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美德读本》章节试读

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4
ISBN:9787510437441
作者:蒙木 苍松
页数:275页

《中华美德读本》的笔记-第270页 - 敬业与乐业

国学大师梁启超的这篇文章,主要讲了“敬业与乐业“,对于当今的年轻人有很大的启示。
责任心与趣味,是每个人都应该从他所从事的工作中寻找的
敬业与乐业
梁启超
这是国学大师梁启超(1873—1929)晚年特别著名的一个演讲,主要告诉我们怎样做人。他说他平生最爱讲“责任心”和“趣味”。责任心,就是做一件事,不管是打扫卫生,还是率兵打仗,都努力把它做好;并进一步体会其中的乐趣,敬业爱业。这样让趣味引导事业,成就完满人生。
我这题目,是把《礼记》里头“敬业乐群”和《老子》里头“安其居,乐其业”那两句话,断章取义造出来。我所说是否与《礼记》、《老子》原意相合,不必深求;但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本题主眼,自然是在“敬”字、“乐”字。但必先有业,才有可敬、可乐的主体,理至易明。所以在讲演正文以前,先要说说有业之必要。
孔子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又说:“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孔子是一位教育大家,他心目中没有什么人不可教诲,独独对于这两种人便摇头叹气说道:“难!难!”可见人生一切毛病都有药可医,唯有无业游民,虽大圣人碰着他,也没有办法。
唐朝有一位名僧百丈禅师,他常常用两句格言教训弟子,说道:“一日不做事,一日不吃饭。”他每日除上堂说法之外,还要自己扫地、擦桌子、洗衣服,直到八十岁,日日如此。有一回,他的门生想替他服务,把他本日应做的工悄悄地都做了,这位言行相顾的老禅师,老实不客气,那一天便绝对的不肯吃饭。我征引儒门、佛门这两段话,不外证明人人都要有正当职业,人人都要不断的劳作。倘若有人问我:“百行什么为先?万恶什么为首?”我便一点不迟疑答道:“百行业为先;万恶懒为首。”没有职业的懒人,简直是社会上的蛀米虫,简直是“掠夺别人勤劳结果”的盗贼。我们对于这种人,是要彻底讨伐,万不能容赦的。有人说:“我并不是不想找职业,无奈找不出来。”我说,职业难找,原是现代全世界普遍现象,我也承认。这种现象应该如何救济,别是一个问题,今日不必计论。但以中国现在情形论,找职业的机会,依然比别国多得多。一个精力充满的壮年人,倘若不是安心躲懒,我敢相信他一定能得到相当职业。今日所讲,专为现在有职业及现在正做职业上预备的人──学生──说法,告诉他们对于自己现有的职业应采何种态度。
第一要敬业。“敬”字为古圣贤教人做人最简易、直捷的法门,可惜被后来有些人说得太精微,倒变了不适实用了。唯有朱子解得最好。他说:“主一无适便是敬。”用现在的话讲,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业有什么可敬呢?为什么该敬呢?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是为劳动而生活。人类既不是上帝特地制来充当消化面包的机器,自然该各人因自己的地位和才力,认定一件事去做。凡可以名为一件事的,其性质都是可敬。当大总统是一件事,拉黄包车也是一件事。事的名称,从俗人眼里看来,有高下;事的性质,从学理上解剖起来,并没有高下。只要当大总统的人,信得过我可以当大总统才去当,实实在在把总统当做一件正经事来做;拉黄包车的人,信得过我可以拉黄包车才去拉,实实在在把拉车当做一件正经事来做,便是人生合理的生活。这叫做职业的神圣。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唯其如此,所以我们对于各种职业,没有什么分别拣择。总之,人生在世,是要天天劳作的。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至于我该做哪一种劳作呢?全看我的才能何如、境地何如。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呢?唯一的秘诀就是忠实,忠实从心理上发出来的便是敬。《庄子》记佝偻丈人承蜩的故事,说道:“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惟吾蜩翼之知。”凡做一件事,便把这件事看作我的生命,无论别的什么好处,到底不肯牺牲我现做的事来和他交换。我信得过我当木匠的做成一张好桌子,和你们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家同一价值;我信得过我当挑粪的把马桶收拾得干净,和你们当军人的打胜一支压境的敌军同一价值。大家同是替社会做事,你不必羡慕我,我不必羡慕你。怕的是我这件事做得不妥当,便对不起这一天里头所吃的饭。所以我做这事的时候,丝毫不肯分心到事外。曾文正说:“坐这山,望那山,一事无成。”我从前看见一位法国学者著的书,比较英法两国国民性质,他说:“到英国人公事房里头,只看见他们埋头执笔做他的事;到法国人公事房里头,只看见他们衔着烟卷像在那里出神。英国人走路,眼注地下,像用全副精神注在走路上;法国人走路,总是东张西望,像不把走路当一回事。”这些话比较得是否确切,姑且不论;但很可以为敬业两个字下脚注。若果如他所说,英国人便是敬,法国人便是不敬。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职业不敬,从学理方面说,便是亵渎职业之神圣;从事实方面说,一定把事情做糟了,结果自己害自己。所以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庄子说:“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孔子说:“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所说的敬业,不外这些道理。
第二要乐业。“做工好苦呀!”这种叹气的声音,无论何人都会常在口边流露出来。但我要问他:“做工苦,难道不做工就不苦吗?”今日大热天气,我在这里喊破喉咙来讲,诸君扯直耳朵来听,有些人看着我们好苦;翻过来,倘若我们去赌钱、去吃酒,还不是一样淘神、费力?难道又不苦?须知苦乐全在主观的心,不在客观的事。人生从出胎的那一秒钟起到咽气的那一秒钟止,除了睡觉以外,总不能把四肢、五官都搁起不用。只要一用,不是淘神,便是费力,劳苦总是免不掉的。会打算盘的人,只有从劳苦中找出快乐来。我想天下第一等苦人,莫过于无业游民,终日闲游浪荡,不知把自己的身子和心子摆在哪里才好,他们的日子真难过。第二等苦人,便是厌恶自己本业的人,这件事分明不能不做,却满肚子里不愿意做。不愿意做逃得了吗?到底不能。结果还是皱着眉头,哭丧着脸去做。这不是专门自己替自己开玩笑吗?
我老实告诉你一句话:“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为什么呢?第一,因为凡一件职业,总有许多层累、曲折,倘能身入其中,看他变化、进展的状态,最为亲切有味。第二,因为每一职业之成就,离不了奋斗;一步一步地奋斗前去,从刻苦中将快乐的分量加增。第三,职业性质,常常要和同业的人比较骈进,好像赛球一般,因竞胜而得快感。第四,专心做一职业时,把许多游思、妄想杜绝了,省却无限烦闷。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孔子自述生平,说道:“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这种生活,真算得人类理想的生活了。
我生平受用的有两句话:一是“责任心”,二是“趣味”。我自己常常的求这两句话之实现与调和,又常常把这两句话向我的朋友强聒不舍。今天所讲,敬业即是责任心,乐业即是趣味。我深信人类合理的生活应该如此,我望诸君和我一同受用!

《中华美德读本》的笔记-第21页 - 木兰从军

这个故事相信很多人都耳熟能详,曾经的必考必背。书中的故事忠实于原文,却又没有那么教科书话,很适合孩子阅读。
木兰从军
自古以来,在战场上拼杀的,都是男人。可是出于对父亲的爱,小姑娘也从军上了沙场,豫剧里有一句著名的唱腔这样唱道:“谁说咱女子,不如男?”伟大的亲情造就了一段伟大的传说。
这一天,阳光明媚,正是劳作的好天气。可花木兰坐在织机前,却没有像往常一样飞快地穿梭织布。她托着腮不知在想些什么,良久发出一声轻轻的叹息,停在织机上的蝴蝶一惊,拍拍翅膀飞走了。
木兰是家里的长女,从小跟着父亲学武艺,跟着母亲学织布。在她看来,每一天都是那么幸福和快乐。可是好日子就像织机上的纱一样,突然断掉了。村里的老人经常来找父亲一起喝酒聊天,可是昨天,他们却没有像以前那样大声说笑,互相调侃,只是低头喝着闷酒。木兰觉得好奇怪。晚上,她躲在门外,偷听父母的谈话,才知道遥远的北方边境又在打仗了,朝廷里发了布告文书,每户人都要派人从军打仗。
木兰一晚上没有睡好觉,这不,现在还在傻傻的想心事呢。父亲要去打仗了!听村里人说,打仗是件很可怕的事情。村里几乎每家都有亲人死在战场上,隔壁阿婆就是听到儿子战死沙场的消息哭瞎了眼睛。想到父亲要上战场,可能一去不回,花木兰担心极了。
突然,一个念头在花木兰脑子里一闪,“我替阿爸去打仗好了。”念头起了,就再也按不下来,木兰跑着去找父亲商量。父亲正在房里沉默地坐着,母亲陪在一边,平日的活计搁在桌子上,低着头不说话。“阿爸,我来替你去打仗。”木兰大声说,两眼闪光。
母亲首先抬起头来,看看木兰,又看看丈夫。
“女孩子家,打什么仗,快回房去吧。”父亲挥挥手,连头都没抬。花木兰顿了一下,想了一想,转身跑出房去。
晚上,一个英武的小将军牵着匹高头马出现在花家门口,“请问,花老爹在家吗?”
“我是,您找我有什么事?”父亲一肚子纳闷,又发生什么事了呢?
那小将军扑哧一声乐了,“爹,我是木兰啊。您都认不出我吧,军营里的人更认不出我是个女孩子,就让我去替你从军吧。”原来,木兰偷偷跑到集市上把战袍、战马都置办好了。
“父亲年纪大了,哪里还能到战场上受苦!弟妹年纪还小,也需要父亲的照顾,木兰从小跟父亲学武,现在正该替父从军,为国杀敌。”父亲思前想后,终于同意了。
到了军队开拔的那一天,花木兰背起行囊,辞别父母,踏上了征程。夜晚,军队驻扎在黄河边,花木兰听着河水滚滚东去,不禁又想起在家时的幸福时光。
渡过黄河,跨过燕山,军队向北进发。花木兰克服了种种的困难,逐渐适应了军旅生活,战友们谁也不知道花木兰是个女孩子。战斗惨烈而频繁,身边不断有战友倒在沙场上,花木兰忍住悲伤,奋勇杀敌,屡立战功。一年又一年,寒来暑去,转战千里,花木兰的脸膛晒黑了,原本光滑的皮肤变得粗糙,和周围粗犷的勇士没有什么两样。
多年的奋战和流血牺牲,最后天下又太平了。花木兰因为战斗中的英勇表现得到了皇帝的召见。可花木兰并不稀罕高官厚禄的封赏,只求皇帝赐她一匹千里马。
她骑上宝马,风一样地向家里驰去。
花木兰归来的消息却比风儿还快,父母远远地迎了出来,弟弟忙着杀猪宰羊,妹妹帮着准备饭菜。木兰回到自己的闺房中,看看这里,摸摸那儿,甭提有多么高兴了。

《中华美德读本》的笔记-第85页 - 庖丁解牛

又是一篇必读,作者的文字非常好,人进人退,刀进刀出,游刃有余
《庄子》是一个寓言宝库,著名的有庖丁解牛、佝偻者承蜩,吕梁丈夫蹈水等故事。下面讲述庖丁解牛的故事,启示我们为人做事情,要认真研究,把握事物本身的规律,最后达到目无全牛,游刃有余的境界。这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艰苦的锻炼过程,从一个月换一次刀,到一年换一次刀,庖丁已经十九年不换刀了。
从前,在梁惠王的宫殿里,有一个叫姓丁的厨子,人们叫他庖(páo)丁,其杀牛技术非常高妙。梁惠王听说了,就让他到殿堂上来杀牛。
侍从们牵来一头牛,庖丁紧了紧衣服,拿起宰牛刀走上前去。只见他用手扶住牛头,用肩膀靠住牛脖子,用脚踩住牛蹄子,用膝盖顶住牛肚子。一时间,只见人进人退,刀进刀出,只听得牛皮、牛骨和牛肉哗哗不断分离的声音,刀在牛体内顺着缝隙行进,没有一点的凝滞和阻碍。真仿佛人随着《桑林》舞乐的节拍在跳舞,刀随着《经首》的节拍在奏乐。曲终人散,牛已经骨是骨,肉是肉,分离得恰到好处了。
梁惠王大为惊奇,叹道:“太厉害了,你怎么会有如此神奇的技艺。”
庖丁放下刀,气定神闲的说:“臣现在所追求的是宰牛之道,而不是杀牛的技艺。想当年臣刚开始杀牛的时候,眼前所看见的只有牛。经过三年苦练,看见的就不是牛的外表了,而只是它的骨肉结构(目无全牛)。而现在,臣是凭着精神的感觉而不是用眼睛去看牛了,虽然不看牛,但我也能清楚地感觉到牛。我所做的,只是按照牛的天然结构,用刀刺入它粗大的骨头缝隙里,顺着骨节的空处进刀,这些都是牛自身的结构。所以连牛经脉筋骨相连的地方都不会碰到,更不用说那些粗大坚硬的骨头了(切中肯綮(qìng))。优秀的厨师每年要换一次刀,那是因为他硬生生地去割牛肉,普通的厨师更是每个月都要换一次刀,因为他们杀牛时经常会把刀砍到牛骨头上碰折了。而臣用的这把刀已经十九年了,杀了也有上千头牛了吧,可是刀刃还像刚用磨刀石磨过一样。那牛骨头之间有如此大的缝隙,刀刃又是如此之薄,薄薄的刀子刺入到牛骨的缝隙中,运刀自然大有余地(游刃有余),霍霍有声。所以用了十九年的刀,刀刃也能像是刚磨出来一样。即使这样,我每次杀牛时遇到筋骨交集的地方,我仍是小心翼翼的谨慎运刀,目光聚于一点,动作也慢下来,轻轻地让刀滑进。直到哗啦一声,牛的骨和肉豁然分离,我这才提刀起身,四下里看一下,为又顺利地杀了一头牛而感到心满意足。宰杀完毕之后,我还要把刀擦拭干净,好好地收藏起来。”
梁惠王听着庖丁侃侃而谈,非常受启发,做人做事,何尝不是如此呢?

《中华美德读本》的笔记-第5页 - 舜孝感天地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盘古、三皇和五帝都是我国传说中的人物,舜就是五帝之一。在舜的身上,最为突出的特点是孝顺,即使被亲人误解,他也能原谅他们,用自己的行为去感化他们。
在很久很久以前,应该是上古的时代了,有个性情极为和顺的孝子,名叫“舜”(shùn)。舜姓姚,名重华。
舜十几岁的时候,他的母亲就去世了,父亲瞽叟(ɡǔ sǒu)是个瞎眼老头,他又娶了一个女人。舜年龄小,可十分懂事,经常帮着家里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可是后妈总是看不惯舜,经常在瞽叟面前说舜的坏话,慢慢地,瞽叟也觉得舜不是一个乖孩子。舜默默承受着后妈无来由地辱骂和殴打,对待父母还是恭恭敬敬。后来,后妈又生了个孩子,叫象。象非常顽劣,仗着父母的娇宠,十分傲慢无礼,从来不把舜当哥哥看待。舜长大了,他的后妈、弟弟为了得到全部家产,甚至伙同瞽叟多次密谋想害死舜。
机会来了,家里的谷仓仓顶漏了,他们让舜上去修补。舜刚上去,后妈就从谷仓下面点火,要烧死舜。火势越来越大,幸好谷仓上有两个斗笠,舜拿着斗笠像降落伞一样,平安地跳到了地上,一根毫毛都没有被烧到。后来他们又让舜去挖井,当舜到达井底的时候,象和瞽叟在上面撒土填井。舜掘出一个地道又一次逃脱了。
发生这些事以后,舜并没有怨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友爱。他这样孝顺的行为,以及宽大的胸襟,连上天都感动了。就当他在山东的历山耕种时,动物们都纷纷跑来帮忙,孔武有力的大象替他耕田,身手敏捷的鸟儿助他除草,靠着大家的努力合作,舜把历山开发经营得非常好。就这样,舜的名声也不胫而走,以致无人不晓了。
当时的天子是尧。他年纪不小了,眼看着儿子丹朱不成器,他希望找一个贤良的人来接替自己的位置,于是亲自到处寻访。来到历山一带的时候,尧看见一个魁伟又敏捷的青年正在田间耕地,犁前驾着一头黑牛、一头黄牛。奇怪的是,这个青年从不用鞭打牛,而是在犁辕上挂一个簸箕,隔一会儿,敲一下簸箕,吆喝一声。尧等那青年犁到地头,便问:“耕夫都用鞭打牛,你为何只敲簸箕不打牛?”舜见有老人问,忙拱手作揖答道:“牛为人耕田出力流汗很辛苦,再用鞭打,于心何忍!我打簸箕,黑牛以为我打黄牛,黄牛以为我打黑牛,就都卖力拉犁了。”尧一听,觉得这个青年有智慧,又有善心,对牛尚且如此,对人就会更有爱心。他开始问起这个青年的名字和家世。尧早听说过舜的名字,现在又亲眼见证了他的品质。于是尧又与舜谈论治理天下的方法。舜的言论明事理,晓大义,深深打动了尧,尧就把舜带到自己的王廷,帮他管理天下,同时考察一下他的能力。
地位高的人,如果很无能或者卑劣,就会让天下人的遭殃,这可不是小事情。为了进一步考察舜是不是能够担当大任,尧把九个儿子安排在舜周围,让儿子们观察舜的言行;还把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让两个女儿观察舜的品德。三年后,舜的品行和能力让尧十分满意,尧终于放心地让舜代其行天子之政。
最后,尧把天下也传给舜。舜从此以“虞”为国号,后人称之为“虞舜”,尊为五帝之一。虞舜孝感天地的故事也万古流芳了。


 中华美德读本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