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世界的另一端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9
ISBN:9787301174982
作者:良卷文化
页数:217页

章节摘录

站在泰国北部清迈的素贴山顶,朝西北方向望去,是一坡又一坡连绵的绿色密林,这些密林里藏着许多故事。在盛开的罂粟花丛里,有“毒王坤沙”的海洛因大本营、有当年溃兵的窝点、有与世隔绝的山区土著部落。在这些土著部落中,长颈族总是吸引着外人惊异的目光……“长颈族”是外人的通俗称呼,这个部落真正的名字叫“喀伦族”。他们原本是一支缅甸山区部落,居住在深山密林里,过着与世无争、自给自足的耕作生活。这个部落的女人一生都保持着在颈项套上铜环的传统习俗,最多可以达到32圈,重达20多公斤。在铜环的作用下,女人们的颈项被拉得很长,最长据说达到32厘米。这便是“长颈族”得名的由来,充满了惊悚的意味。在密林里生活的日子,让长颈族部落的人们遗忘了很多记忆。他们是如何起源的?从哪里来?在这个世界已经生存了多少年头?即使长颈部落内学识最丰富的老者,也无法回答这些问题。他们的目光在丛林的迷雾中显得虚无缥缈……最大的一支长颈族部落生活在一个叫湄宏顺的地方。部落里的长者说:许多年前,为了寻求更安定和美好的乐土,大约二三十人的长颈族先祖组成一个迁徙的队伍,翻山越岭走了几天几夜来到这里落户,留在了山清水秀的湄宏顺。“湄宏顺”在泰语里的意思为“雾之城”。如今,长颈部落在此繁衍生息,已经有大约200人,形成了一个海拔3 000米的山区小镇,空气清新,风光旖旎。虽然在岁月的风沙中,长颈族的很多历史记忆被湮没,但女人佩戴铜环的习俗却坚强地传承下来了,保持着与远古先民们相同的本色。正因为部落的很多记忆都已模糊,所以关于这个习俗的起源也众说纷纭。比较通常的解释有三种。第一种说法是,长颈族的祖先世世代代都生活在森林里,与猛兽为邻,而铜环发出的声音有着驱赶猛兽的效果。第二种说法则跟土著部落之间的战争有关。为了不让部落中的女人被别的部落掠去,长颈族就采用佩戴铜环方式拉长女人们的颈项,让女人们变得丑陋。不料,当初无奈的丑化方式,现在却变成了这个部落独特的审美观。第三种说法最为浪漫。长颈族是一个崇拜龙凤的民族,男人都要追求做龙,女人都要追求做凤。女人从小在脖颈上套圈,将脖颈拉得长长的,并微微前倾,加上手臂和小腿上的铜环,走起路来像凤凰腾飞的姿态。如今,部落的人们早已不再追究佩戴铜饰习俗的由来,他们相信这是财富与美丽的象征,习俗代代相传。佩戴铜环让颈项变长,如果这是一种美丽,但那也一定是残酷的美丽。部落里有专门从事缠铜圈的技师,女孩在缠环之前要先做好几个小时的推拿按摩。缠环结束后,女孩家人要请全村人一起来热闹庆祝一番。当所有人欢歌笑语时,没人会注意到女孩子眼眶里的泪水……最开始佩戴铜环的时候,她们皮肤被磨得又热又痒,一抓就会皮破血流。长久以来,长颈族女人能做的只有默默忍耐疼痛,慢慢习惯。最难捱的季节是夏天,此时脖子上的铜环会被炽热的阳光烤得滚烫,让皮肤难以忍受,而她们只能去河里泡着,用最原始的办法给铜圈降温,以熬过炎炎夏日。为了保护脖子,女人们用祖传草药来清洗自己的脖子。在层层沉重的铜环支撑下,女人们的头颈骨已经严重退化,到成年之后,她们的头颈已经无法自由转动,而且不敢取下铜环——失去了铜环支撑的脆弱脖颈会轻易折断。长颈族女人的脖子是连自己的丈夫也不准窥视的禁地。她们一生中只有在结婚、生子以及去世时才会取下铜环,露出伤痕累累的脖子。……

书籍目录

飞翔在东非草原的红衣马赛人
崇拜处女神的祖鲁人
爱斯基摩人:北极冰雪大地的孩子
流浪在茫茫海洋的莫肯人
桑布鲁人:像蝴蝶一样翩翩起舞
纳瓦霍人:二战中创造奇迹的风语者
达尼人:从石器时代走来的遗民
隐居在芦苇与湖泊中的乌鲁人
潜藏在亚马逊密林深处的食人部落
摩梭人:“东方女儿国”的玫瑰
马拉维人:他们的美食是白蚁田鼠
蛇人神秘的东南亚流浪部落
带着泥头盔的阿萨罗泥人
阿斯马特人:砍下敌人头颅祭奠祖先
卡拉莫贾人:娶处女是最大的耻辱
与雄鹰为伴的哈萨克人
以伤痕为美的哈默尔人
卡鲁人:唇上打孔插满鲜花和羽毛
用铜环拉长脖子的长颈族人
莫西人:下嘴唇上安装盘子
阿卡人:满口黑牙才能算美人
在下巴上镶嵌木棍的佐埃人
大三尼奇人:奥莫河谷中最原始的野性
毛里塔尼亚人:只有足够胖才能出嫁
灿烂古文明里走来的玛雅人
辛巴人:红皮肤的游牧部落
毛利人:脸上文着黥纹 ,跳舞吐舌头
体型如同电冰箱一样的萨摩亚人
布须曼人:绘出壮观的非洲历史壁画
用生命博取蹦极快感的瓦努阿图人

编辑推荐

将渺小的自己,投入无限的世界里,探寻那些未知的人和事,直到生命的尽头。

作者简介

《到世界的另一端:发现部落》中有原生态的部落文化,对都市里的现代人充满了强烈的吸引力。世界上分布着很多鲜为人知的部落,《到世界的另一端:发现部落》通过对这些部族的介绍,生动还原了在“世界另一端”的这些神秘部落的生活状态和风俗习惯。

海报:

图书封面


 到世界的另一端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每一个中国人,即使不能熟背《桃花源记》,也绝不会陌生“世外桃源”这个词,它千百年来都象征着美好、自由、与世隔绝。然而,陶渊明似乎还缺乏一点创造力和想象力,他笔下的桃花源是这个样子的:“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的人们除了“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生活上和外人是类似的,也吃鸡喝酒,也住屋舍,连衣着、发型都一样。如果陶渊明的描绘还不足让我们大开眼界的话,自然界的创造力是远远超越了我们的想象了。层层叠叠的原始森林像散不去的绿色浓雾萦绕着大地,此起彼伏的高山像一张巨网将山谷束缚,无边无际的沙漠蒸腾着干燥的空气,天地茫茫的北极封冻着寂静的冰川。地域的分隔在时间的发酵中造就了许许多多不为外人所扰的桃花源,我们把它们叫做——部落。《到世界的另一端:发现部落》这本书带我们来到30个风景奇特的部落,乌鲁人用芦苇编制的浮岛,金黄耀眼,浮在幽蓝的湖面上;爱斯基摩人住在暖和的冰屋里,带着雪橇犬猎取海豹;摩梭人在美丽的泸沽湖上划着小船,唱着天籁般的歌谣;得益于当地特有的面包树,果实切成片烤一烤就可以吃,萨摩亚人有着电冰箱一样的体型。如果说奇妙的文字给人以无限的遐想,书中精美绝伦的图片就给了我们遐想的依托。这里有真正的蓝天、绿树、黄沙、白雪、七彩虹,以及各色的衣服、金属的饰物、多彩的纹身。“红、黄、绿”的泛非洲色彩透露着天然的质朴,也彰显着生命的热情。自然风景和衣着饰物是第一时间触动我们的东西,而历史传承下来的精神信仰和美的标准则可以久久地震撼我们。许多部落崇拜祖先,阿斯马特人会砍下敌人的头颅祭祀祖先,达尼人将头领的遗体在烟上熏制成木乃伊。许多部落尊重女性的贞洁,而对于卡拉莫家人来说,娶处女是最大的耻辱。对于女性的美的标准,很多已经无人能解释:莫西人在下唇安装陶盘;长颈族人用铜环拉长脖子;哈默尔人以伤痕为美;毛里塔尼亚人只有足够胖才能嫁出去。在一个越小的空间,时间似乎就被拉得越慢。当国际化的我们用几十年就接受了电子产品的普及,原始部落似乎用千年时间过着不变的生活,只包含最基本的生存繁衍和最渊远的习俗信仰。这些习俗信仰也许代代相传无可溯源,历史长河带走了太多我们无从追溯的过去。这样的生活也许和他们的土地一样贫瘠,然而这一切并没有摧垮他们的尊严和意志。他们骄傲,顽强,忠诚,反而让我们对文明人的圆滑、怯弱感到一丝内疚。他们崇拜太阳、月亮、土地、火焰和庄稼,在他们质朴的野性下,我们显得浮躁,甚至虚伪。有的部落所在地区的政府为他们送去了食物和现代化的电器,试图“帮助”他们,而一些部落如危地马拉的玛雅人,已经逐渐接受了外界的文明,只保留了属于原始部落的一点标记。我不禁怀疑,我们应该以“文明人”的身份接触、帮助、同化这些部落吗?还是应该相信自然的安排,允许人类各自过迥异的生活?部落的人又愿意接受我们的打扰吗?还是像《桃花源记》所说“不足为外人道也”?所谓的“文明的”与“原始的”生活,本没有对错可言。当我们的心里塞满了日程安排的疲惫、烦躁,以为工作、考试、上网、应酬就是生活的全部,以为全世界人都在这样地生活着的时候,不妨看看在世界的另一端,有着怎样奇特的异域风情,美丽的的生命色彩。将自己的心,留出一个空间,给未知的人和事,就不会觉得那么不堪重负。
  •     当我们以为现代化的车轮已经碾过世界的每个角落,所有人都在享受着先进科技的荫蔽,那么我们错了。在世界的另一端,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聚集在一个个偏远、孤立的部落里,远离现代文明,维持着几百年前的生活方式和习俗。《到世界的另一端:发现部落》图文并茂地给展示了30多个风俗各异的部落,这些从各大洲挑选的部落,散落在亚马逊丛林、非洲草原、东南亚密林、北极雪地里等,他们保留着钻木取火、放牧狩猎、男耕女织的生活样式,他们以传统的生活和传奇的故事吸引着我们。原始部落之我们,昭示着另一种生存的方式,在今天,摒除一切现代科技产物,生活同样姿态百千。迥异的地理环境导致了不同的生存方式,不同的生存方式孕育了别样的审美,部落独特的人文景观令人惊艳:生活在东非肯尼亚平原上的桑布鲁人喜好花布彩衣,有着蝴蝶部落的美称,节日时女人们会带上五颜六色的项链,从脖子一直堆到肩上,层层叠叠由于一个漂亮的“项链笼”;中国有着“女儿国”之称的摩梭族是中国最后的母系社会,保留着“走婚”制度,家庭中男不娶,女不嫁,女子终生生活在母亲身边;非洲的马拉维人则是重口味的部落,他们什么都敢吃,尤其喜欢白蚁和田鼠,白蚁可生吃、油爆、晒干作咸菜、蒸熟作卤味,田鼠则会被风干或者腌制后穿成串沿街叫卖;南亚流浪部落的蛇人则和蛇建立了良好的友谊,艺人们吹着“莫力”,眼镜蛇就在悠扬的乐声中高高地抬起头,吐露猩红的信子,翩翩起舞;巴布亚新几内亚的阿萨罗泥人在节日时则会重新装扮上当年祖先们应付敌人的装备,用白色石灰涂满全身,戴上造型各异的头盔,手戴竹子做的指套,欢快起舞;新几内亚岛的阿斯马特部落人有着十分血腥的祭祖方式,他们会砍下敌人的头颅,带回村里,把头颅烤了剥去头皮,吃掉脑浆,然后用剩下的头骨祭奠祖先;埃塞尔比亚的莫西人又被称为“盘唇族”,那里的女人下唇被大大小小的陶盘撑得圆鼓鼓的,就像拖着一条惊人的大舌头;泰国清迈的长颈族部落的女人一生都保持在颈项套上铜环的传统习俗,最多可以达到32圈,重达20多公斤,这些铜环只能在结婚、生子以及去世时才会被取下;……在这些部落生存的男人和女人,有着不同于现代人甚至让现代人咂舌的传统,这些传统基于他们的周围的自然环境,他们首要考量的是生存,凭借自身的力量和一些简易的工具,他们在自然的馈赠下存活下来,一代代延续血脉,形成了独特的部落结构和习俗。他们崇尚自然,敬畏自然,他们把自然和器物也融入到人的装扮中,譬如唇上打孔插满鲜花和羽毛的卡鲁人、在下巴上镶嵌木棍的佐埃人等。这种和时尚潮流无关的审美,散发着部落男人的阳刚和女人的多姿,带给人心灵的震撼。他们的独特是他们的生存智慧,正是为了保护部落中的女人不被其他部落掠夺,长颈族利用带铜环拉长女人的脖子来让女人丑陋,莫西人更为残忍地在女人下唇穿出肉窟窿装上陶盘丑化女人,可是天长日久,这样的做法逐渐改变了部落的审美标准,铜环成为财富和美丽的象征,唇环成为了美丽和勇敢的象征。当然长颈族的女人和莫西人的女人也为这样的美丽忍受了巨大的肉体痛苦和精神压力,莫西族的少女15岁就得忍受巨大的痛苦开始盘唇,因为撑的盘越大,自己出嫁是父母受到的彩礼就越多,而长颈族的女人长期在沉重的铜环的压迫下,头颈骨已经严重退化,成年后头颈已经不能自由移动,甚至不敢取下颈环,因为缺乏铜环的支撑而脆弱的头颈会轻易折断。这些独特的习俗,在生存之下,在时间之上,异化为成一种痛苦、扭曲、残忍的美学。当我们以现代人的眼光审视原始部落,他们会被打上“落后”、“粗鲁”、“野蛮”等标签,这种先进文明俯视落后文明的骄傲眼光是否应该怀疑?随着作者的镜头和文字走进这些部落时,原始景观一种极大的冲击力震撼我们的心灵,这种更自然、更原初的生存方式,也许才是最符合人性的选择。当我们披上现代化的盔甲,失去的是与自然的亲近、与族人的承继,还有人性中本该拥有的热血和野性。原始部落,扑面而来的是一股自然的味道。但愿这样的体验能够在现代化的浸透中,保有他们可贵的原生态。
  •     沐浴在现代文明光辉的都市人群,一边享受着他们引以为傲的生活方式,一边抱着猎奇的心态,以一种偏执的眼光看待那些未曾受到工业革命和“普世价值”影响的民族,并以自己的话语体系把他们称为“部落”——一种落后于主流发展阶段的社会形态。讽刺的是,当他们面临竞争社会中的压力和焦虑时,他们又纷纷通过旅游的方式,试图去追寻那些古老而传统的生活方式,并同样用他们的强势话语赞美他们的简单和纯粹。这一问题的症结在于高高在上的“文明”心态——自以为文明的人群力图推广他们充满利益争斗和尔虞我诈的生存模式。而无论怎样,他们始终无法否认,那些被他们指为原始和落后的文明形态,依然具有其合理价值。进一步反思,一条简单而理性的法则即浮现出来:生命的价值具有多元的表现形式,本无所谓对错,错的确是那种把自己的“文明”强加于他人的想法。如果你承认这条法则的合理性,那么你就会静下心来,以平等和学习的心态,去翻阅这本《到世界的另一端:发现部落》,去了解不同文明形态的独特价值。由北京大学出版社推出的这本精致的小书,讲述了世界上鲜为人知的30个民族的生活状态和风俗习惯。从飞翔在东非草原的马赛人,到灿烂文明里走来的玛雅人,从北极冰雪大地的爱斯基摩人,到流浪在茫茫海洋中的莫肯人,地球各个角落里,存在着世人未知和误解的生命形态。这些民族远离工业时代和互联网,过着和我们截然不同的传统生活。与我们所追求的物质辉煌不同,他们仍然在一种艰难的条件下固守那些古老而深沉的文明价值。书中配发的精致照片,以灵动的线条和真实的色彩,记录了这些古老民族的多姿多彩。在充满独特视角的摄影镜头之外,书中还阐述了这些与世无争的部族在面对物质文明入侵时的悲怆与无奈。在终年积雪的乞力马扎罗山下的金色草原上,生活着古老的游牧部落马赛人。他们据说是古罗马军队的一个分支,但至今仍保持着原始部落的某些习性。马赛人喜欢穿着像火焰一样鲜红的衣服,跳起独特的舞蹈,击着掌唱着歌,表达着对乞力马扎罗山的崇敬和感恩。他们呢居住在有藤蔓和灌木围成的泥屋里,用钻木取火的方式延续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生命,更用一种“立定跳高”的活动来祭祀所笃信的天神。当他们在风中舞动的时候,身披火焰的他们,是草原上真正的王者。纳瓦霍人原本是居住在加拿大西部的游猎部落,13~16世纪迁徙到美国西南部。1863年,他们迫于美军的武力胁迫,在无奈、愤恨和漫长的奔波劳累中,迁徙到了新墨西哥州东部。二战中,他们的民族语言帮助美军研制出一部卓有成效的军事密码,许多纳瓦霍人成为美军的助手,他们被称为风语者。战后美军为防止机密泄露,大量屠杀了那些曾为之效力的风语者。幸存者最终选择远离俗世,过着曾经的淳朴生活。在泰国南部安达曼海的苏林岛和缅甸的丹老群岛上,有一个以科旁船和海上小屋为家,被称为“海上吉普赛人”的莫肯人部族。他们有着绝佳的水性和天生的水下视力,依靠水下游泳捕鱼为生。他们没有国籍,不持有任何国家的护照,漂泊居住在海上,固守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和传统文化,过着几乎与世隔绝但却淡然惬意的生活。然而,随着现代文明的入侵,莫肯人被认为是过度海上捕捞的罪魁祸首并受到限制,没有国籍的他们又无法享受来自政府的社会福利,日子过得异常艰辛,他们欢笑无忌的生活蒙上了浓重的阴影……这些部族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为我们提供了学术研究的重要素材。一种文化的形成,通常会经历器物、制度和价值三个渐进的阶段。每一种生活方式,都有其独特的物质表现。通过这些物质表现,我们会发现蕴藏于其中的交往行为规则。对这些行为规则作深层次思考,我们可从中发现那些失落已久的古老价值。它们和现代文明所追求的终极目标是一致的,也正是处在文明焦虑中的现代人所亟需的,比如安宁、快乐和幸福。

精彩短评 (总计12条)

  •     图文并茂,大开眼界。剁手指,敲门牙,盘子嘴,行割礼......不同的部落会有不同的自虐行为,不过我们也没什么好惊讶的,如果早投生100年,我还要裹小脚呢。
  •     这一切描述都让人更想去接近那不一样的文明
  •     和发现建筑一样,这也是一本很有意思的书。我喜欢摄影,尤其喜欢文化摄影。这本书对我来说无疑是一本好书,书里所讲到的都是举世著名的部落,读这本书,就好像和作者一同完成了一次环球旅行,用文字的形式将部落里所蕴含的文化和视觉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这是一本好书!
  •     世界的另一端
  •     很不错,长见识了
  •     发现部落,也是发现所不知道的生活,活着并不止一种形态
  •     太有意思了~~希望这些部落都永久的保存下去,不要被现代科技所污染~他们虽然有残忍的习俗,落后的生活环境,不平等的男女待遇,但是他们是纯净的快乐的,这是我们现代文明社会人 无法达到的境界。
  •     书中配有大量彩图,故事很有新鲜感。要说文字部分,个人认为序言是写的最好的一个部分,在这个充满现代化的社会里,还有那么一群人保留着原始淳朴的生活习惯,况且还是和我们生活在一个地球上,觉得是一件挺有意思的事情
  •     翻翻可以了,别太认真...
  •     书本身不错,出发点也很好,只是我看完有点失望,好像这个世界没我想象的那么多样,我以为会有很多文化,习俗多样性会令我惊叹不已,可事实上这些部落的相同点比不同点要多,特别是牛羊。。
  •     只是偶尔找到的一本书,就被封面吸引了。第一篇马赛人就让我心里有种莫名的神圣与兴奋感。 他们远离现代城市的喧嚣安宁地生活在世界的另一端。
  •     食人族居然真的存在,盘唇族把我吓到了,看着都疼!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