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烧了吗?(精装版)

出版日期:2015-8
ISBN:978754475460X
作者:(美)拉莱·科林斯,(法)多米尼克·拉皮埃尔
页数:496页

内容概要

拉莱·科林斯,美国《新闻周刊》记者。多米尼克·拉皮埃尔,法国《巴黎竞赛》的记者。作者在史实方面力求翔实,每一段文字都经得起世人推敲,同时发挥了新闻记者的特长,能把文章写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合著有报告文学典范作品《巴黎烧了吗?》。

作者简介

“巴黎烧了吗?”这是1944年8月25日,巴黎解放那天,阿道夫·希特勒在东普鲁士“狼穴”的地堡里,向他的总参谋长约德尔上将发出的责问。 本书生动而又详细地描绘了1944年8月解放巴黎的战斗全过程。
译者董乐山先生在“译序”中说:《巴黎烧了吗?》是新闻史上的一部杰作。两位作者拉莱·科林斯和多米尼克·拉皮埃尔分别是美国《新闻周刊》和法 国《巴黎竞赛》的记者。他们在作品的史实方面力求翔实,花了将近三年时间搜集材料;他们翻阅了美法德三方面的军事档案,采访了上至艾森豪威尔、戴高乐高级助手、肖尔铁茨,下至法、美、德军普通士兵和巴黎市民共达八百多人,采用了其中五百三十六人的亲身经历,因此能使这部作品做到事事有根据,人人有下落,句句有出处。另一方面他们又发挥了新闻记者的特长,能把文章写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令人觉得仿佛在读一本扣人心弦的惊险小说,放不下手来。作为报告文学(或者所谓纪实小说),它可以称得上是一部典范的作品。


 巴黎烧了吗?(精装版)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笔记德占巴黎:1940.6.14-1944.8.25。350万人的巴黎。荷兰鹿特丹大轰炸(1940.5),俄罗斯(乌克兰?)塞瓦斯托波尔炮击(1942.6),波兰华沙起义(1944.8)。阅读兴致于“得救”篇减弱,大概是“斗争”篇过于高潮了。“得救”篇的德军虽有抵抗却大势已去,纪录了几场攻坚战、几对姻缘、几位小人物的生死结局以及戴高乐阅兵。一切人事的背景是没被烧成废墟的巴黎。要感谢肖尔铁茨,虽然他也曾炸过鹿特丹。联想起了北平傅作义,《大师与玛格丽特》犹太总督彼拉多,《花千骨》白子画……他们的共同点是面临异常痛苦的两难抉择,而白子画的结局最惨。“威胁”篇纪录各方针对是否起义的权衡、对起义领导权的争夺、对巴黎乃至整个法国未来的预想。很多伟人都有濒临生死线的时刻,戴高乐也不例外,差点亡于归国空中,要比多年后的勒克莱尔幸运。至于戴高乐派与法共的争权夺利,书中牵涉内容较浅,未能得其要领,推测作者采访的法共可能相对不多?勒克莱尔实力表现“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以及必须要有自己的武装力量的重要性。正如南昌起义,积极意义甚于军事冒险。不按套路出牌,有时反而实行了最佳方案。当然也不能提倡,毕竟胡来的历史无法重来——在时光还无法倒流的当下。“斗争”篇,六天的惊心动魄,大人物小人物都明晃晃地存在和经历着。而巴黎一直烧着,只是没有烧成“一片废墟”。巴黎的运气实在太好,相比鹿特丹、塞瓦斯托波尔和华沙。七十多年后再看,真的不能多等几天再起义吗?1940到1944的四年都熬过来了。大概外人无法感同身受吧。还好,结果还好。想到伪满存在了十几年,直至原子弹烧了广岛长崎,这种感觉欠佳。疑似错误:P51“伊望·莫朗达”应为“伊冯·莫朗达”。少年皮埃尔·勒·古恩的手枪是路易·贝尔蒂给的(P131)还是露西尔·贝尔蒂给的(P157)?德鲁尼是第一个回巴黎的“法国军官(P314)”还是“法国军人(P327)”?应该是后者吧。人物德国阿道夫·希特勒(最高统帅);阿尔弗雷德·约德尔(总参谋长);威廉·伯格多夫(人事局长);瓦尔特·瓦利蒙特(总参谋部作战局副局长);根特·冯·克鲁格(西线总司令,后自杀);根舍·布鲁门特里特(克鲁格的参谋长);瓦尔特·莫德尔(西线总司令);汉斯·斯派德尔(莫德尔的参谋长,后为理会希特勒的V型火箭打击巴黎的命令);汉斯·冯·波因伯格-朗斯菲尔德(大巴黎城防司令,后被撤)。狄特里希·冯·肖尔铁茨(大巴黎城防司令,妻子乌蓓塔,女儿14岁、8岁,儿子4个月);丹克瓦特·冯·阿尼姆(大巴黎司令的副手);弗里德里希·冯·恩格尔(参谋长);赫尔穆特·梅耶(勤务兵);休伯特斯·冯·奥洛克(重要部下);汉斯·雅伊(相识20年,国际赛马冠军);维尔纳·埃伯纳赫(工程连长,埋雷)。法国国内部队皮埃尔·约瑟夫·柯尼希(名义上的司令,戴高乐派);亨利·唐基(“罗尔上校”,实际指挥权,法共);皮埃尔·勒福歇(巴黎抵抗运动领袖,被捕后被妻子玛丽-海伦救出);亚历山大·巴罗迪(戴高乐代理人,被捕后被肖尔铁茨释放);雅克·沙邦-戴尔马(戴高乐派,副手洛林·克鲁斯);罗杰·维戎(法共);伊冯·莫朗达(戴高乐派,妻子克莱尔,起义中占领总理府);安德烈·托莱特(法共工会领袖,参谋长罗杰·加洛瓦由求武器变为求美军进攻)。维希法国皮埃尔·赖伐尔(总理);皮埃尔·夏尔·泰丁格(巴黎市长);阿梅迪·布西埃尔(巴黎警察总署署长);伊夫·拜耶(戴高乐派,接管巴黎警察总署,新任署长夏尔·路泽)。盟军德威特·艾森豪威尔(最高统帅);沃尔特·比德尔·史密斯(参谋长);乔治·S·巴顿(第三军团);奥马·N.布雷德莱(第12集团军司令);菲利普·德·奥特克洛克(“雅克·菲利普·勒克莱尔”,法国第二装甲师师长,妻子特蕾莎);雅克·德·吉列朋(勒克莱尔的部下);克劳德·奥立维亚(“阿尔努”,“阿米可翡翠”,英国在法情报头目);阿兰·佩帕扎(英国情报员,空投入巴黎)。美国第四步兵师。夏尔·戴高乐(自由法国领袖,儿子菲利普,副官克劳德·居伊)。其他拉奥尔·诺德林(瑞典驻法总领事),爱弥尔·“鲍比”·本德(德国情报员,反纳粹,自愿被捕),雷蒙·德鲁尼(乍得团,第一个进入巴黎的法国军官,为其放洗澡水的是即将的总理)。让-保尔·萨特,欧纳斯特·海明威,欧文·肖,科莱特♀,安德烈·卢辛,厄尼·派尔,雅克·德布-布里代尔。查尔斯·科林伍德(记者,提前报道巴黎解放)。罗斯福,乔治·马歇尔,丘吉尔,“外来客”飞行中队,德军“卡尔”迫击炮,红十字会,《马赛曲》,莫里哀之家,莫里斯饭店,罗曼维尔监狱,弗莱斯纳监狱。坚持抵抗的德军军官、服刑军官;于国家和法国情妇之间取舍的德国军官;爱上德国军官的法国女郎将解放称为世界末日;战地记者,学生,司机,电工,卢森堡宫艺术馆馆长,居里的女婿,卖肉的;神枪手,炮手,二等兵……目录序幕:希特勒命令,保卫巴黎,否则留下一片废墟。威胁:1944.8.2(空投英国情报员)-1944.8.18(巴黎解放委员会会议决定次日起义)。斗争:8.19-8.24,六天,逐日记录起义斗争事件发展、戴高乐归国、盟军进军情况。得救:8.25-8.26,两天,盟军进军攻进巴黎战斗、军民联系来往、戴高乐阅兵。附录:8.28,莫德尔电报,追责肖尔铁茨。摘抄巴黎是座饥饿的城市。它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农村。希特勒:谁能守住巴黎,谁就能守住法国。/我们为什么要担心巴黎会不会遭到毁灭?就在此时此刻,盟军正在德国各地炸毁我们的城市。戴高乐:我只在法国降落。罗尔:巴黎值得二十万条性命。(肖尔铁茨)他所盲目效忠的那人已经疯了。戴高乐:咱们不能再出现一个公社。希特勒:巴黎烧了吗?(1944.8.25)埃德·鲍尔写道:要用言语来形容今天的巴黎,就像用黑白两色来画沙漠的日落。戴高乐:共和国从来没有停止存在过。/我希望你能说法语。我能说英语,但我不打算说。柯尼希:巴黎目前最大的危险是法国国内部队。莫德尔的电报:冯·肖尔铁茨将军未能尽到派他担任保卫巴黎的将领该尽的责任。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新闻史上的经典
  •     出场人物太多,作者确实采访了足够多的人。接近真实历史?我更相信《过河入林》里的虚构。 内容四星,但是书太漂亮
  •     肖尔铁茨对于希特勒的怀疑或者是他个人的良知,无疑在很大程度上挽救了巴黎。
  •     恋上一个没有去过的地方。
  •     厚厚的一本纪实类的二战书籍,读完之后,我最想说希特勒就是疯子!还有,即使在水深火热的战争中,各方利益的博弈最后难免会牺牲一些无辜的人。没有绝对的好,没有绝对的坏,看你愿意相信哪一方,从来也没有不流血的政权。
  •     强烈推荐!!
  •     第一次完整地读纪实文学作品。能感受到两位新闻记者搜集史实的用心。
  •     纪实文学的标杆式作品,各色人等围绕着巴黎城和自己的小算盘各怀鬼胎,载满艺术瑰宝和历史文物的巴黎险些复之焦土,上到高管政要下到三教九流每个不愿意看到巴黎变为一片废墟的人都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避免事情走到最糟糕的地步,当美国人和自由法国的军队开进时所有人都送了一口气,巴黎,没有烧。
  •     生动的时代人物群像,优秀的纪实文学作品,也是近期难得一口气读完的一本书,推荐!
  •     新版做的超级好,喜欢这种纪实风格的。
  •     非虚构典范
  •     全书的叙事手法让人感觉有点审美疲劳。
  •     还没看完,先来评价。 作品确实好,尤其喜欢一些细处的描写。 唯一不够满意的就是长句太多,影响阅读体验。
  •     有纪实小说的严谨性,也有历史小说的严肃性
  •     我在朋友圈推荐~有个孩子说看不下去觉得太乱无灵魂~我回复过几年你就能看下去了~
  •     兵临城下,各怀鬼胎。 政治权力争夺更甚于抵抗外敌,古今中外一贯如此。
  •     作为纪实文学写得非常引人入胜,但大概是收集的素材太多,每个场景都有大量的情景描写,虽然还原了细节,但看多了不免疲劳。
  •     2016-11-29至12-16 这本纪实文学用近乎上帝的视角教会了我们许多人情世故以及看待问题所处的立场。
  •     花了三天读完的,周一到周三,每天读了好几个小时,昨晚读到盟军快开进巴黎时,心情略激动的睡去,今天下午迫不及待的有打开书本阅读,畅快的一口气就读完了。合上书本,长长的吸了一口气,再缓缓的呼出来,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命运,在这短短的半个月了,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阅读后的收获挺多的,晚饭到现在仍在不时的倒嚼。
  •     故事叙述流畅,画面感强,译的好
  •     每次读这样的纪实文学,最令我动容的是那些小人物的悲欢离合。在历史的洪流中,我们不知道他们去了哪里,他们永远消失了。许多人的生命停格在进入巴黎的最后一刻,他们再也不会离开了。
  •     第一章铺垫的极好,第二章开始读着读着就跟着激动起来了。几股势力之间的角逐,虽然隔了半个世纪了,如此精彩的呈现出来。巴黎,还记得那位德军少将么?
  •     如果每种情绪能够展现出不同的颜色,一九四四年八月十九日的巴黎,一定是异常绚烂的。兴奋、喜悦、恐惧、悲伤、惊讶、愤怒、压抑、犹豫,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在枪炮声中编织着彩色的历史,死神游荡在城市上空,随机挥舞着镰刀,而这座城市,似乎已经经历过太多的血腥,静静地看着,等待着已经注定的命运。
  •     比较详实的记录了巴黎解放的经过,采访了当年各个阶层的经历者,作为纪实文学,让人信服。不过本书的翻译,怎么说呢,有能力的还是看原版吧,不能说翻译不好,只是翻译的版本有些地方读起来很累。
  •     书中几股力量胶着,站在各自的立场上争取最大利益,这是战争中的竞赛。情节环环相扣,让我们看到了战争中的理性与感情。看完不由得感叹与唏嘘。书中视角的选择很棒,有大尺度的上帝视角,又有感人至深的小人物视角。由衷地敬佩肖尔铁茨,面对上司希特勒所给的巨大压力,也时时刻刻清楚自己的历史责任与人道,不做历史的罪人。也佩服戴高乐不达目的不罢休的作为。看这本书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立场”这个词。翻译真的是大长句太多了,有些话看得头疼。
  •     大时代与小故事,历史转折与日常生活,正文中的关键一刻与脚注里的生死结局……新闻是短历史,历史是旧新闻,夏夜读本厚书
  •     一会儿温情一会儿残忍看得我心情十分复杂,最讨厌的人居然是共产党= = 翻译小别扭,语序断句太诡异,地名人名无注释原文。有错漏的地方,页面排版看得很难受,字体选的很恶心。时间线老重叠,人物太多无注释有时都分不清是哪国人(。)内容上来说还行,挺细致的,主要看八卦,我海赛高(。)忘了那个守夜的是萨特还是加缪了((主要扣分给排版和翻译,内容可以给四星
  •     读的第一本报告文学的书。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和对故事框架把握之妙,用上帝视角,极可能的把里面所提到的战场和人物都描写得详尽和生动,而且在转换场景之间,毫无膈应。
  •     我母亲看过了,又在看第二遍。她是真喜欢读这书。
  •     2015年读过的最棒之一。是当纪实小说来看的,而且一 点 都 不 枯 燥!!!有名有姓的人物虽多但逻辑无比清晰,有着大片般的节奏感和画面感,对历史的切入角度像手术刀般准确刁钻。
  •     跌宕起伏
  •     人物太多有点记不住,战斗完全就是兵败如山倒啊
  •     基本没读过战争题材的内容 这本书写得这么容易懂 又这么吸引着人一直读下去 好看!为作者下的功夫而感动#读完之后想说,被历史的车轮狠狠碾过的可怜的人们,不知道命运会做怎样的安排,或生或死或重逢相聚与离散,邪恶与正义,人心中的善良,政治权力的博弈。历史由人推动可是人也身不由己
  •     描述巴黎被德军占领四年之后,二战即将结束之前,1944年8月末的日子里,希特勒,戴高乐,法国共产党,盟军之间关于解放巴黎与焦土政策之间的博奕。曾经巴黎也是命悬一线,曾经也有像肖尔铁茨一样的德国军人,在那个历史时刻,选择了正确的决定。
  •     非常好看!然而翻译略不通畅。
  •     巴黎烧了吗?没有.
  •     作者翻阅了美法德三方面的军事档案,采访了上至艾森豪威尔、戴高乐高级助手、肖尔铁茨,下至法、美、德军普通士兵和巴黎市民共达八百多人,采用了其中五百三十六人的亲身经历,这个报告文学写得引人入胜,细节翔实,就是涉及太多人物和势力,四五百页容易混淆
  •     对二战历史了解不多的我读起来也没什么障碍,德军、盟军、戴高乐、共产党几方的博弈让人欲罢不能。当然最让人难过的还是牺牲在巴黎门口的战士,小人物和大历史的冲击使得这场解放更添悲壮感。
  •     二战巴黎解放前后各方的动态,叙述一般。但是这书的排版硬伤,字太小,边缘空的太多,整体没有美观性
  •     大场面的杰作
  •     借着两次出差的时间看完,群像刻画丰满,尤其是肖尔铁茨和戴高乐。最让人动容的是维希政权巴黎市长劝说大巴黎司令肖尔铁茨:本来我是可以把这一切毁灭掉的,但是我把他们保存了下来,作为献给人类的礼物。
  •     讲述了巴黎解放前德国占领军、盟军、戴高乐政府、法国共产党领导的抵抗组织以及千千万万巴黎人民面临的危机和做出的勇敢斗争。作为纪实文学,作者通过大量文件调查和对当事人的采访,具体到每天每小时地叙述了这场解放中的所有惊心动魄而又富有启示意味、格外动人的一幕幕细节。从中可以看到战争、政治、人性等诸多纬度。巴黎没有烧起来,是巴黎人的幸事,更是全人类的幸事。
  •     镜头切换的有些碎,读起来也很无聊。。不知为何就是看着没感觉
  •     对二战快结束时的巴黎及历史有了了解。
  •     最后部分简直哭了
  •     用一个个小人物的历史体现大时代的变迁。
  •     海量细节,写得扎实。历史事件就是各路人马裹挟着自己的意愿而形成的一个混沌结果。
  •     巴黎人真是花式秀优雅 谁都无法阻止他们追求自由享受生活的心
  •     很有特色的写法,透过小人物展现大时代
  •     因为真实所以更加震撼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