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信仰

出版日期:2013-12
ISBN:9787500856644
作者:胡适
页数:262页

内容概要

胡适(1891—1962),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安徽绩溪人。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
他是中国第一位享有35个博士头衔的学者,是中国现代思想史承前启后的第一人,是倡导文学改良的第一人,是中国近代第一个真正的自由主义者。 他是北大校长、驻美大使、学者、历史学家、哲学家、文学家、诗人,是青年导师,学界泰斗,也是社会的意见领袖。
蒋介石评价他是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代表。

作者简介

《我的信仰(精)》是新文化先驱胡适的作品集。
《我的信仰(精)》收录了《科学的人生观》;《思想的方法》;《工程师的人生观》;《不朽——我的宗教》;《大宇宙中谈博爱》;《为什么读书》;《读书的习惯重于方法》;《科学精神与科学方法》;《新思潮的意义》;《文学改良刍议》等作品。


 我的信仰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作者:齐凤艳关于胡适,我印象最深的是高中课本讲新文化运动时提到胡适的文章《文学改良刍议》,并且长期以来就停留在这一点点的认识上。而今人到中年,读了《我的信仰》这本胡适作品集,并且认真查阅了很多资料后,一方面感到,自己在蹉跎了那么多岁月之后,才阅读到这样一位了不起的人物的文章,才通过文章认识了作者和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及其经历的历史风云,不禁哀叹自己读得太少;另一方面,也因此心生了推介这本书的强烈愿望,并希望读者能够通过这本书,去阅读胡适更多的作品,通过这些文字,去了解一个人和一个时代。胡适(1891年12月17日-1962年2月24日),字适之,原名嗣穈。徽州绩溪人。被余英时誉为二十世纪影响力最大的学者和思想家。曾任北京大学校长、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中华民国驻美大使等职。胡适是第一位提倡白话文、新诗的学者,是新红学考据派的创始人、新文化运动领袖之一、五四运动的核心人物。胡适兴趣广泛,著述丰富,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红学等诸多领域都有深入的研究。美籍华裔历史学家唐德刚是胡适最后一位学生,他在《胡适杂忆》中对胡适的评价是:“胡适之先生的了不起之处,便是他原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开山宗师,但是经过五十年之考验,他既未流于偏激,亦未落伍。始终一贯地保持了他那不偏不倚的中流砥柱的地位。开风气之先,据杏坛之首;实事求是,表率群伦,把古老的文明,导向现代化之路。”《我的信仰》一书共收录了胡适先生不同时期的39篇文章。这些文章包含的是一个伟大的学者之深邃思想和远见卓识,未必是浅陋的笔者本人能够领悟和理解的,写此拙文,实出于对胡适先生的敬仰之情和对阅读推介工作之热忱。为此,笔者将主要从三个方面就本书的内容进行简介:一、人生问题和“我”的信仰在《一个问题》中,胡适以平铺直叙的笔法不露声色地讲了他的一位同乡朋友朱子平的故事。他为生活所困,潦倒窘迫,已经失去了往日的豪气,一日“自思自想,忽然想到一个大问题,就是‘人生在世,究竟是为什么?’”他问胡适“像我这样养老婆,喂小孩,就算做了一世的人吗?”在这篇文章里,胡适没有告诉我们他是如何回答他的同乡的,但是,在这本文集的第一篇文章《人生问题》中,胡适写道:“人生就算是做梦,也要做一个像样子的梦。”“从顶小的事情到顶大的像政治经济宗教等等,我们的一举一动都有不可磨灭的影响,尽管看不见,影响还是有。”在这里,胡适强调了普通人的作用。因此也就有了他在《不朽——我的宗教》中的独特观点。胡适对宗教灵魂不灭之不朽说和《春秋左传》的立德、立功、立言之不朽说进行了否定,提出了他的“社会的不朽论”。在文章中,胡适称“社会不朽论”乃是人生的“宗教”,其“教旨”是:“我这个现在的‘小我’,对于那永远不朽的‘大我’的无穷过去,须负重大的责任;对于那永远的‘大我’的无穷未来,也须负重大的责任。我须要时时想着,我应该如何努力利用现在的‘小我’,方才可以不辜负了那‘大我’的无穷过去,方才可以不遗害那‘大我’的无穷未来!”在胡适这里,不朽已经不再是少数人的伟业,而是无数人的凡行,每个人都有他的意义。个人是小我,社会是大我,个人对社会的责任是非常重要的。“你种谷子,便有人充饥;你种树,便有人砍柴,便有人乘凉;你拆烂污,便有人遭瘟;你放野火,便有人烧死。”胡适一生不信仰任何宗教,但却把这种个人对社会的责任视为一种宗教和信仰。由此胡适主张一种“非个人主义的”新生活。“这种生活是一种‘社会的新生活’,是站在这个现社会里奋斗的生活,是霸占住这个社会来改造这个社会的新生活。”对此,他的根本观念由三条:(一)社会是种种势力造成的,改造社会须要改造社会的种种势力。这种改造一定所零碎的改造——一点一滴的改造,一尺一寸的改造。(二)因为要做一点一滴的改造,故有志做改造事业的人必须要时时刻刻存研究的态度,做切实的调查,下精细的思考,提出大胆的假设,寻出实验的证明。(三)这种生活是要奋斗的。这里就反映出了胡适的改良思想和实证主义。胡适的实证主义和对自然科学的推崇也反映在《科学的人生观》、《工程师的人生观》和《大宇宙中谈博爱》等文章中。这都是清末民初中国社会对科学的向往和追慕的时代缩影,而胡适就是抱着科学救国的思想考取庚款留学,到康奈尔大学农学的。他说:“我们要谈博爱,一定要换一观念。古时那种喂蚊割肉的博爱,等于开空头支票,毫无价值。现在的科学才能放大我们的眼光,促进我们的同情心,增加我们助人的能力。我们需要一种以科学为基础的博爱——一种实际的博爱。”二、“我们”对于学生的希望胡适对西方文学作品中的两句话情有独钟。一句是荷马史诗《伊利亚特》第18章中的“You shall know the difference now that we are back again”,胡适在回国前4个月将这句话翻译在日记中。两年后,他在北京“少年中国学会”做《少年中国之精神》的演讲时再度提起,并重新翻译:“如今我们回来了,你们便看看不同。”演讲最后他大声呼吁:“这便是少年中国的精神。”可见,胡适对少年,对学生是给予厚望的。在《学生与社会》一文中,胡适写道:“在文明程度很低的国家,如像现在的中国,学生与社会的关系特深,所负的改良的责任也特重。这是因为学生是受过教育的人,中国现在受过完全教育的学生,真不足千分之一,这千分之一受过完全教育的学生,在社会上所负的改良责任,岂不是比全数受过教育的国家的学生,特别重大吗?”由此引出胡适情有独钟的第二句话——最好的办法莫过于把自己铸造成器。联系胡适三岁丧父,年轻的寡母在一个封建大家庭将他抚育成人的心酸,可以说,这句话既是他对青年的期望,也是自己内心的独白,是他认为解决所有个人困惑的最后的那颗“定心丸”。在《青年人的苦闷》一文中,胡适写道:“正因为我们今日的种种苦痛都是从前努力不够的结果,所以我们将来的恢复与兴盛决没有捷径,只有努力工作一条窄路,一点一滴的努力,一寸一尺的改善。悲观是不能救国的,呐喊是不能救国的,口号标语是不能救国的,责人而自己不努力是不能救国的。”因此胡适反对学生动辄罢课,这当然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在《我们对于学生的希望》一文中,胡适说:“在变态的社会国家里面,政府太卑鄙腐败了,国民又没有正式的纠正机关(如代表民意的国会之类),那时候干预政治的运动,一定是从青年学生界发生的。”查毓英在给胡适的信里专门对青年们的风气提出尖锐批评。他说,北大学生热衷开会,每年大会小会不下千次,而“关系学术的恐怕不能占百分之一”。有些学生以“五四功臣”自居,“甚至将前什么会议代表、主任等字样印于名片”。大家无心学术,考试舞弊的现象频出。学校里高谈阔论的人多,实地做事的人少。这种情况,一定是胡适写作《我们对于学生的希望》的良苦用心。并且作为开风气之先的一代学者,胡适还撰写了许多有关青年学生读书的文章,如《读书》、《为什么读书》、《读书的习惯重于方法》、《科学精神于科学方法》等。三、新思潮的意义明清时期,古代中国文化已经走向式微。不管中华文明多么璀璨,世界已经变了。特别是胡适生活的时代,面对侵略与衰落,知识分子群体的措手不及,感到中华文明之光一日比一日黯淡,他们开始探索救国道路,引入了各种新思潮。《我的信仰》这个文集中,字里行间为我们展示了胡适文学革命、实验主义、自由主义、民族文化反省、整理国故等方面的新思想。不管我们对其人其文如何评价,胡适在中国现代思想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都是不可低估的。在《新思潮的意义》一文中,胡适写道:新思潮的精神是一种评判的态度。新思潮的手段是研究问题与输入学理。新思潮的将来趋势,依我个人的私见看来,应该是注重研究人生社会的切要问题,应该于研究问题之中做介绍学理的事业。新思潮对于旧文化的态度,在消极一方面是反对盲从,是反对调和;在积极一方面,是用科学的方法业做整理的工夫。新思潮的唯一目的是什么呢?是再造文明。可以说胡适高屋建瓴地为新文化运动给出了他的方法论和目的。而在胡适影响的各种思潮和运动中,人们最熟悉的是“文学革命”,或者更窄一些,就是“白话文代替文言文”。胡适为此写了很多文章,如本文集中的《文学改良刍议》、《什么是文学——答钱玄同》和《大众语在那儿》。胡适从八个方面为文学改良指明了方向:“一曰,须言之有物。二曰,不摹仿古人。三曰,须讲求文法。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五曰,务去滥调套语。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讲对仗。八曰,不避俗字俗语。”在文章的末尾,胡适指出:以此之故,吾主张今日作文作诗,宜采用俗语俗字。与其用三千年前之死字(如“于铄国会,遵晦时休”之类),不如用二十世纪之活字;与其作不能行远不能普及之秦汉六朝文字,不如作家喻户晓之《水游》《西游》文字也。胡适以批判的精神审视传统文化,自然要进行一种文化反省,而且回头看是为了更好地往前走。在《信心与反省》中,胡适说:“信心本身要建筑在稳固的基础之上,不可站在散沙之上。”信心和反省是不可分开的,有信心,需要反省来弥补漏洞;反省在有信心的基础上进行才有意义。他说:“在你最悲观失望的时候,那正是你必须鼓起坚强的信心的时候。你要深信:天下没有白费的努力。成功不必在我,而功力必不唐捐。”四、结语最后,关于胡适本人、关于他的文章、他的事业和功绩,我不想多说些什么,因为早有名家大师们的评论。我只想说两点,一是他母亲对他的教育和影响,一是他的平和。如果说他的丰功伟绩和历史地位不是人人可以企及和复制的,那么这两点则是我们每位读者都会从中有所体悟和收益的。所以,无论是从了解历史和人物、认识时代和社会发展、阅读经典提高修养方面,还是从汲取点滴人生智慧、成长经验方面,《我的信仰》都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

精彩短评 (总计18条)

  •     脑子里那个年代和胡适先生更真实鲜活了起来
  •     胡适的这些话,现在看来似乎没什么,可是在近百年前,必然是振聋发聩的。
  •     我在想,如果有朝一日,社会全体成员都有了各自的信仰,那会是多么鲜艳的景致啊!但如今呢?我离群索居,就像个空幻帝王,心中塞满了无限的哀伤,我看到的,是一切甘受命运支配,岁月匆匆流逝好似迷梦。即使著于数十年前,其思想较当代,仍具先进性。
  •     知识分子的生活 2017年元旦,重读。
  •     虽有不赞同的,但敬畏胡适的思想深度。
  •     里面《我的信仰》那篇,真把我看哭了,在图书馆,怪不好意思的。实在是憋不住了呀,我就是太容易被打动了。
  •     先生百年前果真新人物~
  •     这个学期对我影响极大的一本书。非常好的一本书。尤其是《新生活》《一个问题》《差不多先生传》这三篇,每每想到都是对自己的提醒,事例举得再浅显不过,可是非常叫人回想、深思,以致反省再三。
  •     焦虑很久,突然看到“与其终日冥想人生有何意义,不如试用此生去做点有意义的事。”豁然开朗。 去听胡适谈人生,谈信仰,谈世界观等等,令人醍醐灌顶。有些思想,现在看来也是毫不过时的。 例如“不明白过去的黑暗,所以我们不明白今日的光明。”仔细去想一想,真的很多时候难道不是如此吗?
  •     值得一读。语言风格很亲切,易懂,不故弄玄虚,不卖弄。有深厚的学养而说出的话简明直接,论理清晰,就是功夫。当代的教授们就很少有这个功力。
  •     一般吧,胡适也就那样。
  •     今时今日的国家是否达到了先生的期待?
  •     就两句感触最深:1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2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     胡适之思想,必然为文化之先驱,启发一带中国人。
  •     挺有意思~《不朽》和《大宇宙中谈博爱》印象深刻!
  •     对于胡适,以往一直是模糊的。三本书读下来,形象鲜活起来。胡适原名胡洪骍,因信奉适者生存,改名适。胡适成名太早,过分爱惜羽毛,过分小心求证了,反而绑了手脚。差点当上大总统,可不说假话,终不是政治家。民主、自由、科学提了百年,适之先生活在当下可能更寂寞了。
  •     于此时,感觉没有作用 大三图书馆借阅。
  •     纯粹为了胡适之而看。类似于演讲集。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