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人必须也很爱电影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0
ISBN:9787549526697
作者:林奕华
页数:310页

内容概要

林奕华,横跨剧场、舞蹈、电影、教育等不同领域的香港多栖创作人、批评家。1989—1995年旅居伦敦期间,自组“非常林奕华”舞蹈剧场。1995年回港后致力推动舞台剧创作,编导作品超过五十部。1999年获香港艺术家年奖。1994年凭电影《红玫瑰与白玫瑰》获台湾金马奖最佳改编剧本奖。自1997年起至今担任香港大学通识教育、香港浸会大学电影学院、香港演艺学院人文学科讲师。其批评文章散见《新京报》、《南方都市报》、《外滩画报》、《上海壹周》、《明日风尚》、《号外》等各地报章杂志。

书籍目录

等不到牧羊人的羔羊
给电影的情书
香港不重视什么是“人”
旧瓶新酒
香港人漠视“真”
非诚勿扰
Boys will be boys
人质方程式
天水围的日与夜
男人之苦
港片翻拍风
Laughing Gor 之变节
你听到《风声》了没?
用耳朵看电影
What has revolution got to do with it ?
请君入瓮的“感同身受”
72 家租客
叶问的“二” “三”事
《如梦》初醒
致谢晋
舞台姐妹
陈凯歌
第一次
何梦华
波兰斯基
李安
费里尼
埃里克•侯麦
法国新浪潮
女人的欲望
男人不坏
迪斯尼特色的《赤壁》
没有历史感的“历史大片”
保持通话
不够 Camp
看不进的《画皮》
梅兰芳
梅兰芳的孤独
当年的《征婚启事》 ,今天的《非诚勿扰》
新宿事件
《新宿事件》的六个巧合
《新宿事件》仍然“很港产片”
政治正确
酷刑作为娱乐
十月围城
十月围城的“感动”
娱乐是条母狗
《杜拉拉升职记》的务实
张艺谋一二三
什么叫牺牲?
同志大片
圆梦人
老少女战士
欲望都市 :电影版
食欲都市
中国版《欲望都市》
名人推荐
功夫熊猫
雷霆丧兵
W.
女人大作战
女人们
量子危机
故园风雨后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
好莱坞方程式
米尔克
别让电影太严肃,别让奥斯卡太沉重
胡士托风波
假结婚
九月号的恶魔
神探伽利略——容疑者X之献身
华丽后台
当标签等于名牌
欲望都市
从“男伴”到“玩伴”
仔和靓仔
评香港电影金像奖颁奖礼
柏林电影节
影展全球浮夸化
电影节的真正主角
圣丹斯电影节
心清眼亮
女王评审团
威尼斯影展
台湾电影金马奖
台湾电影的困境
柏林影展
戛纳影展
难为了男人
标准
星星的意见
开季电影
片花
剧本
人人都是编剧
贺岁片出笼
电影预告片
夏季大片
五月等八月
中国女艺人
推特与电影
好莱坞暑假电影
十一国庆
封神榜
好莱坞没有夏天

作者简介

林奕华排演舞台剧这么多年,取材每多来自文学,手法上的灵感却总是电影。令他难过的是,好电影似乎越来越少,电影与思想已渐行渐远,成了现代人用来暂时解除焦虑的特效药。如果电影人缺乏好奇心和想象力,漠视知性与心灵的满足,无法掌握大众的欲望和期待,那即使有再多光鲜亮丽的姿态、悲天悯人的情怀,也找不到投射的空间。


 这个人必须也很爱电影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标题是《恶之华丽:这个人必须也很爱电影》,摆明一副非影迷不能入内的架势。好在我虽然是不那么合格的影迷,书中提到的不少电影未必都看过,也并不妨碍我欣赏这本大作。所谓甲之熊掌,乙之砒霜,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林奕华的新书似乎就是为了印证,作者和我对人对事观感有多么不同。未见得是不认同他的观点,更多是因为他所留意的,和我看到的全不是一回事。比如他洋洋洒洒,用了几篇文章探讨《十月围城》里的革命简直不知所谓,而感动也不过是被音乐或动作刺激起来的情绪,处处提醒我当初看得投入是多么“肤浅”。又比如他对谢晋的推崇超出我这个内地老电影影迷,其中最喜欢的一位女星,居然还是在我看来一脸大义凛然的谢芳,多少也让我感到意外。也有会心之处,当他说到他看《功夫》和《少林足球》时有多如坐针毡,我就深有同感——周星驰用猥琐和反智的方式造神,让人在不舒服之余只看到他的自卑和阴暗。反而我会更怀念还未担当导演、笑星时代的周。但这只是我个人感想。对草根时代的香港电影,林奕华的批评只会更加严厉。作为香港舞台剧导演,“文化界著名人物”, 林最常毒舌也最一针见血的,还是他对香港本土电影的见解。和林笔下的其他大陆观众一样,我也喜欢隔空缅怀上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初的香港电影,觉得新时代的港片在不那么草根、也不那么粗俗,看上去更精致有型的同时,娱乐效果却差了许多。但口口声声说“别让电影太严肃”的林生其实讲的是反话,肤浅的娱乐和感动,罐头食品式文艺作品向来为他痛斥,对他稍有了解的人,谁不知道他凡事都爱较真,凡艺术必追求“深刻”,说教起来最头头是道?所以,说到港片的症结,还得从内地观众津津乐道的老港片说起,还得要林奕华告诉我们,草根电影无非是爱以小男人追女仔式“经典”题材点中港男死穴。所以香港男人永远“不想长大,却又渴望威风;不愿抗上责任,却又享受当英雄”。而二十一世纪电影里的港男则彻底陷入了“迷失、懊恼、焦虑、恐惧”。 林奕华的朋友、专栏作家迈克调侃他“很有辩才——既同闲杂人等辩,也与自己辩,什么都有道理,什么道理都可以在他这边……看林奕华的文章,我庆幸世界处处都是‘不对’——要是一切称心如意,大概他不会拿起笔来,气急败坏地写,如泣如诉地写”。必须承认,林那些如泣如诉的批判给我上了一课,让看了那么多港片的我有恍然醒觉之感。不过,处处都要较真,难免偏执。大道理一套一套,就会有走火入魔之嫌。谈《费里尼》和《埃里克.候麦》的篇章,就说教到有点拧巴的地步——拧巴,实在也是林先生的文风。有些文章流利清通,另一些却太张牙舞爪,破折号满天飞,看得人头疼。当然,我能想象作者若有感,隔着书的回应一定是:为什么不好懂的文章就不是好文章?难道这样不更能引人深思,才够深刻?那么,让我们来看看作者是如何诠释深刻。且看《费里尼》一文,真正谈电影本身的地方不算太多,反而极大篇幅都在探讨为什么许多人会“看不懂”费氏电影。文章首段就出现一大番道理:“‘真实’的‘真’,原来只用眼睛是看不见的,因为我们都太习惯,抑或太擅长——把‘真’的感受、想法,压抑在各种不被容许的欲望下。为了要对‘真’的自己有所交代,我们学会以各种实在的‘理由’——还是‘借口’来掩饰内心的虚弱。在这种情况下衍生的‘理性’,更多时候是出于实际需要,例如,不想受到解决不了的问题困扰,不希望在困境前束手无策,‘理性’便能扮演善待自己的角色:反正再想只会添加烦恼,倒不如给千头万绪找个简单的归结方式,那就非一句‘这都是我早知道的’莫属。‘我没有被看过或听到的东西触动’,言下之意,是‘所见所闻没有发挥对我的影响’。把自己放在完全被动一方,俨如一个人的神经只是反射性的,不能主动寻找刺激自己的途径,或方法。”这样大段引用原文有赚稿费之嫌,可是,非如此整段抄下,不足以让读者有直观感受。你看懂了吗?我承认我确实是林批判的那类“看不懂”。我只看到了一位滥用标点符号,善于把人绕晕的大师。而且这是一位多么热爱说教,多么滔滔不绝的大师!其实,类似的意见他在各处都有表达,我理解这是他对香港电影乃至观众都怒其不争的心理后遗症,所以处处都要提醒大家:看片不只是娱乐,只讲娱乐简直是犯罪!问题是,口水多过茶到了一个地步,效果恐怕只会适得其反。所以我还是更喜欢看林奕华谈谈情,譬如他写给谢晋的信,他说谢晋“温柔敦厚”,而且特别懂得女性。他说他把《天云山传奇》看了一遍又一遍,和当年还是“大哥哥身份”的王家卫一样追看《舞台姐妹》。这一部分的林奕华,不再到处宣战,反而诚挚到低眉顺眼,温情脉脉。他也有细腻敏锐的那一面。譬如谈许鞍华的《天水围的日与夜》,提醒我们电影并不是什么与“天水围”的贫困密切相关的写实题材,却因其实实在在切中了中产阶级对老年生活的恐惧心理,而受到欢迎。我还是要说,林奕华谈香港电影往往最中肯,而内地和好莱坞电影,往往成为他用以对比港片的两大参照系。《这个人必须也很爱电影》是林奕华的专栏文章结集,不知是否按发表时间顺序排列文章,评论同部电影的文章有时散在书中各处,读来有点混乱。另外,发表在《新民周刊》的《柏林影展》,其中“我的朋友舒琪”在书里被改成“舒淇”,“他”也变成了“她”,编辑大概不清楚除了影星舒淇,香港还有位著名的男影评家舒琪吧。
  •     入手《恶之华丽》四册书纯属偶然,某日在方所淘书时碰见《明星教给我的那些事》和另外一本,简单翻翻,说一些作者对明星及其事件的看法,感觉应该比较主观,便没有买下。回到住所,看到文化周末讲坛有林奕华的讲座,出于对杨照和马家辉(他们俩是嘉宾主持,也算是文化周末的常客了)的信任度,便前往听听。在主题为《剧场的跨界与越狱》的讲座中,林奕华用一边谈一边看他导的话剧短篇的方式来交流,两个小时下来,对其顿生好感。刚好他7月在香港有两场话剧上演,便欣然购票,然后回来还网购了他的《恶之华丽》系列丛书。四本书分别是文化人何苦为难文化人、把爱情像石头一样推上山、明星教给我的事、这个人必须也很爱电影。一口气看下来(其实是断断续续看了半个月),感觉还不错。不过,有点纯属在个人读书角度不太满意的地方,其一是内文的内容较旧,很多是08、09、10年所写,但是这样也给了一个不一样角度,当时那些在媒体上风风火火的事件,如今不过也是尘埃流水,并没什么影响。其二是不同书本之中有一些内容重复的文章,也许是该事件可以延伸出不同方面的想法,于是分别收录于不同的书当中。其三对于话剧本身的话题(能不能理解为广告)有点不知道怎么形容的感觉,就像书中谈到关于同性恋的问题,作者当然能说它好,但是显然没有在观众的角度去诠释。BTW,不知道作者come out了没有。书中有一个系列是说电影,基本上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谈最近的大片,一部分则是古老的电影历史(香港和欧美),因为对电影历史的不太熟悉,所以只对前一部分有点感觉。说到电影特别是香港电影,当下最大的话题当然是港产片何去何从。在目前的政策和市场需求下,香港电影从业人员纷纷投身大陆拍合拍片,为得是不占进口片名额而在大陆的大市场上映,于是各种合拍片便遍地开花。而拍纯港片的导演,面对仅仅香港本地一两千万(还是好片的前提下)的票房,对着大陆动则上亿的票房,怎能不动心呢?重点是投资者们想要大票房啊。可以预见的是,大陆电影从业人员(幕前和幕后)在香港前辈的指导和合作下开始独当一面,国产片质量上升,到政策改变取消港片占有进口名额时,还有人会看港片吗?还有人会拍港片吗?说到底还是香港这个弹丸之地的悲哀。回到话剧身上,没想到林导演的话剧作品,在大陆风风光光巡回演出多次,我竟一点风都没有收到,不然一定会看上几场。话剧跟电影的不同在于,话剧有更多的真实感、空间感。想起最近湖南台推出的一台电视话剧节目,不知道是不是剧本本身的原因,总感觉没有在剧院现场好看。林导演的话剧颇受好评,在于他的主题和创意,好吧,其实我还没现场看过,所以了解不多。但从他书中描述话剧的内容来看,感觉还是相当靠谱的。想起在伦敦的一个下午,躺在床上无所事事,看到天窗飞过一架飞机,我突然在问自己:你到底在干什么。(书中提到的一段,不过作者在现场讲说到后续,当然没有很狗血地醍醐灌顶奋发向上什么的,然后还是若无其事的继续发呆)而我在看此书的时候,也是问自己:你到底在干什么。
  •     0819:林奕华-恶之华丽:这个人必须也很爱电影林奕华,香港人,最出名的是话剧,同时也是个专栏作家,私以为专栏作家和学生差不多,每日要交作业,有时肚子里有货,大笔一挥而就,肚子里没货就只好东拉西扯,所以专栏文章有的好有的不好。这本书就是林奕华专栏文章集锦了。像其他电影人一样,林奕华对八十年代香港黄金时期非常之留念,而对现在的电影不满。这本书里让我比较惊讶的是林奕华对绝大多数电影和电影人都是冷嘲热讽,但是唯有一位,满满的敬慕之情,这位是谢晋,大陆导演,而且说道电影启蒙就是谢晋的舞台姐妹。至于其他电影嘛。特别是风声和十月围城,这两部电影至少都有三篇以上的评论文章,基本上都是讥讽之词,还把风声和满清十大酷刑放在一起评,真是搞笑。对于十月围城的理念也是不太认同。影评人最怕的就是先入为主,至少在这两部电影里明显有着对大陆电影的敌意。书里有不少电影我没看过,所以这些文章都跳过了,还有十篇左右关于全世界的影展的文章我也觉得很无聊,也跳过了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https://book.douban.com/review/6738635/
  •     真的很隨筆 看的過程中還是由津津有味的時候 見得多了 便覺得有些____
  •     盛名之下,多有不副。
  •     一并入手《恶之华丽》四册,实属偶然。这本看的很干涩,一是这本内容较旧,很多是09、10年以前所写,虽然给出一个不一样的角度,但这在当时媒体上风风火火的事件如今看来也不过如此。二是本书很多内容重复,可能是一个事件引出不同维度的思考,分次收录了。第三,里面提到了话剧,给我一种不知道怎么来形容的感觉,就如里面提到同性恋的问题,并没有站在读者角度去诠释。看得很累。我在看这本书的时候一直在想,我在干什么。
  •     专栏体,评的多是当年的华语院线片,如今的影院比那时更有过之,懒得再说。男“舒琪”变成女“舒淇”,醉醉的,在做电影书这事上,理想国也没有多靠谱。林奕华竟是CC粉!!以后看戏就穿CC去啦!洗版的感受太写实了哈哈哈哈
  •     林导为了证明港人审美能力肤浅不惜高抬国内一些作品……其实贵华真的都一个鸟样。
  •     喜歡林奕華。這書現在看來卻是有些晚了,情隨事遷。
  •     断断续续终于看完
  •     我见过的写得最好的影评,比毛尖、崔卫平、木卫二⋯⋯髙出几班,明显属于一流行列。在大历史场域下,直抵知性和良心的内核,对于选中的片子,都连续追评多篇,渐由拼图组成大象。手捧即阅,若择选更轻纸张,体验效果会更好。144页第一段第7行应为狼狈,疑为正体转简体时生误。
  •     封皮比内容好看系列
  •     >.<
  •     很糟糕的一本影评集,毕竟不是专业影评人.
  •     意外的难看……
  •     港腔普通话加英文真不是我的阅读习惯,看着也难受。通篇下来都是个人的主观情绪而没有多少对电影的思辨和分析,大量的客观事实套用而未加评论,看着鸡肋都不如,浪费时间。
  •     曾几何时,我觉得推荐书籍和推荐电影是很傻的事,因为每个人的阅历经历不同,怎么能靠你自己的主观去判断呢。后来我觉得我太偏执,take easy!一种分享而已,个人喜欢林奕华,也许是喜欢他对表演艺术的坚持吧。所以也喜欢他的书
  •     文字没有风格,文笔不吸引人,内容看得我???后悔买
  •     作者对香港电影及时代、人性的思考,对于我们现在来看大陆电影环境,和宏观上「电影的产生和意义」都很有启发。
  •     林奕华评论电影亦或是谈起逸闻来,都远不及毛尖那么犀利有趣。
  •     还好不是自己买的书•﹏•
  •     散得我都怀疑自己到底爱不爱电影了哈哈。
  •     天啊这书看的好累。。。虽然作者蛮专业
  •     句子不太通畅,但是,观点很厉害的。高度深度不敢说,角度不错的。
  •     于我来说是换个角度看电影,很新奇,也很微妙。虽然废话真的很多,观点重复的篇章也很多,但是瑕不掩瑜吧。看完想把许多电影都重看一遍,今后也肯定会换许多角度看电影了,得益匪浅。其他的,必须要写篇长文说一说了。
  •     由许多影评小文组成的文集,以香港中产者的角度评价电影,初读甚为新鲜。对非诚勿扰中的秦奋追求的“质感”在香港不受待见这个分析印象颇深。港片追捧的真是韦小宝吗?
  •     烂烂烂
  •     名字很吸引我诶
  •     #杀树书
  •     就当有人陪着重温了一些看过的电影。行文果然是港人用语习惯,文字不如给我们上过课的陶杰。当然气质也不一样。
  •     很久没看到这般深入而诚恳地说电影的书了。
  •     发表在《新民周刊》的《柏林影展》,其中“我的朋友舒琪”在书里被改成“舒淇”,“他”也变成了“她”,编辑大概不清楚除了影星舒淇,香港还有位著名的男影评家舒琪吧。
  •     全是作者自言自语,很难引起共鸣。过于个人化的语言读起来总有一种高考阅卷的不适感。这样的影评集锦或者有的称不上影评,至多是一些个人感想,读起来索然无味,影评集还是推荐影君子的。
  •     书名是真的进到心里去,文字看得好吃力,无感
  •     对电影创作者来说,应该多看些这样的书,我个人觉得甚于看理论书
  •     一般般,不长新知识,不见硬派观点,知识分子散谈,不喜欢中英文夹杂的港台腔写作。
  •     好久没接触香港专栏文风了,顺带着重温了09年院线……
  •     挑挑拣拣 并没有看全 事实证明我并不是个合格的影迷
  •     就算是专栏文章,就算用的港台腔,但起码句子可以写得通顺点吧
  •     书名好尴尬
  •     挺一般,就是普通的专栏合集
  •     有些同质化,但是语言麻辣,立场鲜明,喜欢林奕华
  •     一开始把林奕华想成了林若宁才翻开,心说写歌词的非要找个爱电影的,还以为是啥爱情故事。标题也太矫情。港译名和国内译名都不一样,还得一篇一篇的都电影名字。
  •     真的只有名字吸引到我,我在唐宁用原价买的诶。
  •     不得不说上面大部分的电影都被我选择性地不看,这本书我还是坚持看下来了…
  •     言简意赅但是问题还是很多且作者是名人便多少是有圈内来往的却还是写得那么肤浅。无论是行文角度的切入还是观点立场上都很一般,显得庸俗。文字在重心上有明显的缺失感,风格又特散漫。一中午看完真是后悔。
  •     有些观点有思想性
  •     不好看。没什么共鸣的影评,不在一个点上。
  •     娱乐界
  •     好久不看影评,一般般。
  •     碎碎念,浅。
  •     慢慢地,我们可以开始来聊电影。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