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出版日期:2013-3-1
ISBN:9787553406817
作者:(美)费正清
页数:497页

内容概要

费正清(John King Fairbank),哈佛大学终身教授,著名历史学家,美国最负盛名的中国问题观察家,美国中国近现代史研究领域的泰斗,“头号中国通”,哈佛东亚研究中心创始人。生前历任美国远东协会副主席、亚洲协会主席、历史学会主席、东亚研究理事会主席等重要职务,还曾是美国政府雇员、政策顾问。费正清致力于中国问题研究长达50年,他的研究和观点不仅影响了几代美国汉学家和西方的中国学界,而且直接或间接影响了美国政界和公众对中国的态度、看法以及政府对华政策的制定。

书籍目录

第1章 中国概况/1
中国:传统与变迁
一、东亚的土地、民族与语言
二、中国的地理环境
三、中国的传统经济与社会
第2章 古代中国:文明的诞生/14
一、考古发现
二、上古中国传统
三、中国的文字
四、商文化
五、西周
第3章 古典时期:中国哲学思想的黄金时代/29
一、东周
二、诸子百家时代
三、儒家与道家
四、其他哲学流派
第4章 秦汉: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帝国/50
一、秦帝国的建立
二、汉承天命
三、西汉思想与学术
四、王朝的循环
五、东汉
六、中国第一帝国的灭亡
第5章 帝国的再生/75
一、中原文明所面临的挑战
二、佛教的传人
三、“胡人”重建帝国
四、隋唐
五、中央集权的复兴
六、佛教的汉化
七、中国文化的发展
第6章 晚唐与宋:中国文化的全盛期/102
一、从古典时期到前近代时期
二、晚唐
三、宋朝
四、商业革命
五、社会与文化
六、新儒学(理学)
第7章 汉人与胡人:蒙古帝国/133
一、草原社会
二、蒙古帝国
三、蒙古统治下的中国
第8章 明代的国家和社会/156
一、汉族文化中心主义
二、明代的统治
三、明代的社会与文化
四、对外关系
五、明代的经济
六、明代统治的结束
第9章 清:传统中国发展的高峰/187
一、满洲政权的兴起
二、清代的统治
三、中华帝国晚期的文化
四、衰落的开端
五、早期的中西交流
第10章 中国在19世纪时遭遇的入侵与叛乱/226
一、传统中国对变革的反对
二、学术与思想
三、广州贸易体制的崩溃
四、鸦片战争
五、通商口岸西风东渐
六、清末农民起义
七、条约体系的完成
八、清室的“中兴”
第11章 中国对西方的回应/267
一、洋务运动
二、儒家统治制度的中兴
三、中国的反洋教斗争
四、条约体制下的经济发展
五、早期工业化进程中遇到的困难
六、缓慢的现代化进程
第12章 帝国主义入侵中国/300
一、外国侵入中国边境
二、中法战争
三、中日甲午战争
四、对华的强权政策
五、维新运动
六、义和团起义
七、帝国主义人侵和中国的回应
第13章 从君主专制到军阀混战/343
一、晚清的改良
二、辛亥革命
第14章 中华民国兴衰/384
一、思想和文化的革命
二、国民革命的背景
三、国民党的兴起与执政
四、南京政府的十年统治
五、日本侵华
第15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438
一、毛泽东成为共产党的领袖
二、成立人民共和国
三、通向社会主义的斗争
四、“文化大革命”
五、邓小平领导的改革
六、中国革命展望
新版书后:中国之道/492


 中国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中国:传统与变迁》是费氏的重要著作。此书洋洋30余万言,上溯半坡、龙山远古中华文明,下迄改革开放的20世纪80年代,内容涉及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 、军事、教育及意识形态各方面的传承与流变,其吞吐涵纳端非大手笔莫办。在这样一部有外国人撰写的通史史论巨著中,固然颇多“文化误读”或隔靴搔痒之处,但也不乏旁观者的清新认识。如费氏采用“大历史”(macro—history)的视角,将中国封建社会划分为第一帝国(秦—汉)、第二帝国(隋—唐)及第三帝国(元—明—清)。这三个帝国时期与衔缀其间的三国两晋南北朝、五代十国、辽金夏等短期政权一同构成了中国历史的“治乱循环”。当然,这是作者跳出“天命”、“五德总结”的圈子,从统治者个人因素(如宦官、外戚、党争)、经济和政治因素切入来透析这一历史怪圈的。如他在第四章第四节论述西汉政治时指出:各主要朝代开国初期往往出现盛世局面,这是因为创业者形成一个短小精悍的统治集团,而他们又在战争中消灭了其余势力,因此国家财富大多流进国库。国家在新获得和平中得到发展,于是人口迅速增加,国库钱粮充足。但是万物盛极则衰。朝廷钱粮既丰,就大兴宫室、驿道、水渠和城墙。为了维护军事上的胜利成果,往往将防御体系铺得太广而难以为继。皇亲国戚、高官大员们的人数越来越多,无不沉湎于花天酒地的奢侈生活之中。支出不断增大而收入却相对减少,这样各朝各代大凡在开国一百年内就会遇上棘手的财政困难。这时就会出现经济和政治方面的变革,有时暂时起些作用。百官贪污腐化的现象日益严重,这就导致行政效率下降,而党争亦越发激烈起来。对朝廷心怀二志者在政治、经济上更趋独立并且恣行无忌。政府为了弥合财政逆差,只好增收赋税,结果往往使百姓不堪重负。由于国库空虚,导致水渠、河堤年久失修,粮食歉收时节政府无力赈济灾民,结果饥馑横行,于是各地盗匪蜂起最终爆发农民起义。由于无力发放军饷,边境防守开始崩溃。各地军政大员纷纷拥兵自立,于是朝廷垮台完事。之后各方混战一场,吐旧纳新,又开始了新的一轮朝代循环。这一冷静的描述对于中国今天的社会现实来说仍不乏警醒的意义。又如作者在第八章第一节讨论明代社会与文化时,拈取“汉族文化中心主义”进行分析,指出“中国的国家和文化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这样,由于高度的文化优越感,即使中国在军事上败于“蛮夷”之手而被异族征服,在文化上却始终处在不败的地位并成为最后的胜利者。同时,中国人对异族统治的憎恶也导致其对外来事物的普遍排斥,尔后更逐渐发展为对外界冷漠、憎恶的内向型心态。“从斯时起,中国对外部世界的憎恶与轻蔑,以及一味关注本国事物的狭隘视野,逐渐演变为一种民族中心主义思想。”看到这里,中国读者自然会想到,在文化竞争中并不占据优势的今天,中国迎如何在打破狭隘的民族中心主义的同时,维护、发扬本国的传统文化?这无疑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当然,中国人不能单凭旁观者或局外人支招行事,关键还要站稳脚跟走好自己的路。不过,正如巴赫金的对话理论所指出的,只有主体通过“他者”视角返观自身的“视域剩余”时,才有可能把握主体的“超在性”。自信来自对自身的客观认识,而认识自身则无疑也需要了解“他者”对自身的看法与评价。同时,“一切对于‘他者’的言说都是自我言说”,“他者”的评价恰恰也或多或少地反映了“他者”的某些特性,像费氏的《中国:传统与变迁》一书事实上也为我们观察、了解西方思想提供了一面“潜望镜”。——“读史令人明智”,信矣夫!
  •     费氏以一个美国人的眼光,尽可能公正地对中国历史进行梳理,让人眼前一亮的观点有很多。比如,在寻找治乱规律的同时,把中国与美欧日等国的情况进行横向对比;纵向则把中国历史划分为三个大的阶段,有一定的道理。写书的态度很冷静,很严谨,外国人的独特视角,让本书具有了特定的价值。与《观察中国》一书相比,本书的翻译更加文从字顺。但是很可惜,费氏终其一生,并未真正掌握中华文明的内在密码。
  •     读完了费正清的《中国:传统与变迁》,感觉确实是经典之作,最起码是我读过的有限的中国历史里最好的一本。如果你想找一本读起来不太费劲又有真知灼见的中国通史,那你完全可以把这本《中国:传统与变迁》找来翻翻。费正清是哈佛大学终身教授,著名历史学家,美国最负盛名的中国问题观察家,号称“头号中国通”。他主持编写了影响巨大的《剑桥中国通史》。《中国:传统与变迁》被称为费正清版中国通史,从远古的史前文明一直写到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跨度几千年,涉及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教育及意识形态各个方面的传承与流变。他以西方人的视角看待中国,跳出了国内史学家经常局限于的“天命”、“五德终始”圈子,从统治者个人因素(如宦官、外戚、党争)、经济和政治因素切入来透析中国历史,提出了不少独特的观点。尽管中国人强调的是个人道德与人格,但朝代循环往复的原因主要还是和赋税、管理效率及军事力量有关。各主要朝代开国初期往往出现盛世局面,这是因为创业者形成一个短小精悍的统治集团,而他们又在战争中消灭了其余势力,因此国家财富大多流进国库。国家在新获得的和平中得到了发展,于是人日迅速增加,国库钱粮充足。但是万物盛极则衰。朝廷饯粮既丰就开始大兴宫室、骡道、水渠和城墙。为了维护军事[的胜利成果,往往将防御体系铺得太广而难以为继:皇亲国戚、高官大员们的人数越来越多,无不沉洒于花天酒地的奢侈生活之中,他们对供养者的需求越来越大,但交纳钱粮的人数则越来越少、支出不断增大而收入却相对减少,这样各朝各代大凡在开国100 年内就会遇到棘手的财政困难。这时就会出现经济和政治方面的变革,有时暂时起些作用。百官贪污腐化的现象日益严重,这就导致行政效率下降,而党争亦越发激烈起来。对朝廷心怀二志者在政治、经济上更趋独立并日日益患行无忌。政府为了弥合财政逆差,只好增收赋税。,结果往往使百姓们不堪重负。由于国库空虚,导致水灾、河堤年久失修,粮食歉收时,政府无力救济灾民,结果饥谨横行,于是各地盗匪蜂起并最终爆发农民起义。由于无力发放军饷,边境防守亦开始崩溃。各地军政大员纷纷拥兵自立,于是朝廷垮台完事、之后各方混战一场,吐旧纳新,又开始了新的一轮朝代循环。……公务员考稽制度是中国文明伟大的成就这定,而这种制度真正是在唐朝建立的。由于科举成为步入仕途、求取富贵的最主要手段,有志从政者就必须接受同样的经书、文学教育,从而使全国在思想文化上也形成了大一统的局面。由此人们也许会联想到近代大英帝国培养统治阶层的经典式教育。由于中国教育的意识形态基础是儒家思想,统治阶级的头脑中充斥了各种伦理道德、忠孝观念和对礼仪的重视。在这种制度下,在文才的人得天独厚,往往成为政府最有力的拥护者,这与其他国家中政府最有力的支持者往往是政府的批评者大为不同。而平民百姓,因为有可能通过科举而同样步入上层,所谓“朝为田舍郎,暮入天子堂”,因而他们对现有秩序往往也表示拥护。科举制度的作用,不可谓不大矣。当然,科举制度亦有自身的缺点。由此形成的对于学问之膜拜,加上百姓对官府的一结敬畏,长久以来将中世纪的贵族政权没落以后的中国社会割裂为两大阶层。而科举考试偏重文学、历史和学术问题,使得统治阶层产生一种讲求考证、沉溺文学或一味好古的倾向,这对培养求实致用的思想是很不利的。这种制度虽然使中国保持了上千年的稳定,但它同样也阻碍了中华文明的进步和发展。……朱熹殁后,他的理学思想逐渐成为一种僵化的正统思想。1313年政府规定,科举考试必须以其所著的《四书集注》作为答题的依据。结果。朱熹的学术和哲学就束缚了中国思想的进一步发展。理学因此推动了中国前现代时期独特的稳定、因循守旧型社会的形成。在此期间中国社会发展停滞,与欧洲相比几乎没有发生变化。宋代以后中国文化与制度发展滞缓,使得中国在19世纪积弱不振,面对同一时期强大起来的西方文明几无还手之力。中国的这种惰性常常被看成是历史的悲剧,亦成为后世民族耻辱的根源。不过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对于这一时期的中国人而言,政治与社会的高度稳定,总归要比同时期欧洲所经历的生活、思想动荡更为可取些罢。文化迅速变化的西方社会孕育了当今世界上高度不稳定的文明类型,生活在这种文明中的人,可能也会羡慕中国在13至19世纪所享有的和平与稳定呢。问题是:中国人是如何获得长达800余年的稳定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因为中国的政治、社会和思想在13世纪形成了一种平衡,并且在当时的思想、技术条件下达到了完美的程度。这种完美的平衡到了19、20世纪,在经受了外界的剧烈破坏和撞击仍未完全打破。这在世界文明史上是绝无仅有的现象。中国人为他们辉煌的过去感到骄傲,大约也是很有道理的。……为什么区区几十万满洲人竟能统治比之多出四五十倍的汉族人口呢?原因大约有以下几点。首先,异族如满人同汉人一样,同为中华大帝国的一份子。有些人也指出,清朝的政府官员中有九成都是汉人,满清政权从一开始就是满汉联合政权,满族统治者之所以能维持其统治是因为他们已经汉化云云。其深层原因是:中国是一个专制集权国家,官僚经济垄断了政治生活,而平民百姓几与政治绝缘,无论是谁执政对他们都关系不大。朝廷的统治只限于社会的表层或上层,对乡村影响很小。而中国的政体是国家与文化综合而成的,国家的集权程度很高,但文化却全然分散在平民百姓当中。这样,“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国家可能掌握在异族统治者手中,但中国的文化生活仍然得到了延续。

精彩短评 (总计9条)

  •     老美读读可能还行。咱们自己读这个就好像重新翻了一遍历史课本。。。
  •     费正清在书中将中国“文化中心主义”的发展没落为主线,重点描述于近代变革,还涉及了49年后的大陆史及台湾史,是一本好书。
  •     大历史加大地理的叙述方式。已豆列。
  •     比历史书好看一些。
  •     当小说读的。西方视域中的中国,虽然费老有不少有趣的观点,但书中不乏“误读”之处。
  •     差不多写到了1985年,完美对接80后。
  •     不喜欢这个翻译
  •     大中至正的国之简史
  •     费正清是我非常喜爱的一位学者,这本书也是很喜欢的,不论是资料收集还是剖解分析都是很到位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