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造园艺术

出版社: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3-14
ISBN:9787534960697
作者:陈志华
页数:378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古典主义的文学理论也在这时候成熟,代表作是波瓦洛(N.Boileau,1636—1711)的《诗的艺术》(1669—1674),这是他应路易十四的要求写的。波瓦洛认为,一切文学作品都要“永远凭着理性获得价值和光芒”。理性创造了美,美是艺术的最高目的。理性是绝对的、普遍的、最高的艺术审美力,情感是偶然的、暂时的,毫无意义。理性的审美力在古希腊和古罗马已经非常完美,所以,古代作品是不可企及的典范,永远要学习。在当代,理性只存在于上层社会。因此,波瓦洛要求作家适应宫廷的鉴赏力、理解力和审美评价,只有宫廷才能培养出高雅而严肃的文学艺术,宫廷是民族文化的中心。 波瓦洛像马雷伯一样,提倡文学作品要结构严谨,描述精确、鲜明而合乎逻辑。他写诗讽刺巴洛克诗人的雕琢。 波瓦洛认为,理性的艺术鉴赏力是有规则可循的,因而可以通过思辨的方法训练。捷径就是分析古代的作品,遵从亚里士多德的教导。俄罗斯诗人普希金说过:“波瓦洛,一个具有雄厚天才和稀有智慧的诗人,发表了自己的法典,连文学都要听从他的命令。”接着说:“波瓦洛把诗歌扼杀了”。 不过,莫里哀、拉辛、拉封丹,这些17世纪中叶崛起的古典主义最伟大的作家,并不太遵守波瓦洛的教条,所以并没有被扼杀。他们本来是巴黎市民的作家,重视市民的好恶甚于宫廷的趣味,受到市民的热烈欢迎。他们最杰出的作品都不是荣耀君主和他的军队的,在凡尔赛受到冷落。但宫廷支持他们对大贵族的批判。这种情况,反映着资产阶级实力的增长。 1663年,高尔拜改组了绘画与雕刻学院。它从此失去了独立精神,成了宫廷画苑。勒瑙特亥的老朋友勒勃亨掌管这个学院,直到1690年去世,30年间,他在法国艺术界建立了一个专制王朝。勒勃亨于1642年去罗马,向普桑和当时的罗马画家学习。1646年回国,在巴黎作宗教装饰画,以后在孚—勒—维贡府邸成名,1661年被任命为路易十四的第一画师。他是一个僵硬的古典主义者,标榜理性、规则和大师。他反对威尼斯派,斥它太重色彩;也反对佛拉芒派,斥它太自然。学院的教学,把素描放在第一位,然后才是油画。学习程序是先临摹大师作品,再画古代雕刻的模制品,最后作写生。他写了一份教材,叫做《情感表现法教程》(Méthode pour apprendre a dessiner les passions),有插图,规定了各种情感的典型表现样式。他认为,教学中最重要的是把学生的艺术趣味训练得像古人一样。学院列出大师的等级,作为模仿对象:第一是古人,第二是拉斐尔,第三是普桑。

媒体关注与评论

造在地上的天堂——读陈志华的《外国造园艺术》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推而广之,世界各国也都有自己的“苏杭”--那千百座各具特色的园林,正是人们在地上建造的天堂。记得多年前第一次走进北京的“世界公园”,迎面便是雄伟壮观的“意大利台地园”,孤陋寡闻的我一下子便深切体验了“震撼”。该园的景致还多得很,但这种感觉却再也没有出现过。当然,与深圳的“世界之窗”比起来,这处园子颇像“盗版”的,但或许是先入为主吧,几年后我瞻仰“原版”时并未再现“震撼”之感,而遍寻“之窗”见不到“台地园”也让人有几分遗憾--窃以为,“台地园”是“世界公园”惟一可以傲视“世界之窗”的一景。说来很可笑,我原先一直以为那令人感动的“台地园”是意大利某个园林的名字,甚至因在一本介绍外国园林的翻译书的目录中查不到“台地园”而感到困惑,及至读到陈志华先生的《外国造园艺术》才恍然大悟:“台地园”者,“台地(或曰台阶)式园林”之谓也。北京的“意大利台地园”,集中了意大利文艺复兴园林的一些特点,似乎还模仿了建于17世纪的迦兆尼别墅花园。通晓西方古代建筑史(全国的建筑系学子至今仍在读陈先生的《外国建筑史(19世纪末叶以前)》)、写过《楠溪江中游古村落》和《北窗杂记》的陈志华先生,最近又修订出版了他于十年前在台湾出版的《外国造园艺术》,同时增加了插图和彩色插页,书末并附有“人名索引”和“府邸园林索引”。这是一本“很学术”的书,但作者一如既往地贯彻他那特有的“北窗风格”,幽默风趣地跟你拉家常、讲故事,时而露出嘲讽的微笑……这种轻松的笔调于仿佛不经意之间已引领读者周游世界,遍访名园。16世纪到17世纪初,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园林的盛期。作为反映当时意大利知识阶层的审美理想的园林,追求和谐的美,也就是对称、均衡和秩序。他们把园林视为府邸建筑与周围大自然之间的“过渡环节”,力求“把山坡、树木、水体等等都图案化,服从于对称的几何构图”。沿山坡筑成几层台地,建筑造在台上且与园林轴线严格对称;道路笔直,层层台阶雕栏玉砌;树木全都修剪成规则的几何形,即所谓“绿色雕刻”,花园中座座植坛方方正正,与水池一样讲究对称;一泓清泉沿陡坡上精心雕刻的石槽层层跌落,称为“链式瀑布”。朗特、艾斯塔、法尔尼斯、迦兆尼……这一座座园林别墅,引领读者在充满罗马古风的府邸中领略那迷人的林荫和水雾。17世纪是法国古典主义园林的天下。以商迪府邸、孚-勒-维贡府邸和凡尔赛宫为代表的法国古典园林,是规则的几何式园林的登峰造极之作。比之意大利园林,它首先是大。以凡尔赛宫为例,作为三条城市大道的交汇点,580米长的凡尔赛宫横贯南北;宫墙西边,3000米长的凡尔赛园林主轴线纵贯东西。两年前,我有幸在一次出国机会中走进了凡尔赛宫,站在正对园林主轴的宫殿西墙下远望,当时的感觉恐怕只有卡通画上的叹词“哇--赛!”才略可搪塞,任何形容词都不足以达意--壮观的大台阶和层叠的“拉东娜”喷泉之下,名为“绿毯”的300多米长的大草坪向西铺开,与长达1600米的浩瀚水面相接,真是水天一色……超常的园林尺度,体现了“太阳王”路易十四所谓的“伟大风格”;而把主建筑群置于园林开端且处于俯瞰全园的统率地位,更是反映了专制君主那至高无上的权威。这里,不禁想起作者那让人莞尔的妙语:“为了敬神,要有一帮僧侣,要有一座庙。路易十四的宫廷,那些王公贵族们,近幸内宠们,是他的僧侣;而凡尔赛,就是他的庙。”园林内建筑物的巨大、主轴线得到加强、众多的副轴线和小林园以及平坦的地势和辽阔的水面,也都是法国古典园林区别于意大利文艺复兴园林的特点。而关于伟大的造园家勒瑙特亥(时称“国王们的园丁,园丁们的国王”)生平的叙述,读来也是妙趣横生。路易十四虽说威严,倒也礼贤下士,不乏人情味儿,他与勒氏的交往也不乏形式上的平等,这在我们中国的皇帝和他的臣子们看来,未免有点儿“掉价”。18世纪是英国自然风致园走向无限风光的日子。经过17世纪中叶的革命暴雨的冲刷,强调对称、秩序的审美观受到了挑战,英国出现了浪漫主义,“重新发现自然”成了进步人士的追求。而“歌颂自然,就是歌颂自由。自然风致园是自由的象征”。“英国的自然风致园是牧场式的,芳草如茵,绿荫如盖,再配上些池沼”,废弃中轴线,不要方正的植坛,园林的树木也不加修剪。18世纪下半叶,自然风致园更发展为追求野趣、荒凉和忧郁情调的罗莎风景画画意的“图画式园林”。先浪漫主义者普赖斯说:“造园一定要造出这样的印象,就是,一切都好像是自然生成的。”18世纪的英国人在造园艺术领域发动了一场大革命,其影响一直延续至今。在这本书的最后两章,作者对“中国造园艺术在欧洲的影响”作了开创性的穷根究底的研究。读读那些外国传教士们关于中国园林的描述,实在是一件有趣的事:某些六分真实、一分夸张再加三分幻想的“游园纪实”,足可与时下报刊上耸人听闻的“社会纪实”相媲美。当然,其中亦不乏真知灼见,例如法国画家王致诚神父、意大利传教士马国贤,尤其是不仅到过中国,且在英国的丘园中建过一座中国塔的钱伯斯爵士,都对中国造园艺术作过十分中肯的评述。通过这些传教士们及驻华使节的著述,欧洲人开始了解中国的造园艺术,并在英国自然风致园的风潮之下,在欧洲掀起了一场“中国热”,以至于一位德国美学教授在1779年发牢骚说:“现在人建造花园,不是依照他自己的想法,或者依照先前的比较高雅的趣味,而只问是不是中国式的或英中式的。”但到了19世纪,这种“中国热”迅速降温,鸦片战争之后则荡然无存。作者写道:“中国园林和建筑是在中国文化被欧洲人更加了解之后才贬值的,是在中华帝国被武力征服,在欧洲人面前暴露出它的孱弱和腐败之后才贬值的,这就很值得思考了。”作者在对各类造园艺术进行条分缕析的讲解时,虽注重实证,言必有据,但又不仅仅局限于“技术层面”,而是以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的眼光,把各类造园艺术的发生、发展和衰亡过程放在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下来考察。例如路易十四派到中国来的第一批传教士之一的李明(Louise le Comte),曾发现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中国的城市是方方正正的,而花园却是曲曲折折的;相反,法国的城市是曲曲折折的,而花园却是方方正正的。”对此,作者是这样解释的:“造成这些现象的基本原因,主要还是当时中国士大夫跟法国新兴资产和贵族的政治理想、生活理想和审美理想的不同。“中国城市的方正,是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的产物,反映着无所不在的君权和礼教的统治。一部分性灵未泯的士大夫们,要想逃出这张罗网,自在地喘一口气,就向往'帝力'所不及的自然中的生活。花园是这种生活的象征,所以模仿自然,造得曲曲折折。“法国城市的曲折,是封建分裂状态的产物,是长期内战和混乱的见证。新兴的资产阶级和一部分贵族,为了发展经济,渴望结束分裂和内战,争取国家统一,建立集中的秩序严谨的君主专制政体。反映着他们的这种理想,花园就造得方方正正。“中国方正的城市和自然式的花园,法国曲折的城市和规整式的花园,清楚地说明,当时两国在文化上占主导地位的人们想要摆脱的是什么,想要追求的是什么。”书中还介绍了伊期兰国家的园林,讲到源于《古兰经》的水、乳、酒、蜜四条河流的十字交叉式阿拉伯花园,讲到被印度诗人泰戈尔称为“历史面颊上挂着的一颗泪珠”的泰姬陵……还是让读者自己看书吧!说到这里,有必要提一句:本书虽写于1978-1989年,但资料搜集工作和一部分研究工作始于“文革”期间,在严酷和屈辱的日子里,作者顶着巨大的压力,以坚定的信念坚持搞“地下”学术工作,在北京图书馆锐意穷搜(这从书末“索引”中的630个人名和281个府邸园林名中可见一斑),阅读了大量的外文资料(包括一些几乎从未有人查阅过的外国传教士和驻华使节的信件和报告)。这个艰苦的过程,作者在前言、后记中多次提到,不是罗嗦,“为的是给专制高压下我和我的一些朋友们的胡涂、奴性以及阿Q式的心境留一份写照,给我们被残酷地践踏了的年华、精力和对祖国的忠忱留一份纪念”。——《中华图书报》2010年3月21日5版

内容概要

陈志华,1929年生于浙江。1947年入清华大学社会系学习,1949年转入清华大学建筑系。曾任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讲授外国古代建筑史、苏维埃建筑史、建筑设计初步、外国造园艺术、文物建筑保护等。主要著作有《外国建筑史(19世纪末叶以前)》、《外国造园艺术》、《北窗集》、《北窗杂记》等,翻译了《俄罗斯建筑史》、《建筑艺术》、《走向新建筑》、《风格与时代》等书,编译《保护文物建筑和历史地段的国际文献》和《现代建筑美学》。近年来,和楼庆西、李秋香一起研究乡土建筑,出版《楠溪江中游乡土建筑》、《新叶村乡土建筑》、《诸葛村乡土建筑》、《婺源乡土建筑》、《郭峪村》和《流坑村》等专著。

书籍目录

彩色图片目录 黑白图片目录 第一篇 外国造园艺术散论 第二篇 意大利的造园艺术 第三篇 法国的造园艺术 第四篇 勒瑙特亥和古典主义造园艺术 第五篇 英国的造园艺术 第六篇 伊斯兰国家的造园艺术 第七篇 中国造园艺术在欧洲的影响 第八篇 中国造园艺术在欧洲的影响史料补遗 后记 人名索引 府邸园林索引 

编辑推荐

《外国造园艺术(图文升级版)》是一部凝聚了作者多年心血的学术专著,荣获第二届建筑图书奖第2名,被国内多所著名大学建筑系列为考研参考书。《外国造园艺术》史料丰富、文笔优美、深入浅出、触类旁通,把国外造园历史和演变的过程娓娓道来,是对园林和建筑感兴趣的读者的必备参考书,也可作为参观外国园林的旅游指南。作者尤其善于将建筑、城市、园林的专业描述与当时的历史和时代背景相结合,再采用平实的语言进行阐述和表达。仔细阅读品味《外国造园艺术》,不仅仅是阅读一本普通的专业书籍,更是如同打开了一张造园的历史长卷,观看了一部园林发展史的无声电影。书中随处看见的史实案例,融汇进作者的亲身体验以及独特的观察视角,再与造园的知识相结合,你会神奇地感受到那些沉睡了几百年的园林似乎重新焕发了生机,它们在静静诉说当年的种种,繁华抑或衰落……《外国造园艺术》1990年先由台湾明文书局出版繁体字本,随即被台湾各大学选为正式教材;2001年在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时,作者又进行了修订,同时增加了插图、彩色插页和“人名索引”及“府邸园林索引”。我国已故建筑史和建筑理论大师汪坦先生曾于1987年为《外国造园艺术(图文升级版)》作序,特别指出:“和建筑很不相同,长期以来难得见到有介绍外国造园艺术的论著,陈志华的这几篇文章,借用科技界爱用的评语来说填补了空白”。

作者简介

《外国造园艺术(图文升级版)》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外国造园艺术的四个主要流派及其代表作品: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园林(附有古罗马园林),法国的古典主义园林,英国的自然风致式园林及伊斯兰国家的园林,阐明了它们所赖以产生的社会,经济条件和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深入分析了各种造园艺术的内在规律,并对中国造园艺术在欧洲的影响作了开创性的穷根究底的研究。《外国造园艺术(图文升级版)》的精彩之处是关于中国古典主义园林与法国古典主义园林相比较的论述,作者认为对于两个园林体系的比较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园林体系本身特点的比较,而应该放进各自的那个时代背景中去理解二者的区别。
作者陈志华文笔优美,以轻松风趣的笔调畅谈造园艺术,可谓别开生面。《外国造园艺术》是一部凝聚了作者多年心血的学术专著,荣获第二届建筑图书奖第2名,被国内多所著名大学建筑系列为考研参考书。它把国外造园历史和演变的过程娓娓道来,是对园林和建筑感兴趣的读者的必备参考书,也可作为参观外国园林的旅游指南。作者尤其善于将建筑、城市、园林的专业描述与当时的历史和时代背景相结合,再采用平实的语言进行阐述和表达。仔细阅读品味《外国造园艺术》,不仅仅是阅读一本普通的专业书籍,更是如同打开了一张造园的历史长卷,观看了一部园林发展史的无声电影。书中随处看见的史实案例,融汇进作者的亲身体验以及独特的观察视角,再与造园的知识相结合,你会神奇地感受到那些沉睡了几百年的园林似乎重新焕发了生机,它们在静静诉说当年的种种,繁华抑或衰落……


 外国造园艺术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22条)

  •     书不错,值得拥有。性价比高
  •     这本书挺好的~~~看过才知道~~~条理分明,逻辑严谨,而且通俗易懂~~
  •     书的质感不错,可以。
  •     作为造园史入门,此书不错,考研的话不太合适,毕竟很多专有名词的译法已经改了不少了。
  •     内容,品相都好,会推荐!
  •     陈志华先生写的这本书真是不错,很有内容,有深度,很喜欢。
  •     书的纸张质量不错,就是那个内容不好说,不能当做专业课本来用,知识量是有的,就是文字表达不怎么样,还有好多园林的名字翻译和其他书不一样,这样看起来太费力了
  •     很有内涵也很有趣~
  •     这是一部很好的经典著作,凡是研究园林史的专家学者都会参考这本书,内容翔实,考据充分,更难得的是文笔非常自然流畅,这么厚一本书,让人看下来一点也不累。有点像读散文的感觉。
  •     内容多而细致,现在的学人很少能有先贤的科学精神了。认真拜读中!
  •     十年磨一剑的作品和拼凑的作品绝对是不一样的!懂了以后的融会贯通,旁征博引,带着自己的见解行云流水的写作,经典!
  •      在第十四届“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由《中国建设报》、中国图书馆学会、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建筑创作》杂志社共同发起主办的第二届“中国建筑图书奖”评奖揭晓,经过初选和多轮投票,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外国造园艺术》获得了本届大奖。  此次建筑图书奖评选活动从2008年12月开启,共收到来自出版机构和专家推荐图书近300册(套)。2009年4月9日进行初选会议,分别请来了建筑学领域、设计创作领域和文化出版领域的代表,从读者的视角、专业设计的层面和文化发展的角度出发,对送选图书进行审核挑选工作。经过初选共入围图书150册(套)。2009年4月16日终评会议上,选经过评委会专家组三轮投票,最终产生10本图书奖获奖图书。其中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外国造园艺术》一书荣获本届大奖。  本书作者陈志华教授是清华大学研究外国古代建筑史的著名学者(主要著作有《外国建筑史(19世纪末叶以前)》(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北窗杂记》(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外国古建筑二十讲》(北京三联书店)、《楠溪江中游古村落》(三联书店)、《梅县三村》(清华大学出版社)等),本书是一部凝聚了作者多年心血的学术专著,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外国造园艺术的四个主要流派及其代表作品——意大利文艺复兴园林、法国古典主义园林、英国自然风致式园林及伊斯兰国家的园林,阐明了它们所赖以产生...的社会、经济条件和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深入分析了各种造园艺术的内在规律,并对中国造园艺术在欧洲的影响作了可谓是穷根究底的研究。  作者文笔优美,以轻松风趣的笔调畅谈造园艺术,可谓别开生面。  我国已故建筑史和建筑理论大师汪坦先生曾于1987年为本书作序,特别指出:“长期以来和建筑很不相同,难得见到有介绍外国造园艺术的论著,陈志华的这几篇文章,借用科技界爱用的评语来说‘填补了空白’。”  本书1990年先由台湾明文书局出版繁体字本,随即被台湾各大学选为正式教材;2001年在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时,作者又进行了修订,同时增加了插图、彩色插页和“人名索引”及“府邸园林索引”。 阅读更多 ›
  •     整体不错,好厚啊,还行
  •     考研参考书,希望伴随着书香,我们都能梦想实现。
  •     绝对的重量级著作,看序就看得我五体投地
  •     看的出来,作者写的很用心,不是那种粗浅的介绍。很好的一本书,提醒下,其实基本是全文字的,卓越的图片只是前面很少的彩图,里面有黑白的插图。推荐一边看书,一边用Google earth找到相对应的园子,看现场的照片,对应书中的介绍,感觉非常好
  •     书是好书,可惜设计、装帧、印刷、纸张都很一般。
  •     以为是全彩的图片书,原来是介绍历史的书,不喜欢
  •     别人推荐的,学景观的必看书。
  •     此书虽是专业类的书籍,但本身很有趣味性,排版也不错,看书很享受
  •     包装的很好···书也很好
  •     考研时买的,补充看的,还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