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学散步

出版日期:2015-6
ISBN:9787532766144
作者:小思 编著
页数:258页

内容概要

小思 原名卢玮銮,一九三九年生于香港,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教授,作家、教育家。一九六四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中文系。一九九五年起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教授,二〇〇二年退休,任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文学研究中心主任。二〇〇八年任香港文学研究中心顾问。曾获香港教育学院“杰出教育家奖”,香港艺术发展局“杰出艺术贡献奖”。小思多年埋首研究整理香港文学及文化史料,并把搜集的文学史料送赠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一手成立香港文学研究中心,建立香港文学网上数据库。曾编撰《香港文化众声道——第一册》、《香港的忧郁——文人笔下的香港》,著有研究论文集《香港文纵》,散文集《承教小记》、《不迁》、《人间清月》、《香港故事》、《一生承教》、《翠拂行人首——小思集》、《纤夫的脚步》等。

书籍目录

序 历史有情,人间有意 小 思
引言 行脚与倾听 黄继持
忆 故 人 ……
蔡元培
五四历史接触 小 思
去东华义庄——送蔡孑民先生遗榇安厝 西 夷
谒蔡孑民先生墓 余又荪
顽石 蔡孑民先生之墓 周策纵
蔡元培墓前 余光中
在香港圣约翰大礼堂美术展览会演词 蔡元培
与小思对话 开明的教育家
鲁 迅
仿佛依旧听见那声音 小 思
鲁迅赴港演讲琐记 刘 随
老调子已经唱完——一九二七年二月十九日在香港青年会演讲 鲁 迅
与小思对话 神奇的香港和无知的香港人
许地山
三穴之二六一五 小 思
许地山先生挽词 施蛰存
许地山下世之日 吴其敏
许地山先生对于香港教育之贡献 马 鉴
落花生 许地山
与小思对话 追寻自我之旅
戴望舒
林泉居的故事 小 思
望舒和灾难的岁月 叶灵凤
山居杂缀 戴望舒
过旧居 戴望舒
香港的旧书市 戴望舒
一堵奇异的高墙 小 思
回忆望舒 黎明起
狱中题壁 戴望舒
我用残损的手掌 戴望舒
等待(二) 戴望舒
与小思对话 妥协与生存
萧 红
寂寞滩头 小 思
萧红墓畔口占 戴望舒
访萧红墓 夏 衍
萧红墓发掘始末记 叶灵凤
幽幽小园 小 思
忆萧红 周鲸文
端木蕻良魂游故地 曾敏之
《端木与萧红》后记 钟耀群
萧红在香港给华岗的信 萧 红
当铺 萧 红
与小思对话 性格悲剧
临旧地……
孔圣堂
文化殿堂 小 思
纪念巨人的诞生——加山孔圣堂昨天一个盛会 郡 婴
三个作家讲文艺问题(节录) 郭沫若
与小思对话 反“孔”人士的圣地
学士台
学士台风光 小 思
薄凫林杂记 施蛰存
怀乡小品 穆时英
与小思对话 不分派别的文人讨论空间
六国饭店
文艺的步履——六国饭店怀旧 小 思
一九四七年诗人节宣言 黄药眠等
与小思对话 天生命苦的香港?
达德学院
民主礼堂 小 思
论民主运动中的高等教育 黄药眠
青山脚下的怀念 沈 思
达德学院大事志 小 思
与小思对话 对民主治校的向往
附录
张爱玲与王安忆的香港 小 思
香港文学散步——访问卢玮銮教授 沈 舒
延伸阅读

作者简介

老香港人勾勒出独一无二的香港文学地图
还原一段鲜活如初的民国文人往事
在文学与地景的交响中,你会发现
被误解的“文化沙漠”里藏着隽永的清流
本书是香港文学、文化史的经典名著,编著者卢玮銮(小思)教授,是香港文学界、教育界公认的大家。“文学散步”的观念来自日本。日本人很喜欢散步,无论是风景优美的地方,还是寻常的大街小巷,都是他们散步的地方。他们亦称散步为“散策”。一般来说,“散策”带有旅行的意思。走一遍故事中的现实场景,让参加者仿如进入了小说之中,有“亲临其境”的感觉。
香港蒙受“文化沙漠”的恶谥已久,文艺仿佛从来一片空白。其实这对于曾在香港生活过、工作过,乃至来访过的文化人而言,是很不公平的;更遑论正在此活跃着的文人、学者、艺术家了。漫游香港大街小巷,寻觅南来文人旧日故事,鲁迅、萧红、蔡元培、施蛰存、张爱玲……都曾在此留下足迹。鲁迅演讲的地点是基督教青年会小礼堂,蔡元培公祭举办地在南华体育场,还有许地山任教的香港大学中文系,戴望舒写下《我用残损的手掌》的域多利监狱,萧红埋骨的浅水湾海滨……
书中的诗文,地景,路线,照片,彼此交织,成为历史与时空的复调交响。本书收录大量未被充分发掘的独家文学史料,自1991年在香港出版以来,已重版四次,至今长销不衰,并由此引发了香港文学教育的重要事件,一次大规模的跨媒体文学走读教学活动。
首次引进的内地简体增订本,采取裸脊穿线装帧,辅以精心绘制的手绘地图,制作工艺别出心裁。读者可以带着这本“行脚地图”,以文艺角度漫游香港的大街小巷,在现实场景中跨越时空,进入作家的生命。


 香港文学散步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6条)

  •     去过几次香港,从未想过要按照文学来按图索骥,踏寻拜访前人的足迹。大概因为香港本身就不是什么文化名城,娱乐的烟火气又重,很难让人联想到文学。实际上,香港的文学作家名声大到可以与书中几位比肩的,也是寥寥,这也是编著者小思女士初时选择南来文化大家而非香港本地文学家的原因。散步,源于日本人的文学散步的习惯。我们常常会为旅行找一个主题,去休闲,去吃美食,去看好山好水,我们当然也可以为了寻访文化而去行走。我认为,这本书是一本非常初级的旅行手册,它选择了一些耳熟能详的人物,记录他们与香港的关联,择几篇他们的诗歌或者散文,讲述一段他们在香港的往事,亦或是怀念故人的文章。然而它虽初级,却是不可或缺的好指南,没有它,又未读夏衍,你或许都想不到“萧红的骸骨埋在从丽都的大门边正北行约一百七十步的地方”。这是任何一本旅行手册都不会提及的。而旅行的另一重意义就是去寻找那些非大众的向往。每一片土地的意义,都是人类赋予的。这条道或是那片海,都可能因为一个人而不同,而不同的人望着同一片风景时,感受也或许不同。比如当你与他人一同望着浅水湾时,你想起在港写下《呼兰河传》的萧红,而别人却不会有同样的感受。很久不读许地山,突然看到《落花生》颇为怀念。做有用的人,是我们从小学习的,那许地山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他在香港做了怎样有用的事业却是我们绝大多数人不曾留意的。蔡元培、鲁迅、许地山、戴望舒,他们都不仅仅是一个文学家的头衔可以概括的。他们来到了香港,住在香港,甚至死在这里,却少有真正爱上这片土地的。我们看到戴望舒在《山居杂缀》中对故土的留恋,他说“那不是我的园地”。但他们又确确实实的在港岛生活着,在港岛的土地上同样记录了他们的人生轨迹。也是依托于港岛的片曾经的殖民地,才可发出更多的自由的声音。鲁迅或许对港岛没有太深的感情,却也要来到这片土地上,才可讲出心声。“凡老的、旧的,都已经完了!”在那个年代,这样难得的呼喊大约只有在香港这个自由空间里才能听到吧!渊源,是一种难能可贵的联系,是我们去寻访文化往事的契机。有机会就带上这本书,去香港走一遍文化之旅。如果可以,也期待看看香港的文学家们的故事,这也许是另一段有趣的旅程。
  •     读小思《香港文学散步》的时候,脑海里一遍遍回放着一年前《黄金时代》电影中的场景。兵荒马乱,文人南下逃亡,成了香港的过客。而小思带领读者所进行的文学散步,正是对这些过客在香港这座城留下痕迹的追索,他们曾来过,用双脚和思想丈量这片土地。在书中,小思选取的五位作家,无一是香港本土作家,香港之于他们,并没有归属感,只是漂泊或途径之地。蔡元培到香港养病,最终病逝于斯;鲁迅在香港的足迹,不过是两场公开演讲;许地山壮志满怀来到香港大学,却意外不久病逝;相比在香港逗留时间最久的戴望舒拘于牢狱;萧红在香港完成重要的作品便香消玉殒。因为停留的匆忙与内心的彷徨,他们留下的关于香港的文字并不多,因而文中所辑文字多为故人拜谒墓地的怀念之文,更多关于死亡与回忆。书中采取了问答、旧文穿插现今整理与思考的形式,将“现在时空与历史文学时空互相化入”,在历史现场与现实之中自由转换。当阅读那些故人的文字时,会有一种很强的时光倒流之感。当读到夏衍对于寻访萧红葬生之地的记叙,有一段特别难忘:“我们采集了一些花,结成一个花圈,挂在端木手书的木板上,站在墓前,望着平静的海,我们都有些羡慕萧红的平静了。”随着作家旧友的回忆,读者仿佛也能在此刻站着他们中间,感受着一代女作家飘零的命运,生后的情谊与温存。当时的香港是一片文化的沙漠,但在沙漠中,一些属于文学的星星之火,与心中对于文人的深情,仍忽明忽暗,闪着希望的光。因为多为追忆之文,加之所选作家对香港带有的部分负面情绪,让整本《香港文学散步》透露出伤感的情绪,对于香港文化的不自信亦流露于间。小思通过这场香港文化散步,试图为“没有历史感”的香港进行一次个体的挽救行动,找回一些文化的记忆,以破解愈来愈甚的“无知”。无论如何,香港曾是一个舞台,它自由而包容,无意中铸就了文化之花的绽放。现在,我们仍然能够跟随小思的脚步,追忆那些属于香港过客的“黄金时代”,短暂或难觅,仍有被发现的价值。散步仍将继续,文化从不陨落。
  •     穿过荷里活道真真假假的“历史”,途经小贩云集的文武庙,嵌着“青年会”三个大字的红砖塔映入眼帘。进入正门,小礼堂、小舞台犹在,那是鲁迅先生演讲过的地方。“六十年过去了,你试试站在古老的小礼堂里,依旧,仿佛听见鲁迅的声音。”小思(卢玮銮教授)如是说。青年会礼堂因鲁迅短短两日的演讲,成为香港的文化地标。在小思编著的《香港文学散步》中,此类地标还有很多——蔡元培墓、戴望舒落脚的林泉居、萧红埋骨的浅水湾滩头、文人聚会的学士台。既非旅游胜地,亦非当地人常去,却充满不容忽视的文化气息,较之人造的文化景观要宝贵得多。倘要真正了解历史,跟随故人足迹散步,应当会有别样感触。小思是香港文学散步的倡导者。“文学散步”这个概念是日本舶来,原是创作者通过散步寻觅灵感,逐渐发展为读者的寻踪。亲历作者生活痕迹、作品中出现的地点,更能加深理解。两者似是反向而行,却能各取所需,甚至发展出了成熟的旅游路线。小思尝试在香港也寻找这样的散步路线,并将其背后的文化渊源集结成书,这便是《香港文学散步》的出版缘起。探访故地并不轻松。有时须得知情人引路,如寻找蔡孑民先生之墓;有时隐藏在极平凡的一隅,如许地山墓要靠“甲段、第十一级A三穴之二六一五”这样的编号来识得;有时借助想象,如圣士提反女子中学后园一棵倒塌且开出红花的树,似是埋了萧红一半的骨灰。此番辛苦绝非为了满足考据癖,只为踏上故土虔诚凭吊,在这份虔诚中,方能体味作品背后可敬、可爱而又真实的心。蔡元培对美育的执着,鲁迅殷切的家国之思,戴望舒的满腹心事,萧红的大情小爱……他们是过客,却并不因身在他乡而不竭力表达。品味香港的文学历史,也在重识香港这个城市。小思书中收录的都是南来作家,有些只是短暂逗留,有些是迫于战事无奈停泊,无一本土作家。这并不表明作者不爱香港,恰恰相反,小思对香港怀有深厚柔情。在她眼中,香港是个可怜可叹的女子:“我目睹香港走过怎样的路,以前被母亲抛弃,后来才拼命相认,有些土生土长的人也不爱她,你说香港是不是也有种悲剧性格?正因如此,我不得不更关心香港。”她选择的作家,就算心系故里,也终是爱惜着香港。以香港为阵地的文化活动,正反映了香港的自由和包容。小思认为和香港大学一墙之隔的学士台比前者更经得起“文学散步”,文化人各抒己见的自由空间比起阶级森严的殖民地学府可亲可贵得多。由是,有了飞速发展的香港,也能窥见后辈学者的努力与传承、珍惜与保护。小思珠玉在前,时光不再是了解历史的障碍,文化散步可以又淡泊又丰富。多年前,我曾去上海蔡元培故居做义务讲解员。死记硬背先生生平,不及参观陈列馆旧物收获得多。因雨天观者寥寥,就入故居帮蔡先生后人整理旧书。此番见闻,则又胜于观陈列馆了。故人足音跫然,果真似能隔世相望。文学散步的意义,大抵在此。——乙未年读小思编著《香港文学散步》

精彩短评 (总计21条)

  •     字里行间充斥着从前的文人情谊~封面设计很喜欢,装帧也人性化,附送的地图真贴心~
  •     访故地的故事,字斟句酌,应该好评。
  •     装帧太美。
  •     没去过香港,所以看了以后比较无感。这种书的销售对象只能是本地
  •     哎呀真好
  •     去香港前看的书,现在刚回来。短短七天在港,看不到太多文学的元素。匆忙的脚步,忙碌的城市,能容下多少情怀。 书很好,装帧很美,编者很用心。
  •     不必读。
  •     戴望舒部分特别好,装帧特别。
  •     小思老师编著的一本小册子 装帧非常独特 围绕香港的那些人儿那些事 史料的重组倒也看出了新意
  •     这装帧,买买买。。。
  •     新增问答形式,虽然内容不多,但加分。
  •     版式如果做得更好些(必要的变化)就好了
  •     装帧美,意义重大。
  •     “裸脊穿线装”真是爱不释手…看到好多人都写了蔡校长墓碑很亲切。原来还是有很多人对香港的感觉跟我是一样的,浮华只是外人看到的表面。
  •     读过书后恍然大悟小思是《蝉》的作者,再回想起学习课文的收获,竟唯有蝉一生的不易而已。 本书首先吸引我的是它的装帧,其次是清晰明了的条理。 文笔方面感觉并非上乘,约是我不喜散文的缘故。 可做消遣。
  •     多少人是跟着装帧进来的☺
  •     主要选取了五位南来作家讲述他们与香港的渊源。文章太过泛泛,只能算是普及读物,后面介绍的地点也嫌少。很可惜介绍主要作家时几乎未提及张爱玲,不知有多少人是因为《倾城之恋》才对这座城格外钟情的呢,而且关于张本人与香港的文献资料也并不少。总体低于预期,但是文学行脚这类书应该是华语文坛第一本?仍觉新鲜
  •     在一个叫“别想摆脱书”的公众账号看到选录的戴望舒讲的书店,顺藤摸瓜找到了最新收录的这本书。萧红、许地山、戴望舒这几块先看,鲁迅、蔡元培大有革命政治气,留着。
  •     他尽了一个中国人所有该尽的力。许地山好可怜喔...
  •     初看觉得不过是一本旅行地图,细看才觉得这不是一本敷衍的旅行导览!
  •     在一个炎热的下午路过晓风书屋,被封面吸引就买了下来。向书里的故人们致敬。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