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库1405

出版日期:2014-11-6
ISBN:9787513316414
作者:张立宪 主编
页数:317页

书籍目录

1-23 告别演出 李白滔
24-75 回城 大 力
76-88 纽卡斯尔的中国水手 萨 苏
89-133 半亩山池半壁天 贾 珺
134-159 1936年以前的肖 庄加逊
160-224 我自聊斋来 蔡小容
225-263 禁忌之盐 洪 韵
264-288 鹤的四季 吕 妍
289-301 改地名 陈徒手
302-317 囊云、贡云与锁云 孟 晖

作者简介

本辑《读库》一共包含十篇文章,《告别演出》,《回城》,《纽卡斯尔的中国水手》,《半亩山池半壁天》,《1936年以前的肖》,《我自聊斋来》,《禁忌之盐》,《鹤的四季》,《改地名》以及《囊云、贡云与锁云》。
二十年前李白滔从一所财经大学经济贸易专业毕业,到一所高校当老师, 最近几年高校的现实情况改变,2013年9月,她决定转岗为行政人员。给两百零一名大二的学生教授“专业英语课”成了她的最后一次授课,她决定用“读一本书,写一份读书报告”来作为课程考核的方式。课程结束,她收到了全部的作业。她说,这种评定成绩的过程让她很有感触,使他更真切地了解了她的学生和大学。把这一切写下来,记录此次谢幕演出,记录终结的教师生涯,记录这些学生,也记录她的大学。
《回城》里,作者大力记述了在南疆阿克苏的上海知青们回城的经历。他们在十几岁时意气风发地搭上去新疆的列车,已经把新疆当作家园,忽然又记起了黄浦江畔,记起了自己原来是个上海人,人到中年时又不惜变卖家当返回上海。大力采访了很多人,他们中有自己踏上回家归途的,有的让儿女替自己完成还乡梦,回到上海后遭遇种种问题,为生活奔波各自谋生。
1881年,丁汝昌等人远赴英伦,去纽卡斯尔接中国政府从阿姆斯特朗厂订造的当时最先进的两艘巡洋舰。北洋水师军官池仲祐作为丁汝昌的幕僚随行,在《西行日记》里描述了这一路的见闻以及他自己的一段奇特异国之缘。这批北洋水师水兵里有几名中国水手以身殉职,埋葬于纽卡斯尔的圣约翰公墓,百年之后,萨苏的朋友邓新力去到现场,发现这些墓碑宛在。《纽卡斯尔的中国水手》里展示了几张珍贵的照片。
园林是一种有生命的综合性的艺术,内容丰富,建筑、山水、花木均是其不可分割的要素,只要疏于保养,很容易就会出现花木枯死、水池干涸乃至假山坍塌、建筑倾圮的情况相对而言,一座园林远比一幢单纯的建筑乃至一个建筑群更加难以长期保存。建于清朝初年的半亩园可算是近三百年北京旧城建筑的一个缩影,早年历经坎坷,道光年间在麟庆的手中得以再次兴盛,独领风骚数十年,之后日渐走向衰落,新中国成立后收归国有,最终没能逃脱冷落和毁灭的命运。贾珺在《半亩山池半壁天》详细描绘了这座花园在鼎盛时期的整体园林布局和室内收藏,记录下它的前世今生。
《1936年以前的肖》里,庄加逊为我们讲述了苏联时期最著名的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的传奇人生与创作生涯,同时也展现了同时代苏联文艺创作的环境。
继在《读库0903》中《浮生旧梦说隋唐》里梳理“说唐”的各种版本连环画后,蔡小容这次带来了《我自聊斋来》,十五个故事,有人有妖、有鬼有仙、还有奇女子和呆道士……蔡老师发动各地连友,为故事找到了合适的小人书版本,挑选配图,以飨读者。
前一期《读库》里《破裂的沙漏》,洪韵梳理的电子游戏中的非线性叙事。这一期,他又带来了《禁忌之盐》,探讨暴力元素与游戏产业的关系。
吕妍的《鹤的四季》里介绍了几种鹤的栖息、迁徙与存亡,在它们迁徙经过的地方,人类能否与其友善相处,对它们的生存非常重要。


 读库1405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6条)

  •     早上,同事见我桌上放着这本《读库》,说看这样的书太累。我反之,作为一个人,由于阅历有限,很多生活不能亲自经历,但是通过书,我们可以体验很多不同的生活,能对历史、生物、科技等所熟识的未知的领域都有一个了解,其实,我们应该感谢有这样的书存在,不至于深耕每个领域,但是却通过阅读让你了解、扩充。何其幸,能觅得此书!书中,觉得读而不倦,茶思饭想的几篇是为告别演出、回城、我自聊斋来,“回城”仿佛置身其中,过了那段生活,“告别演出”反思自己,若如放在大学时候的我,有老师如此要求,我是否能读完,并完成5000字的读后感?“我自聊斋来”深感古人对于词和字的运用之美,以致多一字累赘,少一字缺失的境地,是美是读。
  •     第一次看《读库》,10篇文章,都是纪实《告别演出》开篇第一页,作者讲她所在学校情况,吓一跳,差点以为就是我们学校,各种描述都那么相似,不过我们排名没那么靠前因为自己也是个学生,所以对文中的提到的种种情况可以说很熟悉,感慨但好像也无可奈何,如果给我布置这么一门作业,我可能也不会太认真完成,懒嘛,虽然爱看书,但不爱写书评觉得费劲《回城》知青的故事总是充满心酸,大时代下的悲剧,多少家庭的悲欢离合、生离死别想起很小就有印象的那首歌“妈妈一个家、爸爸一个家”,知情和他们家庭的苦和痛啊《改地名》也是那个时代的故事,不过这是一场闹剧,幸好有的没有改,有的改回来了,不然那些个路名啊,简直不忍直视,又红又专,京城还怎么走向国际啊《我自聊斋来》一直因为文言文的缘故,对聊斋望而却步,那些故事多有意思的,天马行空,还是佩服蒲老那飘逸的文思,脱离了时代的局限,以后还是得静下心来读读《鹤的四季》中国人就是太吃货,其实那些肉啊蛋的又有什么好吃的嘛,纯粹就是图新鲜看着一天天地减少消失的动物们,想想有一天地球上真的只剩人了,多寂寞啊···《囊云、贡云与锁云》看到作者说云中杀人事件,我就开始脑补了,觉得真是一个绝好的故事,完全可以拍成电影的嘛!!要古风有古风、要悬疑有悬疑、要深度有深度,可惜了···也就只有想想
  •     · 收到《1405》的惊喜昨天已经在朋友圈里和朋友分享过了。· 像往常一样,坐在桌前翻开这本书,第一篇读过之后,我那滔滔不绝机关枪似的思绪模式一不小心就启动了。心里面有无数的话想说,站在一名学生的立场,站在一个将成为“读库”读者主力军--“90后”的立场。于是迅速打开电脑,开始码字。· 一大堆想说的话,以下内容可能前后逻辑混乱,想到哪儿就写到哪儿吧。· 仅仅23页的《告别演出》放在1405的第一篇,多少有点让我吃惊。原因之一是以往的任何一篇文章的页数都远远超过了23页,另一个原因是这篇文章只是一位即将告别课堂走上行政岗位的老师写的其学生期末作业的总结。文章第一句话是“我决定使用一直想要用的方法来上课。”这是一位怎么样的老师呢?文章的第一句话像是告诉我:这位老师要做一件跟我们现在教学方法完全不一样大举动。继续读下去,确实如此。· 简单的叙述一下这23页的内容吧。一位即将告别讲台的专英老师,准备颠覆以往的期末考核方式--采取了读书并写读后感的方式来评分。读的书目是他指定的四本英文书,任选一本阅读之后写五千字汉字的读后感并翻译成英文。文章中大部分的内容是学生们的读后感和老师批奏折时的心情。· 文章开篇介绍了大学的现状,但是也无从讲述自己的想法。想起来我大学的一位老师,是一位公共课的女老师,她上第一节课的时候我就被她的气质吸引了。之后一次在校园路上的偶遇,我对她说了我关于一些想法,她笑了笑对我说了一句: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们一起努力吧!这句话,嗯,就是这句话支撑我度过了在大学的某一段时间里多次心理接近崩溃的时候。读研后,有幸又碰见了这样的老师,很感谢。我想说的是,虽然中国现在的大学里存在着很多为了评职称的老师,但是也有很多很多一心为学生的为人师者。正是这些默默做事的老师支撑着我们大学的灵魂,使大学校园还未完全被身外之物所淹没。还比如说我认识的库娃--F就是这样的为人师者。· 文章下面又介绍了布置作业时同学们的反应。“伴随着一阵阵惊呼”。同学们大概很惊讶,其中也有期待的人也有抱怨的人吧。如果我是这位老师的学生,面对着老师西式的教学方式,我会是什么反应?如果是大学时候的我,应该会乖乖地做吧?如果是现在的我,肯定也会乖乖地做吧。因为我至始至终都不是一个乖乖听老师话的好学生,我只会一意孤行地做我认为值得做的事情,我狭隘地判断不值得的时候,就算强迫威胁我也是没有用处的。我一直在努力改变这样倔强固执的自己。至于做的质量,大学的时候可能更差一些,虽然现在写读后感可能也写不出什么。因为这样的我,至始至终都缺乏正常的理性。这样无法恰当客观且直白表达内心情感的自己,写出来的东西也可想而知,我一直在努力改变,但是成效似乎也不大。· 在学生写的读后感中每一个读后感都可以打开我的话匣子。似乎每一段话都是曾经的我和现在的我,谢谢你们让我知道不是我一个人在困惑。记得最清楚的一段话是:“最后,在敲下这里第一个字以前,我都不敢去网上查什么观后感,我怕那些思想会影响我,让我好像是去了自我思考的能力,也让我一直都不敢表达自己的看法,因为怕是错的。”之所以记得这句话是因为我自己也一直有这种害怕。甚至至今,我都不敢在公共场合主动说出自己的看法,我知道我不是怕别人说什么,而是我心里有个坎儿我自己无法跨过去。这句话让我又想起来一件事。我之前做私塾老师的时候也遇见过一个学生,不管是什么问题,她都一直在寻找标准答案。我委婉地告诉她我的想法:很多知识,这个世界上并没有标准答案,只要你三观正,说的话有逻辑有说服力,并且不犯硬知识的错误,是没有人会说你错的。可是她无论如何都不相信我,一直焦虑不安。我知道我无能为力了,希望有一天她自己可以想通。:)· “读书和思考本来就是相生相伴的关系,所以伴随着不读书,是不思考,结果必然是思想幼稚、感情苍白。可这还不算是最让人惊异生气的,都已是成人的学生还像是任性无知的孩子一样,在文章中肆意褒贬人物,攻击经典”。老师的这段评论下举出了好些个同学的读后感。说实话,看了这些同学的读后感后,我在一定程度上是不认同老师的这句话的,老师也没必要太生气。我知道老师的用意是想告诉我们,想让我们站在故事原型人物的立场上、充分体谅考察原著人物形象后再对其做综合的评价。我也承认看了有些同学写的感想后,发现他们有些价值观是很混乱的。我也为有的同学写的类似“我本身不喜欢外国的一些东西,不是因为他们不好,就是有一种排斥,不喜欢他们的文化”的东西而生气,但是,用“攻击经典”这四个字,或许有些过了。每个人的家庭环境和后天培养都不一样,不得不承认有的人从小的时候智商和情商都爆表,还有一些人在上大学之前只被灌输学习教科书上的知识,除此之外低能极了。我觉得大学时代是后面这类人三观的大动荡期和重塑期,“出言不逊”也是可以预见的。往大了说,我们的大学教育该有“人”出面来正确引导这些动荡期的迷途人儿的三观了。· 读后感中还有一段话我特别喜欢。“说起独特,《京华烟云》里有对木兰的一段描写:木兰一看见极美的东西,两只眼泪里就会各自流出一滴眼泪,只是一滴。我读过的书看过的电视剧所知道的任何一个被作者所喜爱的美丽女孩子里,谁都不会有木兰这样的眼镜。见美流泪,仅木兰也。”之所以喜欢这句话,是因为我身边有一位这样的至交。· 还有一段,“在《京华烟云》中总多好听的名字里,最喜欢木兰女儿阿满的名字。简单好听,又富哲理。”我很喜欢“小满”这个名字。原由记不起来了,但是从很多年前开始就喜欢了。“小满”原本是夏季的第二个节气。有一句这样的话形容这个节气:四月中,小满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满。万物生长之初,到处饱含生命力。以后有了女儿,她的小名就叫这个了。· 还有一段,“写完之后脑袋空空的,但是所有的情绪纠缠在一起。现在就是这种状况。我想我又开始胡思乱想了,想那些“有的没的”。这是我妈妈给的评价!她认为我想这些类似生命的意义之类的都属于有的没的。也许吧,就算想破脑袋我也不会变了一个样。读完安徒生童话我也没有觉得我有所明悟,也许永远都不会有。但是我需要这样的思考!就算有一天我变成一个疯子又或者因为得不到一个明确地答案而变得急躁,我也义无反顾。就像雪人就算靠近火炉会融化一样,就算伊达的花儿跳完最后的舞蹈会死掉一样。这些思考对我而言像他们的希望一样存在。今天的总结也许是这个希望吧”。嗯,这段话说出了我曾经的心声。现在的我很少考虑这些了。想的最多的是怎样写好论文,怎么让生活变得有意义。我不知道自己的希望在哪里,我只知道在远方。但是远方无终点。真想找到这位同学来聊聊天,聊聊如何固执、如何顿悟、如何爱说闲愁。· 还有一段,很长,就不贴在这里了。看了后,很感动,想流泪,却哑口无言。祝福这位女孩子开心幸福。· · 断断续续的写了这么多,话痨模式一开启就不知道该怎么关掉了。到此为止吧。在今天看到这篇文章,让我回忆起了很多过去很暖的瞬间。借着这个平台,谢谢这篇文章的作者--李白滔,谢谢读库,谢谢我身边的你(们),还有谢谢自己。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从第一本读库到今天,一本不落的买,却没办法一页不落的读了,好些本到了就直接放到书柜里,这一本倒是从头到尾读了下来,感觉很好。
  •     告别演出--同样的高校英语老师;回城--上海知青
  •     原来上海人不仅排挤外地人。还要排挤从外面回来的上海人。记得读库之前有一篇文章讲上海文青去支援边疆的文章,一去一回,反差之大。啧啧啧。
  •     火车上读罢。孟晖最后一篇好,东坡囊云真是神仙性情。《我从聊斋来》也好,我觉得我该再读一遍聊斋啦。XD
  •     《回城》讲普通人的命运
  •     最喜欢聊斋和新疆知青那篇,而第一篇中的教学现状则与我熟悉的高校不吻合,不如之前写学校学生的王小妮和艾苓
  •     我要重看聊斋
  •     24-75 回城 大 力--上海知青从新疆回来的故事。 76-88 纽卡斯尔的中国水手 萨 苏 89-133 半亩山池半壁天 贾 珺--北京拆房大潮
  •     生活 乐趣 《告别演出》,肖和聊斋都不错,演出带给我的思想震动,无法言语。肖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一出戏剧。聊斋是人间百态,人间百味。
  •     四星打给禁忌之盐和囊云锁云贡云,云真是让人着迷,从古到今都是如此
  •     蔡小容的读书才是读书,聊斋这几出读得太好了
  •     告别演出
  •     读库的好些文章,阅读体验太差,比如鹤的四季这种,花大篇幅描述几种鹤的外貌特征,为什么不放几张图片呢。回城,纽斯卡尔的中国水手,禁忌之盐,还是不错的,或展示历史不为人知的一面,或引人思索一些哲学伦理问题。
  •     第一次读《读库》,很有意思,有的振聋发聩,有的感慨不已,有的遐思万千
  •     这本有趣的引思考的多。
  •     《回城》、《我自聊斋来》
  •     知青,半亩园,聊斋,鹤和最后一篇云的文章都激赞,其他也不差。
  •     告别演出,回城,半亩山池半壁天,我自聊斋来,鹤的四季
  •     一名大学讲师在无奈的所谓强调学术研究 刊发能力的大学教育环境下 在告别职业生涯的最后一学期使用西式的考核方式 即读书报告与学生做了场告别演出。 通过结合现今年轻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的网络文学文化 百度搜索功能 爱情至上的几个因素 评价学生读书报告的总体质量 反映出以当代大学生为代表的大部分年轻人 由于远离书本 成为价值观偏颇 独立思考能力差 善于批判 分辨能力弱的一代 。作为刚毕业不久的大学生 我觉得这个分析结果非常靠谱。
  •     这一期的文章质量都很高啊。
  •     【在 @雨枫书馆 翻书370】读《告别演出》,《半亩山池半壁天》,《我自聊斋来》,《鹤的四季》。
  •     <回城>把上海人的本色算是黑出来了,在上海是排外,在外地是占尽便宜后跑路.
  •     新疆的上海人,英伦的中国水手,半亩园,肖斯塔柯耶维奇,聊斋,游戏里的暴力元素。
  •     《回城》、《我自聊斋》还不错,介绍游戏哪个系列真心不太喜欢
  •     好文不断。只有最后一篇没看明白。
  •     文章水平不齐整。禁忌之盐这篇带来太多回忆,沉溺于游戏机厅的我,见证了街机最辉煌的90年代,随后的网吧时代碾压来后,遥感的搓招快感,面对面用技术pk了rmb玩家的兴奋,都难以再现
  •     近期讲游戏的文章比较多
  •     聊斋篇的故事感人,令人动容,可以转述给他人听。
  •     凡尘神界,同是一般怀抱
  •     里面《回城》一文不错。读库经常会登一些回忆类的文章,大部分回忆类文章主要靠情感支撑,文字本身非常一般,如果读者没有类似情感共鸣,很难读的下去。《回城》一篇的文字看似平铺直叙,但读来不枯燥也不平淡,略有一点点《巴黎烧了吗》的影子,难得。
  •     《回城》很唏嘘;《聊斋》很过瘾;《鹤》很心疼,《改地名》很荒诞
  •     《告别演出》,《回城》,《我自聊斋来》都挺不错
  •     这本真是太好看了…知青 聊斋 半亩园 白鹤…一口气读完…
  •     最近读到的最喜欢的一期。
  •     一名教师的告别演出写出了大学教育者心态的纠结和变化,上海青年的回城纪实让人看到被边缘化和遗忘的一批人的自强。越小的事越细的感受,越能打动人。
  •     这期几篇文章真是精彩。《我从聊斋来》,写得有味道,读起有感觉,难得水准。这里面最喜欢乔女的故事。 一女姓乔,丑陋,跛脚,豁鼻,但人整洁,神态和举止间带有非凡的静气与自持,很美。久久品味这几个字,想若现实中我遇见这样的人,也定能欣赏,美,天分,静气与自持,亦是。精彩的还不算完,若世间只有乔女,而无孟生,怎不叫人遗憾?孟生出现了,他被坐在那里纺线的乔女深深打动,重金礼聘,非她不娶,偏就有人有这份眼光与胸怀。哎。《半亩山池半壁天》,让人领略园林的雅,还有主人完颜麟庆的眼光,住过这样的园子,才叫此生无憾啊。判断一个人,要看他选择的朋友和伴侣,乔女自是不多,孟生更是少有。另:写到收尾处不知碰了什么文字全部丢失,没作一二挣扎便从头来过,诚是语感是有所变化,但我终究还是可以笑着走过路过了,拍拍头,痛么?
  •     回城很有意思。给了我另个视角去看知青的机会。还有对肖斯塔科维奇的描写。 让我们为生活没有变得更加美好而干杯!
  •     出一本,买一本,读一本。。
  •     首推《回城》,其次《我自聊斋来》,最后《告别演出》。
  •     “让我们为生活没有变得更加美好而干杯!”,这话像昆德拉的书名,“庆祝无意义”。“现代”包含了“生活没有变得更美好”和“无意义”等。《1936年以前的肖》
  •     有几篇都喜欢看
  •     人生而平等只是一个理想,每个人的命运有一个基底座,那是高低不平的,有的人颠覆了,有的人挣不脱。但每个人活在世上,总有一个个立身之本,是他活着的凭借与道理,每一个生命都有其价值。P197
  •     最喜欢我自聊斋来
  •     蛮有意思的一册
  •     读库这类书随手拿起一本就读一读,无所谓年月时效。最喜欢的一篇《我自聊斋来》。
  •     本期内容不错,《半亩》、还有关于北洋军人《西行》的很不错。值得去读。
  •     值班一下午,迎着暖阳读完《回城》,平实的语言,却很震撼,上海竟有这么多新疆人,新疆竟有这么多上海人。很想有个地方,让我分不清到底哪里是故乡。然而,在这个小县城的我,加上一眼望到头的一辈子,注定只能奢望。
  •     我自聊斋来 鹤的四季
  •     在培训期间百无聊赖买的,这种书对我而言还是要认真地静下心来阅读才行,否则一浮躁便找不到北。
  •     报考文学范本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