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自己,敢不敢再活一次

出版日期:2015-7
ISBN:9787555104342
作者:【韩】李昇旭
页数:208页

内容概要

【作者简介】李昇旭
韩国知名心理学家、心理咨询师,岭南大学心理学系教授,擅长运用精神分析帮人们解决人生困惑。
只差一个决定的距离,我们就不能认识这样一位心理学家了。
他原本是位普通教师,有稳定的工作。30岁的某一天,他突然决定告别过去,从头开始,携妻儿去了新西兰学习哲学和心理学。
别人说他不现实、幼稚,他也的确为自己的选择付出了代价。一去十年,经历窘困、迷茫、恐惧,但最终他完成了学业,获得了自己最想要的两个博士学位,重塑了人生。
他说:“我感到骄傲的不是我的学位,我的成功,重要的是,3000天以来从未违背自己的承诺。3000多天里的坚持,让我获得了认可自己的资格——再无人可以撼动我的人生。”
【译者简介】
薛舟,徐丽红,《大长今》《黄真伊》等多部韩国引进作品译者,《韩国当代小说文丛》编纂者,第八届韩国文学翻译奖。获奖人,国内少数备受认可的韩语译者。

书籍目录

序言  放下吧,你正拥有一切
第1章
我这个人,还算不错吗?
我们从出生就汲汲于被认可
自己,世界上最陌生的存在
世上所有的心灵鸡汤都是骗人的
你的人生,只应由你指指点点
别让他人口中的“应该”绑架你
所有的热爱都是有偿支付
32个赞不及1次你对自己的认可
第2章 我,为谁而活?
独处,和自己约会
所有的爱自己都该是自然而然
你吃的苦要配得上你追的梦
做自己,无需演技
哭着讲述自己故事的人们
第3章 我,为什么焦虑?
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一个小孩
应有尽有≠心满意足
以爱之名,伤害都会冠冕堂皇
别人的成功不可复制
第4章 我对他人有何要求?
爱从来不是等价交换
安全感只能自己给自己
抑郁,是对自己的愤怒
关系中没有单方面受害者
尾声
抛弃想要成为某种人的欲望,你就自在了

作者简介

这是个心灵导师盛行的年代,很多人给出了通向幸福和成功的方案,列出各种名人的例子,仿佛按着这些鸡汤走就能一路坦途,他们温情脉脉地告诉人们要“首先爱自己”,继而你会迈向成功。可世上有没有那么多的成功者呢?幸福,真的那么水到渠成吗?
“作为心理学者,我听到、看到的常常是另一类故事。很多来访咨询的“成功人士”,他们的人生最后留下的只是悲伤的叹息。”韩国知名心理咨询师的李承旭如是说。“如果没有完全了解自己,盲目照搬社会成功人士或人生导师的话,当作自己人生的答案,那样势必会引起内心的矛盾。”
李承旭在这本书回忆了自己当初的取舍、坚持的选择,不无感慨地说起那狼狈不堪的十年,也讲了很多他在做心理咨询过程中那些别人哭着讲完的故事。他以此为案例,用十分直率,甚至有几分凌厉的笔锋,告诉大家,人为什么需要过自己选择的人生?原因很简单:一,你很难在不喜欢的事上获得成功;二,如果在不喜欢的事上获得了成功,你的人生会更痛苦。他鼓励大家活出自己喜欢的样子。


 为自己,敢不敢再活一次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我们每个人都想把手伸向夜空,去捕捉那属于自己的星星。但却极少有人能正确地知道自己的星星在哪一个位置。”——田中芳树很喜欢这句,不知道其他人会有怎样的感觉,于我显然是有所触动。很长一段时间里,对自我的认识是极其有限的,大概也不能算是有独立的人格或者性格吧,父母没有能力从这方面给予指导,长到好大好大以后,才知道去思考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想过什么样的生活。问题是一旦长大,很多性格特质已经定性,想要再做出改变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更大的代价。这可能也是我后来对心理学比较感兴趣的原因,不是为了去窥探他人,或者让他人为我所用,而是借助心理学改变自己。大概每个人都有鲜为人知的一面,所以也常常有极端的案例发生,比如不时爆出的家暴事件。然而,不光是他人,自己也不一定能完全了解自己。在特定的事件里,我们能看见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但无法知道背后的原因。咨询师的神奇之处就在于他能帮助我们找到最初的症结所在。李昇旭是韩国知名的心理学家,他在30岁的某一天告别过去,从头开始学习心理学和哲学,他的《为自己,敢不敢再活一次》更多也是在引导读者认识自我,发现自我,接纳自我。”我为谁而活?”,李昇旭在第二章探讨这个问题,其中一个案例中的全职妈妈有典型的焦虑症,她在对待孩子和丈夫时非常强势,只要孩子和丈夫不听从她的安排,就会非常愤怒。其实她的本意是好的,想扮演好贤妻良母的角色,所以事无巨细都想为孩子和丈夫安排好,却忽略了他人的感受。问题的症结在于她过于依赖家庭关系,必须通过家人的认同来获得自我价值的确认。对这位妈妈来说,只有学会独处,懂得换个角度去感受自己存在价值才可能缓解她的焦虑症状。或者说,她以后应该为自己活,而不是为丈夫和孩子活。每个人都有被认可的需要,但如果过于在意他人的看法,也会导致焦虑和不安。那么“我为什么不安?“
  •     刚看到这书名,我就开始犯愁,不会又是一部“心灵鸡汤”类的书吧,闭上眼想象一下,什么“感受幸福,荡涤心灵,触摸温暖”这样的调调扑面而来,各种与你不切相关的励志故事已经有催吐效果了。不过,韩国人写的书之前少有涉及,出于好奇与不安的心情,我还是翻开这本书。开篇作者就打消了我的疑虑:“可是那些都是骗人的。我的意思不是说这些道理、说法和事迹的真实性不可靠,而是不可行。它们只会令你徒增不切实际的奢望幻想。”这位韩国心理咨询师上来就给怀有疑虑的读者打了一针安定剂。而且不加掩饰地将其称为“忽悠”(如果这个翻译不是出于译者而是作者的本意)。人类痛苦的本源来自膨胀的欲望,而欲望之源就是“焦虑。”作者提到如今令人们陷入于时代的焦虑是“存在焦虑”(existential anxiety),这个词在国内看来还很新鲜,主要是目前国内还未对此有所研究。而作者留澳十年攻读心理学的经历似乎可以佐证他一上来就提到这个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对焦虑本体论的定义应该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其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的。一般认为,许多心理学上的概念都是来自于哲学,存在焦虑也不外如是。但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哲学意义上的焦虑本体论和心理学上的存在焦虑是有区别的。前者是一种纯哲学的思辨,而后者则是将焦虑的本体论理解与心理治疗的实践结合起来,对焦虑本体论特点做更加细致的分析,从而对日常生活中的情境性焦虑提供更细致的分析。而本书作者就是贯彻了这一理论实践,他在书中为了阐明自己的一个个观点,都会举例说明。可能是取材于他本国这个特定社会,对我们看来并非有其典型性。不难看出,作者由于他特定职业和接触的社交圈,找他咨询的咨询者大多属于是中产阶级,他们大多出身多子女家庭,具备高学历,令人艳羡的事业,是作者口中的“剩余工资者。”可是他们无一例外由于“主体欲望”得不到满足或者过去的经历产生了焦虑,恐惧。依我粗浅的统计,在这本200页的小书中,每隔十几二十页就会出现关于焦虑的讨论,不下七次。作者认为“每个时代的焦虑都会反映人们生活的薄弱环节。”即是布根塔尔所说的,人总是生活在不确定的偶发性之中,总是追求人生意义和自我的同一性,因此不可避免地对于现实和未来产生困扰。这就是欲望,是焦虑。他认为很多人不知道自己的欲望是什么,没有通过反省自己达到与世界共鸣的体验,只是贪恋权利。他们相信权利,金钱,名誉能够保障自己的存在价值,然而这只是虚妄的反复,越不认可自己,越被虚妄束缚。越焦虑,越渴望虚名。而仁淑女士的例子也许可以体现罗洛•梅对于焦虑的本体性的一个特点,即焦虑是人的基本价值受到威胁的一种反映。仁淑女士把自身可以影响到家人作为自身价值的体现,当无法确立自身价值时,她就会感到焦虑。当讲到有自恋倾向的人时,作者提到此类人在社会上成功的几率很高。对于这点,我深有体会,这是基于人生经验之谈。但同时作者在前面用上“更严重的是……”,在准确了解到此类人的心理机制之后,同样发现他们存在一个共同点,就是“焦虑。”为什么焦虑?他们害怕被人发现自己内心的脆弱和狼狈。很多名利双收的人生赢家,你知道他们最怕什么?前不久有媒体问C罗,这个年薪2100万欧,最近刚在纽约第五大道的“Trump Tower”购买了一套价值1850万美元复式公寓的足坛巨星同样的问题,他毫不犹豫地回答他怕死。这也体现了罗洛•梅对于焦虑的本体性的另一个特点,即焦虑是对死亡的恐惧。作者在113页第一次提到了相关的心理学术语:“存在主义心理学把保护我们人生的焦虑命名为正面焦虑……如果焦虑不能保护人们的生活,也不能使人更成熟,而是妨碍自己和他人的生活,这就是神经性焦虑(neurotic anxiety)。这是正面焦虑恶性发展成的形态。”这也符合蒂立希从纯思辨角度所认为的,神经性焦虑也就是病理性焦虑,是存在焦虑在特定条件下的一种状态。由于在面对存在焦虑时没有勇气进行“自我肯定”,无法将焦虑勇敢地承担起来,结果个体就借助神经症避免了绝望。女大学生因为怕输给别人,拒绝借学习资料被欺负孤立,明明内疚不去道歉,只是为了并不存在的竞争心理,用考更好成绩报复对方。而如今的情况是,每到考试,都会耳鸣,焦虑。事件的后续是由于她的父母拒绝继续咨询,这名女大学生多次因幻听症住院。布根塔尔认为,如果个体不能直面存在焦虑,而是通过“意识扭曲”(distortions of awareness)来否认残酷的现实,寻求一种虚幻的安全感和肯定性,以回避选择和责任,那么存在焦虑就会转会为神经性焦虑。我想作者想通过这本书告诉大家的是存在主义心理治疗的目的就是要让存在焦虑进行考察并了解它,在此基础上使之勇敢地面对存在焦虑。
  •     文/喵老板写编辑手记给我的感觉,就像想起上一段恋情。回顾有关此书的一切,邮件,选题会,一遍又一遍地封面文案,以及很多的交流、沟通,心中会泛起很复杂的情愫,有惊叹,有落泪,有愤然,也有狂喜,可最后都在触摸到实体书的一瞬间,变得平淡而饱和。这种感觉不像回忆前任像什么呢?第一次接到这本书的书讯的时候,它还叫《放弃的勇气》,而且也没有特别刺激人的媒体评价和动辄百万以上的销量。就像一个素面朝天的姑娘,平凡而安静。在那封不长不短地邮件里,唯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的介绍:“作者在过了而立之年之后毅然放弃了自己的教师工作,带着家人一起来到了新西兰,开始学习精神分析和哲学。”就这一句话,揪住了我。一个大男人,三十好几,不想着怎么养家糊口,保饭碗,却返璞归真,去学习哲学。这太不合常规了,里面肯定有故事!经过了漫长的选题申报、图书翻译之后,我终于拿到中文译稿。果不其然。这个老男人的经历近乎颠覆传统东方男人的形象,他执拗,热血,毒舌,甚至话锋如索罗的三条流,毫不拖沓。他像是活在二次元里,他的所作所为简直燃爆了。-1- 三十几岁又怎样?我只是不想欺骗自己了我一直都想寻找“三十岁”主题的书,因为我目之所及的三十岁的生活都太累、太单调。结婚生子、贷款供房,卸去所有年轻人的朝气、活力和想去搏一下的期望,奔赴养家糊口的生活,安定下来。是的,在我看来,即便三十几岁也是年轻人,只要不是病在床上,躺进棺材,身体里就应该住着年轻人的灵魂。我喜欢不受年龄限制,敢闯敢做的人。李昇旭,就是这样的人。他的30+不一样。辞掉稳定的工作,拖家带口迁居国外,在完全陌生的环境创造另一种生活。这都是在三十岁发生的事请。一次推翻紧接着另一次推翻。在传统的东方人来看,这种做法未免太文艺,太幼稚,太不计后果。毕竟在诺大的如黑洞一般的未知面前,这样的决定就意味着赌博,甚至会有很多人觉得这一件必输无疑的傻事。可是,李昇旭就这么办了,出走新西兰,潜心修习心理学和精神分析。这一去就是10年。在看到选题的时候,我只觉得这样出格的很帅,很解气,像是给古板的生活一拳重击!但是真正读了通稿,我才真的懂了推翻一种生活的代价,也懂了要做出那个看起来很帅气的决定到底有多沉重和两难。其实,在新西兰的十年,李昇旭没有一天不想放弃的。有好几年的时间里,他甚至要每天108拜,而且是哭着拜完,才能说服自己坚持下去。那段时间,他刚开始正式学习不久,第二个孩子出生,同时韩国发生IMF外汇危机(1997年),经济上特别困难。紧接着一年后父亲去世,母亲因为中风病倒,照顾母亲的大姐做了子宫癌手术。为了维持生计,他的周末假期全被各种夜班、加班和小时工分担了。加之,哲学和精神分析是非常难的学科,学校里的功课也特别难,作者的英语水平非常有限,上课内容连十分之一都听不懂……生活、工作各个方面,难题蜂拥而至,李昇旭仿佛深陷在石山的重压下,无法喘息。他第一次发现,原来,生活真的可以比死还痛苦。尽管如此,他明确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远渡重洋——学习,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然后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108拜的方法就是那段时间想出来的。他不是什么佛教徒,只是他需要通过这样一种方式,给生活一个不崩溃的中心轴,只有那样,才能在不论多忙的情况下都不失去重心,守住自己的位置。每天都想放弃,每天都向前进,在这种日子里,他连滚带爬地完成了另一个硕士课程,还追加了博士课程。回忆起这3000多天,他说: 我感到骄傲的不是我的学位,我的成功,重要的是,3000天以来从未违背自己的承诺。3000多天里的坚持,让我获得了认可自己的资格——再无人可以撼动我的人生。”这之后,他学成回国,几乎可以说是衣锦还乡,众多名企、国企邀请他去供职,如果他接受,那他就可以真的鹏程万里,衣食无忧了。只是,再一次,李昇旭拒绝了。从上次离开校园开始,他就跟自己约定:“以这次工作的学校为止,我再也不会进入任何一个组织。”于是,他选择自己开心理咨询室、经营自己的播客,经营精神分析诊所和播客,聆听各种人的诉说,引导他们摆脱所谓“应该”、“不应该”的束缚,定制自己的人生。像当初的自己那样。我在阅读、修改译稿的过程,知道了李昇旭老师的故事。但是我依然心存疑问,于是我拜托我们版权部小伙伴写信去采访他:第一,是什么促使您做出这个决定呢?这是一个突然的决定呢,还是之前已经有了很长的酝酿?第二,十年的经历,让您的心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它让你最受益的是什么?第三,现在也的确有很多导师在提倡、鼓励人们“爱自己”“认可自己”,然后改变人生。您质疑了这种说法。那么在您看来,什么才算真正的“爱自己”?他的回复我等了有三周之久,原因是,他要认真的斟酌措辞。原来,真正让他下定决心的契机是一次欧洲旅行。那次旅行,让他看到欧洲国家的生活(看起来非常自由),最重要的是,那里的人们看起来都各有独有的个性。对比自己三十年的光阴,为升学学习,为找工作打拼,然后又为保住饭碗而忍气吞声,活成万千人群中任何一个的复制品,李昇旭觉得很受打击。他说,“那时,我只是不想再欺骗自己了。我有我想要的生活,不想变成一个看起来安逸实际上活得浑噩的人。通过这个经历,我领悟到,如果不放弃自己目前拥有的最好的东西,就得不到更好的。”于是,他决定和过去的自己断舍离。经历生活崩塌和重塑的十年,他说自己越来越自由了,他现在是自己最好的研究者。存在主义思想家尼采说:“把年轻人引向堕落的最切实的方法就是,指使他们不理睬和自己想法不同的人,尊敬和自己有着相同思考方式的人。”现实中总有些导师虽然嘴上说,让年轻人换一种方式思考,但事实上,他们说的是你们要有跟我的思考方式相同的“另一种思考方式”。但是换一种方式思考换一种方式生活并不是就万事大吉。李昇旭老师说,每个人都要用各自的方式过对自己来说正确的生活,没有必要费尽心思就为了和其他人不一样。而真正的“爱自己” 就是用自己的方式过自己的生活。无论是他的书稿,还是他回应采访的态度都让我感动。认真地生活而不是将就应付,这种态度,我很钦佩。-2-活出自己喜欢的样子李昇旭喜欢张晓刚的画,喜欢贾樟柯的电影。他说自己能从他们的作品中看到同一种人类个体的悲伤,就像在突变的世界里迷失了一般。而他不希望人们迷失于人流。于是他想写一本书,把自己的经历,自己的所学,听到的,看到的故事写进去。想到做到。两年时间,有了这本立在我眼前的书。他在开篇的序言里说,自己的十年是放弃的十年,放弃对学历、升职的执迷,放弃原地踏步的诱惑,放弃活在“应该”绑架的生活里。他希望自己的书也能帮读者完成一个放弃解脱的过程,希望人们可以不必为了获得他人的认可社会的认可,扮演社会赋予你的角色。而是发现自己,发自内心地投入到自己的追求中,去实现自己喜欢的生活,为自己活一次。所以,他给自己的书命名为“放弃的勇气”。但是,放弃的主题在我们现在这个时代多半是不受欢迎的,人们一定会觉得放弃太出世,太不现实。而我个人也觉得他和他的书打动的地方在于:他不惜一切代价的找到了自己喜欢的方式,他有质疑常规的热血,更敢于用一层层地解剖自己,直面自己的内心。而这是我们向往而做不到的一点。做出版这几年里,我的前辈以及我自己都坚信,打动编辑的选题,才有可能打动读者。因此,我想把自己感动的点推广出去。说来也是巧合。操作这本书的过程中,恰逢我家中出事,面临着是否要回老家的决定。那段时间,我整个人都纠结在了一种重写整个人生规划的恐惧中。为了更好地照顾家人,我想着是不是要结束北漂了?回家找个稳定的工作,守在父母身边,为他们养老。但是,我自己的规划呢?我喜欢编辑这个工作,虽然我平时对它吐槽很多,可是真要我离开,我会不舍,更会因为要投身更深沉的世俗里而感到恐惧。我从没想过自己自己会这么早,还是以这样的菜鸟身份离开出版界,然后像逃兵一样回到家乡。显然,回到家乡,是我应该做的选择,而留在北京是我想要的生活。多少个日夜我都觉得,好吧,我这一辈子(虽然不过屁大点的梦想)就这么完蛋了,以后的日日夜夜不过是一种模式的重复。所幸后来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我请了很长的假,带着父母去旅游,去吃地方的美食。他们之前一直叨叨着要玩,可以我因为工作的原因,一直拖延了兑现的日期。等到终于看着他们牵手走在古城的城墙上(那是我第一次看到他们牵手),我忽然发现,要人生不后悔的莫过于两件事:找一个喜欢的人过一辈子,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自然,这两个都不那么容易办到,但不是真的无法办到。那段时间一遍又一遍地读者李昇旭老师的稿件,好像跟一个忘年交聊生活一般,我听他讲起曾经,他告诉我一些让人生不后悔的建议。在我想 “算了,就这样吧”,他就冲出来阻止我,说为了逃避选择,做出的将就,早晚都会成为一生抹不去的伤疤。选择本身就是难的,我们不能选择什么时候出生,也不能选择生老病死,但至少,我们要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而不是单纯地听从“应该”的差遣,做出暂时的妥协。一时的妥协,往往要一辈子去后悔。田中芳树说,我们每个人都想把手伸向夜空,去捕捉那属于自己的星星。但却极少有人能正确地知道自己的星星在哪一个位置。我想人们至少应该有想要去捕捉的欲望。等我休假结束,重新投入进这本书里的时候,我给它命名“活出自己喜欢的样子”,然后领导说这个男人活得很有力量,他的文字也是,所以书名也应该更强势一些,所以就有了现在的“为自己,敢不敢再活一次”这个书名。-3-为自己,敢不敢再活一次李昇旭问过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你们生命中的第一个人是谁?”大多数人回答是母亲,也有人回答是父亲,挚友,或者给予过自己帮助的人。居然没有一个人说是“自己”。“我觉得这事人类最初的悲剧,最先认识的个体不是自己而是他人。”有些人终其一生都不曾真正的了解自己。就像死在钱堆得富翁,背负一身荣誉孤独死去的名人。我们不能爱上自己不了解、不认可的人,同样的,如果不了解自己,我们又怎么为自己活呢?不为自己活一次,又怎么能领略由衷的幸福呢?所以,我说“再活一次”!找到自己,找到自己喜欢得方式,那么你的生活将会迎来第二次生命。就像书封上的那座小岛,找到一个出口,便活了起来,风来了,鸟来了。找到自己,就是爱自己的出口,是生活的出口。爱自己,从来不只是活得精致,拥有比别人更好的物质,坐在更高的位置上,也不是执拗地陷在自己的世界里,玩世不恭,故作潇洒。而是说,你知道自己爱什么。你可以爱单身,尽管这个社会对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约定俗成;你可以爱丁克,尽管你父母觉得你应该生孩子;你可以爱自由,爱流浪,尽管很多人觉得你不安定下来,就是浪费生命。……然后,为了坚持自己的生活方式,实现自己的小小梦想,然后去受伤,去流泪,去拥抱,去欢笑就好了。骨感的现实,总需要一些热血的东西,给所有的努力和追求一个说服自己(而非他人)的理由。我想,这本有关三十岁的书,甚至回答了很多人终其一生的问题:活着意义是什么?如果你觉得只带着一条狗和架钢琴周游世界,就是自己发自内心想要的生活方式,那就是你的意义。活着的意义不是活着本身,而是你选择怎样活着才有意义。

精彩短评 (总计2条)

  •     三十几岁出走生活,去追梦,他的经历简直燃爆了。所谓爱自己,就是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不过,你首先要明白什么是你喜欢的。
  •     欧巴擦浪嘿呕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