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文学新论:义理·伦理·地理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14-1
ISBN:9787108048240
作者:王德威
页数:309页

内容概要

王德威,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校区比较文学博士。曾任教于台湾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系。现任美国哈佛大学东亚语言与文学系Edward C.Henderson讲座教授。著有:《从刘鹗到王祯和:中国现代写实小说散论》、《众声喧哗:三十与八十年代的中国小说》、《小说中国:晚清到当代的中文小说》、《想像中国的方法:历史·小说·叙事》、《如何现代,怎样文学:十九、二十世纪中文小说新论》、《被压抑的现代性:晚清小说散论》、《历史号陉兽:历史、暴力、叙事》、Fictional Realism in Twentieth-centuryChina: Mao Dun,Lao She,Shen Congwen,Fin-de-siecle Splendor:Repressed Modernities of Late QingFiction,1849-1911.The Monster That Is History:History,Violence,and Fictional Writing in Twentieth-century China等。

书籍目录


第一讲 重写“重写文学史”:十个“关键”时刻
第二讲 批评方法与中学西进:兼论晚期梁启超、晚期陈寅恪
第三讲 文学地理与国族想象:台湾的鲁迅、南洋的张爱玲
第四讲 文学伦理与公民意识:冯至、沈从文的启示
附录一 启蒙、革命与抒情:现代中国文学的历史命题
附录二 乌托邦、恶托邦、异托邦:从鲁迅到刘慈欣
出版后记

作者简介

王德威编著的《现当代文学新论--义理伦理地理(精)/复旦大学光华人文杰出学者讲座丛书》通过对域内、海外及东南亚等地域种不同时代和背景的华文写作,铺陈出有关现当代文学史研究和编写的种种现象及思考,对构成现当代文学史研究的多种新元素和新角度,有深入的探讨。


 现当代文学新论:义理·伦理·地理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共四讲:重写“重写文学史”:十个“关键”时刻;批评方法与中学西进:兼论晚期梁启超、陈寅恪;文学地理与国族想象:台湾的鲁迅、南洋的张爱玲;文学伦理与公民意识:冯至、沈从文的启示。另附录:启蒙、革命与抒情:现代中国文学的历史命题;乌托邦、恶托邦、异托邦:从鲁迅到刘慈欣。第一讲:重写“重写文学史”:十个“关键”时刻奇特现象:从国外视角看来,中国学界对于文学史书写和阅读太过重视。在当代西方学院里,文学师只是讲述文学来龙去脉的历史,功能无非是研究文学的脉络和依据。疑问:“何以中国成为一个文学史大国?”【按:记得陈思和讲过,现当代文学研究者都有写一部属于自己的文学史的冲动。】P11:中国书写闻名所强调的诗与史的互动,形塑了不断铭刻文学/史的动机;时至近代,文学史和国家史之间已存在着共生关系。书写文学史就是一种对于国家身份的认同。哈佛大学新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写作计划(预计二〇一六年完成):“新”,相对于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而言。特点:多人共同写成,以一种类似百科全书的包容性涵盖各类议题,以编年的方式进行编排,聚焦于文学和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年份、日期,甚至特别的时间点,以此尝试一种重新书写的可能。理论基础:本雅明的“星座图”概念(constellation)。“关键时刻”:与其看作是“锁定”历史意义的要素,不如说是“开启”历史意义的契机。第一个关键时刻:1908年,《河南》杂志,“令飞”,《摩罗诗力说》。第二个关键时刻:1922年8月,沈从文到达北平。第三个关键时刻:1930年11月30日,张恨水《啼笑因缘》在《快活林》副刊连载完毕。(P33:张恨水在当时所代表的一种民间经验和意识,时至今日,我们仍应该给予崇高的敬意。如张爱玲、金庸,甚至近期在中国内地崛起的通俗文学作家郭敬明等,都是在这样的语境里,不断地以新旧交错的想象,痴嗔怨叹的叙事,为芸芸众生提供了另一种进入“现代”、“现代文学”的方式。)(通俗文学的意义)第四个关键时刻:1942年5月2日至23日,毛泽东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何其芳的自我检讨。第五个关键时刻:1952年7月,张爱玲出走美国。第六个关键时刻:1956年12月2日,北京人艺演员初见《茶馆》剧本,并与作者老舍交换意见。第七个关键时刻:1969年10月7日早上九点半,陈寅恪与世长辞。第八个关键时刻:1979年10月28日,贾植芳当天的日记。(抽屉文学)第九个关键时刻:1989年3月26日,海子自杀。第十个关键时刻:2062年1月1日。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大中华民主国成立五十周年”。第二讲:批评方法与中学西进:兼论晚期梁启超、陈寅恪主讲:二十世纪以来的知识分子、文人、文学实践者,他们运用何种理论背景、思考架构以及由这些理论和思维所烘托出的方法,这些方法又如何能在二十一世纪进入更广义的世界比较文学领域中。P56:当我们重复地引用米歇尔·福柯、雅克·德里达、雅克·拉康或者其他近年走红的批评大师,如写出《帝国:全球化的政治秩序》的麦克尔·哈特、安东尼奥·奈格里,讨论讲述主权、生命和法律的吉奥乔·阿甘本的著作时,我们如何为自己的立场定位?告诫:挟洋以自重的姿态早已过时。梁启超(熏、浸、刺、提)、王国维(“壮美”、“古雅”、“人间”)、黄人、章太炎。周树人(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周作人。瞿秋白、朱光潜、梁宗岱、李健吾、胡风、钱钟书、陈衍、袁可嘉、夏济安、陈世骧。梁启超晚年的转变。陈寅恪的“晚期风格”。第三讲:文学地理与国族想象:台湾的鲁迅、南洋的张爱玲主讲:英语世界所发展出对于什么是“中国”、什么是“中国文学”、什么是“中国文学研究”的不同论述;“华语语系”论述的来龙去脉;以及所谓“台湾的鲁迅”、“南洋的张爱玲”。华语语系文学:Sinophone Literature。以语言作为最大公约数。注意殖民属性。杜维明、王赓武、李欧梵、王灵智对于“中国”的探讨。边缘/中央;实践/想象;政治/文化。周蕾、洪美恩、哈金。国内学者的反思:葛兆光《宅兹中国》,赵汀阳《天下体系:世界制度哲学讨论》。海外文学的“三民主义”论:“移民”、“夷民”、“遗民”。P153:顾名思义,移民背井离乡,另觅安身立命的天地;夷民受制于异国统治,失去文化政治自主的权力;遗民则逆天命,弃新朝,在非常的情况下坚持故国黍离之思。但三者互为定义的例子,所在多有。华人投身海外,基本上身份是离境的、漂泊的“移民”。而年深日久,一代又一代移民的子女融入了地区的文化,真就成为外国人,就是我所谓的“夷民”。但仍然有一种海外华语发声姿态,那就是拒绝融入移居的文化里,不论如何,仍然坚持“花果飘零,灵根自植”的想象,形成所谓的“遗民”。台湾的鲁迅:赖和、陈映真。南洋的张爱玲:李天葆。第四讲:文学伦理与公民意识:冯至、沈从文的启示主讲:文学与社会的互动,同时又关注文学的虚构性,但这种关注又非回到新批评文本内部研究。冯至的选择:从里尔克到毛泽东。沈从文的选择:“事功”抑或“有情”?【按:附录两篇演讲,承袭王德威前作《抒情传统与中国现代性》及《想象中国的方法》、《被压抑的现代性》的思路。此处不赘。】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有闪光点,有粗芜处。没有提问与讨论
  •     大卫王每篇文章都要提很多人名书名,有时只顾数人头,都忘了他在说什么。有一些隽语佳句,可以一看。
  •     2017/03/04
  •     买这书,是想听王德威老师讲课后索要个签名的,到了现场,倒突然觉得并没有这一定的必要了。王老师的文论功力值得膜拜。
  •     眼光毒辣,观点对弈辩证呈现,兼顾史的铺陈,值得读。但是是讲稿,探讨还不够深入,一个遗憾。【一边读一边大骂为什么没早点看到这书,里面出现的那些人,什么 Qing Tsu 啊,Shu-mei Shi 啊,Rey Chow 啊,都是我套磁的重点人物啊!!!】
  •     文学因虚构性而必然存在。
  •     第一讲关于文学史写作的意义和方法,第三讲关于华语文学和后遗民,都是现场听的,对思考影响很大。第二讲关于中国文论再激活,第四讲关于冯至和沈从文,其实和第五讲的抒情一起构成他最新的新书,在这里还是显得弱了。第六讲关于科幻,也是王德威新关心的问题,由宋明炜发扬光大了。总体来说,受益良多,王氏的讨论是最能开启对话的,许多问题还要在不断地延宕中持续反思,当然这也是所谓元叙事的架构方式,也属柕情之一种吧。
  •     哲思力透文本,反复追问,王德威居然和刘小枫很像
  •     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有几句话说得很机智,其他的有一些重复之处,另外颇有自己书写理论和书写实际相矛盾处。
  •     有些地方很有启发性,节点新颖
  •     抒情传统和华语语系文学,应该是David wang 近期兴趣点的中心。不过本书也透露出wang本人极其庞杂的阅读取向和研究瓶颈。最让人惊讶的第二篇居然讨论起大陆学界持续多年的“传统的现代转换”,将大陆二十世纪中国文论史研究取得的成果来了个大串讲,但其中新意乏善可陈,即使引入萨伊德的“晚期风格”,也难救场,远不如夏晓红等人多年前的旧著。释放的信号表明,海外现代中国文学研究赖以维系的话题资源,似乎已从花样翻新的西方理论转向大陆翻炒多年的冷饭。
  •     总觉得稍有老调重弹之感。
  •     难道搞研究的都是要提出问题不解决问题么(._.)
  •     王德威先生是我的海华入门老师。
  •     大二时无意间读了王德威先生的这本书,受其影响很大,开拓了视界。
  •     第二讲和第三讲信息量最大,灼见最多。后两讲实际上是关于华语语系和抒情传统的再次论述,和其他著作重复较多。附录自然也是王德威的既有发挥。最后,先生文笔真好~
  •     读的过快,不是文字易懂,而在自己积累不足。初步渴望:自补周作人、重温沈从文。继续触及:夏志清、李欧梵。理论? constellation 康德式
  •     一贯的语言华丽流畅,这一点还是很重要的。
  •     好看!除了附录两篇略显凌乱,四讲都是满满的干货。只是我自己当前的阅读和历练终究过于浅陋,故只有膜拜。(人家的讲座比某些人的“学术精品”竟是精彩这么多。)
  •     暂且化解一点当前的焦虑。但对大多数问题,他也没给出尽如人意的解答,也许得到这种解答本身就是不可能的,意义只存在于提出问题和超越的企图中
  •     王德威的研究都特别有广度、有高度,总是天才般的将大量材料整合,提炼出观点。这本书的很多观点都十分有意义,有启发。印象深刻的观点是“没有晚清,何来五四”;他在时间节点的选择也非常独特,印象深刻的是将“张爱玲在《半生缘》里写下我们回不去了这句话当做一个时间节点。
  •     如果早点看到王德威老师这本书,兴许文学评论一科就不会写得那么一板一眼了,应试往往要让人眼前一亮,王德威先生的每一本书从题目到内容都特别有新意,值得好好学习,阅读。
  •     比较好看的反而是附录部分:一是关于启蒙、革命与抒情;二是乌托邦、恶托邦、异托邦。行文流畅,用词准确,而且很会用成语,读得顺畅流利,时不时为他的文采、文风感叹一下……总之,做到了深入浅出。大二学习现代文学时真应该看看这本书,可能会更上进些:)有一些意外收获,比如写科幻小说的鲁迅……
  •     记得读王先生的另一本讲演集《抒情传统与中国现代性》时曾感慨:如果书中的论述能再落实一些该多么好。但读到这本集子时却又感到:面对天马行空似的灵感与思路,不落实也好。
  •     某人的老师要出《未来考古学》,王教授先谈了一步啊~本来想给四星,但是有两篇太水了,减一星。
  •     都是讲稿相对好读一些,印象深刻的几点:冯至、沈从文在革命洪流中的沉浮及各自的回应,特别是沈从文的“有情”与“事功”、《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的意义;异托邦概念与科幻小说;“华语语系文学”填补知识空白(不过合上书感觉还是空白……)
  •     视角新颖,语言极其通畅,虽然观点多为点到为止(本身是讲稿),却能旁征博引,眼界广大。
  •     见解独到,逻辑清晰,现当代文学前沿问题。
  •     一口气看完,主要是对海外相关研究的简要介绍。
  •     以诗证史 华与离散 小说中国
  •     王德威的学术是聪明人的做法。他在节点把捉和关键词的提取上,能力超强。看他的书,正好和国内一大批学者的路径中和。
  •     王德威教授是我最佩服最欣赏最喜欢的现当代文学史家,没有之一,他开阔的视野,独到的问题意识和流畅的叙述在这本书呈现的非常明显。“作为方法的重写文学史”一节格外精彩。
  •     信息量太大。。。
  •     第一讲和第四讲棒,尤其第四讲的冯至和沈从文
  •     文学史十个关键时刻;海外华语文学与大陆对照参差互现;晚清科幻小说与刘慈欣的接续。以轻灵敏锐为长,未免失之严谨周至,但别有一番启发。
  •     对能打开视野来看还是蛮好的
  •     基本上接近文献综述,相比张隆溪那本显得更为虔诚;内容就不谈了,说说理想吧,其实,和国内学者相比,海外学者真的是孤军奋战,也是一种孤独,自然也就造就了一种成全;文学和批评,如此而已;还有一点需要提及,“抒情”是自己某段时间所确立的一个文学信条,发现与王德威有投合之处。
  •     其实是读过的第一本专业上的书,时隔太久忘掉了大半
  •     打开全新的视野。
  •     昏昏沉沉读完了四讲还没看附录。不知道怎么回事儿,看完跟没看过一个样。慢慢浸润呗。每次读这种书之前都下决心好好做笔记,结果都呵呵了。
  •     看到最后的三体只想说…王老师快来写interstellar影评吧_(¦3」∠)_(并不是三体狗
  •     华人文学那边就生僻了 自感惭愧
  •     毕竟是讲座……
  •     今天是王德威老师60岁生日!这本书挺有意思的。
  •     以一个“身外人”的角度如何看待世界语境下,中国现当代文学、华语文学的发展,探讨文学书写与文化、历史、政治、时代的关系,强调文学的虚构性及抒情传统,大陆外华语文学的关注。
  •     瑰丽流畅到我要忽略他到底在说些什么了
  •     對中國的關注於我想法一致
  •     好书推荐,一口气读完。
  •     讲座记录稿,文字晓畅,有一定深度,但显然是缩水的普及版。对作者提到的文学伦理很是赞同。
  •     有点水,还有错误,书很丑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