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十六日夜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9
ISBN:9787229067465
作者:(美)安·兰德
页数:328页

内容概要

安•兰德(1905—1982),俄裔美国作家、哲学家。青年时代从苏联流亡美国,以其小说和哲学闻名于世。小说《源泉》(The Fountainhead)1943年出版后立即成为畅销书,并为她赢得了巨大的声誉,至今仍以每年超过10万册的数量再版。1957年《阿特拉斯耸耸肩》(Atlas Shrugged)出版,成为美国历史上仅次于《圣经》的超级畅销书,被誉为对美国影响最大的10本书之一,全球累计销售近亿册。
安•兰德推崇理性,认为人的最高美德便是理性;她不顾传统舆论的偏见,力倡个人主义,认为不能使个人利益得到最大伸张的社会,就不是理想社会。她的客观主义哲学自20世纪50年代起风靡美国,影响了几代美国人,她本人也成为美国青年崇拜的偶像。
安•兰德一生著述百余种,根据她的生平拍摄的纪录片和故事片曾获奥斯卡奖。1982年安•兰德去世,此后美国创立了许多兰德书友会和专门研究安•兰德思想的机构。

作者简介

•客观主义哲学之母安•兰德剧作全集
•百老汇舞台八十年常演不衰
•《源泉》与《阿特拉斯耸耸肩》的思想起源
美国客观主义作家兰德,《源泉》&《阿特拉斯耸耸耸肩》的作者,在美国火爆巡演80年的 三个剧本——《一月十六日夜》《理想》《三思》。
《一月十六日夜》讲述的是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 白手起家的非法集资犯在一月十六日夜坠亡,法院公审其情妇,妻子出庭作证找出真凶 的律政大戏。如同中国的吴英案、曾成杰案一般精彩,不同的是,陪审员由所有观众担任 ,有罪还是无罪,由现场观众决定,与今日中国现状惊人类似。80年来,一半的观众判他有罪(弱势群体居多,比如,给盲人演出时,著名女作家海伦凯勒即为当场的陪审员主席,判定其有罪),而另一半则认为其无罪(企业家、白领居多) 。不得不说,兰德除了是思想家之外,还是一流的好莱坞编剧。罪案、律政、司法、道德之辩精彩纷呈,80年来未曾有过能达成共识的判决。
《理想》则围绕犯下了杀人罪的女演员凯伊展开,它被认为是安•兰德小说的前奏。被警方追捕的凯伊先后投奔了六个曾写信给自己的影迷,却先后遭到了拒绝与背叛。凯伊所象征的就是人的“最高价值”——自我实现。如果一个人背叛了凯伊,他就永远不能实现每个人的灵魂中都希冀的“最高价值”。作者想通过这个故事讨论的,是人类的道德缺失,及人类对于他们所信奉的理想的背叛。
《三思》是一出典型的侦探剧,描述了布雷肯里奇先生一心追求凌驾于他人之上的权力,结果成了众人希望除掉的对象。剧作的主题是典型的安•兰德道德观:利他主义的罪恶,以及人对于独立、自我存在的渴求。


 一月十六日夜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安•兰德是位俄裔美国作家,同时又是一位哲学家,她青年时失去了富裕幸福的家庭,只身逃离了动荡不安的圣彼得堡,在纽约很长一段时间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或许正是在这样具有强烈反差与痛苦的生活使她形成了坚毅、勇敢而又自我的性格,也为她的客观主义哲学奠定了基础。她鄙视宣称毫无私欲的利他主义者,更痛恨政府和法律以暴力迫使人们为社会利益和国家利益牺牲,对掌控信奉者的思想,让人们以牺牲为理想的宗教也给予了强烈的批判。她崇尚个人成就和个人利益的最大化,不为别人牺牲自我,也不应强求别人为自我牺牲,所有的友好相处和互伸援手的行为都应该是基于自愿。她用文字来反映和宣扬她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版《一月十六日夜》包含了她早期的三个剧本《一月十六日夜》《理想》《三思》,这三个剧本集中体现了她所提倡的客观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也是后来所创作小说的哲学雏形,我们从这三个剧本中也会看到一个坚强、果敢、自尊的伟大女性。三个剧本都从一宗谋杀案开始,但它们不是推理侦探剧,也没有催人泪下的感情戏。《一月十六日夜》中创建了金融帝国的伟大人物比约恩•福克纳被谋杀了,他的情人凯伦•安德列坐在被告席上,而另一方的指证人是比约恩的妻子和大银行家岳父。比约恩的妻子描绘了她和比约恩之间忠贞的爱情和甜蜜的生活,大银行家岳父出于对女儿的爱和对贫困者的慈善目的贷款给比约恩,以避免因比约恩的破产使得无数家庭再无立锥之地,他们通过鄙视情妇道德的佣人和私家侦探的证词控告凯伦和她的流氓同伙谋划杀了比约恩。而凯伦却向陪审团揭露了她和比约恩的秘密,以自杀的假像吞掉贷款,和比约恩在异国偷名换姓继续奢华的生活。她出于对比约恩的爱,而臭名昭著的流氓里根出于对凯伦的爱,共同策划了自杀假案,却不料比约恩真的死了,她认定那一定是他从来没有爱过的妻子因爱生恨而杀了他。在法庭上的这一场辩论中,双方的证据和证词相当,都可以还原一个故事经过,却都没有被严密确凿的证实。当所有的陈述结束,二个故事摆在大家面前,你相信哪一个?就象《少年PI的奇幻漂流》结尾给出的二个故事,哪一个是事情的真相?你相信动物给你的心理安慰,还是要拷问人性的残酷?一月十六日夜,比约恩死了。慈善的银行家和宣称比约恩深爱着她的女儿会是凶手吗?追求奢侈生活的情妇和一个臭名昭著的流氓会为了爱情而牺牲自己的安危吗?《理想》这个剧本并没有搬上舞台,因为它的独特的展示形式对于舞台来说有些重复,但安•兰德正是用重复的场景描述了各类人群对于“理想”的态度。凯伊•贡达是个名演员,众男人心中的女神,受吸引的不止一些屌丝,金融家、文学家、艺术家也比比皆是,甚至还有传教士。而当女神求助于她的粉丝时,那些宣称着视她为生命全部意义的粉丝却露出了不同的面孔,怯懦、卑鄙和冷漠。象中国古代的那位叶公,爱龙如命,却差点被真龙吓的要了小命。有许多人,在许多时侯,只是选择过着权宜的生活,却一直为无奈找着无数的借口。凯伊•贡达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实践者,她呼吁呐喊对抗那些丑陋、虚伪和背叛,为自己心中的理想不断地眺望、奋斗,燃尽生命。《三思》又是一个精彩的谋杀案,所有被怀疑的相关者都主动交待了自己成为凶手的动机和不完全的不在场证明。他们并无一人对伟大的布雷肯里奇的死表现出哀伤。布雷肯里奇这样一个为了全世界人类的幸福而做出伟大发明的慈善家被谋杀简直不可思议,而且可能的凶手都是曾受过他的资助与恩惠的人。这个布雷肯里奇正是安•兰德所憎恨的“利他主义者”,用变态的善意控制别人的生活,填充被人需要的欲望,用奉献创造的光环满足自己的虚荣。这三个剧里虽然都强烈地体现着安•兰德的哲学观点,但绝没有枯燥的哲学说教。在语言占了相当份重的舞台剧里,情节被安排的环环相扣,每一个证人的证词都让人信以为真,以为看到了事情的真相,可以定局,而总是会出现另一位的证词峰回路转,让人陷入迷雾重重。情节紧张而充满疑云,做为悬疑剧也是十分精彩。安•兰德被人推崇确有她过人之处。
  •     按照兰德自己的说法,《一月十六日夜》并非是她预先所写作的书名,剧本原名为《顶楼传奇》,我以为,兰德原本是想以书名来作出一个双关的暗示:其一,这个故事的开始发生在摩天大楼的顶层、超级大亨福克纳的私人公寓,是人们心目中社会的顶层、金字塔尖,其二,故事发生在经济萧条时期,非法集资犯、大亨福克纳跳楼身亡,资金链断裂引起全城恐慌,整个社会的财富和权力结构势必会重新洗牌,顶层设计出现重大危机。由此,法庭决定公审其情妇、助手凯伦,认为是她杀掉福克纳,也进而毁掉了所有人的财富和梦想。随着证人的不断出庭和控辩双方的论辩,真相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近,而人性却离我们越来越远。作为好莱坞的职业编剧,兰德设计的这个故事比《源泉》《阿特拉斯耸耸肩》要精彩百倍,尤其是舞台演出时,演员彼此之间相互指证更使得其戏剧张力和冲突富于极高的观赏性,这也就是直到80年后的今天,百老汇依然会上演这部戏剧的原因。一方面,凯伦和辩护律师认为大亨福克纳并非死于跳楼,而是借此金蝉脱壳远走高飞,但在跑路中被另一位他所欺骗的大亨、他的岳父所杀害,另一方面,大亨福克纳的妻子则认为自己的父亲绝不会谋杀自己的丈夫,现有的目击证人都能证明凯伦是将一个男人从顶楼推下来摔死,凯伦是因为责怪福克纳娶了自己,并决心改过从善、不再欺骗公众而起了杀心——因为,凯伦曾帮助福克纳伪造支票获取了2000万美元。作为被告的情妇,有着帮助大亨欺骗公众的历史,而作为原告的妻子,则是公认的淑女、一心劝丈夫皈依正途。虽然兰德力图使控辩双方在剧中势均力敌,力图保持作者的客观与公正,但还是流露出对凯伦的偏爱——在她看来,只有凯伦才真正了解大亨福克纳和这个故事背后的隐秘社会,在她看来,福克纳如同比利时的“火柴大王”克鲁格——为了获得各个国家政府的支持以维护自己产品的垄断地位,他给政府发放巨额贷款,然后向公众进行集资来还债,在资金链断裂后自杀身亡——整个事件中,获益最大的是政府,政府同时将试图改变世界的人定义为“非法集资犯”,以此转移矛盾。不可否认,这样的故事无论中外,都一直在上演。胡雪岩代表的徽商,乔家代表的晋商,无一例外都是在与官府打交道中获益、扩张、欺诈、破产自杀,且落得骂名。近年中国类似的故事也在各地不断上演,无论是浙江的吴英,还是湖南的曾成杰,抑或是陕西神木的县委书记,在他们身上,也都上演着类似的传奇。经济学家在谈到体制改革的时候,都提到了“顶层设计”,甚至是“顶顶层设计”,或许,他们也是如同凯伦一样,在经济快速发展时,已经意识到了潜藏的危机,而在危机爆发、顶层内讧直至流血之时,却又被认作为帮凶而备受公众的指责,那么,改革还是革命,就不仅仅是他们所作出的判断,而更在于每个人情感与理智之间的冲突,以及由此做出的选择。在每个人背叛每个人的年代,在每个人的欲望遭遇到贪婪的打击之后,道德以公众与和谐的名义,对理性和自私进行审判,利他主义将会如同罂粟花一样,浓香娇艳令人欲罢不能。所有的嫌疑人都是高智商精英,所有的物证都在跳楼、火灾中灭失,所以,判定凯伦是否有罪,完全取决于陪审团是否相信证人的证言——在重物证、轻口供的司法实践中,这往往是迫不得已,但也往往就是现实中的常态。在这个剧本中,兰德将所有观众设定为陪审员,凯伦是否有罪,取决于每个观众的那一票。社会的转型有时复杂而微妙,有时却很简单而直接,但每个人的表态,却最终决定了我们社会如何转向。所以,顶楼传奇的故事,与每个人投票所作出的顶层设计,有着直接的关联。在兰德看来,如果凯伦无罪,我们社会虽千疮百孔,但仍有重建的动力与希望,如果判定凯伦有罪,则世界已经难以容忍人类的创造力,短暂的风平浪静后是长期的停滞不前。在每个人做出判决时,其实也是将自己的思想和灵魂呈现在世人面前,也是在等待着历史作出的终极裁判。改革之难,不在于经济上遇到的萧条困局,而在于对创造者失败的宽容,在灾难来临时仍保持理性,而不是急于寻找罪魁祸首,通过发泄自己的兽性来获取所谓的正义与安慰。
  •     第一次读安•兰德的书是《源泉》。那时刚工作不久,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很不满意,觉得那不过是消磨生命而已。对于未来,心中还有着无限憧憬,觉得自己刚毕业,还年轻,早晚能逃离出眼前这片混沌的工作环境。当时《源泉》对我来说是一种心灵的慰藉,那么厚的一本书,我整天带在身上,上班、逛街… 把这本书带在身上就有了一种装着自己梦想的感觉。《源泉》里我最喜欢的一段话是:“人们都渴望永恒,但是他们正和生活过的每一天一起死亡。在逝去的任何时间里,他们毁掉了自己的某一部分。他们改变,他们否认,他们矛盾——他们称之为成长。最终,没有任何东西被留下来,被改变,被保存;好像没有任何一个独立自主的个体,只有一系列的附庸在不成模式的芸芸众生中隐隐约约地生活着。他们连片刻的时间都不能存留,又怎么能期望得到永生呢?”曾经每次读到这段话时,我总觉得热血沸腾。再看着身边的人,替他们感到心酸:这段话说的不就是你们嘛!今年再次读了安•兰德的书《一月十六日夜》,当中的第二篇《理想》再次让我感慨万千。书中的女主角凯伊•贡达真实出现在那些把她视为理想的人面前时,她已经不再那么完美,人们在真正面对自己曾经一度认为的“理想”时,要么怯弱,要么背叛,要么已经认不出她。作为“理想”化身的凯伊•贡达也在苦苦寻找那个懂她的人。你是否愿意为你的理想付出一切,就算是你的生命?!然而,在我的现实生活中,时间一年又一年的过去,我依旧没有逃出这个工作单位,甚至想要逃出去的念头也越来越微弱。在现实中挣扎多年无果后,我接受了自己也是一个在芸芸众生中隐隐约约生活的人。接受自己的平凡或许能够生活的更加容易一些。这份工作从来没有我的理想,而我现在只希望能在这个混沌的地方站稳脚跟,至少能够在这个社会上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当我再看安•兰德的书时,依旧被激起了心中的涟漪,但我的心里已经平静了很多。我喜欢这样积极向上的小说,希望这个社会充满这样的正面思想。但是,我也接受了平凡的自己。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什麼是高尚?什麼是卑劣?
  •     故事没有长篇小说来的细腻精彩。
  •     主要是价值观问题……安兰德跪得太低了……
  •     第二篇的理想最喜欢
  •     如果来演剧,一定会去看!那么端正的态度——让那些嘴里说着“我是为你好”的利他主义者去屎吧!
  •     你觉得,除了男主角之外,我会让其他角色承载故事的主要情节吗
  •     这么精彩的故事和极有意思的哲学观点竟然没有人看?
  •     #書友集记录# @書友集 深度未见得,但确实是有趣的剧本。
  •     meh
  •     怎么有人那么会讲故事?
  •     和我有着巧合的书名,然而一月十六日夜的故事并不喜欢,第二篇故事真是挺有趣的但是有着很容易想到的结局,最后一篇《三思》真是精彩诠释了男主角的意义。
  •     一貪二痴三嗔,最喜歡中間那個故事。
  •     译者是95年生的,怪不得他不知道谢尔盖
  •     《一月十六日夜》大部分同学的内心更为确信安德列的证词,这是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大家都看到了福克纳和安德列放纵的人生背后的无奈和人的天性,他们更愿意相信努力为自己而活的奋斗者,而不是以所谓“公民义务”包装自己丑恶行为的富人。在我看来,之所以会大范围的倾向安德列这一方,与这一代人对家庭社会的道德绑架的厌恶、自我意识的日渐增强多多少少的有点关系吧。
  •     纯粹的力量。 理想,自我,爱情,私欲等等。 安兰德让我自省。 无论怎样颓废无谓,我还有所信条,但也同样脆弱幼稚不堪一击。 我坚信。凯伦无罪
  •     作为小说来读,人物稍显脸谱化,作为话剧还不错
  •     安兰德的剧作,从中可以看到源泉的影子!
  •     女神!你好!又见面了!~太爱你了!果然爱的男神与女神之间是有一些共通之处的 看着看着发现了主人公有男神笔下主人公的影子浮现!请继续刷新构建我的三观!失败的自由 奋斗的自由 冒险的自由 自己买花的自由!为了自己!
  •     《理想》是其中最爱的一篇。
  •     三个剧本里最欣赏三思 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利己主义现在看来竟然觉得有些理所应当
  •     提炼一种高纯度的人物,并将之作为象征——以理念演绎,而这种演绎又主要靠情节推进,这种作法,不是“现代”,而是陈腐。不是否定“故事”,而是以这种方式——直接、粗暴,但是符合戏剧的强烈、集中。安兰德基本以智力来构造——不管是人物还是故事,故事有可循的模式,而人物的设定——依事物的若干面而论,也会呈现出不同面目,这几乎是经过训练后的本能,因此在这过程中获得的愉悦也是意料之中的愉悦。四星是为了有些段落爆发出的能量和洞见。
  •     最精彩的是理想部分,颇有叶公好龙的意思。大家都在标榜自己拥有理想,却在理想面对荆棘的时候,抛弃理想。执着得不纯粹,追逐的不纯粹。
  •     很喜欢安·兰德的客观主义和绝对理性、其实一月十六日夜不是很喜欢 因为它要求所有人跟男主一样无所畏惧像女主一样全身心的理解支持男主 我不喜欢、但理想和三思很喜欢 每个人都高喊着理想去束之高阁 所以永远达不到 而凯伊·贡达为了想看到自己建立起来的荣誉成为现实而发现一切不过是背叛 可悲
  •     好看,有启发,道理明明白白的展现出来,也有文学性。就是哲学家写的剧本应该有的样子。
  •     比阿
  •     每个作家的主题都是永恒的,从初期到后期,在ayn身上看到的是一种很不subtle的进化过程,不再那么苏联,角色们拥有了更多世俗化的包装,周围的世界也被更多的描写了出来。人的情绪变得不再那么明确和昂扬,当全身心的相信和去宣扬一种理念的时候,人物会变成默片时代一样的情绪明确。男女主角永远都是面瘫还是很厉害的。
  •     安兰德的悬疑话剧,了解她的人实在很容易辨别真凶,“你就是一名冷血、自私的个人主义者!”
  •     安兰德的舞台剧本,没有《阿特拉斯耸耸肩》那么难读,看起来会轻松一些
  •     道德绑架是自由的天敌
  •     终极快乐的人
  •     果然我并不是很适合读剧本,囫囵吞枣而已。恩安兰德的东西早些年让我觉得惊叹不已,然而这几年读来越来越觉得自己和自己在斗争。这本是三个剧目的集合,相对读起来比她另两本大砖头还是轻松了,而且人物形象和哲学思想体现的也更为直接。最喜欢最后一篇三思。
  •     160806读完
  •     趁著週末,再看一本。 很有意思的寫作風格,三篇故事都通過人物對話提現,有一種在看劇本的感覺,內容看著看著很有嚼味,但是讓人產生一種話嘮的感覺,這裡扣一點分。 感謝二二妹子送的書,所以必須給五顆星啦~
  •     本书是安兰德的剧作集,书名取自其中一篇剧目,另两篇是《理想》、《三思》。头篇没有确实理解其意义,但个人主义的气息很浓烈。对主人公的道义难以理解,但作者似乎是在支持这种略显极端的个人价值;第二篇很有意思,讲述了一个神奇的故事,作者可谓是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道德也好法律也罢,在利益面前,我们始终只是平凡的人,反正安兰德够毒;最后一篇摆明了黑利他价值,当然免不了戏谑苏维埃。三篇属于有意思,但不能称好,比起源泉不够毒,不知道atlas会不会是顶点
  •     后面再写书评,anyway,我居然看了一本剧本...
  •     安兰德极早期的作品
  •     《一月十六日夜》:利己主义,福克纳、凯伦、里根对应洛克、多米尼克、华纳德的雏形,《源泉》的简化版;《理想》:理想主义,屈服、背叛、逃避、胁迫、堕落、坚守,侧重于象征手法的运用,这个时期的兰德充满了怒火;《三思》是最喜欢的一篇:个人主义,利他的独裁者与托黑有几分相似,他一死所有人都松了口气,争着帮助凶手掩盖行踪,对苏联意识形态的厌恶也暴露无遗。唯一的问题是:好莱坞为什么特么的还不把它们搬上荧幕?!
  •     翻越一个世纪,仍觉得精彩万分
  •     安兰德书中的人物,从一开始就可以看出此人在此故事中的结局。
  •     这喊声到今天已经无力了,也许是今天的我屈服于另一种行事规则。但还是想用力地抱抱她。
  •     有的时候我觉得人的世界观是天生的。就好像从来没人这样对我说过。周围人也都不是这样行事。昨天看点评。有人说阿特拉斯松松肩。看了如果深受启发的人那个人一定是渣。那么我想说。当意见相左喜欢用自己的理念看似好意的对别人说:是为你好。或者说:你必须付出。不然就是怎样怎样。在我看来这样的人才是渣和道德绑架。虽然这种人多的是。但多 不一定是对 不是吗
  •     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作者自己占了六分之一篇幅的序言!在序中毫不掩饰痛快淋漓的表达了在投稿之初不欣赏这个剧作的所有人的鄙视之情。哈哈哈哈哈
  •     大致摸清了安兰德的套路,最后一个故事甚至在凶杀案发生之前就猜中了凶手……不过作者写作的意图正是这样不厌其烦高呼自己的立场,“你只要了解我和我的哲学思想,便能一下子猜到凶手,我无法写一系列谋杀悬疑作品,每个人都会知道凶手是谁”
  •     我的判决是无罪!或许这两种选择都太极端了,绝对的自我,和绝对的奉献!人的思想总会经历几个阶段,我们看书的时候一开始都想看看前面的导读,之后是不看导读,在之后在接着看导读,我们先是顺从,再是反抗,再是顺从,就像我们听歌一样,一开始喜欢周杰伦,之后又喜欢陈奕迅,到后来我们发现我们爱的还是周杰伦的歌,一开始我们喜欢淳朴再是浮夸,之后我们才知道淳朴才是好的!我没有根据最后的结尾选择的无罪,一开始我的思想就像无罪驶去,什么都没有绝对,在无罪中我看到了自我的恶,但也看到了自我的自由,在有罪中我看到了伪善,种种的伪善。我们是不是要去做个社会的好人?不,我是那种先实现自我的利益最大化之后的好人!
  •     只有在完全了解安兰德所推崇的与所厌弃的事物之后,(就是看过那些她用小说写出来的论文后)才能真正读懂的戏剧。《源泉》里金灿灿的文学时刻及悬疑剧中得宜的情节安排,说明她确实是为文学作者。
  •     我们在选择自己理想之前,可能就已经把它当作遥不可及的了吧。所以当要在理想与现实上做选择时,我们都以被迫为由选择了现实。
  •     精彩!
  •     安兰德不写推理小说也是可惜了
  •     三部戏剧中,《一月十六日夜》最好。安·兰德的问题在于,让哲学性影响了作品的文学性,以至于安·兰德的人物成为哲学观点的载体,过分抽象化。同样是哲学家写戏剧,萨特就不会有这样的瑕疵。
  •     《一月十六日夜》和《三思》的剧本都还不错,但还是有点儿为了表达某种理念刻意创造人物的痕迹。尤其是看完前言。《理想》就更重了,不像剧本,更像一个语言。但同题而言,我喜欢她的思想,她创作这几个剧本的出发点已经硬了很多剧本。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