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了算?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7
ISBN:9787213056185
作者:[美]迈克尔·S.加扎尼加(Michael S. Gazzaniga)
页数:260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意识,总是慢半拍 早在25年前,人们就反复记录下了这种时间的滞后。加州大学圣弗朗西斯科分校的生理学家本杰明·利贝特(Benjamin Libet)在一次外科手术中吃了一惊:他刺激清醒患者的大脑时发现,对代表手的皮层表面施以刺激和病人意识到手上有感觉之间存在时间差。在后来的实验中,参与启动某个动作(如按下按钮)的大脑活动会先于该动作500毫秒出现。这当然是说得通的。可出人意料的是,据受试者报告,在有行动意识之前300毫秒,就有了和行动相关的大脑活动。大脑内部的电荷累积先于有意识决定,这叫做“运动前准备电位”,或者简称“准备电位”。 自从利贝特进行第一次实验之后,一如早期心理学家所估计,测试变得更加成熟了。使用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我们现在不再认为大脑是静态系统了,而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变化的、始终处于活动中的系统。使用这些技术,2008年,约翰一迪伦一海恩斯(John—Dylan Haynes)@和同事们扩展了利贝特的实验,揭示出大脑活动可以对一种行为倾向的结果编码长达10分钟,才让它进人意识!大脑先活动,人之后才有意识。不仅如此,观察扫描图像还能预测人下一步要干什么。这个实验的暗示相当惊人。如果行动在无意识中开始,在我们意识到自己的欲望之前就有了行动,那么意识在意志中的常规角色就出局了:有意识的意志,也即你愿意采取某个行动的念头,是一种错觉。但应该这么想么?我逐渐认为不应该。 顽固的决定论者 所以,神经科学上的顽固决定论者们做了一个论断,我称之为“因果关系链”论断:(1)大脑促成意识,大脑是物理实体;(2)物理世界是确定的,所以我们的大脑必定同样是确定的;(3)既然我们的大脑是确定的,大脑是促成思想的充分和必要器官,我们必定要相信:源自意识的思想也是确定的;(4)故此,自由意志是错觉,我们必须修正“人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这一概念。换句话说,自由意志的概念没有任何意义。自由意志的概念出现在我们充分了解大脑如何运作之前,现在,我们应该抛弃它了。 神经学家们在第一个论断上并没有太多分歧,也即,大脑以某种未知的方式促成了意识,大脑是物理实体。不过,第二个论断则是松散环节,遭到了不少攻击:许多物理学家不再认为物理世界是确定的、可以预测的,因为复杂系统的非线性数学使得人无法对未来状态做出精确预测。

前言

我的地盘我做主    苏格兰的吉福德讲座降临人世已经超过125年了,出资创办人是19世纪爱丁堡律师兼法官亚当·吉福德勋爵(Adam Lord Gifford),他热爱哲学和自然神学。他在遗嘱里规定,讲座的主题应当是自然神学,并视之为“严格的自然科学”“不得涉及或依赖任何假想的特例,或所谓的神迹。我希望人们待它就像对天文学或者化学……可以自由地讨论一些问题……所有关于人类对神明、无限,对起源、本性和真理设想的问题,以及人类能否拥有此类设想,上帝是否受到约束、受什么样的约束等等。我深信,自由讨论带来的别无他物,唯有益处”。讲座主要集中在宗教、科学和哲学领域。    只要真正选读过源自这些讲座的书籍,你便会发现它们的品质极佳。西方世界一些最杰出的人士在讲座中传达了自己的观点,比如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美国哲学家、心理学家)、尼尔斯·玻尔(Niels Bohr,丹麦物理学家,在量子理论和原子结构方面有过卓越贡献),以及阿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Alfred North Whitehead,英国数学家、哲学家)。在漫长的主讲者名单中,许多人曾投身重大的知识角力。有人阐述宇宙的浩瀚,有人谴责世俗生活无法为生命的意义带来充满希望的信息,也有人直截了当地说,不管什么样的神学,自然神学也好,其他神学也罢,都不值得成年人花时间去思考。表面上看,该说的话前人早已说尽,而且又都说得那么清晰有力,当我受邀出席表达自己的观点时,几乎想掉头就跑。    我读过许多出自这个讲座的书籍,我感觉,我和其他所有这么做过的人一样,都有一种无法满足的欲望,想要更多地认识人类为自己寻找的位置。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为自己有这样的兴趣感到惊讶,因为我们现在对物理世界知道得很多,我们大多数人相信现代知识的言外之意——虽说我们有时也很难接受所有的科学观点。思考这些事情,就是吉福德讲座的意义所在,我发现自己也想为之略尽绵薄之力。在这个论坛上提出我的看法,既令人兴奋,也叫人畏惧,但我真的想说明,哪怕科学突飞猛进,也从未改变如下不容动摇的事实:哪怕我们生活在一个确定的宇宙,可我们自己就是承担责任的载体,我们要为自己的行动负责。    我们人类是大型动物,聪明又伶俐,也经常能把推理能力用至化境。可即便如此,我们还是想知道,就这样了吗?我们仅仅是一种更华丽、更精巧、耸着鼻子四处寻找晚餐的动物吗?诚然,我们比蜜蜂复杂得多,尽管都有自动反应,但我们还有各种认知和信仰,信念胜过进化磨砺出的一切自动生物过程和硬件——哪怕是后者把我们带到了现在这个地方。因为信念(即便是假的也罢),奥赛罗杀死了挚爱的妻子;西德尼·卡顿(狄更斯小说《双城记》里的一个角色)自愿替朋友走上断头台,并宣称,这件事比自己从前所做的任何事都远远好得多。人类就是至高的境界,即便抬头仰望浩瀚天空里的数十亿颗恒星,不免偶尔也会生出微不足道之感。有一个问题自始至终困扰着我们:“我们真的不属于一套有意义的宏伟设计吗?”来之不易的科学智慧和大多数的哲学会说,生活的意义,只来自我们自己。它完全取决于我们,哪怕那恼人的问题始终伴随着我们:一切真的该是这样?    但现在,一些科学家和哲学家干脆提出,我们带给生活的东西,不由我们做主。现代知识及其尴尬的言外之意自有一定道理。生理化学的大脑确然令得思想以某种我们尚不理解的方式运作,与此同时,它仍然跟其他一切物质一样,遵循宇宙的物理规律。事实上,仔细想想,我们绝不希望它变成其他任何样子。举例来说,我们不希望自己的行动会带来随机结果:我们把手朝着嘴递过去,是想冰激凌落进嘴巴,而非戳在脑门上。    然而,也有一些人说,由于我们的大脑遵循物理世界的法则,我们在本质上是没有自由意志的僵尸。科学家们共同接受这样的假设:只有在神经系统展开运作以后,我们才能知道自己是谁、是什么。然而,大多数人都忙忙碌碌,没法拿时间仔细思考,为这样的说法烦恼。很少有人会因此陷入存在主义的绝望深渊。我们希望干好工作,回家陪伴妻子丈夫孩子,玩玩扑克牌,聊聊八卦,做做家务,品品威士忌,开心笑笑,简单生活。大多数时候,我们似乎并不为生活的意义所困扰。我们想过好生活,而非琢磨生活。    然而,在知识分子群体,有一种信仰明显占据主流,也即:我们生活在一个完全确定的宇宙。这种信念似乎与我们人类对宇宙性质的认识相吻合。物理定律支配着现实世界发生的一切。我们是物理世界的一部分。故此,物理定律支配我们的行为,甚至我们的意识本身。不管在物理领域还是社会领域,都是确定性说了算,我们只能安然接受,继续向前走。爱因斯坦是这么认为的,斯宾诺莎是这么认为的,我们算什么,竟然质疑它?信念带来结果,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许多人相信是确定的世界里,社会规范往往要我们别忙着指责,别叫人们对自己的行动(甚或反社会行为)负责。    多年来,吉福德讲座已从多个不同的角度探讨过这个问题。量子物理学家们说,自从量子机制取代了牛顿的物质观,决定论这件事有了回旋余地。原子和分子层面上存在不确定性,这意味着,等下一轮甜点端上来,你可以自由选择是拿波士顿奶油馅饼,还是拿小红浆果;宇宙大爆炸的那一瞬间,并未决定你此刻的选择。    与此同时,也有人认为,原子的不确定性跟神经系统的运作以及人类意识最终如何产生毫不相关。现代神经科学的主导理念是,完整地理解大脑,你就能揭示大脑如何启动思想,而事实将会证明,这个启动过程,采用的是由下而上的因果方式,它完全是确定的。    面对问题,人类似乎喜欢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答案:要么全有,要么全无;要么全都来自天性,要么全都来自培养;要么一切确定,要么一切随机。我会说,没那么简单,现代神经科学并未确立一套彻底的原教旨主义宿命论。我会坚持自己的看法:思想,产生自大脑的物理过程,反过来也限制了大脑。正如个人确立了政治管辖规范,最终又受到这些规范的控制,大脑萌生的思想限制了我们的大脑。    当今时代,所有人都同意,因果力量是认识物理世界的唯一途径,难道,我们就不需要有一套全新的思考框架,来描述身体与精神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吗?加州理工学院的约翰·道尔(John Doyle)教授指出,在计算机硬件/软件的世界,两个系统的一切我们都完全了解,但要让它们发挥功能,唯有两个领域互相作用才有此可能。然而,还没有人知道该如何形容这一现实。大脑产生思想,就类似宇宙大爆炸。正如车流源自汽车,车流也最终限制了汽车,难道思想就不能限制产生思想的大脑吗?    不管怎么把软木塞使劲往水下压,它始终会浮上来。同样道理,这个问题不会自动消失。它会反反复复地冒出来。思想与大脑的关系是什么,它对个人责任有什么样的暗示——不管是谁解决了这个问题,都将吸引我们的注意力。答案是理解如下事情的关键:身为一种有情感、有远见、好追寻意义的动物,我们有着什么样的体验。故此,它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我希望延续人类探讨此一根本问题的传统,勾勒出迄今为止我们在理解思想和大脑互动上有哪些进步。是思想限制大脑,还是大脑从下至上地做完了所有事?这很棘手,因为我在这里所要说的,并不是思想完全独立于大脑。绝非如此。  在开始我们的旅程之前,有必要审视一下21世纪我们对自己是怎样一种生物有了什么样的认识。过去100年中,我们积累了大量有关“人类何以成为人类”的知识。其数量之多,不免令人望而生畏。而且,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这些知识是否超越了早前我们对人类存在本质的认识呢?    在我的吉福德系列讲座以及本书当中,我认为,我有责任回顾当前时代的人类知识,过去的许多伟大思想家尚未掌握的一些知识。神经学家研究出了许多新奇的意识机制运作知识,可所有的这些认识,对责任这一人类生活的深层核心价值观毫无影响。为证明这一论断,我会解释我们为获取当前的大脑知识走过了什么样的道路,又曾绕了哪些弯路;我会总结现在我们对大脑如何运作的认识。为理解某些有关生活在确定世界的论断,我们要拜访若干不同的科学层面,从亚原子粒子的微观世界(神经科学会带你来到这些地方,你一定料想不到),到你和朋友在超级碗橄榄球比赛上两掌相击大声喝彩的宏观社会世界。这趟科学漫游将向我们说明,物理世界有着不同的规律,它们取决于我们在观察的是哪一级组织层面;我们会发现,哪些规律跟人类的行为有关。我们将在法庭上结束本轮探索之旅。    即便理清了所有这些关于物理、化学、生物、心理等各方面的知识,一旦把活动的人体视为一个动态系统,总有一点现实不容否认。我们本身是责任的载体。就像我的孩子们爱说的那样,“先别管它啦”,投入精彩纷呈的人类生活吧。

名人推荐

《谁说了算》是我近几年来读到的最引人入胜的关于大脑科学的书。大脑中有一个“我”吗?这个“我”是怎么形成的?我们如何感知如何判断如何编故事?加扎尼加告诉我们,这是大脑整体运作的结果,既有从上而下也有从下而上的机制。本书还涉及物理学、社会学中那些会决定“我”的部分。这是一本可以改变你的世界观的书。 —— 李淼 中科院理论物理所研究员,《越弱越暗越美丽》作者  你愿不愿意和一位朋友坐下聊一会儿,几个小时后站起身时,对神经科学、人类本性和自由意志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如果你愿意,请翻开这本书。它的内容来自一系列的公开讲座,通俗易懂;它的作者,是心理学界视线最为宽广的一位思想家。这是一场智力的盛宴。”——乔纳森·海特,《象与骑象人》《正义之心》作者迈克尔·加扎尼加,认知神经科学的创始人之一,一位擅长融会贯通的非凡人物。在这本杰出作品中,他提出了神经科学中的终极问题:我们不过是一堆神经元的集合体吗?‘我’不过是刚性决定论的副产品吗?他给出的解答发人深省,意义深远。——罗伯特·萨波斯基,《一位灵长类的回忆录》(A Primate's Memoir)的作者  这本书有趣、刺激、还挺好玩,它鼓励我们从全新的角度思考人类最神秘的部分——也就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那一部分。——艾伦·艾尔达,演员,《美国科学前沿》主持人  加扎尼加是世界最杰出的一位实验神经学家。——汤姆·沃尔夫,“新新闻主义之父”, 美国著名作家、记者

媒体关注与评论

李淼,中科院理论物理所研究员,《越弱越暗越美丽》作者    《谁说了算?》是我近几年来读到的最引人入胜的关于大脑科学的书。大脑中有一个”我”吗?这个“我”是怎么形成的々我们如何感知、如何判断、如何编故事?加孔尼加告诉我们,这是大脑整体运作的结果,既有从上而下也有从下而上的机制。本书还涉及物理学、社会学中那些会决定“我”的部分。这是一本可以改变你的世界观的书。    乔钠森·海特,著名心理学家、思想家,《象与骑象人》《正义之心》作者    你愿不愿意和一位朋友坐下聊一会儿,几个小时后站起身时,对神经科学、人类本性和自由意志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如果你愿意,请翻开这本书。它的内容来自一系列的公开讲座,通俗易懂;它的作者,是心理学界视线最为宽广的一位思想家。这是一场智力的盛宴。    罗伯特·萨渡新基,斯坦福大学神经科学教授    迈克尔·加扎尼加,认知神经科学的创始人之一,一位擅长融会贯通的非凡人物。在这本杰出作品中,他提出了神经科学中的终极问题:我们不过是一堆神经元的集合体吗?“我”不过是刚性决定论的副产品吗?他的解答发人深省,意义深远。    艾伦·艾尔选,著名演员,《美国科学前沿》主持人    加扎尼加是最杰出的实验神经学家,他写的这本书有趣、刺激,还挺好玩,它鼓励我们从全新的角度思考人类最神秘的那一面,也就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那一面。

后记

人应不应该有责任感?应不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    按理说,这本来是个不言自明的问题。较真的美国人民,因为“决定论”而对个体意志产生了怀疑,本书的目的便是对此进行拆解,从大脑科学的角度提出,脑袋的元件当然是确定的,可脑袋的内容,则来自社会,来自人际互动。作者以汽车来打比方:单辆的汽车,是一个个零件构成的,我们了解整个汽车是如何组合运作的;可一旦一辆辆汽车汇集成车流,我们便无法通过一辆汽车的运作原理来预见整个车流的走向。    然而,出于中国当下整个社会的特殊转型性质,我们产生了许多具有特殊国情的认识。我们很容易把所有问题归结于“社会的错”,甚至,连自己碰到的一些极为个人的问题,也怪社会。换言之,正是强大的社会互动,令我们无法对自己负责。排队、加塞儿、走后门、塞红包,人人都痛恨之,但轮到自己碰到了类似情形,也不得不照着做。连考试不及格、作弊被抓、工作升不了职、加不了薪、夫妻关系破裂,也都是社会的错。同样用上面汽车的例子打比方,那也就是:既然已经置身车流,单辆的汽车无法决定车流的走向,只能随波逐流。    所以,这本书对中国读者的意义,恐怕还在于将它从另一个角度来解读:人固然是社会的人,要受社会规范的制约;但人同时也是有自我意志的个体,有自由选择的能力和余地。单辆的汽车固然无法决定车流的走向,却完全可以控制自己前进的方向和行驶的速度。车流轰轰烈烈加速驶向看不见的“nowhere”,你可以选择退出车流,去别的地方;也完全可以停下来,看看路边风景。    因为本书涉及的专业知识较多,时间仓促,还有其他一些同事及好友参加了本书的翻译、资料检索及整理工作:李佳、李征、张志华、张才学、唐竞、向倩叶、廖昕、侯高林和甘雪芹。向大家致上最衷心的感谢。    碍于译者水平,疏漏在所难免,如果各位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觉译文理解有困难,或是发现了任何翻译上的错误,不妨一同探讨。    闾佳    2013年2月于成都

内容概要

● 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认知神经科学之父,美国国家科学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美国总统智囊团成员。现任美国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圣哲研究中心(SAGE Center for the Study of the Mind)主任,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所(Cognitive Neuroscience Institute)的负责人。
●揭秘左右脑分工模式,让“左脑”“右脑”成为日常用语,让脑科学进入普通人的视野。 联姻生物学与心理学,开创认知神经科学。
● 著有《人类》(Human)、《社会性大脑:发现心智的网络》、《心智问题》、《认知神经科学》、《伦理性的大脑》、《自然界的心智:思维、情绪、性别、语言以及智能的生物学根源》等书。纽约时报评价《自然界的心智》说:“加扎尼加之于脑科学研究,堪比斯蒂芬•霍金之于宇宙论”。

书籍目录

前言 我的地盘我做主?
第1章
深入自由意志的源头——大脑的构造
一天24小时,大脑从不休止地管理着我们的思想、欲望和身体。我们戳它、记录它、刺激它、分析它,想知道它到底是如何运作的。它生而复杂,还是白板一张任你书写?是每个人的大脑里都有一个“自我”在发号施令,还是另有秘密?
大脑多舛的发育历程 # 个头大并不能说明更聪明 #我们生而不同
第2章 打通思想与行为——左右脑的博弈
我们用了数百年才知道大脑没有中央指挥部,左脑右脑各司其职。如果我们将大脑分成割裂的两半,“左思”和“右想”会不会让我们有两重意识,哪一个才是主角,是否也同样存在两重自由意志?
大脑的区域各有分工 # 思想在半无意识的状态运行 #左脑右脑各有擅长
第3章 揭开“意识”背后的奥秘——解释器的力量
我们的神经系统就好喧闹的股票交易所,大脑中各种声音吵吵嚷嚷。可我们始终坚信人类有一个“自我”做出所有行动和决策,那是因为左脑有个“解释器”在作祟,它驱动我们提出假说,它给我们一个貌似合理的解释,它究竟是怎样编造出条理清楚的故事?
意识在后行动在前 # 为什么我们感觉身心合一 # 左脑为你编造故事
第4章 谁决定了“我”的意志?——自由意志的幻象
我们自主地感觉、呼吸、制造细胞;我们自动开展行为:和孩子们分享食物,逃避痛苦……如果一切都在自动操作,这是否意味着,我们只是开启了自动巡航系统?我们的整个生命,以及我们所做、所想的一切,都是确定的?
自由意味着什么 # 万事万物从一开始就注定了 # 用混沌理论破解自由意志 #
第5章 谁决定了“我们”的意志?——社会意识的进化
我们如何确定他人的意图、情感和目标,如何在竞争的环境中生存下来,我们对个人心理了解得很多,却对社会互动影响的神经科学知之甚少。到底一个大脑说了算,还是一群大脑说了算?责任是来自人类的互动,还是来自单独的个体?
人多才安全 # 群体的起源 #无意识的模仿 # 天生的道德
第6章 人该为自己的罪行负责吗?——正义的证据
你有权保持沉默,但你的脑影像将作为呈堂证供。近年来,不断有律师将大脑影像作为证据呈上法庭,或者用测谎仪检测证言的真实性,心理学终将影响大众对公正和责任的看法,但是这种影响是好还是坏呢,脑科学能不能为我们指出大脑自动化运行和人类自由意志之间的界限呢?
文化和基因影响认知 # 干坏事的是我还是我的大脑 # 法庭上大展拳脚的神经科学 #脑影像将作为呈堂证供

编辑推荐

作者是认知神经科学之父、当代最顶尖的思想家、“脑科学界的斯蒂芬•霍金”,迈克尔·加扎尼加。著名物理学家李淼、积极心理学先锋派领袖乔纳森·海特、“新新闻主义之父”汤姆·沃尔夫、畅销书作家罗伯特·萨波斯基、《美国科学前沿》主持人艾伦·艾尔达等人倾情推荐。源自吉福德讲座,用精妙又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当代最前沿的思想理论。吉福德讲座至今已有120年历史,集合了世界上最著名的科学家和神学家探讨宗教、科学和哲学问题。哲学家威廉·詹姆士、物理学家尼尔斯·玻尔、数学家兼哲学家阿尔弗雷德·怀特海、天文学家卡尔·萨根等都曾走上吉福德讲台。湛庐文化出品。

作者简介

左脑右脑谁说了算?是你在决定还是你的大脑在替你决定?人该为自己的罪行负责吗?
开创认知神经科学的著名思想家加扎尼加被誉为脑科学界的斯蒂芬•霍金。他在这本书里用“睿智而不夸张”的语言从脑科学的角度阐释自由意志问题,讲述了人类大脑的作用机制、意识的来源、社会意识的进化以及自由意志观念对于整个社会的影响。他告诉我们,人的思维是大脑整体运作的结果,既有从上而下也有从下而上的机制。本书还涉及物理学、社会学中那些会决定“我”的部分。
这是一本可以改变你的世界观的书。


 谁说了算?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西闪/文尽管在现实面前我们不时就范,但依然相信,总有一些事情我们可以自己做主,总有一些时候能够按自己的心意行事。这样的信念,让我们感到安心。从最朴素的意义上讲,这就叫“自由意志”(free will)。然而当哲学家追问,那么我们究竟是不是真正在自由的行动呢?朴素的问题变得复杂起来。在哲学领域,关于自由意志的讨论持续了两千年。亚里士多德、奥古斯丁、阿奎那、笛卡尔、休谟、洛克、莱布尼茨、康德、伯林,这些哲学大牛都探讨过这一问题。在这方面深有研究的哲学家诺齐克(Robert Nozick)表示,他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最后还得承认,“自由意志是最令人头痛、最难以把握的问题。”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觉得这个问题有多么难解,特别是神经科学家们。他们秉持一个共同的观点:“我即我脑”,并一致认为,要想找到自由意志,就得先找到可能产生自由意志的大脑结构。没有结构,何来功能呢?过去三十年,认知神经科学借重心理学、神经医学、神经胚胎学、神经解剖学、大脑成像技术等学科的力量,将我们对大脑的认识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站在这个知识高地上,神经科学家高调宣称:自由意志根本是幻觉!对于自由意志论者而言,这当然是一个不能接受的结论。对于普通人来讲,它也着实令我们尴尬。难道我们都是提线木偶吗?没有自由意志,两个人的相爱还叫做心甘情愿?没有自由意志,岂不是说杀人放火都是身不由己?面对这些困惑,迈克尔•加扎尼加 (Michael Gazzaniga)说别急,且听我慢慢道来。身为“认知神经科学之父”,加扎尼加被《纽约时报》誉为脑科学研究领域的霍金。2009年他在苏格兰爱丁堡大学的吉福德讲座上做了一个为期两周的系列讲演,中心议题就是自由意志的有无。该演讲现结集成书,题为《谁说了算:自由意志的心理学解读》。表面上看,跟其他神经科学家没什么不同,加扎尼加的结论同样是:自由意志是一种错觉。他说我们的大脑里没有一个缩微版的自己,像电影《黑衣人》里的迷你外星人那样,躲在脑壳里操控一切。相反,人脑是一个高度复杂的并行分布式系统,就像互联网那样,没有一个统一指挥的最高长官。多数情形下,人脑的运行是纯粹自动化的,不需要意识的参与,更不需要自由意志这个观念。例如心脏的跳动、肺部的呼吸、体温的调节等等。但是,大脑中还有不少系统却是半自动化的,它们要不断地收集并响应外界的信息,以便自己随时调整运行状态。这些系统相互竞争,一起争夺“注意”这一系统的关注。只有获得关注的赢家才可能从支撑意识体验的神经系统里浮现出来。为什么我们没有察觉到,相互竞争的系统在大脑里吵成一片?这是因为支撑意识体验的神经系统里有一类专门的“解释器”。它像足球场外的解说员,针对感觉、记忆、行为及其它们之间的关系,负责向个人提供一种统一而完整的故事。就像“意识流”这个词描述的那样,解释机制让我们每个人的意识顺滑流畅,有如绵绵流水一般。既然是解释机制,也就是说它只承担事后合理化的功能,神经科学家已经证实了这一点。他们运用电位测定和核磁共振等技术测试大脑的活动,结果发现,大脑总是先行动,之后才把该行为“通知”给意识系统的解释机制。有时候,大脑对一个行为倾向的结果进行了长达10分钟的编码,然后才把它交给产生意识的神经系统。于是不少神经科学家指出,我们其实是将解释器对行为的事后合理化误会为自由意志了。事实是,行为根本不需要自由意志来做动力。好比你拿起水杯300毫秒之后,解释器才告诉你:“我要来一杯冰水,而不是热茶。”这可能是一种心理上必要的幻觉,但绝对不是行为的内在动力。真是这么简单吗?不。在这一点上,加扎尼加没有他的后辈同行们那样激进。他认为,宣称大脑中没有自由意志,实际上犯了一个还原论的错误。对因果关系的过度迷信,使得这些人没有认识到,大脑虽然是产生意识的“场所”,然而意识作为一种突现的特性或现象,不能简单地看成大脑的分泌物。实情是,意识以及有意识的行为是多重精神状态与复杂的环境合力互动的特定结果。只有在各方角力分出胜负后,解释器才宣布,我们自由地做出了选择。在书的后半部分,加扎尼加没有清晰地说明,他论述的重点其实已经从自由意志这一观念转向了实质上的自由。实际上,他强调的是人类在长期进化过程中产生的个体与群体进行互动的机制。它没有特定的结构,而是大脑的很多神经回路必须遵守的方法。它是一种协议,一种算法,一种规则,一种运作方式,没有藏在大脑的某个神秘的角落。这一番解读已经与伯林所说的消极自由有着很相似的特征。因为最终他们都力图证明,自由一直是人类的本质,以及可追求的价值。我们既不是决定论的,也不是自由意志的提线木偶。
  •     Doubtless the author is one of the greatest brain science specialists in this world, and he had already made many excellent contributions to the subject. So the book is definitely not that type-sold in a booth lays in the train station or the airport, compiles lots of nonsense passages and you can go through it in an hour-but contains many serious discussions about the science and the philosophy. On the other hand, benefits from the accessible writing style, even it talking about rigorous science, you can still following the author very well. The author is good at illustrating science experiments and reviewing relevant literature. But when we back to the title after the reading, I've to say, the author chose a bad topic at the end.The title "Who's in Charge? Free Will and The Science of The Brain" tells us two main topics of the book should be "Free Will " and "Brain Science", but at the end of the book, the author leads us to discuss the human society and moral philosophy. I don't mean these topics are unimportant or irrelevant with brain science, but want to say that the author wastes last two chapters on these topics while leaves the main question of the book-who's in charge-not be solved completely. Let's focus on the core chapters of the book, ch3 and ch4, since the first two chapters mainly talk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brain science theories. In ch3, the author introduces the "explain machine"(中译本为“解释器”,不知原文为何) in order to explain why we always feel we can control ourselves while people's behavior are actually all induced by the subconsciousness which already planted in our right hemisphere before we born. For example, we can avoid the snake when feel the wind in the grass, this ability inherit from our ancestor, it’s the result of the nature selection. And in ch4, the author quotes another conception called "emergency"(中译本为“突现”) to prove that our "will" is just an emergency of neuro cell of the brain. Since neuro cell is physical entity follows physics rules, so does our “will”, though we have to apply different rules to the “will”. And there're also some evidences told that human behavior is always faster than the consciousness or the will, so we can't say we have "free will". Can we take this deduction process as a truth? I don’t think so. In my opinion, we do have free will sometimes. Especially when we need to make an important decision or we’ll take some meaningful actions. I don't think we always rely on our right hemisphere, we use left hemisphere as well-we search information as much as we can, we ask for others' suggestions and then combines with the past experience, no matter where these experience comes from. So we can't say our behaviors are all come from the right hemisphere, there are some advanced behaviors need the "explain machine" or the left hemisphere to participate in. Just as the "emergency" theory told us-we can't apply the rule of basic human behaviors, such as breath or heart beat, to the advanced behaviors, such as making important decision.
  •     大学时一直有个问题困扰着我:一个人最后走上的道路,究竟是一件件人生事件经历叠加推动的结果,还是早已“命中注定”的。我不太敢相信“命中注定”,因为这样的说法太过迷信和唯心,没办法去解释。然而,古往今来数不胜数的鲜活例子又让我除了“命中注定”找不到更好的定义。如撒切尔夫人,在牛津大学时主修的是化学专业。毕业后,撒切尔夫人在化学公司做过研究员,也在塑料制造公司工作过。但她却利用业余时间攻读法律,考取律师资格,一步步走上政坛。又如鲁迅,在矿物学堂学开矿,在仙台医学院学医,最后却走上了校书撰文的文学救人道路。再如胡因梦,自21岁主演《云深不知处》起,开启了长达15年的演艺生涯,却在33岁时告别演艺圈,开始译书、写书、走上了探索、传播“身心灵”的道路。在撒切尔夫人、鲁迅和胡因梦的身上,似乎存在着一种“天命”(Calling),不管他们起点如何,最终都会走上“天命所归”的那条路。那么,在我们普通人身上,是不是也存在着这种“天命”(Calling),不管我们如何开始,过程如何,最终我们都会走上早已属于自己的道路。大学时认识一位师兄,学的是物理,却热衷于商业活动,毕业后几经周折还是自己创起了业。工作后又认识一位师兄,学的是法律,毕业后考上了公务员。正当他名校背景、高等学历、领导青睐加持在身,仕途蒸蒸日上的时候,却辞职当了律师。身边还有一位师姐,国企十年工龄,职位不低待遇不差,却迷上了烘焙。奖金全拿来买高级工具,假期全用来各地拜师学艺。最后,辞了铁饭碗开起了烘培工作室。诸如种种,让我对“天命”(Calling)感到既迷惑不解又敬畏好奇。如果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命”(Calling),为什么我们不能一早知晓,直接奔而赴之,省却人生中各种迷茫和纠结呢?我百思不得其解。加扎尼加的这本书——《谁说了算--自由意志的心理学解读》,第一次从严谨科学角度给了我启发。虽然对文科生来说这本书读起来真心不轻松,但是仍然不影响它带给我电光火石般的灵感。书中有一段关于免疫学的论述是这样的:免疫学界普遍认为抗体形成等于是抗原扮演指导作用的学习过程。而瑞士著名免疫学家尼尔斯.杰尼却不这样认为。他说,不是抗原生长成专门设计好的抗体,而是身体出生之时就具备各种不同类型的抗体。抗原不过是这些先天抗体识别或选择的分子。没有指令,只有选择。杰尼把他的观点延伸到了大脑在内的其他系统,他继而提出另一个惊人的见解:学习可能是一种对先天能力的排序过程,这些能力我们本来就具备,只是在特定时刻为应对特别的挑战而挑选出最适合的一种或几种。换句话说,这些能力是由遗传决定的神经网络,专门用于进行特定类型的学习。如果先天不具备某种能力,就无从选择,故此也就不存在。书中举了蛇和花的例子。人很容易就学会害怕蛇,但很难学会害怕花。我们有内置的模板,一旦发现某种类型的运动(如草丛里有东西爬行)时就会引出恐惧反应,而对花却没有这种天生的反应。由此得出了一个结论:大脑的整体方案是遗传的,学习只是在先天能力中做出选择。但局部层面上的具体连接是活性依赖的,外界刺激和主动刺激都会促成树突棘的形成。作者的说法太艰深,我自个儿下里巴人地翻译一下大意就是:龙生龙,凤生凤,耗子生儿会打洞。小明的爹妈给了小明一套先天能力的基因整体方案,这方案里打牌斗殴泡妞的先天能力是比较强的,稍加练习就可以赶超韦小宝的。但是呢,小明的老妈听说了格拉德威尔怪蜀黍的一万小时定律,所以呢就胡萝卜加棒槌地让小明学钢琴。小明练习了5千小时,成效还是不错的,也能比比赛拿拿奖啥的。但是呢,小明的基因还是忘不了打牌斗殴和泡妞,于是顶着“钢琴小王子”的光荣头衔,泡起妞来更是如鱼得水哩。至此,这困扰我近十年的“鸡生蛋蛋生鸡”问题总算有了解释:你我自带一套先天能力图谱,当遇见与我们先天能力契合的事物时,我们会很容易产生兴趣然后念念不忘。但是,有绘画的先天能力并不能让我们一出生就是梵高,只是让我们更容易成为梵高而已。我们也并不能像拿着说明书一样直截了当地知道我们的先天能力,只有不断尝试、练习和总结才能不断擦拭清楚自己的能力图谱。好消息是,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一套天赋秉异;坏消息是,即便有天赋始终还是需要练习的。

精彩短评 (总计56条)

  •     Doubtless the author is one of the greatest brain science specialists in this world, and he had already made many excellent contributions to the subject. 阅读更多
  •     认知
  •     本以为我们拥有自由意志,可能是自动导航在启动我们。但在此的同时,我们无时无刻都是在选择,只要我们要站在我们的一般的意识之外。意味着我们需要更高的觉察来唤醒我们。
  •     从神经机制的角度,论述人的大脑是一个分工模块式的复杂系统,人之所以感觉到有一个统一的自我,是因为左脑解释系统对从无意识中进入意识的信息碎片进行了整合,编织出一个完整有意义的解释;其实大脑活动是在无意识中进行的,意识在其后,所以你觉得你有意识地做了某一个活动,实际上这只是大脑的解释器给了你一个事后诸葛亮的故事而已,而这个故事成了你的信念,它会影响大脑的行为。为此,他认为所谓的自由意志也是大脑解释系统给你的错觉,。为跟上现代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应该从新定义“自由意志free will”,应将其从个体层面上升到社会层面,自由是相对于责任而言的,是多个大脑共同互动作用的结果,是一个复杂系统,用从神经元这个微观层面来解释是不适应的,而应该用混沌理论和突现理论来解读。
  •     典型的复杂性系统,越考量因素越多。迷思之多,不能证实只能证伪,这大概是在箍筋大圈子逐渐靠近真理~看到引用的电车难题我觉得挺感动的,定量的去测量道德,可行吗?道德系统与情绪系统怎么调和?自由意志到底是啥子?
  •     关于人类是否具有自由意志,如果不是因为读的不够仔细或者一些翻译原因的话,我想作者只是点出前人认为是没有的观点,自己并没有给予明确回答。最终用一个人不单只是自己的大脑,意识可能并不完全产自大脑,而是“大脑与思想的双重互动创造了我们的意识现实和人生当下这一刻”来点出人类意识的问题是一个非常宏大的问题,对于它的研究必须建立一套全新的语言才能继续进行(莫不是以意识的方式来理解意识)。科学到这里止步吧,有些东西不是只靠研究物质就能研究的出来的。
  •     这必须是一本好书!
  •     脑科学与哲学。裂脑的实验,看到与行为之间的分割实在太震撼了。讨论决定路又牵及量子力学和混沌理论。还有大脑并没有指挥中心而是分布式的,关于突显理论(为人部分的自由意志提供理论,而不是仅仅大脑的自动化过程)我想知道不同想法是通过什么来角逐的,一个想法如何能赢,赢的标准是什么。
  •     和失控里的观点有点像
  •     有烂尾之嫌
  •     1:第四章借用量子力学和经典力学的对比以解释意识和意志的概念。2:第五章进化论层面上的道德意识和社会回馈机制。
  •     正如该书后记标题所言:科学夺不走价值与美德。科学可以把我们拆解为“大脑”、“意识”或者其它什么“零部件”,但我们不是作为那一个“部分”而存在,而是作为“人”——amen——而存在。
  •     深刻!特别是第四章对自由意志的论述,令人脑洞大开!突现的概念,层次的概念。一群微观的组成一群宏观的事物,就会发生突现,表现出来的特性很难用微观尺度的理论进行解释。
  •     嗯,到底特么谁说了算?答案是媳妇说了算!
  •     与作者前一本脑神经科学大作《人类的荣耀》相比而言,本书并没有更出彩的地方,无非是引用一些在前作中反复阐述过的观点,来解读人类是否具有自由意志这个问题,最后作者也没有得出个所以然来,只是告诉我们,我们之所以做出各种行为,应当从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中寻找原因。然而,不得不佩服作者的写作功力,能够将各种心理学实验以及其他学科理论(包括物理学、法学、伦理学、哲学、人类学、社会学等等)糅合在一起,用幽默的风格展现给大众。
  •     被名字忽悠了,还是作者写的不好,或是译的有问题。读起来 很费劲!
  •     很不错。尤其是能够把脑认知与量子力学、混沌理论紧密而毫不牵强地联系起来的时候,这本书便展现了其前瞻性的力量。
  •     通过脑神经元研究证明了心理学的多数试验结果,基本把佛洛依德老人家彻底赶进奇幻小说圈了。
  •     害得老子都要翻本科教材去了,这书译的跟上过春晚的小妓女有一拼。
  •     加扎尼加由裂脑人研究得出的许多关于认知的结果,读完后会发现原来大脑很多东西并不是自己感觉那么真实。和读到的一些佛教里面的看法竟然相似
  •     全文给四星 最后一部分6星
  •     看完《自由意志》找来了这本《谁说了算》。两个作者的观点不尽相同,但他们都认为,人类并没有所谓的自由意志,自由只是大脑编造的假象,是有各种各样的条件导向我们最终做出的决定。我不禁想起电影《罗拉快跑》。无数偶然成就了必然。《谁说了算》是吉福德讲座上的演讲整理成的书,我顺便八卦了一下这个吉福德讲座,不八不知道,一八吓一跳,原来玻尔、怀特海、萨根这些大拿都去讲过。 这是一本引人深思的书,值得一读。
  •     这本书很重要的一个观点是,也许所谓的自由意志,根本只是一种社会生生制造出来用以控制的东西,这样来看的话,很多东西都有完全不同的视角。
  •     这本书的讨论很深很全面,这些讨论已经触及我脑袋里很混沌的领域和概念了,恰到好处的位置,一直以来翻来覆去觉得不通的,正在这个层面上,正是这些问题。
  •     很好看!缺点是一丁点点翻译腔以及看的电子版改字号插入的小实验故事导致整个概念系统看的支离破碎……还是收纸质吧T。比较有意思的是第一读后感是人类这个群体的未来非常会是美好的……
  •     ich verstehe die welt nicht
  •     不刻意洗脑的科学类著作总是显得特别可爱,比如这本。
  •     大名鼎鼎的科学家果然出手不一样,是一部严肃认真用心的作品。但是,表达有点糟糕,也许是翻译的原因。
  •     编排的层次分明非常系统,非常棒的一本书。
  •     第一次读neuropsych,感觉不是很好懂,希望有机会再好好研究><
  •     给脑科学打101分,还有一分给自己,因为我见到了你!
  •     看看
  •     认知神经科学的东西,综述性的,不错。
  •     人类有选择行动的自由,但是我们采取了什么行动是意识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说到底,我们的所谓自由意志,可能更多是一种如何做出选择的规则,我们还是被限制在了这种规则里面。但这种规则在一定程度上,对我们种群的生存是有利的,所以我们都遵循着这样的规则。至于自由意志究竟如何解释,书中似乎也没有很确定的答案。
  •     前几章惊艳,后两章偏题,最终结论自欺欺人。好一个虎头蛇尾!第一本令我掩卷后难抑愤怒的牛人大作!
  •     “我”究竟是谁?是否只是大脑创造出来的一个幻象?“我”是否具有自由意志,可以决定自己的方向?加扎尼拉说,所谓的自由意志其实只是一个假象。我们以为我们所感受到的,其实只不过是大脑左半球的解释器为了自圆其说拼凑出来的答案而已。
  •     颠覆三观,大开眼界。我们对情感的研判、对理性的把控、对现实的认知,大概率只是左脑的过度解读。从实用主义视角出发,生活中值得高度聚焦的,其实只有『事实本身』。
  •     你以为你控制了你的脑子,其实是你的脑子在控制你。你和你的脑子,谁才是你的主人?
  •     2016第一本阅毕的书《谁说了算?》结论是我们并没有自由意志,所有的事后解释都是解释器的编造。有些时候行动是快于意识的,那些条件反射的行为是可以通过学习练习与创造来建立新的神经联结的。不过相信我们有自由意志,可以让我们做得更好。并记住了一句话:“在汽车零件的层面上,你无法分析交通”。译本不太好。
  •     too discursive
  •     不愧是大师之作,看了能改变人的三观!但是翻译的功力不够,即便书里面绝大部分是我专业内容,有的地方也确实不太理解。
  •     概念书。有点浅显了。
  •     我在接触牛顿的经典物理学的时候,曾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确定的,知道某一个物体特定时间的所有参数,就能洞晓它的过去未来,但是当接触到量子力学的层面的时候又困惑了,一切都变得不确定,只是个概率。但是为什么呢?难道宏观物体不是由微观物体组成的吗?为什么宏观物体可以跟微观物体运行着完全不一样的法则呢?这样的困惑也涉及了各个学科,像本书讲的人的意识,人的自由意志,是如何存在,如何运作的,我们研究它的时候能够把它拆分成一个个神经元来研究吗?还是从更高一层的层面去研究?作者给了我很好的回答。
  •     作为正义之心的辅助阅读 认知科学的入门级好书。在阐述机理之外不忘回复完整图景并进入关于道德的理性探讨.#你不能通过研究车的零件来看到车流的走向
  •     因为作者太牛了,膜拜购买,读起来有些吃力。这书是作者一次演讲编纂成行。所以,追偶像没点基础是不成的
  •     很多实验案例,看了真是脑洞大开,又对自己有了多一层的认识,还是不错的。
  •     神经元和自由意志是两个不同级别的概念,没有可比性。属于突现。
  •     作为脑科综合入门很好的一本书
  •     对自由意志进行心理学和脑科学的解剖,发现了大脑决策的种种机制:多个自运行无意识系统间的自动整合,左半脑予以解释,右半脑负责检测不过分。所以自由意志其实是脑科学未发达时人类的幻觉——但这也是一种有利于道德感的幻觉。正因此,道德感之类的概念更来自于主体和接触对象间的相对性。非常好的书,但最后这部分的翻译似乎不理想,有隔靴搔痒之遗憾,总觉得未说透。
  •     对脑裂手术的一些实验很有意思。
  •     前面一小部分有点过于“脑神经科学儿童读物”感,差点准备放弃不看了……然而,实际上本书有趣极了,当你体会到作者内心与你一样怀着“自由意志到底是不是存在”这一问题,中了邪一样在脑神经科学领域奋力探索的状态,读者和作者间就产生了奇妙的互动,本文书写结构是“现描述实验现象,后进行分析解释”,所以读来仿佛是自己在进行一次科学探索
  •     基本上沿用的李贝特的观点:自由意志就是行使否决权(veto)。从硬件(基因和神经)到软件(社会和文化)的叙事展开不错,干货多;道德和法理部分的讨论有种穿越感。
  •     居然和我想的一样!!!
  •     翻译太差劲,感觉没用心。
  •     真心推荐,虽然内容有些地方比较专业,但也是可以接受的,科普性的介绍了脑科学在近几年来的成果,和作者本人对此的思考。作者的知识面特别的广,从脑科学谈到物理学,哲学,所写的东西也特别的有说服力,对自由意志的探索我认为是特别深入的
  •     瑰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