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络监督与政府治理创新:1994-2012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3-1
ISBN:9787303158218
作者:汪波
页数:275页

内容概要

汪波,北师大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导。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心中心访问学者

书籍目录

目         录
第一章 绪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选题缘起
第三节 研究问题与研究目标
第二章 研究综析与理论框架
第一节 存量研究与增量研究
第二节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第三节 理论框架:四维制衡
第四节 章节安排
第三章 网络公共空间与网络监督之变迁
第一节 网络舆论与网络舆论监督
第二节 新媒体语境中网络传播变革
第三节 网络舆论监督之变迁:1994—2012
第四节 网络公共空间:从“公共领域”到“准虚拟公共领域”
第四章 中国网络监督兴起之动力透析
第一节 资本与权益:网络舆论的漩涡
第二节 技术与网络:信息传播革命
第三节 财富配置之黑洞机制与数字鸿沟
第四节 世代更替与行为倾向
第五章 中国网络监督系统之四维评估
第一节 网络监督与双重异化
第二节 网络监督与弹性监管
第三节 自媒体与传统媒体之张力
第四节 监督悖论:边缘中心化与中心边缘化
第六章 网络监督透析:主体—偏好—行为
第一节 中央政府:偏好—行为
第二节 地方政府:偏好—行为
第三节 网民:偏好—行为
第四节 网络水军与网络红人
第五节 网络意见领袖:偏好—行为
第六节 多主体—多偏好均衡
第七章 四维制衡:网络公共效用最大化
第一节 网络公共空间:虚拟三权制衡
第二节 网络监督与网络监管制衡:主控与反控
第三节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制衡与联动
第四节 鲶鱼效应:网络监督激活政府治理创新
第八章 网络危机治理:案例剖析与反思
第一节 网络危机事件之生命周期
第二节 网络危机治理:宁夏黑奶站事件剖析
第三节 网络危机治理:杭州飙车案剖析
第四节 比较与反思:虚拟与现实融合之集体行动
第九章 网络危机与政府危机治理创新:六重效应与六种机制
第一节 蝴蝶效应—选择性传播引导机制
第二节 避雷针效应—疏导机制
第三节 晕轮效应—沟通机制
第四节 吸呐效应—公共政策协商机制
第五节 破窗效应—纠错机制
第六节 系统效应—合成机制
第十章 网络监督与政府系统创新
第一节 透明司法:网络监督激活司法审查
第二节 网络联动:网络监督激活制度反腐
第三节 数字民主:网络监督激活民主流程
结语 网络监督之文化效应:规则博弈与国民性变迁

作者简介

近二十年来,互联网在全世界范围掀起了一场革命。越来越多的中国网民成为这场革命的参与者:他的数量已达4亿,居世界第一位。
与此同时,我们看到,网络媒体和交流平台正迅速兴起。
论坛,博客,微博,这里人气蓬勃。问政、议政、参政,网民热情洋溢。
新闻不自由?言论不自由?民意表达无门?政治参与无门?腐败猖獗?
怎么办?网络监督正悄然崛起,并日复一日地兴盛。
网络监督背后是形形色色的利益主体:各级政府、传统媒体、互联网运营机构、意见领袖、网民。每一主体存在相对独立的偏好,并为自身利益最大化而选择最优策略。该书通过博弈分析,探讨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网民—意见领袖等主体,基于各自利益与偏好,如何通过协商、谈判、互动,就制度变迁达成一致制度安排。
已有研究基础上,该书提出“四维制衡”理论视角,四维制衡的本质不是诸要素的此消彼长,而是诸要素的动态螺旋互动。通过思维创新与制度创新,消除网络监督梗阻,使网络监督、网络监管、新媒体、传统媒体、制度监督转变成为兼容联动的系统,实现网络公共效用最大化,达到四维立体均衡。
.........
作者认为:无论是中国式“纵向民主(协商—参政民主)”或是西方“横向民主(竞争—选举民主)”,在数字民主冲击下,皆面临着转型,未来社会民主将会是数字民主与自由民主的结合体。


 中国网络监督与政府治理创新:1994-2012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近二十年来,伴随着时代发展和科技进步,互联网在全世界范围掀起了一场信息化浪潮。伴随着互联网在中国普及,公民的生产、工作与生活方式开始发生深刻变化,由一种声音到百花齐放,反映出思想的极大解放。只有研究网络舆论传播规律与网络监督的内在规律,才能适应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才能把握网络社会的脉搏,找到官民对话桥梁,提升执政党执政能力。汪波对“中国网络监督与网络治理”这一选题展开了持续跟踪研究,形成了一系列论文,并在2011年8月~2012年8月哈佛访学期间,利用哈佛大学丰富的图书资料与网络资源,深入研究,不断修改,最终形成书稿。该书以一系列数据与案例为实证基础,剖析中国网络监督的内在逻辑,探寻中国式网络监督的发展道路。通阅该书,该书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研究方法方面,“网络案例分析法”是该书核心方法;而定量分析与多主体博弈分析作为研究的辅助方法。相对于个案分析,网络案例分析法能形成更全面、更系统的经验网络,它既包括个案剖析、也包括两个及两个以上案例的比较,两种及两种以上案例类型的比较。多案例多层次交织,奠定了更坚实的经验基础。网络监督背后是形形色色的利益主体:各级政府、传统媒体、互联网运营机构、意见领袖、网民。每一主体存在相对独立的偏好,并为自身利益最大化而选择最优策略。该书通过博弈分析,探讨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网民—意见领袖等主体,基于各自利益与偏好,如何通过协商、谈判、互动,就制度变迁达成一致制度安排。在汲取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该书提出“四维制衡”理论视角,四维制衡的本质不是诸要素的此消彼长,而是诸要素的动态螺旋互动。通过思维创新与制度创新,消除网络监督梗阻,使网络监督、网络监管、新媒体、传统媒体、制度监督转变成为兼容联动的系统,实现网络公共效用最大化,达到四维立体均衡。基于方法与理论框架,作者在该书中提出一系列新命题。传统政府体系是相对封闭的权力结构,“输入、转换、输出”决策流程主要在官僚与精英之间流动,基层民众由于自身资源限制,难以进入决策流程。网络时代的“普罗大众”凭借扁平化网络工具,侵略进入政府治理系统,进而产生鲇鱼效应,形成“冲击—反应”模式。作者提出网络空间存在着“网权”。网权意味着公共治理不仅仅是现实权力机构的治理,而是权力治理与网络自治理的双轨并存。“网权”如同国家权力一样,在网络空间形成虚拟三权结构,即:虚拟公决权、虚拟裁判权、网络集体行动权,分别近似于立法权、司法权与行政权。虚拟公决权、虚拟裁判权、网络集体行动权在法治结构中形成相互制衡,以弘扬公平正义。在网络时代,伴随着“网权”兴起,网络集体行动、网络问政、网络监督已在虚拟空间形成新型公共行为规则,并逐渐向现实公共空间延伸。网络时代社会逐渐形成三重规则:网络规则、法理规则、潜规则。三重规则既对立又统一,形成矛盾统一体。规则之间的博弈态势决定着:何种规则能成为主导性社会规范。作者进而展开对策研究。网络危机事件存在着“生命周期”,“生命周期”具有六重效应:蝴蝶效应、避雷针效应、晕轮效应、吸纳效应、破窗效应、系统效应。面对网络突发事件,政府部门应把握网络规律,利用与化解“六重效应”,针对性地建立与完善六种机制:选择性传播引导机制、疏导机制、沟通机制、公共政策协商机制、纠错机制、合成机制。面向未来,作者认为:无论是中国式“纵向民主(协商—参政民主)”或是西方“横向民主(竞争—选举民主)”,在数字民主冲击下,皆面临着转型,未来社会民主将会是数字民主与自由民主的结合体。这些观点是否正确?能否成立?既有待于经验事实的不断检验,也有待于专家学者的批评指正,在不断辩论、不断检验过程中完善理论假设与对策,不断深入研究,最终能为网络时代的政府治理作出一点有益的知识贡献。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北大政治发展与政府管理研究所所长 谢庆奎

精彩短评 (总计1条)

  •     电子政务作业参考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