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魔鬼作斗争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2
ISBN:9787544733076
作者:(奥)斯蒂芬·茨威格
页数:254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我们的雕刻家和画家在精神上就喜欢如此刻画这个孤独的人,他们粗暴地把他过度提高为一个德意志的超人,一个力量被束缚了的古代的普罗米修斯,以便使他在那些轻信的人眼里显得更加形象鲜明,那些人在教科书里和舞台上对于悲剧性除了戏剧性的装饰外毫无理解能力。然而真正的悲剧性却从来都不是戏剧性的,因此尼采的真实肖像也绝非他那些半身雕像和画像一样风度优雅。 人的肖像。在阿尔卑斯山地区的一家旅馆或在利古里亚海滩的一个“六法郎膳宿公寓”里的寒酸的餐厅。冷漠的客人,多数是一些喜欢家长里短的上了年纪的妇女。钟敲三遍招呼吃饭。一个稍有驼背、步伐不稳的人缩着肩膀跨进了门槛:这个“已经瞎了七分之六”的人总是像从一个洞穴出来一样摸索进这个陌生的小房间。刷洗得很干净的暗色上衣,浓密的棕色鬈发下的脸也是暗色的,磨成近圆形的厚厚的近视镜片后面的眼睛也是暗色的。他轻轻地,甚至有点儿畏缩地走过来,整个人透出一股少见的寂静。人们可以感觉到他是一个生活在阴影里的人,远离一切言谈社交,对一切声音、一切嘈杂怀有一种近乎神经衰弱式的恐惧:他用挑选出来的高雅的客套话礼貌地向客人们问好,而他们则用一种亲切的漠然向这位德国教授回以问候。这个近视的人小心翼翼地在桌前坐下,这个胃肠敏感的人小心翼翼地检查每道菜:茶是不是太浓了,菜里的调味品是不是放得太多了,因为膳食中的每个失误都会刺激他那敏感的肠胃,饮食中的每次违例都会连续几天粗暴地折磨他那颤抖的神经。在他的位子前没有葡萄酒,没有啤酒,没有任何酒类,他饭后也不吸雪茄,不吸香烟,没有任何鼓舞情绪、振奋精神或休息的东西:只是短暂而不丰富的进餐,与偶然的邻座进行轻声的、短暂的、礼貌而不深入的交谈(就像一个已经多年不惯于交谈,并且害怕被问起太多的人一样)。 重新上楼回到那个细长、狭窄、寒酸、冷清的带家具的租来的房间,桌上堆满了数不清的纸张、笔记、论文和修改稿,但没有鲜花,没有装饰,几乎没有一本书,也很少有信件。身后的角落里是一个沉重粗笨的木头箱子,那是他唯一的财产,里面有两件衬衫和另一件破旧的西服。剩下的就只是书和手稿了,还有在一个托盘上的数不清的大大小小的瓶子和药剂:对付那常常一连几小时使他无法思考的头痛,对付胃痉挛,对付痉挛引起的呕吐,对付内脏迟缓,最主要的是对付失眠症的可怕药物三氯乙醛和佛罗那。一个药物和毒品的巨大宝库,但在这间异乡房屋里那空虚的寂静中却是他唯一的帮手,在这里,他除了以短促的人为手段强迫自己入睡以外无法得到休息。裹着大衣,披着羊毛围巾(因为那个糟糕的炉子只是冒烟却不供暖),一对镜片吃力地贴向纸上,冻僵的手指连续几个小时急促地写下一些事后他那混浊的眼睛自己都无法辨清的字句。他就这样连续几小时地坐在那里写着,直到眼睛开始灼痛、流泪:如果有人同情帮助他,为他代笔一两个小时,那这就是他生活中少有的幸福之事了。天气好的时候这个孤独的人就出去散步,总是独自一人,总是只有他的思想相伴:路上从来没有问候,从来没有一个伙伴,从来没有与熟人的相遇。他讨厌阴暗的天气,雨和雪会使他的眼睛发痛。

前言

一个凡人越难解放他自己,就越强烈地触动我们的人性。    ——康拉德·费迪南德·迈耶    (Conrad Ferdinand Meyer)    像在上一本三部曲《三大师》中一样,在这本书里,我再一次将三位作家的肖像在一种内在共同性的意义上联系起来;但这种内在的统一性将不再是一种比喻上的共同性。我不想探寻任何思想家的公式,只想刻画思想的形式。如果说我在书里总是有意识地把几个这样的人物安排在一起,那这恰如一种某些画家所采用的方法,即喜欢给他的作品找到一个合适的空间位置,在这个位置上,光线和反光互相交织、互相作用,通过对照将不同类型之间的那些原本隐匿着、现在却很显著的相似之处展现出来。我一直觉得对比是一个起推动刻画作用的因素,我喜欢以它为方法,因为使用它时没有强制性。公式在多大程度上使对象变得贫乏,对比就在多大程度上使对象变得丰富。它以一种出人意料的反射来照明,用空间的深度来做独立作品的画框,从而提高了画作的价值。最早的语言肖像画家普鲁塔克已经认识到了这种塑造的秘密,在他的《对比列传》中,总是同时对一个希腊人物和一个罗马人物进行类比式的描绘,以便使他们个性背后的精神投影,使他们的类型显得更加清晰。我试图在一个相近的精神领域,即文学一性格学领域达到与这位传记一历史学领域赫赫有名的前辈所取得的相似的效果。这两本我想题为《世界大师——精神类型学》的书,只是即将产生的一个系列中最早的两本。但我绝不是想为天才人物的世界强行建立一个生硬的体系。作为一个富于激情的心理学家、一个渴望去刻画的刻画者,我只是将我的肖像艺术运用到这种艺术本身驱使我到达的地方,只是以那些我感到自己与之密不可分的人物为对象。这就从我内心里为任何完备配套设定了限制,而我对这一局限丝毫不感觉遗憾,因为这种必要的断片形式只会吓着信仰创作的系统性的人,他们自以为是地认为,精神的无限世界可以被挖空心思地想象得面面俱到。然而这个庞大的计划吸引我的却又正是这种两重性,即它既触及了无限,又给自己设置了边界。就这样,我用这双令自己也感新奇的手缓慢而充满激情地继续建造这座始于偶然事件的建筑,一直建到高悬于我们生活之上的那一小片不确定的时间的天空。    荷尔德林、克莱斯特和尼采,这三位英雄人物在生活的外部命运上就具有不容忽视的共同性:他们都属于同一个星相方位。三个人都被一种极强大的、在一定程度上超自然的力量驱赶出他们温暖的存在,卷进了一个毁灭性的激情旋涡中,过早地终结于可怕的精神错乱、致命的感官迷醉以及疯狂或自杀中。他们与时代毫无联系,不被同时代人所理解,如流星般闪耀着短短的光芒迅疾地冲进了他们的使命的暗夜。他们不知道自己的道路和自己的意义,因为他们只是从无限驶向无限:他们生命中的跌宕起伏几乎从不接触现实世界。某种超乎人性的东西作用于他们内心,这种力量超越了他们自身的力量。    ……    人们还可以推演出对魔鬼的主人和仆人这对创作上的矛盾体的上百种对此,而我只想再选择那种永远都最清楚明了的几何对比法。歌德的生活公式是一个圆:闭合的线,生存的尽善尽美,永远回归到自身,从确定不移的中心到无限总是相同的距离,从中心向外全面地扩展。因此在他的生命中就没有任何真正的巅峰,他的创作也没有任何顶点——任何时候,在任何一个方面,他的本质都在圆满地向着无限生长。相反,魔鬼性的人的表现形式是一条抛物线:快速、强劲地沿着一个单一的方向上升,骤然地转变,急剧地跌落。他们的至高点(无论是创作还是生命中的时刻)已濒临跌落点:就是这样,后者神秘地与前者汇合在一起。因此,魔鬼性的人荷尔德林、克莱斯特和尼采的跌落是他们的命运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只有跌落才能完成他们的心灵肖像,就像只有下落才能使抛物线这一几何图形得以完成。而歌德的死却只是已完成的圆上一个不引人注意的微小部分,对他的生命肖像并无本质的影响。事实上他也不像他们一样死得很神秘、很有英雄的传奇色彩,而是死得平凡安详,像一个德高望重的族长(民间传说徒劳地发明了那句“多一点光”以赋予他的死亡一种睿智的、富有象征性的色彩)。这样的生命结束了,只是因为它已实现了一切,而那些魔鬼性的人的死亡却是一种跌落,一种燃烧的命运。死亡补偿了他们生活的贫瘠,而且还赋予他们一种神秘的力量:谁有悲剧式的一生,谁就有英雄般的死亡。    热情地付出,直至在自然中消亡;热情地保留,在一种塑造自我的意义上——这两种与魔鬼斗争的形式都要求心灵具备最高的英雄主义,两者都带来了精神上的伟大胜利。歌德式的生命之圆满与魔鬼性诗人的创造性跌落——两者都完成了精神个体的相同的、唯一的任务:向生命提出无限的要求,只是不同的类型在各自不同的塑造意义上。如果说我在这里把他们的性格对立地放在了一起,那只是为了通过象征使他们双重的美更加清晰可见,而不是为了引出一个裁决,更不是为了推进那种目前还在流行的、非常乏味的医学解释,说什么歌德是健康的,那些人是病态的,歌德是正常的,那些人是反常的。“病态”这个词只适用于不具备创造性的低等世界,因为一种创造了不朽的病态已不再是病态,而是过分健康、极度健康的一种表现形式。即使魔鬼性处于生活的最边缘,并且已经探身出去,探进那不可触及且从未被触及的领地,它也仍是人性的内在主体,也仍在大自然的范围之内。因为就连大自然本身,这个几千年前就已经算定了种子生长的规律和胎儿在母腹中的期限的大自然,这个万法之宗,也一样有这种魔鬼性的时刻,也一样有感情的爆发和洋溢,在这种时候——在雷雨中、在旋风中、在泛滥的洪水中——它的力就会危险地扩张,最后到达自我毁灭的极致。连它也会偶尔——当然是在很少有的时刻,就像魔鬼性的人在人类中那么的少有!——中断自己平静的进程,但只有在这种时刻,只有在它的过度之中,我们才能看到它的适度。只有这稀有的时刻才扩展了我们的思想,只有面对强力时的战粟才提升了我们的情感。因此,不同寻常永远是衡量所有伟大事物的标准。而且——即使是在各种混乱的和危险的形象中——创造性也永远都是一切价值之上的价值、一切意义之上的意义。

内容概要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著名文学家、人物传记作家。出生于维也纳一个富裕的犹太家庭,中学毕业后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1900 年获博士学位。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流亡瑞士。1933 年希特勒窃取政权之后,为了反对奥地利与纳粹德国合并,放弃奥地利国籍,继续流亡海外。1942 年,与妻子一同服药自杀。
茨威格在小说、诗、戏剧、文论、传记等方面都有建树,还从事过文学翻译。其中尤以小说和人物传记最为著称。其代表作有小说《看不见的收藏》《象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等,传记《人类群星闪耀时》《与魔鬼作斗争:荷尔德林、克莱斯特、尼采》《三大师:巴尔扎克、狄更斯、陀思妥耶夫斯基》等。

书籍目录

引 言
荷尔德林
 神圣的群体
 童年
 图宾根画像
 诗人的使命
 文学的神话
 危险的相遇
 狄奥提玛
 黑暗中的夜莺歌唱
 许佩里翁
 恩培多克勒之死
 荷尔德林的诗
 坠入永恒
 绛色的昏暗
 斯卡尔丹内利
 重返时代
海因里希·冯·克莱斯特
 被追逐者
 未留肖像者的肖像
 病态的感情
 生活计划
 野 心
 戏剧强迫
 世界和本质
 小说家
 最后的联系
 死亡的激情
 没落的音乐
弗里德里希·尼采
 没有其他人物的悲剧
 双重肖像
 疾病的辩护
 认识上的唐·璜
 正直的激情
 走向自我
 南方的发现
 逃向音乐
 第七重孤寂
 深渊边上的舞蹈
 自由教育家

编辑推荐

《与魔鬼作斗争:荷尔德林、克莱斯特、尼采》编辑推荐:“历史上最好的传记作家”斯蒂芬•茨威格最凝练、最深入心灵、最具洞察力的传记,海子最爱的诗人荷尔德林,德国浪漫派代表作家克莱斯特,著名哲学家尼采,看大师如何写大师。1.作者茨威格在中国读者中享有广泛声誉,其传记风格独特,颇受好评,有“比罗曼•罗兰更好的传记作家”、“传记文学之王”、“历史上最好的传记作家”等美称;2.作者是大师级作家,所写的人物也是大师级;3.作品本身语言凝练,带有茨威格一贯的激情,深入心灵,令读者动容。

作者简介

《与魔鬼作斗争:荷尔德林、克莱斯特、尼采》是著名作家茨威格为诗人荷尔德林、作家克莱斯特和哲学家尼采所作的传记,讲述了这三位有精神病倾向的大师的生活历程,紧密结合他们的创作生涯,深入他们的作品,探索大师复杂的心灵与超越常人的精神容量,展现了他们独特的人生形态,深刻地揭示了人类心灵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图书封面


 与魔鬼作斗争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实在不应该如此潦草地读完这本书。茨威格是我读过最出色的传记作家。因为茨威格的传记,不只是写生平、写历史,而更是写人心、写人生。然而在读这本的时候,不知是因为我的心不在焉,还是被大量华丽抽象的语言所淹没,始终不能进入情节;读罢只有支离玻碎的感受。茨威格语言华丽,名言警句处处可见,在此就摘录一些印象深刻者,算是读后感吧(以下全为引用):-----------------------三个人都被一种极强大的、在一定程度上超自然的力量驱赶出他们温暖的存在,卷进了一个毁灭性的激情漩涡中,过早地终结于可怕的精神错乱、致命的感官迷醉以及疯狂或自杀中。我用“魔鬼性”一词指称那种原始的、本质的、人人生而有之的不安定,这种不安定将人驱逐出自身,使他超越自身,将他推进无限和本原之中。所有那些以探寻和冒险精神推动我们超越自身的天性和个人利益而进入探寻之险境的东西,都应归功于我们自身中那一部分魔鬼似的精神。天才们虽然具有最内在的相似性,但截然不同的生活观却使他们对现实采取不同的价值判断。一种创造了不朽的病态已不再是病态,而是过分健康、极度健康的一种表现形式。不同寻常永远是衡量所有伟大事物的标准。创造性也永远都是一切价值之上的价值、一切意义之上的意义。精神上最高贵的勇气永远是那种不带残酷性的英雄主义:不是毫无意义的反抗,而是对强大、神圣的必然性义无反顾地献身。没有诗人就没有神,正是通过诗人,神才成为神。合众为一,这就是神的生命,就是人类的天堂。即使人们并不尊重,神圣的也终归是神圣的。教育对于他就像对于每个德国人一样是生活的秘诀;并最终通过知识来认识生活自身,认识生活的“真正的”形式。我们无法断定,那被我们称为真理的东西究竟真的是真理,还是貌似真理。唤醒我们心中的野心是不负责任的行为。他将自己的痛苦生动地竖成了死亡这座不朽的纪念碑;一旦得到塑造的恩泽,所有的痛苦就都有了意义。重要的是永远具有活力,而不是永远活着。-----------------------语言在触及生命的本质、思想的深处时总是乏力的。聆听再多对人生华丽、精辟、深刻的语言描述,也未必会改变真实人生的走向——真实的生命往往是由那些原始的、本质的、动物性的、非理性的力量驱动的。但是语言和思想的力量在于,它将一些人类所共有的体验进行了抽象,使得个体的感受得以在群体中共享。在这个共享的过程中,某些个体可以从别人的语言中发觉自己曾经有过、却未被重视的生命体验;这时语言就对个体生命产生了激发和影响的作用。思想家,其使命就是发掘、创造这些共同体验之语言,从而激发和影响人类的个体生命。
  •     茨威格的文笔是华丽的,写魔鬼性的人让人反倒羡慕这魔鬼的魔性。有的书适合年轻时读,奔放不羁,总喜欢把与众不同等同于自我、个性,这种书过了一段时间之后读,忍不住冒汗,不知道该欣慰自己曾经年轻还是该对自己年轻时候无故高远的心一笑了之。重读这书让我始终有这种感慨。茨威格爱把歌德拿来对比。不久前,获得诺奖的莫言也讲了一个和歌德有关的故事:歌德和贝多芬在路上并肩行走。突然,对面来了国王和大批贵族。贝多芬昂首挺胸,从贵族中挺身而过。歌德退到路边,毕恭毕敬地脱帽行礼。莫言说:年轻时候认为贝多芬了不起,但到了今天这个年龄,觉得更需要勇气的是歌德。不幸的是,现在的我,认同莫言的道理,因此,歌德之于“任何时候,在任何一个方面,他的本质都在圆满地向着无限生长”,在今天的我看来,是一种世事修炼打磨之后的境界。因此,在这种心态下看这本书,我不再为荷尔德林、克莱斯特甚至尼采的坎坷心路或者精神求索而嘘嗟。不过,好在一点,我知道:这个世界上有的人,他们的生命、他们的生活与我不同,他们执着自我而不肯俯就,宁愿绚烂地爆裂而不肯圆融地活着,我做不到,却还没有丧失欣赏的心。茨威格毕竟是搞文学的,他对康德的评价比较独特:“在文学领域,他长期地阻滞了每个热衷于他的作家的发展——一个只有大脑、只有思想的人,一个巨大的思想冰块怎么可能去润泽一群真实的幻想生物呢?”在文艺和思想领域,这或许引出的是“诗与思”或者“科学与艺术”论争话题。在当下,当康德对浪漫主义的冲击泛化为现代的背景,而我们既未能复得返自然,又未能找到内心那种自在真如,甚至歌德(呵呵,《诗与真》)也靠边站了,这种我思与幻想之间的沟壑,几乎必然地成为心为物役的一种表达方式:指引我们的既不是魔鬼,又不是上帝,前者,我们魔性消亡殆尽,后者,我们压根不信。有一天,我们会把荷尔德林、克莱斯特、尼采都忘记掉,连欣赏的能力都失去,并且潜意识中树立另一面旗帜:心可以粗糙,物质则须精细,并且从容地把“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解释成买得起一栋海景房。

精彩短评 (总计84条)

  •     茨威格写传记写得很到位
  •     不错哦!和店里卖的一样!味道也不错!
  •     尼采部分在kindle上读完,全书三个人物只围绕“魔鬼性”三个字,茨威格的哲学背景让他深入到了人物中去,自己被完全隐去了。撕裂、激荡、魔鬼性、庸人、自我、深渊、累积、健全,连带过的歌德写的都很好,部分词句甚至适于青年群体的新闻报道写作。阅读速度降低,慌。@川大望江
  •     两年后看了另两篇,以为已经不会哭了,还哭,咋办。一面嫌他写得太热烈太磅礴太“文采斐然”,生怕被大段大段的形容和比喻骗了,忍不住怀疑他把心灵的宝贵和危险都提高到如此程度的可靠性(精神分析解读的第二个模式),却又不得不哭,感觉在小心又热忱地,甚至不是以赞美而是带着对殉道者的虔敬的痛苦,靠近他们。(两年前:“看茨威格写尼采方知歌德的伟大”hhhhhh)
  •     2017年补作业第11发:2013年读过《与魔鬼作斗争——荷尔德林、克莱斯特、尼采》
  •     茨威格,你在书中也被魔鬼附身了,华丽丽的文笔掩盖不了内容的不充实,对三位怪才、鬼才更多是种同理心的臆想,作为传记你看不到完整的生命轨迹,作为思想评传,显然茨威格不是合适的作者。
  •     精神病患者与自己的战斗。ps,男神为偶像写传时,就像Master Chef最终集的评委
  •     驕傲、雄心勃勃、罪孽深重、心思卻又純淨到遠超凡鄙,憎恨世界、憎恨自己、憎恨到語無倫次、憎恨到癲狂!你們是我最真摯的弟兄,無月的夜中旅人枕藉的星。
  •     茨威格的传记比小说写得好太多了
  •     茨威格的作品读了很多,对他的风格有了一个更明确的认识
  •     他们是在替全人类承担起一种苦难而光辉的命运。人类是有罪的;我们对天才亏欠的实在太多。R.I.P.[white chrysanthemum],[white chrysanthemum],[white chrysanthemum];[white chrysanthemum]&[white chrysanthemum].
  •     读时,请配乐 Má Vlast (My Fatherland): Vltava (The Moldau River)
  •     如果你仅仅只是想看一本小说,想了解荷尔德林、克莱斯特、尼采所经历过的故事,你就会很失望。但是,书中的写作手法非常文艺、非常意识流、非常具有“散发性思维”,更像是一份颇具文艺色彩的研究报告,而你又偏偏是这种类型的人且真心地热爱文学艺术,那么,你可以留下收藏。
  •     茨威格带领我们这些精神病人游览三位神经病人(荷尔德林、克莱斯特、尼采)的内心世界。
  •     又一个窝在书店的下午,最近总是看到荷尔德林。
  •     茨威格的传记不是很注重史实,是以作家注诗人,把握三诗人的情感。可以百度生平配合这本书一起看。
  •     不疯魔不成活啊!
  •     一切传记都是自传,茨威格选取这三个疯狂的天才作为传主,其实塔基的内心就是无比纠结的。
  •     不太喜欢茨威格这种传记的写法。以自己的感知揣测他人的想法至多只能是一个有益的尝试。欲为上帝失控。
  •     好书,很不错,孩子爱看书。
  •     正如茨威格所写的“荷尔德林完全意识到了自己的悲剧命运;像克莱斯特和尼采一样,这种悲剧式的毁灭感提高了他们生命的高度……”愈是清醒的智者,亦即茨威格所言的ein philaleth,他们愈是看不慣尘俗的卑微琐碎与人心的险恶、诡谲,越是想逃遁……这也许也是我对于此世的感受。
  •     很震撼我的书。
  •     写人物如泣如诉,浓厚的个人风格,大爱论述尼采唐璜的那一段
  •     花了不少时间才看完这本书。和《三巨头》一样,这样的书都很艰涩难以顺畅的读下。每每看完一章都要隔段时间,才有干劲再次翻开。
  •     果然低潮期就是要看传记;如此渲染笔法,知道尼采也过得这么惨我就放心了。
  •     荷尔德林,尼莱克斯,尼采,到底谁是那个魔鬼?尼采自誉为太阳~
  •     我是因为看尼采的《查拉斯图拉如是说》而买的这本书,写得非常好,看完之后再去看尼采的著作就豁然开朗的。
  •     茨威格的文笔太华丽了,传记写的像诗一样。
  •     神书,文笔华丽,感情激烈,有强烈的阅读快感。我几乎是已读出声的方式将这本书看完的。读到口干舌燥时,喝口水,继续读。给五颗星。
  •     略览
  •     长句翻译太拗口了,许多句子颠来倒去让人犯晕。茨威格语言华丽得一逼,形容词和比喻句不要钱满篇大甩卖。他写的传记尤如角色附体,进行戏剧化的重新演绎,主观性相当强,但不失为真诚动人。
  •     看了前10页,默默合上了这本包装很不错的书。。。实在好深奥~~和我看过的名人传书有点不同。。。我喜欢像《约翰克里斯多夫》那种从小到大,有哭有笑的人生经历~而这本书可能限字数,写的很概括,虽然很多引用了名人自己的作品并加以解释,但是觉得很难懂,而且同一个含义反复强调了好多遍,看的有点烦了~~所以还是决定等做好心理准备再继续看下去。。。其实这本书的标题我很喜欢,因为我们每个人也都在与魔鬼作斗争,而这个魔鬼不是别人,正是自己啊~~~
  •     只认识两个就足够了,茨威格的人物传记很好很好,书的纸质不够好,但内容已经很闪光了
  •     纸张对不起内容
  •     语言在触及生命的本质、思想的深处时总是乏力的。聆听再多对人生华丽、精辟、深刻的语言描述,也未必会改变真实人生的走向——真实的生命往往是由那些原始的、本质的、动物性的、非理性的力量驱动的。到底怎样才能使存在自己说话,这个问题使得每个具有敏感心灵的人全部深深卷入其中无法逃脱。
  •     名人传记很好看,这本很有特色,我很喜欢看。
  •     质量更差,别扭的出版
  •     1.茨威格在此指稱的“魔鬼性”大抵等於”酒神精神“。但將這一切說成”魔鬼性“?未免也太小瞧天才了。”高貴的,痛苦著的心靈“,必然是自願,自發追求痛苦,激情與無限。否則只是軟弱的奴隸遑論高貴。卡夫卡:”如果没有这些可怕的不眠之夜,我根本不会写作。”都是相同的,“天才”無選擇權的接受“魔鬼性”,但其與“魔鬼性”之間絕非鬥爭關係,他們在“魔鬼性”支配下已自認是“魔鬼之子”在狂熱中交出自我作為偉大激情和天才的獻祭。2.”他們與時代毫無聯繫,不被同時代人所理解“,恰恰相反只有他們是時代之子,其他人生活在時代之後,他們靠攝取前一個時代的精神存活,他們”反前衛“”反先進“”反天才“,都是反對當下而已。3.比《Sternstunden der Menschheit》好多了。茨威格太煽情
  •     茨威格的书,我是有一本看一本,一贯的风格!
  •     这是关于三人精神的传记。
  •     若非洞悉魔鬼全部秘密的人,定不会对“中魔之人”如此精彩绝伦地滔滔不绝。一个优秀的传记作家也定然是眼光“毒辣”的人性类型学家,这点从贯穿全书的“雕塑性”(歌德)与“音乐性”(“中魔之人”)的精妙对比中可见一斑。歌德在《谈话录》中论及天才与Daeom(中译“精灵”)的关系,这Daeom应该就是茨威格所说的“魔鬼性”——一种“将人驱逐出自身,将他推进无限和本源之中”去的神秘的力与“不安定”,从这重意义上说,天才首先是个强度问题。
  •     可能是老了太华丽抽象的辞藻让我阅读速度达到近来最低水平 不过“同理心臆测”在我这在此时是褒义词
  •     此书是一本人物传记,但茨威格不是简单的介绍生平,而是对人物从精神层面进行了全方位的解读。作者在向大家展示荷尔德林、克莱斯特和尼采的精神世界时,用了诸多巧妙的比喻,能把“精神”或者说是“心理状态”如此形象地刻画出来,着实不易。同时,被荷尔德林的激情,克莱斯特对死亡的热情,尼采的孤独深深的震撼了。悲伤真的是艺术的基调,文学和音乐从来没有分开过。
  •     乍一看好像每那么顺,在往下读就独处德语那种长句套长句的气势来,华丽优美又未流于表面的浮夸
  •     这本书甚合我意
  •     我不了解的故事
  •     !!!
  •     心灵交流,写的很不错啊
  •     其实只看了荷尔德林的那部分。克莱斯特和尼采的篇章还没看完。翻译得还是不错的,茨威格本身就是一个很有激情的人,其笔触也是撩动情怀,写荷尔德林的部分有些段落让我几乎想为这个孤独者悲叹并且流泪。天才身上总有种相似性,他可能也在此三人身上找到了自我。茨威格最终也殁于自毁,他是个文字的天才,真的。
  •     人,向死而生! 但,至少要有诗意和远方! 做纯粹的自己, 透明、澄澈、无垢, 即便被拉进魔鬼的深渊, 那又何妨!
  •     内容很好,可惜书的银装质量有问题
  •     茨威格的作品,必收,很喜欢。
  •     因为尼采而看,没看克莱斯特,用时3h~ 看完之后对歌德产生兴趣了……尼采的伟大与疯癫,实在不像个处女座生人
  •     这书质量不错,内容很深入,适合从事艺术创造的人读
  •     迷乱的灵魂,不安的心灵,纯洁之子
  •     特别的人物,特别的文字
  •     挺满意,特别喜欢看名人传记。
  •     估计茨威格心里也有一只魔鬼
  •     喜欢这三个人,虽然地中间这个诗人了解的并不多,是一部不错的传记,有热情有分析,深入浅出。
  •     以前对茨威格不感冒,但是看了他写的荷尔德林和尼采,才发现茨威格之大笔如掾。尤其是将歌德作为鉴照来看他们,这确实是一个很好的角度,很有启发。本来为是茨威格的发现,后来才发现在艾克曼的《歌德谈话录》里歌德不下三次谈到了“魔性”或“魔灵”的问题。
  •     无论是荷尔德林、克莱斯特、尼采都有一只不能驯服的魔鬼,不能与之和谐相处,他们必须让自己成为魔鬼,甚至超越魔鬼。而茨威格最后也被这只魔鬼吞噬。与之比较的歌德,也许就是一个很棒的驯兽师,能够与魔鬼同行。作为普通人,如果也有一只魔鬼,顶多是一只四不像,平庸又装腔作势。
  •     非凡的洞察力,直指人物心灵的最深处!震撼……
  •     才读了荷尔德林 就……
  •     书不是比较可以,就是风格上有一些不太适应的感觉。
  •     纯粹为了尼采而读的著作。茨威格写尼采真是入木三分!来,让我们看看这位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个人主义者!尼采与他的病,尼采与他的超越,现在读来,都像是发生在远古的传说。他是人类世界最后一个完整的人。。
  •     我是无信仰的人,所以对于这本书里面涉及耶稣、神这类的诗,不感兴趣,人物传记部分还可以看看。
  •     最近对尼老人家比较感兴趣~~~
  •     大爱茨威格,一直在买他的书。从来都是对的起期待。推荐他的唯一长篇小说《焦灼的心灵》
  •     茨威格浓重的笔墨恰恰适合去描摹这三位天才的怪胎。
  •     一直没看呢,没时间,趁清明放假看一下。看过《人类群星闪耀时》,特别喜欢,不知道这个怎么样
  •     很少看传记看的这么着迷,作者的文笔没得说,翻译的也不错。看的心潮澎湃,大师不愧为大师。
  •     一直期待看这本书,翻了一下不错!
  •     诗一般美丽的文笔,三个性格迥异的主人公。作者将三人与歌德席勒等文豪进行了对比。前者在魔鬼凝视之下,脱离现实,游离于精神彼岸,命运之癫狂的赌徒,后者则是同时驾驭现实与精神,不断投资收益巩固的资本家。魔鬼代言人的特征:要么完全胜利,要么完全毁灭,魔鬼不喜欢循序渐进的细嚼慢咽。
  •     弗里德里希荷尔德林是我中文EE的主角。
  •     相比对自己道德过于严格的克莱斯特,强烈的尼采,还是书中描写的纯粹的荷尔德林更能引起共鸣
  •     放弃,搞脑子搞得不清晰,可能是翻译有问题,哈哈
  •     令人感动!
  •     传记经典
  •     很不错,是我要的书,看完后再分享。
  •     看这本才能明白茨威格为什么是大师。
  •     茨威格写的很好。从心理方面着手,比单纯记事的传记精彩多了。
  •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黑若蜜。荷尔德林死宅男,克莱斯特撸管狂,只有尼采是真爱。茨威格真正做到了黑人如润物,呵呵细无声……
  •     形容词太多了乏。
  •     被激情主宰的天才们......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