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巢

出版日期:2014-5
ISBN:978756752094X
作者:薛忆沩
页数:288页

内容概要

薛忆沩,生于郴州,长于长沙,现居蒙特利尔。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获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士学位,从蒙特利尔大学获英美文学硕士学位,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获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博士学位。1996—2002年任教于深圳大学文学院。2006—2007年为《南方周末》及《随笔》杂志撰写读书专栏。2009—2010年受聘为香港城市大学访问学者。2013年受聘为中山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驻院学人。1991年获台湾《联合报》文学奖。
主要出版作品有:长篇小说《遗弃》(2012年深圳读书月“年度十大好书”、《白求恩的孩子们》(台湾版)、《一个影子的告别》(台湾版);短篇小说集《不肯离去的海豚》、《流动的房间》、《首战告捷——“战争”系列小说》(南方读书报2013年度“十大中文小说”)、《出租车司机——“深圳人”系列小说》(2013年度“中国影响力图书奖);随笔集《文学的祖国》、《一个年代的副本》、《与马可•波罗同行》。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大恐慌
第二章 大疑惑
第三章 大懊悔
第四章 大解放

作者简介

这是一部惊心动魄的作品,以一段真实的受骗经历(电信诈骗)为素材,通过一位知识女性扭曲的“一天”与异化的“一生”,用精准又诗意的语言呈现中国魔幻的现实和荒诞的历史,叩问生命和生活的意义……
在这里,充满现实关怀的文学第一次发出了“救救老人”的呐喊!
电信诈骗是波及无数中国家庭的“人祸”,人口老龄化是目前中国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这部小说通过一个具体的诈骗案件将这两个“热点”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小说用第一人称的叙述,不仅精准地呈现出受害者在案发二十四小时之中细腻的心理变化,更是诗意和哲理地再现了一位中国知识女性整个的心路历程和人生奥秘。


 空巢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给《空巢》三星是为它的不疼不痒,不够切中这个问题的要害。抛去《空巢》中一切叙述的魔幻手法,忽略主人公丰富的内心活动,这部小说叙述的情节简简单单就能概括:一个老母亲,同时也是一个经历过战争的知识女性,她上当受骗的心理历程。据说作者薛忆沩的母亲真的经历过同样的事情,我想作者创作这部小说的目的之一就是借此将自己代入母亲当时的角色,体会她的痛苦。但对于我们更广大的读者而言,读完之后我们感受到的更多是歉疚。我们欠父母时间,欠他们关心;正是由于我们对父母的亏欠,诸如专门针对老年人的诈骗案件频发这样的问题才会不断发生。这样的个案累积起来就变成社会对这些老年人的亏欠,亏欠他们的同时又欺骗他们,《空巢》的责问不仅是给所有子女的,也是给整个社会的。实话说,合上书之后我心里疼得喘不上气来,眼泪在眼眶里打转。我猜是我过剩的想象力已经跨越时空限制,飞跃到数年之后我母亲的身边,看着她一个人在大街上寂寞地走着,突然想不起来下一步该向哪个方向迈脚。想到这儿,我既害怕又心疼,眼泪已经掉下来了。直到此刻,我这二十几年的人生中,最爱的人还是我的妈妈,我实在不愿意她受到任何一点伤害。“在世界上所有人中,我最爱的还是你”这句话我却怎么都说不出口,太瘆得慌了。这几年,我除了过年回家,平时完全见不着父母的面。虽然作为学生,每年的暑假我完全有充裕的时间回家,但我也有自己想做的事情,所以很少回去。我父亲长期外地工作,母亲一个人在家,我又在另一个城市上学,三人天各一方,聚少离多。每想及此,我心里就不是滋味,刚刚看完的《空巢》更给了我情绪上的鼓励。我爸还在工作,没法跑去看他,但我妈还是在家的。于是我带着这本书坐上了高铁。这本书是我的动机,就好像《安娜·卡列尼那》是特蕾莎的动机,它把她带到她爱的人身边。这本书也将把我带回我母亲的身边。到这里为止是一个亲情主题电影的正常结构,但那时我想的完全是浪漫的,一时忘记了生活基本上是不浪漫的。我见到她的那个瞬间惊讶于半年以来她脸上新添的皱纹以及其他一系列老相,但我并没有很激动,我们母女二人朝夕相对二十年,这次也算不上久别重逢,犯不着瞎激动。能晒着太阳聊天,一起吃个饭,一起出门逛逛走走,我走三百多公里所为的也不过就是这样的细节。这种琐细的温馨够我安心了。但她似乎不是这样想的,她需要别人来见证她的温馨。那两天,我又一次像高中时代一样被她带到各家亲戚家串门,两天下来,我心力交瘁,她乐在其中。到第三天我想明白了,我看了本书,自我感动之余想跟对方分享,谁成想对方并不承情。这感受好像传说中回来报恩的九色鹿反而被关在笼子里到处展览。结局是九色鹿在第三天逃走了。我明白了之后想起这到底是我第多少次明白了,但每次明白之后又会犯同样的错误,旋即再次大彻大悟,对跟我最亲的人的一点点期待就这样消磨殆尽。我好心送她一朵粉玫瑰,她反倒嫌弃颜色不喜庆,就是这么尴尬。最令我痛苦的就是我们之间这条几乎无法跨越的鸿沟。经历过这件事之后我觉得《空巢》是尴尬的,它暗示你需要关心老年人,你需要去理解他们。但它避开了这个问题最纠结的核心,父母跟子女到底该怎么沟通。小说的最后,老母亲的彷佛看到她死去的母亲在向她招手。作者这样安排或许是因为他自己对代沟这种问题也无解,这我可以理解。不过,代沟这种问题不是喊两句口号就能得到缓解的,比不能给出建议的《空巢》更尴尬的是看完这本书之后喊两句口号就自我感动了的我们。我想要爱你,但怎么爱?你也想要爱我,但怎么爱?
  •     子宫是空巢,坟墓是空巢/生命是空巢,死亡是空巢/记忆是空巢,想像是空巢/孩子是空巢,老人是空巢/时间是空巢,世界是空巢/语言是空巢,沉默是空巢/思想是空巢,梦想是空巢。——《空巢歌》故事发生在第一天的上午九点,结束于第二天的上午九点。短短24小时,老人的生活经历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而这一切是因为一个来自“公安局”的诈骗电话。小说以第一人称展开,“我”是个居住在空巢的八十岁老人,儿子女儿都在国外,曾经的职业是“光荣”的政治老师。然而突然从天而降的一个电话宣称其卷入了重大犯罪,使“我”陷入了重大的恐慌。阅读的过程中,读者可以显而易见地意识到那个电话漏洞百出,完全是个骗局。但“我”却轻易地掉入了不法分子的陷阱,还自作聪明地配合着“警方的工作”,将善意的提醒一一拒之门外。这一切无不使人又好笑又生气。随着老人起伏的情绪和密密匝匝的心理活动,读者不难渐渐感受到她受骗的缘由。那是她一生的回顾,也是同时期万千妇女的生命写照:沉浸在“解放”带来的“快感”,在一种集体亢奋的狂喜之中“将自己的生命彻底奉献给了伟大光荣正确的事业”……那一辈的人们把自己托付给了党,党是所有人心中的权威,个人的存在是卑微的,这种政治力量逾越了神的权力,让他们在精神上就已经死去了一次。所有人都必须以国家为先,以革命为先,“我”必须为了个人的“清白”与自己的家庭划清界限,与自己的生身父母断绝关系;“我”的爱情也笼罩着革命情感,“我”不懂得如何爱一个人,也没有得到丈夫的爱;“我”的儿女远在国外,家是个寂寞的空巢……在“我”自以为是的高洁和对党和革命的一片赤诚之下,实际上冷漠、自私、狠心、胆小,“我”实际意识到了自己一生一事无成,这种空虚的感觉在强烈地影响着“我”的情绪,但同时“我”又用自己的“清白”当作一大闪光点来安慰自己,自我欺骗,蒙蔽自己,企图来排解自己长久以来的恐慌,包括对父母深深的愧疚。“我”潜意识里或许早就已经意识到了,“我”这一生都在上当受骗,“我”一生听从党的一切指令,卑微地兢兢业业地生存着,渐渐失去了自我意识,也失去了爱一个人的能力。于是当象征着党的权威力量的“公安局”打电话给“我”时,内心的恐慌一下子将“我”淹没。“我”只是不断地强调着“我一生都是清白的,我从来没有做过一件对不起国家的事情。”“我”失去了所有的判断能力,只因为我对国家权威的深信不疑。我不容许自己怀疑,因为那就仿佛是对自己过去人生的全面否定,“我”惧怕这一切,因为信仰崩塌的那一刹那,是个人世界的崩塌,谎言的构架倾倒之后,浮出的过去的一生就是一个巨大的空巢,徒留内心的空虚。“我”愚蠢地被骗后,还带着自以为是的得意,我对“警官”以诚相待,却提防着自己的儿女、朋友,正如过去怀揣着一片赤诚与责任感将一切奉献给了党,却残忍地和自己的父母断绝关系。书中花了大量笔墨写“我”与父母的关系,以及“我”与儿女的关系。“我”与母亲的亡灵时不时的对话,暗藏着“我”心底对父母深深的歉疚。母亲是那么温柔,没有一句话是在怪罪我,对“我”只有包容,只有体谅。而女儿对“我”的态度则是无情又暴躁,儿子是理智的,但根本不了解“我”的内心。“我”便是这样一个寂寞的空巢老人,就像当下社会中的万千个老人一样。这无疑使我们每个人反思自己和父母的关系,我们真的了解他们吗?了解他们的历史吗?《空巢》讲的就是这么一个老人的一天,当今社会中非常普遍的诈骗电话。就是这个电话让老人从心理上受到异化的扭曲和侮辱,然后陷入巨大恐慌的“我”突然变成了一个熟练的撒谎者,撒谎变成了“我”克服恐慌的武器,但实际上看完整部小说,我们会发现,“我”这一生都是异化的,薛忆沩将这一时代的荒诞与现实诈骗事件结合在一起,为所有老人和子女敲响警钟,也叩问着生命和生活的意义。袁玮婧2015.1.16
  •       子宫是空巢,坟墓是空巢/生命是空巢,死亡是空巢/记忆是空巢,想像是空巢/孩子是空巢,老人是空巢/时间是空巢,世界是空巢/语言是空巢,沉默是空巢/思想是空巢,梦想是空巢。   ——《空巢歌》       故事发生在第一天的上午九点,结束于第二天的上午九点。短短24小时,老人的生活经历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而这一切是因为一个来自“公安局”的诈骗电话。    小说以第一人称展开,“我”是个居住在空巢的八十岁老人,儿子女儿都在国外,曾经的职业是“光荣”的政治老师。然而突然从天而降的一个电话宣称其卷入了重大犯罪,使“我”陷入了重大的恐慌。阅读的过程中,读者可以显而易见地意识到那个电话漏洞百出,完全是个骗局。但“我”却轻易地掉入了不法分子的陷阱,还自作聪明地配合着“警方的工作”,将善意的提醒一一拒之门外。这一切无不使人又好笑又生气。    随着老人起伏的情绪和密密匝匝的心理活动,读者不难渐渐感受到她受骗的缘由。那是她一生的回顾,也是同时期万千妇女的生命写照:沉浸在“解放”带来的“快感”,在一种集体亢奋的狂喜之中“将自己的生命彻底奉献给了伟大光荣正确的事业”……那一辈的人们把自己托付给了党,党是所有人心中的权威,个人的存在是卑微的,这种政治力量逾越了神的权力,让他们在精神上就已经死去了一次。所有人都必须以国家为先,以革命为先,“我”必须为了个人的“清白”与自己的家庭划清界限,与自己的生身父母断绝关系;“我”的爱情也笼罩着革命情感,“我”不懂得如何爱一个人,也没有得到丈夫的爱;“我”的儿女远在国外,家是个寂寞的空巢……在“我”自以为是的高洁和对党和革命的一片赤诚之下,实际上冷漠、自私、狠心、胆小,“我”实际意识到了自己一生一事无成,这种空虚的感觉在强烈地影响着“我”的情绪,但同时“我”又用自己的“清白”当作一大闪光点来安慰自己,自我欺骗,蒙蔽自己,企图来排解自己长久以来的恐慌,包括对父母深深的愧疚。“我”潜意识里或许早就已经意识到了,“我”这一生都在上当受骗,“我”一生听从党的一切指令,卑微地兢兢业业地生存着,渐渐失去了自我意识,也失去了爱一个人的能力。    于是当象征着党的权威力量的“公安局”打电话给“我”时,内心的恐慌一下子将“我”淹没。“我”只是不断地强调着“我一生都是清白的,我从来没有做过一件对不起国家的事情。”“我”失去了所有的判断能力,只因为我对国家权威的深信不疑。我不容许自己怀疑,因为那就仿佛是对自己过去人生的全面否定,“我”惧怕这一切,因为信仰崩塌的那一刹那,是个人世界的崩塌,谎言的构架倾倒之后,浮出的过去的一生就是一个巨大的空巢,徒留内心的空虚。    “我”愚蠢地被骗后,还带着自以为是的得意,我对“警官”以诚相待,却提防着自己的儿女、朋友,正如过去怀揣着一片赤诚与责任感将一切奉献给了党,却残忍地和自己的父母断绝关系。    书中花了大量笔墨写“我”与父母的关系,以及“我”与儿女的关系。“我”与母亲的亡灵时不时的对话,暗藏着“我”心底对父母深深的歉疚。母亲是那么温柔,没有一句话是在怪罪我,对“我”只有包容,只有体谅。而女儿对“我”的态度则是无情又暴躁,儿子是理智的,但根本不了解“我”的内心。“我”便是这样一个寂寞的空巢老人,就像当下社会中的万千个老人一样。这无疑使我们每个人反思自己和父母的关系,我们真的了解他们吗?了解他们的历史吗?    《空巢》讲的就是这么一个老人的一天,当今社会中非常普遍的诈骗电话。就是这个电话让老人从心理上受到异化的扭曲和侮辱,然后陷入巨大恐慌的“我”突然变成了一个熟练的撒谎者,撒谎变成了“我”克服恐慌的武器,但实际上看完整部小说,我们会发现,“我”这一生都是异化的,薛忆沩将这一时代的荒诞与现实诈骗事件结合在一起,为所有老人和子女敲响警钟,也叩问着生命和生活的意义。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还看到过如此形象生动深刻的描写”空巢“老人的文学作品吗?作家应该直面人生,尤其是直面社会问题。这才是文学的正道。
  •     有一段空巢主人公不能忽视的朴实:如果我的孩子们没有进过国内外的名牌大学,如果他们只是一个普通的人普通的职业,而不是在伦敦和纽约的大公司工作,我会多么失望; 可现在这个出租车司机让我对儿女有了很深的失望,他们早已过了“认识”我的年纪,但我们还从未有过推心置腹的交谈,他们不知道我的过去更不知道我的现在,我不能让他们知道我的现在,我为自己的处境而羞愧,我想与我的孩子们有说不完的话,我更想他们陪在我的身旁。 这一年对陪伴有了越来越深的理解 这份理解终于渐渐让我平静
  •     这一定是一部褒贬不一、分歧很大的书 很不幸 我就是那群看不出它好的人之一 最反感的地方就是多次提到的“雾霾” 有一种刻意反映社会问题的感觉 结尾实在有点做作 但还是不死心地想再看看他的别的书
  •     关注老年人被骗,深入理解他们的内心,有时候他们不是不知道自己被骗,只是不愿忍受孤独和骄傲的被践踏。老年人内心生活值得我们关注。按照时间顺序写了一天的受骗经历,中间掺杂着对过往的种种回忆。 不错还不够好,行文有些地方重复繁琐,有些累人。
  •     荒诞,心酸
  •     对历史的感慨令人甚有共鸣,语言精准,细节卓绝,值得回味。然而的确有跟人物心理不接洽的问题,时而令人出戏。
  •     虽然是长篇,但故事却很简短。“我”的讲述从一而终,折射出薛忆沩对人称叙事运用的娴熟。而在对话中构造的语言迷宫和情境错位,轻而易举地可以从《出租车司机》等一系列作品中找到先行的影子。在当代作家中,大概没有谁像薛忆沩一般,对言语结构有如此苛刻严谨的要求,甚至,这种精准,在一定程度上,危害了他一向推崇的语言的诗意。事实上,语言节奏的紊乱和结构的模糊,亦是诗意产生的重要情境,如“含混”。当然,《空巢》依旧是一部杰作,因为它在忠实于对历史、政治等话题关注的同时,有效提取和改写作为现实片段的新闻,并通过小说语言重构,实现对现实和历史的双重反讽。遗憾的是,这也是小说的局限之处。小说并非纪实文学,过分靠近社会现实的取材,无疑会削减故事的真实性和可读性,这种风险薛忆沩跟余华一样,无法在短暂的叙述中解除。
  •     莫名的被吓到。。
  •     这个世界,骗子太多,疯子太少。
  •     我奶奶,我妈。
  •     读来感觉铺张过重,细微处则笔力不逮
  •     这么好的书,得分这么低,什么情况
  •     整个过程非常紧张。作者对人物的内心刻画非常逼真。
  •     本想从另一面了解犯罪,却不想从另一面了解了历史的荒唐
  •     老去就是生活夺走你的全部希望
  •     他的文字掌控力很足,小说语言一开始可能显得有些累赘,但几乎都是含有深意的。
  •     故事不错 技巧不太够的感觉 #骗子可恶至极#
  •     我就这样被骗过 幸好最后被窝机智化解 真的是大恐慌
  •     空巢不光是空间上的孤独,更是精神上的真空。让那些卑鄙的不法分子有可乘之机将魔爪伸向毫无戒备的老人。诈骗老人钱财的同时,连他们最后的尊严、自信、信任都掠夺了,活生生将他们拖到生活的边缘。
  •     多么巨大沉重的讽刺。4.5星
  •     这本书真的很好看 以一个老年人为第一人称写发生在她身上的电信诈骗案,老年人让我想到了《闯入者》里那个,神经紧张,空巢,和子女的矛盾,对事物的不适应和固执。穿插着老人文革的记忆(基本上老人戏都是要回忆这个了)还有被骗后精神高度紧张幻想出来的和死去母亲的对话。只想知道何时拍成电影
  •     相比于被骗的描写,更喜欢回忆。心理描写不错占了主体部分。对于疯舅舅很感兴趣,疯子不会说假话。
  •     R君毕业赠书
  •     《空巢》是一本情节跌宕、引人入胜,让人触目惊心的小说,透过对一个空巢老人24小时内受骗的经历,细致地描写了她的一生,她的心理活动,她作为一个空巢老人的孤独、缺少关爱、脆弱,儿女的不懂事、冷漠、自私,折射了中国很多老人的情况,引人深思。 很多空巢老人,子女在外地,自己生活,没有人照顾,也缺乏关心,生活单调,他们心里很孤独。很多老人容易上那些推销保健品的人的当,这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缺乏判断力和轻信,还有他们缺乏子女的关心,而热情体贴的推销人员却能迎合他们一部分的心理需求。
  •     今天看完的一本小说,越到后面越好看啊!
  •     那天收到一个“豆瓣”的豆油傻了一下以为是官方发的。然后就读了这篇,飞机上都没睡着。会不会哪天突然就没有警惕感也被骗了 ps老太的婚姻好可怕 再ps书中描述等到孩子长大的那一天的部分超心酸……
  •     看完对家庭生活更加失去了憧憬和希望。人的一生,或许孤独才是常态,渴求自尊,被理解,被肯定,所以也容易受到伤害。金钱至上的社会磨灭了多少人的良知?上帝死后,人不是更加自由了,而是更加自私了。我们都会有空巢一天,但谁又能保证这种悲剧不会在我们身上重演?
  •     一个电话就可以摧毁一个人的一生。人生如此的荒诞。经历过上个世纪的动荡,每个家庭每个人都是一部值得品读的小说。像许三观,富贵他们,以及我们的父辈,那是遭到精神肉体双重摧残的一代人。有着荒诞的信仰。而现今,这代人没有信仰,到处都是不真实。最信得过,对自己的关心比亲生女儿还细腻的小雷是诈骗犯,而自己的亲女儿却那么嫌弃自己,多么的荒唐。
  •     “那一天的羞辱摧毁了他们一生的虚荣”扉页的一句话,一口气读完整本书【于西西弗】
  •     是不是过于悲观了。。
  •     解救老人的呐喊
  •     内心剖析的超级棒,少一星是觉得故事性稍稍逊色了一点。
  •     非常流畅的阅读体验,也是我好久没有体验过的阅读体验了。是在公众号上看到小隐对薛忆沩的推荐才来看的,头开始觉得实在是有点絮絮叨叨,但是越看下去越是好看了…作者写的东西仿佛能把书中的现实和魔幻和现实中的现实和魔幻交织在一起似的。虽然不是什么世界观宏大的伟大作品,但是也算一个有点触动的,很好的阅读体验了。
  •     絮絮叨叨絮絮叨叨絮絮叨叨看不下去
  •     虽然是小说,但取材于真实,所以刻画得栩栩如生!前些日子看到新闻里报道了类似的电信诈骗案,骗子还是这个套路……
  •     子宫是空巢,坟墓是空巢/生命是空巢,死亡是空巢/记忆是空巢,想像是空巢/孩子是空巢,老人是空巢/时间是空巢,世界是空巢/语言是空巢,沉默是空巢/思想是空巢,梦想是空巢。
  •     “污點其實是一個人的亮點”
  •     空巢老人被电信诈骗的二十四小时实录,人生经历穿插在二十四小时内。遗憾的是,文笔太跳动,把老人的心态写的不够老。。。
  •     空巢老人被骗的心理活动,居然就构成了这么厚厚的一本书,写的真棒!
  •     荒诞,反讽。试图从老人的角度观察世界,你会发现残酷、冰冷。温情在哪里?只有时不时出现在幻觉里的母亲吗。
  •     在列车上一晚读完。题材、角度和叙述技巧很赞,但很多细节稍显牵强,不过依旧不影响是一本接地气、好读的小说。在24小时中借一个老人的精神世界完成了对一个时代所笃信的宏大话语的解构和反讽,而最后的结局残酷凄凉却充满了一点温情。
  •     一口气看完的小说 一气呵成。以第一人称描写一位儿女在国外的普通空巢老人 没有亲人在身边唯一亲近的居然是推销老年人保健品的推销员 一生清白自从接到自称公安局的诈骗电话她的安静生活完全颠覆。骗子步步为营老人步步进套 作者笔法冷静心理战详细。故事撷取于真实生活 正因如此才可怕。
  •     旁观了一个过去人的思想潮水
  •     寡居于家中的老人被诈骗之后的一天。将其一生浓缩于一天之内。情节紧凑,还蛮好看。往事贯穿始终,其中母子与母女的关系反差还有老人见到的母亲的鬼魂,都蛮有意思。下班后一个半小时读完。
  •     一个独居老人24小时的意识流
  •     从一个新奇的角度(电信诈骗),提醒人们多关怀老人。
  •     很多事都是经历过后,才明白当时的自己是有多傻。薛老师在文中剖析人性已经很深了,再狠一点可能会更好。本书不难读。
  •     这个世界就是疯子太少,骗子太多。空巢,空巢,一切都是空巢,一切都被预言。
  •     小说用电信诈骗来攒起老人的一天和一生,用心理描写和对话回忆支撑起整个故事,读来让人心酸。儿女对父母的了解和关怀真的是他们晚年生活的支撑呀
  •     紧扣老龄化社会难题,巧妙地通过女性老人的视角和事件,讨论了时代和时代之间的问题。在探求空巢老人受骗问题中,引发了家庭、婚姻、两代人以及社会环境之间矛盾的思考,显得有张力而不吃力。最深刻的还是那一句连“假的东西都可以作假了”是否能看到生活乃至时代的“真”,结局颇耐人寻味。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