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灯光

出版日期:2016-6-10
ISBN:9787219097603
作者:谢默斯·希尼
页数:152页

内容概要

【作者简介】
谢默斯·希尼(Seamus Heaney,1939-2013),享誉世界的伟大诗人、剧作家、评论家、翻译家。1939年生于北爱尔兰德里郡,1961年毕业于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当过中学教师,后回母校担任文学教师。二十多岁即以诗集《一位自然主义者之死》享誉诗坛。1972年 和家人移居爱尔兰都柏林。出版《开垦地:诗选1966—1996》《电灯光》《区线与环线》《人之链》等诗集、评论、戏剧多部,《踏脚石:希尼访谈录》对其生平和创作进行了全面解析。曾任美国哈佛大学修辞学教授,英国牛津大学诗学教授,获艾略特诗歌奖、毛姆文学奖、史密斯文学奖等一系列重要奖项。1995年因“作品洋溢着抒情之美,包容着深邃的伦理,批露出日常生活和现实历史的奇迹”获诺贝尔文学奖,被称为“爱尔兰继叶芝之后最伟大的诗人”。

【译者简介】
杨铁军,诗人,翻译家,评论家。生于山西芮城,1988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硕士毕业于北大西语系世界文学。1995年赴美国爱荷华大学读比较文学博士,后肄业转学计算机,现居美国。出版有诗集《且向前》《蔷薇集》《和一个声音的对话》,诗歌翻译《林间空地》(弗罗斯特)和《奥麦罗斯》(沃尔科特,即出)等,另有零散诗歌、翻译、诗论多篇发表。

书籍目录

辑一

在图姆桥村
鲈鱼
羽扇豆
从包里出来
巴恩河谷牧歌
蒙大拿
马厩
图尔宾之歌
边境袭击战
所知世界
……

辑二

关于他的英语作品
仿奥登
致齐别根纽·赫伯特的阴影
“要是他们还活着”
最后的时光
阿里翁
身体和灵魂
……
电灯光

译后记

作者简介

《电灯光》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希尼的第11部诗集,2001年出版,主要收集的是他1995年获诺贝尔奖之后几年的作品。薄薄一本诗集几乎包括了所有诗歌体裁:抒情诗、哀歌、十四行、歌谣、史诗、翻译、沉思性的组诗等,贯穿始终的主题则是诗人对过去的回忆,在或明或暗的光照下,显现奇迹和质感。希尼用他一贯的个人视角,咀嚼生活中喜悦或哀痛的片段,点点滴滴,亲切感人,毫无姿态。在个人生活的坚实基础上,更把视野拓宽到爱尔兰的泥沼、政治现实和文学传统的广阔天地之间,在诗艺上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开启了他晚期诗歌的新气象。


 电灯光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读了几遍《蒙大拿》。两条注释里都提到1922年这个年份,这里边有什么故事吗?谁来说说看?注释1:Mooncoin是爱尔兰小镇。这首歌曲由瓦特·墨菲作于1922年,纪念他失去的爱情。注释2:爱尔兰自由邦,根据英爱条约成立于1922年,一开始包括全爱尔兰32个郡。此诗主要是作者回忆了一位儿时记忆中的优秀的挤奶工约翰·多劳汗,他曾在蒙大拿打过工。说他在巴特勒桥工作偷懒。说他是赌徒,为什么在写赌博的情景时,他却在一旁歇凉?
  •     本来以为我不会喜欢希尼这样的诗人。无关他的好名声,也无关我的坏品位,只因为,怎么说呢,采样率太低。年纪不大的时候就读过他的《挖掘》,觉得他食指和大拇指之间那杆如枪一般敦实的笔,还是很酷的,除了老生常谈的粗粝之美细节之妙,我还读出了他作为诗人的小小骄傲,整首诗就像个人宣言一样扬着眉毛。然而,对当年那个特别把“洋气”当回事的小女孩儿来说,又是老爹又是铁锨又是土豆又是泥炭的,这一切都太“山药蛋”了……总让人想起白羊肚子手巾红腰带,亲人们迎过延河来!于是对希尼,也就无可挽回地留下个“很土”的印象(其实想想,也没什么不对,他本来就是一个北爱尔兰农民的儿子,看他后期的诗,也满是对家乡山川河流历史文化的反复书写和深深眷恋,始终带着良善的泥土味),并且,也没什么劲头再读(肤浅!我认!),直到这本《电灯光》的出现,才好像重新发现了希尼。 先说说我一直以来“洋气”的口味吧。嗯,似乎喜欢的都是女诗人:火辣辣的茨维塔耶娃、亮晶晶的艾米莉•狄金森、麻酥酥的索德格朗、香喷喷的伊丽莎白•毕肖普、仙女一样轻盈漂亮的辛波斯卡(偏心!我认!)……其实男的也有,热情奔放的李白……而希尼跟他们都不一样,简直太不一样了。 他用起典来堪称凶残,知识储备不足的读者真的会哭(说的就是我)。实话讲,这么本薄薄的集子,读第一遍的时候真不怎么顺畅,总在一些“语焉不详”处卡住,只能一次次停下来细细看那些译注(给译者点一万个赞,真是贴心宝宝),某些瞬间,感觉自己好像变成了一个不拄拐棍儿就走不了路的小老头儿。希尼的脑子简直是个杂货铺,希腊神话、爱尔兰民间传说、圣经、英国史、莎士比亚(及其他英国文学掌故、作家作品)、贝奥武甫……什么都有,我列出的绝对不是全部。读诗读出一肚子挫败感来,这还是头一回,我觉得这次读希尼的最大收获就是再一次意识到自己没文化极了,补课才是正经事。 希尼在诗作中频繁用典是真,然而并不会给人恶意炫学的印象,而更接近一种熟极而流的状态,读懂之后自会明白其中妙处。比如组诗《真名实姓》(超喜欢这首),描述的是初中时代的希尼在寄宿学校跟同伴们一道演出莎剧的情形,就巧妙地将儿时经历与莎剧人物、台词穿插在了一起,缤纷生猛,鲜活逗趣。再比如《书架》,两行一个叶芝,三行一个哈代,四行一个毕肖普,整个儿一英国文学英雄大乱斗,把书架都写成精了。 (友情提示:下面这个自然段纯粹是私人吐槽,体现的也主要是我跟诗人的私人恩怨,完全可以不看。) 除了用典,希尼还特爱“用名”,要是还健在,搞不好会是网络实名制的积极拥护者。从家乡的山到家乡的河,从邻居家的妹子到初中同学的儿子……一切人与物皆可入诗,这可能也是他的作品特别接地气的原因,所谓“泥土的芳香”。不过这也会产生一个副作用,那就是中文读者想诵读他的诗会特别难!我试着读了一遍《真名实姓》,大概吃了100个螺丝!好啦,还是默读比较舒心。 除了《真名实姓》,我特别喜欢的还有《从包里出来》,希尼对细节的控制真迷人,这一首特别魔幻现实。不过希尼的作品绝对不是做气氛、走线条儿的,并不是那种云里雾里可以囫囵吞的枣子,有时候不抠字眼是读不出真意的。就比如《从包里出来》吧,希尼(排行老大)及弟妹九人,全部由科林医生接生,所以有“我们都来自科林医生的包里”一说,不了解这个背景的话,真会觉得莫名其妙。于是译注就变得特别重要。译者挺靠谱的,细致用心有诚意,那200多个(渗着血的)注释真不是盖的,不仅仅是介绍背景、补充缺失知识点帮助理解诗句而已,译者甚至把一些关键语词的翻译思路也写上去了,对今后外语诗歌的译介也是蛮有参考价值的。另外推荐一下译后记,干货很多,值得一读。 突然觉得有点抱歉。只是个普通读者,诗读得不算多,积累也少,冒冒失失地写个所谓的评,有点滑稽,可能没说到点子上去,还可能充满了偏见。读诗嘛,读诗的人都有点任性。这个集子已经读了两遍,私以为翻译水准颇高的,尤其是像希尼这种翻译难度特别大的诗人,敢译已经不易,译好就更难。杨铁军本人也写诗,语感很好,果然还是诗人最懂诗人哈……上次有这种感觉,还是读到黄灿然译曼德尔斯塔姆的时候。好的译作总会让人忍不住想读出声,于是我读了一首完全没有掉书袋、完全没有外国人名儿出现的(翻白眼)《羽扇豆》给大家听,希尼也是难得清新一次…… http://www.lizhi.fm/169418/2543929655494583302 P.S.关于一个出版社的译名,跟杨老师商榷。74页《书架》一诗,“蓝紫色的麦克米兰出品的《叶芝集》。”这句,“麦克米兰”指的是Macmillan Publishers Limited吗?官方译名 好像是“麦克米伦”。

精彩短评 (总计37条)

  •     喜欢
  •     最喜欢里面希尼写给妻子的《红白蓝》
  •      (*^▽^*)
  •     不认识译者,提了反面意见,立马被拉黑。这种“德“+”行”典型的满嘴仁义道德哈。豆瓣上装逼的作者们往往认为有出版媒体资本撑腰,所以必须“名”+“利”双收!可只允许你明目张胆立牌坊,却不许大家说你光屁股。那你还要你那逼脸么。合着你当婊子还得让我们夸你是处女呗。之前的附注被豆瓣通过后台删除了,那我就再贴一遍。你们热衷偷鸡摸狗没问题,你有你的权力,我有我的玩法。
  •     平淡得咀嚼生活的喜悦和哀痛 … not my tea
  •     有一句写得出神入化:……一股被丢弃的、深沉的寂静 / 从无味、无污、纤维状的马粪散发而出。
  •     无论译者人品,诗是好诗
  •     铁军译这本书花了很大的功夫,我提前读了电子版,并参与了讨论。希望读者就事论事,就诗论诗。
  •     这个系列目前出的三本中我竟然没有找到原本带我入坑的那几首希尼作品中的任何一首……难道我看的正好都在黄灿然老师翻译的还没出的那本中吗……
  •     【2016109】希尼耍起典故来不要太得心应手,不熟悉希腊神话、爱尔兰民间传说、圣经、英国史、莎士比亚、贝奥武甫……的话,会很难懂。幸好有200多个注释,不然更抓瞎。译者是极认真的,语感也好。感觉很有写个长评的必要呢……等读完第二遍吧。
  •     五星给原作。翻译没有神韵,也没有更好的能够表达出作者的诗的感觉。翻译顶多三星。
  •     得奖后需要悲伤镇定。
  •     有幸从朋友那里提前看到一部分,还挺好的,不是有些评论说的那么不堪。期待这本书上架的时候能有个读者交流会呀沙龙什么的。
  •     看得懂(或说能看出好来)的诗行寥寥无几。读诗常有的轻轻然的挫败感。
  •     断断续续读了好几个月,终于读完。希尼晚年的诗作更加自由,更加不拘一格。立传仍旧是这部诗集的主旨。
  •     “译者是什么呢?他的所有意义或许就是提供或为读者欢迎或为读者拒绝——但无一例外都是“失败”——的翻译尝试和翻译结果。”
  •     听说注释很好,一翻,连普通学术注释的水平都赶不上,许多地方靠诗人直觉判断,个人认为这种注释最好不要,会给读者理解明显地导向。
  •     杨铁军之认真,有时甚至让人哭笑不得,在出版社二校完成后,一天他突然发来一个全新无痕迹的版本,说又有近百处修订,我向同事吐槽,怎么誊啊?!希尼三本诗集,都是百多页的篇幅,翻译耗时都近三年,译者都是这么认真的。当我对他们和核对过三本诗集的尚友女士说,没有完美的译本时,他们的回复都很简单,“要对得起希尼”。三位译者,都来自北大,都是极好的学者极好的诗人,但都在做这么一件目的简单的事。这个时代,我觉得他们的工作不仅翻译,对于我们的出版,研究,等等的行业,都是一种教育: 还有值得我们倾其所有认真做的事情,过程复杂而艰巨,目的单纯而美好。
  •     作为一名并不熟悉希尼作品的读者 希尼的诗作给我一种拿金锄挖金矿的感觉
  •     我们都要时常在记忆中打开那盏灯
  •     爷爷和奥登不一样。行里字间有微风。第一次读旁注诗,好玩。
  •     叙事抒情系列
  •     这样的诗人可以给我们依靠,安慰。甚至是保护。
  •     低声诵读的时候,才能体会希尼的诗节奏感是如何之好,虽然已经转换成另一种语言。尤其喜欢第二辑。
  •     书还没读过,先打个五星抵制歪风邪气
  •     2017年已读018:大概是近一年读过的诗集里最难懂的一本,杨铁军译后记里说希尼的诗“无一字无来历”,希尼就像他追念的奥登,“天才的生长年轮分明回响在他的嗓音之中”,他的诗, 是对但丁、维吉尔、莎士比亚、贝奥武甫、古爱尔兰旁注诗的致敬,是出神入化的语言游戏,是对陈腐之气的涤荡冲刷,有着人到老年的平和与澄净。很考验读者的知识储备,虽然有较为详尽的译注,仍读得不甚了了。
  •     断断续续读了半年多吧,知识储备还不足以支撑起这本薄薄的诗集的骨架,更别说灵魂了。我不适合读诗,死心吧。
  •     万物皆流,奔涌无休的世界 太多读不懂的了 所以加一星吧…
  •     昨晚读的。好多典故,好多种诗歌形式。总觉得,应该读原文才有感觉。可是,原文应该是读不懂的
  •     有幸在书上市之前读到这书,翻译的非常好。希尼是非常了不起的诗人,非常难,这和他在汉语中的朴素印象完全不同,杨铁军这个翻译极其用心,在语言控制上真正体现了一个优秀诗人的水准。
  •     希尼让古典在当代得意更新。
  •     诗清晰而遥远
  •     诗集分为两部分,第一是希尼对童年时期真实生活的回忆,带有一种凝视的的观感,好像通过他的诗进入一种对真实生活的注视状态,但也许是文化不同的原因,始终不能走入诗人的童年,所以只有凝视,没有之后的出离。第二是他对亲人、友人的回忆。回忆祖母的《电灯光》一首最喜欢。
  •     推荐看到的,就是喜欢
  •     那里设过检查站。那里九八年的反叛少年被绞死。那里野外空气里的负离子对我来说是诗。 够了,我的孩子,我们还有活儿要干。当真正的歌者来临,我们再热情歌唱。 问题和答案重又出现。它们形成了我的思维。谁是我的邻居?我的邻居是全人类。 一个诺曼人的明喻:你完美地保留了自我就像河水,如威尔士的杰拉德所说冲入阿克洛港湾,甚至在涨潮只可能有咸水的时候。
  •     希尼的三本诗集译者都超级认真,几篇译后记感人。同样写“日常生活的奇迹”的黄灿然要译另外一本,严重期待。
  •     大家风范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