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原理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2
ISBN:9787301218174
作者:詹姆斯
页数:248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并且细加思考的结果指明这种受验者必须将这个东西由其他像它的东西分别开,才可以看不见它。告诉他看不见房间内的某一个人,然后叫房内所有的人站成一排,叫他数这一排人。他除了那个人之外,人人都数到。可是,假如他不先认出那个人是谁,他怎么知道那一个人不算呢?同样,在纸上或黑板上画一笔,告诉他那上头没有这一笔,他就看不见,只看见空白的纸或干净的黑板。随后(不让他看见)在原笔周围画下刚刚同这一笔一样的笔画,问他看见什么。他会把一切新的笔画一笔一笔地指出,每回都撇开了最初一笔,无论新笔画多么多,并无论这些笔画排成什么次序。同样,假如放一个大约十六度的三棱镜在他的一只眼睛前面(两只眼睛都张着),使他看不见的最初一笔成为两笔;他会说他现在看见一笔,并且指出由三棱镜看见的视象是他看见的,还不知有最初那一笔。 所以,分明他绝不是看不见那一种(kind)笔画。他只是看不见在黑板或纸上那特个地点的那种的唯一笔画。就是说,只看不见一个特殊的复杂的对象;并且,无论说来似乎多么怪,他必须把这一笔与其他相似的笔画分别得极准确,然后才可以在这些其他笔画靠近之时依然看不见这一笔。他先辨别出它,以作不看见它的准备。 还有:假如由于一只眼睛前面有个三棱镜,前此看不见的一条线现在给这一只眼看见了,同时再把另一只眼睛闭起来或盖起来,这另一只的闭盖没有关系;这条线还看得见。可是,假如随后把三棱镜拿开,那么,就是一会儿以前看见这条线的眼睛也看不见它,两只眼睛都回复它们原来的盲瞎状态。 所以,在这些场合,我们必须考究的不是眼睛盲了这本件事,也不是单单不注意,乃是一件更复杂得多的事,即存心把某些对象不算而积极地排除它。这好像人与一个熟人“绝交”,将一个要求“不理”,或对一个理由不考虑。(Cuts an acquaintance,ignores a claim,refuses to be influenced by a consideration)。但是,弄到这个结果的知觉活动与对于受验者可称为私人的(personal)意识不相连,并且把暗示所针对的对象作为它自己的物产与俘获。 除了她的小孩的响动之外的一切声音,都算睡着不听见的母亲,她听觉的小孩部分明明是有计划地警醒的。与这个部分对比,她心的其余部分是在系统化的失感状态中。可是,那个与睡着的部分分裂不连的部域,在必要之时能够把睡眠部分唤醒。因此,大体说,笛卡儿与洛克对于心是否有睡着之时的争论现在并不比从前更近于解决。从先验的理论的理由看,洛克以为“思想和感情会有时完全消灭”的主张,似乎是比较近真的见解。就像腺会停止分泌,肌肉会停止收缩,脑也理应会有时不起冲流;并且很可能有一种最低度的意识与这个最低度的脑部活动同时并存。反之,我们见到外貌多么靠不住,不得不承认意识的一部分可以与其他部分断绝关系,而自己还继续存在。大体说,最好不要下结论。无疑,不久将来的心理学将会比我们现在把这个问题解答得更明通。

内容概要

作者:(美国)詹姆斯(James W.) 译者:唐钺

书籍目录

导读习惯心理学的方法与陷阱心对于其他事物的关系思想流自我意识情绪意志附录:威廉·詹姆斯生平和著作年表英汉译名对照表译后记

编辑推荐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哲学家、哈佛大学教授威廉·詹姆斯的代表作。不仅被视为心理学的经典著作,而且被公认为美国机能学派兴起的里程碑。《心理学原理》阐述科学元典是科学史和人类文明史上划时代的丰碑,是人类文化的优秀遗产,是历经时间考验的不朽之作。它们不仅是伟大的科学创造的结晶,而且是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载体,具有永恒的意义和价值。

作者简介

《心理学原理》中收入的著作,是自文艺复兴时期现代科学诞生以来,经过足够长的历史检验的科学经典。为了区别于时下被广泛使用的“经典”一词,我们称之为“科学元典”。我们这里所说的“经典”,不同于歌迷们所说的“经典”,也不同于表演艺术家们朗诵的“科学经典名篇”。受歌迷欢迎的流行歌曲属于“当代经典”,实际上是时尚的东西,其含义与我们所说的代表传统的经典恰恰相反。表演艺术家们朗诵的“科学经典名篇”多是表现科学家们的情感和生活态度的散文,甚至反映科学家生活的话剧台词,它们可能脍炙人口,是否属于人文领域里的经典姑且不论,但基本上没有科学内容。并非著名科学大师的一切言论或者是广为流传的作品都是科学经典。


 心理学原理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做了一些笔记,摘录一些现代心理学发祥于德国,法国、英国等西欧国家的心理学也相继得到发展。19世纪末期,在心理学起步较晚的美国,赴德留学几乎成了所有心理学者的必修课。导读概述:1进化心理学2在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问世百年前的探索3弗洛伊德思想的宣讲者4女性科学家的支持者5幽灵猎人第一章习惯由于神经质的可变性:生物的习惯现象是由于构成它们的身体的有机物质的可变性导致的习惯使动作容易产生:初学弹钢琴的人按琴键的时候,不仅把他的手指上下动,而且整个手,前臂,甚至于浑身都动,特别是身上最易动的部分-头-也动,好像他也要使头用力把琴键按下的样子。往往腹部肌肉也起收缩。可是,冲动主要的是为手和那单个指头的动作而起的。这个,一来是因为想着的动作是指头的动作;二来是因为指头的动和琴键的动,是我们要与琴键动的声音同时知觉到的动。这种过程越常做,动作就越容易出现,这是因为所用的神经更容易让神经冲动通过 … 弹钢琴的人也恰恰一样。他的冲动已经渐渐练到只限于几个肌肉了,但遇到冲动极厉害,它就泛滥到更大范围的肌肉了。平常,他用指头弹,身体不动,但他一兴奋,浑身就都活跃起来了,特别是他的头和躯干也动了,好像他要把头和身用力按琴键的样子。 人生来有个倾向,就是:他想做的事情比他神经中枢已有现成准备的事情还多。其他动物的行为,大多数是机械的,自动的。但人的行为数目太大,所以大多数都必须从艰苦的学习而来。习惯减少注意:习惯使我们动作所需要的自觉的注意减少。在已成习惯的动作,使每个新起的肌肉收缩按预定的次序发生的,不是思想或知觉,而是刚才终了的肌肉收缩所引起的感觉。确实是有意的行为,在全部过程必须有观念、知觉与意志引导。习惯的行为,只有感觉就够了,脑与心的高级部分比较可以不管事。习惯是联锁的动作 可是,这串动作的每个直接前因,假如不是明白的意志作用,无论如何,也总是有一种意识陪伴着。这些前因乃是我们平常不注意的感觉。但假如它错了,我们就立刻注意到。施耐德对于这些感觉的叙说值得引述……编织绒线品好像完全机械的,编织的人就是看书或者谈得很高兴,还能够手不停地织。但假如我们问她何以能如此,她大概不会说编织自动会进行。她大概会说,她对于编织工作有种感觉,她手里觉得她在编织,并且觉得应该怎样编织,所以就是不注意的时候编织动作也是由与这些动作相连的感觉引起,并且由它节制。 在初学拉提琴的时候,要使学生拉奏而右肘不翘起来,拿一本书放在他腋窝下,叫他把右臂上节紧贴身上,使书不掉下来。由夹书而来的肌肉感觉和接触感觉引起了把书夹紧的冲动。但往往初学者因为完全注意拉出乐音,把书松点了。可是后来就总不会如此,那些极微弱的接触感觉就够引起把书夹紧的冲动他注意可以完全转到乐音和左手的按指。所以各动作同时并行,首要是由于不注意到的感觉作用在人们很容易与理智作用同时进行。 习惯律的道德含义与教育格言 “习惯岂特是第二天性!习惯是十倍的天性” 相传惠灵顿公爵说过这句话。大概没有任何人会像他这样的老军人领略到这句话是多么确实。每天操演,多年训练,最后结果,把一个人大多数的可能行为,完全改造了。 假如20岁到30岁的期间是养成理智和专业习惯的紧要时期,那么,20岁以前的期间,对于固定所谓个人的习惯(personal habits) ,例如发音和读字音,姿势、走动、妆饰等,还要重要些。20岁以后开始学说外国语,极难没有本国语的口音;在小时候青年由同伴学到不好的语言习惯,日后就是与说的好的人往来,也极难改变。而且,无论他口袋里有多少钱,也极难学到像贵族子弟那样会打扮。商人卖给他东西,同卖给翩翩少年一样殷勤,可是他就是不能够买到合适的东西。有个看不见的定律,力量像万有引力似的,使他年年总在他自己轨道上打转;受到的熏陶比他好的人如何会弄到他们的好服装,在他看来,是一辈子找不出的神秘。这样说,一切教育大事,在于使我们神经系统成为我们的友军,绝不与我们为仇敌。 在贝因教授论“道德的习惯” 那一章内,有些很好的实用教训。第一个格言是:要学新习惯,或要改旧习惯,我们必须设法使我们开头的力量尽量强烈,尽量坚决。第二个格言就是:始终不要有个例外,一直到新习惯在你生活内根深蒂固了的时候为止。每一回破例,就像让你辛辛苦苦绕起来的一团线掉地上一样;一回手滑所放松的,比好多回才能缠绕上去的还多。训练的连续不断是使神经系统行为万无一失的重要法子。开头要成功,这是个非常迫切的需要。有一个人要从事一件事业,不自信他力量做得到,请教歌德;歌德告诉他说:“啊嗄!你只要对你手上吹口气就行了!”并且这句话就表示歌德自己惯于成功的生涯对他兴致的影响……第三个,就是:每下一回决心,每受情绪激发你向你希望养成的习惯那方向表现,你要趁最早第一个找得到的机会就实行。卢梭就是我所指的最著名的例子:他凭借他的笔锋激动法国的每个母亲,叫他们模仿自然界,自己母乳喂养孩子,而他却把他自己的许多孩子送到孤儿院里去。可是,我们任何人,凡是为一种说得抽象的善事发了热情之后,在行动上对于那些污秽的“其他枝节问题”里头所含的一个实行这件善事的机会置之不理,不做一点事,他就是一直跟卢梭走…… 因此,关于养成意志的好习惯,我们可以贡献以下的话,就是:每天做一点似乎无故的练习,使得你的努力的本领总是活泼的…… 第二章心理学的方法与陷阱心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 心理学者所研究的心是占据一个实在空间的确定部分并在一个实在时间的确定部分的个别的个人的心。心理学者口中的“心”只是一个代表多数的心的类名。研究的方法 内省的观察是我们首先且又不断地倚靠的。内省这个名词几乎不用定义——当然,它是说观察我们的心里而报告在那里所发现的。人人都同意在那里,我们发现意识状态。 可是,心理学正进入一个不这么简单的阶段。在这几年之内,也许人们可以叫做一种显微式的心理学出现于德国的,利用实验方法,当然时时刻刻寻求内省的资料,但以大规模的工作并求取统计的平均数这种法子去排除这种资料的不确定性。心理学内错误的来源 这些来源的第一种起于语言的误人能力。心理学者的谬误 心理学者的重大陷阱在于将他自己的立场与他正在报告的心理事实的立场相混……还有一种心理学者的谬误在于假定所研究的心态必定像心理学者觉得这个心态这样那样觉得它自身第三章心对于其他事物的关系 时间关系 往往我们吸了醚,动了手术,而绝不疑心我们的意识起了断缺。这个意识缺口的两头彼此粘接得很完密;只有看见了我们的伤痕,才相信我们必定曾经活过一段我们直接意识无存的时间。就是在睡眠,有时也有这种情形:我们以为我们并没有瞌睡,看了时钟,才确知自己弄错了。这样,我们可能活过一段实在的外界时间(这段时间是研究我们的心理学者知道的) ,然而却不觉得这个时间,也不能凭借内部符号推测到它。问题在于:这种事情多么常见,从心理学者的观点看,意识真是不连,真是常时间断而重新开始吗?它所以在它自身看来好像连续不断,是不是只由于一种类似走马灯那样的错觉呢?或是,它是不是在大多数时期在外部如同它在内部显似的那样连续的呢?洛克的见解与笛卡尔相反 笛卡尔派,主张灵魂的本质是思维,当然能够先验地解决这个问题而以我们通常记忆的失检,或意识降到最低限度(或许它所觉得的只是仅仅存在,毫不遗留任何节目可供回忆 ) 来说明无思想期间之现象…… 我们当清醒之时会对于惯有的声音无感觉,这证明我们能够不注意我们仍然觉得的刺激。同样,在睡眠之时对于最初使我们不能完全安歇的声音,寒冷,接触等等的感觉可以习惯,而不管这些感觉之存在依然酣睡。我们学到在入睡之时忽视这些,就像我们在清醒之时理应忽视它一样。在睡熟之时,感官印象自身同在睡浅之时是一样的;所不同的,必定在于貌似昏睡的心有个判断,决定这些印象不值得注意。 这种辨别,同样见于看护病人的护士和照顾婴孩的母亲,她们对于无关系的声音就是很大,也可以睡着,但只要病人或小孩稍微转动,就醒来。最后这件事证明感官还能接受声音。 协识脱离病者的“无意识状态”不是真切的…… 心可以分裂成不相连的部分 因此必须承认至少在有些人,整个可能的意识可以分裂成各个的部分,这些部分同时并存,但彼此不知,并且彼此分占知识的对象。 心这样分裂为彼此隔断的意识,在我们每个人,可能存在到什么程度?这是个问题。庄奈以为只在心力变态地薄弱的,因而有一种在统一的或部勒的能力上的缺点的人,才会这样。一个协识脱离病的女人放弃她的意识之一部分;因为她神经力太弱,不能统一她的意识。同时,被放弃的部分可能固结成一个次起的或潜意识的自我。反之,在一个十分健全的人,此刻放于心外的,过一刻总会又回来。经验和知识的全部储蓄总是完整的;它的分开的部分不能够组织到那么稳固,可以成为次等的自我。这些次等自我的稳固,单调,并蠢笨往往很厉害,催眠后的潜意识似乎只能想到它最后所受的命令;木僵状态的潜意识,只能记得肢体最后所被操纵而成的姿势……大体说,最好不要下结论。无疑,不久将来的心理学将会比我们现在把这个问题解答得更明通。意识对于空间的关系 这就是在哲学史内所谓灵魂的位置之问题。心对于其他事物的关系 心对于脑以外的其他东西的关系只是识知上的和情绪上的关系 识知的关系: 心理学者的观点:这个态度是一种彻底的二元论。它假定两个元素-知道的心和被知的对象;并且认为这两个元素是不可简化的。 两种知识:“认得”与“晓得”:(knowledge of acquaintance)和(knowledge-about):感态与思想这两名词表示这种对称。我们由感态认得事物,但只有由思想才晓得它。感态是识知的萌芽与起点,思想是长成的书。 第四章 思想流 思想的五个特性 (一)思想有成为个人所有之趋势 在这个房间里-这个讲堂里-有许多个思想,你的和我的,其中有些思想互相黏合,有些不然。这些思想并不是彼此毫不相关,各干各的,也不是全数连在一起。它们也不是完全各自独立,也不是通通联成一气:思想之中,没有一个是孤立的;每个思想都与有些别个思想在一起,与此外的思想完全分离……这许多心,个个都把它自己的思想藏起来。它们彼此中间并没有什么授受,并没有什么交易。并且简直没有一个人的意识里的思想,会直接与别一个人的意识里的思想“见面”。彼此绝对的绝缘,不可简约的多元状态-这是定律。显示是基本的心理事实的,不是思想,不是这个或那个思想,只是我的思想的个个思想都是特个人的所有。 (二)思想是不断变化的 我要注重的一个事实是:没有任何一个状态,一经过去,能够再现,能够与以前的这个状态合一。 我们两回所得到的只是同一对象。 通常,同一东西假如在不同的距离,不同的环境,我们就看来不同,听来不同,嗅来不同;我们对于这些不同的方式都不理会。我们要知道确实的,只是东西是同一个的;任何感觉,凡是能担保实是同一个东西的,大概我们要认这些感觉为彼此大体相同。 (三)在每一个人的意识之内,思想觉得是连续的 此后我们说到意识的时候,让我们把它叫做思想流,或是意识流,或是主观生活之流…… 让我们把思想流的静止的地方叫做“实体部分”,它的飞翔的部分叫做“过度部分”。这样说,似乎我们思想的主要目的始终是达到我们刚刚脱离的实体部分以外的另一个实体部分。并且我们可以说:过度部分的主要用途,就在于引我们由这个实体的终结到那个实体的终结。趋势之觉 思想流中在这些实体的结论之前的各部分,不过是达到结论的手段。 而且,只要得到同一结论,手段可以随我们的便,千变万化,因为思想流的“意义”是一样的。用什么手段有什么关系呢?“只要有醉,瓶子有什么关系”。我们有了结论,就总是把达到结论以前的步骤大多数忘记了;从这件事实可以看到手段比较无关紧要。我们说过一个命题以后,虽则我们能够很容易用别个说法表达它,但过了一会以后,我们很少很少能够把我们本来用过的词语记得准确。对于看过的书,我们虽然也许不记得书中的一句话,但是这本书的要紧结局是不会忘掉的。 总而言之,我们觉得一个句子有意义并且代表一个思想的单一性,这种印象的好大部分只是由于某些种类的字词互相连带,某些预期的文法上构造果然实现。无意义的话,假如具有文法的形式,听来就像一半合理;有意义的话,假如文法的次第颠倒,就变成无意义…… 一位非常明白的朋友告诉我他对于他早餐桌上的样子,一点没有意向。当问他那么他何以能记得的时候,他说,他只是“知道”的心理质料四姑姑完全是语言的意向。可是,假如“咖啡”,“熏肉”,“松饼”,“鸡蛋”这些话使一个人能够吩咐厨夫,理还他的菜钱,准备他明天的膳食,跟视觉和味觉的记忆像一模一样…关系的格局及结论既然是思想作用中的主要东西,那么,心理质料中最简便的也就是最合于思想之用的。说到语言,无论他是说出来的或含蓄的,总是我们所有的最简便的心理元素。语言不仅可以很快地再发,并且它比我们经验 第五章 自我意识 让我们从最广义之所谓自我说起,而后逐步追求到自我之最微妙最精深的方式,由德国人所谓经验的自我之研究进到纯粹自我之研究。就这个最广义的自我说,我们可以先将它的历史分成三部,关于一、它的成分;二、这些成分所引起的感情和情绪—自我情感 三、这些成分所激发的行为—自营与自保这个自我的成分可以分成几类:物质的自我;社群的自我;精神的自我的成分;纯粹的自我的成分三、自营与自保:不同的自我之竞争及冲突 没有打算,就没有失败;没有失败,就没有耻辱。所以我们在世上的自我情感完全随着我们打赌自己要成什么人,要做什么事而变。它是由我们的实况与我们假定的可能性只比而定;是一项分数,分数的分母是我们的抱负,分子是我们的成就:自尊心=成就/抱负 就像卡莱尔所说的:“让你所要求的工资只是零,那么,全世界都踩在你脚底下了” 斯多噶派教人泰然自足的方子就是预先不认一切不在你权利之内的事物是你的,这样就是命运的打击倾泻下来,你也不觉得……我们在旅行时怎么样呢?我们选择做掌舵,水手,开船时间。后来遇到暴风。我还管什么呢?我的责任已尽了。这件事是掌舵的责任。可是船在沉了;那么,我怎么办呢,我所能做的只是:顺受淹死的命运,不恐惧,不呼号,也不骂上帝,像一个知道有生者必有死的人。 反之,同情心丰富的人做法是用完全相反的膨胀与包容的方式。他们的自我界限往往弄得很不明确;但是它的内容的推广足以弥补这个而有余。尽管他们轻视我这个微末的人,把我当狗看待,假如我身上有个灵魂,我不否定他们的存在。他们是实在,同我一样。他们所有的积极之善也是我的,诸如此类的态度。这些扩大的人往往实能感人……能够跟着马可.奥勒留诚实地说“宇宙呀,我愿你所愿的一切”的人,他有一种绝无否定性及阻塞性的自我—无论什么风吹来,都会灌满它的帆。 纯粹自我,即个人统一性之内心精素 那么,让我们其次对自我诸说简短地检阅一下,这些学说有下列三种:一、唯灵派学说,即灵魂说;二、联想派学说;三、超验派学说自我的变化 可以分成两大类:一、记忆之改变;二、现在的身体的与精神的自我之改变 由记忆的变化转到现在自我之变态的该换,就见到更严重额错乱了,这些变化可以分成三类:(一)疯狂的妄想(二)交替的自我(三)灵媒或灵附现象 第六章情绪至少在粗糙的情绪,情绪是跟在身体表现之后 对于刺激的物事的知觉立即引起身体上变化;而正当这些变化发生的时候,我们对这些变化之觉就是情绪……没人会不相信这两件事实:对象确实由于现成的机构激起身体上变化,或是会不相信这种变化的繁多和微妙实是达到那么高度,因而整个生物体可以说就是一种“共鸣器” —每个意识上变化,无论多么轻微,都会使这个共鸣器响应的。……第二件要注意的,是:身体变化,无论是什么,件件都在发生那顷刻,尖锐地或模糊地觉到的……我现在要极力发挥我这个主张的主要论点,这论点就是:假如我们设想有某一个强烈情绪,随即把这个情绪所含的身体的变化的感觉全部,从我们对这情绪的意识上剔除掉,那么,我们就发现完全没有什么了,并没有什么“心理质料”能够构成这情绪的。所剩下的只是一种冷静的,中性的,理智上知觉的状态了。 要在实验方面核证这个学说的困难 著者记得很清楚,七八岁的时候,看见一匹马流血,就觉得昏晕,自己也很诧异。血是在一个吊桶里,里头有条杆子;假如没有记错,我当时把血四围搅转,看见它由杆子上面滴下来,除了小孩的好奇心以外,并不觉得别的。忽然之间,我眼前完全黑了,耳朵就呼呼地响,一下就不省人事了。我前此并没有听说过看见血会昏倒或眩晕,那时候对血并不厌恶,并不猜想到血有任何别种危险。所以就在那么弱小的年龄,(现在还记得)对于只是一桶红色液体怎么样会使我发生这样可惊的身体变化,也不免惊奇 第七章意志 有意的动作需先有对于无意动作的记忆:所以,有意的动作必定是我们机体的次起功能而非原始的功能。
  •     在路上--读《心理学原理》心得读詹姆斯的《心理学原理》,就像读一本文艺的《普通心理学》。倘若在接触普心课本之前,先读这本书,会不会就觉得心理学基本的原理、理论、方法没那么无趣了?经典的书籍总是难“啃”的,倒不是因为其语言生涩、专业的概念和名词我们未曾了解和掌握,而是因为我们的阅读量、生活经历、思想的深度难以达到作者的高度。总是会想,面对生活中同样的事物,为什么作者就能想到这一点而自己想不到呢? 詹姆斯在介绍心理学研究方法时写道,从内省开始,发现意识的状态,因为“我们对意识状态的直接内部觉知是绝对真确的。”然后,“断定内省的判断具有必无误的真实性之唯一稳健的理由是经验的”也就是说,我们想要理解世界,面对这世间纷繁复杂的万物时,首先要听听自己身和心的声音,从感觉到知觉,用心感受、用心体会、用心思考,尝试着去理解我们面对的人、物、事以及我们自身的感受。这个感受是最真实、最贴近自己内心的,没有外界的干扰,不受他人的影响,是我们自己对这个世界的最初的最本源的判断。马克思说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要想验证自己的判断正确与否,就需要用时间和经验去衡量。在以后的生活中,再遇到相同的情境时,重新体验、重新思考,也许就会产生不同于从前的感悟和体会。在掌握知识和真理的时候,也能更加深入地去理解,并将其吸收、内化成自己的东西。世界在变化,思想也是不断变化的。同样的事物,在不同的时间、地点,我们的感受可能都是不同的。生活是这样,读书学习也是这样。想要有深度,就需要先有一定的广度。当自己对世界有了更多的感悟之时,也许就能更读懂、理解先人们大师们的思想。路漫漫其修远兮,大可不必焦急,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也正是能够学习和进步的空间。“我们对每一事物的心理反应,实在都是我们到那个刹那止,对于全世界的经验的总结果。”William James 如是说。

精彩短评 (总计23条)

  •     节译本啊,书好大,翻起来不方便
  •     他以惊人的慷慨,将其伟大的灵魂和美妙的才情奉献给人们,为人们带来光明。
  •     这套书很不错的!值得收藏的经典
  •     科学元典,有空读读。
  •     作者的生平各种有介绍还是彩页,但书的硬伤就是章节太少了
  •     自我理论有点空灵,詹姆斯-朗格情绪理论体系分明。后半部分花半小时像复习大纲一样扫完的。其实不是很有意思,可以看作当时的心理学导论课之一吧。
  •     翻译水平真不敢恭维,语句之间一点逻辑都没有·
  •     摘录:现代心理学发祥于德国,法国、英国等西欧国家的心理学也相继得到发展。19世纪末期,在心理学起步较晚的美国,赴德留学几乎成了所有心理学者的必修课。 算是入门书籍,对心理学有一定了解
  •     一本给长辈看的书,语录晦涩难懂,正文的字体开始长方形的
  •     小中见大
  •     内容还没研究,外表挺不错
  •     正如评论人员所写,詹姆斯不仅是心理学家还是哲学家与思想家,其实这本身并无多大差别。詹姆斯的丰功伟绩不在言语而是言语后面的力量,开一扇新的大门,劈一条新路而通向的却是海阔天空。如此精神,后人景仰!
  •     翻译奇烂无比,没有几个句子是通顺的。简直就是对大师的侮辱!
  •     还没看,看到别的书里评价心理学大师。特意买来借鉴。
  •     在科学元典丛书中第一次看到这么差的翻译,语句不通,专门挑选生僻词甚至自造词来翻译,同一个系列的物种起源或者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都翻译的很好,这1分我给的不是内容,是译者,强烈建议大家对比多个版本来看,不然很难明白译者到底在说什么。
  •     原著不错,翻译欠妥
  •     翻译太差劲
  •     略…
  •     很好,学术内容要多搞! 学术会是亚马逊的一个新市场
  •     之前买书都会用箱子或的充气的塑料包一下,这次直接把书装塑料袋里,到货有本书的封皮都磨破了
  •     这本书只是个选译本,并非全书。这种做法是和“科学元典”的丛书宗旨相违背的,令人失望。这套丛书越来越滥竽充数了!
  •     自习读了 比想象中的翻译要好的多
  •     很不错的哦!!我很喜欢!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