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的生活

出版日期:2015-6
ISBN:9787532157210
作者:E.L.多克托罗
页数:160页

内容概要

E.L.多克托罗(1931—),美国当代著名作家,生于纽约犹太人家庭,在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戏剧硕士学位时参军。退伍后相继担任哥伦比亚电影公司剧本审读员、新美国文库出版社编辑、日晷出版社总编辑,1969年起专事写作,并在美国多所大学执教。
多克托罗自1961年发表小说《欢迎来到艰难时代》至今笔耕不辍。主要作品还包括《但以理之书》、《拉格泰姆时代》、《卢恩湖》、《比利·巴思盖特》、《世界博览会》、《大进军》、《纽约兄弟》等十二部长篇小说、三部短篇小说集和多部剧本、文学评论集。他的最新一部小说是2014年1月出版的《安德鲁的大脑》。
多克托罗曾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两度获得国家书评人协会小说奖、美国笔会,福克纳小说奖,伊迪丝·沃顿小说奖,美国艺术与人文学院威廉·迪恩·豪斯奖,以及由美国总统颁发的国家人文奖章。2013年,他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基金会美国文学杰出贡献奖。其作品已被翻译成三十多种文字。
多克托罗现居于纽约,担任纽约大学英美文学讲席教授。

书籍目录

家族的作家
水厂
威利
猎人
外国公使馆
流浪汉
诗人的生活

作者简介

《诗人的生活》由六个短篇小说和一个同名中篇小说构成。作家E.L.多克托罗借由六部短篇,探索了从童年到中年所经历的各类古怪暴力。为了安抚高龄祖母,男孩必须伪装成父亲的口气给她写信;男孩向农场主父亲揭发母亲的不忠,毁灭了田园诗般的生活;中年离异的男人在虚无的跑步中目睹天主教学校的女生在恐怖袭击中丧生;现代社会的流浪汉们是如何自愿从腐朽的中产阶级生活中放逐。半自传性的中篇《诗人的生活》则是多克托罗万花筒式观察、写作的范本,一个渴求孤独又追逐欢爱的作家如何在精致又虚无的纽约舔舐自己的的中年危机,同时又冷静而绝望地看着他的同代人在疯狂的自我解放的同时,背弃孤独的自由。


 诗人的生活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刊于深圳《晶报》深港书评·壹周2015年9月13日A11版,有改动)文/俞耕耘多克托罗,这位20世纪后半叶美国伟大的犹太裔小说家,以其毕生才华做出了两个选择:在现实主义的海岸扬起新历史主义的风帆,以后现代的虚构观念想象城市生活的密度质感。约翰·巴斯曾感叹,一个后现代主义的袋子竟能装进如此多风格迥异的作家。多克托罗被装进去不是因为他光怪陆离的不好好讲故事,也不是因为他会玩文本迷宫的小游戏。他像一个幻术大师做着混淆历史与虚构的精彩演出。也许你会说,这不就是在历史与小说中和稀泥吗?也不全是,因为虚构是一种姿态,它想象着更高的真实。如果说,多克托罗是城市生活的歌者,那是因其难以掩饰的音乐造诣带来的天生韵律。小说集《诗人的生活》所收短篇,带着摇摆乐的短促力度、蓝调的无名忧郁、爵士的荒野强力,与《纽约兄弟》、《世界博览会》史诗般的交响调度形成鲜明反差。同名小说《诗人的生活》并不“好看”,因为叙事者抛弃故事,没有线索,靠搜集其他夫妇琐屑素材堆砌自己的婚姻空间。作品无序混乱的形式正是对中产阶级空虚经营生活的戏仿。《流浪汉》初看会以为作者大搞行为艺术,在谋篇上拼贴、剪切、连缀等技法层出不穷。动机却只有一个:用手法暴力造成故事断裂,拆解中产阶级自我放逐的执狂与疏离反抗的孤寂。《威利》或许更能代表整部结集暴力的古怪莫名、狞厉狂乱。它表面上是一个告密者的故事:男孩向父亲告发母亲的淫荡通奸。实则挖掘了儿童的破坏欲与性意识的转换游戏。威利报复母亲时的虐待欲望,完全源于对母亲的占有幻想。他想替代那个通奸者。厌恶与恶心都基于占有的失落。《家族的作家》与《世界博览会》让人想起风月宝鉴,一阴一阳,正照反照,情感结构却惊人相似。祖母与母亲的怨恨、母亲对父亲的抱怨、母亲对大姑姑的反感高度一致,相互贯通。即使将二者视为姊妹篇,也未尝不可。它或许恰好满足了读者意犹未尽的追剧情结。只不过《世界博览会》并未像《家族的作家》以最后一封反讽之信宣泄不满,而是以参观博览会的一抹亮色维系了家庭温情。多克托罗是迷人的,他的文字里内置着温度计、晴雨表,叙事中悬挂着情绪线。很难想象,凡俗的家庭碎戏能写出什么新花样?是不是只有加些猛料:骇俗的不伦之恋、惊悚的罪案情节、悬疑的哥特气质、凌乱的情感纠缠才能满足读者可怜的猎奇兴致?多克托罗没有那么LOW,真的作家敢于面对凡俗的人生与无聊的本质,在无事里写出况味,在平静里见出微澜。他品味各种内在张力、静默冲突、巧妙制衡,从而找出家族氛围、宗教传统与时代语境的内在关联。小说中,家族对矛盾与疏离总是羞于承认,这是被遮蔽的密约。作家以爱的力量写尽痛苦的幽微风雨,以力的解析道出矛盾所在,“从我母亲和父亲那里展开的是家庭的双翼,它们的力量不相等,因而使我们的飞行不稳定。”日常风暴也是爱的象征。说人易,谈己难。叙事者是自传体小说处理的鸡肋,太真切不免隐私露底,太美化不免矫情浮夸。“我”(埃德加)理解能力有限,缺少分析,观察却更近真实。而母亲、哥哥和姑妈的插述补叙让小说顿时成为多乐章的大型交响,它再次彰显了作家的音乐气质。在“我”看来,父亲的形象带着优越的自信,他是生活的引领者、文化的启蒙者、城市的主宰者。“那时我就可以向成人文明的混乱状态敞开我的思想,知道他会为我找到秩序”。母亲对父亲却含着不满与烦躁,她的抱怨是对“我”的逆向增补与拆解。多克托罗自是有着福克纳的雄心,有意模拟了《喧哗与骚动》不同人讲一个故事的戏法。不过,作家有着自己的变奏和装饰音,他没有一味独白,而是以埃德加为潜在对象形成倾诉的对话。这使小说华丽不失质实,可靠富有质感。世界博览会成为作家的最终布景与秘密道具,它伏笔长、出现晚,有如相声的抖包袱与解扣儿,展示着“明日世界”这一主题对人类生活的幸福允诺。而当“我”看到诺玛表演裸体章鱼舞时的不忍与疼痛,小说也反思了城市将人低俗景观化的倾向。诺玛与梅格的相伴教会“我”尊重女性,征文比赛让“我”铭记:犹太人的民族认同与美国男孩的成长其实是同一个故事。它曾让多少美国犹太移民作家苦苦追寻,毕其一生。相较《世界博览会》的波澜不惊、悠游信步,《纽约兄弟》更具史诗气质。它以小人物的生存说尽变易苍凉,纪实与虚构、诗性与哲思、空间与时间完美凝结为历史的背景远声。小说演绎城市、想象历史、施展动人幻术,将近七十年的美国大历史圈入了私人小生活中,兼得卡尔维诺所言的沉重与轻逸。作家的非凡魄力让人膜拜,试想没有胆识,谁敢让盲人叙事,缺少视觉无异于自废武功。福克纳让疯子说话,多克托罗就让瞎子记事。这不仅是技巧上自信的秀肌肉,同时也是关一扇窗,开一扇门的好机会。霍默失明使小说用直觉换感觉、拿想象换视觉、以空间换时间,它使人魅惑。弟弟依赖情感虚构和感官想象的叠加:选择与逃避、夸大与微缩,内向性搭建起自己的诗意王国。他像一个永无图纸的设计师,没有棋盘的棋手,想象了城市的生存空间。他以触觉和气味感知人生中的女性形象,身体的肉感、忧伤的幻觉、瞬息的陶醉让小说唯美。兰利则是霍默的唤梦人,随时拆散美好幻象。他只有成为“我”的影子,才能完成兄弟相守的寓言。如果他只是一个偏执狂,那我们将把他送回疯人院,不允许他在小说里絮絮叨叨。细看他的疯癫固执,确有那么点哲学神经、文青气质,你会把他看做怪咖而不是病人,看做收藏骨灰粉而不是拾荒破落户。战争重创使兰利对传统主流采取反抗姿态。他的替代品理论正是超越历史的永恒轮回;收集癖乃是在混乱无序中寻找秩序与理性;渴望一张“终极报纸”则是超越具体意志、追寻人类一切可能的疯狂尝试。他嘲笑了战争概念本身,“它不过是人类的致命缺陷”;对于钢琴课学生(兄弟共有的精神恋人)成为宗教布道的牺牲品,他悲痛且愤怒。在小说中,房子成为演绎历史的魔术舞台。一部小说的始末,是房子在时代变迁中荒颓与自闭的慢镜头。它是一个剧场让各时代、种族、阶层的人物登台,又像一个墓穴埋葬了所有人物。说它是纽约版的小红楼,又何尝不可?家庭成员相继离去、所有女性消逝殆尽,这原来也是彻底的悲剧。垃圾充实着精神的荒芜,房子从给“我”带来享受到变为障碍。作家总是深曲隐喻着“我”感知的死亡,年华的不在。“我就像个丢失了地图的旅行者”。“我”与哈罗德不能合奏,更源于一去不返的感受力:那种即兴发挥的天赋、自信无穷的精神。逝去人物与“我”皆在时间中褪去,只有那实在的空间“距离”才是真切的。原本俗人笔下一对儿宅男变腐男的庸见故事,终究成为多克托罗的悲悯挽歌,历史传奇。一个作家的底色犹如华美的外袍:陀思妥耶夫斯基、梅尔维尔、德莱塞的现实传统成为多克托罗的承袭泉源。然而,脱掉华服,作家并未神伤失色。人文主义、宗教关怀、生活温情犹如领带、皮鞋和皮带,形成了多克托罗的伟大LOGO。当他在小说里发现哲学,在音乐中吟唱小说时,我们终将怀念这位苦吟诗人,诗人哲学家。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已购。多克托罗是上周去世的吧?然后发现自己竟然买过他的这本集子。我很喜欢第一篇《家族的作家》,关于一个孩子冒充他死去的父亲给祖母写信,最后孩子发现父亲也曾年轻过,也曾有过理想,最后却是被生活压力、疾病等折磨。这篇五星!后面几篇包括同书名的中篇,感觉一般吧。
  •     三星半。只是想读几个故事而已。喜欢《家族的作家》《威利》两篇。最后那个同名短篇,碎得我读起来好心累。但一句话总结一下就是:婚姻制度不行✋
  •     被开篇《家族的作家》骗了,还以为是传统叙事的故事集,带温暖或者讽刺,结果越往下看越不一样,一直到同名中篇。拉拉杂杂的中产阶级夫妻乱七八糟的生活,以及诗人思绪般跳跃的看待社会和现实的眼光,充满了一种无奈的虚无,可以在地铁上再翻一次,跟以前看的多克托罗不太一样。
  •     对我个人来说,《威利》这篇是看过的最好短篇小说之一。
  •     凌杂阁楼上的远眺
  •     总得来说,小短篇结构都好精致,语言富有感情,一个内心踌躇的人的呐喊一般,时而激烈时而平缓。但是,情节描写好隐晦,每天晚上都要被一个故事吓到。
  •     霍默失明使小说用直觉换感觉、拿想象换视觉、以空间换时间,它使人魅惑。弟弟依赖情感虚构和感官想象的叠加:选择与逃避、夸大与微缩,内向性搭建起自己的诗意王国。在小说中,房子成为演绎历史的魔术舞台。一部小说的始末,是房子在时代变迁中荒颓与自闭的慢镜头。它是一个剧场,让各时代、种族、阶层的人物登台,又像一个墓穴埋葬了所有人物。说它是纽约版的小红楼,又何尝不可?家庭成员相继离去、所有女性消逝殆尽,这原来也是彻底的悲剧。垃圾充实着精神的荒芜,房子从给“我”带来享受到变为障碍。作家总是曲折隐喻着“我”感知的死亡,年华的不再。“我就像个丢失了地图的旅行者。”“我”与哈罗德不能合奏,更源于一去不返的感受力:那种即兴发挥的天赋、自信无穷的精神。逝去人物与“我”皆在时间中退去,只有那实在的空间距离才是真切的。
  •     短篇尚可,中篇冗长
  •     诗人生活写的挺隐晦的,文人圈真乱
  •     被书里第一个短篇打动。但《诗人的生活》那篇几乎读不下去。
  •     喜欢首尾两篇,前者像科塔萨尔《病人的健康》,后者让人想起波拉尼奥《安妮穆尔的生平》,在跳跃、变换的叙述中,展现某种游弋、漂泊着的生活,对婚姻、家族、商业、政治、信仰杂烩般的速写,既是支离破碎的,又是内在的、生生不息的涌流,来自情感、美或是其他抵抗虚无生活下去的努力,就像是那连绵的念叨的语言,突然积聚起铿锵的力量。“我行走在街上,就像个流浪汉,悲凉刺痛我的双眼。”
  •     198「其實有幾篇太玄妙我看不懂,等我再看一邊啊啊啊啊」
  •     现在可以说自己的阅读品味开始成型了
  •     流浪汉那篇读着好难过
  •     文风/翻译老辣犀利,内容涉及各种变态罪孽,可惜不算喜欢类型。
  •     短经典,都超爱。这部集子有点阴暗。水平层次不齐。
  •     中篇和索尔贝娄太像了。。。
  •     前几篇不错 后面就..???
  •     非常好的小说及翻译。
  •     情感抽象 跳跃得像在踩棉花 但是戳心尖
  •     前六十页都挺有出的短篇,后一百页无聊加一个感叹号。
  •     心思细腻,谋篇布局巧妙,读来有趣。/回头再看,心中油然而生出一丝悲悯
  •     翻译的不错,前面几个短篇比最后一个中篇写得好,描写人的时候直接分类人种国籍宗教顶多再加个他是什么主义其他什么都不写,你是想说啥???太自发性了自己都把握不好主次了,自发又不是乱发,最后ending自己也知道自己在乱打字(。按短篇的完成度来写不好吗
  •     同名中篇简直神作 感觉看到好多小说的样子 以及作者自身的多面性。把这个中篇的形式扩展开来就成了《上帝之城》
  •     穿行在无边世界 片叶均沾身
  •     见识了驾驭文字的高手,喜欢这种支离破碎的片段,自省,敏感,躲藏在文字里信马由缰。
  •     第一篇不错,其他无功无过,没有当初看到的长篇《纽约兄弟》的惊喜
  •     精彩精彩,尤其是第一个故事,真的是,感触颇深,有空想写一篇长评
  •     叙事者抛弃故事,克扣线索,以靠搜集他人的琐屑素材堆砌自己贫瘠的创作空间。无序混乱的形式正是对中产空虚生活的戏仿。
  •     不能更赞
  •     2016-159
  •     以支离破碎的写作姿态,呈现有关生活支离破碎的真相。
  •     更喜欢前面几个短篇
  •     看的晦涩得很啊,不知所言,不解其意,惊鸿一瞥,心不在焉,心猿意马。
  •     第一篇写得真好,其余则不足观。
  •     第三篇还差几页快完了都弃了,东拉西扯,脑袋生疼。
  •     还可以。
  •     角度很好。
  •     把生活打碎成不规则的玻璃。
  •     收录多克托罗七篇小说 形散神聚的意识流文字极富张力。读完开篇《家族的作家》本以为是模仿欧亨利式冷幽默文风 事实证明完全错 六则短篇阴郁病态感单调递增 童年伤痕与中年作家精神危机酿成消极厌世的悲观情绪 多克托罗对女性的排斥感与百无聊赖的漠然态度清晰可见。偏爱《威利》《外国公使馆》中内心暗涌的激烈撕扯 也爱《猎人》诡异冷感北欧风。末尾长篇揭露婚姻的丑恶虚无 手法超前 时空错乱感略烧脑 负能量满满 读完有些失魂落魄 更觉布局精妙笔法凝练的短篇略胜一筹。
  •     向来反感贴标签,也从来不明白那些前前后后的主义。第一次读他的作品,不同于传统的短篇小说。如万花筒般,碎片、意象之后,没有因果的故事却张力十足。
  •     跟看尤利西斯一样的赶脚,叙事结构散乱,后现代的手法过多,看着眼花缭乱,心累。开篇的和结尾,以及小孩向父亲揭发母亲的秘密的这三个故事印象比较深。
  •     我的猫生遭遇了什么!
  •     前面的几个短篇比后面的中篇好。
  •     让自省与内心深处打破罪恶感的空头界限,一切都不再枯燥。
  •     只有第一个短篇还读进去了,同名的中篇《诗人的生活》是个什么鬼?!支离破碎。现代人写得东西太爱玩花样,小说先得有个故事吧,毫无线索云里雾里欣赏不来…
  •     《威利》《流浪汉》《诗人的生活》
  •     拖延论文的间隙读完了这本诗意盎然的小说。
  •     有两三个短篇挺好看的……
  •     《威利》是读到过的关于“田园生活”的最棒的小说,收梢也堪称完美——“一切都会被毁掉,即使没有我。”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