碍而无法迁移,最终灭绝在自己的母星。诺羽代表的未来人认为,所谓的“多数人的幸福”令人类这个族群失去了变革的野心,在永恒时空精心的温水烹制下,终于变成了被煮熟的青蛙。他们倡导真正的变革,提议提早教会20世纪的人类核能理论,以致人类可以先一步飞往太阳系,占领外太空宜居星球,不致泯于灭绝。结尾处,诺羽对哈兰提出了两人留在20世纪相伴度过美好的余生,任由永恒时空在“不完满的圆”中毁灭的构想。哈兰在犹豫之间,见证了时空壶的消失,永恒时空与各种可能的未来世纪的一去不复返。本书后三分之一情节跌宕起伏,转折得出人意料。然而诺羽的论证难免存在漏洞。声称只“观察显示,不对其进行干预”的未来人,派遣诺羽、操纵哈兰,使得核试验于20世纪而非30世纪进行,与永恒时空对现实进行改革有何本质上的区别呢?只不过一个中庸,一个激进,一个保守,一个革命。未来人声称提前的核试验会让人类率先占领银河系,又何尝不是通过“计算”而得来的呢?又何尝不是某个未来人领导下的指令呢?最讽刺的是,未来人的计算并不是百分百地精确,已经在故事中被证实过了。前文提到哈兰捡到的是以为是的爱情,因为他对诺羽的爱最终是由未来人植入的,仅仅是为了完成他们的一整套计划。那么诺羽对他许下的相知相守又有何用?读科幻总是会对整个人类的人性丧失信心,然而总是又会在主角上把这信心找回来。“现在,他(哈兰)非常清楚地看出永恒时空的模样,它逐渐陷入集体的精神偏执状态,逐渐累积了病态的动机,让在其中生活的人们,印着无奈与绝望而不断地撕裂他们的情绪。”相对故事一开篇哈兰努力把自己调整到冷若冰霜的状态来适应自己的职位,以及故事后期哈兰“感激旁人对自己的不管不顾”,他终于意识到永恒时空最基本的问题在于打着人性光辉的旗号,遏制组员的人性。人不是机器,故事中的每个人,虽然是表面冷酷的永恒组员,却无一未为了一己私利试图干涉过去现实与未来。而当哈兰“转头看着她(诺羽),而她则回以微笑。这是他意向熟悉的诺羽。”,他终于找到这似是而非的爱,哪怕是被人植入的,也终于在故事的尾声唤回了他深藏的人性。哈兰和诺羽,作为两只弱小的棋子,半推半就地牺牲了自己各自唯一所知的家园,这是永恒时空的终结(the end of eternity片尾点题太爱pun了),是诺羽所属的未来人的世纪的终结,恐怕也是所有无限可能的平行时空的终结。然而还有着无数像哈兰和诺羽一样的小棋子,他们将在本书写就的短短四年后登陆月球,他们将在实验室中证明上帝粒子的存在,地球的历史,最终不需要所谓高高在上的神来操纵,还需要地球人自己来落笔。没有人再计算了,“——但这同时也是无限时空的开启。”人类将拥有无限个可能,再在某一条可能的路上,坚定地走下去。问题:1. 描述悖论的时候,为什么那个来自过去的哈兰要“冷笑”呢?

有点小烧脑的厉害作品

【剧透慎入】首先整个设定很新鲜也和合理。让我惊喜的是作者是写科幻的大师,但是情节却是一层嵌一层。最浅层是男主和一个计算师的争斗,计算师设计让男主爱上女主并为她做出违规的事,从而借此扳倒男主。而男主在这个过程中猜到了永恒时空的boss们维护因果链的计划,并为了女主,以破坏因果链相要挟,并真的破坏了。整个因果链是第二层。然而在探望、解救女主的过程中,男主发现女主是隐藏世纪的人,一切都是被隐藏世纪操纵,这是最后的真相。整体节奏紧凑、层层深入、如罢不能。另外作者这本不长的小说描写了一个完整的时空观,设想了更改时空对人类的影响,阐述了人类未来前进的方向,然而这些极具未来色彩的元素,却以爱情串联起来,刚柔的结合,给人以不同的体味。当然感觉还是有点问题,比如因果链的开始是哪里?最后的解释部分不知是不是翻译的问题感觉说的不是很清楚。==========情节摘要================大概就是人们发现了永恒时空,就是在永恒时空中可以到达任意时间点。在永恒时空中工作的人通过在非永恒的物理时空中做些小的改变(变革),来影响未来的发展,从而达到消灭战争、消灭疾病、更好的建设人类等目的。这些具体的小改变是由时空技师来完成,男主就是技师之一。时空技师因为工作性质不能随便展开恋爱关系。男主在执行任务的时候爱上了女主,不巧的是女主所在的时代需要被变革。变革后这个时代的人都会有新的人生新的记忆。男主为了留住当前的女主以及女主对他的爱,他违反规定将女主带入了永恒时空的隐藏世纪区间。隐藏世纪是一段人们可以到达,但却无法从永恒时空进入物理时空的时间,人们不知道那段世纪是什么样子的。在这个过程中男主猜出了永恒时空的一个秘密,就是一开始发明永恒时空技术的人就是通过永恒时空回到过去,利用未来的先进技术发明了永恒时空,并留下了一份日记。为了维护因果链,保证永恒时空存在,boss们正按照日记的描述,逐步将那个人送回过去。男主在一次去探望女主的过程中,发现自己被阻挡在女主的时空之外,因为担心女主安危,他破坏了因果链。在boss的劝说下,他同意弥补过错,回到过去找到永恒时空的发明人,同时他也安全地接回了女主,并带女主一同回到过去。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女主是来自隐藏世纪的人类,女主和隐藏世纪的人一直在操控他,目的是要毁掉永恒时空。解释是隐藏世纪的人可以观察到人类的多种发展,发现所有产生出永恒时空的发展,都会因为将大量技术投入永恒时空,同时通过永恒时空消灭一些看起来不好的因素,因此限制了人类其他方面,特别是宇宙飞行技术的发展,因此当人类最终可以飞向宇宙时,却发现宇宙其他地方都被占领了,地球像监狱一样,因此人类在绝望中灭绝了。隐藏世纪的人将自己与永恒时空隔绝以免受到影响,同时着手消灭每个人类发展中的永恒时空。

是否应该发明时光机

昨日看“奇葩说”,最后的辩题是:人类应不应该发明“时光机”。一瞬间想到了《永恒的终结》,此书就是对这个问题最好的回答吧。《永恒的终结》主人公是一名时空技师,可以通过时空壶穿越过去和未来。在那个年代,人们拥有穿越时空的技能,为了让人类不发生大的灾难,他们会返回过去对历史进行微调。纠正一些错误发明,把灾害扼杀在萌芽中。然而在一次微调任务执行中,他碰到了一个让自己倾心的姑娘。为了能和心爱的姑娘在一起,他违反了作为一名时空技师的准则。他想尽办法带姑娘到他身边,避免在社会变革时对对方造成伤害。在这一系列行为后面,他发现,他的所为都是经别人引导的。这是一场阴谋。主人公的导师认为,人类应该避免会产生灾难的发明或事件,对过去的微调有助于社会的安稳。而主人公心爱的姑娘则是该理论的反对者,她的时代人类认为不应该阻碍任何科学或灾难的发展,社会有它的演变进程。穿越时空对社会进行变革,造成的结果是社会的停滞。因为人类害怕任何他们未知的事情。这个姑娘来自于主人公无法穿越到的时代,这个时代的人们也有时空壶,但是他们只观望,并且他们屏蔽了主人公时代的到来。从他们的视角可以看到会社会的修正会导致人类难以进度。因此这个姑娘来到身负重任的主人公身边,带他走向真相。这是一本1955年的书,那个时候的阿西莫多已经有如此的眼界。这是一本即遥远又现实的书,未来几十年后,人类可能真的会发明时空壶、发现平行空间。未来难以想象,任何不可能都有可能。就像古代的人类看待现代的人们,也会震惊到晕倒。这是一本科幻书,然而故事情节又丝丝入扣,连贯完整,还充斥的悬疑和计谋。不过书中对于一些因果关系的解决并没有彻底。比如多次穿越到过去某一时刻地点时,遇到正在穿越的自己怎么办。

工作须认真,打炮毁一生

这本书讨论了自我同一性?平行宇宙?人类的未来?不,什么都没有讨论。我不知道是你们自己想象力贫乏还是怎么的,这明显是一本来自过去的科幻小说,一把陈年的大白菜,假如从科学的角度来看纯粹就是欺负前人,这并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今天的读者无疑是站在更高的巨人肩上,没理由去嘲笑前辈作家的科学观。就抛开这些不谈,从文学的角度来说,至少前面一半都是幼稚得蛋疼的状态,男主角完全就是一个没来由的自私直男癌,老处男打了一炮把脑子都给烧了。整部小说都充斥着幼稚的思考,我完全看不出有什么深刻的描写,不管是从主角自身还是从人类的角度。人类在精心的规划下默默发展了几万个世纪,却基本上是在原地打转,科学、文学都被精心的保护着,哲学的发展好像停滞了一样,大家好似圈养动物,只按着规定长胖特殊部位,其它部分则一概不管。男女主角的关系更是扯淡,女主角通过一个ppt方案就特么爱上了哈伦,把这算成女性的浪漫也就勉强能接受,但是这男主角打了一炮就占有欲爆棚,还能做出要美人不要江山的惊天动地的事情来,这是哪根筋搭错了。幸好最后两章给找补回来了,大段大段的独白终于抡圆了整个故事,不然完全就是网络小说水平。还有一点值得肯定的是变革影响的设定,如同涟漪慢慢平息,而不是如同蝴蝶效应的那样无限扩大,算是比较新鲜的设定。

走出你的舒适区

在高中的英语学习就接触到了科幻的鼻祖—阿西莫夫。上大学后也时有看到他的作品。但一直没有去看,窃以为自己这么多年来看了这么多的小说,里面的创新应该都被玩坏了吧,应该不能给我邮脑洞大开的感觉了吧。能开始看永恒的终结,应该归功于读客图书。在大学图书馆,看了挺多的读客出版的书籍。例如《东北往事—黑道风云二十年》《流血的仕途》等都给我很好的阅读体验。《永恒的终结》还是给我很大的一个惊喜,让我在宁德帮忙的日子里充实了许多。这应该算是一篇中篇的小说,里面出现的主要人物很少。哈伦,忒赛尔,芬吉,诺依,库尔。前面库尔的身世,在有多年阅读经验的人面前应该大多都是能猜到的。这有点像电影《前目的地》中主角的好几重身份。此书前面的介绍语是关于时间旅行的终极奥妙和恢宏构想。是的,看完i believe that。看过许多的关于时空旅行的电影,我想应该或多或少有借鉴过这本书的想法。诺依的身份在出现的时候就感觉不对劲,原来她是本书中最大的亮点。虽然在忒赛尔带着哈伦前往上时的谈话中已经初见端倪了。但最后的诺依的来下时的原因还是给了我很大的惊喜。永恒时空的建立,微调着每个时代的发展。奉行着中庸的原则,每个时代不应该出现激进的技术,永恒时空认为核武器之类最后会毁灭地球,星际旅行会无端消耗着地球的资源,是毫无意义的事情。然而来自上时的诺依,带来了未来的现状。因为永恒时空对所管辖的时空分区的制约,让未来的人类丧失了在广阔的银河系繁衍生息的机会,地球成为人类的牢笼。最后诺依说服了哈伦,最后才有了现在的地球。在哈伦之前我想永恒时空对他的创始年代马兰松应该也调整过。马兰松本来应该不是库尔这样子,后来可能是未来的介入,才导致圆形因果链的产生。中庸可能永远的导致平庸,环境的改变才能进化,虽然进化不一定是有利的。我想到我国的近代史和欧洲的工业革命,固步自封只能落后于人。走出你的舒适区!

人类无法探知的 才是最富有美感的

时间作为四维之中唯一不能循环往复的度量,拥有着令人窒息的美。只能不断前行,而无法逆转过去,所带来的不仅仅有遗憾与后悔,还有一往无前的勇气与希望。当人们能够回到过去,弥补那些未尽的、令人悔恨的事实后,随之而去的是反思与进步。关于时间的命题,总有着各种各样的有趣的悖论,实话说很多时候是让我感觉毛骨悚然。也许终究有一天我们也能穿梭在过去与未来之间,修改掉让我们心碎的过去,但返回未来的那一刻,你我也不是从前的自己了。

没有终结便没有结束,诞生的宿命便是终结

本书摆了一盘很大的棋,时间旅行,上帝,人类的未来。这一切并非虚幻,而是存在于永恒时空中。这是一盘围棋,两边的棋手是未来和过去。对,没有现在,或者我们可以说现在就是他们正在下的那盘棋。棋局是这样的,过去执黑先行。黑棋在造一个局,一个让现在圆满幸福的局,生活安定,人生安逸,没有贫穷,没有战争。一旦出现偏差,便发动变革来修正。这样避免了风险,比如21世纪之后,人类永远不可能发明核武器,以至于可以自己毁灭自己。过去一方就是永恒时空中处于100000下时的永恒之人,若没法理解永恒时空和永恒之人,我们可以类比为天堂和上帝,只不过在这里上帝并不超然,他是由来自普通时空(地球)的一群人的集合体,时时刻刻为自己设想中的人类幸福生活忙碌,视之为使命。未来执白后行,本来黑方让先,可是未来再次客气。未来并不想胜过过去,即同样作为上帝,未来即处于100000上时的人可以改变的更多,但他们没有用过一次时间旅行和世纪变革的超然力量,仅仅是观察,直到他们发现过去正让棋局变得平淡无常。大师级人物反而让一切都有章可循,不如刚学棋的小孩,仅懂基本规则,横冲直撞,有时候反而乱拳打死老师傅。故事是这样的,人类中一个人偶然的发现创生了永恒时空,从此时间旅行变得可能,变革现实变得可能。拥有此种力量后,永恒之人想的是让人类过安稳安逸的生活。这没什么错,因为每个世纪的每个人都很幸福。可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00000上时通过屏障尽量不让过去的变革影响未来,但通过对未来的未来进行观测却发现,100000下时的人这么做,每一次影响很少,累积起来,最终对未来的影响却很大,人类将错过大星际航行时代,只能龟缩地球,直至被其他星球文明逼迫得灭绝。请记住这个结论,灭绝,最终的结局。之后我不会再提起,毕竟在短暂的人类生命中,我们很难遇到如此极端的境况。阿西莫夫通过本书在进行思考,或者说是进行探讨,我们人类到底该不该发明那些危险的东西。核武器很危险,稍有不慎,大国间的核战争便会毁灭地球,可是核能很廉价环保且源源不断。核是阿西莫夫生活的时代的事,如今大家担心的东西又多了人工智能,比如它们会不会反噬人类,不过我们不能否认它能成千上万倍提升当今社会。我们可以选择保守,可以选择不进步,可以选择闭关锁国。但是不冒险走出去,不愿意承担风险,那么就会一直原地踏步。能够保持目前的安慰生活没什么不好,实际每一天都会变得更好,我们到底在担心什么?举几个例子。中国自明朝中期开始闭关锁国,之后我们不能说中国各方面没有发展和进步,但是相对于西方,我们太慢了,于是落得清朝末年被殖民的下场。中国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改革开放,目前中国人民的生活都提高了很多很多,不过选择不一样,有的人创业,有的人打工,尽管打工已经让生活水平提升很多倍,可是相对于创业者,打工仔落后太多了,而当初大家都是一穷二白的。可能有人会问,若冒险必有风险,一旦结果是死亡,那还有什么意义呢?这便是答案,安稳的最终结果是也是死亡,你在进步,其他人也在进步,进步得慢就是落后。自身并不自动毁灭,毁灭都来源于竞争,而竞争一直存在。假设真的毁灭了,至少不曾放弃希望。就个人来说,社会不能要求每个人都去做冒险的事业,愿意追求安稳的人就过安稳的生活,毕竟社会需要这样安稳的基石。不过当有人选择冒险的时候,请不要拦着他,请不要阻止了他迸发创新力。是,他很危险,不留在家乡当公务员,偏偏要跑去北上广漂泊,小日子有什么不好,非要过苦日子?对不起,请让开,正是他们在推动社会创新发展。你想要稳定,我不反对,我想要冒险,你也请不要挡着。说一个不恰当的比喻,敢于外出闯荡的人,是在人类文明森林体系中竞争,稳定传承基因不是他们的目标,他们的野心是让整个地球的女人都怀上他们的孩子,因此他们愿以失去一切为代价。今后,在全人类中必然还是追求安稳的人占多数,小小的确定的幸福就够了。不过当我们看到有人在做一些疯狂的事的时候,不要忙着泼冷水,请为他们的冒险给出一些掌声。还有,不要担心,如今这个社会,饿不死人,只要不死,就还有机会。

人类的无限时空,就此开启

是的,正如封面书名下面显而易见的副标题,《永恒的终结》讲的就是一个关于时间旅行的故事。时间旅行是科幻作品最为常见的主题之一,去年大热的电影《星际穿越》就着实把众人感动了一把,但是,在读罢阿西莫夫这本《永恒的终结》之后,你就会感叹,那个故事及不上这部作品的一个零头。你可以想象吗?这本书是1955年出版的。那个时候,阿西莫夫就塑造了如此完美的一个因果链,描绘了一个大气磅礴的恢弘世界,创造了关于时间旅行的奇妙设定。之后的此类科幻作品,似乎只能步其后尘。《永恒的终结》并没有引入常见的平行时空的概念,永恒之人也只能在一个时空上运动,他们拥有的是穿行时间轴的能力。这个时空受到因果链支配,前一时刻的事件产生的后果会反映到后面的时刻中,而永恒之人可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观察到这一过程。但当时空技师在进入某个时刻实施变革计划时,他并不能预先观察到后果。这就是为什么哈伦爱上了482世纪的一个姑娘,但如果当现实变革后,他即使再回到482世纪也无法找回他的爱人——也许她不存在了,也许在新的现实里她从来就没有爱过他。这个设定恰恰是这部作品的伟大之处——无论在何种时空,都逃脱不了未知与宿命;正如有人类的地方就涉及爱与自由一样。“你们会嘲笑一般时空住民的无知,因为他们以为世界上只有一种现实。我会嘲笑永恒之人的无知,因为你们虽然知道有无数种现实,却以为只有一种能够实现。”难怪阿西莫夫能够多次摘取雨果奖,他的作品已经超越了一般科幻小说的范畴,科幻只是个为主题服务的设定而已,他真正想要探讨的仍是最基本的哲学命题——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将向何处去。在这一点上,《永恒的终结》甚至比赫赫有名的“反乌托邦三部曲”更具气魄与张力。科幻小说确实有这样的魔力:它可以让你从现实中抽离出来(并不是被迫的,我们读幻想作品,正是寻求这样的抽离),让你暂时忽略自我的存在,忽略身体意义上的欢愉和忧虑,忽略其他事物,忽略整个现实社会。这时,你放眼整个无限时空,在纯粹的无意义中找寻到生命的终极意义。人类的无限时空,就此开启。

未知的才是美好的

原以为是写爱情的,看到最后才发现本书是在探讨人类生存的意义。是安于现状还是在混乱中求永存?最后也说明一点,爱情的力量确实是伟大的,两个铁石心肠的男人为了自己心爱的女人可以不记一切后果,不考虑其他人的后果,勇于改变现状与权益相斗争。因为爱情,最终终结了永恒时空,成就了无限时空。本书中关于时空的设想以及情节的发展、埋伏都写的非常好。最后两个人的对话就贯穿的整个故事的情节。

每周读书 #124 没有平行宇宙的时间旅行——《永恒的终结》

微信公众号:枫言枫语·每周读书(MapleJustin)时间旅行真是科幻小说永恒的话题,相较于宇宙的时空尺度,人类的生命与历史真是弹指一挥间。抛开结尾仓促的时间流逝,《三体》在主线部分把时间放大到几百年之间都足以给读者们创造无限的想象,如果这个时间尺度是几十个世纪,几百个世纪,甚至上万个世纪呢?这周我们介绍阿西莫夫的科幻小说——《永恒的终结》,这部作品就大胆地将时间尺度从 100 个世纪放大到 10000 个世纪,这种跨度很危险,容易信马由缰,天马行空,一不小心情节就要崩掉。所以作家很机智地把故事主线放到一个叫做“永恒时空”的地方,这个地方的人掌握了足够的科技能力可以穿越时空但是不受穿越带来的影响,所以这个时空里的人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差异也不会很多。一般来说穿越时空一定会带来蝴蝶效应,这种效应就像涟漪一样会变得越来越大,穿越者自身的世界也会受到巨变而产生时空悖论,所以许多科幻作品使用多个“平行宇宙”来自圆其说。但是阿西莫夫的这部小说却不,可以说在这部小说里只有两个“平行宇宙”,一个是绝大部分人所处的“现实时空”,另一个就是不受时空穿越影响的“永恒时空”。由于穿越时空产生的后果可能几乎没有影响也可能影响巨大,旅行者可能穿越一次并没有见到任何人留下任何改变,也可能间接导致某个重要的历史人物挂掉整个世界重写,所以时间旅行是一件非常谨慎的事情。由于“永恒时空”的人有能力不受影响,所以他们事实上掌握了可以改变“现实时空”的能力,他们称之为“变革”。为了精确测量变革带来的影响,形成了许多不同的职位各自负责不同的事务,其中最重要的职位有三个:1. 观察师负责观察现实时空的整个历史进程,要求绝对客观冷静地汇报自己的观察所得,从而得到完全纯粹的数据,用来交给计算师进行计算。2. 计算师计算师利用高科技计算机对观察师交付的数据进行计算,从而决定在什么时间点以什么样的事件进行“变革”,大部分时候他们只需要进行“最小程度变革”就好,比如避免人类进入第三次世界大战,避免人类因为全球核战而灭亡之类的。有的时候过了几百个世纪人类变成以秃头为美之类的不符合我们现在的人看上去的奇怪的价值观,也有可能被“变革”掉。3. 时空技师负责进行变革的人,计算师会告诉他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干什么事情,时空技师(名字翻译有点囧)只要负责执行就好。由于他是亲自动手实施变革的人,通常会造成原本存在历史上的许多人凭空消失,所以时空技师既是地位非常崇高也是很不受人待见的职位。看到这里大家可能已经发现有些不妥了,“永恒时空”里的人简直就是上帝啊!而且,这些人都是从“现实时空”的不同时间点选拨出来,培训淘汰最后上任的,明明都是一样的人,凭什么他们就能根据自己的好恶来决定是不是把“现实时空”的人消失掉呢?这个问题也是这部作品的核心冲突,小说的英文名叫做 The End of Eternity,Eternity 就是永恒时空,所以书名非常明确地告诉我们,小说写得就是永恒时空的终结。整部小说看下来时间尺度足够令人乍舌,不过空间上就泛善可陈,基本上剧情都围绕着几个主要角色展开,少有大场面。但是故事的盲点设计得不错,结尾的反转有意思,但是全书节奏有些拖沓,从主角意识到事情有点不对劲开始,进行得有些平平无奇。时间的跨度有 10000 个世纪,但是真正涉及的时间可以说只是简单地分割为近未来和超未来两个部分,可以说是把在普通故事的基础上套了个科幻的背景。事实上作者创作这部小说的灵感来自小说最末尾的情节,我们知道 1945 年美国在日本广岛投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颗正式应用的原子弹,爆炸产生的标志性蘑菇云给当时的人们留下了极为震撼的印象。1953 年,阿西莫夫在翻阅旧杂志的时候看到一本 1932 年的杂志上竟然刊登了一张蘑菇云照片!当然就把作家给吓到了,然后他仔细一看,其实只是美国黄石公园的 Old Faithful Geyser 喷泉的照片,虽然只是虚惊一场,但是作家灵感突现,下笔成书,短篇小说版的《永恒的终结》诞生了。作家拿着这个短篇去投稿被拒,于是愤而改为长篇,最终与 1955 年顺利出版。阿西莫夫在科幻小说界地位崇高不可忽视,他创立的机器人三定律至今仍左右着我们熟悉的好莱坞科幻大片。《永恒的终结》也被翻译成多国语言在世界各地出版。总的来说这部小说比较中规中矩,前半部分比较需要耐心,越往后就越令人兴奋,还是值得一读的。16.05.29/下午At A Legend of Tomorrow原文链接:每周读书 #124 没有平行宇宙的时间旅行——《永恒的终结》相关阅读:- 每周读书 #76 刘慈欣——《三体》- 每周读书 #99 Orson Scott Card——《安德的游戏》- 每周读书 #101 Orson Scott Card——《死者代言人》- 每周读书 #71 Andy Weir——《The Martian》

原理

人天生就应该有对外扩张的本能渴望。在消弭人类灾难痛苦的同时,也消除了人类走向辉煌的可能。只有经过严酷的考验,人类才能不断前进,走向发展的高峰。要知道,要想取得进步,持续发展,要紧的不是避免困难的出现,而是战胜困难,你明白吗?那我们会过得更幸福吗?我们会追求更对更好的幸福的可能性

笔记,2017年重读

p10“夜长梦多,愤恨只会增长”
p19“有时候他会迷失在那些古老的世界里,在那里人们生老病死,一切自然;在那里做出来的事覆水难收;在那里罪恶无法预防,幸福也无法规划,滑铁卢战役打输了,就真的作为败仗永留史册。有一首他很喜欢的诗说道,亲手写下的字句,永远也不可能被抹去。
这时候他的心绪总是很难回到永恒时空,甚至每次扭转都心头巨震。在永恒时空主宰的宇宙中,现实可以篡改,可以擦除,一些像他这样的人可以把现实抓在手中,像捏面团一样随意揉捏成更好的形状。”
这本书里面印象最深刻的句子p248“只有经过严酷的考验,人类才能不断前进,走向发展的高峰。危险的环境和危机感,才是驱使人类不断进步,不断征服新事物的根本动力。”

关于祖父悖论

这是部杰作,但是对于祖父悖论,仍然没有给出令人信服的解决之道。书中借申纳之口,指出在任何可能导致悖论的情况下,会自动做出调整,从而避免悖论的发生。做出调整的,一个是时间旅行者本人,他不但不会去杀祖父,而且会极力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但问题在于,即使他非主观的,被动的导致祖父死亡,也会造成悖论。举个例子,比如由于他的出现,原来时空中的一辆车为了避让他,结果碾死了他的祖父。如果说这个情况太巧合,我们可以在其中加入一些环节,比如这辆车虽然没有撞死他祖父,但是撞上了不相干的路人,叫来了一辆救护车,而这辆救护车在原来时空本来是去救他祖父的,结果现在导致他祖父心脏病抢救晚了三分钟而死亡。如果这个例子还是太巧合,我们可以再在其中加入千万个环节,都没有关系。就像蝴蝶效应,只要有一丝丝可能,就说明祖父悖论是没办法百分百避免的。另一个会做出调整的,是时空本身,他会调整自身使得悖论不会发生。这就说得“时空”好像是一个有意识,会思考,会行动的存在一样。而且书中也没有说明它能够做出这种调整的原理或机制,这就让人无法信服。总之,就算是阿西莫夫这样神一样的人,也对祖父悖论无可奈何。

人类作为时间领主

银河帝国世界观的又一补充。阿西莫夫作品里一向强调历史随意性和历史性人物的重要性。一颗马蹄钉毁掉一个国家这种故事太多了。掌握了时间旅行技术的人类会发生哪些改变?异时空贸易,某世纪可借用其他世纪的贸易。历史可以修改,原始历史文本成为宝贵的资源。对环境的高度掌握导致的进化停滞。果然高等技术必须由高等道德动物来掌握。

很喜欢本书关于人类终极发展的深刻立意!

断断续续看了个把月才看完,开始读时还觉得蛮无聊的,书中很多关于时空旅行的用词、说法、概念都比较抽象,让我看起来很是吃力,很多时候看不懂也就过了,但既然看了就不要半途而废,所以无论如何乏味都坚持着看下去,直到诺伊出现之后,作者对于她与时空技师哈伦爱情的描绘撩起了我的兴趣,慢慢地我发现这部书还是蛮有意思的,于是更加用心的读下去,越来越深入,越来越想知道结局,知道今日全书看完,看到了永恒时空的终结,看到了诺伊与哈伦幸福地生活下去,看到人类无限时空的降临,看到了作者对于人类发展规律深刻的认知(艰险的环境和强大的压力是人类发展的最强驱动力,生命进化正是因为外界环境压力所致),而酷爱观看科幻片中的我,突然发现原来《明日边缘》、《X战警:逆转未来》、《终结者》《黑洞频率 》一杆优秀科幻片中的时空旅行概念都源自这部书,尤其当看到这部书是1955年出版发行时,更是对于阿西莫夫肃然起敬,那个年代,如此想象力、如此深刻认知,简直不可思议,以至于我深刻怀疑阿西莫夫极有可能是从未来回到过去才做出此书的!神奇!太神奇!叼炸天!刚看完本书时,就一个词:意犹未尽!立刻去网上查是否出过续集,结果发现没有,但似乎本书即为阿西莫夫科幻小说银河帝国系列的前传,所以我想有机会一定要读一下!能量有限,写到这吧!

永恒的终结,终结了什么

2011年,美国有一部电影叫《命运规划局》,命运规划局帮世人规划人生,每当与计划出现差错时便会出面干涉,以一种“意外”的形式,而不让被规划的人有所察觉。直到现在,我还记得里面的一句台词:“多数人都是按照我们设计的人生道路,害怕探索别的道路,但偶尔会有这么一些人,破坏我们设置的重重障碍,这样的人知道,自由意志是一种天赋,只有为其奋斗,才会知道如何使用它,我觉得这才是主席的真正计划,或许有一天,不是我们制定计划,而是你们。”如果两者你都看过,就会发现电影就是根据小说来的(电影编剧一栏并没有署阿西莫夫的名字),但二者叙事视角有所不同。小说用的是“永恒时空”的视角,而电影则是以普通人为主角。前者是以一种自上而下的方式,终结了永恒时空,后者则是自下而上发起了一场革命,凸显人类的觉醒,反抗被规划的人生。《永恒的终结》里,不同的时空设置得都非常有趣,与其说是时空,到不如说是一个个不同的国家。482世纪的人衣着性感暴露,575世纪充满着一尘不染的玻璃和瓷器,而600世纪则是以能量为导向的。并且,不同的世纪里的人们可以进行贸易,比如可以从72世纪进口最好的烟草,又或者从某个世纪里进口木材等。而永恒时空里的时空技师,则干着《命运规划局》里同样的事,不时会发动一次变革,修改差错。俗话说:时空技师打一个哈欠,一万亿人的命运就完全改变了。 那么,《永恒的终结》,到底终结的是什么?终结的是“永恒时空”之类的“乌托邦”。永恒时空有着严格的阶级制度,时空技师有着法外之权,并且时间技师之间也有严格的等级划分,还有着严格的“禁欲”行为——跟凡人做爱必须向时空理事会提交申请。哈伦为诺依而反抗“永恒时空”,是他人性的苏醒,其最后的选择,让这本小说有了反乌托邦的色彩。诺依的行为,也是为了将建立任何类似永恒时空的组织的可能性降到最低。其次,终结的是人们对永生的期待。482世纪的人们相信,跟永恒时空的人做爱能够得到永生,所以这种行为屡屡发生。这跟徐福渡东海寻找长生不老药,一样可笑。人类是一个繁衍的过程,而不是为了追求永生,永生的永远不是个体。永恒的终结,正是无限时空的开始。最后也是最重要的,终结了时间旅行。《永恒的终结》里,15000年后没有了人类,原因正是永恒时空的建立,更准确来说是时间旅行的发明,使得人们可以穿越过去、未来,规划变量。但这种改变,既降低了人类的生存风险,但也将人类困在了安全区域里,失去了进取之心。使得人类进入外太空时,被外星人瞬间秒杀。小说最后,也是让我们立足于现在,“在此安家落户,子子孙孙繁衍不息,而人类的足迹会踏遍星海” 。似乎听到阿西莫夫在对我们说,丫别穿越了,还是乖乖地过你的现世生活吧。小说最后关于银河未来的畅想,也让这部小说被认作是阿西莫夫的《银河基地》的序曲。此外,阿西莫夫还提出了著名的“一个人不能遇到自己”理论,而他也几乎将后来时间旅行小说的主题都诠释了出来。在阿西莫夫之后,任何穿越都变得失色。

最优解真的存在吗?

真正读下去的时候,才发现这本小说的魅力。就这样么,难道就只是这样,你会一直发问,直到真相慢慢揭开,直到文章的结尾——永恒时空已经终结,人类的无限时空,就此开启……才恍然大悟,原来书名已经把结局揭示了嘛。书中,世界被分为永恒时空和一般时空,被选入永恒时空的人凭借力场发生器和时空壶穿梭于未来和现在,观测和收集各种数据,并将其录入强大的计算机系统中,获取到达最优解的路径,然后对现实进行相应的变革。在永恒时空主宰的世界里,现实可以篡改,可以擦除,一切都为了“人类最大的福祉”而设置和改造。永恒世界的掌管者们,像俯视众生的神,轻轻在某个时点拨弄一下,就像在历史长河点下一个小小涟漪,这涟漪渐渐扩大,造成影响,却又最终消失,不被常人发现。可是人类最大的福祉究竟是什么?在无限的空间和时间里,谁又能说的清呢。最优解本就要建立在约束条件之上。和平和安康固然好,可是安逸的生活却无法推进人类进化和变革,若将目光伸展至漫漫宇宙,一时的安乐可能换得终极的灭亡。所以那个575世纪的女孩诺伊出现了,那个10万世纪的障碍物出现了,所以男主开始怀疑、反抗、挣扎,最终亲自终结。科幻启迪科学思维,也为最终的哲学思考铺路。作者构建了一个世界体系,一切为最优解的达到而开展。在这里,生命和历史并非肆意发展, 每一个偶然背后都潜藏着必然,或许要怀疑自己的行为真的是主观意图所导致么,而自己的主观意图又被什么牵引,男主的兴趣培养、一见钟情、为爱疯狂、灵感乍现、情绪爆发……冥冥之中竟然都有安排,那些自以为的出自本心只是被人引导、操纵,“好像把我当机器人,只需要插入打孔箔条,输入指令”,这样一想,或许牛顿被苹果砸到迸发灵感只是因为上帝顺势在他脑袋里塞了张纸条;在这里,因果链是宇宙时间和空间的基石,好多时候甚至有了果再去模拟因,为了整个因果链的完美闭合,人只是这个链条的零件而已,但如果说果一直都在那里,因又如何能改变的了,或许在无限个空间里有无限个蒙特卡罗模拟解,因若变化就可换去另一个空间?在这里,现实可以被改变,虽然常人觉察不到,但那些改变的过去、那些早已印记在脑中的回忆也会消失不见吗?不免有种世界总是虚幻之感。在无数现实路径中选择最优的那一条……不管是一个人还是整个人类,最优解真的存在吗?收益和风险的博弈中,未来和现在的考量中,诺伊最终胜了,这个路径里,人类或许会成为银河的霸主,也或许会在之前死在急速发展的泥沼里。

现实只有一个,你选择哪个?

只说说读后感。这种硬科技读起来有点费劲。后半段诺伊的解密中提到永恒时空中的变革策略和幸福定义是“安逸”,抹掉一切冒险和低概率可能性,久远的未来结果是人类集体灭亡,犀利的指出永恒不变的哲理——超出常理近乎疯狂,成就了人类历史上的屡屡革命,概率是个屎,曾经多少不可能已经成真?其实不满意结局的那唯一一次变革,1945年核弹事件发生与否为何不将可能性交付给那个时候的人类手中?相信人类,或者说相信无数种可能性中,人类会做出自己的选择,并为那个决定负责——因为了解到了并确信了一种来自未来的现实,或者说是未来的真实预言,而采取改变原始时代人类历史的行为。这暴露了人类不管进化到什么时候,都自有的对已知万事万物的歧视、傲慢态度,如果条件允许,他们会运一台仪器回到14000年去改造山顶洞人,或者改变冰川期的年份,让人类飞速的进化,让人类21世纪就成熟掌握星际航行技术。等等。但是,意义呢?故事结尾那一次最终变革怎么看都是不公平的——诺伊存在的那个现实世界只能算是遥远的人类未来种种可能性中的一种,按理时间旅行并不应该有这么稳定的时空,简单来说,时空穿梭中,某一时空当下遇到的现实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现实,而是各种可能性中的一种,即使作者用科幻的外衣表达对人类前途的担忧,但站在结果去看原因,并回溯到过去改变现实,这种说法欠妥。其实更贴切的说,是在历史还未发生,却已经在开始之前推算出了各种可能性,因此在当下选择一个最好的可能性开始进入历史进程。因此不太可能存在未来的人带信息或物质回到过去,如果他回得到过去,说明他来自那无数可能性中的一个现实,那还会有其他未来的可能性现实,也有同样的几率作出同样改变过去的行为,可想而知,时空中是一片混乱。总之,说不通。时空穿梭一定会实现的,可能性是100%,也就是绝对,一定,必须,但是形态被科幻度化的太玄妙,毫无益处,试想——人总是期望着有一种时空穿梭术去改变过去的错误,那岂不是就会忽略了人有生之年实实在在可以拥有的现实,存在感,以及所有的意义?这是一种硬迷信,比轮回和转世还要傻。我喜欢这种美好的幻境,它是想象力的产物,想梦一样,是大脑的恩赐,它甚至深深启发了现实的科技变革,但我不想去迷信,因为那样我就颠倒了因果,永远不能活在我唯一的现实里。现实其实只有一个,可能性却是无数的,给自己机会,直觉,想象力,管他的未来,管他的结果,我生活的现实只有一个,没有人能告诉我改怎么过。

我读了

一开始读的时候就感到难以理解,里面那些名词术语很生涩,时间跨度之大让人吃惊,剧情也不明白。但往后面读的时候,就明白了前因,那些科幻成分也渐渐理解与适应了。最后的高潮真叫人畅快淋漓,读完才发现,这根本就是作者《银河帝国》系列的外传嘛!当然,感情描写比《神们自己》好多了。

内容总结

永恒时空:保障人类长存幸福的机构,通过时空旅行的科技在不同时代不断革命,消除一切威胁人类福祉的隐患。安德鲁·哈伦,一位顶级时空技师,实施对各时空的革命。在与诺伊的相遇后,沉迷着。逐渐发觉自己是创建永恒时空因果链中的一环。为了保护爱人而违背规定,最后愿以破灭永恒时空为终结。一切都是被安排的人生:时空技师、所热爱的原始时代;唯一的爱人、同归于尽的绝望。都因永恒时空而起,前者为了守护,后者为了毁灭。明了一切后,选择“永恒的福祉”or“无限的自由”。选了爱人,愿子子孙孙可以自由地生活,畅游太空。

改变过去也得不到未来

关于时间旅行的构想并不少见,在《明日边缘》和《X战警:逆转未来》里,主人公都是回到过去的某一时间节点,改变即将要发生的关键事件,从而影响全局的发展。在电影《彗星来的那一夜》里,由彗星引发的扭曲空间造就了无数个平行空间,主角们一旦穿梭到一个新的空间,就再也回不到原来的世界,找不到回家道路的女主角选择了一个她在其中大获成功的世界。时间旅行的出现是立足于人们想要改变既有现实的希望,由此衍生出了许多有趣的构思,回到过去如何做出影响局部,但无碍整体发展的变化?改变后的世界改写了历史吗?原本在未来确实存在的人与事会就此消失吗?抑或是出现了结局各异的平行空间?《永恒的终结》探讨的亦是时间旅行这个不算新颖的题材,但引申出对人类终极命运的思考,不啻为对时间旅行的终极奥秘和恢弘构想。24世纪的人类发现了时间力场,在27世纪,人类已经能自由运用时间旅行的技术,成立了“永恒时空”,这个组织的目的在于观察每个世纪人类的发展,对于可能出现的自毁苗头加以微调,以保证全人类的安宁和永续。然而24世纪出现的超前沿理论是建立在后世纪的知识体系之上,为了形成自然发展的因果链,一切都在悄然布置着,时空技师安德鲁•哈伦成为因果链形成最关键的因素。这个因果链至关重要的原因在于如果缺少这一理论建设,永恒时空将不可能在未来出现,人类的空间是无限的,单一的,不可改变的。哈伦面临这一抉择,永恒时空究竟有没有存在的意义?作为一名时空技师,他的地位是超然的,也是被排斥的,被其他人视为异端是一件习以为常的事,他必须做到绝对的冷静客观,抛弃人类正常的感情与社交活动。更可怖的是,从现实空间进入永恒空间后,其实是抹杀了原来的自己,他们也再也回不到以前。从个体角度而言,也是极为残忍的。从整体来说,永恒时空赋予了人类稳定与安逸,同时也扼杀了进步的可能,人类的发展史和浩渺苍穹相比,甚至是和其他生物来比较,其存在到进化的速度是极为惊人的,因为存亡的危机是人类进步的真正动力。永恒时空像一个畸形的,完美过度的镜像,其中隐藏着深深的残缺。《星际穿越》里有一句话让我很有认同感,时间可以拉伸,也可以压缩,但无法改变过去。改变过去也得不到真正的未来。

大师之作

阿西莫夫科幻小说的硬度对我来说刚刚好,不需要太过深奥的物理知识, 也能产生凿开脑洞,浮出现实的刺激效果。难能可贵的是,作为科幻小说,有着引人入胜的故事主线,满满地人文情怀和逗趣的黑色幽默,字里行间透着一种举重若轻、置身世外的格局和气度,大师就是大师,拜了

时间旅行的终极思考

人是很善于做梦的一种动物,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往里推,我们希望挖掘自身的潜能,拥有不可思议的超能力;往外推,我们希望自己在社会游刃有余、权势滔天、财源滚滚,活的潇洒快乐,好不自在;沿时间轴推,我们希望上窥天机、下探历史,甚至更改既定的人类命运;沿空间推,我们希望我们的旅程是星辰和大海,开疆辟土永无止境,最终成为宇宙之王。这些幻想在文学作品中都有亮眼的表现,第一种幻想,我们可以联想到道教关于“仙”的定义,西方则是超人等超级英雄。第二种幻想则详见我国各大网络YY小说。第三种则是经久不衰的关于“时间旅行”的科幻小说。第四种则是更加恢弘壮观的星际旅行等小说或作品。在这当中,时间旅行因为涵盖奇幻、科幻、伦理等多方面的内容而尤其引人注目。《永恒的终结》这一本书,阿西莫夫建立起特别的时间管理机构“永恒时空”,并给出了诸如“时空壶”、“计算师”、“时空技师”以及“最小必要变革”等酷炫的概念设定。但他关注的焦点却不在于此,而在于以下两点:第一, 时间管理机构建立的意义?科学的发展一旦支持我们实现时间旅行,就一定会有少数高精尖人才建立一个相应的机构来进行管理,否则若是谁都可以穿越时空的话,势必会天下大乱。那这个机构的存在意义是什么呢?像书中隐藏世纪的人一样仅仅利用这种技术对下时(即历史时期)来观察和研究,而绝不干预,还是说像永恒时空那样,不仅插手过去,更按照自己的设想更改人类的未来。书中,永恒时空甚至包括一种叫做“生命规划师”的职业,其可以通过缜密的计算和时空技师的帮助,规划一般时空中一个人的命运。这个意义的思考有赖于对另一个概念的明确界定,即“平行现实”。如果“平行现实”真的存在(书中有明确肯定),何以区分“主要现实”和“平行现实”?对于当局者来说,他们所在的那个现实才是唯一有意义的现实,这时命运的更改对他们来说是否还有意义?还有就是时间穿越我们姑且接受,但平行现实之间又如何穿越(书中同样存在这样的论调,如222世纪的第13号现实)?我认为这很值得想一想。第二, 人类命运的终点是什么?经过漫长的发展之后,人类到底是趋向安稳而平庸的生活,还是选择面朝宇宙的凶险征途?在这里,“永恒之人”选择的是前者,亦即通过一次次的现实变革来消除可能出现的任何风险,以确保主要现实世界中人类能够最大程度上的享受生活。而与此同时,这可能意味着任何带有冒险或毁灭性质的发展苗头被扼杀,从而阻止人类进一步的发展。“隐藏世纪”的人则认为现实只能有一个,这种现实不管是好是坏,都不应该有时间管理机构的存在。他们认识到,这种机构的存在虽然降低了风险的发生,但却明确无误的引导人类走上平庸之路,失去开拓宇宙星辰的机会。作者显然选择了后者。在永恒时空建立的现实中,人类在150000世纪之后就因“没有目标的空虚感、无力感和无助感”而灭绝。在书的最后一章,作者更是借诺伊的口说“任何一种有永恒时空存在的系统,都会让人类可以准东选择自己的未来。人类总会选择最安全、最中庸的道路前进,群星就会变成遥不可及的幻梦。只要永恒时空存在,那么人类的银河帝国时代就永远不会来临。”关于人类未来最终的命运的思考才是时间旅行的终极思考。但作者给出的选择就是最终的答案了么?显然不是,我们发现到了最后,作者仍有些问题没有考虑,比如只有人类能够掌握时间么?时间管理和空间开拓真的一定冲突么?人类最终的意义难道仅仅在于征服而不是了解和交流么?……因此,作者只是给我们开了个好头,我们还需要在掩卷感叹之后,好好地想一想,也许这真就决定了未来的走向,而你,就是传说中的马兰松!Ps:感觉很多东西都值得展开,但感觉自己实在有心无力,会刹不住车,还是算了。所以只能以问题收尾了。

奇妙的时空辩证

我们只知道穿越时空回到过去有可能改变未来,却不能像作者这般,把一些因果关系,辩证关系叙述清楚,而且能够自圆其说。书中的微量变革,因果链,遇见自己的悖论,用永恒时空有没有崩塌来判断决定是否正确,无不让人拍案叫绝。永恒之人知道他们能改变现实,却不希望现实时空的人知道他们的现实其实是被改变过的。跳出永恒时间的局限性思维,永恒时空的建立,其实也是无限现实中的某一号现实,有一个更高维度的时空在操纵、变革永恒时空,就像永恒时空在变革一般时空那样。最后的结局,只是把这个更高维度的时空实例化为7000万世纪后的隐藏世纪,没有新增一个维度出来。想想真奇妙,10000世纪的那个障碍物,也就相当于隐藏时空对永恒时间进行的一个M.N.C,多么像哈伦第一次任务中对那个去上课的学生放置的障碍物,完美的呼应!

一本我们错过了整整六十年的书

《永恒的终结》是艾萨克·阿西莫夫最早在1955年完成的小说,奇怪的是,60年来,国内从未出版过该作品的中文版。正如随后附上的国外读者的评论,其中提到,阿西莫夫的基地和机器人系列出尽了风头,多少掩盖了他其他杰作的光芒。中国读者错过了整整六十年的这本书,却当之无愧的,是一个关于时间旅行的绝佳文本,是代表了阿西莫夫最高水准的一部作品,同样这部作品也是20世纪科幻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贴几段国外读者诚恳的评价:1、阿西莫夫的基地和机器人系列作品盛名之下出尽风头,多少掩盖了他其他杰作的光芒,尤其是《永恒的终结》,这本书很难找到。在这本书中,阿西莫夫有意识地开始探索时间旅行的经典悖论——这个众多科幻小说无法摆脱的魔咒。2、这本书科幻迷们都不应该错过。可能这本书有点难找到,但是这本书很值得一读。3、阿西莫夫用审视的目光看待我们这个世界的演变,然后他介绍了这个叫做永恒时空的组织,这个组织的目的在于通过在过去和未来的时空节点灵活地调整现实,修正人类所犯的错误,从而保障人类社会的存续。顺带着,他有趣地挖掘了在几个世纪社会风俗不断变化的期间,人类天性亘古不变的一些基本层面(比如竞争意识、动机和爱)。4、除了基地、帝国或者机器人系列,阿西莫夫其他作品不太有名。这本书,不需要理由,完全值得一读,这样你就能知道撇开基地和机器人,阿西莫夫的能耐有多大了。5、读这本书吧,如果你爱科幻的话。读这本书吧,如果你喜欢读超出意料的文字,这个故事的情节发展时不时可以给你一巴掌,请毫不犹豫读这本小说。如果你正在寻找一部杰出的作品,你也可以读这本书。机器人、银河帝国、基地系列的粉丝们,你们可以在这本书读出那些系列里的某些元素,即使《永恒的终结》与这些文本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6、通过这本书,阿西莫夫想要表达的是:正如孩子是在不断地摔倒之后才学会走路的,人类社会不断进化后的终极就是:熊彼特式的野心驱动、不畏惧失败、积极进取、勇于冒险创新的精神。但如果我们被保护着从不犯错,的确可能避免了一些悲剧,但是全人类却会越来越呆板无趣,趋近于灭亡。不管怎样,《永恒的终结》都是阿西莫夫最高水准的科幻小说,而这本书为什么那么默默无闻就更说不通了。一定要读这本书,你一定不会失望的! 笔者选取的国外读者的评价客观,理性,典型,值得参考。借这些评价,我是想说,没错:女士们,先生们,世界上只有一个阿西莫夫。世界上也只有一本《永恒的终结》。这是唯一一本阿西莫夫创作的关于时间旅行的小说,请毫不犹豫地读这本你已经错过了60年的经典吧。

初遇与熟识

当我们见到一个让自己怦然心动的人时,却需要考虑这个人是时间线安排在自己的宇宙上的嘛,每一个选择都像蝴蝶效应一样影响着几世纪甚至更远的未来,我们是不是开始担忧,开始后悔,开始希望自己能够时间旅行回到“变革”发生之前,去改变未来。当然这里就会出现祖父悖论。一般的科幻小说在对时间旅行的解释上总是更偏向量子力学中关于平行宇宙的理论,薛定谔的猫活和自杀的你活在一个你永远活着的宇宙里。永恒的终结,这个名字就给这个故事定下了一个宏大的基调,但是看罢全文,可能是篇幅有限,这个宏大的背景却没有发生让我感到窒息的篇章。可能是因为整个故事围绕的始终只是一个可以在时间中穿梭工作的人展开的吧,任何的变革并没有从更大量的数据中体现,尤其是没有在人类的范围展开写作,所以难免给人一种文章与标题不够统一的感受。最近刚好看了《终结者:创世纪》和《英雄:重生》,这两部剧都曾经伴随我度过了青春,而此时当我阅读《永恒的终结》之时已经没有了对于时间、永恒、宇宙的惊奇,反而我更加理性,更加相信,科幻在想象中不断接近现实,或者说,我们伟大的物理学在经历了量子力学的阵痛后即将到达那个可以解决时空旅行的节点。在我们这个时代还有霍金这样的伟大物理学家,我们寄希望于虫洞,期待量子纠缠,渴望在弦论大一统的时代仍然有可能让多重宇宙复生。整个故事的逻辑非常清晰,一个具有时间旅行能力的男人,通过时间旅行不断改正并修正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只到有一天他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秘密,为此,他背弃了自己的职责,想要通过祖父悖论去终结永恒。在这里,作者为终结永恒提出了一个动机,而这个动机又让我想到了《三体:黑暗森林》中人类最终做的选择。当科学面临分支之时,每一个选择都会改变整个人类文明的走向。如果当时海森堡极力帮助纳粹德国制造原子弹,整个二战的局势将被改变,从欧洲战场到太平洋战争,甚至我们的祖国的未来都将被修改。也许这就是变革,就是我们这个宇宙经历的一切。所有的新生都需要一个男性和一个女性,这就像上帝重新的造物,亚当和夏娃,这以后就是所有的新生,永恒的终结是开启另一个时间领域,只是作者对这个未来描绘的并不让人十分满意。因为宇宙的黑暗森林也许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

问题来了,恢宏构想背后的终极奥秘究竟是什么

N久之前就熟知机器人三定律和阿西莫夫这个名字,然而真正读他的作品这竟然是第一次……虽然从小就在断断续续地读科幻,但完全不敢自称是科幻迷,因为对这个领域完全不够了解。所以只是记录一下读完之后的一点感想和疑问,希望以后了解了更多关于这方面知识可以更好地理解科幻作品。个人并没有硬科幻情节,但对于永恒时空这个设定特别好奇,如果对它和时间力场的作用有更详细的解说相信一定会看得high到飞起;另一个意犹未尽的点是关于因果悖论,在我僵硬死板的头脑里,因果循环即便事件本身在循环,在时间线上是一定要有个起点的,而在这个故事设定中我无法确认整串事究竟从何而起,似乎它也并非是一个循环,还是说,是一个被打破了的循环呢?跟朋友讨论因果的时候有人说其实它是一个佛学的概念而不是科学的概念,所以并不是说一定可以从科学和时间线的逻辑角度去分析。可我还是懵懵懂懂,这是科幻啊,基于科学不是么?抛开这些疑问,整部作品确实是不辜负恢宏这个形容词。看完整部书之后内心的激荡也不是读一般作品可以感受得到的。以这本书为起点,我想我要开始读阿西莫夫了。

所有时空中渺小而伟大的感情

文/绘夏硬科幻一向以完备的背景设定和构架为科幻粉们所着迷。而阿西莫夫在1955年完成的这本关于时空旅行的小说,却是在硬科幻的基础上加入更多的感性元素,在60年后的今天依然俘获了众多的粉丝。纵观这个故事,对永恒时空的概念的诠释,充分运用了小人物的视角,将人类贯穿古今的时空问题进行了一次私人化的呈现,全是一念之差带来的迥异。主人公哈伦因为自己的喜好和爱情,改写了全人类的命运,真真是只有在小说里才能为所欲为的任性啊。在这次阅读中,既没有完全弄明白时空穿越的终极奥秘(倒是因果链这个古老的定时炸弹依然很有用),也对于主人公把情爱置于万物之上的态度颇为反感毫无感动(爱情描写应该是阿西莫夫最为薄弱的一环了)。但这也许是阿西莫夫大神世界观的一角,为了自己认可的目标不惜一切地达成,哪怕与所有的常识背离也义无反顾。但是这样的本该令人感慨的执着不知是否有年代和翻译的缘故,显得有些一根筋的自恋,也可能是因为我在时间旅行方面的知识基础不够导致无法理解书中的许多精妙吧。二十一世纪初的我曾通过电影知道了“机器人学三大原则”,当时并未深刻理解三原则的强大,反倒是对于机器人拥有情感这样的情节留下了更难忘的记忆。而在科幻作品中这些原本不应喧宾夺主的情感因素往往是科幻中的关键和感染力元素。即使是永恒的时空都不能阻止人类感情的萌发。这个半个多世纪前的未来故事能够穿越时空再版,不光依靠阿西莫夫“神一样”的光环让众人赞叹,更有可能是故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情感仍然能引起无国界的认同和不同解读的缘故。

如果因果可以颠置,如果事实可以修正,时间还有何意义?

我们碰过壁吃过苦头,于是,我们开始畏惧尝试,开始害怕未知。我们选择最妥当最稳当的方式来安然巧妙地度过余生,甚至折腾出了改变过去的奇技淫巧来纠正一切在我们看来是错误的发生,没错,就是奇技淫巧,因为它剥夺了除了我们认为是对的以外的一切可能性,从此非黑即白。不知不觉中,我似乎已经和哈伦融为一体,感受他作为时空技师被排挤时的孤寂,体会他爱上诺伊的热烈,甚至当哈伦戳穿诺伊的身份的时候,我和他一样错愕和痛苦,一样觉得自尊被碾碎。但是又同样不自觉地坠入诺伊的解释,不仅为了爱,也为了心底日渐升华的疑惑——为什么要抹杀人类在星际航行技术上的突破?谋求全人类的福祉必然不是所有人类个体的福祉,否则能量怎么守恒?可若是如此,怎么又称的上是全人类的福祉?为什么永恒之人的所学所思要被严格限制?他们不应当是纵观全时的真正博学之人么?但更终极的疑惑还当是,如果因果可以颠置,如果事实可以修正,每个人类个体的经历还有何意义?人类群体性的探索还有何意义?时间还有何意义?存在还有何意义?我担心,如果再继续往下想,自己是不是会通过自杀来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我承认,这样的魔怔让我感到无边恐惧。很多人说,故事有个热血的happy ending,可是诺伊不是说过么,世上有无数可能,每个可能又衍生出无数个次可能。这个可能里因果链无法闭合,永恒空间消亡,可更有其它无数的可能,永恒空间依旧安然无恙,甚至更加变本加厉的挟制着人类向外探索的脚步。于是我又开始疯狂的想平行世界理论、想一棵树从根系到枝芽的分叉、想时空旅行的各种悖论,想各种可能性之间的纠结错乱重合乃至互相的影响,所有这些想法构成了一个庞大的矩阵迷宫,除了放弃思考,我似乎找不到走出来的办法。时空里或许有无数个我,可是在各种充分条件下得出的这个我真的只是这个我所能看得到抓得住的唯一一个我,我不知道有多少次变革把我分成了多少次级可能,但至少现在这个我拒绝为曾经的一切后悔,拒绝一切修正和变革。

回到过去遇见曾经的你

我并不了解阿西莫夫,当初买这本书也完全是根据亚马逊上其他购买者的评价,再加上吸引自己的封面。前面几个章节似乎在说一些无关紧要的东西,就像一个富有耐心的HR在向求职者介绍一个对于他们来说全新的职业,这个时候,详细又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想说的一切很重要。阿西莫夫当然能很好完成这个任务,让我们这些读者很清楚那些个人物的职位,以及他们手中的权力。主角从一开始就登场了,虽然我们刚开始体会不到作者的这种安排,直到我被吓了一跳的那一瞬间。说的是主角被安排到过去的某个世纪,完成一项任务,正当他心急火燎在一个房子里寻找什么的时候,发现另一个房间有异响。这时他自己也被吓了一跳,因为,当他成为永恒之人之前,他刚好处在发出异响的那个房间,没错,是几乎同一个地点,那时的他刚好也听见了此时的他所发出的声音。他似乎明白了什么,为了不与过去的自己碰上,他狼狈地逃走了。这是全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个段落。后面的情节中还出现了很多类似的场景,把我们带入了一个死循环中。过去发生的所有事情都是因为现在的干涉,但是,没有被干涉的过去将会走向怎样的未来?这一切,剪不断理还乱。故事的最后,是一个高于所有现在和过去的人介入,把那能够篡改过去的永恒时空终结了,就像所有的长生不老药都是枉然。所以阿西莫夫才给这本书取名叫《永恒的终结》。

想象力无法被终结

时空旅行的书,往往设定未来回到过去,干预过去的情节,但时间的不可逆性似乎是我们这个宇宙的基本准则,如果违反了这个准则,世界上人物和事件运行的轨迹该如何改变和处理,没有确定的物理法则能够推演。作者没有基于时空旅行环境,构想某个细微或者宏大的历史事件来变化,而是放在一个更加深远的主题下,在平常时空中,人类构建了永恒时空,永恒时空的人自由穿梭,对历史的发展进程进行各种细微的修改,让人类的进程始终处于一种舒服,相对轻松并且可控的轨道上。但从更遥远未来的人想终结这样的局面,他们提出了一个更加哲学上形而上的问题,是自由面对可能出现的各种不可预测的局面和环境,还是始终在一个设定好有保障的道路上温暖前行。这种立意让小说脱离了常规的悬疑和想象,而是进入到一种更深入地思考。从小说的技法上,也充满阅读的吸引感,悬疑和包袱恰如其分地展开,最后阶段更是不断新的反转出现。但可能写作年底较早了,几十年前世界上最有想象力的人肯能也无法想象几十年后的生活和科技环境,造成科幻感不是那么强烈。

完美的终结

我喜欢有开始和结束的事物。所以,妄断通过人为的改变来创造永续世界的行为,我知道它会带来危险。因为我们实在是太过渺小,无论你是一个一般时空的普通人,还是永恒时空的计算师,我们都比我们想象的还要渺小的多。不过想想,就在我们现存的时空下,应该同时存在着不同的时空和生活。我们常常从彼此的身体穿过,也许你就坐在我的旁边。有时想想,好像也是神奇而美妙的事情啊。阿西莫夫说明了一种完美状态的不存在,再精妙的计算和推论都无法预知以后生活的改变。我们手忙脚乱的“拯救”世界,却无意中打乱了整个时空。“要知道,要想取得进步,持续发展,要紧的不是避免困难的出现,而是战胜困难,你明白吗?”对,不去逃避,去面对,去战斗。和很多故事一样,在看似严谨的故事流程中,爱,将一切打破,使人类显露最初的冲动和最原始的欲望。再用爱,做出最勇敢最不可思议的举动。书中的两个观点。普世论。

终结时间旅行题材之作?

呵呵,题目是有点夸张了。但好像看这本书之前依稀在哪里看到一句类似的评价,总之至少怀有这样的印象吧。我不轻易给力荐的,但这本书实在难以抗拒。小时候看了很多凡尔纳,没怎么看过阿西莫夫,包括著名的基地,也没看过。时间旅行的题材不陌生,但没想到依然有超出认知的想象在。作者构建的永恒时空真是一个大胆地想象。故事的构思也巧妙,人物不多,却勾画出许多周折。开始对主角不停地猜疑和激烈的反应表示很不解——确实过于激烈了。一度以为,都是为了推动剧情而不得不然。现在渐渐体会到了其中的合理性,一个一切都不会变化的永恒时空,会有多少压抑,就会有多少激烈的情感;会有多少暗斗,就会有多少猜疑。虽然被故事吸引,但故事的价值观却一直让我深深忧虑,感觉大师的世界观过于狭隘了,一个一成不变的永恒时空,企图去控制人类社会的发展。千万年都不怎么改变的人类社会,是一个多么无聊的世界?还记得悟空传里的神仙与妖精的区别吧?是的,作者的世界观重要。这也是我不喜欢《三体》的原因,我承认三体的想象、逻辑和叙事都很牛,但黑暗森林这样的设想,太过黑暗了,着实低估了文明。然而颠覆性的结尾终使我解脱,原来永恒时空终不过是个误会!向大师致敬!

没有那个死宅幻想结尾的话,我会打四星

看过的科幻书不多,所以观点八成挺狭隘。反正就是随便发发牢骚而已。就我看过的科幻书而言,不论硬科幻还是软科幻,没一本能够描绘出一种全新的社会形态和社会结构。绝大多数,不是像阿西莫夫的前苏联集体主义独裁形态,就是,类似于欧洲封建领主的形式。当然,还有国民机器猫哆啦A梦的日常,以及各种像是《圣经启示录》一般的恐怖训诫。在本书第161页,忒塞尔说,“在一般时空的演讲中切入这条因果链,是为了抢在科学自然进化之前,建立时空旅行的基础知识。如果没有这一步,人类在知晓时空的秘密之前,就会过早攀升到科技树其他分支的危险高度,带来自我毁灭的可怕结局。”这一点,我觉得非常难以苟同。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的出现,处处表明,与生态环境圈一样,科学也是个整体,没有哪一门学科或技术能够单独跳脱出来鹤立鸡群。就像全球DNA测序活动,它的达成,首先需要各种实验仪器和试剂,以及电脑分析软件,这就要保证数理化的发展程度能够支持的了。而测序的意义,不光是打出一长串冗余数据,更重要的还是,与后续的蛋白表达、生理学/病理学意义,改变某基因对身体微环境的影响等联系起来,以及,考虑其对于现存的环境会有什么影响。所有学科完完全全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任何一个学科(尤其基础学科)有了某个划时代发现时,也要等到其他学科跟进到一定程度,才能协同发展,否则,就封存起来,慢慢等到能被理解和利用的一天吧。第二个有意思的地方,便是阿西莫夫和同时期的人一样,觉得登上月球→殖民火星→冲出太阳系→称霸全宇宙这么一件事儿,会像一条直线一样就这么往前跑。然而,除去全球政体并没有先进到能够保证民众正常生活的同时还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专门研究四维空间和时空旅行器,以及其他学科的同步跟进问题,现代科学最显著的特点便是,某一技术的进步终有极限,当它的前进速度放缓时,会有另一个新兴技术开始大放异彩,就像互联网的兴起。→→我很怀疑即使四维空间的理论得到实际应用,其他的方面,比如“时间壶”的材质、运行原理和技术(很显然在本书中,这些技术和永恒时空场放在一起,就像登陆火星的美军们拿着步枪杀外星人一样不协调),以及最最重要的,人类或机器人的耐受极限问题,什么时候才能得到解决。最后一个算是哲学问题吗?本书中,因为某一个学者首先建立了时间力场,科技才得以朝向永恒时间这一方向迈进,而这一学者又是去到未来,学习到了时间力场的基本理论知识,又回到过去,才建立了时间力场。而男主打破这一悖论的一环,导致永恒时间的不存在,未来大幅度被改变。这算是宏大主题版的《蝴蝶效应》?不过我们东方人常说,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英雄只是由众多巧合推在前头的能力突出者,他们也只是顺势而动罢了。没有喵煮玺,也会有汪煮玺,吱煮玺。不论社会系统,还是生态系统,都像缓冲液一样,有着相当强的缓冲作用。不二雄老爷在《哆啦》第一卷里,就由大雄的孙子提出了一番理论,虽然非常之不清不楚,大意说不管大雄跟谁结婚,最后孙子还是世雄这么一个DNA不会有任何改变的人。本书提出的“时空有自我修复悖论的能力”,就我一直拖后腿的物理水平,完全看不懂,倒是大雄再也没法和过去未来的自己有所交集,倒是会少掉很多有趣集数。本书中“永恒时空”和“一般时空”的分类,也没法解释哆啦中的一个bug,就是大雄他们乘时光机到处冒险,回到正常生活后,本身竟然一点都没老化的问题。以前看过一个科普节目说,物理学研究证明,时间旅行不可逆,只能向前无法回头。这一点可真是太好了,不管是本书中修改某一节点,现存的未来全部消失,另一种可能性变为现实,还是哆啦中各种平行宇宙平行存在,总会有种被独裁者操控的感觉。当然我还是最喜欢小林泰三的脑髓工厂,看似偶然却有着独一的必然性。至于本书中的人物,科技再先进,这种心胸狭隘又感情用事的典型凤凰男死宅的男主,独裁腐败的体制,是有什么政治暗喻吗?毕竟他们最后被出现的唯一女性批评为腐朽的变态们。当然,我也不相信,没了永恒时空的庇护,人类一直能进化成没法和现代人通婚的异形。毕竟,三叶虫时代,恐龙时代,哺乳动物时代,以后应该是某种和哺乳动物完全不同的物种称霸吧。

毁灭从自以为是开始

阿西莫夫的想象力总是那么让人敬佩,从神们自己开始到永恒的终结从没让人失望,书中能够把时间的问题讲的这么符合逻辑,让人难忘!最好的感觉是无法让人猜到结尾,猜到情节的转折,每次看到情节的发展与自己的想象不同,都让我产生快感,越猜不到越想读下去,引人入胜,欲罢不能。此外,那种宏大的世界观,也让人感慨,有时候觉得自己渺小,有时候又感觉到博大,如此开阔的世界,让人向往,有一种纵观古今几十万世纪的感受!但是看了阿西莫夫的两本书,我却发觉其中有一条若隐若现的主线,或者是观念,那就是人类的自以为是,或者说人类的愚蠢,就像神们自己开篇所言的愿人类与愚昧的斗争中获得胜利。虽然情节不同,背景不同,宏大的世界不同,但是这一条主线没变,那就是一方面人类的伟大开创出让人叹为观止的伟大科技,另一方面人类却自我沉醉在伟大的科技中,自以为神,太过于自信或自大,以及无法避免的依赖和贪婪,让人类走向毁灭。在神们自己中,他突出人类的贪婪,依赖于未知的科技而自取灭亡;而在本书中,人类表现出来的则是自大和狂妄,这种自以为是最终让人类走向毁灭,最后可能他不想看到人类的灭亡,才用个人的力量或未来的力量让人类脱离苦海,但本质,我认为他认为人类作为一个整体在伟大之外是包含着愚蠢的,或者说集体意识是如此。永恒的终结中,人类发明了时间立场,对这个新发明利用的越来越深,也越来越依赖,从最初的时间贸易发展到最后的现实变革,人类越来越认为自己无所不能,人为的规划未来,一小撮人自大的以为自己神,替人类做选择,内心还充满了神圣的使命感,而这一切却让人类不断走向毁灭,因为他们没有透彻的了解事件的全部,看到了一点点就自以为懂得一切,那要命的自信让他们认为自己的选择就是正确的,他剥夺了整个人类的选择权,他们不知道多元发展的重要,不知道百花齐放的伟大,他们让几十万世纪变成了他们的实验,他们将人类社会变得一潭死水,没有随机性,没有突变性,而当然的走向毁灭,不仅毁灭了人类的现在,还毁灭了整个人类的未来。他们泯灭了人类的求知欲、好奇心,扼杀探险,只求安稳,看得让人悲观,因为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人太多,他们自己为智行超群,自以为是的以为自己无所不能,却看不到自身的局限性,甚至许多愚蠢的人也看不清自己,以为自己的愚蠢是聪慧,更何况整体的人类呢?所以,除了故事外,阿西莫夫想要告诉我们,告诉人类,在相信我们的智慧和我们的科学的时候,要谦卑一点,不要自以为是,一方面要自信,知道自己的伟大,一方面要认识到自己的局限,不要自以为是,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要认识到可能性的重要,人类从动物走到如今,凭借的就是冒险、求职和好奇所带来的无限可能性,不要用自己的聪明,去灭杀人类的可能性,我们往往担心无限可能会让人类走向死亡,实际上一成不变,一潭死水的人类才是灭亡的开始。

终结了永恒才获得了无限

偶然间朋友推荐了阿西莫夫的基地系列,再次偶然看到了豆瓣上推荐《永恒的终结》,遂买了一本,一口气看完。难以想象,六十年前完成的一部经典之作至今才在中国登陆。比起《三体》,它不复杂,却显得更加深刻。无限时空的建立,需要将原有的永恒时空终结。为了让人类存活的更久,必须将现有的安逸和美好抹除。我们往往为了眼前会过得更好,而刻意的去做一些能够带来更好的变革,却忽视了这一微小变革却影响了未知时代的人类的灭亡。这是一部科幻作品,最后却回归到现实。一个永恒之人和一个未来智人最后作为普通人生活在地球上,没有了永恒时空,但却赢得了人类的无限时空。

因果的闭合

最近比较喜欢看社科类的书,到时因为这是一本小说,这么久也没有翻动。看小说有个好处,因为故事节奏和相对输送的信息分布,总让它比社科类的读物或者教辅更容易让人专注和消磨时间。故事大概是一个二战之前的苏联人写的,所以在这样既定的历史背景下,我们时空穿越幻想的题材,也最终离不开核能和星际旅行。故事大概是在讲述一个解套的过程:第一重套,是在人类建立的永恒时空里面,有一个类似于人类时空维和部队的小团体,有人负责观测各个不同世纪的现实、有人负责计算要改变未来一个事件相应的最小发散点,例如为了解除一次大规模厄尔尼诺现象而计算出我们要去阻止非洲热带雨林里面某只蝴蝶煽动翅膀,有人负责操作这次变革,也就是按照计算的结果、回到被观测的世纪、找到那只蝴蝶然后杀死它。第二重套,是有上述力量的人类,原来曾回到过去,把未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带到原始的年代,让人们拥有创造上述改变过去和改变未来的能力。主人翁哈伦和他的老师,就是在主导这次变革,让这个启动这项技术人有能力在应该的时间、应该的地点启动这项技术。也就是我们常有的想象,超乎寻常的天才例如爱因斯坦,他们并非被一个苹果砸到就顿悟什么道理,而是他们本身就是来自未来的更先进的人类,甚至是外星人。第三重套,也就是下着这盘棋的人,其实是更未来的人类。他们似乎有着相比于第二重套,永恒时空所更为恢弘和出于人类最根本利益的考虑,因此他们终结了永恒时空,解放了人类,哪怕会有这样或者那样灭绝的危险。前提是人类不会停止进步,不会像在永恒时空中一直中庸地徘徊,哪怕几乎这种永恒会持续到星球的完结。这个故事虽然在结局上稍微显得仓促,但也能充分体现其时代意义的地方,我猜想,就是以下的几个小点,而这个与我近期所思考的一些问题和发生的变化相一致:一个是,我们人类将如何进化?是不是不改变就是最好的结果?故事的开始作者就引起了读者的疑惑,为什么过去的人类和未来的人类可以无缝对接和交流,机体上居然没有发生更大的进化,那种近乎于猴子和现代人类之间的差异?答案便是人类的这种不断修改过去以改变未来的平衡中,人类追求安逸的天性被发挥到了最大可能,我们尽可能地消灭疾病、战争等不利于人类繁衍的事项,不断地修正,也不断磨灭了人类的自然中不断优胜劣汰的本能。这让我想起近期偶发的几次焦虑乃至焦躁,以及半年前跟朋友的一次谈话:为什么要把生活经营得那么好?为什么意外的低效率事件会让人如此地措手不及?似乎这两天我忽然明白,是不是习惯性地预先设定铺排好、尽最大可能地避免失败的发生,而我自己却在这个过程中渐渐逐步丧失了控制混乱失控场面的能力,因此才会为失控感到不安。唯一保持这种生存能力的办法,便是,不断地让意外发生。我似乎明白了那些懒散于规划的人们为什么似乎意外获得了一种我们叫危机反应能力的本领。剔除上面这几点,故事本身生硬的对所谓未来更优福祉的引导,所谓核能发展和星际旅行,现在过了短短半个世纪我们也似乎未能验证出来这种发展是更优还是其他什么,又或者哪天我们是不是终究会悔恨于这种技术的出现和发展。而且在如此禁锢的前苏联,能在小说中穿插这条略显生硬但也无可或缺的爱情线,也甚是难得。毕竟没有她就没有第三次解套的成功。无论人类如何进化发展而不变的,是这种人心的力量,爱的力量,然而我对这点确是相当地怀疑。

完美的科幻小说

对于时间这一题材,阿西莫夫已经将其发挥至极致,以至于他之后的作品都多少带有阿西莫夫的影子,完美的科幻与反乌托邦相结合,难以想象这是1955年的作品。时空的广大,人类的渺小被表现得淋漓尽致;主人公内心的挣扎也给这部作品添加了不少人情味儿。人类在获取超前技术的同时反而自作聪明、作茧自缚,虽然眼前寻得安逸但是在遥远的未来却迎来了真正的毁灭。这是我读过阿西莫夫的第一本书。合上书本之后仍在不断思考书中的内容,这种感已经很久没有过了。在此之前,并不能理解为什么作者能获得那么多赞誉。然而在主人公发现第一个秘密的时候我就意识到,自己是阿西莫夫的忠实粉丝了。

阿西莫夫-永恒的终结

卧槽!牛!真是太牛了。我原以为几十年前的人写的科幻小说没什么吸引人的了,现在一看,我的天,想象力跟不上啊。而且似乎还是一部以爱情为主线的科幻小说,“如果她需要,我可以摧毁整个时空宇宙。更糟糕的是,他有能力做到这一点。”这里也点题了。估计要为她而终结这永恒。我艹,看完这本书,大喊了几遍卧槽。没怎么看过科幻小说的我,简直炸了,智力一边一边被轰炸,情节一次次反转,真的是拿得起放不下的书。我看过三体,但是当时只是好奇这是一本什么书,随便看看而已,看完以后没有太大的感觉,可能因为名气比较大,所以期待比较高,所以阈值比较高吧。但是看这本书的时候完全没什么期待,我只是想找本书在我复习GRE的时候(想到这又心痛,不好好复习),能消闲一下,就像我看那本照片集的时候,不想看的时候放下即可。所以情节如此反复,真的太佩服作者编故事的能力,反正以我对这方面的了解,我并没有找书太多的漏洞,如果要说有的话,估计也就是那个谁开始的这个问题,但是也被作者用一个 因果链的闭合给唬住了,觉得似乎确有其事一般。作者对人物的性格真的把握也十分到位,我觉得人物的行为个性,也没有太大的硬伤,太多的牵强之处,查了一下豆瓣评分四千多人,评分依旧达到9分,看来和我有共识的人还是不少的。读这本书的时候真的会有一种,我觉得我一辈子也达不到这种程度的感受。一个个坑都被作者比较完美地填上了,比如我最后就十分好奇,为什么在10000世纪的当口,主人公就是过不去呢?(抱歉,我已经记不起主角的名字了),作者以这一点又来了一次反转,回忆的时候我发现我原来的一些疑点,到后半部都挑明了。比如我看到那个计算师说,似乎这个女的原本也就不该存在似的。才发现作者下了一盘很大的棋。(现在想来也是有一点小问题的,比如这个计算师发现了女主原本就不该存在的时候,以他的阅历,难道不会觉得好奇?)作者对未来世界的描写,对这个永衡世界的描写还是十分生动的,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还有一个问题是,最后人类进行星际旅行的时候,因为被驱赶,所以最后灭?这个设定其实也是可以接受的,但是我还是倾向于接受高等文明,会更加尊重彼此。其他的,我就不知道自己该不该花时间读这本书了,我不知道这本书能给我的生活带来什么样的改变,但因为这样的小说影响到自己的学习,似乎还是不那么应该,可是之前我不知道这是一本拿起就放不下的书。好了,这本书都到此为止了。好在我一开始看到的不是《基地三部》《机器人系列》,不然我估计自己现在可能也会去扒这些书来看了。这本书在 阿西莫夫 的 400多部作品中还是相对独立的一个故事。阿西莫夫 曾经是门萨的副会长 果真是高智商的人。我觉得我如果是故事里的人,会更容易接受别人告诉我的事,没有那么强的洞察力。少看小说。

《永恒的终结》读后——走出人类舒适区

前面十章,情节编排、角色设置、科幻世界、未来科技展现。感觉新意不强。“不就是时空旅行、异次元恋爱么?”(当然对于1955年的作品,苛求了)。从第十一章,异峰突现,“啊原来是他”、“小人物才是大事件的主角”,前文环环相扣,因果联接呈现。出现阅读快感。最后两章,是全书高潮也展现了大师的宇宙观(世界观) “危险的环境和危机感觉,才是驱使人类不断进步,不断征服新事物的根本动力”。“要取得进步、持续发展。要紧的不是避免困难的出现,而是战胜困难。”走出人类的舒适区吧,大师的立意果然高于众人。想起刘慈欣的《三体》。考虑到篇幅长短,《三体》情节安排、科幻展现更具想象力,也更具阅读快感。另一方面,从作品世界观看:《三体》展现宇宙弱肉强食的“黑暗森林”法则;显然阿斯莫夫立意的高度和洞察人类发展的穿透力,更胜一筹。

时间的穿越

如果时间可以穿越你会选择什么,是改变过去,或是遨游未来。24世纪,人类发明了时间力场。27世纪,人类在掌握时间旅行技术后,成立了永恒时空,他们自称永恒人,在每个时代的背后,用他们的方式,默默地守护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用他们引以为傲的科技,视每个世纪的发展需要而加以微调,以避免社会全体受到更大伤害。通过纠正过去的错误,将所有灾难扼杀在萌芽中,人类终于获得安宁的未来。然而,看似绝对安全的科技,却迎来了终结,形成的因果链,四面八方涌来的黑暗,即将吞噬全人类。从豆瓣上其他书评中,有人表示他很害怕,感到恐惧。我想,这也是作者的一大成功之处。如果现实能改变,而你是个被改变的人,你会怎么想,我每天都在改变,哪个才是真正的我,哪一天才是我想过的日子,每天的我都是不同的我。对于小说来说,往往需要一个人,来结束或是改变这一切。小说中安德鲁·哈伦就就扮演这样一个角色。哈伦,一个时空技师,未来的精英,出色的完成多次任务。而在一次任务中,遇上他人生中唯一的爱情,他邂逅了令他一见倾心的姑娘。而突然来到的爱情却让他开始质疑整个世界,质疑这个时空体系。同时,人类最后的希望,也落在了时间旅行者安德鲁•哈伦最后的时空任务上,是选择完成因果链还是结束一切……若是你,你会如何选择?哈伦选择和心爱的人一起结束这一切,这样结局是美好的,因为这是小说。但对于现实,如果能穿越时空,改变过去穿梭未来,何乐而不为?小时候,我们幻想着自己能像大雄一样幸福,有哆啦A梦这样的朋友,开着时光机,带你飞,回到过去,与恐龙玩耍,修正过去的错误,圆过去的美梦,又或是去一趟未来,看看未来的自己,玩转未来科技,改变现在。但这样,我们现在过得每一天有何意义?科比曾经这样回答过,如果一切可以重来,那我曾经过得和将来的时光都没有任何意义。对于我来说,我也想回到过去,结束那些不开心的,重温那些温暖的日子,也曾想过去一趟未来,看看未来的自己,可我只是想想,因为这是无法做到的,如果现在可以回到过去,那我过去的日子有什么意义,我从出生到现在,只为一个能回到过去的机会,去改变我自己,那还不如不曾来过,这样没有遗憾,没有泪水,也没有我所拥有的一切。所以,我宁愿选择现在,而不是坐着时光机穿梭过去和未来。不痛不痒,人生就不完美,人也就不会成长,虽然痛,但留下的是美好的回忆,也激励着自己,勇敢地向前。

关于永恒时空的几个疑问

1. 永恒时空的存在本身按照书中的描述,永恒时空之所以被建立,是因为永恒人向历史传输了必要的数学知识。这就造成了永恒时空在某个关键结点的脆弱性,也正是因此才被隐藏世纪抓住了机会从源头杜绝了。这就好比说,小明之所以能够出生,是因为30岁的小明经过时间旅行回到过去,并爱上了年轻时自己的妈妈。典型的循环论证。2.永恒时空里的时间永恒时空独立于现实时空而存在,通过时间技师来纠正现实时空中的错误,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四维生物。然而永恒时空里时间也在流逝,并有着时间上的前后因果关系,那么为什么不能存在五维生物,来负责永恒时空的历史呢?3.世纪观测站永恒时空在每个世纪都设立了观测站。这些观测站属于永恒时空吗?如果是,为什么时空技师需要通过时空壶来往返于各个世纪?如果不是,为什么观测站里的计算师、观测师都是永恒人?此外还有几点感想,也随便谈谈。人类乱点科技树造成灾难性结果,这样的事情并不是没有发生过。两次世界大战中的科技发展,很多都造成了大量的伤亡;战后很多科技也是先军后民。通过时间旅行来改变历史,继而设立这样的机构,为了全人类的福祉而进行变革,这个想法太大胆,阿西莫夫不愧是大师,他不但想到了,而且描绘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然而以全人类福祉为借口的变革,在消灭异类与灾难的同时,也阻止了人类的进化,以至于数十万年后的人类需要回到“史前",不惜毁灭自己,也要把永恒时空杜绝在源头。这一构想的惊人程度,不亚于三体中的黑暗森林理论。

經典中的經典啊

艾西莫夫相信也不用筆者多言語了,他的《基地》與《機器人三部曲》等大作我是久聞而暫無時間拜讀。不過,前陣子看了電影〈星際效應〉後,對於這類的題材頗感興趣,剛好看到艾西莫夫這本《永恆的終結》,主題是講時光旅行,又是“短篇”(相對啦),就趁著過年看完了。這本書果然沒有辜負在豆瓣一片好評,雖然我有點納悶為什麼沒繁體版。回到過去是人類永恆的夢想,特別是像我這樣學歷史的人,要是許多謎題能因此解開不知多好。但是,如果沉迷於過去,忘記了未來,就會適得其反了。雖然我還是看不懂霍金的書,不過對於時光旅行,他的一句評論讓我印象十分深刻:「如果時光旅行是可行的,為何我們還沒有遇到來自未來的旅行者呢?」另外一點就是....這本小說的內容也蠻適合拍成電影,可不知道為什麼似乎只有俄國人拍過,怪哉。不管怎樣,喜歡科幻小說,艾西莫夫粉絲的,都絕不該錯過這本經典,他讓我徹底感受了這位大師的風采。

关于时间和人类命运的假设与演绎

读的第一本阿西莫夫。故事在时间与人类的命运这两大命题上瑰丽展开,后半部情节紧凑而一个又一个惊人事实接连揭开,令人手不释卷,一口气读完,备觉荡气回肠。我以为,科幻小说的本质及意义,在于提出一个假设条件,在此基础上进行演绎,在一个虚构的世界中讨论社会、人性等真实的普适的话题。在《永恒的终结》里,假设是“人类掌握了时间旅行的方法”,而探讨的内容之一,则是抉择中的道德与利益最大化。我信奉弥尔的功利主义,即:在不直接损害个体权利的前提下,追求整体、长远上功利的最大化。现实中这种做法的最大缺陷在于无法预见一种选择在未来的效应,而在故事中,已有强大的计算机算尽某个举动带来的利弊,却仍有更有远见、阅历更多的人说:这样的选择趋向中庸,抹杀了更宏大的可能性。于是有了这本书在最后扔给读者的另一个问题:什么才是最大的福祉?是无为而治任凭自然和历史纠正曾经的错误,还是牺牲其他一些东西、人为地将灾难扼杀在摇篮里?读书时似乎很容易就倾向于前者,但在现实社会中,比如拿我从事的环境行业来说,如果人类继续以现在的速度消耗资源、破坏生境,最终可能靠科技、靠生态本身的调整,也能够维持在平衡状态。但我们无法预见自然调整之下人类本身会有怎样的遭遇,放到小说中,若不是未来人能够看到干涉与不干涉两种情况下的人类命运,又有谁能够问心无愧地做出抉择?除此之外书中的一些理论也很有意思,比如“变革之后一定时间影响总会消失,历史走上既定道路”,有点进化论vs创造论的感觉。从这本书来看,阿西莫夫似乎是个喜欢逻辑和谜语的作者,我很有兴趣再去看他其他的作品呢。

简要概括全文内容-练习

一个称为永恒时空的特殊组织维护着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它们不断的对社会做出各种变革,以提高全体人类的幸福(该组织所认为的幸福)程度,然而各种变革都会引发不同程度的影响,并一直在时间线上延续着,最终的结果是人类丧失了对宇宙空间探索的热情,导致了人类最终走向灭亡。女主人公来自更要远的外来,她清楚的知道永恒时空的做法会带来的后果,她进入了永恒时空内,影响着男主人公的情绪和行为,彼此爱上了对方,并最终齐手终结了永恒时空组织的存在。角色:是什么,做什么,为了什么,结果什么。(不是每个过程都得写)

一部现代性的小说

小说最后,美丽的诺依对哈伦莞尔一笑,哈伦依旧对她怦然心动。这是真相大白,高潮迭起后的怦然心动,哈伦或许更爱诺依了呢。这一段的温情脉脉势必在平息读者读完大段大段酣畅淋漓致辞后的激动心情。小说的最后部分,无疑是全文的精华,这段高潮不在于看永恒时空的因果链是否能够延续下去(也就是”故事的结尾到底要怎样?永恒时空能继续存在吗?“),而在于诺依的拷问、致辞不断升华小说的主题。我甚至觉得这部小说正是为了这大段大段的话而创作的,然后借用了时空旅行的母题,当然时间的设置要够远,世纪才是计时方式,人类的历史在宇宙面前要变得足够渺小,而只有人类的正直与勇气才是伟大的。如果这样看,那么,这部小说就是一部关于现代性的小说,而非关于时空旅行的小说(先抛开遨游群星的幻梦吧,虽然那也是大家喜欢阿西莫夫的地方)。小说写于1955年,彼时二战结束,二次工业革命早已完成,战争的杀伤力、政治的极权统治给社会带来巨大的伤害,医学、生物、航天技术等改变了人类的进程,它们都是人类历史上的大事件。20世纪见证一群疯子的诞生,世界大战虽然结束了,但人类之后要往何去?每个人在民主政体中似乎都有了说话的分量,但是每个人却也寻求更加安全、稳定、中庸的道路。这是20世纪,或者说19世纪面临的大问题,如何面对虚无感,如何在茫茫宇宙中定位自身?如何规避风险,增加人类的福祉,而与此同时又如何追求崇高?规避风险以求结果的最化,无疑会扼杀偶然性的发生,也无疑会牺牲伟大,将人囚禁在安全的牢笼。20世纪的很多社会学家或各位大家,已经对此有热切的思考。在现代社会,人,缺失个性,都是平庸的大脑,都在明哲保身,也都是……一群偏执、面目模糊的精神病人。我觉得阿西莫夫作为那个时代的人,也想要找到答案,而他科幻小说家的方式,将这些话痛快地甩了出来,不过与社会理论家不同的是,他将热切的思考(出路),或者担忧升华为对人类正直、勇气的召唤,最后促成了大气磅礴的章节,气势恢弘到令人落泪。且来看,诺依的话吧:“在消弭人类灾难痛苦的同时,永恒时空也消除了人类走向辉煌的可能。只有经过严酷的考验,人类才能不断前进,走向发展得高峰。危险的环境和危机感,才是驱使人类不断进步,不断征服新事物的根本动力。你能理解吗?你能否理解,在消除人类生活中时时伴随的陷阱和苦痛的同时,永恒时空剥夺了人类自我发展、自我寻求克服困难的答案的权利?要知道,要向取得进步、持续发展,要紧的不是避免困难的出现,而是战胜困难,你明白吗?”你所谓的’我们‘指的是谁?人类将不止生活在一个世界里,而是遍布百万个世界、千亿个世界。我们所掌握的,将是无限。每一个世界都有它的历史演变、它的价值观,会在它独特的生活环境中探索人类追求幸福的可能。会有无数种幸福、无数种益处、无数种不同的……这才是人类的基本现实。“任何一种有永恒时空存在的系统,都会让人类可以主动选择自己的未来。人类总会选择最安全、最中庸的道路前进,群星就会变成遥不可及的幻梦……20世纪动荡的余震还波及到了现在,我们时代的问题依旧可以回到现代性的问题。所以,这就是我觉得这部小说依旧值得今天的我们阅读的理由,虽然现代性的问题已经提烂了,但是阿西莫夫依旧是那个时代里甚早抛出问题的人;而且,他也呈现出一种方式,即,小说可以如何处理现代性的问题,而我觉得他的方式表现出,现代性不仅仅是在思维上需要答案的一个问题,也是在情感上能拨动我们心弦的刺激物,同时,也在召唤更人类更为勇敢的行动。最后,来复习一下阿西莫夫对诺依的美丽的描写!——”她穿着482世纪上流社会款式的衣服,上半身完全透明而且没几块布,下半身穿着轻薄的五分裤。裤子是不透明的,却勾勒出诱人的臀部曲线。她有一头乌黑亮丽的齐肩长发,噘起的嘴唇鲜红欲滴,上唇纤薄而下唇饱满。她的上眼睑和耳垂涂了玫瑰色的彩粉,她年轻的脸庞(几乎像少女一样)雪白无瑕,动人心魄。宝石挂坠从颈肩垂下,一会儿叮叮当当地甩到侧面,一会儿又垂在轮廓优美、惹人注目的乳房上。“最喜欢的还是”透明“的诺依,似乎很有美感,当然我一开始也没想到,这还是一本爱情小说。

无限可能的未来

无限可能的未来 ——《永恒的终结》读后外国人(特别是美国人)总在想象黑暗的未来,因而他们想尽一切办法拥有光明的现在;中国人总在憧憬光明的未来,因而他们也在想尽一切办法忍受现实的无奈。阿西莫夫这本《永恒的终结》有点科幻版《一九八四》的味道,全时委员会掌控世界,不仅是现在,还有过去甚至未来。他们根据精确地计算发现人类历史进程中的偏差和错误,及时地进行变革,让历史按照他们设定的方向前行。在时间力场产生,永恒时空建立的十几万个世纪里,他们否决过癌症新药的诞生,断送过太空技术的飞跃,这一切只是为了人类能够平平安安地活下来。时空技师哈伦和美女诺依的一次邂逅,彻底颠覆了永恒时空。阿西莫夫是个讲故事的高手,一会儿2456世纪质能转换的炫目装饰,一会儿年轻恋人缠绵悱恻的浪漫爱情,蒙太奇的手法剪切各种各样的镜头让人眼花缭乱。然而,他到底要讲什么?“不知不觉中形成的因果链,仿佛从四面八方涌过来的黑暗,即将吞噬全人类”的危险又在哪儿呢?悬念在情节的铺展中一步一步升级!哈伦和我们每个人一样,他认为永恒时空的存在理所当然,觉得为了人类能够更好的生活所做的那些最小必要变革在所难免。我们也何尝不是这样,我们认为孩子们从小就开始高强度的学习理所当然,觉得为了能考上大学或为了未来能有个更好的生活,如今要吃点苦在所难免。直到他将诺依遗失在11万世纪,再也没法见到她了。他才恼羞成怒,觉得那是高级计算师忒塞尔和芬吉搞的鬼,永恒时空在爱人的面前显得一文不值,甚至可以直接摧毁。他将时间力场理论的创建者库珀送去了20世纪,用电熔枪毁掉了时空壶,准备和永恒时空同归于尽。然而,因果链似乎断裂了,但他并没有消失。忒塞尔安慰他,并和他一起在11万世纪找到了诺依,并让他们一起去20世纪的原始时代找到库珀,让永恒时空的因果链得以完全。诺依向自己的爱人叙述了真相:“原来她就是来自11万世纪,当时的人们也通过物理定律发现了时空的秘密,然而他们总是会受到永恒时空变革的影响,因为虽然时空事件可以变革,但是基本现实却只有一个。他们上行到未来时空,发现人类因为永恒时空的出现而失去了移民宇宙的机会,最终灭绝了。所以,她就被派遣来完成摧毁永恒时空的任务,通过浩若烟海的资料选中哈伦作为她的爱人,和他一起来到遥远的原始时代共度余生。” 诺依选择了拥有哈伦的这个现实,选择早在遇见他之前,就爱上了他。哈伦选择了诺依,也选择了爱,永恒时空终结了,人类的无限时空,就此开启。女士们,先生们,世界上只有一个艾萨克.阿西莫夫(阿瑟.克拉克)。他是这个时代最伟大的阐释者,因而阅读他是无比美妙的,我们常惊叹于他科普作品中的严谨,更陶醉于《基地》系列里的宏大。这部作品阿西莫夫运用超凡的智慧向我们讲述一个关乎全人类命运的爱情故事,他对“不擅长”题材的驾驭同样炉火纯青,他要告诉我们什么?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作为教师的我这样想:“人啊,清醒吧!或许我就是哈伦,或许你就是哈伦,我们只需要些许的改变,就能还给孩子们一个无限可能的未来!”

无限时空的开启

故事的结尾,哈伦选择了让永恒时空的因果链断掉,说明他被诺依所描述的前景和观点所说服,或者至少他觉得隐藏时空对未来的规划比永恒时空更好。其实永恒时空和无限时空的两种态度我都不认同,但是看到文章的最后一句:人类的无限时空,就此开启。我觉得作者并没有明确表示他支持哪一种态度,而是单纯在设想人类不断探索的两种可能性。结尾从山洞前缓缓展开的世界景象,可以说给人一种恢弘感,也可以说给人一种没有终结的未知感。以下我的观点:永恒时空是尽力维持人类生活在一个安全,中庸的状态中,通过不断涂改历史控制人类的生活和发展,是一种对命运的控制,对自然规律的抵抗。而无限时空,为了避免永恒时空的建立,发送有关发明核武器的信给原始世纪的人,其实等同于永恒时空为避免某次灾难而施行变革,也是在控制命运的可能性,只不过最终目的是使科技更迅速地发展,使人类免于可能的灭亡。因此在读完整个故事的最后一句话之后,我觉得这个无限时空不过是踏上了永恒时空走过的路,有一天它的因果链也会断掉,然后拥有更高洞察力的生命会开始另一种对命运的规划,这之后是新的控制,追求,和毁灭,一种否定和重复的循环,或许吧。好像只有放弃控制,让人类自然地走向灭亡才能逃出这种轮回。而人类自然灭亡之后,宇宙中又会现新的物种,新的物种又发展,产生矛盾和悲剧,思考和欲望,一条漫长的赤道似的的路,永远也走不到尽头。这样想故事就变得很玩味。都是因为最后一句话,作者给读者留了一个有意思的白,你支持什么都可以,怎样想象都可以。

转一篇很全面的评论。

http://www.bookqi.com/yonghengdezhongjie/4682.html:永恒的终结|读后感书评——这本书写给戈尔德  To Horace L.Gold ,阿西莫夫在献词中写道,Horace L.Gold何许人也。  霍勒斯·戈尔德Horace Leonard Gold,科幻小说作家,杂志编辑。代表作品有《组合人》。他比阿西莫夫大6岁,1914年生于加拿大,金牛座。  两人年幼时的经历相似。阿西莫夫是美籍俄裔犹太人,1920年出生在彼得格勒,3岁时举家迁往美国。而戈尔德也是2岁的时候,离开加拿大搬到了美国。同时,戈尔德也是犹太人。他们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互不相识。  1950年,阿西莫夫在创作《繁星若尘》时,结识了当时担任《银河科幻小说》杂志编辑的戈尔德。戈尔德想要在杂志上连载这本新书。  唔,接下来发生的事情,我们可以从怀特的《阿西莫夫逸闻趣事》中找到,在此节选如下:    “ ……戈尔德提出了一个条件:希望在故事中加人另一个人物——这个人一直在寻找一份秘密文件,最后发现文件原来是部美国宪法。  阿西莫夫当即拒绝了这一建议。他极为精确地指出,这个情节完全不可信。故事发生在1万年后的遥远未来,在这么一个时代找到如此晦涩的一份文件的可能性有多大?!更重要的是,谁会想要它呢?但戈尔德固执己见,并将此列为收稿条件。他甚至提议,小说在杂志上登出时加入这个情节,出书时再删掉。  阿西莫夫曾考虑将故事卖给坎贝尔,但那时正是坎贝尔最热衷于神秘主义的时期,《惊奇》上刊满了与戴安纳提克斯新兴伪科学有关的作品,阿西莫夫对此极为反感。结果,阿西莫夫非但没能让戈尔德带着他愚蠢的想法滚蛋而将故事卖给坎贝尔,自己反而投降了:他按戈尔德的要求添加了一段辅助情节。  阿西莫夫再见到布莱德伯利时,提及了戈尔德的建议。当他笑着说完这个愚蠢的想法时,令他吃惊的是,布莱德伯利却认为这个想法不错,并极力鼓动他加人小说中去。  后来,阿西莫夫说,《繁星若尘》是他最不喜欢的一部作品,并举出了两个原因:其一,这本书费尽周折才写成,并且也是最后一本他同意写大纲的书;其二,他一直对被迫加入寻找宪法这一辅助情节耿耿于怀。”     自此,两个人的联系更密切了。阿西莫夫经常为戈尔德所在的杂志供稿,大多是一些短篇小说。  1952年,阿西莫夫找戈尔德谈新的创作。在戈尔德的鼓动下,阿西莫夫完成了一部新的小说《钢穴》,是一部以人类与机器人警察合作为主题的机器人侦探小说。小说完成之后,戈尔德几乎没有提出什么修改意见,就大笔一挥给阿西莫夫开了稿费的支票,据说:阿西莫夫夫妇的银行帐户中又多了2,520美元的存款。  阿西莫夫大概在《钢穴》之后,就和戈尔德之间建立起了信任的合作关系。 所以有了写新长篇的打算后,阿西莫夫第一时间想到的是戈尔德——    “从1953年12月初到1954年2月的第一周,阿西莫夫花了两个月的时间完成了《永恒的终结》这部书头稿的创作,当时它只有一部中篇小说的篇幅。他试图将这部作品卖给《银河》杂志的戈尔德,但几天内,他却出乎意料地收到了退稿。戈尔德没看中这个故事,他建议阿西莫夫重新再写。阿西莫夫根本不同意他的建议,并将自己的观点如实地告诉了对方。他非但没有重写,反而将它作为一部长篇小说的样本拿到了双日出版社碰运气。双日对这部作品的看法截然不同。布莱德伯利当即看中了这个故事,并与阿西莫夫签了一部长篇小说的合同。”    《永恒的终结》的连载和出版一波三折,不过最终还是没有在戈尔德的杂志上登载。  有趣的是,《永恒的终结》正式于1955年出版后,编辑们开始对阿西莫夫另眼相看。阿西莫夫的英语水平一直被编辑们诟病,但《永恒的终结》这个故事,却让编辑们达成一种默契,“只要是在合理的范围内,就无须去挑阿西莫夫的毛病,所以一些错误的语法也被故意保留了下来。他们认为,一旦改正了这些错误,阿西莫夫的许多小说就不再是“阿西莫夫式”的了。"  有编辑说: “在其创作能力达到顶峰时,阿西莫夫成功地将一部小说的各个方面有机地结合到了一起。《永恒的终结》代表着他创作的最高点,但他在1954年创作这部作品时,就已经意识到自他18岁开始写作以来,一直源源不断的科幻小说创作灵感正在迅速地枯竭。”  是的,戈尔德拒绝的,是阿西莫夫被公认的一部代表了他最高水准的作品。  除了担当不出名的科幻杂志编辑,戈尔德也搞创作。有报道称,戈尔德一开始用假名写作。因为他的出版商担心有反犹太主义的读者滋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戈尔德入伍,成为了美国大兵,服役于太平洋战区。他结过两次婚,有个哥哥,叫 Floyd C. Gold, 用 Floyd C. Gale的笔名写作, 是《银河》杂志 在1955年到1963年间最重要的书评人之一。    在阿西莫夫去世四年后,霍勒斯·戈尔德辞世,享年82岁。…………………… 这是我读阿西莫夫的第一本书,深感相见恨晚。    难怪他能多次摘取雨果奖:文笔、剧情、节奏感面面俱到,更为重要的是,他有一种他人所不能及的站在世界顶端俯瞰整个人类历史的气魄与能力。时间旅行的题材在科幻作品里已经屡见不鲜,这本创作于1953-1954年间的科幻作品却能将时间旅行作为一种整体,而不是片段状的存在辅以情节发展,给出其在人类历史中的来龙去脉,甚至终结,这绝对是令人惊叹而深感敬佩的。同时,作为一本优秀的科幻文学作品,情节为科幻服务,而科幻又为最终的哲学思考铺路——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将向何处去,这三个最基本的哲学问题在书中都被一一解答。而主人公技师Harlan与体制的对抗,服从与反抗的矛盾,使这本科幻作品又充满了与反乌托邦文学的共鸣,很难不让人联想到Aldous Huxley的《勇敢新世界》。    书中最令人惊艳的当然是结尾那一句话:    With that disappearance... came the end, the final end of Eternity  —And the beginning of Infinity.    静止的永恒对比充满未知与风险的无限自由,这不仅仅是单纯的心灵反抗,更重要的是二者的辩证转换关系。在前文通过一些列矛盾、剖析、对抗、揭秘之后,这个道理呼之欲出,水到渠成。难怪结尾会令人心潮澎湃回味无穷。    我对阿西莫夫在这本书中所创立的时间旅行理论唯一不满的是因果悖论。如果我们把事件发生的顺序与时间当成两个可分割的要素,只要前后的物理顺序通顺,这些物理顺序投射到时间轴上的时间点确实没必要依循先来后到的顺序,从这个角度说,“果”可以发生在“因”之后;但无论如何,即使脱离时间考量,事件发生的物理因果顺序是不应该颠倒的,否则便是时间旅行的最大悖论:某人发明了一种技术,带回过去,而未来的他之所以能发明这种技术全是靠了当初提前知道的信息。这个死循环无解,因为“果”成了“因”的“因”,到最后谁也不是最初的起因,真正的“因”原来是个从石头缝里凭空蹦出来的猴子,来无影去无踪,逗读者玩呢。    所以我还是认为,人类的“回到过去”并不是物理意义上的回到,仅仅是看到过去的映像而已。时间机器就相当于一个超级望远镜,或者说一个以超光速运行的摄像机,让现在的人看到过去发生的事件。但我们仅仅能够“看得见,却摸不着”,因为我们并没有在物理意义上真正回到过去,我们永远不可能存在于历史的天空,所以人并不能影响到过去。也就是说,时间旅行让我们观测历史,却绝不会改变历史。我们如同躲在屏风后面的偷窥者,当事人听不到我们,也感知不到我们的目光。历史的脚步不会因时空旅行而改变,因为历史拒绝如果。  ……………………一本我们错过了整整六十年的书  《永恒的终结》是艾萨克·阿西莫夫最早在1955年完成的小说,奇怪的是,60年来,国内从未出版过该作品的中文版。正如随后附上的国外读者的评论,其中提到,阿西莫夫的基地和机器人系列出尽了风头,多少掩盖了他其他杰作的光芒。中国读者错过了整整六十年的这本书,却当之无愧的,是一个关于时间旅行的绝佳文本,是代表了阿西莫夫最高水准的一部作品,同样这部作品也是20世纪科幻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贴几段国外读者诚恳的评价:    1、阿西莫夫的基地和机器人系列作品盛名之下出尽风头,多少掩盖了他其他杰作的光芒,尤其是《永恒的终结》,这本书很难找到。在这本书中,阿西莫夫有意识地开始探索时间旅行的经典悖论——这个众多科幻小说无法摆脱的魔咒。    2、这本书科幻迷们都不应该错过。可能这本书有点难找到,但是这本书很值得一读。    3、阿西莫夫用审视的目光看待我们这个世界的演变,然后他介绍了这个叫做永恒时空的组织,这个组织的目的在于通过在过去和未来的时空节点灵活地调整现实,修正人类所犯的错误,从而保障人类社会的存续。顺带着,他有趣地挖掘了在几个世纪社会风俗不断变化的期间,人类天性亘古不变的一些基本层面(比如竞争意识、动机和爱)。    4、除了基地、帝国或者机器人系列,阿西莫夫其他作品不太有名。这本书,不需要理由,完全值得一读,这样你就能知道撇开基地和机器人,阿西莫夫的能耐有多大了。    5、读这本书吧,如果你爱科幻的话。读这本书吧,如果你喜欢读超出意料的文字,这个故事的情节发展时不时可以给你一巴掌,请毫不犹豫读这本小说。如果你正在寻找一部杰出的作品,你也可以读这本书。机器人、银河帝国、基地系列的粉丝们,你们可以在这本书读出那些系列里的某些元素,即使《永恒的终结》与这些文本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    6、通过这本书,阿西莫夫想要表达的是:正如孩子是在不断地摔倒之后才学会走路的,人类社会不断进化后的终极就是:熊彼特式的野心驱动、不畏惧失败、积极进取、勇于冒险创新的精神。但如果我们被保护着从不犯错,的确可能避免了一些悲剧,但是全人类却会越来越呆板无趣,趋近于灭亡。不管怎样,《永恒的终结》都是阿西莫夫最高水准的科幻小说,而这本书为什么那么默默无闻就更说不通了。一定要读这本书,你一定不会失望的!    笔者选取的国外读者的评价客观,理性,典型,值得参考。    借这些评价,我是想说,没错:女士们,先生们,世界上只有一个阿西莫夫。世界上也只有一本《永恒的终结》。  这是唯一一本阿西莫夫创作的关于时间旅行的小说,请毫不犹豫地读这本你已经错过了60年的经典吧。

你的正义并不是别人的正义

你的正义并不是别人的正义,甚至不是真正的正义。没有人有有权利让他人过上和自己一样的生活。即便是当下最优的解决方案也不一定能在未来成为最优解。所以,收起你的最高价值观,容纳才是发展的放向。

从永恒到无限

24世纪,时间力场被发现。27世纪,永恒时空初创。482世纪,哈伦在这里遇见诺依。575世纪,哈伦他们存在的永久空间。100000世纪,影藏的世纪。32岁的哈伦作为时间技师,不断的利用时间壶穿越时间,去完成任务,规避未来人类可能发生的灾难和危险,而和诺依的相遇是那么的美好,夹杂着彼此对于未来的期待和挣扎。小说的后半部逐渐揭露了永恒时间的真相,越看越过瘾。借诺依之口,才恍然发现永恒的时间最终却将把人类带向灭亡。在永恒的时间里,人类没有目标的空虚感、无力感和无助感终究难以避免。人类之所以在史前时代能够不断进化,在于其生存环境的变化性,倘若在一个永恒、舒适的空间里,人类终将迷失自己,走向灭亡。我宁愿相信遥远的未来,人类具有时间旅行的能力,但是只是像诺依所在的年代那样,只是去观察过去的时间,而不像永恒时间里面的人类那样,在时间旅行中去通过调整事件,进而改变历史的发展。相对于《三体》,阿西莫夫更直接的指向了时间的终极命题。面对时间的自由穿梭,人类怎样的行为更能保证历史的延续。时间壶、时间力场等,没有过多其他未来事物的具体想象,光是对于时间本身的想象已经足够具有非凡的想象力。即使过了60多年,其想象的未来依旧充满魅力。我们都渴望完美,渴望永生。但从永恒到无限,从有知到未知,这样的发展才更具有生命力。


 永恒的终结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