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二千年

出版社:当代中国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3-1
ISBN:9787515403489
作者:张纯明
页数:96页

内容概要

张纯明(1902—1984),河南洛宁人,22岁公费赴美留学,主攻社会政治学。在耶鲁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与后来任美国总统的尼克松同班。曾游历欧洲多国,对西方政府、政党、宪法等进行考察研究。历任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院长兼政治系主任,国民政府行政院高级秘书、河南省政府委员、立法委员等职。张纯明从政一生,不忘著书立说,被后人誉为文人从政的典范。主要著作有《中国循吏研究》、《清代的幕制》、《考评桓宽盐铁论》、《中国政治二千年》等。

书籍目录

自 序      ………………………………………1
绪 论 ………………………………………1
第一章皇帝、专制、统一 ………………12
第二章有形政府之一——中央 …………22
第三章有形政府之二——地方 …………32
第四章无形政府之一——幕僚 …………43
第五章无形政府之二——书吏 …………56
第六章政治风气之一——名教、倾轧、高调 ………………………69
第七章政治风气之二——贪污 …………80
余 论 ……………………………………… 91

作者简介

《小书馆》系列丛书,收入20世纪初以来绝版或者版本稀少、至今仍有很高文化价值的文史作品。名为“小”,意味着篇幅小,使读者在短时间内可获得一方面的知识精粹;即便是大论题,也会找小的切入口,具体而微,从小处着眼谈大问题,使阅读饶有趣味。
本系列拟出版100多种,首辑收入十本。

《中国政治二千年》是中国政治学百年发展史上的一部重要的著作,在湮没了七十年之后,重新进入我们的视野。一位被遗忘的民国学者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写成的这本小册子,以中西文化的视野和洗练生动的文笔,把中国二千年纷繁的传统政治文化,概括得如此清晰而深刻,今天再读,依然有着极强的穿透力。


 中国政治二千年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注:【】部分为笔者心得,非原文摘抄。* 近代文化与古代文化的不同不仅在汽车之有无,而且在社会经济政治的组织与理想。* 中古的生产方式是以家庭为本位,现代的生产方式是以社会为本位。* 商业发达的结果是中产阶级的出现,中产阶级的出现即封建社会的崩溃,民族国家的产生,于是整个的政治观念、法律观念都改变了。* 文艺复兴对于希腊政治哲学、罗马政治组织、法律系统及抽象国家的尊崇之发见的重要性是不可埋没的。* 儒教的政治哲学是“人存政举,人亡政息”的人治主义。* 制度是可以从国外借得来的,而观念及道德非自己养成不可。* 自汉氏兴起以后,天下变成皇帝的私产,二千年来的专制政局可以说真正自此开始。* 政治的统一必须建筑在经济及交通的基础上。* 宰相以天下为己任就算目无其君,中国的宰辅制度不能成为一种健全的政治制度的症结就在此。* 六部的积弊,在于一切案件皆归下僚之任意处理。* 省本是官署的名称而不是地方区域。明代确定省为最大的地方区域。* 中国的乡土观念本极浓厚,如果行政区域完全以历史疆界及地理形势为标准,更容易养成偏狭的地方思想。* 合理化的职权划分必须建筑在合理化的财力分配的基石上。* 书吏不能革除的原因甚多,其中最重要者为(一)官吏不习政事,不得不假手于此般书蠹;(二)案例过繁,不易稽查,书吏掌管档案,可以上下其手。* 中国人的旧习惯,据张(君劢)先生的观察,是“勇于私图”、“巧于趋避”、“退有后言”、“恩怨之私”及“通融办法”等。* 政治风气的改变为政治建设的基本工作。改变政治风气就是改造生活观念。* 文人的高调,除误国家大事以外,别无作用了。——蒋廷黻* 人类天生富于保守性,故对于一切变革都要阻遏与反对。* 在中国的政治上,廉吏竟同凤毛菱角一样的稀罕,亦可见我国政治道德水平之低。* 官吏待遇薄固然为构成贪污的一个原因,而财政上没有确立的制度,正足以为贪官污吏开方便之门。* 贪污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而与社会组织、经济环境、民族的道德观念等都有密切的关系。中国的家族制度,使官吏欲廉不得,欲洁不能。* 人性是脆弱的,生非圣贤,谁能财货当前而不动心。最重要的是制定种种防弊的制度,以养成大公无私的习惯。* 法律没有舆论的后盾则不能发挥其最大的效能。* 贪污在中国是一种根深蒂固的习惯,欲挽颓风,非在人事及制度两方面兼程并进,同时努力,不能奏功。* 中国固有文化的最大的缺点在鄙视物质。鄙视物质的结果是科学之不发达,没有科学的结果是国穷民困,政治的组织不能精密,国家的力量不能充分发挥,统一的理想不能贯彻。* 加强统一的基础最重要的工作是经济建设。政治统一没有经济的后盾是空虚的,是表面的。* 国家是不能离开人民的。国家的同意是国家存在的重要条件。* 中国人民对于政治的趣味脆薄,是因为(一)中国传统的思想就是根本不主张人民对政治发生兴趣。我们的政治哲学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二)中国人民的知识实在是太低;(三)中国的人民太穷。* 人民对于政治的兴趣即有相当的增高,而仍然没有机会去发挥其兴趣,则有兴趣实与无兴趣等。* 所谓民主化的政治就是一方面使人民有选举的权利,一方面使其有被选的权利。* 惟有民治始能使人民对于政治有积极的兴趣,惟有人民对于政治有积极的兴趣,然后统一的基础始能巩固。
  •     中国政治二千年,很大的标题,但是作者却作的是小文章——他的目的不在做一本中国政治史或政治制度史,而在指出自秦汉到现在中国(民国二十八年)政治的特点和动向。而这,正是最初吸引我阅读此书的。本书正文只有六万余字,很适合一口气读完。作者认为中国的政治制度是和中国经济社会相适应的——到民国二十八年,中国依旧没有走出农业社会,走出生产家庭化的阶段,所以国人的一大特点就是只知有家,而不知有国,对政治没有兴趣。所以,要改变中国,不仅要有新的制度,而且要有新的法律观念、新的行政观念、新的政治道德。制度是可以从外国借鉴的,但是观念道德则必须本土生成。作者认为中国虽有大一统的传统,但因为经济交通的条件不够,大一统一直只是种理想的状态,中央对于地方的控制一直不够紧密(余窃以为这点,直到二十世纪后半叶才得到改观)。中央与地方必须有明确的职权划分,而这个又必须建立在合理化的财力分配的基础之上。这个,我们至今还在努力中。作者鲜明地指出,在心理上,国人认为政府是一种不可避免的恶,对政府的理想是给予民众修养生息的机会,同时可以保境安民。这个论点有待商榷,因为现在国人对于政府的期望,还是蛮高的。作者认为中国的政治风气(名教、倾轧和高调)是士大夫阶层的风气,因为士大夫的风气决定了二千年中国的政治风气,可谓肉食者鄙。而政治风气也是与中国社会农业化或工业化程度低紧密相关。这个,我很赞同作者的观点,希望随着社会工业化,政治风气也可以有大的改观。全书其实有一条线,贯穿其中,就是中国的政治,是和中国的经济社会密不可分的,唯有改造经济社会,才可以真正转变中国的政治,真正的早就一个强大的中国。最后,附录两句作者的原话,我认为这两句到今天依然适用:制度是可以模范的,精神则非培养不可。仅模仿其制度而不培养这种制度后面的精神,是换汤不换药的办法。其结果是理论与事实扞格不入,计划与事实凿枘难通。我们的文化力量的伟大是没有人能否认的。然而我们却不能因此而自豪。以往的异族所带来的文化根本不能与我们的文化相抗衡,其同化是自然的。现在的异族文化比我们的文化优越,如果我们还存着同化他们的梦想,我们就太不自量力了。
  •     版本信息:张纯明:中国政治二千年,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14年3月版。读书时间:2015/11/19绪论1、依照页3引冯友兰先生的话,可知:中西文化所差之处,不在地域或人的本性之差,而在于历史时期和阶段的差别。这一说法的确比此前的“动静说”,如胡适等人所持观点,高明一些。此一说法不至于使人联想到中西人的本性之差,而重点在于后天之经济社会等生活的具体差异。此乃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之精神。其实,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又何尝不是如此?资本主义和所谓的社会主义实在不是一对可以对立而论的概念,实乃历史的两个阶段的概念。而且,在我这里,社会主义的阶段在前,资本主义的阶段在后,资本主义必将替代社会主义——当然,这里讲的替代和今日官方所讲的替代完全不是一回事,它仅仅是一个结果,而非我们的目的。如此说的道理是在对资本主义所指的社会经济的基本情况的一种判断的基础上确立的,按照汪丁丁的说法,资本主义实乃人类合作扩展秩序的别名而已——而且是某种误读的产物。故而,资本主义非西方所有,资本主义非西方本有,资本主义非西方应有。反资本主义本质上是一种反人类!——25/09/192、页9:现代的国家是法治的国家,而我们传统的儒教的政治哲学是“人存政举,人亡政息”的人治主义。第一章:皇帝、专制、统一1、页14,引罗素《权力》中对权力的区分:传统权力和新得权力,认为“秦始皇统一天下是一种新得权力,因为他开了千古所未有的新政治局面。这种新局面自然要遇着不少的阻力,而使他有朝不保夕的恐惧心。他的苛政,他的焚书坑儒及其他政策,都是这种恐惧心理的表现。”2、页16引“叔孙通起朝仪”的故事,也见《史记·叔孙通列传》。兹证明儒家“正名”、“礼教”的思想,对于维持环境地位确是再好不过。——儒家“难与进取,可与守成”。3、页18:“中国以前虽有统一的理想,而实际上并未达到真正的同意的目的。理由是很简单:经济交通的条件不足”。(即无力控制地方,后分别阐述之)4、页21,:辛亥之后,“秦汉所遗留下来的皇帝制度从此结束了,秦汉所遗留下来的同意观念将从此而愈见巩固”。第二章:有形政府之一——中央1、页23:秦汉以后中枢之政,随时由君主指派人员负责,实在没有一个固定的制度。中枢之政所以不能有固定的制度的原因,是君主不敢以大权授人。2、页25引黄宗羲《明夷待访录·置相篇》:天子传子,宰相不传子,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以补救,则天子亦不失传贤之意,宰相既罢,天子之子一不贤,更无与为贤者也。3、中国的政治理论自来是取消极无为注意,老百姓所要求于政府者是一个休养生息的机会,而不是兴利造福。在心理上中国人认政府为一种“不可避免的祸害”(a necessary evil),不做事的政府就是最好的政府。这也难怪他们,因为过去的经验告诉他们,如果政府要雷厉风行地做事,百姓不但得不到甚好处,而且要受许多无谓的骚扰。所谓我们最高的政治理想是“政简刑清”,政府最大的使命是保境安民。实际上中国史政府能真正负起保境安民的责任的时候并不很多。(页28)4、页31指出,清末政务改革后,新的组织自然比旧的完备了,但在添加新组织的过程中,原来的文官制度被破坏了。光绪之后,官吏任用就紊乱了。第三章:有形政府之二——地方回顾了中国地方政府的沿革略事,并讨论了三个问题:区域问题、职权问题和地方自治问题。第四章:无形政府之一——幕僚讨论了幕僚的兴起原因和分类等,以及幕僚对于中国政治的影响。第五章:无形政府之二——书吏1、本章揭示了一个历史事实:中国政治中一直有一股非编制内的力量——书吏,他们“(吏)的地位日益微贱,但其把持操纵的力量反愈见阔大”(页57),以致他们长期把持时政,广纳财货。书吏之祸,直至民国时代已然严重,今日之政坛亦不能免于此病。张先生分析了书吏之不能革除的最重要的两个原因:一“官吏不习政事,不得不假手于此般书蠹”;二是“案例过繁,不易稽查,书吏掌管档案,可以上下其手。2、页64,:铲除书吏的根本办法,按清代人的看法,是引用士人司书吏的职务。后引黄宗羲言以证。慈禧曾下谕旨取缔书吏,办法有四(见页67),“然书吏制度,不是几道谕旨能一举廓清的。其结果是改立名目,而书吏实质并没有基本改变。”3、民国后建立科员政治体系,“以前书吏弄文舞弊的事实也可以说是销毁了。但我们没有分级负责的习惯,政府一切设施,都又长官负责。而实际上处理公务的人还是科员,所以有人说我们的政治是科员政治,仍然不能完全摆脱书吏政治的臭味。”最后,作者指出:“我们现在要除去县政府书吏的把持,亦惟有实行土地测量或土地陈报了”。(页68)我认为此论还是过于简单,书吏之弊当在权力之弊,在政府衙门管事太多之弊,各府衙执事过多,卷宗必多。根本之法,乃需除权力之泛滥,兴民众之自治,于政治上“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各省各县自行处理小事民事,中央政府只总领全局,护国安民即可。唯其如此,方可政事不繁,卷宗不堆,书吏方不冗。此亦导向我所谓之“治理模式”也。第六章:政治风气之一——名教、倾轧、高调1、开篇引张君劢先生《立国之道》之言证风气之重要性,反复强调“制度是可以模仿的,精神则非培养不可”,“我们如果要采取某一种政治制度,我们要拿定主意,向前推进,同时要使教育政策和政治政策互相呼应,生活与制度适相配合。”(页70-71)2、张先生十分注重经济建设对于政治风气的影响,认为工业社会的生活情绪比较紧张、积极,各人之个性与人格也比较发达,其创始心(initiative)和责任心也比较浓厚;合作精神也比较充足等。(页71)3、他在页72里说:政治风气的改变为政治建设的基本工作。改变政治风气就是改造生活观念。我们要彻底了解我们的旧习惯、旧思想,甚至于旧道德已经大部分不能适应现代的要求了。一切传统的生活习惯都要经过新的估价,估价的标准是国家民族的生存。凡是不合于这个标准的都应该在改造或排斥之列。其次,他举文字崇拜一例说明之。文字崇拜至少有三弊:一是胡适所提口号标语政治,二是唐内(Tanrney)教授所说言论乃实行的终点,三是重视名词,喜欢用新名词、立新机关、挂新招牌。这些流弊实乃深刻,今日之政治仍不能摆脱凡此种种现象。可见今日中国政治还是这种文人政治罢了。4、他说:中国的政治是中国士大夫阶级的玩意儿,凡是士大夫的身后习惯都可以蔚为政治风气。文人唱高调则为最大的流弊之一(如清议和甲午中日战争期间文人主战而败,见73-74),故文人误国的讲法不能不说有一定的道理。5、与唱高调有连带关系是挟私倾轧的风气,故党争内乱无数,以致国内政局动荡。(页74-78)6、最后“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说中国的政治风气是中国士大夫所蔚成的,中国政治风气的弱点也就是士大夫本身的弱点……他们的毛病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知小节不识大体”(页78)。7、我们的教育还是侧重书本而忽略了做人、做公民的大道理……我们当前的亟务是改变旧的生活观念,培养良好的政治风气。(页79)第七章:政治风气之二——贪污1、贪污问题自古有之,汉代已十分严重。历代律法刑法也不可谓不重,但效果十分有限,于大局丝毫未有改观。以致今日中国贪腐现象横行,此乃旧统治政治之不可能消除之弊。今日不妨说一句狂言:中国若不改统治为治理,则严重的贪腐现象永不消除,运动式反腐永远只能是一种维稳、收拢一时之人心的政治手段和权宜之计,仅此而已。此章先陈各代史实说明贪腐之严重和各代治理贪污问题之手段,其次进入分析原因,兹概括为:一顾炎武所言待遇太薄,公务员以俸之薄而无以赡其家也;二是中国的家族制度——个人要负担全家几辈子的生活,甚至于亲戚乡里都要沾点利益——使官吏欲廉不得,欲洁不能;三是公务员没有保障;四是法律在严不在必,应为在必不在严;五是民众对贪腐并未痛恶甚至有羡慕和钦佩之心。“总之,贪污在中国是一种根深蒂固的习惯,欲挽颓风,非在人事及制度两方面兼程并进,同时努力,不能奏功。”(页86-90)第八章:余论1、对政治目标的认识:中国二千余年的政治目标是统一。自秦始皇合并天下以后,统一为中国政治的常态,分裂是政治的变局。政治统一是我们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最珍贵、最光荣的遗产……我们必须用最大的努力完成这个使命,贯彻这种精神。(页91)【评:对于此一点,张先生却没有深入思考为何统一会成为中国历代政治的目标,以及其基础是什么等问题,实为遗憾。政治若以此为目标,则无法实现为全体民众服务,为促进全国全民族的共同利益的最终目标。统一与共同利益却是部分冲突的。可参看茅于轼对钓鱼岛和南海问题的研究分析。】2、中国固有文化的最大的缺点在鄙视物质……其结果是科学之不发达,没有科学的结果是国穷民困,政治的组织不能精密,国家的力量不能充分发挥,统一的理想不能贯彻。(页92)3、加强统一的基础最重要的工作是经济建设。(页93)4、国家是不能离开人民的。人民的同意是国家存在的重要条件。每一个国家都包括有“强制”和“统一”(coercion and consent)两方面……在一个专制或独裁的国家里,同意的强度比较小,方式比较消极,反之,在一个民治的国家里统一的强度比较大,方式比较积极……在中国人民对政治的趣味更为脆薄。这是因为:一传统思想不住在人民对政治发生兴趣,体现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二中国人民的知识实在是太低。三中国的人们太穷。仓禀实而知礼节即是此理。(参页93-95)5、【页96结论】民治的强调:惟有民治始能使人民对于政治有积极的兴趣,惟有人民对于政治有积极的兴趣,然后统一的基础始能巩固。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以时代来看,还是良心之作。
  •     制度是可以模仿的,而精神则非培养不可。
  •     和《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得失》有重合之处,讲“无形政府”之幕僚和书吏则比较新鲜,讲中国人崇拜文字颇得我心。总体思想为批评中国传统政治环境之缺陷,并没有颠覆性,但仅几万字篇幅,且写于解放前,因此可看性挺高,一些古籍材料也是我没有接触过的。
  •     这么短小的篇幅论述这么宏大的命题,条理清晰流畅。第六章论述“名教”之流弊,于当今中国仍是一针见血。
  •     阅读之前我有到网上搜索小书馆丛书,评价颇高,事实证明《中国政治二千年》是才情横溢的学术佳作。篇幅短小,语言通俗,不会因为是民国时期的著作便晦涩难懂,又能在这样的篇幅内将中古时期两千年政治文化的特质娓娓道来。叙述精炼,有很多出彩之处,独创性见解俯拾即是,令人拍案叫绝,引人共鸣。
  •     挺好。插一句起,而今老生常谈的如书吏、三级管理等等均有,遑论儒教、知识阶层的萎靡等等话题,这书离现在也七八十年了吧。另,说两千年也是说彼时,大致是正要交通、商业发达的时候,作者鼓舞政治形态革新呢。有些子以史为鉴,弄清源头意思。也正如讲中西比较时所提的,作者是以下这个意思,勿要中西分割看,以为注定如何如何,怎么着都是人整出来的,咱要大一统、要复兴文明,就要知道历史是创造的。不知梁簌溟、胡适怎么看作者对自我的评价,怎么着的程度上做中西对比、区分呢。
  •     页数标错了,只有九十几页的小册子。
  •     以史为鉴
  •     册子虽小,内容不小。
  •     鞭辟入里
  •     切中肯綮
  •     kindle上推荐的 一针见血,对国人的习性分析的很透彻。
  •     内容太少了,浅但切,作为政治小白还是颇有所得的。
  •     一本薄书
  •     和国史大纲交相辉映,很不错
  •     入门级通识读物,对于钱穆式“温情与敬意”或可起到些许祛魅效果。
  •     篇幅虽短,然字句皆见作者思考深度,简洁凝练,脉络清晰,平实恳切。整体很喜欢,做了些笔记,有点想读小书馆系列的其他书。
  •     从士农工商这样的定位顺序开始就一切都错了。秦皇开端就断了气脉。想来这人民的生命力确实顽强,所谓盛世,不过就是松开桎梏,甚少促进。正常的话,也就是与民休息。其实长久以来一直缺少的都是开拓和试错。
  •     字字珠玑,最后两三章精彩绝伦!没几个人可以把这么大的题目完成在如此篇幅短小的书中还能一针见血吧?短小精悍!大师功力!
  •     地方政府一节尤其精彩,提出了关于地方的三个问题:给地、给人,给财权,给自治空间。想来确实如此。
  •     简明精干,驾轻就熟,贯穿中国两千年。不褒贬个体,不厚薄朝代。强调制度和方法,风气和人心。
  •     短小精悍,好书!
  •     中国的贪污永久没有消除的时候,在共党里更是变本加厉。中国人永久没有消除奴性而觉悟的时候,救不了国家政治。中国的知识分子士大夫并没有真心无私治国家的想法,清议不过是为了满足一己私欲,把国家只会往火坑里推,而当权者却无力阻止,国民也无政治训练区分之。一直没变。
  •     通览二千年历史,国人始终不变。
  •     小而精悍,但正因为如此,有些问题没有深入研究便仓促得出结论。中国古代政治,亦有其可圈可点之处,不然也不能长立两千年。作为一个批判者,是可以借鉴的,却不可失之偏颇。
  •     拖延症晚期终于把最后几页读完了,正如作者开篇所说,这本小册子并不可能把中国两千多年的政治说的全面,但是对几个问题的概括性讨论已经给人很多启示。九十多页没有废话,一气呵成,很爽。“制度是可以模仿的,精神则非培养不可。”
  •     很薄的小册子,重点在于如何建设当下,提出的问题直至今日依旧有效
  •     70年前的書,現在看依然犀利、清晰、懇切。結構無敵之好,幕僚與書吏兩章於我有科普之功。最後落腳點在國民教育讓人很心痛(。
  •     “然在中国的政治上,廉吏竟同凤毛麟角一样的稀罕,亦可见我国政治道德水准之低了”
  •     一本从强烈现实关怀出发而写的小册子(深刻认同统一),简要勾勒了中国政治在二千年历史中演进的脉络和特征。其中对幕僚、书吏及政治风气的探讨,显示出作者对中国政治问题的深刻洞察与不俗眼光,是一般政治史著作较少涉及者。惟所论仍多止于蜻蜓点水,描摹现象,未能深论。
  •     简直就像是今日所写之书
  •     2016.12.20 精彩。
  •     不得不佩服70年前学者之真知灼见,叹改变之不易。
  •     我们虽然有了显著的进步,但到现代化的距离还是很远。二千余年所养成社会政治风气并不是一朝一夕所能改变的。但我们确信中国所以落后的原因并不是中华民族之不如人,而是许多历史、地理、经济的原素所构成的。中华民族是个优秀而大有作为的民族。此后我们能不能在世界上占重要的地位全视我们之努力与否。
  •     简洁而深刻,仍有很强的现实价值。
  •     这本七十余年前于民国写就的小书,就今日看来,作者的理想尚未完全达成……噩梦难度下真可怜啊
  •     哪能几万字就讲得完呢。
  •     6万字篇幅概括帝制中国2000年政治的主要特点,简洁而深刻,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意义。作者对有形政府和无形政府的区分极有见地,对士大夫清议等政治风气传统的批评尤其精彩。
  •     读完好久了,感受最深的是切己性,作者将自己置入历史长河之中去体悟政治之根。
  •     作者学养深厚,寥寥几笔,勾勒出中国政治诸多弊病的历史缘由,譬如家族式幕僚干政、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士大夫阶层高调却短视、极度文字崇拜、民众政治冷漠等。
  •     读的顺畅
  •     结尾处关于知识分子的论述有点意思。
  •     一针见血,至今适用。民国文人功力远超今人。
  •     两个小时就可以读完,但是读完之后大为震撼。整篇文章把矛头指向了士大夫阶级,至少从举例来说很有说服力。而且这是来自近80年前的智慧与见地。
  •     大家小书,简单易懂!
  •     另辟蹊径的一本小书,颇为讽刺的是,二千年来的社会,依旧如此。
  •     70年后,我们大体依然如故。
  •     民国时期的书,现在看也是很有道理的。吏的贪污,官员斗争、眼光短浅,人民的消极同意。
  •     中国两千年政治史概述
  •     单是第六章文字与政治一节就值得全中国人跪着拜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